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前門冬丸
中醫(yī)世家
2023-05-05 01:08:02
車前門冬丸
處方 : 車前子1兩
,麥門冬(去心
,焙)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
,枳殼(去瓤
,麩炒)1兩
,生地黃(焙干)1兩半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人參3分
,苦參3分。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膈上風(fēng)熱上沖,眼目(目巟)(目巟)不明
。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
,食后、臨臥粥飲送下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一○八
麥門冬簡(jiǎn)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中醫(yī)大辭典》·麥門冬 3.1來源及產(chǎn)地3.2性味歸經(jīng)3.3功能主治3.4麥門冬的用法用量3.5化學(xué)成分3.6麥門冬的藥理作用 4《*辭典》·麥門冬 4.1出處4.2拼音名4.3麥門冬的別名4.4來源4.5原形態(tài)4.6生境分布4.7性狀4.8化學(xué)成份4.9麥門冬的藥理作用4.10炮制4.11性味4.12歸經(jīng)4.13功能主治4.14麥門冬的用法用量4.15注意4.16附方4.17備注4.18摘錄 5參考資料附:1用到中藥麥門冬的方劑2用到中藥麥門冬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麥門冬 1拼音 mài mén dōng
2英文參考 Radix Ophiopogonis [朗道漢英字典]
radices ophiopogonis [朗道漢英字典]
3《中醫(yī)大辭典》·麥門冬 麥門冬為中藥名
,出自《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
3.1來源及產(chǎn)地
百合科植物麥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 KerGawl.的塊根[1]
。主產(chǎn)浙江
、四川[1]。
3.2性味歸經(jīng)
甘
、微苦
,寒[1]。入心
、肺
、胃經(jīng)[1]。
3.3功能主治
功在清心潤(rùn)肺
,養(yǎng)胃生津[1]
。治熱病心煩,失眠
,心悸
,津傷口渴,肺燥干咳
,咽痛
,咯血,衄血
,肺癰
,消渴,胃熱嘔吐
,腸燥便秘
,萎縮性胃炎,冠心病[1]
。
3.4麥門冬的用法用量
煎服6~12g[1]
。
3.5化學(xué)成分
本品含多種麥冬皂苷(Ophiopogonin),多種麥冬黃烷酮(Ophiopogonanone)的衍生物
,還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
、豆甾醇等[1]
。
3.6藥理作用
麥冬粉在體外對(duì)白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對(duì)小白鼠有明顯提高耐缺氧能力
,故對(duì)心絞痛可能有緩解作用[1]。
4《*辭典》·麥門冬
4.1出處
《本經(jīng)》
4.2拼音名
Mài Mén Dōnɡ
4.3麥門冬的別名
麥冬(《藥品化義》)
4.4來源
為百合科植物沿階草的塊根
。商品大多為栽培品
。浙江于栽培后第三年立夏時(shí)采挖,稱"杭麥冬"
;四川于栽培第二年清明后采挖
,稱"川麥冬"。野麥冬多在清明后挖取
,習(xí)稱"土麥冬"
。麥冬挖起后,剪下塊根
,洗凈泥土
,暴曬3~4天,堆通風(fēng)處
,使其反潮
,蒸發(fā)水氣,約3日
,攤開再曬
,如此反復(fù)2~3次。曬干后
,除凈須根雜質(zhì)即可
。
4.5原形態(tài)
沿階草(《江西通志》),又名:羊韭
、馬韭
、羊薺、愛韭
、禹韭
、忍陵、不死藥
、仆壘
、隨脂(《吳普本草》),羊耆
、禹葭(《別錄》)
,階前草(《本草綱目》),書帶草
、秀墩草(《群芳譜》)
,馬糞草
、家邊草、韭葉麥冬
。
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
。地下具細(xì)長(zhǎng)匍匐枝
,節(jié)上被膜質(zhì)苞片:須根常有部分膨大成肉質(zhì)的塊根。葉叢生
,窄線形
,長(zhǎng),15~40厘米,寬1~4毫米
,先端鈍或銳尖
,基部狹窄,葉柄鞘狀
,兩側(cè)有薄膜
。花莖長(zhǎng)6.5~14厘米
;總狀花序頂生
;苞片膜質(zhì),每苞腋生1~3花
;花淡紫色
,偶為白色,形小
,略下垂
;花被6片,開展
,卵圓形
;雄蕊6,花絲不明顯
,較短于花藥
,花藥先端尖;子房半下位
,3室
。漿果球狀,成熟時(shí)深綠色或黑藍(lán)色
,直徑5~7毫米
。花期7月
。果期11月
。
4.6生境分布
生長(zhǎng)于溪溝岸邊或山坡樹林下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或?yàn)樵耘?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主產(chǎn)浙江
、四川。此外
,江蘇
、貴州、云南
、廣西
、安徽、湖北
、湖南等地亦產(chǎn)
,但多野生,少有栽培
。
4.7性狀
①杭麥冬
又名:筧麥冬
、浙麥冬。干燥塊根呈紡錘形
,兩頭鈍尖
,中部肥滿,微彎曲
,長(zhǎng)2厘米左右
,有的可達(dá)4厘米,中部直徑4~6毫米
。表面黃白色
,半透明,有不規(guī)則的縱皺紋
。未干透時(shí)
,質(zhì)較柔韌,干后質(zhì)堅(jiān)硬
。折斷面黃白色
,角質(zhì)狀。橫斷面中央有細(xì)小的木質(zhì)部
。氣微香
,味微甜。
②川麥冬形狀與杭麥冬相似而較短粗
。表面乳白色
,有光澤。質(zhì)較堅(jiān)硬
;香氣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味較淡,少粘性
。
③土麥冬
表面粗糙皺縮
,黃黑色,形體瘦小
,纖維性強(qiáng)
。
以上均以表面淡黃白色、肥大
、質(zhì)柔、氣香
、味甜
、嚼之發(fā)粘者為佳。瘦小
、色棕黃
、嚼之粘性小者為次。
4.8化學(xué)成份
沿階草塊根含多種甾體皂甙
,其甙元為羅斯考皂甙元
;還含β谷甾醇、豆甾醇
、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
。果實(shí)含沿階草甙,為山柰酚3葡萄糖半乳糖甙
。
沿階草變種塊莖含多種甾體皂甙
,分別稱做沿階草皂甙A、B
、C
、D等。其中沿階草甙A
、B
、D的甙元都是羅斯考皂甙元。還含β谷甾醇
、豆甾醇
、β谷甾醇βL葡萄糖甙;果實(shí)含沿階草甙
。
大葉麥冬塊根含β谷甾醇
、氨基酸、維生素A
、葡萄糖
、甾體皂甙
。
4.9麥門冬的藥理作用
①對(duì)血糖的影響
家兔用50%麥冬煎劑肌肉注射(1毫升/公斤),能升高血糖
。另謂正常兔口服麥冬的水
、醇提取物0.2克/公斤,則有降血糖作用
;對(duì)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兔
,用0.5克/公斤/日,連續(xù)4日亦有降血糖作用
,并促使胰島細(xì)胞恢復(fù)
,肝糖元較對(duì)照組有增加趨勢(shì)。
②抗菌作用
麥冬粉在體外對(duì)白色葡萄球菌
、大腸桿菌等有某些抗菌作用
。(以上藥理項(xiàng)麥冬品種均未經(jīng)鑒定)
4.10炮制
麥冬:揀凈雜質(zhì),用水浸泡
,撈出
,潤(rùn)透后抽去心,再洗凈曬干
。朱麥冬:取去心麥冬
,置盆內(nèi)噴水少許,微潤(rùn)
,加朱砂細(xì)粉
,撒布均勻,并隨時(shí)翻動(dòng)
,至麥冬外面勻被朱砂為度
,職出,晾干
。(每麥門冬10斤
,用朱砂3兩)
①陶弘景:"(麥門冬)以肥大者為好,用之湯澤
,抽去心
,不爾,令人煩
。"
②《本草綱目》:"麥門冬
,凡入湯液,以滾水潤(rùn)濕
,少頃
,抽去心,或以瓦焙軟,乘熱去心
;若入丸散
,須瓦焙熱,即于風(fēng)中吹冷
,如此三
、四次即易燥,且不損藥力
,或以湯浸搗膏和藥亦可
,滋補(bǔ)藥以酒浸擂之。"
4.11性味
甘微苦
,寒
。
①《本經(jīng)》:"味甘,平
。"
②《別錄》:"微寒
,無毒。"
③《醫(yī)學(xué)啟源》:"氣寒
,味微苦。"
④《醫(yī)林纂要》:"甘淡微苦
,微寒
。"
4.12歸經(jīng)
入肺、胃
、心經(jīng)
。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jīng)。"
②《本草蒙筌》:"入手太陰
、少陰
。"
③《本草經(jīng)疏》:"入足陽明,兼入手少陰
、太陰
。"
4.13功能主治
養(yǎng)陰潤(rùn)肺,清心除煩
,益胃生津
。治肺燥干咳,吐血
,咯血
,肺痿,肺癰
,虛勞煩熱
,消渴,熱病津傷,咽干口燥
,便秘
。
①《本經(jīng)》:"主心腹結(jié)氣,傷中傷飽
,胃絡(luò)脈絕
,羸瘦短氣。"
②《別錄》:"療身重目黃
,心下支滿
,虛勞客熱,口干燥渴
,止嘔吐
,愈痿蹶,強(qiáng)陰益精
,消谷調(diào)中
,保神,定肺氣
,安五臟
,令人肥健。"
③《藥性論》:"治熱毒
,止煩渴
,主大水面目肢節(jié)浮腫,下水
。治肺痿吐膿
,主泄精。"
④《本草拾遺》:"治寒熱體勞
,下痰飲
。"
⑤《日華子本草》:"治五勞七傷,安魂定魄
,時(shí)疾熱狂
,頭痛,止嗽
。"
⑥《本草衍義》:"治心肺虛熱
。"
⑦《珍珠囊》:"治肺中伏火,生脈保神
。"
⑧《醫(yī)學(xué)啟源》:"《主治秘訣》云
,治經(jīng)枯乳汁不下。"
⑨《用藥心法》:"補(bǔ)心氣不足及治血妄行
。"
⑩《南京民間藥草)):"治婦女濕淋
。"
⑾《福建民間草藥》:"能清心益肝
,利尿解熱,治小便淋閉
,小兒肝熱
。"
⑿《安徽藥材》:"治咽喉腫痛。"
4.14麥門冬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
,2~4錢
;或入丸,散
。
4.15注意
凡脾胃虛寒泄瀉
,胃有痰飲濕濁及暴感風(fēng)寒咳嗽者均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地黃
、車前為之使
。惡款冬、苦瓠
。畏苦參
、青囊。"
②《藥性論》:"惡苦芺
。畏木耳
。"
③《本草綱目》:"氣弱胃寒者必不可餌。"
4.16附方
①治燥傷肺胃陰分
,或熱或咳者:沙參三錢
,麥冬三錢,玉竹二錢
,生甘草一錢,冬桑葉一錢五分
,扁豆一錢五分
,花粉一錢五分。水五杯
,煮取二杯
,日再服。(《溫病條辨》沙參麥冬湯)
②治吐血
,衄血不止:生麥門冬汁五合
,生刺薊汁五合,生地黃汁五合
。相和
,于鍋中略暖過,每服一小盞
,調(diào)伏龍肝末一錢服之
。(《太平圣惠方》麥門冬飲子)
③治衄血不止:麥門冬、生地黃,每服一兩
,水煎
。(《嚴(yán)氏濟(jì)生方》麥門冬飲)
④治齒縫出血成條:人參八分,茯苓
、麥冬各一錢
。水煎溫服。(蘇軾麥門冬湯)
⑤治骨蒸肺痿
,四肢煩熱
,不能食,口干渴:麥門冬(去心
,焙)
、地骨皮各五兩。上二味粗搗篩
,每服五錢匕
。先以水二盞,煎小麥一合
,至一盞半
,去麥入藥,煎至一盞
,去滓
,分溫二服,空腹食后各一
。(《圣濟(jì)總錄》麥門冬湯)
⑥治肺癰涕唾涎沫
,吐膿如粥:麥門冬(去心,焙)二兩
,桔梗(去蘆頭)五兩
,甘草(炙,銼)三分
。上三味粗搗篩
,每服三錢匕,水一盞
,青蒿心葉十片
,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稍輕者粥飲調(diào)下亦得
。(《圣濟(jì)總錄》麥門冬湯)
⑦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金匱要略方論》麥門冬湯)
⑧治虛熱上攻
,脾肺有熱,咽喉生瘡:麥門冬一兩
,黃連五錢
。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食前麥門冬湯下。(《普濟(jì)方》麥門冬丸)
⑨治患熱消渴:黃連一升(去毛)
,麥門冬五兩(去心)
。上二味,搗篩
,以生地黃汁
、栝樓根汁。牛乳各三合和
,頓為丸如梧子
,一服二十五丸,飲下
,日再服
,漸漸加至三十丸。(《外臺(tái)秘要方》)
⑩治消渴
,喉干不可忍,飲水不止
,腹?jié)M急脹:麥門冬(去心
,焙),烏梅(去核取肉
,炒)各二兩
。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
,水一疊
,煎至半盞
,去滓,食后溫服
,日三
。(《圣濟(jì)總錄》麥門冬湯)
⑾治陽明溫病,無上焦癥
,數(shù)日大便不通
,當(dāng)下之,若其人陰素虛
,不可行承氣者:元參一兩
,麥冬八錢,生地八錢
。水八杯
,煮取三杯,口干則與飲令盡
,不便
,再作服。(《溫病條辨》增液湯)
⑿治瘧傷胃陰
,不饑
,不飽,不便
,潮熱
,得食則煩熱愈加,津液不復(fù)者:麥冬五錢(連心)
,火麻仁四錢
,生白芍四錢,何首烏三錢
,烏梅肉二錢
,知母二錢。水八杯
,煮取三杯
,分三次溫服。(《溫病條辨》麥冬麻仁湯)
⒀治燥傷胃陰:玉竹三錢
,麥冬三錢
,沙參二錢,生甘草一錢
,水五杯
,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溫病條辮》玉竹麥門冬湯)
⒁治熱傷元?d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肢體倦怠
,氣短懶言,口干作渴
,汗出不止
,腳欹眼黑,津枯液涸:人參五錢
,麥門冬(去心)三錢
,五味子二錢(碎)。水煎
,不拘時(shí)溫服
。(《備急千金要方》生脈散)
4.17備注
此外,西藏所用的麥冬
,為百合科植物蜈蚣七的塊根
。
各地作土麥冬使用的,尚有以下幾種麥冬屬植物的塊根
。
①大葉麥冬
,植物體較高大;葉長(zhǎng)15~30厘米
,寬3~7毫米
;花較稀,花被6片
,花絲略與花藥等長(zhǎng)
,花藥鈍頭,子房上位
。分布華北
、華中、華東及南方各地
。
②闊葉麥冬
,形態(tài)與上種相似,葉寬7~13毫米
,花較密
。分布華東、華中
。
③小麥冬
,植物體較小,高12~25厘米
,葉寬2~3毫米
。分布江蘇
、浙江
。
④甘肅麥冬
,葉寬1.5毫米;花1~2成一簇
,花絲長(zhǎng)約為花藥的二倍
。分布甘肅。
4.18摘錄
中草藥:麥門冬的功效與作用
麥門冬
(《本經(jīng)》)
【異名】麥冬(《藥品化義》)
。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沿階草的塊根
。
【植物形態(tài)】沿階草(《江西通志》),又名:羊韭
、馬韭
、羊薺、愛韭
、禹韭
、忍陵、不死藥
、仆壘
、隨脂(《吳普本草》),羊耆
、禹葭(《別錄》)
,階前草(《綱目》),書帶草
、秀墩草(《群芳譜》)
,馬糞草、家邊草
、韭葉麥冬
。
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
。地下具細(xì)長(zhǎng)匍匐枝
,節(jié)上被膜質(zhì)苞片:須根常有部分膨大成肉質(zhì)的塊根。葉叢生
,窄線形
,長(zhǎng),15~40厘米,寬1~4毫米
,先端鈍或銳尖
,基部狹窄,葉柄鞘狀
,兩側(cè)有薄膜
。花莖長(zhǎng)6.5~14厘米
;總狀花序頂生
;苞片膜質(zhì)
,每苞腋生1~3花;花淡紫色
,偶為白色
,形小,略下垂
;花被6片
,開展,卵圓形
;雄蕊6
,花絲不明顯,較短于花藥
,花藥先端尖
;子房半下位,3室
。漿果球狀
,成熟時(shí)深綠色或黑藍(lán)色,直徑5~7毫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月。果期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