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黃丸
中醫(yī)世家
2023-05-03 09:38:30
川大黃丸
《圣惠》卷二十七:川大黃丸
處方 : 川大黃(銼
,微炒)3分
,黃芩3分
,黃連(去須)3分,當(dāng)歸3分
,赤茯苓3分,黃耆(銼)3分
,生干地黃3分
,赤芍藥3分
,柴胡(去苗)3分,梔子仁半兩
。
制法 : 上為末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虛勞骨熱
,心神煩躁,大小便難
,四肢疼痛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以溫水送下
,不拘時(shí)候
。
摘錄 : 《圣惠》卷二十七
《圣惠》卷五十四:川大黃丸
處方 : 川大黃1分(銼碎,微炒)
,川樸消1分
,大戟1分(銼碎,微炒)
,甘遂1分(煨令微黃)
,芫花1分(醋拌,炒令干)
,椒目1分(微炒去汗)
,甜葶藶1分(隔紙炒令紫色)。
制法 :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十種水氣
。面目四肢腫滿
,心腹虛脹,三焦壅滯
,坐臥喘急
。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空心以粥飲送下
。當(dāng)?shù)每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如未利,晚食前再服?/p>
摘錄 : 《圣惠》卷五十四
中草藥名方:天竺黃丸2的功效與作用
天竺黃丸2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
【組成】天竺黃(細(xì)研)黃連(去須)川大黃(銼碎
,微炒)牡蠣粉黃芩梔子仁遠(yuǎn)志(去心)各4克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
,如綠豆大
。每服5丸
,以新汲水下,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
【主治】小兒壯熱驚悸
,不得睡。
提醒您:天竺黃丸2 此中草藥名方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
?黃連丸作用與功效 ,有什么副作用?
黃連丸--《外臺(tái)秘要》卷二十五引《近效方》
【別名】黃連阿膠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
【處方】黃連30克
,茯苓60克,阿膠30克(炙)
。
【制法】先搗黃連
、茯苓為末,調(diào)阿膠為丸
,曬干
。
【功能主治】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diào)
,下痢赤白
,狀如魚腦,里急后重
,臍腹疼痛,口燥煩渴
,小便不利
。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空腹時(shí)用溫開水送下
。漸加至60丸
。
【摘錄】《外臺(tái)秘要》卷二十五引《近效方》
黃連丸--《朱氏集驗(yàn)方》卷六 【處方】黃連 吳茱萸
【制法】上二味各等分,同炒令紫
,色不得過黑
,去茱萸,只以黃連一味軟飯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清熱止血。治腸風(fēng)下血
。
【用法用量】空腹時(shí)用米飲下30~50丸
,每日二服
;更以胃風(fēng)湯煎,如法吞下
。
【摘錄】《朱氏集驗(yàn)方》卷六
黃連丸--方出《外臺(tái)》卷三十四引《張文仲方》,名見《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處方】黃連4兩,黃柏3兩
,阿膠(炙)1兩
,梔子1兩,蒲黃1兩
,當(dāng)歸1兩半
,黃芩2兩。
【制法】上為末
,煉蜜為丸
。
【功能主治】破血止痢。主治產(chǎn)后赤白下痢
,腹中絞痛不可忍
。
【用法用量】每服60丸,以飲送下
,日3次
,夜1次。
【摘錄】方出《外臺(tái)》卷三十四引《張文仲方》
,名見《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黃連丸--《圣濟(jì)總錄》卷一八○ 【處方】黃連(去須)1兩1分
,艾葉(炒)3分,升麻3分
,防風(fēng)(去叉)半兩
,樸消2兩,大黃(銼
,炒)3分
。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
,如綠豆大
。
【功能主治】小兒齆鼻。
【用法用量】每服3-5丸
,食后臨臥以溫水送下
。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
黃連丸--《外臺(tái)》卷二十五引《近效方》 【別名】黃連阿膠丸、阿膠丸
、小黃連阿膠丸
【處方】黃連1兩
,茯苓2兩,阿膠1兩(炙)
。
【制法】先搗黃連
、茯苓為末
,以少許水溶阿膠為丸,眾手丸之
,曬干
。
【功能主治】大人小兒腸胃氣虛,冷熱不調(diào)
,下痢赤白
,狀如魚腦,里急后重
,臍腹疼痛
;及肺熱咯血,諸疳熱瀉
。
【用法用量】黃連阿膠丸(《局方》卷六)
、阿膠丸(《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莊氏家傳》)、小黃連阿膠丸(《得效》卷十二)
。
【摘錄】《外臺(tái)》卷二十五引《近效方》
黃連丸--方出《醫(yī)心方》卷十一引《傳信方》,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五
【別名】羚羊角丸
【處方】黃連2兩半,黃柏1兩半
,羚羊角半兩
,茯苓半兩。
【制法】上為散
,煉蜜為丸
。
【功能主治】一切熱痢及休息痢,日夜頻并
;兼治下血黑如雞肝色
,或蠱痢腹中痛.有膿血下者。
【用法用量】羚羊角丸(《準(zhǔn)繩·類方》卷六)
。
【摘錄】方出《醫(yī)心方》卷十一引《傳信方》
,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五
黃連丸--《圣惠》卷五 【處方】黃連1兩(去須),栝樓根1兩
,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
,知母3分
,茯神3分。
【制法】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胃實(shí)熱
,多渴心煩
;時(shí)氣煩熱口乾
,頭目昏痛;食已如饑
,肌肉羸瘦
。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以粥飲送下
;或牛乳汁送下亦得
。
【摘錄】《圣惠》卷五
黃連丸--《圣惠》卷六 【處方】黃連(去須)1兩,川大黃(銼碎
,微炒)1兩
,苦參(銼)1兩,防風(fēng)(去蘆頭)1兩
,枳殼(麩炒微黃
,去瓤)1兩,川升麻1兩
,牛蒡子(微炒)1兩
,木通(銼)1兩,秦艽(去苗)1兩
,黃芩1兩
。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肺臟風(fēng)毒攻皮膚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30丸
,以溫漿水送下
,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六
黃連丸--《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九 【處方】黃連(去須)半兩
,黃柏(去粗皮
,炙)半兩。
【制法】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脫肛
。
【用法用量】每服5-7丸
,早、晚食前以米飲送下
。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九
黃連丸--《外臺(tái)》卷二十五引《張文仲方》 【處方】黃連末
。
【制法】雞子白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熱痢久不愈
。
【用法用量】每服10丸
,至20丸,以飲送下
,每日3次
。
【摘錄】《外臺(tái)》卷二十五引《張文仲方》
黃連丸--《圣濟(jì)總錄》卷六十 【處方】黃連(去須)半兩,黃柏(去粗皮)半兩
,黃芩(去黑心)半兩
,大黃(銼,炒)半兩
,梔子仁半兩
,黃藥子半兩,郁金半兩
,秦艽(去苗土)半兩
,貝母(去心)半兩,甘草(炙
,銼)半兩
,款冬花半兩,黃明膠(炙令燥)半兩
,白芥子半兩
。
【制法】上為末,研粳米飯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酒疸。身面黃
,心懊痛
,小便黃赤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0丸
,煎麥門冬湯送下
。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
黃連丸--《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黃連1兩(去須,微炒)
,蚺蛇膽半兩
,蕪荑1兩(微炒)。
【制法】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久痢
,腸頭挺出。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
,1日3-4次
。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黃連丸--《普濟(jì)方》卷一七八引《圣惠》 【處方】黃連2兩(去須),苦參1斤
,麝香1錢
。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消渴,煩熱悶亂
。
【用法用量】每服60丸
,空腹以茶送下,1日2次
,任意吃茶
,不限多少;一方用粥飲送下
。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七八引《圣惠》
黃連丸--《醫(yī)方類聚》卷一二五引《神巧萬全方》 【處方】黃連(去須)1兩
,菟絲子(酒浸3日,曬乾
,別研末)1兩
,五味子1兩,肉蓯蓉(酒浸1宿
,刮去皴皮
,炙)1兩,龍骨1兩
,山茱萸1兩
,磁石半兩(燒赤,醋淬7遍
,研
,水飛過),雞
?
?胵中黃皮1兩半(微炙)。
【制法】上為末
,入研了藥和勻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消腎
,小便多白濁或不禁。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粥飲咽下
。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二五引《神巧萬全方》
黃連丸--《圣濟(jì)總錄》卷十三 【處方】黃連(去須)3兩
,人參1兩半,生姜(薄切
,焙干)1兩半
,茯神(去木)1兩半,萎蕤1兩
,豉1合(炒)
。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勞風(fēng)。發(fā)熱
,煩悶
,不能食;兼數(shù)欠
,眠睡不安
。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以米飲送下
,1日2次
。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十三
黃連丸--《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三 【處方】黃連(去須)1兩,白蕪荑(去皮
,炒)半兩
,麝香(研)1錢。
【制法】上為末
,面糊為丸
,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疳(匿蟲)
,或口齒生瘡
,或 *** 傷爛。
【用法用量】1-2歲每服10丸
,以溫米飲送下
,每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三
黃連丸--《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六 【處方】黃連(去須
,炒)2兩
,木香1兩,吳茱萸(湯洗3遍
,炒干)1兩
。
【制法】上為末
,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傷寒后一切痢疾
,無問冷熱,腹痛
。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
,食前以米飲送下
。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六
黃連丸--《外臺(tái)》卷二十五引《崔氏方》 【處方】陳倉米4分,黃連4分
,干姜4分
。
【制法】上為末,緩火炒令色變
,納2顆雞子白中
,熟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赤痢
。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以好無灰酒溫1盞送下
。至晚間痢赤色當(dāng)變白
,明旦即愈。
【摘錄】《外臺(tái)》卷二十五引《崔氏方》
黃連丸--《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八 【處方】黃連(去須)1兩半
,栝樓根1兩半
,甘草(炙,銼)1兩半
,梔子仁(微炒)1兩半
,香豉(炒黃)2兩半。
【制法】上為末
,煉蜜和劑
,更于鐵臼內(nèi)涂酥杵勻熟,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消渴,心胸?zé)┰辍?br>【用法用量】每服30丸
,午食后以溫漿水送下
。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八
黃連丸--《外臺(tái)》卷三十四引《深師方》 【處方】黃連3兩,烏梅肉1升
,干姜2兩
。
【制法】上為末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冷熱痢
。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以飲送下
,1日2次
。
【注意】忌豬肉。
【摘錄】《外臺(tái)》卷三十四引《深師方》
黃連丸--《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六 【處方】黃連(去須)1兩
,龍骨1兩
,苦參1兩,厚樸(去粗皮
,生姜汁炙)1兩
,熟艾
中草藥: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大黃
(《本經(jīng)》)
【異名】黃良、火參
、膚如(《吳普本草》)
,將軍(李當(dāng)之《藥錄》),錦紋大黃(《千金方》)
,川軍(《中藥材手冊》)
,峻(藏名)。
【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
、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莖
。
【植物形態(tài)】①掌葉大黃,又名:葵葉大黃
、北大黃
、天水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
。根粗壯
。莖直立,高2米左右
,光滑無毛
,中空。根生葉大
,有肉質(zhì)粗壯的長柄
,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
,徑達(dá)40厘米以上
,3~7掌狀深裂,裂片全緣或有齒
,或淺裂
,基部略呈心形
,有3~7條主脈,上面無毛或稀具小乳突
,下面被白毛
,多分布于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
,互生
;葉鞘大,淡褐色
,膜質(zhì)
。圓錐花序大形,分枝彎曲
,開展,被短毛
;花小
,數(shù)朵成簇,互生于枝上
,幼時(shí)呈紫紅色
;花梗細(xì),長3~4毫米
,中部以下具1關(guān)節(jié)
;花被6,2輪
,內(nèi)輪稍大
,橢圓形,長約1.6毫米
;雄蕊9
,花藥稍外露;子房上位
,三角形
,花柱3,向下彎曲
,柱頭頭狀
,稍凹,呈"V"字形
。瘦果三角形
,有翅,長9~10毫米
,寬7~8毫米
,頂端微凹
,基部略呈心形,棕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7月。果期7~8月
。
生于山地林緣半陰濕的地方
。分布四川、甘肅
、青海
、西藏等地。
②唐古特大黃
,又名:雞爪大黃
。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
,與上種相似
。莖無毛或有毛。根生葉略呈圓形或?qū)捫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直?0~70厘米
,3~7掌狀深裂,裂片狹長
,常再作羽狀淺裂
,先端銳尖,基部心形
;莖生葉較小
,柄亦較短。圓錐花序大形
,幼時(shí)多呈濃紫色
,亦有綠白色者,分枝緊密
,小枝挺直向上
;花小,具較長花梗
;花被6
,2輪;雄蕊一般9枚
;子房三角形
,花柱3。瘦果三角形
,有翅
,頂端圓或微凹
,基部心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7月
。果期7~9月。
生于山地林緣較陰濕的地方
。分布青海
、甘肅、四川
。西藏等地
。
③藥用大黃,又名:南大黃
。
多年生高大草本
,高1.5米左右
。莖直立
,疏被短柔毛
,節(jié)處較密。根生葉有長柄
,葉片圓形至卵圓形,直徑40~70厘米
,掌狀淺裂
,或僅有缺刻及粗鋸齒,先端銳尖
,基部心形
,主脈通常5條,基出
,上面無毛
,或近州"脈處具稀疏,的小乳突
,下面被毛
,多分布于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
,柄亦短
;葉鞘簡狀,疏被短毛
,分裂至基部
。圓錐花序,大形
,分枝開展
,花小
,徑3~4毫米,4~10朵成簇
;花被6
,淡綠色或黃白色,2輪
,內(nèi)輪者長圓形
,長約2毫米,先端圓
,邊緣不甚整齊
,外輪者稍短小
;雄蕊9
,不外露;子房三角形
,花拄3
。瘦果三角形,有翅
,長約8~10毫米
,寬約6~9毫米,頂端下凹
,紅色
。花果期6~7月
。
多生長于排水良好的山地
。分布湖北、四川
、云南
、貴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莖或嫩苗統(tǒng)稱為大黃莖
,亦供藥用
,另詳專條。
【采集】9~10月間選擇生長3年以上的植株
,挖取根莖
,切除莖葉、支根
,刮去粗皮及頂芽
,風(fēng)干、烘干或切片曬干。
【藥材】①北大黃
為掌葉大黃及唐古特大黃的干燥根莖
。商品有兩類:一西寧大黃:多加工成圓錐形或腰鼓形
,俗稱"蛋吉",長約6~17厘米
,直徑約3~10厘米
;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殘留,外表黃棕色或紅棕色
,可見到類白色菱形的網(wǎng)狀紋理
,俗稱"錦紋"(系由灰白色薄壁組織與棕紅色射線交錯(cuò)而成),有時(shí)可見菊花狀螺旋形"星點(diǎn)"
,一端常有繩孔
。質(zhì)地堅(jiān)硬,橫斷面黃棕色
,顯顆粒性(習(xí)稱高梁碴)
,微有油性,近外圍有時(shí)可見暗色形成層及半徑放射向的橘紅色射線
,髓部中有紫褐色星點(diǎn)
,緊密排列成圈環(huán)狀,并有黃色至棕紅色的彎曲線紋
,亦稱"錦紋"
。氣特殊,味苦而微澀
。主產(chǎn)于青海同仁
、同德等地。此外
,尚有涼州大黃、河州大黃和岷縣大黃
,亦皆屬西寧大黃一類
。其中涼州大黃又名涼黃、狗頭大黃
,因其整個(gè)的形有如狗頭
,頂端平圓;下部漸細(xì)而鈍圓
,品質(zhì)亦佳
,產(chǎn)于甘肅武威、永登等地
。二銓水大黃
一般為長形
,切成段塊,個(gè)大形圓者常縱剖成片
,質(zhì)地較松
,內(nèi)色較西寧大黃淡,錦紋不甚明顯
,斷面星點(diǎn)亦排成圈環(huán)狀
,其它與西寧大黃相似。主產(chǎn)于甘肅銓水
、西禮等地
。屬于銓水大黃型的商品,尚有文縣大黃
、清水大黃
、莊浪大黃等數(shù)種,產(chǎn)于甘肅文縣
,成縣
、清水等地。
②南大黃
又名:四川大黃
、馬蹄大黃
。為藥用大黃的干燥根莖。多橫切成段
,一端稍大
,形如馬蹄,少數(shù)亦呈圓錐形或腰鼓形
,長約6~12厘米
,直徑約5~8厘米,栓皮已除去
,表面黃棕色或黃色
,有微彎曲的棕色線紋(錦紋)。橫斷面黃褐色
,多空隙
,星點(diǎn)較大,排列不規(guī)則
,質(zhì)較疏松
,富纖維性。氣味較弱
。商品有雅黃
、南川大黃等,主產(chǎn)于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
、涼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
、南川等地。此外
,陜西
、湖北、貴州
、云南
、西藏等地亦產(chǎn)。
以上各種大黃
,均以外表黃棕色
、錦紋及星點(diǎn)明顯、體重
、質(zhì)堅(jiān)實(shí)
、有油性、氣清香
、味苦而不澀
、嚼之發(fā)粘者為佳。
另有一種山大黃為同屬植物波葉大黃的根莖及根
,又稱苦大黃
。常呈不規(guī)則圓柱形,外表紅褐色而黃
,無橫紋
,質(zhì)堅(jiān)而輕,斷面無星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