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茴香散
中醫(yī)世家
2023-05-03 10:16:04
川楝茴香散
處方 : 木香
、茴香(鹽炒香,不用鹽)
、川楝子(切片
,鹽炒,同鹽用)各等分
。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 小腸疝氣疼痛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
,熱酒1盞,空心調(diào)下
。
摘錄 : 《瑞竹堂方》卷二
中草藥:川楝子的功效與作用
川楝子
(《本草正》)
【異名】楝實(《本經(jīng)》),練實(《本草經(jīng)集注》)
,金鈴子
。仁棗(侯寧極《藥譜》),苦楝子(《本草圖經(jīng)))
。
【來源】為樟科植物川楝的果實。
【植物形態(tài)】川楝(《摘元方》)
喬木
,高達(dá)10余米
。樹皮灰褐色,小枝灰黃色
。2回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
,總?cè)~柄長5~12厘米
,羽片4~5對,各對間距離疏遠(yuǎn)
;小葉2~5對,卵形成窄卵形
,長4~7厘米
,寬2~3.5厘米,先端漸尖或長漸尖
,基部圓形,常不對稱
,全緣或有疏鋸齒
。圓錐狀聚傘花序,腋生
,密生短毛及星狀毛
;總花梗長達(dá)10厘米;花淡紫色
,直徑6~8毫米
;萼5~6片,灰綠色;花瓣5~6枚
,狹長倒披針形
;雄蕊2倍于花瓣數(shù),花絲連合成管狀
;子房瓶狀,6~8室
,偶或5室
。核果長圓形或近圓形,黃色或栗棕色
。種子扁平長橢圓形,黑色
,長約1厘米
。花糊3~4月
。果期9~11月。
生于疏林中潮濕處
。分布四川
、湖北、湖南
、河南、貴州及甘肅南部等地
。
本植物的根皮或樹皮(苦楝皮)
,葉(楝葉)、花(楝花)亦供藥用
,各詳專條。
【藥材】干燥果實呈球形或橢圓形
,長徑1.5~3厘米
,短徑1.5~2.3厘米。表面黃色或黃棕色
,微具光譯
,具深棕色或黃棕色圓點,微有凹陷或皺縮
。一端凹陷,有果柄脫落痕跡
,另一端較平
,有一棕色點狀蒂痕。果皮革質(zhì)
,與果肉間常有空隙。果肉厚
,淺黃色
,質(zhì)松軟。果核球形或卵圓形
,兩端平截,土黃色
,表面具6~8條縱棱
,內(nèi)分6~8室,含黑紫色扁梭形種子6~8枚
。種仁乳白色,有油性
。氣特異
,味酸而苦。以表面金黃色
,肉黃白色,厚而松軟者為佳
。
主產(chǎn)四川
、湖北、貴州
、河南等地。
陜西
、安徽
、江蘇
、山東
、湖北等地
,有時以同屬植物苦楝的果實,作本品使用
。苦楝果實形狀較小
,直徑1~2厘米
。表面紅褐色間有黃棕色,具光澤
,多皺縮
,有多數(shù)棕色小點
。一端可見果柄殘痕,另一端有一圓形凹點
。果皮革質(zhì),易剝離
。果核長橢圓形
,具5~6條縱棱,內(nèi)含種子4~6枚
。種子扁梭形,紫紅色
,皮薄
,內(nèi)有子葉2片,黃白色
,富油性。氣微而特異
,味酸而后苦
。原植物洋"苦楝皮"條。
【炮制】川楝子:揀去雜質(zhì)
,洗凈,烘干
,軋碎或劈成兩半
。炒川楝子:將軋碎去核的川楝肉
,用麩皮拌炒至深黃色為度
,取出放涼
。
《雷公炮炙論》:"(楝實)采得后曬干,酒拌浸令濕
,蒸
,待上皮軟
,剝?nèi)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取肉去核,勿單用其核
,槌碎,用漿水煮一伏時用
。如使肉即不使核
,使核即不使肉。"
【化學(xué)成分】 含川楝素(toosendanin)
、生物堿、山柰醇
、樹脂
、鞣質(zhì)。
【性味】苦
,寒,有毒
。
①《本經(jīng)》:"苦
,寒。"
②《別錄》:"有小毒
。"
③《珍珠囊》:"酸,苦
。"
④《醫(yī)林纂要》:"核:苦辛
;寒。"
【歸經(jīng)】入肝
、胃、小腸經(jīng)。
①《珍珠囊》:"入心
。"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
、小腸二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疏》:"入足陽明
、手足太陰經(jīng)。"
④《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jīng)
。"
【功用主治】除濕熱
,清肝火
,止痛
,殺蟲。治熱厥心痛
,脅痛
,疝痛
,蟲積腹痛
。
①《本經(jīng)》:"主溫疾、傷寒太熱煩狂
,殺三蟲疥竊
,利小便水道
。"
②《藥性論》:"主人中大熱,狂
,失心躁悶
,作湯浴
。"
③《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
,心暴痛。"
④《綱目》:"治諸疝
、蟲、痔
。"
⑤《醫(yī)林纂要》:"瀉心火
,堅腎水,清肺金
,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
。"
⑥《本革求原》:"治淋病莖痛引脅
,遺精,積聚
,諸逆沖上,溲下血
,頭痛
,牙宣出血,殺蟲
。"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
;或入丸
、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
。
【宜忌】脾胃虛寒者忌服。
《綱目》:"茴香為之使
。"
【選方】①治熱厥心痛
,或發(fā)或止,久不愈者:金鈴子
、玄胡索各一兩。上為細(xì)末
,每服二
、三錢,酒調(diào)下
,溫湯亦得。(《活法機(jī)要》金鈴子散)
②治膀胱疝氣
,閉塞下元
,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金鈴子肉四十九枚(銼碎如豆大
,不令研細(xì),用巴豆四十九枚
,去皮不令碎
,與金鈴子肉同炒至金鈴子深黃色
,不用巴豆)
,茴香一兩(炒)
。上件除巴豆不用外,將二味為細(xì)末
,每服二錢
,溫酒調(diào)下
,食前
。(《楊氏家藏方》金鈴子散)
③治寒疝,以及偏墜
,小腸廟痛:川楝子三錢,小茴香五分
,木香一錢
,淡吳茱萸一錢。長流水煎服
。(《醫(yī)方簡義》導(dǎo)氣湯)
④治臟毒下血:苦楝子炒令黃
。為末,蜜丸
。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
。(《經(jīng)偏方》)
⑤治腎消膏淋
,病在下焦:苦楝子
、茴香等分。為末
,每溫酒服-錢
。(《圣惠方》)
⑥治小兒五疳:川楝子肉
、川芎等分。為末
,豬膽汁丸
。米次下。(《摘元方》)
⑦治耳有惡瘡:楝于
,搗,以綿裹塞耳內(nèi)
。(《圣惠方》)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急性乳腺炎
將苦楝子連皮和仁
,搗碎曬干,炒微黃
,研細(xì)末
。每次以苦楝子末3錢,紅糖2兩
,用黃酒或開水100~200毫升沖服
,每日1~2次
,連服2~5次
。共治43例,其中初診時未化膿者34例
,服藥2~4次,均在3天內(nèi)治愈
。
②治療頭癬
苦楝子烤黃研成細(xì)末
,用熟豬油或凡士林調(diào)成50%油膏。先將患者頭發(fā)剃光或剪短
,用清水洗凈瘡痂
,再以5~10%明礬水洗1遍
,擦干
,涂油膏(約厚2~3毫米)
,每日1次,連續(xù)10天為一療程
,一般2~3個療程可愈
。上法共治發(fā)癬患者4000余人
,有效率98%以上
。
提醒您:川楝子 此中草藥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
元胡川楝子的功效與作用
元胡川楝子的功效與作用
元胡川楝子的功效與作用,說到川楝子北方的朋友可能沒有聽說過
,南方的朋友可能有所耳聞
,因為這是只產(chǎn)于南方的中藥材,可以有效治療多種健康問題
,我給大家介紹川楝子的功效與作用
。
元胡川楝子的功效與作用1 【性味歸經(jīng)】
苦,寒
。入肝
、胃、小腸
、膀胱經(jīng)。
【功效】
行氣止痛
,燥濕殺蟲
。
【功效特點】
本品具有疏泄肝熱而解郁止痛之功。對于肝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脅痛
、小腸疝痛以及濕熱下注引起的'睪丸脹痛等證,均有效
。本品殺蟲之力不如根皮
,一般用于蟲積腹痛或疥、癬
、惡瘡,均能外用
。
【功效作用】
1
、行氣止痛:①用于氣郁胃痛,癥見胃脘脹痛
,痛連兩脅,按之痛減
,噯氣頻作
,或嘈雜吞酸,可與元胡同用
,如川楝子散;也可與蘇梗、川樸
、木香同用。②用于胸脅脹痛
,多見于肋間神經(jīng)痛
,癥見脅痛
,以脹痛為主
,痛無定處
,胸悶不舒,善太息
,可與柴胡、青皮等同用
。③用于疝氣作痛
,癥見少腹前陰因寒氣凝滯作痛,可與木香
、小茴香、吳茱萸同用
,如導(dǎo)氣湯
。
2、燥濕殺蟲:①用于蛔蟲引起的腹痛
,可與其他殺蟲藥同用。②用于陰癢因濕熱下注者
,多為滴蟲病
,癥見帶下黃濁,陰部潮濕陰癢
,用此藥內(nèi)服及外用熏洗,皆能奏效
。③用于疥瘡
,單味煮水擦洗,或用谷草烤
,一面烤
,一面擦洗
。④用于頭癬
,以本品烤黃研末,與豬板油或凡士林配成油膏外涂
。
【鑒別應(yīng)用】
川楝子長于殺蟲除濕
,用于蛔蟲腹痛
、濕癢癬癥;炒川楝子專于行氣止痛
,用于脘腹脹痛及疝氣痛。
【配伍應(yīng)用】
1
、配郁金:川楝子入肝經(jīng)
,舒肝止痛,其性寒涼
,又能清熱
,導(dǎo)熱下行;郁金性寒,辛散苦降
,人肝肺二經(jīng),平肝解郁
,活血散瘀
。二藥相配,平肝止痛力增
,可治肝郁氣滯化火之脅痛
、胃痛
、腹痛
、熱厥暴痛之癥。
2
、配白蒺藜:白蒺藜功能疏肝而散郁結(jié);川楝子理氣止痛,能導(dǎo)熱下行
。二藥配伍
,疏肝和胃,用治肝氣郁結(jié)
,橫逆犯胃諸癥
。
3
、配當(dāng)歸:川楝子利氣止痛
,又兼清熱燥濕;當(dāng)歸柔肝止痛,且可活血
、養(yǎng)血
。二藥相伍
,一為行氣
,一為活血,氣血并治
,同入肝經(jīng)
,疏郁止痛,養(yǎng)血柔肝
,善治肝、膽
、脅肋疼痛諸證
。
4、配青皮:二藥都能疏肝利氣止痛
,然川楝子善行氣止痛,青皮善破氣消積
。二者相配具有疏肝理氣
、散結(jié)止痛之功,可用于氣滯濕停的少腹脹痛
、疝氣腹痛等證。
5
、配元胡:川楝子瀉肝利氣止痛
,元胡行氣活血,散瘀止痛
,一偏行氣,一偏活血
,二藥相伍
,行氣活血、散瘀止痛力增
,常用治胸脅
、胃脘
、少腹氣滯血瘀的疼痛
。
6、配小茴香:川楝子疏肝利氣止痛
,小茴香溫肝腎
,散寒行氣止痛,二藥相配
,既可疏肝
,又善溫肝腎,散寒止痛
,可治寒濕腹痛、寒疝等證
。
【應(yīng)用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忌用
。
【用法用量】
內(nèi)服:3~9克
,人煎劑。一般生用
,治疝氣鹽炒用。外用:研末調(diào)敷
。
元胡川楝子的功效與作用2 【臨證應(yīng)用注意事項】
1
、慢性胃腸炎,食少納差
,長期腹瀉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忌大量或單味藥久服
。
2
、苦楝子大量久服
,可以損傷肝臟
,引起或加重肝功能損害,甚至發(fā)生中毒性肝炎
。肝功能低下或肝病患者忌單味藥大量久服
。
3
、苦楝子對呼吸中樞有抑制的作用
,故昏迷患者禁大量服用。
4
、苦楝子能提高胃液的pH值
,抑制胃液對蛋白質(zhì)的消化
,故消化不良的患者不宜大量長期服用
。
5、苦楝子對開放性骨折不宜用作外敷
,以防大量吸收中毒
。
6
、川楝子具有神經(jīng)肌肉傳遞阻斷而致肌無力的作用
,故不宜與新斯的明同用。
7
、苦楝子不宜過量或持續(xù)服用
,內(nèi)服過量可引起呼吸困難、四肢麻木無力
、陣發(fā)性抽搐
、頭痛、頭暈
、惡心等不良反應(yīng)
。
8
、注意與苦楝子的區(qū)別,不可以苦楝子代替川楝子使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嚅拥臍⑾x力強(qiáng)于川楝子,毒性大
,不良反應(yīng)多,一般不用
。
【臨證炮制注意】一般生用
,治疝氣可鹽炒用。
【用量用法】一般用量3~10克
,水煎服。外用適量
。
【臨證用藥體會】川楝子藥用歷史悠久
,自漢代《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首載以來,經(jīng)歷代醫(yī)家的臨床實踐
,其功效逐漸豐富,但總以疏肝泄熱
、行氣止痛
、殺蟲為主。主要用于治療肝氣郁滯或肝胃不和所致之脅肋
、脘腹疼痛及疝氣疼痛
,尤以兼熱象者較為適宜
。因其既能殺蟲
,又能止痛,故用于治療蟲積腹痛亦為常選之品
。其殺蟲作用又常外用于治療療頭癬
。行氣止痛宜炒用,殺蟲宜生用
。
元胡川楝子的功效與作用3 氣候土壤
性喜溫暖
、濕潤、向陽的環(huán)境
,不耐嚴(yán)寒。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格
。以土層深厚
、疏松肥沃、保水力強(qiáng)的砂質(zhì)壤土種植為佳
。
整地
穴狀整地
,按株、行距2~3米開穴
,穴的規(guī)格為60×60×50厘米
。穴內(nèi)施土雜肥,與土混合
,以備大田定植。
種植
1
、播種育苗:冬季或春季播種
,每畝播種量20~25公斤。播前將果核用80℃熱水浸種后
,拌濕沙催芽,待果核開始裂嘴時即可播種
。在已經(jīng)整地的地面上
,按行距30厘米開溝,溝深約3厘米
,每1米長的播種溝播種子20粒左右
,覆土2~3厘米厚
,壓實
,耙平。幼苗出齊后
,當(dāng)苗高5~10厘米時
,適當(dāng)間苗;苗高30厘米左右時
,按株距30厘米定苗
。翌年
,春芽萌發(fā)前定植。
2
、定植:每穴栽1株,栽時注意根系舒展
,壓實表土
,澆定根水。此外
,亦有采用直播
、插根育苗
、截干栽植;也可采用伐樹后萌芽更新
。
田間管理
定植后1~2年內(nèi),春
、秋兩季各中耕除草1次。成齡后于冬季進(jìn)行修枝
。
病蟲害防治
川楝病蟲害較少。偶有天牛
、金龜子危害
,可用敵百蟲毒殺或人工捕捉。
中藥圖譜大全:川楝子圖譜
【藥 名】:川楝子
【拼 音】:chuanlianzi
【英文名】:szechwan chinaberry fruit
【來 源】: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實
。
【功 效】:除濕熱,清肝火
,止痛
,殺蟲。
【主 治】:治熱厥心痛
,脅痛
,疝痛
,蟲積腹痛
。
【性味歸經(jīng)】:苦、寒
,有毒
。①《本經(jīng)》:“苦,寒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雹凇秳e錄》:“有小毒?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雹邸墩渲槟摇罚骸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雹堋夺t(yī)林纂要》:“核:苦辛,寒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入肝、胃
、小腸經(jīng)
。①《珍珠囊》:“入心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雹凇独坠谥扑幮越狻罚骸叭胄摹⑿∧c二經(jīng)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③《本草經(jīng)疏》:“入足陽明、手足太陰經(jīng)
。”④《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jīng)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
;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diào)敷
。
【用藥忌宜】:脾胃虛寒者忌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毒V目》:“茴香為之使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倍拘钥嚅拥亩拘陨跤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因誤食苦楝子果肉中毒的病例,文獻(xiàn)中曾有報道
。誤食10~70粒不等
,中毒癥狀可在食后4~8小時出現(xiàn);急性中毒性肝炎
,呼吸困難
,四肢麻木,陣發(fā)性抽搐
,血壓升高等
;癥情嚴(yán)重者可致死亡
。
【別 名】:楝實(《本經(jīng)》)
、練實(《本草經(jīng)集注》)、金鈴子
、仁棗(侯寧極《藥譜》)
、苦楝子(《本草圖經(jīng)》)
【處方名】:川楝子
,金鈴子
,川楝,生川楝子
,炒川楝子
,炒金鈴子,醋川楝子等
。
處方中寫川楝子
、金鈴子指生川楝子
。為原藥除去雜質(zhì),搗碎生用入藥者
。
炒川楝子為凈川楝用麩炒至黃色
,略見焦斑取出晾涼入藥者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山灯淇嗪浴?br>
醋川楝子又名醋炒川楝子
。為川楝子片用米醋灑淋拌勻
,待吸干,入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黃色
,略見焦斑取出晾涼入藥者
。可增強(qiáng)止痛作用
。
【商品名】:川楝子:為植物川楝的干燥果實
,產(chǎn)于南方各地
。以四川產(chǎn)者品質(zhì)最優(yōu),為地道藥材
。銷全國并出口。
土楝子:又名苦楝子
、楝子
、楝實。為植物楝樹melie azedarach l.的干燥果實
。個小質(zhì)次,非川楝子正品
。在川楝子缺貨時作代用品
。
以上商品均以個大飽滿
、外皮色黃、果肉色黃白者為佳
。
【藥用部位】:本植物的根皮或樹皮(苦楝皮)
、葉(楝葉)
、花(楝花)亦供藥用
,各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四川
、湖北
、湖南
、河南
、貴州及甘肅南部等地。主產(chǎn)四川
、湖北
、貴州、河南等地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秋、冬果實成熟時采收
,曬干
。
【拉丁名】:藥材fructus toosendan原植物川楝meliatoosendansieb.etzucc.
【炮制方法】:川楝子:揀去雜質(zhì),洗凈
,烘干
,軋碎或劈成兩半。炒川楝子:將軋碎去核的川楝肉
,用麩皮拌炒至深黃色為度
,取出放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独坠谥苏摗罚骸埃ㄩ瑢崳┎傻煤髸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酒拌浸令濕
,蒸
,待上皮軟,剝?nèi)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取肉去核
,勿單用其核,槌碎
,用漿水煮一伏時用。如使肉即不使核
,使核即不使肉
。”
【考 證】:出自《本草正》
。
【生藥材鑒定】:干燥果實呈球形或橢圓形,長徑1.7~3厘米
,短徑1.7~2.3厘米
。表面黃色或黃棕色,微具光澤
,具深棕色或黃棕色圓點
,微有凹陷或皺縮
。一端凹陷,有果柄脫落痕跡
,另一端較平
,有一棕色點狀蒂痕,果皮革質(zhì)
,與果肉間常有空隙。果肉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