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大黃豉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06 18:51:54

      大黃豉湯

      處方 : 豉5合,甘草2兩(炙)

      ,桂心2兩
      ,大黃4兩
      ,芒消半斤。

      功能主治 : 傷寒已愈

      ,食飲多勞復(fù)。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以水6升

      ,煮得2升,去滓,食前適寒溫飲1升
      ,每日2次

      注意 : 忌海藻、菘菜

      、生蔥等物

      摘錄 : 《外臺》卷二引《范汪方》

      最全的退熱三十法

      我導(dǎo)讀

      發(fā)熱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之一,許多疾病皆可出現(xiàn)

      。發(fā)熱的原因很多
      ,外因多為六淫、傷損
      、飲食不節(jié)等
      ,內(nèi)因多為情志不暢、過度勞累
      、氣血不和
      、臟腑失調(diào)等。治療發(fā)熱的方法多樣
      ,王道瑞教授總結(jié)了三十種

      01辛溫解表退熱法

      凡風(fēng)寒之邪所致外感發(fā)熱,無論其有汗

      、無汗
      ,皆宜發(fā)汗逐邪以退熱。但不可大汗
      ,以防傷津損陽之弊
      治療用麻黃湯、桂枝湯
      、香蘇飲等方
      ,藥取麻黃、桂枝
      、荊芥
      、紫蘇葉、防風(fēng)
      、白芷
      藁本 、生姜
      、蔥白等品

      02辛涼解表退熱法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

      。風(fēng)熱之邪不僅侵犯肌表
      ,而且易從口鼻而傷至肺金
      。肺為嬌臟,最忌火灼
      。故治宜辛涼輕清透散
      ,祛邪而不傷津。 常用銀翹散
      、桑菊飲等方
      ,藥取桑葉、菊花
      、薄荷
      、牛蒡子、前胡
      、銀花
      、連翹、豆豉
      、蟬衣
      、葛根、柴胡等品

      03祛風(fēng)除濕退熱法

      風(fēng)濕之邪

      ,或風(fēng)寒濕三邪侵犯肌體,邪易滯留肌表
      ,以頭身重楚為特征
      。其治既要辛溫祛風(fēng)散寒,又要苦溫和甘淡除濕
      常用神術(shù)散
      、九味羌活湯、荊防敗毒散
      、麻杏薏甘湯
      、羌活勝濕湯等方。藥取防風(fēng)
      、羌活
      、獨活、白芷
      、蒼術(shù)
      、藁本、荊芥
      、細辛
      、薏苡仁等

      04解暑化濕退熱法

      夏暑外感

      ,因貪涼而易夾濕
      ,故治之以清熱解暑為要,兼以化濕和中
      常用新加香薷飲
      、黃連香薷飲、藿香正氣散等方
      ,藥取香薷
      、藿香、佩蘭
      、豆豉
      、銀花、連翹
      、薄荷
      、黃連、黃芩
      、荷葉
      、厚樸、蒼術(shù)
      、扁豆花等

      05芳香化濕退熱法

      濕溫之邪困遏于肌表,上焦肺衛(wèi)不宣

      ,治宜芳香宣化
      ,表里之濕兼治。 常用藿樸夏苓湯
      、三仁湯等方
      ,藥取藿香、佩蘭
      、白蔻仁
      、杏仁、薏苡仁
      、厚樸
      、豆豉、通草
      、茯苓
      、澤瀉、滑石等

      06辛涼甘潤退熱法

      外感溫燥

      ,肺津受損,宜辛涼透邪
      ,甘潤生津
      常用桑杏湯
      、桑菊飲、清燥救肺湯等方
      。藥取桑葉
      、菊花、連翹
      、薄荷
      、杏仁、前胡
      、桔梗
      、貝母、麥冬
      、沙參等

      07和解少陽退熱法

      邪在半表半里,半表之寒未解

      ,半里之熱已生
      ,故寒熱往來交作。 治當(dāng)和解之
      ,以仲景柴胡劑
      ,如小柴胡湯、四逆散
      、柴胡桂枝湯等
      ,藥取柴胡、桂枝
      、生姜
      、黃芩、枳實(殼)
      、芍藥
      、半夏、薄荷
      、石膏等

      08辛寒清氣退熱法

      凡熱在氣分,或陽明經(jīng)證

      ,悉可用此法
      即以仲景白虎湯為主方治之,藥取石膏
      、知母
      、寒水石、山梔、蘆根
      、竹葉
      、粳米等。

      09通腑瀉熱法

      胃腸熱結(jié)

      ,腑氣不通。六腑以通為順
      ,以通為用
      。治宜釜底抽薪,蕩滌腑實
      方用大承氣湯
      、小承氣湯、調(diào)胃承氣湯
      、增液承氣湯等劑
      ,藥取大黃、芒硝
      、枳實
      、厚樸、牽牛子
      、羊蹄
      、何首烏、玄參等

      10苦寒解毒瀉熱法

      熱擾胸膈

      、心火亢盛、肝火上炎等證
      ,皆宜苦寒解毒瀉火以除熱
      常用梔子豉湯、黃連解毒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
      、導(dǎo)赤散、當(dāng)歸龍薈丸等方
      ,藥取山梔
      、黃芩、黃連
      、黃柏
      、龍膽草、大黃
      、木通
      、竹葉、板藍根
      、大青葉
      、夏枯草
      、決明子等。

      11宣肺清熱法

      邪熱壅肺

      ,肺不宣降
      ,熱而喘滿,治宜清肺宣肺
      常用麻杏甘石湯
      、桑菊飲、《千金》葦莖湯加味等
      ,藥取杏仁
      、麻黃、石膏
      、蘆根
      、桑葉、菊花
      、連翹
      、銀花、魚腥草
      、黃芩
      、山梔、貝母
      、瓜
      、桔梗等。

      12清利肝膽退熱法

      熱郁肝膽

      、肝火上炎
      、肝膽濕熱等證,其治當(dāng)苦寒瀉熱
      ,化濕利膽
      常用龍膽瀉肝湯、蒿芩清膽湯
      、當(dāng)歸龍薈丸等方
      。藥用龍膽草、黃芩
      、黃連
      、山梔、黃柏
      、板藍根
      、青黛、大青葉、蒲公英
      、羚羊角
      、夏枯草、青蒿
      、木通
      、車前子、澤瀉
      、滑石
      、茵陳、竹茹等

      13清利濕熱法

      濕熱為害,蘊結(jié)三焦

      ,內(nèi)擾脾胃腸道
      ,治宜清熱利濕。 常用杏仁滑石湯
      、甘露消毒丹
      、王氏連樸飲、茵陳蒿湯等
      ,藥取滑石
      、黃芩、黃連
      、黃柏
      、山梔、茵陳
      、石菖蒲
      、木通、澤瀉
      、薏苡仁
      、杏仁、竹茹
      、白蔻仁
      、厚樸、蒼術(shù)等

      14清氣涼血退熱法

      氣分血分皆受熱灼

      ,治當(dāng)氣血兩清。 常用化斑湯
      、玉女煎
      、涼營清氣湯等方,藥取石膏、知母
      、丹皮
      、赤芍、生地
      、玄參
      、犀角、山梔
      、竹葉
      、蘆根等。

      15清營泄熱法

      凡熱入營分

      ,邪傳心包
      ,皆宜涼營清透,泄熱解毒
      ,葉桂云:“入營猶可透熱轉(zhuǎn)氣
      。” 常用清營湯
      、導(dǎo)赤清心湯
      、清宮湯、神犀丹等方
      ,藥取犀角
      、丹參、玄參
      、生地
      、竹葉、黃連
      、連翹
      、銀花
      、麥冬、丹皮、木通
      、蓮子
      、豆豉
      、紫草
      、板藍根、天花粉等

      16清心開竅退熱法

      熱陷心包而致竅閉神昏

      ,或痰熱閉竅等,皆當(dāng)涼開竅閉
      ,清心豁痰
      常用牛黃清心丸
      、安宮牛黃丸、至寶丹
      、紫雪丹等
      ,藥取犀角、牛黃
      、冰片
      、麝香、羚羊角
      、黃連
      、黃芩、山梔
      、滑石
      、石膏、郁金
      、石菖蒲
      、朱砂、玳瑁
      、天竺黃等

      17鎮(zhèn)驚退熱法

      “重能鎮(zhèn)怯”

      ,因驚恐得之
      ,當(dāng)重鎮(zhèn)安神,調(diào)達氣血
      常用磁朱丸合四逆散服之
      ,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藥取朱砂
      、磁石
      、琥珀、龍骨
      、龍齒
      、牡蠣、石決明
      、柴胡
      、枳殼(實)、芍藥
      、黃芩
      、桂枝、半夏
      、茯苓等

      18解郁舒肝退熱法

      肝經(jīng)郁熱

      ,皆宜疏解理氣,調(diào)和氣血
      常用柴胡疏肝散
      、四逆散、丹梔逍遙散
      、大柴胡湯等方
      ,藥取柴胡、香附
      、川芎
      、郁金、青皮
      、枳殼(實)
      、芍藥、當(dāng)歸
      、丹皮
      、山梔、黃芩
      、薄荷
      、桑葉等。

      19涼血化瘀退熱法

      凡瘀血化熱

      、熱與血結(jié)(蓄血)
      ,或熱入血分,而成瘀者
      ,正可按葉桂所說“只須涼血散血”
      ,即施此法。 常用犀角地黃湯
      、桃仁承氣湯
      、犀地清絡(luò)飲等方,藥取丹皮
      、赤芍
      、桃仁、犀角
      、生地
      、大黃、丹參
      、山梔
      、水蛭、虻蟲
      、牛膝
      、益母草
      、三七等。

      20消食導(dǎo)滯退熱法

      飲食不節(jié)

      ,宿食內(nèi)停
      ,積而化熱,必當(dāng)消導(dǎo)通腑
      ,滌熱外出
      常用枳實導(dǎo)滯湯,木香檳榔丸
      、保和丸等方
      ,藥取黃芩、黃連
      、連翹
      、枳實、檳榔
      、青皮
      、木香、陳皮
      、莪術(shù)
      、神曲、白術(shù)
      、蒼術(shù)
      、麥芽、谷芽
      、山楂
      、雞內(nèi)金
      、大黃
      、牽牛子等。

      21涌吐退熱法

      痰濁

      、宿食積于胸膈胃脘
      ,蘊結(jié)化熱,溫溫欲吐者
      ,當(dāng)從吐法
      ,所謂“其在上者,因而越之”
      常用瓜蒂散
      、鹽湯探吐方等。

      22滋陰瀉火法

      陰虛火旺

      、心腎不交證
      ,多施此法以苦寒瀉熱
      ,甘寒咸寒滋陰壯水。 常用黃連阿膠湯
      、大補陰丸
      、知柏地黃湯等方,藥取生熟地黃
      、山茱萸
      、阿膠、山藥
      、何首烏
      、枸杞子、女貞子
      、白芍
      、龜板、知母
      、黃柏
      、黃芩、黃連
      、雞子黃等

      23養(yǎng)陰清肺退熱法

      肺熱陰傷,熱灼肺絡(luò)等

      ,皆宜甘寒涼潤
      ,養(yǎng)陰清熱。 常用養(yǎng)陰清肺湯
      、百合固經(jīng)湯
      、沙參麥門冬湯等方,藥用生熟地黃
      、玄參
      、貝母、丹皮
      、芍藥
      、百合、麥冬
      、桔梗
      、沙參、山梔
      、蘆根
      、黃芩、薄荷
      、連翹等

      24補肺滋腎退熱法

      肺腎陰虛

      ,金水兩竭,治當(dāng)咸寒滋腎
      ,甘涼清潤肺金
      常用月華丸、秦 鱉甲散等方
      ,藥取生熟地黃
      、天冬、麥冬
      、阿膠
      、鱉甲、知母
      、秦
      、地骨皮、青蒿
      、貝母
      、獺肝、龜板
      、沙參
      、山藥等。

      25滋補肝腎退熱法

      肝腎陰虧

      ,耗傷精血
      ,一要養(yǎng)其陰液,二要滋補精血
      常用杞菊地黃湯
      、左歸飲、一貫煎等方
      ,藥取熟地
      、山萸肉、枸杞子
      、女貞子
      、山藥
      、龜板
      、麥冬、何首烏
      、菊花
      、當(dāng)歸、阿膠
      、知母
      、丹皮等

      26養(yǎng)陰透熱法

      邪留陰分,余熱作祟

      ,且正氣已虛
      ,當(dāng)扶正養(yǎng)陰,透邪外出
      常用青蒿鱉甲湯
      ,以生地、鱉甲
      、丹皮
      、知母、天花粉之類滋陰扶正
      ,取青蒿
      、秦 之品透散清解陰分之余熱。

      27養(yǎng)血育陰退熱法

      血虛

      ,陰亦損
      ,陽湊之而發(fā)熱,宜當(dāng)補血育陰
      常用四物湯
      、補肝湯、歸芍地黃湯等方
      ,藥取熟地
      、當(dāng)歸、芍藥
      、丹參
      、雞血藤、阿膠
      、川芎
      、枸杞子、何首烏
      、酸棗仁
      、桑椹等。

      28甘溫益氣退熱法

      氣虛而衛(wèi)陽不足

      ,故發(fā)熱且伴形寒惡風(fēng)
      ,治當(dāng)益氣升陽,甘溫除熱
      常用東垣補中益氣湯類方主之
      ,藥取黃芪、人參、黨參
      、白術(shù)
      、蒼術(shù)、當(dāng)歸
      、陳皮
      、山藥、茯苓
      、炙甘草
      、柴胡、升麻等

      29補益氣血退熱法

      氣血兩虛

      ,低熱遷延,治在心脾
      ,補氣養(yǎng)血
      常用歸脾湯、八珍湯
      、當(dāng)歸補血湯
      、人參養(yǎng)榮湯等方,藥取人參
      、黃芪
      、黨參、白術(shù)
      、茯苓
      、當(dāng)歸、熟地
      、白芍
      、酸棗仁、川芎
      、丹參
      、炙甘草、龍眼肉等

      30表里雙解退熱法

      凡表里同病而發(fā)病者

      ,皆宜此法,即外散表邪
      ,內(nèi)清泄里熱之治
      常用防風(fēng)通圣散、三黃石膏湯
      、雙解散
      、涼膈散等方。藥取荊芥
      、防風(fēng)
      、麻黃、薄荷
      、柴胡
      、山梔、黃芩
      、黃連
      、大黃、芒硝
      、石膏
      、連翹、滑石
      、赤芍
      、甘草等。

      上述諸法

      ,不是孤立的
      ,在臨床應(yīng)用時往往緊密相連,甚至一個患者要施治多法才能痊愈
      。因此
      ,醫(yī)者要圓機活法,隨證施治

      好書推薦

      學(xué)中醫(yī)

      ,總繞不過傷寒溫病,若你想深入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這本書值得一看

      本書是作者在金方書院舉辦的中醫(yī)學(xué)習(xí)班之講稿,經(jīng)整理而成

      ,有五部分內(nèi)容組成:第一部分為“《傷寒論》講座”
      ,第二部分為“談?wù)勄宕t(yī)葉桂與吳瑭”,第三部分為“發(fā)熱論治三十法”
      ,第四部分為“中醫(yī)古代文化與中醫(yī)藥學(xué)”
      ,第五部分為“《醫(yī)易義》釋譯”。本書涉及不少中醫(yī)古醫(yī)籍原著內(nèi)容
      ,故不少古文字與今天所用有異
      ,如“臟腑”二字,古為“藏府”
      ;“硬”
      ,古為“鞭”等,往往引用時仍保留古字。

      本文部分內(nèi)容選自《中醫(yī)學(xué)用心得集——傷寒溫病講稿》(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

      ,王道瑞主編)
      ,最終解釋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由 悅讀中醫(yī) 推薦發(fā)表
      ,未經(jīng)授權(quán)
      ,請勿轉(zhuǎn)載!

      蒲輔周和趙紹琴兩代大醫(yī)都贊譽的方子

      蒲輔周和趙紹琴兩代大醫(yī)都贊譽的方子

      首發(fā):中醫(yī)出版

      導(dǎo)讀: 升降散到底是怎樣的一張方子

      ,能得到蒲輔周
      、趙紹琴兩位大家的如此賞識呢?李老說,“余用升降散
      ,主要掌握郁熱這一關(guān)鍵
      ,而不囿于溫病一端”,這句話應(yīng)該是本文的文眼
      ,其余的深意就留給各位慢慢品味了

      升降散

      對溫病的治療,歷代創(chuàng)立了許多有效方藥

      ,極大地豐富了中醫(yī)學(xué)寶庫
      。在諸多方藥中,本書首推楊栗山之升降散
      。楊氏以升降散為治溫總方
      ,其余14方,皆升降散之加減

      對楊氏治溫15方

      ,蒲輔周先生甚為賞識,于《蒲輔周醫(yī)療經(jīng)驗集》中悉予轉(zhuǎn)錄
      。趙紹琴老師對升降散倍加贊譽
      ,加減靈活,應(yīng)用極廣
      。我受老師影響
      ,應(yīng)用升降散也頗多,療效確切
      。余用升降散
      ,主要掌握郁熱這一關(guān)鍵,而不囿于溫病一端

      組成

      、主治

      龔?fù)①t《萬病回春·瘟疫門》有:“內(nèi)府仙方”一首:“僵蠶二兩,姜黃

      、蟬蛻各二錢半
      ,大黃四兩
      ,姜汁打糊為丸,重一錢一枚
      。治腫項大頭病
      、蝦蟆病。大人服一丸
      ,小兒減半
      ,蜜水調(diào)服
      ,立愈
      。”

      楊栗山于《傷寒溫疫條辨》云:“是方不知始自何氏

      ,《二分晰義》改分量服法
      ,名為賠賑散,予更其名曰升降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盁捗弁栌置珮O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备暮笾瞪椋喊捉┬Q酒炒二錢
      ,全蟬蛻去土一錢,廣姜黃去皮三錢
      ,川大黃生四錢
      ,合研勻。病輕者分四次服
      ,最重者分二次服
      。黃酒兩盅,蜜一兩
      ,調(diào)勻冷服

      楊氏將其列為治溫15方之總方,主治病證計有:“表里三焦大熱

      ,其證不可名狀者
      ,此方主之。如頭痛眩暈
      ,胸膈脹悶
      ,心腹疼痛,嘔噦吐食者
      ;如內(nèi)燒作渴
      ,上吐下瀉,身不發(fā)熱者

      如憎寒壯熱

      ,一身骨節(jié)酸痛
      ,飲水無度者;如四肢厥冷
      ,身涼如冰
      ,而氣噴如火,煩躁不寧者
      ;如身熱如火
      ,煩渴引飲,頭面浮腫
      ,其大如斗者
      ;如咽喉腫痛,痰涎涌盛
      ,滴水不能咽者
      ;如遍身紅腫發(fā)塊如瘤者。

      如斑疹雜出

      ,有似丹毒風(fēng)瘡者
      ;如胸高脅起脹痛,嘔如血汁者
      ;如血從口鼻出或目出
      ,或牙縫出、毛孔出者
      ;如血從大便出甚如爛瓜肉
      ,屋漏水者;如小便澀淋如血滴點作疼不可忍者
      ;如小便不通
      ,大便火瀉無度,腹痛腸鳴如雷者

      如便清瀉白

      ,足重難移者;如肉筋惕者
      ;如舌卷囊縮
      ,或舌出寸許,絞擾不住
      ,音聲不出者
      ;如譫語狂亂,不省人事
      ,如醉如癡者
      ;如頭痛如破,腰痛如折
      ,滿面紅腫
      ,目不能開者
      ;如熱盛神昏,形如醉人
      ,哭笑無常

      如手舞足蹈,見神見鬼

      ,似瘋癲狂祟者
      ;如誤服發(fā)汗之藥變?yōu)橥鲫栔C而發(fā)狂叫跳,或昏不識人者
      。外證不同
      ,受邪不一,凡未曾服過他藥者
      ,無論十日
      、半月
      、一月
      ,但服此散,無不輒效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升降散所治計約70余證,包括了葉氏所說的衛(wèi)氣營血各個傳變階段的病變

      。以其受邪則一
      ,故皆予升降散治之。

      用僵蠶

      、蟬蛻的意義

      升降散以僵蠶為君

      ,辛咸性平,氣味俱薄
      ,輕浮而升
      ,善能升清散火,祛風(fēng)除濕
      ,清熱解郁
      ,為陽中之陽。蟬蛻為臣
      ,甘咸性寒
      ,升浮宣透,可清熱解表
      ,宣毒透達
      ,為陽中之陰。二藥皆升而不霸
      ,無助熱化燥
      、逼汗傷陰之弊

      溫病的本質(zhì)是郁熱?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盎鹩舭l(fā)之”
      ,務(wù)使郁伏于里之熱邪透達于外而解,這就是治溫病三字訣中的“透”
      。僵蠶
      、蟬蛻,二藥皆升浮宣透
      ,故可透達郁熱
      。溫病初起之表證,皆是熱郁陽遏不達所致
      ,故溫病初起
      ,僵蠶、蟬蛻即可用之

      若熱邪深陷氣分乃至血分

      ,其熱邪閉郁的程度更重,雖已無表證
      ,亦當(dāng)透達郁熱
      。僵蠶、蟬蛻功在疏透郁熱
      ,非為表證之專設(shè)
      ,故楊氏治溫15方中皆用之,充分體現(xiàn)了透邪外達貫穿于溫病治療的始終這一學(xué)術(shù)見解

      張錫純?yōu)榻鷾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以善用白虎著稱。其治溫病共列九方

      ,除治溫病陰傷之滋陰清燥湯
      、滋陰固下湯二方外,其余七方
      ,皆用蟬蛻
      ,也體現(xiàn)了透邪外達的原則。

      張氏于《衷中參西錄》中

      ,并未提及《傷寒溫疫條辨》
      ,或未見此書,然其見解
      ,與楊氏如出一轍
      。張氏除用蟬蛻透散之外,更隨癥加用薄荷
      、連翹等
      ,助其透散之力

      用姜黃的意義

      溫病本質(zhì)是郁熱。熱邪何以被郁?關(guān)鍵在于氣機郁滯

      ,郁熱外出之路不暢
      。欲使郁熱得以透達于外而解,必須展布氣機
      。姜黃氣辛味苦性寒
      ,善能行氣活血解郁。氣機暢達
      ,熱乃透發(fā)

      楊氏15方中,計有升降散

      、增損雙解散
      、加味涼膈散、增損大柴胡湯四方用姜黃
      ,其余各方未用
      。溫病本質(zhì)是郁熱,毫無疑問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氣滯
      ,基于此,姜黃皆可用之
      ,不必刪去。

      用大黃的意義

      大黃苦寒降泄

      ,清熱瀉火
      ,通腑逐瘀,擅降濁陰
      ,推陳致新
      。溫病乃里有郁熱,故用大黃以清熱瀉火
      ,使里熱下趨而解

      僵蠶、蟬蛻透熱;姜黃行氣血而調(diào)暢氣機

      ,以利熱邪外達;大黃降泄
      ,使熱下趨。

      四藥性味雖然各異

      ,但都是集中解決郁熱這一主要矛盾
      。郁熱是各種溫病、各個傳變階段的共同本質(zhì)
      ,所以升降散為治溫之總方

      1.溫病表證階段用大黃問題

      溫病初起

      ,表證未解,何以遽用大黃
      ,不慮其引邪入里乎?答曰:溫病初起之表證
      ,實乃里之郁熱使然,與傷寒邪客肌表不同
      ,雖有表證
      ,實無表邪,只有里熱清
      ,表證始解
      。其邪本不在表而在里,也就不存在什么引邪入里的問題

      或問:到氣才可清氣

      ,何以初起即用氣分藥?曰:大黃為治陽明熱結(jié)之要藥,毫無疑問
      ,應(yīng)屬氣分藥
      。但溫病初起并不忌用,恰恰說明溫病初起就是郁熱在里
      ,而且是以氣分熱盛為主要病變

      衛(wèi)分證只不過是個里熱之標象而已,不存在什么衛(wèi)分階段

      ,也就不存在清氣法的上限問題
      。所以,初起即用大黃清泄其在里之熱
      ,葉氏治風(fēng)溫
      ,屢用梔子豉湯,亦不拘于自己所說的上限
      ,而是全力清透里熱

      2.邪犯上焦用大黃問題

      吳氏三焦治則,強調(diào)治上勿犯中下

      ,何以溫病初起邪犯上焦即用大黃?曰:吳氏三焦治則
      ,貌似法度森嚴,實則膠柱刻板
      ,脫離實際
      。里熱熾盛,燔灼三焦
      ,充斥內(nèi)外
      ,何以局限于上焦,而中下二焦毫無干系?

      溫病始終以熱郁氣分為主要病變環(huán)節(jié),故有的醫(yī)家強調(diào)

      ,陽明為病溫之淵藪
      ,主以白虎、承氣二法
      ,正是此理
      ,何以能畫地為牢,把治上勿犯中下當(dāng)成戒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偩墝夭≈魺嵩诶镞@一本質(zhì)認識不真、不切
      、不敢始即率爾撤其里熱
      ,故爾層層設(shè)防,步步退卻
      ,仍未脫卻先表后里之禁錮
      ,惟恐引邪深陷。

      還是楊栗山認識得透徹

      ,曰:“傷寒以發(fā)表為先
      ,溫病以清里為主,此一著最為緊要關(guān)隘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比羿笥凇跋冉馄浔恚斯テ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此大謬也
      。”熱與糟粕相結(jié)
      ,“開導(dǎo)其里熱
      ,里熱除而表證自解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焙纹渫笍兀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3.溫病下利用大黃問題

      大黃為治療熱結(jié)陽明之主藥

      ,有燥屎而大便鞕,或熱結(jié)旁流
      ,大黃為必用之品
      。若溫病尚無熱結(jié),或伴有下利
      ,升降散中之大黃還用否?曰:仍當(dāng)用之

      大黃非專為燥屎而設(shè),有以泄熱而用者,有以解毒而用者

      ,有以祛瘀逐痰而用者
      ,有以疏泄結(jié)氣而用者。楊栗山于《傷寒溫疫條辨·卷三·大便自利》項下云:“若溫病怫熱內(nèi)盛
      ,發(fā)熱煩渴
      ,小便色赤,大便自利
      ,升降散主之
      。”“內(nèi)熱甚而利不止
      ,燥悶狂亂者
      ,增損三黃石膏湯加酒大黃,腹?jié)M痛更加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溫病下利,乃里熱下迫所致

      。其利
      ,色當(dāng)深褐,味當(dāng)臭穢
      ,或如醬
      ,或如藕泥,或膿血雜下
      ,或如爛肉
      ,可日下數(shù)行、數(shù)十行
      ,乃至百余行
      。撤其里熱,下利自止
      ,非必下證悉具方下之
      。故有“溫病下不嫌早”之說。至于大黃用量
      ,可據(jù)癥情而斟酌
      ,總以熱邪下泄之路通暢為宜。

      升降散加減

      溫病由于郁熱程度

      、兼夾邪氣
      、邪襲病位、正氣強弱等諸多不同
      ,因而應(yīng)用升降散時
      ,尚須依據(jù)具體情況,靈活加減。

      因濕遏熱郁者

      ,加茵陳
      、滑石、佩蘭
      、菖蒲等;

      溫邪襲肺者

      ,加豆豉、梔子
      、連翹
      、薄荷、牛蒡子等;

      情志怫逆致熱郁者

      ,加玫瑰花
      、代代花、綠萼梅
      、川楝子等;

      瘀血致郁者

      ,加赤芍、丹皮
      、桃仁
      、紅花、紫草等;

      痰濁蘊阻而熱郁者

      ,加瓜蔞
      、川貝、黛蛤散
      、杏仁
      、竹瀝等;

      食積中阻熱郁者,加三仙

      、雞內(nèi)金
      、炒枳殼、焦檳榔等;

      陽明腑實熱瘀者

      ,加芒硝
      、枳實;

      郁熱重者,加石膏

      、知母
      、黃芩等;

      熱郁津傷者,加蘆根

      、花粉、石斛等;氣血兩燔者
      ,加石膏
      、知母、黃芩、水牛角
      、生地
      、丹皮、赤芍等;

      熱郁兼氣虛者

      ,加西洋參
      、生芪、山藥等;肝經(jīng)郁熱上擾者
      ,加桑葉
      、菊花、苦丁茶
      、膽草
      、梔子、石決明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傊訙p頗多
      ,應(yīng)用甚廣

      新加升降散

      余用升降散,恒加豆豉10克

      ,梔子7克
      ,連翹15克,薄荷4克
      ,助其清透之力
      ,名之曰新加升降散。

      1.加梔子

      、豆豉
      ,乃受葉天士治風(fēng)溫諸案之啟發(fā)。

      上焦心肺所居

      ,包括衛(wèi)氣營血各個傳變階段
      。上焦氣機暢達,則郁伏之熱可透達于外而解;若氣機窒塞
      ,則逼熱入營
      ,出現(xiàn)逆?zhèn)餍陌K?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解決好氣分郁熱至為關(guān)鍵

      梔子豉湯,辛開苦降

      ,宣泄胸膈郁熱之主方
      。虛煩不得眠
      ,反復(fù)顛倒,已露熱淫心營之端倪;胸中窒
      、心中結(jié)痛
      ,乃氣機窒塞不通,此時若不辛以開郁
      ,宣暢氣機
      ,必逼熱入營,出現(xiàn)神昏譫語或狂躁
      。所以升降散加梔子豉湯
      ,增其宣泄郁熱之力。

      2.重用連翹者

      ,受張錫純之啟發(fā)

      張氏稱連翹“升浮宣散,流通氣血

      ,治十二經(jīng)血凝氣聚”;“治外感風(fēng)熱
      ,用至一兩必能出汗,且發(fā)汗之力甚柔和
      ,又甚綿長
      。”張氏曾治一少年風(fēng)溫初得
      ,俾單用連翹一兩煎湯服
      ,徹夜微汗,翌晨病若失
      。余取其清熱解毒
      ,入心經(jīng)且散熱結(jié),升浮宣散
      ,透熱外達

      3.少加薄荷者,取其辛涼宣散

      ,辛以解郁
      ,疏風(fēng)熱而外達。

      凡郁熱者

      ,不論外感內(nèi)傷
      、內(nèi)外兒婦各科,余皆以此方化裁
      ,頗覺得心應(yīng)手

      本文轉(zhuǎn)自微信:中醫(yī)出版,本文版權(quán)所有歸原著作者所有

      ,如有使用不妥請聯(lián)系@經(jīng)方學(xué)堂我刪除

      《傷寒論》——大陷胸丸、大陷胸湯

      上四味

      ,搗篩二味,內(nèi)杏仁
      、芒硝
      ,合研如脂,和散
      ,取如彈丸一枚
      ;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
      ,水二升
      ,煮取一升,溫頓服之
      ,一宿乃下
      ,如不下,更服
      ,取下為效
      ,禁如藥法。

      這一條講結(jié)胸的治法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安“l(fā)于陽,而反下之”
      ,病發(fā)于陽怎么理解
      ?歷來爭議很多,這里說“反下之”
      ,說明不能下
      ,什么病不能下?太陽病不能下
      ,所以從條文來看
      ,這里的“陽”應(yīng)該做太陽病來理解。太陽病不能下
      ,因為氣血正向體表匯聚排解表證
      ,若下之,氣血被強行拉向內(nèi)里
      ,勢必不能再兼顧表
      ,于是表的邪氣挾津液必定內(nèi)陷形成結(jié)胸。這個結(jié)胸事實上是水飲和邪熱結(jié)在了人體的中間位置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安“l(fā)于陰


      而反下之,因做痞也”
      ,若發(fā)于陰呢
      ?三陰都不能下,若下了
      ,便會形成痞塊
      。這個道理也是一樣的,若是誤下
      ,氣血還會往回走
      ,若能量不夠走不上去,就會和邪氣一起結(jié)在一個位置


      從上下文的聯(lián)系來看
      ,這里的“痞”應(yīng)該指的是臟結(jié)。所謂“下之太早故也”的意思是
      ,有表證是不能下的
      ;哪怕同時有里證,也要先表后里
      ,一上來就下
      ,自然是下之太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敖Y(jié)胸者
      ,項亦強”,我們前面說過
      ,項強是因為脖子里的筋缺津液失養(yǎng)所致
      ,當(dāng)有表證的時候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為什么結(jié)胸也會這樣呢
      ?其實原理是一樣的
      ,有表證,體表消耗大量的能量
      ,頸筋失養(yǎng)
      ;有結(jié)胸,人體也會調(diào)集大量的能量去攻這個結(jié)胸
      ,頸筋也會失養(yǎng)


      所以說,“下之則和”
      ,將結(jié)胸下了
      ,就不會項強了。所謂“柔痙”
      ,后面《金匱要略》里會專門講到
      ,是一種缺少津液引起的筋脈的痙攣反應(yīng)
      。治結(jié)胸的大陷胸丸藥很簡單,只有六味藥
      。大黃芒硝是攻下的
      ,事實上不論是結(jié)胸,還是宿食
      、淤血
      、癰膿之類,都可以用大黃芒硝來攻下
      。杏仁是起宣散作用的的。這里主要來說說兩樣新藥


      葶藶子
      ,《神龍本草經(jīng)》上說“味辛、苦
      、寒
      ,主癥瘕結(jié)聚、結(jié)氣
      、飲食寒熱
      、破堅逐邪、通利水道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绕渖瞄L破痰之結(jié),瀉水之實
      ,所以治痰治水的方子里會用到它
      ,比如治肺癰和支飲的葶藶大棗瀉肺湯,治腹水的己椒藶黃湯里都有它
      。后面的加減法里說還要用到甘遂
      。這味藥因極峻烈,偏性極強
      ,被列入毒藥的范疇
      。所謂甘遂的用量很少,所謂“一錢匕”
      ,據(jù)漢代衡器的考證
      ,大概就是一二克的區(qū)間。

      這味藥就算很少的量吃下去也會痛瀉不止
      ,只有很嚴重的結(jié)聚或者腹水才可以用它
      ,一般的結(jié)胸不建議用,陰證更是禁用
      ,陰證的腹水用甘遂來攻是很容易出人命的


      本方里的白蜜是緩和甘遂毒性的
      。后面要講的十棗湯里用大量的大棗和甘遂一起煮,也是為了緩和其毒性
      ,亦為顧護中氣


      就這個大陷胸丸來講講治實證的問題。治實證
      ,諸如結(jié)胸
      、痞鞭、胸肋滿痛之類
      ,《傷寒論》里的方法一言以弊之就是“辛開苦破”
      。也就是說用辛開和苦破這兩類藥:辛開藥,也可是叫疏散藥
      。比如小陷胸丸里的杏仁就是典型的疏散藥
      ,取其辛散之氣把痞結(jié)散開;葶藶子也有辛開的作用
      ,開水之痞結(jié)
      。小陷胸湯里的疏散藥是瓜蔞,能寬胸散結(jié)
      ;小柴胡湯里治胸肋滿痛的辛開藥是柴胡和半夏
      ,柴胡疏通,半夏化堅結(jié)
      。此所謂“辛開”
      。“苦破”指的是苦降和攻破兩個方法
      ,都是將痞結(jié)引而下行降下去或破下去
      。苦降藥主要是黃連黃芩這兩個苦寒藥


      大小柴胡湯用的黃芩
      ;小陷胸湯里用的是黃連;瀉心湯里是芩連同用
      。這兩個藥比較和緩
      ,只降不破。攻破藥常用的是大黃芒硝
      ,這兩個藥力量很強
      ,能引起瀉下反應(yīng),用于比較嚴重的堅結(jié)證
      。攻破藥還有甘遂
      ,這個力量太猛,是不可以輕易用的,除非很重的堅結(jié)證
      ,而且必須偏陽證
      ,也就是病人的元氣和津液不虛的情況下才可用。癌癥也好肝硬化腹水也好
      ,如果對證是可以用這個藥的


      大陷胸湯方:大黃六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
      ,先煮大黃取二升
      ,去滓,內(nèi)芒硝
      ,煮一兩沸
      ,內(nèi)甘遂末,溫服一升
      ,得快利止后服這一條可能摻雜了后人加的話在里面
      ,不全是原文,因為一上來就以脈論病
      ,且只憑脈就得出結(jié)論,這是不符合仲景一貫的辨證方式的
      。第一二句說的是太陽病
      。脈浮且脈動數(shù),條文中的解釋是有表證且有虛熱
      。加上頭痛發(fā)熱
      、微有盜汗、惡寒
      ,這是典型的太陽表證了
      。這時候醫(yī)生用下藥,這是誤治
      。用了下藥
      ,理應(yīng)津液變虛,所以這個動數(shù)脈變成遲脈
      ,也就是運行遲緩的脈
      ,津液虛,“胃中空虛”了
      。胃虛則會有氣機不調(diào)的反應(yīng)
      ,諸如嘈雜、嗝逆
      、心下不舒
      、煩亂不眠,這里謂之“客氣動膈”。

      “短氣躁煩”
      ,結(jié)合上文來看
      ,也應(yīng)該是因胃虛津虛所致?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靶闹邪脙z”
      ,前面在梔子豉湯條文里學(xué)過,是偏向于虛煩的反應(yīng)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瓣枤鈨?nèi)陷,心下因硬
      ,則為結(jié)胸
      。”這個陽氣應(yīng)該解釋為津液更為恰當(dāng)
      ,是在體表攻邪的津液因誤下而陷于內(nèi)
      ,于是結(jié)在了心下,如果有硬結(jié)
      ,再加上前面說的“膈內(nèi)拒痛”
      ,也就是痛不能按,那就是結(jié)胸了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發(fā)生結(jié)胸
      ,會怎么樣呢?那就有可能發(fā)生以下這些證:“但頭汗出
      ,余處無汗
      ,劑頸而還,小便不利
      ,身必發(fā)黃
      。”這是濕熱黃疸
      ,茵陳蒿湯的主證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水熱不結(jié)在一個固定的位置
      ,那就會郁集于周身而成濕熱黃疸
      。所以各種病證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異果同因
      ,并非孤立
      。關(guān)于這幾條茵陳蒿湯的主證我們到后面再專門來講解。仲景設(shè)方
      ,竣下之劑
      ,往往設(shè)有二方
      。大陷胸有丸藥,藥力偏緩
      ;也有湯劑
      ,藥力偏速。承氣湯也有大小承氣湯
      。以承氣湯為例
      ,臨證為了穩(wěn)妥起見,先用小承氣湯
      ,如果中病且病不解再用大承氣湯
      。大陷胸湯和丸亦可守此法。

      這是一個完整的大陷胸湯的醫(yī)案
      。首先是“結(jié)胸?zé)釋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說明是熱證同時是實證。體內(nèi)有形之淤堵都可以稱實證
      ,結(jié)胸是其中很典型的


      脈沉說明病在里;脈緊說明邪盛
      。有說脈緊主寒主宿食
      ,可見其中亦寓淤堵之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靶南峦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這個是大陷胸湯的辨證關(guān)鍵,必須有痛
      ,而且是不按就痛。

      這說明淤堵得很厲害
      。按之才痛的說明淤堵得不那么厲害
      ,是用小陷胸湯。當(dāng)然
      ,不是所有的痛都可以用大陷胸湯
      ,還必須有“按之石硬”,才可以用大陷胸湯這樣的猛藥來攻
      。我們知道所謂四診是望聞問切
      ,古人講究禮儀,并沒有把手診列入四診之中


      其實
      ,用手按壓身體來診病是很重要的。比如柴胡湯證有胸肋苦滿
      ,有時候病人自己感覺并不明顯
      ,那就需要借助手診,按病人的肋下和肝膽經(jīng)的循行路線,如果有明顯的痛感
      ,或是借助輕微捏擠和拍打病人便有灼痛感和青紫
      ,這也是可以證明的。承氣湯證和瘀血證在臨證上是必須要用手做腹診的
      ,如果手按腹部有抵抗和疼痛感
      ,非宿食即淤血。手診在日本發(fā)展得比較好
      。我們現(xiàn)在的醫(yī)生診病摸個脈
      ,再問是什么病就開方子了,四診都是不全的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299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
      ,干葛1錢
      ,山楂1錢,澤瀉1錢
      ,陳皮8分
      ,甘草3分,生姜
      、大棗
      。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
      ,肢節(jié)酸疼,有似陽微者
      ;口渴欲飲
      ,舌上微苔,有似陰弱者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shù)(洗
      ,銼
      ,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功能主治 : 治四時傷寒
      ,不問陰陽二證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防風(fēng)
      、桂心
      、天麻、萆薢
      、石斛
      、虎骨(酥炙)、白芍藥
      、當(dāng)歸
      、云母粉、白術(shù)
      、茵芋葉
      、木香、仙靈脾
      、甘草
      、川續(xù)斷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
      ,京棗5個(每個分5塊),半夏25個
      ,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