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丸
處方 : 淡豆豉10粒 巴豆1粒(略去油)
制法 : 上藥研勻如泥
,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 : 主小兒一二歲
,面色萎黃,不進飲食
,腹脹如鼓
,或青筋顯露
,日漸羸瘦
。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
,生姜湯送下。不拘時服。
備注 : 原書云:藥后“下魚凍汁
,病根除矣,急與補脾
。”
摘錄 : 《普濟方》卷三七九
《葉方發(fā)微》葉天士治肝二十二法
1
制肝安胃法
(《臨證指南醫(yī)案·木乘土門·朱案》)
【主治】肝乘于胃
,其氣沖逆。嘔吐不食
,或吞酸
,痞脹
,眩暈
,不食
,胃痛,頭巔痛
,吐蛔
,脈左弦右弱等
。
【處方】人參9g
,白茯苓9g
,烏梅9g
,白芍9g
,黃連3g,川楝子6g
,淡干姜6g,川椒3g
,清半夏9g
。
【加減】脈右堅有力,體不虛者
,去人參
、茯苓;吐酸水、脘痛者
,加吳萸;脈微細(xì),陽傷者
,去黃連、川楝子
,加淡附片;泄瀉者
,去黃連
、川楝子
、川椒
,加白術(shù)、木瓜
、荷葉
、甘草
。
【體會】《內(nèi)經(jīng)》稱“陽明為闔”
,闔則無可乘之隙。若陽明之虛
,空洞若谷而不闔,則厥陰風(fēng)木得以乘之
,使胃失降下之性、消化之職
,則嘔吐、不食
、疼痛等病皆作
。方中人參、茯苓補其胃
,烏梅、白芍制其肝
;肝寄相火,黃連
、川楝子之苦以降火,得姜椒之辛熱
,成苦與辛合
,能降能通
,再入半夏以止嘔吐
。凡肝乘其胃與肝強胃弱所引起諸病
,以此法加減,皆可立效
。葉氏論烏梅
,有云:“梅占先春
,花發(fā)最早
,得少陽生氣
,非酸斂之收藥
,得連
、楝苦寒,《內(nèi)經(jīng)》所謂酸苦泄熱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嗝坑糜诓『蟛皇扯嬗袩嵯笳吆阈?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2
平肝和胃法
(《未刻本葉氏醫(yī)案》)
【主治】肝木犯胃
。脘中脹痛
,嘔逆
,或兼痰氣不食者
。
【處方】黃連5g
,淡吳萸2.4g
,清半夏9g
,白茯苓9g
,廣橘紅6g
,生姜汁2匙
。
【加減】脈虛不食者
,加人參;胃中寒痛者
,去黃連,加高良姜;脈弦
,痛在少腹者,去黃連
,加青皮、小茴香;肝火盛者
,去橘紅
,加川楝子
。
【體會】此辛通苦降之法,吳萸平其肝
,夏
、苓
、姜
、橘和其胃
,正合苦與辛合,能降能通
,通則不痛
,降則不嘔,使肝氣得平
,胃氣得和,自然肝胃調(diào)和而痊
。
3
鎮(zhèn)肝扶胃法
(《臨證指南醫(yī)案·噫噯門·王案》)
【主治】肝風(fēng)扇動,上擾于胃
。泛吐涎沫
,噫氣
,不食或口耳牽引者
。
【處方】旋覆花9g
,代赭石12g
,人參9g
,茯苓9g,姜半夏9g
,生姜3片
。
【加減】呃逆者
,去旋覆花
,加丁香皮
、干柿蒂;便溏
,吐食者
,去旋覆花,加白術(shù)
。
【體會】此仲景旋覆代赭湯之加減法
,去甘草
、大棗之守中
,加茯苓之淡滲,即參苓通補其胃
,旋覆散結(jié)下氣,代赭重鎮(zhèn)逆氣
,佐小半夏湯止嘔和胃
。蓋胃性原屬下降
,反逆而上者
,肝乘故也
。丹溪云:“上升之氣
,多從肝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币蚋螝馍妫挛父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張錫純以為
,“赭石,為赤鐵礦之石
,系三氧化二鐵
,用以制肝鎮(zhèn)逆也”
。
4
緩肝益胃法
(《臨證指南醫(yī)案·肝風(fēng)門·胡案》)
【主治】肝虛胃弱或病后體虛
,胃納不旺
。
【處方】人參9g,茯神9g
,炙甘草6g
,生谷芽9g,木瓜9g
,南棗3枚。
【加減】胃陰虛口干者
,加原麥冬
;胃虛肝乘
,久瀉不食者
,去南棗
,加烏梅
、炒菟絲子
;兼肝火
,頭痛
,目赤者
,去南棗
、谷芽
,加丹皮
、桑葉
。
【體會】肝為剛臟
,其性急躁
,又為風(fēng)木之臟
,最易犯胃。此法用參苓益胃
,佐南棗純甘之味以養(yǎng)胃體
,谷芽鼓舞胃氣
,以理胃之用
;胃之賊者為肝
,故用木瓜之酸以泄肝
;入甘草以調(diào)和諸藥,共成緩肝益胃之效
。《內(nèi)經(jīng)》稱:“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全劑南棗
、甘草得甘味最厚,不特養(yǎng)胃補虛
,且可緩肝之急,用于虛人病后
,胃氣不醒者
,最為合適
。
5
泄肝扶脾法
(《臨證指南醫(yī)案·泄瀉門·徐案》)
【主治】肝強脾弱
。脘腹脹痛
,腹鳴泄瀉
,或腸風(fēng)久泄
,清晨瘕泄等
。
【處方】人參9g
,炒白術(shù)9g
,白茯苓9g
,炙甘草2.4g
,大烏梅9g
,宣木瓜12g。
【加減】晨起泄瀉者
,加炒菟絲子;脘腹寒脹者,去烏梅
、甘草,加陳皮
、厚樸、附子;兼肝火寢食不適者,去木瓜
、烏梅,加丹皮
、桑葉;脘腹脹痛
,嘔吐者
,去烏梅
、木瓜,加吳萸
、白芍
。
【體會】脾虛則清氣不升而瀉
,肝風(fēng)乘之則腹鳴
、脹痛
。法取四君子湯以扶脾
,加烏梅
、木瓜以泄肝,肝得泄而脾始可扶
,即東垣謂“治脾胃必先治肝”之義
。
6
肝胃同治法
(《未刻本葉氏醫(yī)案》)
【主治】肝陰不足
。胃納衰減
,或兼頭暈欲吐
,脈弦而澀。
【處方】制首烏9g
,枸杞子9g
,刺蒺藜9g
,桑椹子9g
,穞豆衣6g
,白茯神9g
,南棗3枚。
【加減】嘔吐者
,加紫石英
;頭痛者
,加黃菊花
;肝虛目花者
,去穞豆衣
、南棗
,加石決明、白菊花
。
【體會】此方制首烏
、枸杞子
、桑椹子味甘多液以養(yǎng)肝
,刺蒺藜
、穞豆衣平肝息風(fēng)以理肝
,茯苓行陽入胃
,南棗甘潤安中。肝為剛臟
,其陰易虧
,胃為陽土
,亦宜柔潤
,今肝得養(yǎng)而胃亦同養(yǎng)
,一方兩利,故名同治。
7
肝脾同治法
(《三家醫(yī)案合刻·葉天士醫(yī)案》)
【主治】面萎黃少澤
,納食不旺
,每交春夏陽升,情志不適必吐血
,脈弦促而芤
。
【處方】人參9g
,茯神9g
,炙甘草3g
,當(dāng)歸身6g
,白芍6g
,炒棗仁9g
,遠(yuǎn)志6g
,桂圓肉6g
。
【體會】肝藏血
,脾統(tǒng)血
。其肝郁脾虛之體
,每當(dāng)春時陽氣升騰
,復(fù)因郁怒
,則五志之火內(nèi)動
,氣機悖逆
,脾土受戕
,肝脾藏統(tǒng)失司而吐血。法當(dāng)肝脾兩調(diào)
,取歸脾湯去芪
、術(shù)
、木香諸剛性動藥
,加白芍以和肝脾之陰
,俾臟陰充復(fù)
,陽不妄升,其血自止
,所謂“急宜培養(yǎng)中宮,中流砥柱
,風(fēng)陽不得上越,而血可止矣”
。觀葉氏用藥
,凡中氣衰微
,飲食減少者
,每用甘溫守中
、補中之法
,深得仲景之旨。
8
清肝息風(fēng)法
(《臨證指南醫(yī)案·肝風(fēng)門·梁案》)
【主治】熱耗臟陰
,肝風(fēng)內(nèi)動。神識憤憒
,或手足瘛疭,或頭痛不止
,或頭目昏眩等。
【處方】石決明30g
,鉤藤18g,生地18g
,羚羊角6g
,桑葉6g
,黃菊花9g
。
【加減】神識昏迷不醒者
,去生地
,加犀角(水牛角代)
、鮮菖蒲
、郁金
;兼痰者,加膽南星
、竹瀝
;脈弦
,頭脹
,耳鳴
,顴熱者,去羚羊角
、菊花
、鉤藤,加夏枯草
、石斛、茯神
。
【體會】肝為風(fēng)木之臟,主動
,主升。升動無制則神明被擾
,頭目昏眩,甚則神識不清
。方用羚羊角
、鉤藤清肝止痙
,石決明介類潛陽
,菊花
、桑葉平肝息風(fēng),生地滋陰增液
,合而共成清肝息風(fēng)
,滋陰潛陽之效。
9
潛陽息風(fēng)法
(《種福堂公選良方·續(xù)醫(yī)案》)
【主治】臟陰虧損
,陽化內(nèi)風(fēng),上實下虛
。頭暈
,耳鳴
,肉
,肢麻
,身若浮云
,腳步如懸等
。
【處方】大熟地120g
,龜甲90g
,左牡蠣90g
,山萸肉60g
,五味子30g
,白茯神60g
,靈磁石30g
,青鹽15g
,牛膝90g
。
上九味蜜丸
,或山藥糊為丸
,如梧子大
。
【加減】胃虛納差者
,去山萸肉
、磁石
,加人參;遺精者,去磁石
、青鹽、牛膝
,加芡實
、蓮子
、金櫻子
。
【體會】腎主水
,藏精
,肝賴腎水以涵養(yǎng)
,遂其生發(fā)條達(dá)之性
。若腎精虧損
,腎水不足
,則肝失涵養(yǎng)
,而致肝陽上亢
,虛風(fēng)內(nèi)動
,上蒙清竅
,諸病乃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秲?nèi)經(jīng)》言:“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苯耜幰禾澐Χ慌c陽平
,則陽失依戀,不與陰秘
。陽主動
,動則升騰上擾,遂成下虛上實之病
。上實者,風(fēng)陽鼓動
,頭旋
、耳鳴
、煩躁不安
、肢麻
、汗泄,甚則昏蒙
、痙厥等癥頻起
;下虛者
,少陰之陰既竭
,厥陰之陽竊發(fā)是也
。故葉氏云:“但身中陽化內(nèi)風(fēng)
,非發(fā)散可解
,非沉寒可清,與六氣火風(fēng)迥異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闭\為精確不磨之論
。治法取靜以制動
,加以潛陽
,用熟地滋少陰之水
,萸味酸以收之
,龜牡介以潛之
,磁石重以鎮(zhèn)之,青鹽潤下
,牛膝下行,全料陰藥,慮其呆滯
,入茯神淡滲行陽,走而不守
,以斡旋陰陽和洽之效,臟陰虧損
,非旦夕可復(fù),故取丸方緩圖
。
10
柔肝息風(fēng)法
(《未刻本葉氏醫(yī)案》)
【主治】肝陰虧損
,內(nèi)風(fēng)擾動
。頭目不清
,眩暈
,或心悸,脘痹
,咽阻,筋惕
,肌麻,心煩
,不寐
,牙痛
,脈左數(shù)右虛等。
【處方】大生地18g
,阿膠9g
,牡蠣12g
,白芍9g
,天冬9g,茯神9g
。
【加減】中虛者,加甘草
、紅棗
;不寐者
,去白芍
,加雞子黃
;喉癢,干咳者
,去白芍
、牡蠣
,加沙參
、麥冬
。
【體會】肝臟內(nèi)寄相火
,體陰而用陽
,于卦為“震”,一陽下蓄
,稟少陽春生之性
。若陰液枯少
,陽失依附
,則動而生風(fēng)
,此風(fēng)上冒清竅則眩暈
、耳鳴
,甚則狀如中厥,舌喑難言
;游行擾絡(luò)
,則吐血、衄血
,變幻多端,勃然而至
。方用生地
、阿膠柔潤養(yǎng)肝
,牡蠣、白芍咸酸息風(fēng)
,天冬生上下之津
,茯苓理陰陽之位
,方雖平淡
,功效頗偉
。
11
和血祛風(fēng)法
(《臨證指南醫(yī)案·頭風(fēng)門·王案》)
【主治】血虛之體,頭風(fēng)疼痛
,遇寒而發(fā)
。
【處方】大川芎3g
,當(dāng)歸身9g,白芍9g
,刺蒺藜9g
,青桑枝一尺
。
【加減】嘔吐者
,加茯苓
、半夏;目痛昏赤者
,去川芎
,加菊花
、鉤藤
。
【體會】厥陰風(fēng)木
,須陰血以濡養(yǎng)
,如血液空虛
,則剛燥生風(fēng)
,是宜和血養(yǎng)血為主
。“治風(fēng)先治血,血行風(fēng)自滅”
,故當(dāng)取當(dāng)歸
、白芍以養(yǎng)血
,川芎以和血,刺蒺藜
、桑枝以祛風(fēng)
,使血和風(fēng)平,頭痛自解
。
12
養(yǎng)肝祛風(fēng)法
(《臨證指南醫(yī)案·中風(fēng)門·錢案》)
【主治】中風(fēng)
。肢體偏枯在左
,血虛不榮筋骨
,內(nèi)風(fēng)襲絡(luò)
,脈左緩大
。
【處方】制首烏120g(烘),枸杞子60g(去蒂),當(dāng)歸身60g
,懷牛膝60g(蒸)
,明天麻60g(面煨)
,三角胡麻60g(打碎水洗十次
,烘)
,黃菊花90g(水煎汁),川石斛120g(水煎汁)
,小黑豆衣120g(水煎汁)
。
用三汁膏加蜜為丸,丸極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