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蔥白10莖(細搗)豬油(去膜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主諸瘡腫痛
用法用量 : 調敷患處
摘錄 : 《普濟方》卷二七二
你好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西醫(yī)·膿皰瘡 3.1疾病別名3.2疾病分類3.3膿皰瘡的病因3.4膿皰瘡的病理生理3.5膿皰瘡的臨床表現3.6膿皰瘡分類 3.6.1尋常性膿皰瘡3.6.2深膿皰瘡 3.7膿皰瘡的診斷3.8需要與膿皰瘡鑒別的疾病3.9膿皰瘡的治療方案 3.9.1按皮膚科一般護理常規(guī)3.9.2局部治療3.9.3全身治療3.9.4中藥治療3.9.5復發(fā)性毛囊炎或癤病 3.10膿皰瘡的預防 4中醫(yī)·膿皰瘡 4.1膿皰瘡的癥狀4.2膿皰瘡的病因病機4.3膿皰瘡的中醫(yī)辨證論治 4.3.1暑濕熱蘊 4.3.1.1癥狀4.3.1.2辨證分析4.3.1.3治法4.3.1.4方藥 4.3.2脾虛濕蘊 4.3.2.1癥狀4.3.2.2辨證分析4.3.2.3治法4.3.2.4方藥4.4膿皰瘡中醫(yī)外治法 5參考資料附:1治療膿皰瘡的中成藥2膿皰瘡相關藥物3古籍中的膿皰瘡 1拼音 nóng pào chuāng
2英文參考 impetigo [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
crusted tetter [湘雅醫(yī)學專業(yè)詞典]
impetigo herpetifomis [湘雅醫(yī)學專業(yè)詞典]
impetiginization [朗道漢英字典]
3西醫(yī)·膿皰瘡 膿皰瘡(impetigo)又稱黃水瘡[1]
表現為紅斑
、丘疹或水皰,迅速變成膿皰,皰液線澄清后混濁,成群分布,水皰有半月形積膿現象,皰壁薄易破。好發(fā)顏面部、頸、四肢等暴露不位。瘙癢、重癥患者可伴有高熱、淋巴結腫大或引起敗血證,病程多為1~2周。
好發(fā)于面部及暴露部位[1]。也可蔓延全身
。皮損為丘疹、水皰或黃色膿皰
,周有紅暈,皰壁薄,易破潰,膿液干燥結痂,愈后無瘢痕,可伴不同程度瘙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皮損初起為散在性紅斑或丘疹,很快變?yōu)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自覺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重癥可出現鄰近淋巴結腫大
病程長短不定
3.6.1尋常性膿皰瘡 尋常性膿皰瘡常在托兒所等小兒集中的單位流行
3.6.2深膿皰瘡 深膿皰瘡亦稱臁瘡
2.好發(fā)于面部及暴露部位[1]
3.皮損為丘疹
4.重癥可出現鄰近淋巴結腫大
5.可出現接觸性傳染[1]
膿窩瘡常因虱病
3.9.2局部治療 輕癥者注意局部清潔
局部避免使用激素類藥物[1]
①初起者可用熱敷及理療,或用2%碘酊
、0.5%氯霉素二甲基亞砜外用;②癤腫未破前可用膏藥
、純魚石脂軟膏貼敷或理療;已有膿腫形成者應行切開引流,排出膿栓。3.9.3全身治療 對伴有發(fā)熱等全身癥狀及多發(fā)性癤病者
,可用磺胺類或抗生素。皮損廣泛
3.9.4中藥治療 ①疔疽初起,紅腫熱痛者
3.9.5復發(fā)性毛囊炎或癤病 ①積極治療原發(fā)病
(2)患者要適當隔離,接觸衣物及時消毒[1]。尤其集體單位
,患兒接觸過的衣服、毛巾及用具等,應予消毒。嬰兒室、托兒所及幼兒園如發(fā)現本病患兒應立即隔離,并對居住環(huán)境進行消毒。(3)避免搔抓,防止自身傳染[1]
。4中醫(yī)·膿皰瘡 西醫(yī)的膿皰瘡相當于中醫(yī)的黃水瘡。
黃水瘡(yellow fluid ulcers impetigo[2])為病名[3]
。是指以生于皮膚的膿皰
初起皮膚患處先起紅癍,繼之成粟米樣水皰
,逐漸增大,皰液初呈透明,后為混濁,基底紅暈,隨即變?yōu)槟摪?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夏秋季節(jié)
,氣候炎熱,濕熱交蒸,暑濕熱?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4.3.1暑濕熱蘊4.3.1.1癥狀 膿皰密集
4.3.1.2辨證分析 夏令暑濕熱邪熏蒸
4.3.1.3治法 清暑利濕解毒
4.3.1.4方藥 清暑湯加減
4.3.2脾虛濕蘊4.3.2.1癥狀 膿皰稀疏,色淡白或淡黃
4.3.2.2辨證分析 脾虛失運
4.3.2.3治法 健脾滲濕
4.3.2.4方藥 參苓白術散加減。食滯不化者
膿液多者
膿液少者
局部糜爛者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239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