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茯苓3兩
制法 : 上切。
功能主治 : 上焦虛寒
用法用量 : 以水9升,煮取3升
注意 : 忌生蔥
摘錄 : 《外臺》卷六引《刪繁方》
說到茯苓很多人都不陌生 傳說有一定夸張的成分,不過也足以見得茯苓的神奇之處 01 茯苓傳奇歷史 茯苓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jīng)》中就有記載 到了明代 不止醫(yī)學(xué)名家 四大名著《紅樓夢》中 02 茯苓有趣知識 很多人不知道茯苓其實(shí)是一種菌 ? 茯苓的炮制 采收好的茯苓一般會放在室內(nèi)避風(fēng)處 ? 茯苓的鑒別選擇 一是看 ? 茯苓與茯神的區(qū)別 茯苓菌連抱著的松樹根一起入藥叫茯神,茯神又可以叫作茯神木,沒有抱松樹根的則是茯苓。 茯神是茯苓根的一部分,不過二者功效稍有不同 03 茯苓日常使用 作為藥食同源的佳品 蘇東坡在《東坡雜記》中也記錄過茯苓餅的做法: “以九蒸胡麻(即芝麻) 除了制成糕點(diǎn)、餅類 雖說茯苓對身體有一定補(bǔ)益作用,但日常使用還是要把握好“度” 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傷寒汗出而渴者,亡津液胃燥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345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
清·吳謙《醫(yī)宗金鑒》此申上條或渴而不煩,或煩而不渴者,以別其治也。傷寒發(fā)汗后,脈浮數(shù),汗出煩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今惟曰汗出者,省文也)。 渴而不煩,是飲盛于熱 ,故亦以五苓散主之,利水以化津也。 若不煩且不渴者,是里無熱也
清·柯琴《傷寒來蘇集》 汗出下當(dāng)有“心下悸”三字,看后條可知
清·黃元御《傷寒懸解》傷寒汗后,陽虛濕動
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這一條以對比鑒別的方法,論述膀胱蓄水與胃脘停水證治之不同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這一段更簡了,也是根據(jù)前一條說的,本來就是傷寒,無汗的傷寒證,那么經(jīng)過發(fā)汗汗出,而渴者,也就是表不解而煩渴的,還是有小便不利
子恒試注此條主要用于鑒別五苓散證和茯苓甘草湯證,條文過于簡單,需要前后互參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味甘平) 桂枝二兩(去皮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