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甘草湯
處方 : 甘草3兩
,丹參、黃芩
、白蘞各等分。
功能主治 : 莖上濕癢作瘡
,及注干瘡
。

用法用量 : 本方名“大豆甘草湯”
,但方中無大豆
,疑脫。
摘錄 : 《杏苑》卷八
甘草的有效成分?
生甘草
,長于清火
,以清熱解毒
,潤肺止咳力勝
。用于痰熱咳嗽,咽喉腫痛等
。
炙甘草,長于溫中
,以甘溫益氣
,緩急止痛力強
。用于脾虛胃弱
,心悸脈結(jié)代等。
粉甘草
,善治尿道痛,尿路淋
,生草節(jié)宜消腫毒、利關(guān)節(jié)
;粉甘草
,偏重清內(nèi)熱,瀉心火
。同是一物,其炮制所不同
,則功效主治亦別
。
1
、治榮衛(wèi)氣虛
,臟腑怯弱,心腹脹滿
,全不思食,腸鳴泄瀉
,嘔噦吐逆:人參(去蘆)
、茯苓(去皮)
、甘草(炙)
、白術(shù)各等分。上為細(xì)末
,每服二錢,水一盞
,煎至七分
,通口服
,不拘時
。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
。
2、甘草治肺痿久嗽(惡寒發(fā)燒
,骨節(jié)不適
,嗽唾不止)
。用灸甘草三兩
,研細(xì)
。每日取一錢
,童便三合調(diào)下
。
3、甘草治小兒熱嗽
。用甘草二兩,在豬膽汁中浸五天
,取出灸后研細(xì)
,和蜜做成丸子
,如綠豆大
。每服十丸,飯后服
,薄荷湯送下。此方名涼隔丸
。
4
、甘草治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炮)
。 上藥細(xì)切,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五合,去滓
,分溫再服
。
5
、甘草治陰下濕癢:甘草一尺
,并切,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漬洗之
,日三
、五度。
6
、治農(nóng)藥(1059
、1605、4049等有機磷制劑)中毒:甘草四兩
,滑石粉五錢
。用時將甘草煎湯
,冷后沖滑石粉頓服
。一日連服三次
。
7、治少陰病二
、三日,咽痛
,與甘草湯不差者: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 上二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去渣,溫分再服
。
8
、甘草治失眠、煩熱
、心悸:甘草一錢,石菖蒲五分至一錢
。水煎服
。每日一劑
,分二次內(nèi)服
。
9、治痘瘡煩渴:粉甘草(炙)
、栝樓根等分。水煎服之。
10
、甘草治婦人臟躁
,喜悲傷
,欲哭
,數(shù)欠伸:甘草三兩,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上三味
,以水六升
,取三升
,溫分三服
。亦補脾氣。
11
、甘草治嬰兒目澀,月內(nèi)目閉不開
,或腫
,羞明,甚至出血者
,名慢肝風(fēng):甘草一截,以豬膽汁炙
,為末
,每用米泔調(diào)和少許灌之
。
12
、甘草治湯火灼瘡:甘草煎蜜涂。
13
、治瘧疾:甘草二份,甘遂一份
。共研細(xì)末
,于發(fā)作前二小時取用一分放肚臍上
,以膠布或小膏藥貼之
。
14
、甘草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一瓦楞子五兩(煅研細(xì)末)
,甘草一兩(研細(xì)末)
。混勻
,每服2錢,每日3次
。二甘草粉1.0克
,雞蛋殼粉1.5克
,曼陀羅葉粉0.05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靹颍埱盎蛲磿r服
,每服3克
,日服三次。
15
、甘草治飲饌中毒,中砒毒:甘草伴黑豆煮汁
,恣飲無虞
。(《本草蒙筌》) ⒃治鉛中毒:生甘草三錢
,杏仁(去皮
、尖)四錢。二味煎服
,一日兩次,可連服三至五天
。
16
、甘草傷寒咽痛(少陰癥)
。用甘草二兩
,蜜水灸過,加水二升
,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兩次
。 此方名甘草湯。
17
、甘草治熱嗽:甘草二兩
,豬膽汁浸五宿,漉出炙香
,搗羅為末,煉蜜和丸
,如綠豆大
,食后薄荷湯下十五丸
。
18
、治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甘草(炙)四兩
,生姜(切)三兩,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桂枝(去皮)三兩
,阿膠二兩
,麥門冬(去心)半斤,麻仁半升
,大棗(擘)三十枚。 右九味
,以清酒七升
,水八升
,先煮八味
,取三升,去滓
,內(nèi)膠烊消盡,溫服一升
,日三服
。
19
、甘草肺熱喉痛(有灸熱)
。用炒甘草二兩
、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兩,加入阿膠半斤
。每服五錢,水煎服
。
20
、甘草肺痿(頭昏眩
,吐涎沫
,小便頻數(shù),但不咳嗽)
。用灸甘草四兩、炮干姜二兩
,水三升
,煮成一半
,分幾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湯
。
甘草性平
,味甘
,歸十二經(jīng)
。有解毒、祛痰
、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
。在中醫(yī)上
,甘草補脾益氣
,止咳潤肺
,緩急解毒,調(diào)和百藥
。臨床應(yīng)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
。
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
,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
、食物中毒等
;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
,大便溏薄,乏力發(fā)熱以及咳嗽
、心悸等。
甘草用于心氣虛
,心悸怔忡
,脈結(jié)代
,以及脾胃氣虛
,倦怠乏力等。
前者
,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
、炙甘草湯
。后者,常與黨參
、白術(shù)等同用,如四君子湯
、理中丸等
。用于氣喘咳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蓡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亦可配伍其他藥物應(yīng)用
。
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
;
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
;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湯等
。
另風(fēng)熱咳嗽
、風(fēng)寒咳嗽
、熱痰咳嗽亦常配伍應(yīng)用
。
用于癰疽瘡瘍
、咽喉腫痛等
。
可單用
,內(nèi)服或外敷
,或配伍應(yīng)用。癰疽瘡瘍
,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
,共奏清熱解毒之功
,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
,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
。
若農(nóng)藥
、食物中毒
,常配綠豆或與防風(fēng)水煎服
。用于調(diào)和某些藥物的烈性。
如調(diào)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
、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
,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diào)和諸藥。用于胃痛
、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
,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
,如芍藥甘草湯。
現(xiàn)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常與烏賊骨
、瓦楞子、馬鞭草等同用
。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
,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療熱淋尿痛的的輔助藥。
甘草與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
。
甘草用藥禁忌
[3] 甘草適宜胃潰瘍者、十二指腸潰瘍者
、神經(jīng)衰弱者
、支氣管哮喘者
、血栓靜脈炎患者
。
濕盛脹滿,浮腫者不宜用
。不可與鯉魚同食,同食會中毒
。反大戟
、芫花
、甘遂
、海藻。久服較大劑量的生甘草
,可引起浮腫等。
甘草的營養(yǎng)價值
1. 甘草[4]有類似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
。對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有抑制作用
;并有抗酸和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作用。
2. 甘草黃酮
、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顯的鎮(zhèn)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較顯著
,其作用強度為甘草酸>甘草黃酮>甘草浸膏
。
3. 甘草還有抗炎
,抗過敏作用
,能保護(hù)發(fā)炎的咽喉和氣管粘膜。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對某些毒物有類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
4. 甘草常用來治療隨更年期而來的癥狀.因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
,是一種類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體內(nèi)的激素含量
。
5. 甘草所含的次酸能阻斷致癌物誘發(fā)腫瘤生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