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中藥歌訣順口溜入門,三天可以全背完中藥的記憶法

佚名 2023-04-26 00:18:06

中藥四百味歌訣是什么

1

、人參味甘,大補元氣
,止渴生津,調營養(yǎng)衛(wèi)

2

、黃芪性溫,收汗固表
,托瘡生肌
,氣虛莫少。

3

、白術甘溫
,健脾強胃
,止瀉除濕,兼祛痰痞

4

、茯苓味淡,滲濕利竅
,白化痰涎
,赤通水道。

中藥歌訣順口溜入門,三天可以全背完中藥的記憶法

5

、甘草甘溫
,調和諸藥,炙則溫中
,生則瀉火

6、白芍酸寒

,能收能補
,瀉痢腹痛,虛寒勿與

7

、赤芍酸寒,能瀉能散
,破血通經
,產后勿犯。

8

、生地微寒
,能消濕熱,骨蒸煩勞
,兼消破血

9、熟地微溫

,滋腎補血
,益髓填精,烏須黑發(fā)

10

、麥門甘寒,解渴祛煩
,補心清肺
,虛熱自安。

11

、天門甘寒
,肺痿肺癰
,消痰止嗽,喘熱有功

12

、黃連味苦,瀉心除痞
,清熱明眸
,厚腸止痢。

13

、黃芩苦寒
,枯瀉肺火,子清大腸
,濕熱皆可

14、黃柏苦寒

,降火滋陰
,骨蒸濕熱,下血堪任

15

、梔子性寒,解郁除煩
,吐衄胃熱
,火降小便。

16

、連翹苦寒
,能消癰毒,氣聚血凝
,濕熱堪逐

017、石膏大寒

,滑能利竅
,解渴除煩,濕熱可療

18、貝母微寒

,止嗽化痰
,肺癰肺痿,開郁除煩

19

、大黃苦寒
,實熱積聚,祛痰潤燥
,疏通便秘

20、柴胡味苦

,能瀉肝火
,寒熱往來,瘧疾均可

21

、前胡微寒,寧嗽化痰
,寒熱頭痛
,痞悶能安。

22

、升麻性寒
,清胃解毒,升提下陷
,牙痛可逐

23、桔梗味苦

,療咽腫痛
,載藥上升,開胸利壅

24

、紫蘇葉辛,風寒發(fā)表
,梗下諸氣
,消除脹滿。

25

、麻黃味辛
,解表出汗,身熱頭痛
,風寒發(fā)散

26、葛根味苦

,祛風發(fā)散
,溫瘧往來,止渴解酒

27

、薄荷味辛
,最清頭目,祛風化痰
,骨蒸宜服

28、防風甘溫

,能除頭暈
,骨節(jié)痹痛,諸風口噤

29

、荊芥味辛,能清頭目
,表汗祛風
,治瘡消淤。

30

、細辛辛溫
,少陰頭痛,利竅通關
,風濕皆用

31、羌活微溫

,祛風除濕
,身痛頭痛,疏筋活血

32

、獨活甘苦,頸項難舒
,兩足濕痹
,諸風能除。

33

、知母味苦
,熱可能除,骨蒸有汗
,痰嗽皆舒

34、白芷辛溫

,陽明頭痛
,風熱瘙癢,排膿通用

35

、藁本氣溫,除頭巔頂
,寒濕可去
,風邪可屏。

36

、香附味甘
,快氣開郁,止痛調經
,更消宿食

37、烏藥辛溫

,心腹脹痛,小便滑數
,順氣通用。

38、枳實味苦

,消食除痞,破積化痰
,沖墻倒壁

39、枳殼微溫

,快氣寬腸
,胸中氣結,脹滿堪嘗

40

、白蔻辛溫
,能去瘴翳,益氣調元,止嘔和胃

41

、青皮苦寒
,能攻氣滯
,削堅平肝
,安胃下食

42

、陳皮甘溫
,順氣寬膈
,留白和胃
,消痰去白。

43、蒼術甘溫

,健脾燥濕,發(fā)汗寬中
,更去瘴翳

44、厚樸苦溫

,消脹泄?jié)M
,痰氣下利,其功不緩

45

、南星性熱,能治風痰
,破傷強直
,峰搐自安。

46

、半夏味辛
,健脾燥濕,痰厥頭痛
,嗽嘔堪入

47、藿香辛溫

,能止嘔吐
,發(fā)散風寒,霍亂為主

48

、檳榔味辛,破氣殺蟲
,祛痰逐水
,專除后重。

49

、腹皮微溫
,能下膈氣,安胃健脾
,浮腫消去

50、香薷味辛

,傷暑便澀
,霍亂水腫
,除煩解熱。

51

、豬苓味淡
,利水通淋,消腫除濕
,多服損腎

52、扁豆微涼

,轉筋吐瀉
,下氣和中,酒毒能化

53

、澤瀉苦寒,消腫止渴
,除濕通淋,陰汗自遏

54

、木通性寒,小腸熱閉
,利竅通經
,最能導滯。

55

、車前子寒
,溺澀眼赤,小便能通
,大便能安

56、地骨皮寒

,解肌退熱
,有汗骨蒸,強陰涼血

57

、木瓜味酸,濕腫腳氣
,霍亂轉筋
,足膝無力。

58

、威靈苦溫
,腰膝冷痛
,消痰痃癖,風濕皆用

59

、牡丹苦寒,破血通經
,血分有熱
,無汗骨蒸。

60

、玄參苦寒
,清無根火,消腫骨蒸
,補腎亦可

中藥學中藥速記歌訣:

一、常用歌訣:

1

、中藥七情歌:相須為用互增效
,相使一藥助一藥;相殺能制它藥毒
,相畏毒性被制約
;相惡配伍療效減,相反曾毒要記牢
;單行無需它藥配
,七情配伍真奧妙。(注:相須
、相使表示協(xié)同
;相殺、相畏
、相惡表示拮抗)

2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貝蔞半蘞芨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
,諸參辛芍叛藜蘆。(諸參:沙僧挑擔子
,給唐玄奘偷吃人參果
,很苦)

3、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之精

,樸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彌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
,便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
,人參又忌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
,若逢石脂便相欺

4、妊娠禁忌歌:芫斑水蛭及虻蟲

,烏頭附子及天雄
,野葛水銀既巴豆,牛膝薏仁并蜈蚣
,棱莪赭石芫花麝
,大戟蟬蛻黃雌雄,砒石硝黃牡丹桂
,槐花牽牛皂角同
,半夏南通兼通草,瞿麥干姜桃木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
,地膽茅根與庶蟲。

妊娠禁忌(二):雄黃輕草莪巴川

,草子玄明京芒丁,土鱉商路扮南星
,天仙遂附蛭蚣麝
,雪蓮皂霜魏牽牛,三芫千金馬錢鬧
。慎用:桃花紅
、蘆薈綠,姜黃枳殼牡丹皮
,肉桂蟬蛻冬葵葉
,附子急芒射牛膝。

5

、28種毒性中藥披金戴銀一天仙
,半升半降黃白錢,川南狼
,鬧粉娘
,遂草炒豆熬酥糖。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藥性歌括四百味

中藥順口溜

識得千里光

,全家能治瘡

家有地榆皮

,不怕燒脫皮;家有地榆炭
,不怕皮燒爛

有人識得半邊蓮,夜半可以伴蛇眠

。屋有七葉一枝花
,毒蛇繞著不進家。

不怕全身痛的兇

,吃了元胡就要松

家有劉寄奴,不怕刀砍頭

打得滿地爬

,快尋祖師麻。

鐵腳威靈仙

,砂糖加醋煎
,一口咽入喉,鯁骨軟如綿

寧得一把五加

,金玉再多不拿,補腎祛風除濕
,強身保健最佳

知母貝母款冬花,止咳化痰一把抓

。 若要皮膚好
,煮粥加紅棗。血虛夜不眠
,米粥煨桂圓
。若要睡得好,常服靈芝草
。 家有劉寄如
,不怕刀砍頭。 常山與草果
,擺子無處躲
。 識得八角蓮,可與蛇共眠
。 身藏杠板歸
,嚇得蛇倒退。 腰痛吃杜仲
,頭痛吃川芎
。 打得滿地爬
,快尋祖師麻。 一味丹參藥
,功同四物湯
。 家有地榆皮,不怕燒脫皮
。 家有地榆炭
,不怕皮燒爛。 七葉一枝花
,深山是無家
。 疽癰如遇著,一似手拈拿
。 鐵腳威靈仙
,沙糖加醋煎。 一口咽入喉
,鯁骨軟如綿
。 寧得一把五加,金玉再多不拿
; 補腎祛風除濕
,強身保健最佳。 一進九月九
,醫(yī)生抄了手
。 家家吃蘿卜,病從何處有
。 有人識得半邊蓮
,夜半可以伴蛇眠。 有人識得千里光
,全家一世不生瘡。 馬齒莧
,地綿草
,痢疾腹痛療效好。 甘草外號叫國老
,解毒和藥本領高
。 屋有七葉一枝花,毒蛇不敢進人家
。 不怕到處痛得兇
,吃了元胡就要松。 穿山甲
,王不留
,產婦見了奶長流
。 知母貝母款冬花,專治咳嗽一把抓

、今安徽潛在縣汪濟老先生用六十余味中藥名所作《致在臺友人》的信

白術兄:

君東渡大海,獨活于生地

,如浮萍漂泊
,牽牛依籬,不知思念否
?今日當歸也
!家鄉(xiāng)常山,及祖國熟地
。春有牡丹
,夏有芍藥,秋有菊花
,冬有臘梅
,真是花紅紫草蘇木青,金纓銀杏玉竹林
,龍眼蛤蚧鳴赭石
,仙茅石斛連鉤藤。家中東園遍布金錢草
、懸紫草
;西園盛開百合花、月季花
;北墻爬滿絡石滕
、青風滕;南池結有石連子
、黃實子
。但見青果累累,花粉四溢
。令尊白前公
,拄虎杖,懷馬寶
,扶寄奴
,踏竹葉,左有麝香
,右有紅花
,檳榔陪伴上蓮房,已是巍巍白頭翁矣!令堂澤藝嬸雖年邁而首烏
,猶千年健之松針也
。唯思念海外千金子,常盼全家合歡時
,望勿戀寄生地
,愿君早茴香(回鄉(xiāng))!

表弟:杜仲頓首

、一首用中藥名稱寫成的“四季歌”

春風和煦滿常山

,芍藥天麻及牡丹;

遠志去尋使君子

,當歸何必找澤蘭

端陽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樂半年

庭前嬌女紅娘子

,笑與檳榔同采蓮。

秋菊開花遍地黃

,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國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來無處可防風

,白芷糊窗一層層;

待到雪消陽起石

,門外戶懸白頭翁

注:此為我國古人筆下著名的中藥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

,又加入20余味中草藥名
,極富情趣。不僅令人神往
,還可感悟中藥名包含的學問
,不失為一首佳作。

、一封用中藥名串成的訴狀

古有一才女

,其父從業(yè)中醫(yī),兼營藥鋪
,有空時喜歡吟誦《湯頭歌訣》,女受此熏陶
,對中藥名稱
、性味、功能早有領悟。一日無事
,她巧借藥名串成一篇訴狀
,由于辭情懇切、構思奇巧
,其父覽后
,不禁拍手稱妙,其狀書云:

具狀人紅娘

,為告木賊攔路搶劫
,殃及夫、子事
。竊氏有夫黃柏
,男黃連,因往硫黃( 留隍)發(fā)賣烏藥
,一去半夏
,仍未見附子(父子)茴香(回鄉(xiāng))。適有鄰親杜仲告知:某日
,夫君一行經過常山
,遭木賊攔劫,被搶去青相(箱)子一只
,陳皮鞋一雙
,又強*使女四人:木香、乳香
、丁香
、麝香,唯麝香不從
,遂被捆于馬前
,打得紅花血竭,望大人查明澤瀉(賊舍)懲辦頑兇
。民等沾恩
。謹狀。

在短短130多字的訴狀中就嵌入了20多種中藥名

,情趣盎然
,故一直流傳至今。

、古代名人用中藥名寫的情書

馮夢龍的《桂枝兒》:

你說我

,負了心,無憑枳實
,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
,愿對威靈仙發(fā)下盟誓。細辛將奴想,厚樸你自知
,莫把我情書也當破故紙

想人參最是離別恨,只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

,黃連心苦苦嚅為伊耽悶
,白芷兒寫不盡離情字,囑咐使君子
,切莫做負恩人
。你果是半夏當歸也,我情愿對著天南星徹夜的等

清代褚人獲編的《堅瓠集》中載有兩封蘇州詹氏夫婦的兩地情書

,亦通篇皆用藥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淦藿o丈夫的信上這樣寫道:“檳榔一去
,已過半夏,豈不當歸耶
?誰使君子
,效寄生纏繞它枝
,令故園芍藥花開無主矣
。妾仰觀天南星,下視忍冬藤
,盼不見白芷書
,茹不盡黃連苦
!古詩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結雨中愁
。奈何
!奈何!”其夫給妻的回信道:“紅娘子一別
,桂枝香已凋謝矣
!幾思菊花茂盛,欲歸紫苑
,奈常山路遠
,滑石難行,姑待從容耳
!卿勿使急性子
,罵我蒼耳子,明春紅花開時
,吾與馬勃
、杜仲結伴返鄉(xiāng)
,至時自有金相贈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睆倪@些有趣的中藥名組合而成的古代男女情書中,我們可以了解明清兩代時
,中藥業(yè)在我國的興盛和中藥知識在我國古代民間的普及

五、中藥名聯(lián)

煩暑最宜淡竹葉

傷寒尤妙小柴胡

白頭翁

,持大戟
,跨海馬,與木賊
、草寇戰(zhàn)百合
,旋復回朝,不愧將軍國老

紅娘子

,插金簪
,戴銀花,比牡丹
、芍藥勝五倍
,蓯蓉出閣,宛若云母天仙

玫瑰花開

,香聞七八里

梧桐子大

,日服五六丸

《鏡花緣》第70回:

風吹不響鈴兒草

雨打無聲鼓子花

長壽 金盞草 蝴蝶花 木賊草 慈姑花

半夏 玉簪花 蜜蜂草 水仙花 妒婦草

還有將中藥名嵌入對聯(lián)的。如:

稚子牽牛耕熟地

將軍打馬過常山

(“稚子”即杞子,“打馬”即藩打馬

。)

又如:

一陣乳香知母至

半窗故紙防風來。

有副藥名聯(lián)更奇妙:

白頭翁

,持大戟
,跨海馬,與木賊草寇戰(zhàn)百合
,旋復回朝
,不愧將軍國老(甘草),

紅娘子

,插金簪
,戴銀花,比牡丹芍藥勝五倍
,蓯蓉出閣
,宛若云母天仙

一中藥店門聯(lián):

將軍紅大戟

國老金重樓。

將軍是大黃的別名

,紅大戟即紅芽大戟
。紅原為形容詞,這里作為動詞
,紅大戟意為殺敵立功
。國老是甘草的別名,金重樓即重樓金線
,是蚤休的別名
。金,這里也作為動詞

一中藥店老板新婚

,友人送他一副對聯(lián):

金釵門東廣植忘憂草

王孫房苑常開合歡花。

金釵

,是石斛的別名
;門東,是麥冬的別名
;忘憂草
,是萱草的別名;王孫
,是黃芪的別名
;房苑,是防己的別名
。上下聯(lián)共用了六個中藥名
,表達了祝賀之意,匠心別具

劉寄奴

,據《南史?宋本紀》載: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寄奴)首先發(fā)現這種藥,每遇生瘡
,敷之即愈
,因而得名。

何首烏

,是唐代一個姓何的老人常以一種不知名的藥物來充饑
,因而壽高一百三十歲以上,須發(fā)仍然黑潤
,所以后人稱這種中藥為何首烏

徐長卿、使君子

、杜仲等的命名
,也各自有其生動的故事傳說

威靈仙,是說它的藥性威猛

,效果靈驗如仙

覆盆子,盆作尿器解

;覆盆是指其治療夜尿頻數的效果是可覆其尿器
,所以叫做覆盆子。

益母草善治產后胎前諸病

,所以有益母之名。

合歡

,其原植物的特點是其葉至暮即合(《本草拾遺》)
,藥效是安五臟,和心志
,令人歡樂無憂(《本草從新》)

防風,善治風癥

;續(xù)斷
,能接續(xù)斷折。此外
,尚有蚤休
、忘憂草、王不留行..都是以其功效命名的

、中藥命名的有趣現象

東白芍、南星

、西洋參
、北沙參。(與方向有關)

春砂仁

、夏柘草
、秋桑葉、冬葵子
。(與四季有關)

青黛

、黃芪、赤芍
、白術
、黑鉛。(與五色有關)

甜石蓮

、酸棗仁
、苦參
、辣蓼草、咸秋石
。(與味道有關)

金銀花

、木通、水獺肝
、火麻仁
、土茯苓。(與五行有關)

風茄子

、云茯苓
、雨傘草、雪里青
、雷丸
。(與氣象有關)

山藥、川芎

、望江南
、河白草、海浮石
、洋金花
。(與地理有關)

豬牙皂、牛膝

、羊躑躅
、馬寶、雞血藤
、狗肝菜
。(與動物)

鼠粘子、牛黃

、虎骨
、兔絲子、龍膽草
、蛇蛻
、馬勃、羊肉
、猴棗
、雞內金、狗脊
、豬苓
。(與生肖有關)

如一見喜、兩面針

、三七粉
、四葉參
、五倍子、六神曲
、七葉蓮
、八角茴、九香蟲
、十大功勞葉
、百草霜、千金子
、萬年青
。(與數字有關)

如一粒金丹、二至丸

、三才封髓丹
、四逆散、五子衍宗丸
、六一散、七寶美髯丹
、八仙長壽丸
、九制豨薟丸、十全大補膏
、周公百歲酒
、千金不易丹、萬應喉癥散
。 (與數字有關)

川桂枝

、川黃柏、川大黃
、川貝母
;廣木香、廣郁金
、廣陳皮
;湘蓮肉;蘇薄荷
;浙貝母
;建澤瀉。(與產地有關)

金鑒羊肝丸

、天王補心丹
、歸脾丸、清金保肺丸
、金匱腎氣丸
。 (與五臟有關)

、諸葛亮后裔用中藥名撰寫的一則祭文

嗚呼!秋桂枝高

,痛泣威靈仙去
;冬桑葉落,更悲子不留行
。恭維我兄斐齋公者
,稟性光明,持躬厚樸
, 細辛處事
,苦練成家。誠大腹之能容
,亦合歡而有慶
。只為潼關失怙,苦丁慈父之憂
,於焉海經商
,苦遂勞人之駕。迨至業(yè)精百草
,利獲千金
,新會朋儕,當歸故里
。余糧滿石
,有時則潤及慈姑;益智多仁
,至此苦憂知母
。胥肉果團圓以序樂,弟昆布慈惠而無私
,宜乎寶樹聯(lián)輝
,五加其一;銀花葉瑞
,二妙成雙
。有事必不違心,隨遇自然得意者也
。胡意平生急性
,留毒歸身,病起無名
,含吐未能活絡
,醫(yī)誠沒藥,腫痛改以連須。百藥徒煎
,千年難健
,悵登仙于紫苑,徒灑淚青風也乎
。茲際梅開綠萼
,桔皺丹皮,律轉陽春
,期當望月
。駕車而車于熟地,借巢穴于原枝
。弟客連翹
,哀聲續(xù)斷。范等厚蒙友愛
,薄荷教言
。嘆梔子之已亡,悲使君之不見
。歌聲薤白
,聊呈竹呈之觴;服帶麻黃
,有感荊花之誼
。望車前而灑涕,束果本以為芻
。血獻仙茅,香供白檀一炷
;露擎佛手
,酒酌紅曲三杯。神曲有歌
,公英束格

八、中藥名謎

唐詩中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謎底為四味中藥名:首句謎底是當歸
;次句謎底為白頭翁;第三句謎底為人參
,人參為人生的諧音(兒童不識
,覺得此人陌生),另一解為參作參商之參解(此解似較牽強);第四句謎底是生地
,解為出生之地
。宋詞蘇東坡《水調歌頭》中有但愿人長久句,謎底為中藥名千年健

元曲徐再思《憑欄人?春情》中有“髻擁春云松玉釵

,眉淡秋山羞鏡臺”句,謎底為相思子(松玉釵
、羞鏡臺等均為相思之態(tài)
,子指所思之對象)。俗語有奶便是娘
,謎底打中藥名二
,為乳香、知母
。也有用三國時人名劉阿斗猜一中藥名的謎語
。其謎底為使君子。曹操曾說過:今天下英雄
,惟使君與操耳
。使君即指劉備,劉阿斗是劉備的兒子
,亦即使君之子

九、中藥順口溜

中藥順口溜在民間傳說中非常多

,如:

鐵腳威靈仙

砂糖和酒煎,

一口吞下去

鐵劍軟如綿

。(形容威靈仙的治療骨骨更在喉的功效)

七葉一枝花,

深山是我家

癰疽如遇者

一似手拈拿。(形容七葉一枝花(即蚤休)的治療癰疽的功效)

穿山甲

,王不留
,婦人服了乳長流。(形容穿山甲和王不留行的通乳的功效)

、中藥名謎語

低頭思故鄉(xiāng)——懷熟地 故鄉(xiāng)——熟地 異國——生地 不生第二胎——杜仲 牧童——牽牛子

九死一生——獨活 三九時節(jié)——天冬 包龍圖——首烏 司機——車前子 昭君出塞——王不留行

天女散花——降香 長生不老——萬年青 綠林好漢——草寇 病入膏肓——沒藥 自衛(wèi)還擊——防己

他鄉(xiāng)遇故知——一見喜 一江春水向東流——通大海 春眠不覺曉——安息香 春常在——四季青

一年十二月——四季青 斷肢再植——骨碎補 東坡先生渾不知——狼毒 有言在先——白前

老實忠厚——厚樸 黑色丸子——烏藥 演講技巧——白術 機構繁多——百部 戶——蘆根

雪——夏天無 葬花——安息香 武松殺嫂——穿心蓮 土皇帝——地龍 世上只有媽媽好——光知母

舉頭望明月——懷熟地 天天向上——連翹 偷梁換柱——木賊 言語膚淺——陳皮 莫用小人——使君子

孩兒拜見父王——太子參

十一

、用中藥名寫成的小說段落

《幽閨記》是一部南戲,為元人施惠所作

。第25出《抱恙離鸞》
,用中藥名著重描摹了一位庸醫(yī)為人看病出診前的情景
。作者前后共運用了藥名近60種,文筆幽默
,借代風趣
,把一個庸醫(yī)騙子的嘴臉刻畫得十分形象逼真,整個劇情充滿了喜劇色彩

中藥歌訣順口溜入門是什么?

中藥歌訣順口溜有性能歌

、四氣歌、五味歌
、六陳歌
、七情歌等。

性能歌

中藥主有幾性能

?四氣五味及歸經

還有升降與浮沉,有毒無毒統(tǒng)而稱

四氣歌

四氣寒熱與溫涼

,寒涼屬陰溫熱陽,

溫熱補火助陽氣

,溫里散寒功效彰

寒涼清熱并瀉火,解毒助陰又抑陽

寒者熱之熱者寒

,治療大法此為綱。

五味歌

五味辛甘苦咸酸

,治療作用不同焉

辛行氣血主發(fā)散,甘和補中急能緩

苦燥降泄能堅陰

,咸能潤下且軟堅,

酸能固澀又收斂

,淡滲利水要記全。

六陳歌

枳殼陳皮半夏齊

,麻黃狼毒及吳萸

六般之藥宜陳久,入藥方知奏效奇

七情歌

相使一藥助一藥

,相須互用功效添,

相殺能制它藥毒

,相畏毒性被制限

相反增毒要記牢,相惡配伍功效減,

單行無須它藥配

,七情配伍奧妙顯

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科的發(fā)展

中藥的發(fā)現與應用以及中藥學的發(fā)展,經歷了長期實踐過程

原始時代

,我們的祖先在生活與生產活動中,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獵
,接觸并了解某些植物和動物及其可能對人體產生的影響
,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某種藥效反應或中毒現象,或造成痛苦甚至死亡
,從而使人們懂得在尋覓食物時有所辨別和選擇

同時,為了同疾病作斗爭

,通過積累的經驗及有意識的試驗·觀察·口嘗身受
,實際體驗,逐漸創(chuàng)造并積累起一些用藥知識
。經過反復實踐與認識過程
,不斷總結和交流,逐步形成了早期的藥物療法
。雖著歷史的發(fā)展
,社會進步,對藥物的需要與日俱增

藥物來源由野生藥材逐漸發(fā)展到部分由人工栽培和馴養(yǎng)

,并由植物·?動物擴展到天然礦物及若干人工制品。用藥知識與經驗日漸豐富
。記錄和傳播這些知識的方式發(fā)展到了文字記載

我國藥學發(fā)展很早,正式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

西周時(公元前1066-771年)已有專業(yè)的“醫(yī)師”

,“聚毒藥以供醫(yī)事”。先秦(公元前221年前)諸子書中有關藥物的資料為數不少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渡胶=洝份d有100余種動物和植物藥,其中不少沿用至今
;70年代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載方約300個
,涉及藥物已達240余種。這說明在秦漢之際
,藥學已初具規(guī)模

西漢時(公元前202-公元8年)本草學已為醫(yī)者必修的學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存最早藥學專著當推《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東漢末年
,原書已佚
,現存版本是經明清以來學者考訂整理而成。本書共三卷
,載藥365種
,是漢以前藥學知識和經驗的總結。是我國最早的珍貴藥學文獻

常用中藥的記憶口訣

記憶復雜多樣的東西

,就需要記憶方法,就像記憶常用的中藥
,有了方法
,就簡單多了。下面由我給你帶來關于常用中藥記憶口訣
,希望對你有幫助!

常用中藥記憶方法

1. 麻黃:為發(fā)汗解表的要藥

。為用于肺氣壅遏喘咳的要藥。

2. 白芷:為治療陽明頭痛的要藥

3. 辛夷:為治療鼻淵的要藥

4. 紫蘇:為治療風寒感冒的常用藥。

5. 生姜:入脾經

,善溫中止嘔
,為“嘔家圣藥”。

6. 荊芥:為發(fā)表散風通用藥

7. 防風:為治風通用藥

8. 細辛:為治感受風寒、風濕之多種痛證及鼻淵頭痛之要藥;為治寒飲伏肺之要藥

9. 葛根:為治項背強痛之要藥

10. 柴胡:為治療肝膽證的要藥。(為治療少陽證的要藥

,為治療瘧疾寒熱的常用藥
。)

11. 石膏:為治療氣分高熱和肺胃實火之要藥。(為清瀉肺胃二經氣分實熱的要藥

。)

12. 夏枯草:為治肝陽眩暈

,目珠夜痛及瘰疬腫結之要藥。

13. 黃連:為治療濕熱火郁之要藥;治療瀉痢的要藥

14. 知母:為清瀉肺胃二經氣分實熱的要藥

15. 生地黃:為清熱

、涼血
、止血之要藥

16. 金銀花:為治療一切內癰外癰的要藥。

17. 蒲公英:為治療乳癰的要藥

18. 射干:為治療咽喉腫痛的常用藥

19. 龍膽草:為治肝經濕熱實火之要藥。 `

20. 連翹:為“瘡家圣藥”

21. 大青葉:為治血熱毒盛所致諸證之要藥

22. 魚腥草:為治療肺癰的要藥。

23. 白頭翁:為治療熱毒血痢之良藥

24. 芒硝:為治療腸胃實熱內結

,燥屎堅硬難下之要藥。

25. 大黃:為治療積滯便秘之要藥

26. 威靈仙:為治療風寒濕痹肢體拘攣或麻木之要藥

27. 徐長卿:為治風痹或痹癥痛重之要藥

28. 木瓜:為治療風濕痹證酸重拘急麻木及吐瀉轉筋常用藥。(為治療風濕痹痛

、經脈拘急之要藥
。)

29. 桑寄生:為治肝腎虧虛胎動不安之要藥。

30. 蒼術:為治濕阻中焦之要藥

31. 厚樸:行氣

、消積、除脹之要藥
。(為消除脹滿之要藥
。)

32. 砂仁:為治療寒濕中阻,脾胃氣滯之良藥;為治妊娠氣滯惡阻及胎動不安之佳品

。 :

33. 滑石:為治濕熱淋痛之良藥;為治暑濕諸證之佳品;為治濕瘡濕疹及痱毒之要藥

34. 木通:為治濕熱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腸之口舌生瘡、心煩尿赤之要藥;為治乳汁不下及熱痹之要藥

35. 金錢草:為治砂淋

、石淋之要藥;為治濕熱黃疸、肝膽結石之佳品

36. 茵陳:為治濕熱黃疸之要藥

。(為治療黃疸要藥。)

37. 附子:補火助陽

、回陽救逆之要藥
。(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

38. 干姜:溫中散寒之要藥

。(為溫暖中焦之主藥
。)

39. 肉桂:為治療下元虛冷、虛陽上浮諸證之要藥;為治脾腎陽衰之佳品

。(為治療命門火衰之要藥
。)

40. 牡丹皮:為治療無汗骨蒸之要藥

41. 獨活:為治療風濕痹痛的主藥。

42. 藿香:為芳香化濕濁要藥

43. 茯苓:為利水消腫之要藥

44. 陳皮:為治痰之要藥。

45. 木香:為行氣止痛之要藥;也為治療濕熱瀉痢里急后重之要藥

46. 香附:為婦科調經之要藥

47. 薤白:為治療胸痹之要藥。

48. 山楂:為消化油膩肉食積滯之要藥

49. 吳茱萸: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脈諸痛之要藥

。(為治療肝寒氣滯諸痛之要藥;為治療脾腎陽虛,五更泄瀉之常用藥
。)

50. 雞內金:為消食運脾之要藥

51. 使君子:為治蛔蟲病之佳品;為治小兒疳積之要藥。

52. 大薊:為治血熱妄行之要藥

53. 小薊:為治血熱妄行及瘡癰腫毒之要藥

54. 地榆:為治血熱出血特別是下焦出血之佳品;為治療水火燙傷之要藥。

55. 三七:為治出血

、瘀血諸證之要藥
。(為傷科要藥。)止血不留瘀
,化瘀不傷正;

56. 川芎:為“血中之氣藥”

。治療血瘀氣滯之要藥;能“上行頭目”也為治療頭疼要藥。

57. 郁金:活血行氣涼血之要藥

58. 虎杖:為治燙傷及毒蛇咬傷之要藥

59. 土蟲、自然銅

、骨碎補:傷科要藥;

60. 白及:為收斂止血之要藥

61. 艾葉:為婦科下焦虛寒或寒克胞宮之要藥;也為安胎要藥。

62. 丹參:婦科要藥

,活血化瘀要藥
,胸痹要藥。

63. 延胡索:能“行血中氣滯

,氣中血滯
,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為活血化瘀止痛之良藥

64. 紅花:為活血化瘀

、通經止痛之要藥;也是婦產血瘀病癥的常用藥;并為治療跌打損傷、瘀滯腫痛之要藥。

65. 牛膝:為治療經產病之要藥

66. 益母草:為治婦科經產病之要藥

67. 桃仁:為治療腸燥便秘、腸癰

、肺癰之佳品。(為治療多種瘀血阻滯病癥的常用藥
。)

68. 半夏:為治濕痰

、寒痰之要藥。(為燥濕化痰
、溫化寒痰之要藥
。) `

69. 旋覆花:為治肺胃氣逆之要藥。

70. 瓜蔞:為治熱痰之胸痹之要藥

71. 百部:為治療新久咳嗽之要藥

72. 川貝母:為治療熱痰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藥。

73. 浙貝母:為治療肺熱咳嗽之常用藥

74. 杏仁:為治療咳喘的要藥

75. 代赭石:為重鎮(zhèn)降逆要藥。

76. 石決明:為治肝陽上亢及目疾之要藥

77. 羚羊角:為治心經熱盛神昏譫語之佳品

。(為治療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之要藥)

78. 鉤藤:為清肝息風止痙之要藥

。(為治療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之常用藥
。)

79. 天麻:為治肝陽眩暈之要藥

。(為治療眩暈、頭痛之要藥
。)

80. 麝香:為開竅醒神之良藥

。(為醒神回蘇之要藥。)

81. 冰片:開竅回蘇之要藥

82. 牛黃:為清熱解毒良藥

83. 黃芪:為補中益氣要藥。

84. 白術:為補氣健脾要藥(“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

85. 鹿茸:為溫腎壯陽

、補督脈、益精血的要藥

86. 人參:大補元氣

,為救脫要藥(為拯危救脫的要藥;為補肺的要藥;為補脾的要藥)。

87. 山藥:為平補氣陰之佳品。

88. 杜仲:為治腎虛腰膝酸痛或筋骨無力之要藥;為治肝腎虧虛胎漏胎動之佳品

89. 益智仁:為治脾寒瀉痛或多涎唾之要藥

90. 蛤蚧:為治肺虛喘咳,腎虛作喘之要藥;為治腎陽不足

、精血虧虛之佳品

91. 當歸:婦科調經之要藥;內科補血之佳品(為補血之圣藥,婦科補血調經的要藥)

92. 烏賊骨:為婦科之良藥

93. 熟地黃:為養(yǎng)血補虛之要藥;為補腎陰之要藥。

94. 阿膠:為補血要藥;為止血要藥

95. 何首烏:不寒

、不燥、不膩
,為滋補良藥

96. 五味子:為治療久咳虛喘之要藥。

97. 山茱萸:為平補陰陽之要藥;為固精止遺的要藥;為防止元氣虛脫之要藥

98.薤白:胸痹要藥;

99.山楂:油膩肉積要藥;

100.雞內金:消食運脾要藥

101.全蝎:治療各種痙攣抽搐

,外科長用藥;

102.乳香:傷科要藥,乳香偏于行氣

,沒藥偏于行血;

103.元胡:可行血中之氣滯

,氣中血滯,專治一身上下諸痛;

104.五靈脂:為血瘀諸痛要藥;

105.羚羊角:清肝熱

,平肝陽
,息肝風,為肝風內動
,驚癇抽搐之要藥

106.溫病三寶:至寶丹、紫雪丹

、牛黃安宮丸

107.麝香:醒神回蘇要藥,治療痹癥

,無論寒熱痹均有效

108.附子:回陽救逆亡陽證要藥;

109.益母草:婦科經產要藥;

110.王不留行,穿山甲:下乳要藥;

111.西洋參:氣陰雙補藥

,且能清火;

112.龍骨:重鎮(zhèn)安神之要藥;

113.酸棗仁:治心肝血虛的心煩失眠

,不具有潤腸通便之功效。

114.黨參:脾肺氣虛證常用藥

,氣血雙補藥

115.大黃:積滯便秘要藥。

116.海金沙:諸淋澀痛要藥;

117.菟絲子:既補腎陰,又補腎陽

,為陰陽雙補藥

118.生姜:嘔家圣藥;干姜溫中,生姜發(fā)汗解表;

119.丁香:胃寒嘔吐要藥;

120.竹茹:善治胃熱嘔吐

121.柴胡:少陽證要藥;

122.金錢草:石淋要藥;

123.辛夷:鼻淵頭痛要藥;

124.橘皮:治痰要藥;

125.半夏:濕痰

、寒痰要藥;

126.木香:行氣止痛要,濕熱痢疾

,里急后重要藥;

127.香附:疏肝解郁

,行氣止痛要藥;

128.天南星:擅治老痰、頑痰;

129.白芥子:善治皮里膜外之寒痰;

130.白附子:善治面部風寒

131.石膏:氣分高熱和肺熱實火要藥;

132.黃連:濕熱痢疾要藥;

133.龍膽草:肝經濕熱、實火要藥;

134.金銀花:治一切癰瘡腫毒陽證要藥;

135.連翹:瘡家圣藥

136.蒲公英:乳癰要藥;

137.魚腥草:肺癰要藥;

138.桔梗:擅“上行”

,肺經引經藥;

139.紫苑:無論新久咳嗽皆可用,擅化痰;

140.款冬花:擅長止咳

,治嗽要藥;

141.紅藤

、敗醬草:腸癰要藥;

142.山豆根:咽喉腫痛要藥。

143.白頭翁:痢疾要藥;

144.土茯苓:梅毒要藥

145.獨活:風寒濕痹要藥;

146. 萆薢:膏淋要藥;

147.厚樸:脹滿要藥;

148.茯苓:利水滲濕要藥;

149.茵陳蒿:黃疸要藥

常用中藥記憶口訣

1

豬苓味淡,利水通淋

,消腫止渴
,陰汗自遏。

2

木通性寒

,小腸熱閉
,利竅通經,最能導滯

3

車前子寒

,溺澀眼赤,小便能通
,犬便能實

4

地骨皮寒,解肌退熱

,有汗骨蒸
,強陰涼血。

5

木瓜味酸

,溫腫腳氣
,霍亂轉筋,足濕皆用。

6

威靈苦溫

,腰膝冷痛
,消痰痃癖,風濕皆用

7

牡丹苦寒

,破血通經,血分有熱
,無汗骨蒸

8

玄參甘苦,消腫排膿

,補肝益肺
,退熱除風。

9

丹參味苦

,癰腫瘡疥
,生新去惡,祛除帶崩

10

苦參味苦

,癰腫瘡疥,下血腸風
,眉脫赤癩

11

龍膽苦寒,療眼赤疼

,下焦?jié)衲[
,肝經熱煩。

12

五加皮溫

,祛痛風痹
,健步堅筋,益精止瀝

13

防己氣寒

,風濕腳痛,熱積膀胱
,消癰散腫

14

地榆沉寒,血熱堪用

,血痢帶崩
,金瘡止痛。

15

茯神補心

,善鎮(zhèn)驚悸
,恍惚健忘
,兼除怒恚。

16

遠志氣溫

,能驅驚悸
,安神鎮(zhèn)心,令人多記

17

酸棗味酸

,斂汗驅煩,多眠用生
,不眠用炒

18

菖蒲性溫,開心利竅

,去痹除風
,出聲至妙。

19

柏子味甘

,補心益氣
,斂汗?jié)櫮c,更療驚悸

20

益智辛溫

,安神益氣
,遺溺遺精
,嘔逆皆治。

21

甘松味香

,善除惡氣
,開郁醒脾,心腹痛已

22

小茴性溫

,能除疝氣,腹痛腰疼
,調中和胃

23

大茴味辛,疝氣腳氣

,腫痛膀胱
,止嘔開胃。

24

干姜味辛

,表解風寒
,炮苦逐冷,虛熱尤堪

25

附子辛熱

,性走不守
,四肢厥冷,回陽功有

26

川烏大熱

,搜風入骨,濕痹寒疼
,破積之物

27

木香微溫,能滯和胃

,諸風能調
,行肚瀉肺。

28

沉香降氣

,暖胃追邪
,通天徹地,衛(wèi)氣為佳

29

丁香辛熱

,能除寒嘔,心腹疼痛
,溫胃可曉

30

砂仁性溫,養(yǎng)胃進食

,止育安胎
,通經破滯。

31

畢澄茄辛

,除脹化食
,消痰止咳,逐寒暖胃

32

肉桂辛熱

,善通血脈,腹痛虛寒
,溫補可得

33

桂枝小梗,橫行手臂

,止汗舒筋
,治折足痹。

34

吳萸辛熱

,能調疝氣
,心腹寒疼,酸水能治

35

延胡乞溫

,心腹卒痛
,通經洛血,跌撲血崩

36

薏苡味甘

,專除濕痹,筋節(jié)拘纏
,肺癰肺痿

37

崩蔻辛溫,脾胃虛冷

,瀉痢不休
,功可立等。

38

草果味辛

,消食除脹
,截瘧逐痰,解瘟辟瘴

39

常山苦寒

,截瘧除痰
,解傷寒熱,水脹能寬

40

良姜性熱

,下氣溫中,轉筋霍亂
,酒食能攻

41

山楂味甘,磨消肉食

,療疝催瘡
,消膨健胃

42

神曲味甘

,開胃進食,破積逐痰
,調中下氣

43

麥芽甘溫,能消宿食

,心腹膨脹
,行血散滯。

44

蘇子辛溫

,驅痰降氣
,止咳定喘,更潤沁肺

45

白芥子辛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痰,面浮腫脹
,利水能安

46

甘逐苦寒,破癥消痰

,面浮腫脹
,利水能安。

47

大戟苦寒

,消水利便
,腹脹癥堅,其功瞑眩

48

芫花寒苦

,能消脹蠱,利水瀉濕
,止咳痰吐

49

商陸苦寒,赤白各異

,赤者消風
,白利水氣。

50

人參味甘

,大補元氣
,止咳生津,調容養(yǎng)衛(wèi)

中藥歌訣順口溜是什么?

中藥歌訣順口溜是:

患了感冒全身痛

,山芝麻葉配貫眾

田園山邊魚腥草,肺熱痰稠咳嗽好

家里常備有硫磺

,全把疥蟲消滅光。

樹下生長不出林

,肺癆煎服可太平

紅眼病難見青天,請君急用穿心蓮

家中常種欖核蓮

,炎癥痧麻用水煎。

五指毛桃真是好

,強筋壯骨功效高

人們陰部生了瘡

,快找獸類膽汁放。

洗手果樹葉有用

,皮炎瘡癤外洗用

山溝生長土砂仁,理氣止痛健胃平

生姜辛溫戶戶種

,風寒感冒必需用。

寬筋藤舒筋活絡

,關節(jié)僵硬用得著

性味微溫七葉蓮,風濕跌打痛用先

村邊生長益母草

,婦科諸證少不了。

茵陳又配木黃連

,清熱解毒治肝炎

山坡生長葉上花,骨折風濕可用它

家中常備葫蘆茶

,外感諸熱要用它。

人們扭傷和跌打

,離不開用四塊瓦

骨碎補和杜仲皮,接筋接骨用及時

靖西種有山楂果

,消食健胃用處多。

家中備有巖黃連

,能治癌癥和消炎

村邊生長矮陀陀,跌打風濕用得著

誰人認得千里光

,全家不怕生膿瘡

家種七葉一枝花

,毒蛇咬傷不怕它。

風濕兩腳分不開

,請君服用走馬胎

家里種有葉上花,那里還怕骨開叉

黑墨草到處都有

,止血涼血不用愁

內容簡介

《中藥歌訣》內容簡介:背書,還要早下手

。主要為國泰安康
,大濟濟于世!姜春華說:“趁年輕記憶好
,讀熟了將來大有用處
。”許多老一代的中醫(yī)
,在早年背熟的醫(yī)書
,到了老年不僅仍能成誦。

而且以此為樂

,如鄧鐵濤的先父鄧夢覺先生
,到了晚年仍把經常背誦《內經》作為一種樂趣,真可謂終身受益
。彭履祥就深有體會:“早年熟讀的理法方藥內容
,不僅長期不忘,隨著反復運用
,認識更能不斷加深
。”

相反

,讀書很馬虎
,記不住自然用不上。正如程門雪所說:“若非爛熟于胸中
,安能應變于俄頃
。”《醫(yī)宗金鑒·凡例》說:“醫(y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
,理不明則識不清
,臨證游移,漫無定見
,藥證不合
,難以奏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中醫(yī)入門必背口訣

中醫(yī)入門必背口訣較多

,建議買相關書籍進行學習,推薦《中醫(yī)入門歌訣》

《中醫(yī)入門歌訣》是2009年04月人民軍醫(y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作者是魏良行、倪正文、丁憲春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吨嗅t(yī)入門歌訣》以歌訣形式對中醫(yī)藥學的主要內容進行了系統(tǒng)的歸納介紹。

書中包括中醫(yī)的基本特點

,陰陽
、五行、臟象
、經絡
、氣血津液等基礎理論,病因病機
、各種診法
、辨證、治療原則和方法
,中藥來源
、性能、炮制
、用法和530余種中草藥
、400余首方劑,均編成歌訣

《中醫(yī)入門歌訣(第3版)》在第2版基礎上做了較大的增

、刪、改
,全書共10章
,《中醫(yī)入門歌訣(第3版)》內容深入淺出,理論與實踐結合
;形式上不拘一格
,或五言,或七言
,順口押韻
,好學易記,是快捷學習中醫(yī)藥學的好幫手
,為軍醫(yī)版長銷
、暢銷書之一;適于中西醫(yī)臨床工作者
、中醫(yī)院校學生和初學中醫(yī)者閱讀參考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12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用枳實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根據《金匱要略》一書中張仲景對胸痹的論述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白附子1分(炮裂)
,密陀僧1分
,露蜂房1分,槐枝灰半兩
。制法 : 上為末
,別入生地黃汁1合,拌令勻
加味地黃丸
加味地黃丸《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加味地黃丸處方 : 熟地黃(煮爛
,搗)120克 山茱萸肉 山藥各60克 澤瀉30克 牡丹皮 白茯苓各15克 鹿茸(酥炙)牛膝各6克制法 : 上藥為末,面糊丸
,如黍米大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干葛1錢
,山楂1錢
,澤瀉1錢,陳皮8分
,甘草3分
,生姜、大棗。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肢節(jié)酸疼
,有似陽微者
;口渴欲飲,舌上微苔
,有似陰弱者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厚樸1斤
,蒼術1斤
,神曲1斤,麥芽1斤
,山楂1斤
,甘草半斤,黑豆半斤
。制法 : 上為細末
固衛(wèi)御風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9g
,炒白術9g,桂枝9g
,赤芍9g
,白芍9g,生姜3片
,大棗7枚
。功能主治 : 調營固衛(wèi),以御風寒
。主冷激性蕁麻疹
。用法用量 : 日久發(fā)作不休者,加烏梅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洗
,銼
,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功能主治 : 治四時傷寒
,不問陰陽二證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
、桂心、天麻
、萆薢
、石斛、虎骨(酥炙)
、白芍藥
、當歸、云母粉
、白術
、茵芋葉、木香
、仙靈脾
、甘草、川續(xù)斷
,各一兩
。炮制 : 上挫,生絹袋盛
,好酒一升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