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丸
中醫(yī)世家
2023-05-01 15:43:31
白附子丸
《楊氏家藏方》卷十七:白附子丸
處方 : 白附子(微炮)半兩,天麻半兩
,半夏(湯洗7遍)半兩
,朱砂(研細,水飛)半兩
,白僵蠶1兩(炒
,去絲嘴),全蝎21枚(去毒
,微炒)
,膩粉1分(別研),麝香1錢(別研),金箔10片(別研)
。
制法 : 上藥將白附子等5味研為細末
,次入研者藥,1處拌勻
,煮棗肉為丸
,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 小兒急慢驚風(fēng)
,潮熱生涎
,上氣喘急。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
,煎荊芥湯送下
,不拘時候。
摘錄 : 《楊氏家藏方》卷十七
《圣惠》卷十九:白附子丸
處方 : 白附子1兩(炮裂)
,白僵蠶1兩(微炒)
,膩粉1分,天南星3分(炮裂)
,白花蛇1兩(酒浸
,炙微黃,去皮骨)
,防風(fēng)1兩(去蘆頭)
,麻黃1兩(去根節(jié)),赤箭2兩
,麝香1兩(細研)
,白術(shù)半兩
,羚羊角屑3分
。
制法 : 上為末
,加麝香
、膩粉,研令勻
,以糯米粥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風(fēng)痙口噤
,身體強直
,迷悶不識人。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
,以溫酒研下
,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十九
《楊氏家藏方》卷二:白附子丸
處方 : 半夏(湯洗7遍
,生姜汁制)3分
,天南星(炮)3分
,寒水石(煅)3分,細辛(去葉土)3分
,白茯苓(去皮)3分,白僵蠶(炒
,去絲嘴)3分
,肉桂(去粗皮)3分,白附子(炮)3分
,川芎3分
,香白芷1分,麝香1分(別研)
。
制法 : 上為細末
,生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風(fēng)搏陽絡(luò)
,胸膈涎盛,眉痛頭旋
。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
,食后用溫?zé)崴拖隆?/p>
摘錄 : 《楊氏家藏方》卷二
《濟陰綱目》卷三:白附子丸
處方 : 白附子4兩,附子2兩
,黃狗骨頭4兩(燒灰)
。
制法 : 上為細末,粥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婦人經(jīng)年崩漏不止,諸藥不效
,脈濡微
。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與伏龍肝散兼服
。
摘錄 : 《濟陰綱目》卷三
《普濟方》卷四十六引《經(jīng)效濟世方》:白附子丸
處方 : 天南星(生)
、天麻、半夏(湯洗7遍)
、川烏頭(生
,去皮臍)、白附子(生用)各等分
。
制法 : 上為細末
,加腦子、麝香少許
,瓷盒內(nèi)閉1-2宿
,清水為丸
,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
。
功能主治 : 風(fēng)虛痰盛
,頭目昏眩。
用法用量 : 每服5-7丸
,加至10丸
,食后茶清或姜湯送下,服時微以齒碎之
。
摘錄 : 《普濟方》卷四十六引《經(jīng)效濟世方》
《直指》卷十一:白附子丸
處方 : 白附子(炮)1兩
,南星(炮)1兩,半夏(湯7次)1兩
,旋覆花1兩
,甘菊1兩,天麻1兩
,川芎1兩
,橘紅1兩,僵蠶(炒
,去絲嘴)1兩
,干姜(生)1兩,全蝎半兩(焙)
。
制法 : 上為末
,用生姜半斤,取汁打面糊為小丸
。
功能主治 : 風(fēng)痰上厥
,眩運頭疼。
用法用量 : 每服50丸
,食后荊芥湯送下
。
摘錄 : 《直指》卷十一
《圣惠》卷八十五:白附子丸
處方 : 白附子1分(炮裂),白僵蠶1分(微炒)
,烏蛇3分(酒拌
,炙令黃),牛黃1分(細研)
,干蝎半兩(微炒)
,麝香1分(細研),朱砂半兩(細研
,水飛過)
,甜葶藶1分(隔紙炒令紫色),青黛半兩(細研)
,蟾酥半錢
,蜣蜋1分(微炒
,去翅足),天漿子21枚(內(nèi)有物者)
。
制法 : 上為末
,以豬膽汁為丸,如綠豆大
。
功能主治 : 小兒急驚風(fēng)
,手足抽掣。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
,以冷水研,滴入鼻中
,候嚏1-2聲
,便以溫水研3丸服之,或吐出粘涎
,得睡便愈
。
摘錄 : 《圣惠》卷八十五
《圣濟總錄》卷十五:白附子丸
處方 : 白附子3錢,龍腦(研)1錢
,麝香(研)1錢
,蝎梢(微炒)7枚,天南星(炮)1兩
,白僵蠶(微炒)1錢
,凝水石(煅過,研)1兩半
。
制法 : 上藥
,除凝水石外,搗研為末
,再同和勻
,入白蜜不拘多少,研令如稀餳狀
,入白面糊半匙頭許
,然后將凝水石末旋入,以干可為丸
,如雞頭子大
,于凝水石末中,留少許為衣
,慢火焙干
。
功能主治 : 腦風(fēng)。鼻息不通
,時流清涕
,多嚏不已
。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細嚼
,食后用薄荷熟水送下
;茶清亦得。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十五
《圣惠》卷四十:白附子丸
處方 : 白附子3分
,白芷3分
,杜若3分,赤石脂2兩
,桃花2兩
,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
,麩炒微黃)
,甜瓜子1兩(微炒),牛膝1兩(土苗)
,雞糞白3分(微炒)
,白石脂2兩,遠志3分(去心)
,葳蕤3分
。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令人面潔白媚好。主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
,食后以溫牛乳1合送下
。
摘錄 : 《圣惠》卷四十
《衛(wèi)生總微》卷十:白附子丸
處方 : 白附子1分(末),蝎梢1分(研)
,舶上硫黃半兩(研細)
。
制法 : 先將半夏半兩(湯洗凈,生為末)
,生姜自然汁和劑
,捻作餅子,小錢大
,沸湯內(nèi)煮至熟
,取出研成膏,入3味藥末和之
,如干
,添少湯,丸如蘿卜子大
。
功能主治 : 傷風(fēng)冷吐逆
,及治糞青下瀉
。
用法用量 : 每服20-30丸,米湯或乳汁送下
,不拘時候
。
摘錄 : 《衛(wèi)生總微》卷十
?白附子丸作用與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白附子丸--《楊氏家藏方》卷十七
【處方】白附子(微炮)半兩
,天麻半兩
,半夏(湯洗7遍)半兩,朱砂(研細
,水飛)半兩
,白僵蠶1兩(炒,去絲嘴)
,全蝎21枚(去毒,微炒)
,膩粉1分(別研)
,麝香1錢(別研),金箔10片(別研)
。
【制法】上藥將白附子等5味研為細末
,次入研者藥,1處拌勻
,煮棗肉為丸
,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小兒急慢驚風(fēng)
,潮熱生涎
,上氣喘急。
【用法用量】每服10丸
,煎荊芥湯送下
,不拘時候。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七
白附子丸--《圣惠》卷十九 【處方】白附子1兩(炮裂)
,白僵蠶1兩(微炒)
,膩粉1分,天南星3分(炮裂)
,白花蛇1兩(酒浸
,炙微黃,去皮骨)
,防風(fēng)1兩(去蘆頭)
,麻黃1兩(去根節(jié))
,赤箭2兩,麝香1兩(細研)
,白術(shù)半兩
,羚羊角屑3分。
【制法】上為末
,加麝香
、膩粉,研令勻
,以糯米粥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痙口噤
,身體強直
,迷悶不識人。
【用法用量】每服10丸
,以溫酒研下
,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九
白附子丸--《楊氏家藏方》卷二 【處方】半夏(湯洗7遍
,生姜汁制)3分
,天南星(炮)3分,寒水石(鍛)3分
,細辛(去葉土)3分
,白茯苓(去皮)3分,白僵蠶(炒
,去絲嘴)3分
,肉桂(去粗皮)3分,白附子(炮)3分
,川芎3分
,香白芷1分,麝香1分(別研)
。
【制法】上為細末
,生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風(fēng)搏陽絡(luò)
,胸膈涎盛,眉痛頭旋
。
【用法用量】每服30丸
,食后用溫?zé)崴拖隆?br>【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二
白附子丸--《濟陰綱目》卷三 【處方】白附子4兩,附子2兩,黃狗骨頭4兩(燒灰)
。
【制法】上為細末
,粥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婦人經(jīng)年崩漏不止
,諸藥不效,脈濡微
。
【用法用量】每服30丸
。與伏龍肝散兼服。
【摘錄】《濟陰綱目》卷三
白附子丸--《普濟方》卷四十六引《經(jīng)效濟世方》 【處方】天南星(生)
、天麻
、半夏(湯洗7遍)、川烏頭(生
,去皮臍)
、白附子(生用)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加腦子
、麝香少許,瓷盒內(nèi)閉1-2宿
,清水為丸
,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
。
【功能主治】風(fēng)虛痰盛
,頭目昏眩
。
【用法用量】每服5-7丸
,加至10丸,食后茶清或姜湯送下
,服時微以齒碎之
。
【摘錄】《普濟方》卷四十六引《經(jīng)效濟世方》
白附子丸--《直指》卷十一 【處方】白附子(炮)1兩,南星(炮)1兩
,半夏(湯7次)1兩
,旋覆花1兩,甘菊1兩
,天麻1兩
,川芎1兩,橘紅1兩
,僵蠶(炒
,去絲嘴)1兩,干姜(生)1兩,全蝎半兩(焙)
。
【制法】上為末
,用生姜半斤,取汁打面糊為小丸
。
【功能主治】風(fēng)痰上厥
,眩運頭疼。
【用法用量】每服50丸
,食后荊芥湯送下
。
【摘錄】《直指》卷十一
白附子丸--《圣惠》卷八十五 【處方】白附子1分(炮裂),白僵蠶1分(微炒)
,烏蛇3分(酒拌
,炙令黃),牛黃1分(細研)
,干蝎半兩(微炒)
,麝香1分(細研),朱砂半兩(細研
,水飛過)
,甜葶藶1分(隔紙炒令紫色),青黛半兩(細研)
,蟾酥半錢
,蜣蜋1分(微炒,去翅足)
,天漿子21枚(內(nèi)有物者)
。
【制法】上為末,以豬膽汁為丸
,如綠豆大
。
【功能主治】小兒急驚風(fēng),手足抽掣
。
【用法用量】每服1丸
,以冷水研,滴入鼻中
,候嚏1-2聲
,便以溫水研3丸服之,或吐出粘涎
,得睡便愈
。
【摘錄】《圣惠》卷八十五
白附子丸--《圣濟總錄》卷十五 【處方】白附子3錢,龍腦(研)1錢
,麝香(研)1錢
,蝎梢(微炒)7枚
,天南星(炮)1兩,白僵蠶(微炒)1錢
,凝水石(鍛過
,研)1兩半。
【制法】上藥
,除凝水石外
,搗研為末,再同和勻
,入白蜜不拘多少
,研令如稀餳狀,入白面糊半匙頭許
,然后將凝水石末旋入
,以干可為丸,如雞頭子大
,于凝水石末中
,留少許為衣,慢火焙干
。
【功能主治】腦風(fēng)
。鼻息不通,時流清涕
,多嚏不已
。
【用法用量】每服1丸,細嚼
,食后用薄荷熟水送下
;茶清亦得。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五
白附子丸--《圣惠》卷四十 【處方】白附子3分
,白芷3分
,杜若3分,赤石脂2兩
,桃花2兩
,杏仁1兩(湯浸
,去皮尖雙仁
,麩炒微黃),甜瓜子1兩(微炒)
,牛膝1兩(土苗)
,雞糞白3分(微炒),白石脂2兩
,遠志3分(去心)
,葳蕤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令人面潔白媚好。
【用法用量】每服20丸
,食后以溫牛乳1合送下
。
【摘錄】《圣惠》卷四十
白附子丸--《衛(wèi)生總微》卷十 【處方】白附子1分(末),蝎梢1分(研)
,舶上硫黃半兩(研細)
。
【制法】先將半夏半兩(湯洗凈,生為末)
,生姜自然汁和劑
,捻作餅子,小錢大
,沸湯內(nèi)煮至熟
,取出研成膏,入3味藥末和之
,如干
,添少湯,丸如蘿卜子大
。
【功能主治】傷風(fēng)冷吐逆
,及治糞青下瀉。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
,米湯或乳汁送下
,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
風(fēng)痰眩暈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風(fēng)痰眩暈的癥狀5風(fēng)痰眩暈的方藥治療6關(guān)于痰暈7關(guān)于眩暈8參考資料附:1治療風(fēng)痰眩暈的方劑2治療風(fēng)痰眩暈的穴位3治療風(fēng)痰眩暈的中成藥4風(fēng)痰眩暈相關(guān)藥物5古籍中的風(fēng)痰眩暈 1拼音 fēng tán xuàn yūn
2英文參考 anemophlegmatic vertigo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3概述 風(fēng)痰眩暈為病證名[1]
。痰暈之一種[2]
。指因風(fēng)痰上壅,閉塞清陽所致的眩暈[1]
。見《醫(yī)學(xué)正傳·眩運》
。
4風(fēng)痰眩暈的癥狀 《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風(fēng)痰閉壅眩暈,必胸膈痞塞
,項急
,肩背拘倦,神昏多睡
,或心忪煩悶而發(fā)
。”
5風(fēng)痰眩暈的方藥治療 風(fēng)痰眩暈治宜祛風(fēng)化痰
,用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天麻丸
、白附子丸等方[1]。如見眩暈悶亂
,癱瘓
,搐搦,瞤動等癥
,治宜青州白圓子[1]
。
6關(guān)于痰暈 痰暈為病證名[2]。見《世醫(yī)得效方》卷三
。屬痰飲眩暈范疇[2]
。為眩暈中較常見的證型之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栋Y因脈治·內(nèi)傷眩暈》:“痰飲眩暈之因
,飲食不節(jié),水谷過多
,胃強能納
,脾弱不能運化,停留中脘
,有火者則煅煉成痰
,無火者則凝結(jié)為飲,中州積聚
,清明之氣
,窒塞不伸,而為惡心眩暈之癥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卑Y見胸前飽悶,惡心嘔吐
,膈下漉漉有聲
,眩悸不止,頭額作痛[2]
。
痰暈有虛痰眩暈
、實痰眩暈、濕痰眩暈
、停飲眩暈
、風(fēng)痰眩暈、痰火眩暈之分[2]
。
7關(guān)于眩暈 眩暈(vertigo[3][4])為病名[5]
。是指以頭暈
、目眩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4][6]
。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眩暈證治》
。眩暈又稱頭暈[7]、眩運
、頭旋眼花[5]
。眩,視物黑暗不明或感覺昏亂
,即眼花
;暈,感覺自身與周圍景物旋轉(zhuǎn)
,即頭暈
,二者常同時并見,故統(tǒng)稱為“眩暈”[5][8]
。輕者閉目即止
;重者如坐車船,旋轉(zhuǎn)不定
,不能站立
,或伴有惡心、嘔吐
、汗出
,甚則昏倒等癥狀[8]。多因氣血虧損
,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仗摚蝻L(fēng)陽上擾
,痰濁上蒙清竅所致[7]
。根據(jù)病因、癥狀之不同
,可分為風(fēng)暈
、濕暈、痰暈
、中暑眩暈
、燥火眩暈、氣郁眩暈
、肝火眩暈
、虛暈等[5]。眩暈相當(dāng)于周圍性及中樞性眩暈
、耳源性眩暈
、顱內(nèi)血管性病變、藥物中毒及暈動病等[5]
。本病癥多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中的內(nèi)耳性眩暈(美尼爾氏癥
、暈動癥等)
、腦性眩暈(高血壓、低血壓
、動脈硬化等)
、神經(jīng)官能癥及貧血等病中[7]。
針灸治療眩暈效果較好
,但應(yīng)分辨標(biāo)本緩急
。眩暈急重者,先治其標(biāo)
;眩暈較輕或發(fā)作間歇期
,注意求因治本。
眩暈發(fā)作時可令患者閉目
,安臥(或坐位)
,作悠緩、細勻的呼吸動作
,或以手指按壓印堂
、太陽穴,使頭面部經(jīng)氣疏暢
,眩暈癥狀即可減輕
。
詳見眩暈條。
8
潔面增白有什么金方?
中醫(yī)學(xué)認為,顏面晦暗無澤主要是由于氣血津液虧虛
,不能滋養(yǎng)肌膚
;太陰氣虛,津液輸布代謝失常
;血瘀痰阻
,脈不通,血不流
;情志內(nèi)傷
,氣機紊亂,血不能上榮
;飲食失節(jié)
,營養(yǎng)失調(diào),肌膚失養(yǎng)
;環(huán)境惡劣
,風(fēng)吹日曬等因素所致。治療以滋陰補腎,調(diào)理脾肺
,舒肝理氣
,祛風(fēng)化痰,活血通絡(luò)為主
。下述諸方
,可供臨床參考選用
。
(一)內(nèi)治方【方一】葛氏服藥取白方【來源】《肘后備急方》【組成】白瓜子中仁6克
,白楊皮15克,桃花30克
。
【功效】增白悅顏
,祛風(fēng)活血。
【制法】搗末
。
【用法】食后服3克
,日3次。欲白
,加瓜子
;欲赤,加桃花
。
【方二】隋煬帝后宮面白散【來源】《醫(yī)心方》【組成】橘皮30克
,冬瓜仁50克,桃花40克
。
【功效】活血
,燥濕,增白
。
【制法】將以上諸藥搗細為末
,過篩即成。
【用法】每日三餐飯后
,以酒服1克
。
【備注】本方藥物易得,原書中謂應(yīng)用30天即可見效
,讀者不妨試用之
。
【方三】羊腎湯【來源】《太平圣惠方》【組成】磁石(搗碎水淘去赤汁)、肉蓯蓉(酒浸去皺皮
,炙)
、熟干地黃各50克,白茯苓
、桂心
、石菖蒲、炮附子
、五味子
、當(dāng)歸
、川芎、石斛
、桑螵蛸(微炒)
、杜仲(去粗皮,炙)各25克
。
【功效】補腎增白
。
【制法】上方藥共搗篩為散,每服以羊腎1對
,去脂膜水煎
,入藥末、生姜各25克
。
【用法】去渣空腹
、晚食前溫服。
【方四】防風(fēng)散【來源】《圣濟總錄》【組成】防風(fēng)
、小荊子
、梔子仁、枸杞子
、白蒺藜
、薺苊各50克,石膏100克
,甘草25克
。
【功效】祛風(fēng)清熱,解毒潔面
。
【制法】上方藥共為細末
。
【用法】食后以溫水送下,每服8克
,每日2次
。
【方五】連翹散【來源】《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組成】連翹、川芎
、白芷
、片黃芩、川黃連
、沙參
、荊芥、桑白皮
、梔子
、貝母、甘草各2克。
【功效】疏風(fēng)清熱
,解毒潔面
。
【制法】上方藥搗細。
【用法】水煎食后服
。
【方六】增白散【來源】《醫(yī)心方》【組成】橘皮
、白瓜子各1.5克,桃花2克
。
【功效】活血化瘀
,增白潔面。
【制法】以上3物為細末
。
【用法】食后酒服4克
。
【方七】如雪散【來源】《千金翼方》【組成】鉛丹78克
,真女菀60株
。
【功效】去黑增白。
【制法】上2味為細末
。
【用法】酒服4克
,日3服,男服10日
,女服20日
。
【方八】磁石散【來源】《太平圣惠方》【組成】磁石(水淘去赤汁)150克,黃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