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分清飲

      中醫(yī)世家 2023-05-08 22:48:01

      分清飲

      《直指》卷十:分清飲

      別名 : 分清散
      、萆薢分清飲

      處方 : 益智仁1兩(醋浸),川萆薢1兩

      ,石菖蒲(去毛)1兩
      ,天臺烏藥1兩
      ,白茯苓1兩
      ,甘草4錢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思慮過度,清濁相干

      ,小便白濁
      ,白帶。

      用法用量 : 分清散(《普濟方》卷三二一)

      、萆薢分清飲(《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

      摘錄 : 《直指》卷十

      《中醫(yī)婦科治療學(xué)》:分清飲

      處方 : 茯苓2錢
      ,澤瀉2錢
      ,木通2錢
      ,豬苓2錢
      ,梔子2錢
      ,枳殼1錢
      ,茵陳3錢。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

      。主轉(zhuǎn)服熱盛。妊娠數(shù)月
      ,小便短黃,繼則不通
      ,小腹脹痛
      ,面色微黃,心煩不安
      ,舌質(zhì)微紅,苔膩而黃
      ,脈滑數(shù)。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中醫(yī)婦科治療學(xué)》

      《胎產(chǎn)新書》卷四:分清飲

      處方 : 川萆薢2錢
      ,益智仁(去殼
      ,鹽水炒)2錢
      ,烏藥2錢,茯苓2錢
      ,石菖蒲(去毛
      ,炒)1錢
      ,枳殼1錢,生甘草1錢

      功能主治 : 下元虛損

      ,精不能攝,小便白濁
      ,時常流出清冷稠粘;或于小便后
      ,來亦不多。

      用法用量 : 水煎

      ,乘熱入鹽少許服

      摘錄 : 《胎產(chǎn)新書》卷四

      《醫(yī)級》卷七:分清飲

      處方 : 茯苓、澤瀉
      、米仁、豬苓
      、厚樸、枳殼
      、木通
      、梔子、車前

      功能主治 : 小便癃閉及濕滯腫脹,不能受補

      摘錄 : 《醫(yī)級》卷七

      《女科切要》卷二:分清飲

      處方 : 芡實、茯苓
      、黃蠟

      制法 :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小便濁。

      用法用量 : 每服100丸

      ,淡鹽湯送下

      摘錄 : 《女科切要》卷二

      《玉案》卷五:分清飲

      處方 : 陳皮1錢5分
      ,半夏1錢5分
      ,白茯苓2錢
      ,萆薢2錢
      ,木通2錢
      ,山梔仁1錢,澤瀉1錢

      功能主治 : 內(nèi)有濕痰濕火,小便赤白混濁

      用法用量 : 加燈心30莖

      ,水煎
      ,空心服

      摘錄 : 《玉案》卷五

      《簡明醫(yī)彀》卷四:分清飲

      處方 : 益智8分
      ,川萆薢(赤者)8分
      ,石菖蒲8分,車前子8分
      ,赤茯苓8分,豬苓8分
      ,澤瀉8分
      ,白術(shù)8分,枳殼8分
      ,陳皮8分
      ,升麻3分
      ,甘草梢3分

      功能主治 : 赤白濁。

      用法用量 : 加燈心

      ,水半煎,酒半煎
      ,空心服
      。首帖
      ,加麻黃8分
      ,減升麻;如熱甚作痛
      ,加炒黃柏2錢
      ,煎成調(diào)青黛7分、滑石末2錢,去枳
      、陳
      、智;不通
      ,加木通、淡竹葉
      、扁蓄、石韋等
      ;變虛寒
      ,加炮姜、肉桂3分
      ;日久服涼藥過多,真元耗損
      ,腎虛有寒,頻數(shù)無度
      ,光彩如膏
      ,益智、萆薢
      、菖蒲、烏藥
      、茯苓等分水煎,入鹽1分
      ,空心服

      摘錄 : 《簡明醫(yī)彀》卷四

      《保嬰撮要》卷八:分清飲

      處方 : 益智仁3分,川萆薢3分
      ,石菖蒲(鹽炒)3分,烏藥3分,茯苓3分
      ,白芍藥3分。

      功能主治 : 小便余瀝

      ,并赤白濁

      用法用量 : 加燈心

      ,水煎服

      摘錄 : 《保嬰撮要》卷八

      萆薢飲簡介

      目錄1拼音2處方3功能主治4摘錄附:1古籍中的萆薢飲 1拼音 bì xiè yǐn

      2處方萆薢3錢,文蛤粉(研細(xì))1錢5分

      ,石韋1錢5分,車前子1錢5分
      ,茯苓1錢5分
      ,燈芯20節(jié)
      ,蓮子心8分
      ,石菖蒲8分
      ,黃柏8分

      3功能主治膏淋,諸淋

      4摘錄《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

      古籍中的萆薢飲 《醫(yī)宗金鑒》:[卷四醫(yī)宗金鑒四十一卷]濁帶總括 而屬熱者.是則不可概以寒熱論赤白也.清心蓮子飲 萆薢分清飲 珍珠粉丸2.濁熱清心蓮子飲,寒萆菖烏益草...

      《醫(yī)宗金鑒》:[卷四雜病心法要訣]痿病治法

      萆薢分清散簡介

      目錄1拼音2萆薢分清散的別名3處方4制法5功能主治6萆薢分清散的用法用量7備注8摘錄附:1古籍中的萆薢分清散 1拼音 bì xiè fèn qīng sǎn

      2萆薢分清散的別名萆薢分清飲(《丹溪心法》卷三)。

      3處方益智仁 川萆解 石菖蒲 烏藥各等分

      4制法上藥研為細(xì)末

      5功能主治溫腎利濕

      ,分清去濁
      。主膏淋
      、白濁。小便頻數(shù)
      ,混濁不請,白如米泔
      ,凝如膏糊。

      6萆薢分清散的用法用量每服9克

      ,以水230毫升
      ,入鹽少許,同煎至160毫升,空腹時沮服

      7備注方中川萆薢利水去濕

      ,分清化濁為君;益智仁溫腎陽
      ,縮小便為臣
      ;烏藥溫腎化氣,石菖蒲化濁利竅為佐
      ;食鹽咸以入腎為使
      。諸藥合用,有溫暖下元
      ,利濕泄?jié)嶂Α?/p>

      8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九

      古籍中的萆薢分清散 《奇方類編》:[卷上耳目門]痘風(fēng)眼即迎風(fēng)灑淚不論年久可治 枯礬皂礬各一錢花椒五分清晨用滾水沖于碗內(nèi),上用綿紙隔著

      ,將銅錢一個壓于紙上
      ,待自來清水,每日早
      、午
      、...

      《醫(yī)方論》:[卷二理血之劑]小薊飲子 小薊蒲黃(炒黑)藕節(jié)滑石木通當(dāng)歸生地黃梔子(炒)淡竹葉甘草各五分清心與小腸之熱

      ,滋腎水而通膀胱
      ,自可...

      《六因條辨》:[溫毒條辨四條]溫毒條辨第四

      ,紫草
      、赤芍行血,紫雪丹清心化毒
      ,俾氣血上下一齊分清
      ,否則邪無出路,而勢必危矣
      。再按便閉腹硬
      ,原宜攻...

      《六因條辨》:[傷濕條辨十四條]傷濕條辨第七 香宜上焦,豆卷

      ,澤瀉泄下焦,使三焦表里之邪
      ,一齊分清
      ,則濕邪不攻自走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读驐l辨》清陸子賢公元16...

      《華佗神方》:[卷四]四二九○·華佗治囊癰神方

      白血病奇效病案分享

      師父張勝兵接診了一個白血病術(shù)后伴低燒幾個月的患者,只吃了5付中藥,熱就退了

      ,各種癥狀明顯改善,那么師父是如何治療的呢

      現(xiàn)將病案介紹如下:

      患者女
      ,34歲
      ,患有急性淋巴細(xì)胞白血病
      ,做了骨髓移植后,出現(xiàn)了腎損傷
      ,最近兩個月來傍晚出現(xiàn)低燒(多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西醫(yī)沒有辦法有效處理
      ,患者每天下午5點開始
      ,先是怕冷
      ,然后開始發(fā)熱
      ,一直到半夜10-11點左右醒后滿頭大汗
      ,出了汗以后燒就會退下來
      。飯量很小,雖然感覺沒有飽
      ,但飯到口里又不想下咽,午休后會吐
      ,即使瞇一小會兒
      ,醒了以后也容易吐
      。睡眠質(zhì)量不好
      ,感覺特別煩躁,多夢易醒
      。腎積水,右側(cè)腎區(qū)感覺脹痛
      ,有一跳一跳的感覺
      ,尿頻,小便到后段感覺灼熱
      ,尿乳白色
      ,伴粘稠狀如濃痰樣?xùn)|西,偶爾還有血色
      。夜起2-3次,大便可


      患者舌淡苔白膩
      ,根部偏腐
      ,舌中凹陷
      ,舌下脈絡(luò)瘀阻。左脈滑數(shù)有力
      ,略澀
      ,關(guān)小豆,浮而搏指
      ,略有結(jié)代;右脈滑小數(shù)略澀
      ,遲沉細(xì)。

      這么多情況
      ,應(yīng)該怎么用藥呢?用一個方劑能解決問題嗎
      ?用幾個方劑
      ,是直接堆積
      ,還是合方化裁
      ?又該如何化裁呢?且看師父是如何處方的


      處方:

      澤瀉20g、茯苓15g
      、豬苓15g
      、白術(shù)15g
      、滑石15g
      、阿膠10g(烊化兌服)、通草6g
      、萆薢15g
      、石菖蒲15g、苦杏仁10g
      、豆蔻6g(后下)
      、薏苡仁30g
      、淡竹葉10g
      、甘草6g、厚樸10g
      、法半夏15g、黃芩10g
      、竹茹15g
      、茯神15g
      、枳實10g、陳皮15g
      、佩蘭10g(后下)、藿香10g(后下)
      、車前草15g
      、小薊10g
      ,5劑

      二診:患者吃了上方后,各種癥狀都好轉(zhuǎn)
      ,困擾了患者幾個月的低燒、失眠
      、胃口不好的問題都明顯好轉(zhuǎn)
      。只是小便問題還有
      ,大便偏干
      。在上方的基礎(chǔ)上加梔子、柴胡
      、木通、生地


      處方如下:

      澤瀉20g
      、茯苓15g、豬苓15g
      、白術(shù)15g
      、滑石15g、阿膠10g(烊化兌服)
      、通草6g、萆薢15g
      、石菖蒲15g
      、苦杏仁10g、豆蔻6g(后下)
      、薏苡仁30g、淡竹葉10g
      、甘草6g
      、厚樸10g
      、法半夏15g
      、黃芩10g、竹茹15g
      、茯神15g、枳實10g
      、陳皮15g、佩蘭10g(后下)
      、藿香10g(后下)、車前草15g
      、小薊10g
      、梔子10g
      、柴胡25g
      、木通10g、生地黃30g
      ,7劑。
      從患者的病程和癥狀來看
      ,患者的情況比較復(fù)雜
      ,即有移植手術(shù)后人體元氣虛損,又有中焦脾胃虛弱
      ,脾強胃弱
      ,知饑而不欲食,睡后易嘔
      ,同時又有失眠多夢,膽郁痰擾
      ,而且還有尿頻之淋證
      ,即有灼熱血尿之血淋
      ,又有尿白濁之膏淋
      ,最主要的是真陰虧虛、三焦?jié)駸嶂挛绲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至半夜則汗出而解。

      復(fù)雜的病證
      ,用單方肯定是無法解決全部問題
      ,必須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合方化裁
      ,對于這個患者的情況師父用到了豬苓湯
      、三仁湯、黃芩滑石湯
      、溫膽湯、程氏萆薢分清飲
      ,復(fù)診時還用到了小薊飲子
      ,諸方合方化裁
      ,有的用到了全方
      ,有的只是用了其中的幾味藥,但取其方意
      ,所有一切都是根據(jù)患者情況而設(shè)
      ,故效果很好。

      圖片

      下面我們先看一下所涉諸方:

      豬苓湯
      ,出處《傷寒論》
      ,主治:水熱互結(jié)證。小便不利
      ,發(fā)熱
      ,口渴欲飲
      ,或心煩不寐,或兼有咳嗽
      、嘔惡
      、下利,舌紅苔白或微黃
      ,脈細(xì)數(shù)
      。又治血淋,小便澀痛
      ,點滴難出
      ,小腹?jié)M痛者


      組成:豬苓(去皮)
      、茯苓、澤瀉
      、阿膠、滑石(碎)各等份
      。方中以豬苓為君
      ,取其歸腎、膀胱經(jīng)
      ,專以淡滲利水。臣以澤瀉
      、茯苓之甘淡
      ,益豬苓利水滲濕之力
      ,且澤瀉性寒兼可泄熱
      ,茯苓尚可健脾以助運濕。佐入滑石之甘寒
      ,利水
      、清熱兩彰其功
      ;阿膠滋陰潤燥,既益已傷之陰
      ,又防諸藥滲利重傷陰血
      。五藥合方
      ,利水滲濕為主
      ,清熱養(yǎng)陰為輔
      ,體現(xiàn)了利水而不傷陰、滋陰而不礙濕的配伍特點
      。水濕去,邪熱清
      ,陰津復(fù)
      ,諸癥自除
      。本方可用于熱淋
      、血淋、尿血之屬于水熱互結(jié)而兼陰虛者
      。用治熱淋,可加梔子
      、車前子
      ,以清熱利水通淋;用治血淋
      、尿血,可加白茅根
      、大薊
      、小薊以涼血止血

      三仁湯
      ,出自《溫病條辨》,組成:杏仁
      、半夏、飛滑石
      、生薏苡仁
      、白通草
      、白蔻仁
      、竹葉、厚樸
      。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頭痛惡寒,身重疼痛
      ,肢體倦怠
      ,面色淡黃,胸悶不饑
      ,午后身熱,苔白不渴
      ,脈弦細(xì)而濡
      。本方是治療濕溫初起
      ,邪在氣分
      ,濕重于熱的常用方劑。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氣
      ,氣行則濕化
      ;白蔻仁芳香化濕,行氣寬中
      ,暢中焦之脾氣
      ;薏苡仁甘淡性寒,滲濕利水而健脾
      ,使?jié)駸釓南陆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三仁合用
      ,三焦分消
      ,是為君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⑼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竹葉甘寒淡滲
      ,加強君藥利濕清熱之功,是為臣藥
      。半夏、厚樸行氣化濕
      ,散結(jié)除滿
      ,是為佐藥
      。綜觀全方,體現(xiàn)了宣上、暢中
      、滲下
      ,三焦分消的配伍特點
      ,氣暢濕行
      ,暑解熱清,三焦通暢
      ,諸癥自除

      黃芩滑石湯,亦出自《溫病條辨》
      ,組成:黃芩、滑石
      、茯苓皮
      、豬苓各9g,大腹皮6g
      ,白蔻仁、通草各3g
      。主治:濕溫邪在中焦
      ,發(fā)熱身痛,汗出熱解
      ,繼而復(fù)熱,渴不多飲
      ,或競不渴
      ,舌苔淡黃而滑
      ,脈緩
      。本方以黃芩苦寒清熱燥濕,滑石
      ,茯苓皮,通草
      ,豬苓清利濕熱
      ,白蔻仁,大腹皮化濕利水
      ,兼以暢氣,使氣化則濕化。眾藥合用
      ,則濕祛熱清
      ,諸癥自解


      圖片

      溫膽湯
      ,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組成:半夏
      、竹茹、枳實
      、陳皮
      、甘草、茯苓


      主治:膽郁痰擾證。膽怯易驚
      ,頭眩心悸
      ,心煩不眠
      ,夜多異夢
      ;或嘔惡呃逆,眩暈
      ,癲癇。苔白膩
      ,脈弦滑
      。本方證多因素體膽氣不足,復(fù)由情志不遂
      ,膽失疏泄,氣郁生痰
      ,痰濁內(nèi)擾
      ,膽胃不和所致。若膽為邪擾
      ,失其寧謐
      ,則膽怯易驚、心煩不眠
      、夜多異夢
      、驚悸不安;膽胃不和
      ,胃失和降
      ,則嘔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竅
      ,則可發(fā)為眩暈
      ,甚至癲癇。

      方中半夏辛溫
      ,燥濕化痰,和胃止嘔
      ,為君藥
      。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半夏與竹茹相伍
      ,一溫一涼,化痰和胃
      ,止嘔除煩之功倍;陳皮辛苦溫
      ,理氣行滯,燥濕化痰
      ;枳實辛苦微寒,降氣導(dǎo)滯
      ,消痰除痞
      。陳皮與枳實相合,亦為一溫一涼
      ,而理氣化痰之力增
      。佐以茯苓,健脾滲濕
      ,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
      、大棗調(diào)和脾胃
      ,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為使
      ,調(diào)和諸藥。綜合全方
      ,半夏
      、陳皮、生姜偏溫
      ,竹茹、枳實偏涼
      ,溫涼兼進
      ,令全方不寒不燥
      ,理氣化痰以和胃
      ,胃氣和降則膽郁得舒,痰濁得去則膽無邪擾
      ,如是則復(fù)其寧謐,諸癥自愈

      萆薢分清飲有二
      ,其一出自《醫(yī)學(xué)心悟》,因其作者為程國彭
      ,故稱程氏萆薢分清飲。組成:川萆薢
      、黃柏
      、石菖蒲
      、茯苓
      、白術(shù)、蓮子心
      、丹參
      、車前子。主治:赤白濁屬濕熱者
      。諸淋
      。方中以萆薢
      、菖蒲利濕化濁
      ,配伍黃柏、車前子等
      ,其藥性偏涼,故偏于治療下焦?jié)駸岫掳诐嶂C
      。腎與膀胱相表里,腎氣虛弱
      ,則不能固攝,膀胱開闔失司
      ,濕濁下注
      ,則分清泄?jié)峁δ苁д{(diào),以致小便混濁不清
      。本方以川萆薢為主藥,有利濕清熱
      、化濁分清作用
      ,故稱萆薢分清飲。
      小薊飲子
      ,出處《濟生方》
      ,組成:生地黃、小薊
      、滑石、木通
      、蒲黃
      、藕節(jié)、淡竹葉
      、當(dāng)歸、山梔子
      、甘草
      。主治:熱結(jié)下焦之血淋
      、尿血
      。尿中帶血
      ,小便頻數(shù),赤澀熱痛
      ,舌紅,脈數(shù)
      。本方證因下焦瘀熱
      ,損傷膀胱血絡(luò),氣化失司所致
      。方中小薊甘涼入血分,功擅清熱涼血止血
      ,又可利尿通淋
      ,尤宜于尿血、血淋之癥
      ,是為君藥。生地黃甘苦性寒
      ,涼血止血
      ,養(yǎng)陰清熱
      ;蒲黃
      、藕節(jié)助君藥涼血止血,并能消瘀
      ,共為臣藥
      。君臣相配,使血止而不留瘀
      。熱在下焦,宜因勢利導(dǎo)
      ,故以滑石
      、竹葉、木通清熱利水通淋
      ;梔子清泄三焦之火,導(dǎo)熱從下而出
      ;當(dāng)歸養(yǎng)血和血
      ,引血歸經(jīng),尚有防諸藥寒涼滯血之功
      ,合而為佐
      。使以甘草緩急止痛,和中調(diào)藥
      。諸藥合用,共成涼血止血為主
      ,利水通淋為輔之方


      圖片

      張勝兵中醫(yī)作品七部,淘寶京東有售
      !掛號張老師,可獲取簽名書以及與張老師合影留念

      患者的主要病機是陰虛發(fā)熱,濕熱互結(jié)
      ,故顯下午發(fā)低熱,夜半汗出而解
      ,下有熱淋
      、血淋諸淋證,故選用豬苓湯
      ,即可清熱利濕,又可治熱淋
      、血淋
      ,一方多用
      ,是為主方
      ,加小薊以增強涼血止血的作用,加車前草以利濕清熱
      。又因尿色白濁,故合治下焦?jié)駸岫掳诐嶂C的萆薢分清飲
      ,而且是只用萆薢與石菖蒲這一藥對
      ,取其分清瀉濁之意
      ,未用全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颊邼駳鈴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濕熱互結(jié),故用三仁湯而去三焦之濕
      ,用黃芩滑石湯中部分主藥而兼清其熱
      。黃芩滑石湯與三仁湯均用蔻仁,通草
      ,滑石以清熱祛濕
      ,治療濕溫。但黃芩滑石湯中尚配黃芩
      ,二苓,大腹皮
      ,為清熱化濕并施之劑
      ,其清熱作用強于三仁湯
      ,適用于邪滯中焦
      ,濕熱并重,膠著不解者
      ;三仁湯則用杏仁,苡仁
      ,竹葉
      ,半夏,厚樸
      ,于化氣利濕之中佐以清熱,其祛濕作用優(yōu)于黃芩滑石湯
      。而兩方合用
      ,清熱與祛濕并重,加強了祛濕清熱的作用
      ,因三仁湯已有理氣之藥,故去黃芩滑石湯中大腹皮
      、茯苓皮等行氣藥
      ,只取其清熱之意。而患者還有心煩不眠
      ,夜多異夢
      ,睡后易吐,故用治膽郁痰擾的溫膽湯
      。溫膽湯中半夏即可燥濕化痰,和胃止嘔
      ,竹茹清熱化痰
      ,除煩止嘔。半夏與竹茹相伍
      ,化痰和胃,止嘔除煩
      ,同時加佩蘭
      、藿香以芳香醒脾,祛濕化濁
      。上述各方
      ,加減化裁,巧妙融合
      ,藥不多而效卻著。二診時諸癥皆有好轉(zhuǎn)
      ,唯余小便問題
      ,故在原方基礎(chǔ)上加小薊飲子之方意,加強清熱止淋之功

      醫(yī)者難在不能識證
      ,沒有準(zhǔn)確辨證
      ,所以不能因證論治。
      然而更難的是識證而僅知一二
      ,對于在錯綜復(fù)雜的多種病證中
      ,如何找到主證
      ,找到諸證切合點
      ,茫然無緒。
      另外找到主證和切合點后
      ,又該如何譴方用藥,則又是難中之難。
      從上面師父合方用藥中
      ,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示
      ,我們可以窺得師父對復(fù)雜病機處方的一些思路,同時對如何進行合方加減和化裁
      ,更有很大幫助


      如能仔細(xì)推敲,對學(xué)習(xí)中醫(yī)將大有裨益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334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加味地黃丸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
      ,蒼術(shù)1斤,神曲1斤,麥芽1斤
      ,山楂1斤
      ,甘草半斤,黑豆半斤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
      處方 : 炙黃耆9g,防風(fēng)9g
      ,炒白術(shù)9g
      ,桂枝9g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fēng)
      、桂心
      、天麻
      、萆薢、石斛
      、虎骨(酥炙)
      、白芍藥、當(dāng)歸
      、云母粉、白術(shù)
      、茵芋葉
      、木香、仙靈脾
      、甘草
      、川續(xù)斷,各一兩
      。炮制 : 上挫,生絹袋盛
      ,好酒一升浸之
      。春五日、夏三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
      ,京棗5個(每個分5塊),半夏25個
      ,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