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豉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06 18:51:54
大黃豉湯
處方 : 豉5合,甘草2兩(炙)
,桂心2兩
,大黃4兩
,芒消半斤。
功能主治 : 傷寒已愈
,食飲多勞復(fù)。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以水6升
,煮得2升,去滓,食前適寒溫飲1升
,每日2次
。
注意 : 忌海藻、菘菜
、生蔥等物
。
摘錄 : 《外臺》卷二引《范汪方》
最全的退熱三十法
我導(dǎo)讀
發(fā)熱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之一,許多疾病皆可出現(xiàn)
。發(fā)熱的原因很多
,外因多為六淫、傷損
、飲食不節(jié)等
,內(nèi)因多為情志不暢、過度勞累
、氣血不和
、臟腑失調(diào)等。治療發(fā)熱的方法多樣
,王道瑞教授總結(jié)了三十種
。
01辛溫解表退熱法
凡風(fēng)寒之邪所致外感發(fā)熱,無論其有汗
、無汗
,皆宜發(fā)汗逐邪以退熱。但不可大汗
,以防傷津損陽之弊
。
治療用麻黃湯、桂枝湯、香蘇飲等方,藥取麻黃、桂枝、荊芥、紫蘇葉、防風(fēng)、白芷、 藁本 、生姜、蔥白等品。 02辛涼解表退熱法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
。風(fēng)熱之邪不僅侵犯肌表
,而且易從口鼻而傷至肺金
。肺為嬌臟,最忌火灼
。故治宜辛涼輕清透散
,祛邪而不傷津。
常用銀翹散、桑菊飲等方
,藥取桑葉、菊花
、薄荷
、牛蒡子、前胡
、銀花
、連翹、豆豉
、蟬衣
、葛根、柴胡等品
。
03祛風(fēng)除濕退熱法
風(fēng)濕之邪
,或風(fēng)寒濕三邪侵犯肌體,邪易滯留肌表
,以頭身重楚為特征
。其治既要辛溫祛風(fēng)散寒,又要苦溫和甘淡除濕
。
常用神術(shù)散、九味羌活湯、荊防敗毒散
、麻杏薏甘湯
、羌活勝濕湯等方。藥取防風(fēng)
、羌活
、獨活、白芷
、蒼術(shù)
、藁本、荊芥
、細辛
、薏苡仁等
。
04解暑化濕退熱法
夏暑外感
,因貪涼而易夾濕
,故治之以清熱解暑為要,兼以化濕和中
。
常用新加香薷飲、黃連香薷飲、藿香正氣散等方
,藥取香薷
、藿香、佩蘭
、豆豉
、銀花、連翹
、薄荷
、黃連、黃芩
、荷葉
、厚樸、蒼術(shù)
、扁豆花等
。
05芳香化濕退熱法
濕溫之邪困遏于肌表,上焦肺衛(wèi)不宣
,治宜芳香宣化
,表里之濕兼治。
常用藿樸夏苓湯、三仁湯等方
,藥取藿香、佩蘭
、白蔻仁
、杏仁、薏苡仁
、厚樸
、豆豉、通草
、茯苓
、澤瀉、滑石等
。
06辛涼甘潤退熱法
外感溫燥
,肺津受損,宜辛涼透邪
,甘潤生津
。
常用桑杏湯 、桑菊飲、清燥救肺湯等方
。藥取桑葉
、菊花、連翹
、薄荷
、杏仁、前胡
、桔梗
、貝母、麥冬
、沙參等
。
07和解少陽退熱法
邪在半表半里,半表之寒未解
,半里之熱已生
,故寒熱往來交作。
治當(dāng)和解之,以仲景柴胡劑
,如小柴胡湯、四逆散
、柴胡桂枝湯等
,藥取柴胡、桂枝
、生姜
、黃芩、枳實(殼)
、芍藥
、半夏、薄荷
、石膏等
。
08辛寒清氣退熱法
凡熱在氣分,或陽明經(jīng)證
,悉可用此法
。
即以仲景白虎湯為主方治之,藥取石膏、知母、寒水石、山梔、蘆根、竹葉 、粳米等。
09通腑瀉熱法
胃腸熱結(jié)
,腑氣不通。六腑以通為順
,以通為用
。治宜釜底抽薪,蕩滌腑實
。
方用大承氣湯 、小承氣湯、調(diào)胃承氣湯
、增液承氣湯等劑
,藥取大黃、芒硝
、枳實
、厚樸、牽牛子
、羊蹄
、何首烏、玄參等
。
10苦寒解毒瀉熱法
熱擾胸膈
、心火亢盛、肝火上炎等證
,皆宜苦寒解毒瀉火以除熱
。
常用梔子豉湯、黃連解毒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
、導(dǎo)赤散、當(dāng)歸龍薈丸等方
,藥取山梔
、黃芩、黃連
、黃柏
、龍膽草、大黃
、木通
、竹葉、板藍根
、大青葉
、夏枯草
、決明子等。
11宣肺清熱法
邪熱壅肺
,肺不宣降
,熱而喘滿,治宜清肺宣肺
。
常用麻杏甘石湯、桑菊飲、《千金》葦莖湯加味等,藥取杏仁、麻黃、石膏、蘆根、桑葉、菊花、連翹、銀花、魚腥草、黃芩 、山梔、貝母
、瓜
蔞 、桔梗等。
12清利肝膽退熱法
熱郁肝膽
、肝火上炎
、肝膽濕熱等證,其治當(dāng)苦寒瀉熱
,化濕利膽
。
常用龍膽瀉肝湯、蒿芩清膽湯、當(dāng)歸龍薈丸等方。藥用龍膽草、黃芩、黃連、山梔、黃柏、板藍根、青黛、大青葉、蒲公英、羚羊角、夏枯草、青蒿、木通、車前子、澤瀉、滑石、茵陳、竹茹等。 13清利濕熱法
濕熱為害,蘊結(jié)三焦
,內(nèi)擾脾胃腸道
,治宜清熱利濕。
常用杏仁滑石湯、甘露消毒丹、王氏連樸飲、茵陳蒿湯等,藥取滑石、黃芩、黃連、黃柏、山梔、茵陳
、石菖蒲
、木通、澤瀉
、薏苡仁
、杏仁、竹茹
、白蔻仁
、厚樸、蒼術(shù)等
。
14清氣涼血退熱法
氣分血分皆受熱灼
,治當(dāng)氣血兩清。
常用化斑湯、玉女煎
、涼營清氣湯等方,藥取石膏、知母
、丹皮
、赤芍、生地
、玄參
、犀角、山梔
、竹葉
、蘆根等。
15清營泄熱法
凡熱入營分
,邪傳心包
,皆宜涼營清透,泄熱解毒
,葉桂云:“入營猶可透熱轉(zhuǎn)氣
。”
常用清營湯、導(dǎo)赤清心湯、清宮湯、神犀丹等方,藥取犀角
、丹參、玄參
、生地
、竹葉、黃連
、連翹
、銀花
、麥冬、丹皮、木通
、蓮子
、豆豉
、紫草
、板藍根、天花粉等
。
16清心開竅退熱法
熱陷心包而致竅閉神昏
,或痰熱閉竅等,皆當(dāng)涼開竅閉
,清心豁痰
。
常用牛黃清心丸、安宮牛黃丸、至寶丹
、紫雪丹等
,藥取犀角、牛黃
、冰片
、麝香、羚羊角
、黃連
、黃芩、山梔
、滑石
、石膏、郁金
、石菖蒲
、朱砂、玳瑁
、天竺黃等
。
17鎮(zhèn)驚退熱法
“重能鎮(zhèn)怯”
,因驚恐得之
,當(dāng)重鎮(zhèn)安神,調(diào)達氣血
。
常用磁朱丸合四逆散服之,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藥取朱砂
、磁石
、琥珀、龍骨
、龍齒
、牡蠣、石決明
、柴胡
、枳殼(實)、芍藥
、黃芩
、桂枝、半夏
、茯苓等
。
18解郁舒肝退熱法
肝經(jīng)郁熱
,皆宜疏解理氣,調(diào)和氣血
。
常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丹梔逍遙散
、大柴胡湯等方
,藥取柴胡、香附
、川芎
、郁金、青皮
、枳殼(實)
、芍藥、當(dāng)歸
、丹皮
、山梔、黃芩
、薄荷
、桑葉等。
19涼血化瘀退熱法
凡瘀血化熱
、熱與血結(jié)(蓄血)
,或熱入血分,而成瘀者
,正可按葉桂所說“只須涼血散血”
,即施此法。
常用犀角地黃湯 、桃仁承氣湯
、犀地清絡(luò)飲等方,藥取丹皮
、赤芍
、桃仁、犀角
、生地
、大黃、丹參
、山梔
、水蛭、虻蟲
、牛膝
、益母草
、三七等。
20消食導(dǎo)滯退熱法
飲食不節(jié)
,宿食內(nèi)停
,積而化熱,必當(dāng)消導(dǎo)通腑
,滌熱外出
。
常用枳實導(dǎo)滯湯,木香檳榔丸、保和丸等方,藥取黃芩、黃連、連翹、枳實、檳榔、青皮、木香、陳皮、莪術(shù)、神曲、白術(shù)、蒼術(shù)、麥芽、谷芽 、山楂
、雞內(nèi)金
、大黃
、牽牛子等。
21涌吐退熱法
痰濁
、宿食積于胸膈胃脘
,蘊結(jié)化熱,溫溫欲吐者
,當(dāng)從吐法
,所謂“其在上者,因而越之”
。
常用瓜蒂散 、鹽湯探吐方等。
22滋陰瀉火法
陰虛火旺
、心腎不交證
,多施此法以苦寒瀉熱
,甘寒咸寒滋陰壯水。
常用黃連阿膠湯 、大補陰丸
、知柏地黃湯等方,藥取生熟地黃
、山茱萸
、阿膠、山藥
、何首烏
、枸杞子、女貞子
、白芍
、龜板、知母
、黃柏
、黃芩、黃連
、雞子黃等
。
23養(yǎng)陰清肺退熱法
肺熱陰傷,熱灼肺絡(luò)等
,皆宜甘寒涼潤
,養(yǎng)陰清熱。
常用養(yǎng)陰清肺湯、百合固經(jīng)湯、沙參麥門冬湯等方,藥用生熟地黃、玄參、貝母、丹皮、芍藥、百合、麥冬、桔梗、沙參、山梔、蘆根、黃芩、薄荷、連翹等。 24補肺滋腎退熱法
肺腎陰虛
,金水兩竭,治當(dāng)咸寒滋腎
,甘涼清潤肺金
。
常用月華丸、秦 艽 鱉甲散等方,藥取生熟地黃、天冬、麥冬、阿膠、鱉甲、知母、秦 艽 、地骨皮、青蒿、貝母、獺肝、龜板、沙參、山藥等。 25滋補肝腎退熱法
肝腎陰虧
,耗傷精血
,一要養(yǎng)其陰液,二要滋補精血
。
常用杞菊地黃湯、左歸飲、一貫煎等方,藥取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女貞子、山藥、龜板、麥冬、何首烏、菊花、當(dāng)歸、阿膠
、知母
、丹皮等
。
26養(yǎng)陰透熱法
邪留陰分,余熱作祟
,且正氣已虛
,當(dāng)扶正養(yǎng)陰,透邪外出
。
常用青蒿鱉甲湯,以生地、鱉甲
、丹皮
、知母、天花粉之類滋陰扶正
,取青蒿
、秦
艽 之品透散清解陰分之余熱。 27養(yǎng)血育陰退熱法
血虛
,陰亦損
,陽湊之而發(fā)熱,宜當(dāng)補血育陰
。
常用四物湯、補肝湯、歸芍地黃湯等方,藥取熟地、當(dāng)歸、芍藥、丹參、雞血藤、阿膠、川芎、枸杞子、何首烏、酸棗仁、桑椹等。 28甘溫益氣退熱法
氣虛而衛(wèi)陽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