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茱連丸
處方 : 蓬莪術(shù) 京三棱各7.5克(醋煮)干姜(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木香 丁香各60克 巴豆21粒(去殼
、心、膜
,出油)綠小細(xì)茱萸6克
制法 : 上藥研末,醋糊為丸
,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 主小兒飲食過度
,腹部膨脹,胸膈痞悶
,強(qiáng)食不化,口渴煩躁
,坐臥不安,肢體倦怠
。
用法用量 : 每服7~10丸
,大者加服
,用生姜、棗子湯送下
。
摘錄 : 《活幼口議》卷十七
黃連產(chǎn)地
黃連
拉丁名Coptis chinensis Franch.
中文名黃連
拉丁科名 Ranunculaceae
中文科名 毛茛科
保護(hù)級(jí)別 3
分布陜西、湖北
、四川
現(xiàn)狀為著名的傳統(tǒng)中藥,由于長期利用
,大量采挖
,野生黃連極為稀少
,目前市場上所需的黃連,幾乎全是栽培
。
海拔下限(米)500
海拔上限(米)2000
形態(tài)特征與短萼黃連的區(qū)別僅在于萼片較長
,長9-2.5毫米
。
特性生于山地林中或山谷陰處,野生或栽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3月
,果期4--5月。
保護(hù)價(jià)值根莖狀為著名中藥“黃連”
,含小檗堿
,黃連堿
,甲基黃連堿,掌葉防己堿等生物堿
,可治急性結(jié)膜炎
、急性細(xì)菌性痢疾
,急性腸胃炎,吐血
、癰癤瘡瘍等癥
。
保護(hù)措施 建議分布區(qū)內(nèi)的有關(guān)單位及自然保護(hù)區(qū)應(yīng)保護(hù)好野生黃連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利于本種的自然生長繁殖
。
黃連(《本經(jīng)》)
黃連為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云連的干燥根莖
。以上三種商品名分別習(xí)稱“味連”、“雅連”
、“云連”。均為栽培
。主產(chǎn)于四川
、湖北
、云南、貴州等地
。原植物黃連生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密林中或山谷陰涼處
;三角葉黃連系栽培于四川峨眉及洪雅一代海拔1600~2200米之間的山地林下
;云南黃連生于海拔1500~2300米之間的高山寒濕的林蔭下。喜冷涼陰濕
,忌陽光直射
。以上層為富含腐殖質(zhì)肥沃疏松的砂壤土
、下層為保水保肥力強(qiáng)的粘壤土最宜生長。味苦
,性寒
。歸心
、肝、胃
、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
、清熱瀉火
、瀉火解毒。臨床用名有黃連
、酒炙黃連
、姜制黃連
、吳萸制黃連
、黃連炭和膽汁制黃連。
【本草匯言】
《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苦
,寒
。主治熱氣
,目痛,眥傷
,泣出
,明目
,腸澼,腹痛
,下痢
,婦人陰中腫痛
。久服令人不忘
。
《名醫(yī)別錄》:微寒
,無毒。主治五藏冷熱
,久下泄?ji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膿血
,止消渴、大驚
,除水
,利骨,調(diào)胃
,厚腸,益膽
,治口瘡。
《本草拾遺》:主羸瘦氣急
。
《藥性論》:惡白僵蠶
,忌豬肉
,惡冷水
。殺小兒疳蟲,點(diǎn)赤眼昏痛
,鎮(zhèn)肝,去熱毒
。
《日華子本草》:治五勞七傷,益氣
,止心腹痛、驚悸
、煩燥
、潤心肺
、長肉、止血
、并瘡疥
,盜汗
,天行熱疾
。豬肚蒸為丸
,治小兒疳氣。
《開寶本草》:味苦
,微寒
,無毒。五臟冷熱
,久下泄?jié)荨⒛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止消渴,大驚
,除水利骨
,調(diào)胃
,厚腸
,益膽
,療口瘡
。
《本草圖經(jīng)》:黃連治目方多
,而羊肝丸尤奇異
。蓋眼目之病
,皆血脈凝滯使然
,故以行血藥合黃連治之。血得熱則行
,故乘熱洗也
。
《本草衍義》:今人多用治痢
,蓋執(zhí)以苦燥之義
。下俚但見腸虛滲泄
,微似有血便,即用之
,更不知止
。又不顧寒熱多少
,但以盡劑為度
,由是多致危困。若氣實(shí)初病
,熱多血痢,服之便止
,仍不必盡劑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蛱摱洌瑒t不須服
。余如《經(jīng)》
。
《藥類法象》:瀉心火
,除脾胃中濕熱,治煩燥惡心
,郁熱在中焦
,兀兀欲吐
。治心不痞滿必用藥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
,五等瀉心湯皆用之
。
《藥性賦》:味苦
,平,氣寒
,無毒
。沉也,陰也
。其用有四:瀉心火,消心下痞滿之狀;主腸澼,除腸中混雜之紅;治目疾暴發(fā)宜用,療瘡瘍首尾俱同。
《湯液本草》:氣寒
,味苦
。味厚氣薄
,陰中陽也
。升也,無毒
。
《象》云: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
,治煩躁惡心,郁熱在中焦
,兀兀欲吐,心下痞滿必用藥也
。仲景治九種心下痞
,五等瀉心湯皆用之
。去須用
。
《心》云:瀉心經(jīng)之火
,眼暴赤腫及諸瘡
,須用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嗪咧麝栍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苦以除之
。安蛔
,通寒格
,療下焦虛,堅(jiān)腎
。
《珍》云:酒炒上行
,酒浸行上頭
。
《本草》云:主熱氣
,目痛眥傷泣出,明目
。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
。五臟冷熱,久下泄?jié)菽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
,調(diào)胃厚腸
,益膽
,療口瘡
。久服令人不忘
。
《液》云:入手少陰,苦燥
,故入心
,火就燥也
。然瀉心其實(shí)脾也,為子能令母實(shí)
,實(shí)則瀉其子
。治血防風(fēng)為上使
,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
。
海藏祖方
,令終身不發(fā)斑瘡:煎黃連一口
,兒生未出聲時(shí),灌之,大應(yīng)
。已出聲灌之,斑雖發(fā)
,亦輕
。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
。
《衍義》云:治痢有微血,不可執(zhí)以黃連
。為苦燥劑
,虛者多致危困
,實(shí)者宜用之
。
《本草》又云:龍骨
、理石、黃芩為之使
,惡菊花、芫花
、玄參
、白鮮皮,畏款冬花
,勝烏頭
,解巴豆毒
。
《本草衍義補(bǔ)遺》:以姜汁炒辛散,除熱有功
。
《本草發(fā)揮》:成聊攝云:苦入心
,寒除熱
。大黃、黃連之苦,以導(dǎo)瀉心下之虛熱
。又云:上熱者泄之以苦,黃連之苦以降陽
。又云:蛔得甘則動(dòng)
,得苦則安,黃連
、黃柏之苦以安蛔。
潔古云:瀉心火
,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惡心
,郁熱在中焦
,兀兀欲吐
。味苦
,氣味俱厚
,可升可降,陰中陽也
。其用有五:瀉心熱一也
,去中焦火二也
,諸瘡必用三也
,去風(fēng)濕四也
,赤眼暴發(fā)五也。酒炒則上行
。又云:去中焦?jié)衽c熱
,用黃連瀉心火故也
。眼痛不可忍者
,用黃連
、當(dāng)歸根
,酒浸煎服。宿食不消者
,用黃連、枳實(shí)
。
《本草綱目》:黃連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濕
,中病即當(dāng)止。豈可久服
,使肅殺之氣常行
,而伐其發(fā)生沖和之氣乎
?歧伯言: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
。久而增氣
,物代之常也
。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王冰注:酸入肝為溫
,苦入心為熱
,辛入肺為清,咸入腎為寒
,甘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
,皆增其味而益其氣
,故各從本臟之氣為用。所以久服黃連
、苦參反熱,從火化也
,余味皆然。久則臟氣偏勝,即有偏絕
,則有暴夭之道。是以絕粒服餌之人不暴亡者
,無五味偏助也。況眼疾本于肝熱
,肝與心為子母,心火
,肝亦火也,腎孤臟也
,人患一水不勝二火,豈可久服苦藥
,使心有所偏勝
,是以火救火
,其可乎?
黃連
,治目及痢為要藥
。古方治痢
,香連丸(木香、黃連)
。姜連散(干姜伍)
。變通丸(茱萸伍)
。姜黃散(生姜伍)。治消渴用酒蒸黃連
。治下血
,大蒜伍
。治口瘡
,細(xì)辛伍。皆一冷一熱
,一陰一陽,寒因熱用
,熱因寒用,君臣相佐
,陰陽相濟(jì),最得利方之妙
,所以有成功而無偏勝之害也
。
去心竅惡血
,解服藥過劑煩悶。
權(quán)
、斅
、道書皆言黃連犯豬肉令人泄瀉
。
《本草經(jīng)疏》:黃連稟天地清寒之氣以生,故氣味苦寒而無毒
。味厚于氣
,味苦而厚
,陰也
。宜其下泄
,欲使上行須加引導(dǎo)。入手少陰
、陽明
,足少陽
、厥陰
,足陽明
、太陰。為病酒之仙藥
,滯下之神草
。六經(jīng)所至
,各有殊功。其主熱氣
,目痛眥傷淚出
,明目
,大驚益膽者
,涼心清肝膽也。腸澼腹痛下痢
,《別錄》兼主泄?jié)荨P拐?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瀉利也;澼者
,大腸下血也,俗名為臟毒
。除水利骨
,厚腸胃
,療口瘡者
,滌除腸
、胃、脾三家之濕熱也
。久服令人不忘者
,心家無火則清
,清則明,故不忘
。
簡誤:黃連味大苦
,氣大寒,群草中清肅之物
。其處上經(jīng),譬猶皋陶之在虞廷
,明刑執(zhí)法以禁民邪,是其職也
。稷契夔龍之事
,則非其任矣
。故祛邪散熱,蕩滌腸胃
,肅清神明
,是其性之所長
;而于補(bǔ)益精血
,溫養(yǎng)元?d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則其功泊如也。凡病人血少氣虛
,脾胃薄弱
,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
,而兼煩熱躁渴
,及產(chǎn)后不眠
,血虛發(fā)熱,泄瀉腹痛
,小兒痘瘡
,陽虛作泄
,行漿后泄瀉
,老人脾胃虛寒作瀉,陰虛人天明溏泄
,病名腎泄,真陰不足內(nèi)熱煩躁諸證
,法咸忌之
。犯之使人危殆
,大忌豬肉
。
《本草蒙筌》:味苦
,氣寒
。味厚氣薄
,可升可降
。沉也,陰也
,陰中微陽
。無毒
。治諸火邪
,依各制炒
。治諸火邪,依各制炒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鹪谏铣创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火在下炒以童便。實(shí)火樸硝
,虛火釅醋
。痰火姜汁
,伏火火伏下焦者
。鹽湯
。氣滯火同吳茱萸
,血瘕火拌干漆末。食積瀉亦可服
,陳壁土向東者妙。研炒之
。硝茱漆土俱研細(xì),調(diào)水和炒
。肝膽火盛欲驅(qū),必求豬膽汁炒
。又治赤眼
,人乳浸蒸
。或點(diǎn)或吞
,立能劫痛
。勝烏附
,烏頭
、附子
。畏款冬。惡芫菊芫花
、菊花
。玄參
,忌豬肉冷水
。為使黃芩龍骨
,入手少陰心經(jīng)。巴豆遇之
,其毒即解
。可熬膏煎液
,任合散為丸。香連丸廣木香和攙,為腹痛下痢要藥;茱連丸吳茱萸佐助
,乃吞吐酸水神方。如止消渴便多
,單研蜜為丸亦效。同枳殼治血痔
,血當(dāng)歸治眼瘡。佐桂蜜煎服空心
,黃連為君,佐官桂少許
,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
。使心腎交于頃刻。鎮(zhèn)肝涼血
,凡治血,防風(fēng)為上使
,黃連為中使
,地榆為下使
。調(diào)胃厚腸
。益膽止驚癇
,瀉心除痞滿。去婦人陰戶作腫,愈小兒食土成疳
。消惡瘡惡癰,卻濕熱郁熱
。
謨按:苦先入心,火必就燥
。黃連苦燥,乃入心經(jīng)
。雖云瀉心實(shí),瀉脾臟為子能令母實(shí)
,實(shí)則瀉其子也
。但久服之
,反從火化,愈覺發(fā)熱
,不知有寒
。故其功效惟初病氣實(shí)熱盛者
,服之最良,而久病氣虛發(fā)熱
,服之又反助其火也
。
《本草乘雅》:苦寒凌冬
,寒水之;有節(jié)色黃
,中土之制
,判為心之用藥也
。熱氣上炎
,即以炎上作苦之品
,異以入之
,變易其性,以致和平
。
黃取其色,連象其形
,凌冬不凋,氣寒味苦
,合得太陽寒水化氣。假此黃土
,以為堤防不特默化其侮反侮其侮
,以為用神
。方隨機(jī)應(yīng)變
,絕無內(nèi)顧之虞。炎上作苦
,苦性走下,匹休太陽上及九天
,下徹九泉,外彌膚腠
,內(nèi)達(dá)五中,故連可上治頭目
,下及陰中,外療瘡瘍
,內(nèi)主腸胃
。久服則達(dá)于熱煩
,而安于寧謚
。故令人不忘,皆以火熱為本氣
,火熱為標(biāo)見,火熱為化氣者也
。
《藥性解》:黃連,味苦
,性寒,無毒
,入心經(jīng)
。主心火炎
,目疾暴發(fā)
,瘡瘍紅腫
,腸紅下痢,痞滿泄瀉
,小兒疳熱
,消中口瘡
,驚悸煩躁,天行熱疾
。黃芩
、龍骨
、連翹
、滑石為使
,惡菊花、芫花
、玄參
、白鮮
、白僵蠶
,畏款冬花,解巴豆
、烏頭毒,忌豬肉
、冷水。
按:黃連味苦瀉心
,治心火諸病不可缺,瀉痢雖屬脾經(jīng)
,正由火不能生土
,況心與小腸相為表里
,心火瀉則小便亦利
,而腸胃自厚矣
。因寒得瀉者忌之
,又久病氣虛
,心火不盛者,用之則心氣愈虛
,虛火反熾
。
《藥鑒》:氣寒味苦
,氣薄味厚,無毒
,沉也,陰也
。手少陰藥也。以姜汁炒肜
,則止嘔吐,清心胃
。且治一切時(shí)氣
,又解諸般熱毒穢毒及腫毒瘡瘍、目疾之暴發(fā)者
。蓋黃連得姜汁制,則和其寒而性輕折
,且少變其性,以引至熱處
,而使之馴化,正經(jīng)所謂熱因寒用是也
。與木香同用,為腹痛下痢要藥
。吳茱萸同用,乃吞吐酸水神方
。同枳殼治血痔
,同當(dāng)歸治眼疾
。佐桂蜜
,使心腎交于頃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