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黃耆2兩,云苓1兩,栝樓仁6錢(去油),半夏8錢
制法 : 共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 兩眼不疼不紅,外觀無異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半。先服固睛明目丸
摘錄 : 《眼科臨癥筆記》
……
柏子仁
治腸風(fēng)下血:
柏子仁十四枚
治血虛有火 柏子仁(炒 治脫發(fā): 當(dāng)歸、柏子仁各一斤 治健忘: 健忘:柏子養(yǎng)心丸有補(bǔ)氣養(yǎng)血、寧心安神的功效 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后期: 黨參 30g, 麥門冬 治療習(xí)慣性流產(chǎn): 黨參39g, 茯苓 柏子仁的食用方法 (一)炮制方法: (1)柏子仁:揀凈雜質(zhì) (2)柏子霜:取揀凈的柏子仁 (3)《雷公炮炙論》:凡使柏子仁 (二) 柏子仁的食用方法 柏子仁茶 【出處】《氣功藥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冊》 【組成】柏子仁500克。 【功用】養(yǎng)心安神 【主治】①血虛心悸 【制法】上藥除去殘留的外殼和種皮后研碎 【宜忌】大便溏瀉著忌用。 柏子仁豬心湯 材料: 柏子仁10克 功效: 滋補(bǔ)氣血 做法: (1)把柏子仁洗凈 (2)把豬心片裝入碗內(nèi)。加入紹酒 (3)把雞湯放入鍋內(nèi),置武火上燒沸 柏子仁蒸子雞 材料: 柏子仁10克 功效: 滋陰補(bǔ)氣 做法: (1)把子雞宰殺后,去毛 (2)把雞放入蒸盆內(nèi) (3)把蒸盆置武火大氣蒸籠內(nèi) 柏子仁粥 材料: 柏子仁15 克,粳米100 克 做法: (1)粳米淘洗干凈 (2)將柏子仁揀凈,拍碎 (3)取鍋放入冷水 (4)再改用小火熬煮至粥成,調(diào)入蜂蜜攪勻 柏子仁燉豬心 材料: 柏子仁10 克,豬心250 克 做法: (1)將豬心洗凈,放在沸水鍋中焯去血水撈出洗凈 (2)燒熱鍋加入豬油,煸香蔥姜 柏子仁的副作用 柏子仁的副作用不多,不要常吃 便溏及痰多者忌服 柏子仁體性多油 《本草經(jīng)集注》:"牡蠣 《本草經(jīng)疏》:"柏子仁體性多油 《得配本草》:"痰多,肺氣上浮 【注意】 平素大便稀溏者 上一頁全文完(共 13099 字) 展開全部內(nèi)容 001.人參味甘中藥藥性400味口訣大全
002.黃芪性溫
003.白術(shù)甘溫,健脾強(qiáng)胃
004.茯苓味淡
005.甘草甘溫
006.白芍酸寒,能收能補(bǔ)
007.赤芍酸寒
008.生地微寒
009.熟地微溫,滋腎補(bǔ)血
010.麥門甘寒
011.天門甘寒
012.黃連味苦,瀉心除痞
013.黃芩苦寒
014.黃柏苦寒
015.梔子性寒
016.連翹苦寒,能消癰毒
017.石膏大寒
018.貝母微寒
019.大黃苦寒,實(shí)熱積聚
020.柴胡味苦
021.前胡微寒,寧嗽化痰,寒熱頭痛,痞悶?zāi)馨病?br>022.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023.桔梗味苦,療咽腫痛,載藥上升,開胸利壅。
024.紫蘇葉辛,風(fēng)寒發(fā)表,梗下諸氣,消除脹滿。
025.麻黃味辛
026.葛根味苦,祛風(fēng)發(fā)散
027.薄荷味辛
028.防風(fēng)甘溫
029.荊芥味辛,能清頭目
030.細(xì)辛辛溫
031.羌活微溫,祛風(fēng)除濕,身痛頭痛,疏筋活血。
032.獨(dú)活甘苦,頸項難舒,兩足濕痹,諸風(fēng)能除。
033.知母味苦,熱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
034.白芷辛溫,陽明頭痛,風(fēng)熱瘙癢,排膿通用。
035.藁本氣溫,除頭巔頂,寒濕可去,風(fēng)邪可屏。
036.香附味甘,快氣開郁,止痛調(diào)經(jīng),更消宿食。
037.烏藥辛溫,心腹脹痛,小便滑數(shù),順氣通用。
038.枳實(shí)味苦,消食除痞,破積化痰,沖墻倒壁。
039.枳殼微溫,快氣寬腸,胸中氣結(jié),脹滿堪嘗。
040.白蔻辛溫,能去瘴翳,益氣調(diào)元,止嘔和胃。
041.青皮苦寒,能攻氣滯,削堅平肝,安胃下食。
042.陳皮甘溫,順氣寬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043.蒼術(shù)甘溫,健脾燥濕,發(fā)汗寬中,更去瘴翳。
044.厚樸苦溫,消脹泄?jié)M,痰氣下利,其功不緩。
045.南星性熱,能治風(fēng)痰,破傷強(qiáng)直,峰搐自安。
046.半夏味辛,健脾燥濕,痰厥頭痛,嗽嘔堪入。
047.藿香辛溫,能止嘔吐,發(fā)散風(fēng)寒,霍亂為主。
048.檳榔味辛,破氣殺蟲
049.腹皮微溫
050.香薷味辛
051.豬苓味淡,利水通淋
052.扁豆微涼
053.澤瀉苦寒
054.木通性寒,小腸熱閉,利竅通經(jīng),最能導(dǎo)滯。
055.車前子寒,溺澀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安。
056.地骨皮寒,解肌退熱,有汗骨蒸,強(qiáng)陰涼血。
057.木瓜味酸
058.威靈苦溫,腰膝冷痛
059.牡丹苦寒
060.玄參苦寒
061.沙參味苦,消腫提膿
062.丹參味苦
063.苦參味苦
064.龍膽苦寒
065.五加皮寒,祛痛風(fēng)痹
066.防己氣寒
067.地榆沉寒
068.茯苓補(bǔ)心,善鎮(zhèn)驚悸
069.遠(yuǎn)志氣溫
070.酸棗味酸,斂汗驅(qū)煩
071.菖蒲性溫
072.柏子味甘
073.益智辛溫
074.甘松味香,善除惡氣
075.小茴性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