TCT(涂片薄層細胞學檢查)是一種常用的細胞學檢查方法,用于早期發(fā)現(xiàn)和篩查宮頸癌
1.細胞采集不到位:采集時可能沒有獲取到足夠的基底層細胞
,導致檢查結果顯示數(shù)量較少。建議重新采集細胞標本,確保采集到足夠的基底層細胞。2.細胞分布不均勻:有些細胞可能分布在標本的特定區(qū)域
,而其他區(qū)域可能較少或沒有細胞。這可能由于采集過程中沒有均勻涂抹標本,或者標本自身異質(zhì)性引起。建議在采集和制備標本時更加仔細和均勻地處理標本,確保細胞分布的均勻性。3.細胞存活率低:某些情況下
,基底層細胞可能在采集或制備過程中受到損傷,導致細胞存活率降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處理TCT顯示少許基底層細胞的具體方法取決于不同情況
。一般來說,可以嘗試重新采集和制備細胞標本,確保采集到足夠數(shù)量和高質(zhì)量的基底層細胞。此外,與專業(yè)的醫(yī)學實驗室或診斷機構咨詢,提供更具體的建議和指導迄今為止
(1)子宮頸上皮組織學基礎
①原始鱗狀上皮。被覆宮頸陰道部的復層鱗狀上皮
底層:又稱生發(fā)層
中層:又稱淺棘層,細胞多邊形或梭形
表層:細胞扁平
②宮頸柱狀上皮
③轉化區(qū)。子宮頸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交接部成為鱗- 柱交接
根據(jù)其形態(tài)發(fā)生學變化
原始鱗柱交界(OSCJ):為原始鱗狀上皮與宮頸管柱狀上皮的交界
生理性鱗- 柱交接部即新鱗柱交界(NSCJ) :為化生的鱗狀上皮的內(nèi)周與柱狀上皮會合之交界
原始鱗- 柱交接部和生理鱗- 柱交接部之間的區(qū)域稱為移行帶
在移行帶形成的過程中,其表面被覆的柱狀上皮逐漸被鱗狀上皮所替代
④表面上皮
⑤不成熟表面上皮
⑥非典型增生上皮
(2)CIN 的病理學
。1967 年Richart 提出子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的概念并很快得到國際公認,將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CIN)作為宮頸癌前病變的統(tǒng)一名稱,它反映了子宮頸癌發(fā)生發(fā)展的連續(xù)過程子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可分為3 級
CIN Ⅰ級:相當于病理學上的輕度非典型增生,不成熟的異形細胞局限于上皮厚度的下1/3
CIN Ⅱ級:相當于中度非典型增生
CIN Ⅲ級:包括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前者上皮全層幾乎都為不成熟非典型細胞
原位癌(CIS):整個鱗狀上皮都由緊密排列的未分化的非典型細胞組成,有時混有不同程度的分化性細胞
,但有顯著的多形性;基底膜完整,上皮與結締組織之間分界明顯,可沿基底膜累及腺體。原位腺癌:宮頸管表面小灶柱狀上皮或單腺管癌變,未突破基底膜
。細胞假復層化,顯著異型,胞漿少,核大深染,多形性,核分裂多見,與正常柱狀上皮分界清楚。(3)CIN 的病因
。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xiàn),CIN 的發(fā)生與社會經(jīng)濟狀況、性行為、性伴性行為、口服避孕藥、吸煙、營養(yǎng)狀況和月經(jīng)分娩史等危險因素密切相關。目前研究最多,認識也最一致的生物學病因是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從20 世紀70 年代中期開始,HPV 與子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關系的研究日益增多,HPV 在子宮頸病變產(chǎn)生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逐漸明確。研究表明,大約80% ~ 90% 的CIN 有HPV 的感染。通常HPV 感染后約經(jīng)12 個月大多被清除而轉為陰性,僅少數(shù)成為持續(xù)感染狀態(tài),此時HPV-DNA 片段可整合到宿主細胞DNA 組,進而引起宿主細胞發(fā)生惡性轉化。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HPV 有近300 個血清型
E6、E7
。E6、E7 與宿主細胞(如宮頸儲備細胞)的細胞周期調(diào)節(jié)蛋白(如p53、RB 等)結合,導致細胞周期控制失常而發(fā)生癌變。目前美國默沙東公司和葛蘭素史克公司分別研制出HPV 感染預防性疫苗已上市:HPV4(四價疫苗,針對6、11、16、18 型,適用于9 ~ 26歲女性及男性,F(xiàn)DA 核實可預防外陰陰道、肛周癌癥)和HPV2(二價疫苗,針對16、18 型,適用于10 ~ 25 歲女性,在性生活開始前接種有研究顯示四價疫苗效果可持續(xù)5 ~ 9.5 年
(4)CIN 的臨床表現(xiàn)及其轉歸。臨床上
研究表明,子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是一緩慢而可變的過程
,其過程可達十幾年之久,并可發(fā)生自然消退或逆轉。有作者認為HPV 型別和CIN 級別是決定CIN 轉歸的重要因素。HPV6、11 型等低危型引起的病變易于逆轉,而HPV16、18 等高危型病毒引起的病變自然消退或逆轉的概率則較低。CIN Ⅰ、Ⅱ中70% 以上可自然消退或維持不變,約30% 進展為CIN Ⅲ,而CIN Ⅲ進展為浸潤癌的概率高達40%。雖然只有少部分的CIN 有可能進展為宮頸癌,但目前我們沒有一個可靠的指標來預測什么樣的病變能夠自然消退。(5)CIN 的診斷。臨床上CIN 常無特殊表現(xiàn)
①肉眼檢查(VIA) 。肉眼檢查是指在宮頸表面涂化學溶液
②子宮頸細胞學檢查(巴氏涂片和TCT)。子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為最簡單而有效的發(fā)現(xiàn)子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的輔助檢查方法
在制片過程中,去除了血液
細胞學自動閱片系統(tǒng)PAPNET
美國腫瘤學會1988 年提出的Bethesda 系統(tǒng)經(jīng)過兩次修改后,使診斷術語更加規(guī)范和一致
③ HPV 檢測
④陰道鏡檢查
⑤子宮頸活組織檢查
⑥宮頸管搔刮術。宮頸管搔刮術也是活組織檢查的方法之一
。子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不僅發(fā)生在子宮頸陰道部表面
,還可來源于宮頸管柱狀上皮或鱗狀上皮內(nèi)瘤變向?qū)m頸管蔓延,而陰道鏡只能觀察子宮頸表面的病變情況而不能了解子宮頸管的病變情況。因此,應刮取子宮頸管內(nèi)組織作病理學檢查。(6)CIN 的治療
。治療方法的選擇主要取決于CIN 的級別、病變范圍、患者年齡以及對生育的愿望等。隨著CIN 和早期子宮頸癌的深入研究和認識提高,治療前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治療前診斷必須明確,必須排除浸潤癌;宮頸管刮術病理陰性或頸管病灶表淺;治療時間最好在月經(jīng)干凈5 ~ 7 天內(nèi),并在陰道鏡和碘試驗下進行操作;治療范圍須包括全部病灶、整個轉化區(qū)和頸管下段;治療深度足夠;治療后必須定期隨診,包括細胞學、陰道鏡和病理① CIN Ⅰ 陰道鏡檢查滿意、活檢確診的CIN Ⅰ中
② CIN Ⅱ、CIN Ⅲ的病灶持續(xù)率和進展率均顯著高于CIN Ⅰ
。研究表明
,未經(jīng)治療的CIN Ⅱ,大約43% 可自然逆轉,35% 持續(xù)存在,而22% 將進展為原位癌或浸潤癌;而未經(jīng)治療的CIN Ⅲ,僅32% 發(fā)生自然逆轉,56% 持續(xù)存在,而進展率高達14%。因此,大多數(shù)學者主張對組織活檢證實的CIN Ⅱ、Ⅲ均應進行積極治療。治療方法的選擇:如陰道鏡檢查滿意,排除了浸潤癌,冷凍、激光汽化、電凝、超聲聚焦或LEEP、激光錐切和冷刀錐切等切除性手術均可采用;陰道鏡檢查不滿意者,應行診斷性切除手術。屬復發(fā)者主張行LEEP、激光錐切或冷刀錐切手術。以往盛行的子宮切除術已經(jīng)不再作為首選治療方法。③診斷性切除手術后切緣或?qū)m頸管殘留CIN 者
,可于術后4 ~ 6月隨診時行陰道鏡檢查和宮頸管刮術,一旦殘留病灶診斷為CIN Ⅱ或Ⅲ,大多主張再次行切除性手術。如再次手術困難或組織活檢證實復發(fā)/ 持續(xù)存在的病灶為CIN Ⅱ、Ⅲ,也可考慮行子宮切除術(7)妊娠期宮頸病變處理原則
①在妊娠期,陰道鏡的建議和后續(xù)的處理跟之前的概述總體一致
②巴氏細胞學在妊娠期是安全的
③陰道鏡和宮頸活檢僅限于高級別病變或疑似浸潤癌的女性.④ LSIL 和ASC-US 可延遲至產(chǎn)后6 周處理
。⑤ ASC-H
,HSIL,AGC 或AIS 在妊娠期最少需要陰道鏡來評估。⑥任何級別的CIN 病變的治療均應在產(chǎn)后。
⑦ AIS
,微小浸潤或浸潤癌需婦瘤專家會診,與患者溝通。不應按常規(guī)延遲到產(chǎn)后來處理。⑧診斷性切除僅推薦在疑似浸潤癌時
。hpv是人乳頭瘤病毒
,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不檢出,你的結果是22.3證明陰道內(nèi)存在hpv病毒。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nvxingys/2741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白醋泡澡防婦科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