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補心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02 03:17:39

      補心湯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補心湯

      處方 : 紫石英 茯苓 人參 遠志 當(dāng)歸 茯神 甘草 紫菀各6克 麥門冬12克 赤小豆4克 大棗5枚

      制法 : 上十一味

      ,哎咀。

      功能主治 : 主心氣不足

      ,驚悸汗出
      ,心中煩悶短氣
      ,喜怒悲憂悉不自知
      ,咽喉痛,口唇黑
      ,嘔吐血
      ,舌本強,不通水漿

      用法用量 : 以水1.2升

      ,煎取300毫升
      ,分二次服

      摘錄 :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

      《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五:補心湯

      處方 : 白茯苓 人參 前胡 半夏(湯洗七次去滑)川芎各23克 橘皮 枳殼(麩炒
      ,去瓤)紫蘇桔梗 甘草(炙)干姜各15克 當(dāng)歸53克 白芍藥60克 熟地黃45克

      制法 : 上銼散

      功能主治 : 主婦人陰中生瘡

      ,或痛或癢,如蟲行狀
      ,淋瀝膿汁
      ,陰蝕幾盡
      ,名日蠹瘡

      用法用量 : 每服12克

      ,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
      ,大棗1枚同煎,空腹時服

      摘錄 : 《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五

      《便覽》卷三:補心湯

      處方 : 川芎1錢
      ,當(dāng)歸1錢
      ,生地1錢
      ,芍藥(炒)1錢,桔梗1錢,干葛1錢
      ,陳皮1錢,前胡1錢
      ,紫蘇1錢,半夏1分
      ,枳殼5分,茯苓7分,甘草3分
      ,木香3分

      功能主治 : 吐血發(fā)熱

      ,咳嗽,胸前作痛
      ,頭目昏眩

      用法用量 : 加生姜3片

      ,大棗2枚,水煎服

      摘錄 : 《便覽》卷三

      《外臺》卷十五引《深師方》:補心湯

      處方 : 麥門冬3兩(去心)
      ,紫石英5分,紫菀2兩
      ,桂心1尺,茯苓4兩
      ,小豆24粒,人參半兩
      ,大棗25枚(擘),甘草5寸(炙)

      制法 : 上切

      功能主治 : 心氣不足

      ,其病苦滿
      ,汗出心風(fēng)
      ,煩悶善恐
      ,獨苦多夢
      ,不自覺者,咽喉痛
      ,時時吐血
      ,舌本強
      ,水漿不通
      ,手掌熱,心驚悸
      ,吐下血

      用法用量 : 以水8升

      ,煮取2升4合
      ,羸人分作3服,強人再服

      注意 : 忌海藻

      、菘菜、生蔥
      、酢物。

      摘錄 : 《外臺》卷十五引《深師方》

      《得效》卷十五:補心湯

      處方 : 白茯苓3分
      ,人參3分
      ,前胡3分
      ,半夏(湯洗7次,去滑)3分
      ,川芎3分
      ,橘皮半兩,枳殼(麩炒
      ,去瓤)半兩
      ,紫蘇半兩
      ,桔梗半兩
      ,甘草(炙)半兩
      ,干姜半兩
      ,當(dāng)歸1兩3分
      ,白芍藥2兩
      ,熟地黃1兩半。

      制法 : 上銼散

      功能主治 : 補心養(yǎng)胃

      。主婦人陰中生瘡
      ,或痛或癢
      ,如蟲行狀,淋瀝膿汁
      ,陰蝕幾盡。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

      ,水1盞半
      ,加生姜5片
      ,大棗1枚
      ,同煎
      ,食前服

      摘錄 : 《得效》卷十五

      《千金》卷十四:補心湯

      處方 : 遠志4兩,蒲黃(1方用菖蒲)4兩
      ,人參4兩,茯苓4兩

      功能主治 : 心氣不足

      ,心痛驚恐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

      ,《普濟方》引作“遠志散”

      摘錄 : 《千金》卷十四

      《不知醫(yī)必要》卷二:補心湯

      處方 : 生地(酒炒)2錢
      ,茯苓2錢,棗仁(即炒
      、杵)1錢5分,當(dāng)歸(朱砂末拌)1錢5分
      ,蓮仁(去心)1錢5分,麥冬(去心)1錢5分,竹葉10片
      ,甘草7分

      功能主治 : 思慮過多

      ,心神潰亂
      ,煩躁不寐

      用法用量 : 加燈心1團,水煎服

      摘錄 : 《不知醫(yī)必要》卷二

      《元戎》卷十一:補心湯

      處方 : 四物湯合參蘇飲

      功能主治 : 妊娠虛熱。

      摘錄 : 《元戎》卷十一

      《內(nèi)經(jīng)拾遺》卷一:補心湯

      處方 : 茯神(去木)2錢
      ,貝母(去心)2錢
      ,麥冬(去心)2錢,生地(姜汁炒)2錢
      ,天冬(去心)1錢,酸棗仁(炒)1錢
      ,白芍1錢,當(dāng)歸1錢
      ,橘紅1錢,黃連8分
      ,川芎8分,甘草2分

      功能主治 : 補心。主心血不足

      ,心若掣。

      用法用量 : 水2鐘

      ,加生姜3片,煎8分
      ,食后服
      。有郁
      ,加香附。

      摘錄 : 《內(nèi)經(jīng)拾遺》卷一

      《紅爐點雪》卷一:補心湯

      處方 : 當(dāng)歸1錢
      ,白術(shù)8分(土炒)
      ,陳皮5分(去白)
      ,白芍5分(炙)
      ,生地7分,遠志5分(去骨)
      ,石菖蒲6分,麥冬7分(去心)
      ,酸棗仁5分(略炒)
      ,甘草3分,黃柏3分(童便炒)
      ,知母5分(童便炒)
      ,茯神5分(去木)(1方加柏子仁
      、北5味)。

      功能主治 : 驚悸怔忡

      用法用量 : 水煎服。虛極者

      ,加人參3分。

      摘錄 : 《紅爐點雪》卷一

      《雞峰》卷十一:補心湯

      處方 : 人參半兩
      ,白術(shù)半兩
      ,茯苓半兩,茯神半兩
      ,菖蒲半兩,遠志4錢
      ,甘草3錢,桂3錢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心氣不足

      ,驚悸汗出
      ,心中煩悶,短氣
      ,悲憂、獨語
      、自夢悉不自知,及諸失血舌本強直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

      ,水1盞,加生姜3片
      ,大棗1枚(擘破),同煎至7分
      ,食后溫服

      摘錄 : 《雞峰》卷十一

      《千金》卷十四:補心湯

      處方 : 人參3兩
      ,甘草3兩
      ,枳實3兩
      ,當(dāng)歸3兩
      ,龍齒3兩,桔梗3兩
      ,半夏5兩,桂心5兩
      ,黃耆4兩
      ,生姜6兩
      ,茯苓2兩
      ,大棗20枚,茯苓3兩
      ,遠志3兩。

      功能主治 : 定志下氣

      。主奄奄忽忽,朝差暮劇
      ,驚悸心中憧憧,胸滿不下食
      ,陰陽氣衰
      ,脾胃不磨
      ,不欲聞人聲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人參茯苓湯”

      摘錄 : 《千金》卷十四

      《盤珠集》卷下:補心湯

      處方 : 人參、茯苓
      、炙甘草
      、熟地
      、當(dāng)歸
      、白芍(酒炒)
      、棗仁
      、麥冬、小麥

      功能主治 : 妊娠傷寒

      ,心氣虛不能主血。

      摘錄 : 《盤珠集》卷下

      《脈癥正宗》卷一:補心湯

      處方 : 生地2錢
      ,當(dāng)歸8分,白芍8分
      ,棗仁8分
      ,茯神1錢
      ,木通8分,五味6分
      ,丹參1錢。

      功能主治 : 補心

      。主

      摘錄 : 《脈癥正宗》卷一

      《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八:補心湯

      處方 : 棗仁3錢
      ,生地5錢,黃連1錢半
      ,丹參1錢半
      ,白芍1錢半,元參1錢半

      功能主治 : 妊娠心虛挾熱

      ,傷犯心包,心神煩熱而咯出血星
      ,脈虛微洪者。

      用法用量 : 水煎

      ,沖藕汁1杯溫服

      各家論述 : 生地壯腎水之不足

      ;黃連降心火之有余;白芍斂陰收血以止血
      ;棗仁養(yǎng)心寧神以安神,生新去宿
      ;元參退熱存陰
      。水煎以滋腎水
      ,藕汁以清血絡(luò)
      ,使水升火降,則心腎交而坎離濟

      摘錄 : 《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八

      《玉案》卷四:補心湯

      處方 : 當(dāng)歸4錢
      ,生地4錢
      ,白芍1錢,玄胡索1錢
      ,烏藥1錢,丹皮1錢,遠志1錢
      ,茯神1錢
      ,龍眼肉5枚

      功能主治 : 心氣虛耗,不能藏血以養(yǎng)心

      ,故心痛,四肢厥冷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玉案》卷四

      《壽世保元》卷五:補心湯

      處方 : 當(dāng)歸1錢2分
      ,川芎7分
      ,白芍(炒)1錢
      ,生地黃1錢2分
      ,白術(shù)(去蘆)1錢,遠志(去心)8分
      ,白茯神1錢2分
      ,酸棗仁(炒)8分
      ,麥門冬(去心)1錢,黃連(姜汁炒)1錢
      ,元參5錢
      ,甘草(炙)3錢。

      制法 : 上銼一劑

      功能主治 : 心血虛,驚悸怔忡

      ,健忘不寐。

      用法用量 : 水煎,溫服

      摘錄 : 《壽世保元》卷五

      《雜病源流犀燭》卷六:補心湯

      處方 : 人參、當(dāng)歸
      、茯神、遠志
      、地黃、甘草
      、柏子仁

      功能主治 : 怵惕思慮

      ,傷神涸血
      ,心包絡(luò)痛。

      摘錄 : 《雜病源流犀燭》卷六

      《魏氏家藏方》卷二:補心湯

      處方 : 人參(去蘆)1兩
      ,枳實(去瓤,麩炒)1兩
      ,龍齒1兩
      ,當(dāng)歸(去蘆
      ,酒浸)1兩,桔梗(去蘆
      ,炒)1兩,甘草(炙)1兩
      ,遠志(湯泡
      ,去心)1兩
      ,白茯苓(去皮)1兩
      ,茯神7錢(去木),黃耆1兩3錢(蜜涂
      ,炙),半夏曲(炙)1兩6錢3分
      ,桂心(去粗皮
      ,干)1兩6錢3分

      功能主治 : 寧心定志

      ,升降榮衛(wèi)。主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

      。每服4錢,水1盞半
      ,加生姜3片
      ,大棗2枚
      ,煎至8分,去滓
      ,食前服。

      摘錄 : 《魏氏家藏方》卷二

      《千金》卷十四:補心湯

      處方 : 紫石英2兩
      ,茯苓2兩,人參2兩
      ,遠志2兩
      ,當(dāng)歸2兩
      ,茯神2兩,甘草2兩
      ,紫菀2兩
      ,麥門冬1升
      ,赤小豆3合,大棗30枚

      功能主治 : 心氣不足,驚悸汗出

      ,心中煩悶短氣
      ,喜怒悲憂悉不自知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嘌屎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口唇黑,嘔吐血
      ,舌本強,不通水漿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

      。以水1斗2升
      ,煮取3升,分3次服

      摘錄 : 《千金》卷十四

      《嵩崖尊生》卷十二:補心湯

      處方 : 當(dāng)歸1錢5分,川芎1錢
      ,炙草1錢
      ,生地1錢5分
      ,遠志2錢5分
      ,棗仁2錢
      ,柏仁2錢
      ,人參1錢
      ,琥珀5分
      ,茯神7分,膽星5分
      ,石菖蒲6分。

      功能主治 : 血虛顫動

      ,心不寧

      用法用量 : 為丸服更妙

      摘錄 : 《嵩崖尊生》卷十二

      安神補心湯可以調(diào)理焦慮嗎

      焦慮癥的患者是需要學(xué)會自我調(diào)節(jié)的

      ,一定要放松自己
      。如果感覺到心煩意亂,大家可以暫時休息一下,轉(zhuǎn)移注意力可以適當(dāng)?shù)淖屪约悍潘梢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另外還需要肯定自己,要想盡快的恢復(fù)還可以用一些藥物減輕病癥
      。焦慮癥能用安神補心丸治療嗎
      ,下面就來具體介紹一下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1
      、焦慮癥能用安神補心丸,安神補心丸主要是能夠起到催眠鎮(zhèn)靜的效果
      ,能夠有效的減輕失眠焦慮的癥狀,還能夠促進患者盡快的入睡
      ,調(diào)節(jié)人體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這種藥物會有一些注意事項,在服用藥物階段是需要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的
      。感冒發(fā)熱的病人是不要使用這種類型的藥物

      2
      、患者可以用鹽酸米帕明

      求文檔: 輔行決五臟用藥訣要

      輔行訣臟腑用藥訣要
      陶弘景
      隱居曰:凡學(xué)道輩,欲求永年

      ,先須祛疾
      。或有夙痼
      ,或患時恙
      ,一依五臟
      補瀉法例
      ,服藥數(shù)劑,必使臟氣平和
      ,乃可進修內(nèi)視之道
      。不爾
      ,五精不續(xù),真
      一難守
      ,不入真景也。服藥祛疾
      ,雖系微事,亦初學(xué)之要領(lǐng)也
      。諸凡雜病
      ,服藥
      汗吐后
      ,邪氣雖[難]平
      ,精氣被奪,致令五臟虛疲
      ,當(dāng)即據(jù)證服補湯數(shù)劑以補之。
      不然
      ,時日久曠
      ,或變?yōu)閾p證
      ,則生死轉(zhuǎn)側(cè)耳
      。謹鈄五臟虛實證候悉列于左,庶
      幾識別無誤焉

      辨肝臟病證文并方
      肝虛則恐
      ,實則怒。肝病者
      ,必兩脅下痛
      ,痛引少腹。虛則目無所見
      ,耳有
      所聞,心澹澹如人將捕之
      。氣逆則耳聾
      ,頰腫
      ,治之取厥陰、少陽血者
      。邪在肝,
      則兩脅中痛
      。中寒惡血在內(nèi)
      ,則善瘛,節(jié)時腫
      。取之行間以引脅下
      ,補三里以溫[胃]
      ,取耳間青脈,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經(jīng)云:以辛補之
      ,以酸瀉之。
      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也

      小瀉肝湯:治肝實兩脅下痛
      ,痛引少腹迫急[當(dāng)有干嘔]者方
      枳實(熬)
      、芍藥、生姜各三兩
      上三味以清漿三升
      ,煮
      ,取一升,頓服之
      。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瀉肝湯:治頭痛目赤,多恚怒
      ,脅下支滿而痛,痛連少腹迫急無奈方
      枳實(熬)
      、芍藥
      、甘草(炙)
      、黃芩
      、大黃
      、生姜(切)
      ,各一兩
      上六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溫分再服

      小補肝湯:治心中恐疑,時多惡夢
      ,氣上沖心,越汗出
      ,頭目眩運者方
      桂枝、干姜
      、五味子(各三兩)
      、棗十二枚(去核
      ,一方作薯蕷,當(dāng)從)
      上四味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心中悸者
      ,[加]桂枝一
      兩半
      ;中滿者
      ,去棗
      ;心中如饑者
      ,還用棗
      ;咳逆頭苦痛者,加細辛一兩半
      ;四
      肢冷,小便難者
      ,加附子一枚,炮

      大補肝湯:治肝氣虛,其人恐懼不安
      ,氣自少腹上沖咽
      ,呃聲不止
      ,頭目苦眩

      不能坐起
      ,汗出
      ,心悸
      ,干嘔不能食
      ,脈弱而結(jié)者方
      桂枝、干姜
      、五味子(各三兩)
      、旋覆花
      、代赭石(燒
      ,一方作牡丹皮
      ,當(dāng)
      從)
      、竹葉(各一兩)、大棗(十二個
      ,去核
      ,一方作薯蕷,當(dāng)從)
      上七味
      ,以水一斗,溫服一升
      ,日三夜一服[升]
      辨心臟病證文并方
      心虛則悲不已
      ,心實則笑不休
      。心病者
      ,心胸內(nèi)痛,脅下支滿
      ,膺背肩胛間
      ,兩臂內(nèi)痛
      。虛則胸腹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jīng)手少陰
      、太陽
      ,及舌下血者

      其變,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
      ,則病心中前,善悲
      ,是眩仆,視有余不足崦調(diào)之
      。經(jīng)云:“諸邪在心
      者,皆心胞代受
      ,故證如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陶云:心德在耎①
      。故經(jīng)云:“以咸補之
      ,苦瀉之
      。心苦緩
      ,急食酸以收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小瀉心湯:治心中卒急痛
      ,脅下支滿
      ,氣逆攻膺背肩胛間
      ,不可飲食食之反
      篤者方
      龍膽草、梔子(打
      ,各三兩)
      、戎鹽(如杏子大三枚
      ,燒赤)
      上三味
      ,以酢三升,煮取一升
      ,頓服
      。少頃,得吐瘥

      大瀉心湯: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
      ,欲吐不吐
      ,欲下不下
      ,心中懊憹
      ,脅
      背胸支滿迫急
      ,無可奈者方
      龍膽草
      、梔子(搗,各三兩)
      、苦參、升麻(各二兩)
      、豉(半升)
      、戎鹽
      (如杏子大三枚)
      。上六味,服一升
      ,當(dāng)大吐
      ,吐已必自瀉下
      ,即瘥(一方無苦
      ,有通草二兩,當(dāng)從)
      小補心湯:治胸痹
      ,心中痞滿,氣結(jié)在胸
      ,時從脅下逆搶心,心痛無奈方
      栝蔞(一枚
      ,搗)、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
      、厚樸(炙
      ,二
      兩)桂枝(一兩)
      ,上六味
      ,以白漿一斗煮取四或,每服二或
      ,日再。(一方有
      杏仁半升
      ,無半夏
      ,當(dāng)從)
      心胞氣實者
      ,受外邪之動也
      ,則胸脅支滿,眩中澹澹大動
      ,面赤,目黃
      ,善
      笑不休;虛則血氣少
      ,善悲,久不已
      ,發(fā)癲仆。
      小瀉心湯:治胸腹支滿
      ,心中跳動不安者方
      黃連、黃芩
      、大黃(各三兩)
      ,上三味
      ,以麻沸湯三升
      ,漬一食頃
      ,絞去滓,

      大瀉心湯: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懣
      ,口中苦,舌上生瘡
      ,面赤如新妝

      或吐血,衄血
      ,下血者方
      黃連、黃芩
      、芍藥(各三兩)
      、干姜(炮)、甘草(炙)
      、大黃(各一兩)
      上六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溫分再服
      ,日二
      小補心湯:治血氣虛少
      ,心中動悸,時悲泣
      ,煩中,汗出
      ,氣噫,脈結(jié)者方
      代赭石(燒赤
      ,入酢漿中淬三次,打
      。一方作牡丹皮
      ,當(dāng)從)
      、旋覆花
      、竹
      葉(各二兩)豉(一兩,一方作山萸肉
      ,當(dāng)從)
      上方四味,以不八升
      ,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日三服,怔驚不發(fā)者
      ,加代赭
      ,為四兩半
      ;煩熱汗出者,去豉
      ,加竹葉至四兩半,身熱還用豉
      ;心中窒痛[心
      下痞滿]者,加豉至四兩半
      ;氣苦少者
      ,加甘草三兩
      ;心下痞滿者,去豉
      ,加人參
      一兩半
      ;胸中冷而多唾者
      ,加干姜一兩半
      ;咽中介介塞者
      ,加旋覆花至四兩半。
      大補心湯:治心中虛煩
      ,懊憹不發(fā)
      ,怔忡如車馬驚
      ,飲食無味,干嘔
      ,氣噫

      時或多唾
      ,其人脈結(jié)而微者方
      代赭石(燒赤,入酢頭中淬三次
      ,打。一方作牡丹皮
      ,當(dāng)從)、旋覆花
      、竹
      葉(各三兩)、豉(一方作山萸肉
      ,當(dāng)從)、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一兩)
      上方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四升,溫服一升
      ,日三夜一服。
      辨脾臟病證文并方
      脾實則腹?jié)M
      ,殮泄
      ;虛則四肢不用
      ,五臟不安
      。脾病者
      ,必腹?jié)M腸鳴
      ,溏瀉

      食不化;虛則身重
      ,若饑,肉痛
      ,足痿不收,行善瘛
      ,腳下痛。邪在脾
      ,則肌肉
      痛,陽氣不足
      ,則寒中
      ,腸鳴,腹痛
      ;陰氣不足
      ,則善饑
      ,綿調(diào)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緩
      。故經(jīng)云:以甘補之
      ,辛瀉之;脾苦濕
      ,急食苦以燥之

      小瀉脾湯:治脾氣實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腹冷
      ,脈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
      、甘草(炙,各三兩)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
      一升
      ,頓服

      大瀉脾湯:治腹中脹滿
      ,干嘔不能食
      ,欲利不理,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
      ,炮)、干姜(三兩)
      、黃芩、大黃
      、芍藥[枳實]、甘草(炙

      各一兩)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
      ,煮取二勤務(wù)員
      ,溫升再服
      ,日二
      小補脾湯:治飲食不化
      ,時自吐利,吐利已
      ,心中苦饑;或心下痞滿
      ,脈微

      無力,身重
      ,足痿
      ,善轉(zhuǎn)筋者方
      人參、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白術(shù)(一兩)
      上四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日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嗄毶现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去術(shù),加桂
      四兩
      ;吐多者
      ,去術(shù),加生姜三兩
      ;下多者
      ,仍用術(shù);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兩]

      渴欲飲者
      ,加術(shù)至四兩半
      ;腹中滿者,去術(shù)
      ,加附子,一枚
      ,炮;腹中痛者
      ,加
      人參一分[兩];寒者
      ,加干姜一分[兩]。
      大補脾湯:治脾氣大疲
      ,飲食不化,嘔吐下利
      ,其人枯瘦如柴
      ,立不可動轉(zhuǎn)

      口中苦干渴
      ,汗出,氣急
      ,脈微而時微者方
      人參
      、甘草(炙
      ,各三兩)
      、干姜(三兩)
      、術(shù)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
      (一方作牡丹皮
      ,當(dāng)從
      ,各一兩)
      ,上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四升
      ,溫分四服,日
      三夜一服

      辨肺臟病證候文并方
      肺虛則鼻息不利
      ;實則喘咳
      ,憑胸仰息

      肺病者
      ,必咳喘逆氣
      ,肩息
      ,背痛,汗出憎風(fēng)
      ;虛則胸中痛,少氣
      ,不能報
      息,耳聾
      ,咽干。
      邪在肺
      ,則皮膚痛,發(fā)寒熱
      ,上氣喘
      ,汗出
      ,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
      ,背
      第三椎旁
      ,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
      ,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
      。故經(jīng)云:“以酸補之
      ,咸瀉之
      ;肺苦氣上逆,食辛以散之

      開腠理以通氣也
      。”
      小瀉肺湯:治咳喘上氣
      ,胸中迫滿,不可臥者方葶藶子(熬黑
      ,搗如泥)、大黃
      、芍藥(各三兩),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
      取二升
      ,溫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瀉肺湯:治胸中有痰[疾 ]涎,喘不得臥,大小便悶
      ,身面腫迫潢
      ,欲得氣
      利者方
      葶藶子(熬)
      、大黃
      、芍藥(各二兩)
      、甘草(炙)
      、黃芩、干姜(各一兩)

      上六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溫分再服,日二服

      小補肺湯:治汗出口渴,少氣不足息
      ,胸中痛,脈虛者方
      麥門冬
      、五味子、旋覆花(各三兩
      ,一方作牡丹皮,可從)
      、細辛(一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每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煩熱者
      ,去細辛

      加海蛤一分[兩]
      ;若悶痛者
      ,加細辛一分[兩]
      ;咳疾不出
      ,脈結(jié)者,倍旋覆花為
      二[六]兩
      ;若眩冒者,去細辛,加澤瀉一分[兩]
      ;咳而吐血者,倍麥門冬二[六]
      兩;若煩渴者
      ,去細辛
      ,加粳米半升
      ;涎多者,仍用細辛
      ,加半夏半升,洗

      大補肺湯:治煩熱汗郵
      ,少氣不足息
      ,口干,耳聾
      ,脈虛而快者方
      麥門冬、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兩,一方作牡丹皮
      ,當(dāng)從)、細辛(一兩)

      地黃、竹葉
      、甘(各一兩),上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四升
      ,溫分四服,日三夜
      一服

      辨腎臟病證文并方
      腎氣虛則厥逆,實則腹?jié)M
      ,面色正黑,涇溲不利

      腎病者
      ,必腹大脛腫
      ,身重
      ,嗜寢[寐]
      ;虛則腰中痛
      ,大腹小腹痛
      ,尻陰股、
      膝攣
      ,足皆痛。
      邪在腎
      ,是骨痛
      ,陰痹,陰痹者
      ,按之不得
      ,腹脹
      ,腰痛
      ,大便難,肩背項
      強痛
      ,時眩仆
      ,取之勇泉,昆侖
      ,視有余者盡取之

      陶云:腎德在堅
      。故經(jīng)云:“以苦補之,甘瀉之
      ;腎甘燥,急食咸以潤之
      ,至
      津液生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小瀉腎湯:治小便赤少,少腹?jié)M
      ,[時足脛有者方]
      茯苓
      、甘草
      、黃芩(各三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

      大瀉腎湯:治小便赤少
      ,是溺血,少腹迫滿而痛
      ,腰如折,耳鳴者方
      茯苓
      、甘草、大黃
      、黃芩(各三兩)、芍藥
      、干姜(各一兩)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日二溫服

      小補腎湯:治虛勞失精
      ,腰痛
      ,骨蒸羸瘦,脈快者方
      地黃
      、竹葉、甘草(各三兩)、澤瀉(一兩)
      上四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日三服
      。若小便血者,去澤瀉
      ,加地榆一兩[分];
      若大便見血者
      ,去澤瀉
      ,加伏龍肝如雞子在;若苦遺精者
      ,易生地黃為熟地黃

      若小便冷
      ,莖中痛,倍澤瀉為二兩
      ;少腹苦迫急者
      ,去澤瀉
      ,加牡丹皮一兩[分]

      小便不利者
      ,仍用澤瀉
      ;心煩者
      ,加竹葉
      ;腹中熱者
      ,加梔子十四枚,打

      大補腎湯:治精氣虛少,腰痛
      ,腎痿,不可行走
      ,虛熱沖逆
      ,頭目眩,小便
      不利
      ,脈軟而快者方
      地黃、竹葉
      、甘草(各三兩)
      、澤瀉
      、桂枝、干姜
      、五味子(各一兩)
      上七味
      ,以長流水一斗
      ,煮取四升
      ,漸分四服
      ,日三服夜一服。
      陶曰:又有瀉方五首
      ,以救諸病誤治
      ,致生變亂者也
      瀉肝湯:救誤用吐法
      ,其人神氣素虛
      ,有疾[痰]澼發(fā)動嘔吐不止
      ,驚煩不寧

      枳實(熬)、芍藥
      、代赭石(營業(yè)稅
      ,一方作牡丹皮
      ,當(dāng)從)、旋覆花
      、竹
      葉(各三兩
      ,一方有生姜,當(dāng)從)
      ,上方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心湯:救誤用清下
      ,其人陽氣素實
      ,外邪乘虛陷入
      ,致心下痞滿
      ,食不下,
      利反不止
      ,雷鳴腹痛方
      黃連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一方有大棗)
      上方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脾湯:救誤用冷寒
      ,其人陰氣素實,衛(wèi)氣不通
      ,致腹中滯脹
      ,反寒不已方
      附子(炮)、干姜
      、麥冬
      、五味子、旋覆花(各三兩
      ,一方有細辛三兩)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肺湯:救誤用火法
      ,其人血素躁
      ,致令神識迷妄如癡
      ,吐血、衄血
      、胸中
      煩滿
      ,氣結(jié)
      葶藶子(熬黑
      ,搗如泥)
      、大黃、生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三兩)
      上方五味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溫分再服
      瀉腎湯:救誤用汗法,其人陽氣素虛
      ,致令陰氣逆升
      ,心中悸動不安
      ,冒,
      汗出不止
      茯苓
      、甘草、桂枝
      、生姜
      、五味子(各三兩)
      ,止方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
      三或,溫分再服

      陶云:經(jīng)方有救諸勞損病方,亦有五首
      ,然綜觀共要義
      ,蓋不外虛候方加減
      而已,錄出以備修真之輔
      ,拯人之危也
      。然其方意深妙
      ,非俗淺所識,緣諸損候

      藏氣互乘,虛實雜錯
      ,藥味寒熱并行,補瀉相參
      ,先圣遺奧,出人意表
      ,漢晉以
      ,諸名醫(yī)輩,張機
      、衛(wèi)汜[汛]、華元化
      、吳普、皇甫玄晏
      、支法師
      、葛稚川、
      范將軍等
      ,皆當(dāng)代名賢
      ,咸師式此
      ,《湯液經(jīng)法》愍救疾苦
      ,造福含靈
      ,其間增
      ,雖各擅其異
      ,或致新效
      ,似亂舊經(jīng),而其旨趣
      ,仍方圓之于規(guī)矩也。
      養(yǎng)生補肝湯:治肝虛
      ,筋極
      ,腹中堅澼
      ,大便閟塞方

      蜀椒(汗
      ,一升)
      ,桂心(三兩),韭葉(切
      ,一把)
      ,芍藥(三兩
      ,芒硝
      (半斤)
      ,胡麻油(一升)
      ,上六味
      ,以水五升,稱煮椒
      、椒、韭葉
      、區(qū)藥
      ,取
      得三升,去滓
      ,納芒硝于內(nèi),待消已
      ,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將麻油傾入
      ,乘熱
      ,急以桑枝三
      ,各長尺許,不住手攪
      ,令與芍藥和合為度
      ,共得三升,溫分三他
      ,一日盡之。
      調(diào)中補心湯:治心勞脈極
      ,心中煩悸神識慌惚方
      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四兩
      ,當(dāng)從)
      ,栗子(打去殼
      ,十二枚,蔥葉
      (十四莖)
      ,豉(半斤
      ,一方作山萸肉,當(dāng)從)
      ,梔子(十四枚
      ,打),人參(三
      ,切)
      。上方六味
      ,以清酒四升
      ,水六升
      ,煮取三升
      ,漸分三他
      ,日三。
      建中補脾湯:治脾虛肉極
      ,羸唐如柴,腹中拘急
      ,四肢無力方
      甘草(炙
      ,二兩)
      ,大棗(十二枚
      ,去核)
      ,生姜(三兩
      ,切)
      ,黃飴(一
      升),桂枝(二兩)
      ,芍藥(六兩)
      。上六味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去滓
      ,納
      ,更上火
      ,令消已
      ,溫服一升,日盡之
      。寧氣補肺湯:治肺虛氣極,煩熱汗出
      ,口舌渴燥方
      麥門冬(二升)
      ,五味子(二升)
      ,白漿(五升),芥子(半升)
      ,旋覆花
      (一兩),竹葉(三把)
      ,上六味,但以白漿共煮
      ,取得三升
      ,分三服,日盡之

      固元補腎湯:治腎虛精極,遺精失溺
      ,氣乏無力,不可動轉(zhuǎn)
      ,唾血、咯血方
      地黃(切),王瓜根(切
      ,各三兩),苦酒(一升)
      ,甘草(炙)
      ,薤白(四
      兩)
      ,干姜(二兩,切)。上方六味
      ,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取得三升
      ,每
      服一升,一日盡之

      陶云:經(jīng)云:毒藥攻邪,五茶為充
      ,五果為助
      ,五谷為養(yǎng)
      ,五畜為益,爾乃
      大湯之設(shè)
      。今所錄者,皆小湯耳。若欲作大湯者,補有湯內(nèi)加羊肝
      ,補心加雞心

      補脾加牛肉
      ,補肺加犬肉
      ,補腎加豬腎
      ,各一具,即成也

      陶隱居云:“依《神農(nóng)本經(jīng)》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
      ,凡三百六
      十五味,以應(yīng)周天之度
      ,四時八節(jié)之氣,商有圣相伊尹
      ,撰《湯液經(jīng)法》三卷,
      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藥
      ,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者;中品中藥
      ,為療疾祛
      邪之方,亦百十十首
      ;下品毒藥,為殺蟲辟邪癰疽等方
      ,亦百二十首
      。凡共三百
      六十首也
      ,實萬代醫(yī)家之規(guī)范,蒼生護命之大寶也
      。今檢錄常情需用者六十首,
      備山中預(yù)防災(zāi)疾之用耳。檢用諸藥之要者
      ,可黷契經(jīng)方之旨焉
      。經(jīng)云: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天有五氣
      ,化生五味
      ,五味之變
      ,不可勝數(shù)
      。”今者約列二十五種
      ,以
      明五行互含之跡
      ,以明五味變化之用
      ,如左:
      味辛皆屬木
      ,桂為之主,椒為火
      ,姜為土
      ,細辛為金,()()為水

      味咸皆屬火
      ,旋覆花為之主,大黃為木
      ,澤瀉為土,厚樸為金
      ,硝石為水

      味甘皆屬土
      ,人參為之主
      ,甘草為木
      ,大棗為火,麥冬為金
      ,茯苓為水。
      味酸皆屬金
      ,五味[子]為之主,枳實為木
      ,豉為火,區(qū)藥為土
      ,薯蕷為水。
      味苦皆屬水
      ,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
      ,黃連為火,白術(shù)為土
      ,竹味為水。
      此二十五味
      ,為諸藥之精,多療諸五臟六腑內(nèi)損諸病
      ,學(xué)者當(dāng)深契焉。
      經(jīng)云:“主于補瀉者為君
      ,數(shù)量同于君而非主故為臣,從于佐監(jiān)者為佐使
      。”
      陶隱居曰:此圖乃《湯液經(jīng)法》盡要之妙
      ,學(xué)者能諳于此,醫(yī)道畢矣

      弘景曰:“外感天行
      ,經(jīng)方之藥
      ,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
      。昔南陽張機
      ,依此
      諸方
      ,撰寫為《傷寒論》一部
      ,療治明悉,后學(xué)咸尊奉之
      。山林僻居
      ,倉卒難防
      外感之疾
      ,日數(shù)傳變
      ,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間,豈險之虞也
      ,今亦錄而識之

      小陽旦湯:治天行發(fā)熱
      ,自汗出而惡風(fēng),鼻鳴干嘔者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生姜(二兩
      ,切)
      ,甘草(炙
      ,二兩)
      ,大
      棗(十二枚)
      ,上方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服已
      ,即啜熱稀飯一器

      以助藥力
      ,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
      ,汗之則病不除也。若不汗出
      ,可隨服之

      取瘥止
      。日三服,若加飴一升
      ,為正陽旦湯。
      小陰旦湯:治天行
      ,身熱汗出
      ,頭目痛
      ,腹中痛
      ,干嘔下利者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
      棗(十二枚)
      。上方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服湯已
      ,如人
      行三四里時
      ,令病人嗓白漿一器,以助藥力
      ,身熱之自愈也

      大陽旦湯:治凡病汗出不止
      ,氣息惙,身勞力怯
      ,惡風(fēng)涼,腹中拘急
      ,不欲
      飲食
      ,皆宜此方
      ,若脈虛大者,為更切證也

      黃芩(五兩),人參
      ,桂枝
      ,生姜(各三兩)
      ,甘草(炙,三兩)
      ,芍藥(六
      兩),大棗(十二枚)
      ,飴(一升)
      。上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四或
      ,去滓,納
      飴上火
      ,令烊已,每服一升
      ,日三夜一服

      大陰旦湯:治凡病頭目眩暈
      ,咽中干,每喜干嘔
      ,食不下,心中煩滿
      ,胸脅
      支痛,往來寒熱方
      柴胡(八兩)
      ,人參,黃芩
      ,生姜(各三兩),甘草(炙
      ,二兩),芍藥(四
      兩)
      ,大棗(十二枚),半夏(一升
      ,洗)。上八味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

      去滓
      ,重上火
      ,緩緩煎之
      ,取得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小青龍湯:治天行
      ,發(fā)熱惡寒
      ,汗不出而喘
      ,身疼痛
      ,脈緊者方
      麻黃(三兩),杏仁(半升
      ,熬,打)
      ,桂枝(三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上方四味
      ,以水七升,先煮麻黃
      ,減二升
      ,掠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三或

      去滓
      ,溫服八合
      ,必令汗出徹身,不然恐邪不盡散也

      大青龍湯:治天行
      ,表不解,心下有水氣
      ,干嘔
      ,發(fā)熱而喘咳不已者
      麻黃(去節(jié)),細辛
      ,芍藥,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三兩)
      。上方八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黃,減二升
      ,掠去
      上沫
      ,內(nèi)諸藥
      ,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一方無干姜
      ,作七味
      ,當(dāng)從

      小白虎湯:治天行熱痛,大汗出不止
      ,口舌干燥,飲水?dāng)?shù)升不已
      ,脈洪大者

      石膏(如雞子大
      ,綿裹),知母(六兩)
      ,甘草(炙
      ,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
      ,先熬粳米,熟訖
      ,去米
      ,納諸藥
      ,煮取六升,溫服二升

      日三服。
      大白虎湯:治天行熱病,心中煩熱
      ,時自汗出
      ,舌干,渴欲飲水
      ,時呷嗽不
      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雞子大一枚
      ,打)
      ,麥門冬(半升)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
      合),半夏(半升)
      ,生姜(二兩,切)
      ,竹葉(三大握)
      上方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先煮粳米
      ,米熟訖
      ,去米,納諸藥
      ,煮至六升

      去滓
      ,溫服二升
      ,日三服。
      小朱鳥湯:治天行熱病
      ,心氣不足,內(nèi)生煩熱
      ,坐臥不安,時下利純血如雞
      鴨肝者方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黃連(四兩)
      ,芍藥(各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
      ,先煮連、芩
      、芍三物
      ,取三升
      ,去滓,內(nèi)膠,列上火

      令烊盡,取下
      ,待小冷下雞子黃,攪令相得
      ,溫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鳥湯:治天行熱病
      ,重下惡毒痢
      ,痢下純血
      ,日數(shù)十行
      ,蠃瘦如柴,心
      中不安
      ,腹中絞急,痛如刀刺方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黃連(四兩)
      ,芍藥(各二兩)
      ,人參(二
      兩)
      ,干姜(二兩)
      。上藥七味
      ,以水一斗
      ,先煮連、芩
      、姜五物
      ,得四升訖

      內(nèi)醇苦酒二升
      ,再煮至四升訖,去滓
      ,次納膠于內(nèi),更上炎
      ,令烊,取下待小冷

      納雞子黃,攪令相得即成
      ,每服一升
      ,日三夜一服

      小玄武湯:治天行病,腎氣不足
      ,內(nèi)生虛寒
      ,小便不利
      ,腹中痛
      ,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
      ,白術(shù)(二兩),干姜(三兩)
      ,附子(一枚

      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大玄武湯:治腎氣虛疲
      ,少腹中冷嘲熱諷
      ,腰背沉重
      ,四肢清
      ,小便不利,
      大便鴨溏
      ,日十余行,氣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兩)
      ,白術(shù)(二兩)
      ,附子(一枚
      ,炮)
      ,芍藥(二兩)
      ,干姜(二
      兩),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炙)
      上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四升
      ,溫服一升,日三夜一他

      弘景曰:陽旦者
      ,升陽之方
      ,以黃芪為主
      ;陰旦者
      ,扶陰之方
      ,以柴胡為主

      青龍者
      ,宣發(fā)之方
      ,以麻黃為主;白虎者
      ,收重之方
      ,以石膏為主
      ;朱鳥者
      ,表
      滋之方
      ,以雞了黃為主;玄武者
      ,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
      ;此六方者
      ,為六合之
      正精
      ,升降陰陽
      ,變互金木,即濟水火
      ,乃神明之劑也
      。張機撰《傷寒論》
      ,避
      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
      ,但以其藥名之
      ,以推主為識耳。
      陶經(jīng)隱居云:中惡卒死者
      ,皆臟氣被壅,致令內(nèi)外隔絕所致也
      ,神仙有開五
      竅以救卒死中惡之方五者,錄如左:
      點眼以通肝氣:治跌仆
      ,腰,挫閃
      ,氣血著滯
      、作痛一處,不可欠呻
      、動轉(zhuǎn)

      礬石燒赤,取涼冷
      ,研為細粉
      ,每用少許,以酢蘸
      ,點目大眥
      ,痛在左則點
      右眥,痛在右則點左眥
      ,當(dāng)大癢,螯淚大出則愈

      吹鼻以通肺氣:治諸凡卒死
      ,息閉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弦
      ,用凈肉
      ,火上炙燥
      ,如杏核心大一塊
      ,細辛根等分
      ,共為極
      細末
      ,每用葦管吹鼻中少許
      ,得嚏則活也

      著舌而通心氣:治中惡,急心痛
      ,手足遂冷者,頃刻可殺人
      ,撲克其人唇舌
      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
      硝石(五錢匕)
      ,雄黃(一錢匕)
      上二味
      ,共為極細末,啟病者舌
      ,著散一匕于舌下,少時即定
      ,若有涎出

      令病者隨涎咽下必愈。
      啟喉以通脾氣:治過食難化之物
      ,或異品有毒
      ,宿積不消
      ,毒勢攻注,心腹
      痛如刀攪

      赤小豆
      ,瓜蒂(各等分)
      共為散
      ,每用咸豉半升
      ,以水二升
      ,煮豉取一升,去滓
      ,納散一匕
      ,頓服

      少項當(dāng)大吐則瘥
      。(啟喉方:救誤食諸毒及生冷硬物
      ,宿積不消
      ,心中痛疼方

      赤小豆、瓜蒂各等分
      ,為散訖,加鹽豉少許
      ,共搗為丸
      ,以竹箸啟病者齒,溫水
      送入口中
      ,得大吐魯番即愈)
      熨耳以通腎氣:治夢魘不寐
      燒熱湯二升
      ,入戎鹽七合
      ,令烊化已,切蔥白十五莖納湯內(nèi)
      ,視湯再沸
      ,即
      將蔥取出
      ,搗如泥,以麻布包之
      ,熨病者二耳,令蔥氣入耳
      ,病者即寐也。(灌
      耳方:救飲水過
      ,小便閉塞,涓滴不通方
      。燒湯一斗,入戎鹽一升
      ,蔥白十五莖

      莫令蔥太熱,勺湯
      ,指試不太熱
      ,即灌耳中
      ,令病者側(cè)臥
      ,下以一盆著湯,承耳
      下薰之
      ,少時小便通
      ,愈)
      上五方,乃神仙救急之道
      ,若畜病者
      ,可倍用之

      校注:
      1
      、耎(ruan,軟)意為祛弱
      2
      、小補心湯第一方即《金匱要略》之橋蔞薤白半夏湯
      ,主證及藥味皆符,惟
      《《金匱要略》用“白酒一斗”
      ,本書用“白漿一斗”
      ,據(jù)〈外臺秘要〉載此方
      ,白酒
      即白漿
      ,〈千金要方〉作白漿
      ,實為一物
      ,古又稱“酢”
      ,即今之黃酒。
      3
      、大瀉脾湯之六味藥
      ,甲本為“附子
      、干姜
      、黃芩
      、大黃、枳實
      、芍藥(先
      抄“甘草”,又涂改為“芍藥”)”
      ,乙本為“附子
      、干姜
      、黃芩、大黃
      、枳實
      、甘草”

      按本方通例
      ,凡五臟瀉湯大方
      ,皆由六味藥組成,其中
      ,有五味藥諸方皆同
      ,即
      、芍藥、大黃
      、黃芩、甘草
      ,只有一味藥諸方各異
      ,此一味藥出自該臟瀉湯小
      ,據(jù)此,大瀉脾湯應(yīng)由前列五味藥加附子組成
      ,方中不應(yīng)有“枳實”
      ,枳實是大小
      瀉肝湯的代表藥物。
      4
      、甲本
      、乙本皆作“一分”,按〈本草經(jīng)集注〉“四分成一兩”
      ,據(jù)本書通例

      用量不當(dāng)如此之少
      ,疑“分”當(dāng)為“兩”字之誤
      ,今改。
      5
      、因“六”字與“二”字草書形近,致甲本
      、乙本皆訛作“二兩”
      ,即云加倍,當(dāng)
      以“六兩”為正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141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用枳實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jié)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
      ,白附子1分(炮裂)
      ,密陀僧1分
      ,露蜂房1分
      ,槐枝灰半兩。制法 : 上為末
      ,別入生地黃汁1合,拌令勻
      加味地黃丸
      加味地黃丸《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加味地黃丸處方 : 熟地黃(煮爛
      ,搗)120克 山茱萸肉 山藥各60克 澤瀉30克 牡丹皮 白茯苓各15克 鹿茸(酥炙)牛膝各6克制法 : 上藥為末
      ,面糊丸,如黍米大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干葛1錢
      ,山楂1錢
      ,澤瀉1錢
      ,陳皮8分
      ,甘草3分
      ,生姜、大棗
      。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肢節(jié)酸疼
      ,有似陽微者;口渴欲飲
      ,舌上微苔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蒼術(shù)1斤
      ,神曲1斤,麥芽1斤
      ,山楂1斤,甘草半斤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fēng)9g,炒白術(shù)9g
      ,桂枝9g,赤芍9g
      ,白芍9g,生姜3片
      ,大棗7枚
      。功能主治 : 調(diào)營固衛(wèi),以御風(fēng)寒。主冷激性蕁麻疹
      。用法用量 : 日久發(fā)作不休者
      ,加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