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卷十一:茯苓散
別名 : 赤茯苓湯(《類證活人書》卷十八)
。
處方 : 赤茯苓30克 半夏15克(湯洗七遍去滑)陳橘皮30克(湯洗,去白
、瓤
,焙)芎藭15克 白術(shù)15克 人參30克(去蘆頭)
制法 : 上藥搗粗羅為散
。

功能主治 : 治傷寒后嘔噦
,心下痞滿
,胸膈間宿有停水
,頭眩心悸
。
用法用量 : 每服9克
,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
,煎至180毫升
,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
摘錄 : 《太平圣惠方》卷十一
《圣濟總錄》卷九十五:茯苓散
處方 : 赤茯苓(去黑皮)3兩
。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飲水過多
,心悶著熱
,小便不通,男子小便中有余瀝
,漏精
,夢泄。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匕
,冷水調(diào)下
。如男子小便中有余瀝
、漏精、夢泄
,用溫酒調(diào)下
,空心服妙。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九十五
《圣惠》卷五十八:茯苓散
處方 : 赤茯苓3兩
,白術(shù)1兩
,葵子1合,赤芍藥1兩
,木通2兩(銼)
,榆皮3兩(銼)
,白茅根1握(銼)
。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氣淋
。小腹脹悶
,臍下時時切痛。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
,以水1中盞
,入蔥白3莖,煎至6分
,去滓
,食前溫服。以利為度
。
摘錄 : 《圣惠》卷五十八
《衛(wèi)生總微》卷七:茯苓散
處方 : 赤茯苓1兩
,陳皮3分,桔梗(去蘆)1兩
,甘草(炙)半兩
。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調(diào)中養(yǎng)胃
。主傷寒?dāng)?shù)日
,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
,水6分
,加生姜2片,煎至4分
,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 : 《衛(wèi)生總微》卷七
《圣惠》卷七十七:茯苓散
處方 : 白茯苓1兩
,桔梗(去蘆頭)1兩
,生干地黃1兩
,人參(去蘆頭)1兩,桂心1兩
,當(dāng)歸(銼
,微炒)1兩,鉤藤1兩
,獨活1兩
,桑寄生1兩,赤芍藥(炙微赤
,銼)1兩
,石膏1兩。
制法 : 上為散
。
功能主治 : 驚胎
。妊娠因用力執(zhí)作,覺胎動
,心腹急痛
,面青,汗水
,頭仰
,氣喘欲絕。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
,以水1中盞
,煎至6分,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
摘錄 : 《圣惠》卷七十七
《圣濟總錄》(人衛(wèi)本)卷一三六:茯苓散
處方 : 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郁李仁(去皮)1兩半
,赤芍藥1兩半
,大腹2個(并子),百合柴胡(去苗)1兩
,桑根白皮(銼)1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
,焙)1兩
,枳殼(去瓤,麩炒)1兩
,知母(銼
,焙)1兩。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風(fēng)氣攻頭面浮腫
,煩渴
,心中躁悶,肚腹脹滿
,小便秘澀
。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原書文瑞樓本作“茯苓飲”
。
摘錄 : 《圣濟總錄》(人衛(wèi)本)卷一三六
《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茯苓散
處方 : 白茯苓1兩
,梔子仁1兩,黃芩1兩
,人參1兩(去蘆頭)
,甘草半兩(炙)。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心臟實熱,驚悸喜笑
,神識不安。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
,水1中盞
,加青竹茹1分
,煎至8分,去滓
,食后
、臨臥溫服。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圣濟總錄》卷一二三:茯苓散
處方 : 赤茯苓(去黑皮)1兩
,貫眾1兩
,縮砂仁1兩,甘草(炙)1兩
。
制法 : 上為細(xì)散
。
功能主治 : 喉中生谷賊,結(jié)腫疼痛
,飲食妨悶
。
用法用量 : 每用1錢匕,摻喉中
,以水送下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二三
《圣濟總錄》卷三十七:茯苓散
處方 : 赤茯苓(去黑皮)3兩,桂(去粗皮)1兩
,麻黃(去節(jié))1兩
,甘草(炙,銼)1兩
。
制法 : 上為散
。
功能主治 : 瘧病但熱不寒
,遍身發(fā)黃,小便澀滯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
,新汲水調(diào)服,不拘時候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三十七
《圣濟總錄》卷八十二:茯苓散
處方 : 赤茯苓(去黑皮)3兩
,葶藶(紙上炒)半兩,人參1兩
,防風(fēng)(去叉)1兩
,澤瀉1兩,甘草(炙
,銼)1兩
,桂(去粗皮)1兩,白術(shù)1兩
,狼毒(銼
,醋炒)1兩,蜀椒(去目并閉口者
,炒出汗)1兩
,干姜(炮)1兩,赤小豆(炒)1兩
,大戟半兩
,肉蓯蓉(酒浸,切
,焙)3分
,豬苓(去黑皮)3分,女萎3分
。
制法 : 上為散
。
功能主治 : 腳氣腫滿。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匕
,溫酒調(diào)下
,日2次,夜1次
。小便利為度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八十二
《蘇沈良方》卷六:茯苓散
處方 : 堅白茯苓。
制法 : 上為末
。
功能主治 : 大補益
,縮小便。主腎氣不能攝精,心不能攝念
,或夢而泄者
,或不夢而泄者。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
,空心
、食前、臨臥溫水調(diào)下
,日4-5次
。
摘錄 : 《蘇沈良方》卷六
《圣濟總錄》卷十二:茯苓散
處方 : 赤茯苓(去黑皮)1兩,茯神(去木)1兩
,人參半兩
,遠(yuǎn)志(去心)半兩,海金沙半兩
。
制法 : 上為細(xì)散
。
功能主治 : 上焦風(fēng)熱壅盛,頭目眩運
,煩躁飲水
,小腸結(jié)澀。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匕
,食后
、臨臥煎瞿麥湯調(diào)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十二
《圣濟總錄》卷四十三:茯苓散
處方 : 白茯苓(去黑皮)3分
,遠(yuǎn)志(去心)半兩
,人參半兩,麥門冬(去心
,焙)半兩,白僵蠶(炒)半兩
,羚羊角(鎊)半兩
,菊花半兩,甘草(炙
,銼)1分
,牛黃(研)1分,鐵粉(研)1分
。
制法 : 上為散
。
功能主治 : 心虛驚悸。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匕
,食后煮竹瀝湯調(diào)下
,或薄荷熟水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四十三
《外臺》卷十七引《素女經(jīng)》:茯苓散
處方 : 茯苓、鐘乳(研)
、云母粉
、石斛、菖蒲
、柏子仁
、菟絲子、續(xù)斷
、杜仲
、天門冬(去心)、牛膝
、五味子
、澤瀉、遠(yuǎn)志(去心)
、甘菊花
、蛇床子、薯蕷
、山茱萸
、天雄(炮)、石韋(去毛)
、干地黃
、蓯蓉各等分。
制法 : 上為散
。
功能主治 : 長生延年
,老而更壯。主
用法用量 : 每服方寸匕
,以酒下
,日2次。20日知
,30日病悉愈
,100日以上體氣康強。
注意 : 忌酢物
、羊肉
、餳、鯉魚
、豬肉
、蕪荑。
摘錄 : 《外臺》卷十七引《素女經(jīng)》
《醫(yī)方類聚》卷五十三引《神巧萬全方》:茯苓散
處方 : 赤苓1兩
,桂心1兩
,甘草半兩(炙)。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傷寒太陽汗出不渴者
,凡發(fā)汗太過
,故令大小便難。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
,以水1中盞
,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
,煎至5分
,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五十三引《神巧萬全方》
《婦人良方》卷十九:茯苓散
處方 : 茯苓(一方使茯神)12分
,生地黃12分,遠(yuǎn)志10分
,白薇10分
,龍齒10分,防風(fēng)8分
,人參8分
,獨活8分(同為末)。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狂語
,志意不定
,精神昏亂,心氣虛
,風(fēng)邪所致
。
用法用量 : 上以銀1大斤,水1斗5升
,煎取7升
,下諸藥,煎取3升
,分3次溫服
。
注意 : 忌菘菜、豬肉
、生冷。
摘錄 : 《婦人良方》卷十九
《普濟方》卷三九四:茯苓散
處方 : 藿香
、甘草
、人參、半夏
、白茯苓
、丁香、陳皮各等分。
制法 : 上為末
。
功能主治 : 胃寒嘔吐
。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藿香葉3寸
,蔥白1寸
,同煎服。
摘錄 : 《普濟方》卷三九四
《醫(yī)統(tǒng)》卷二十:茯苓散
處方 : 茯苓8分
,麥門冬8分
,通草8分,升麻8分
,紫菀1錢
,知母1錢,桂心4分
,赤石脂
、淡竹葉10片,大棗2個
。
功能主治 : 心經(jīng)實熱
,口干煩渴,眠臥不安
。
用法用量 : 水2盞
,煎8分,溫服
。
摘錄 : 《醫(yī)統(tǒng)》卷二十
《普濟方》卷三五一:茯苓散
處方 : 茯苓6分
,人參6分,當(dāng)歸6分
,甘草6分
,生姜4分,陳皮4分
,厚樸8分
。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腹痛氣脹,脅下悶
,不食兼微利
。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以水2升
,煎取8合
,去滓溫服。
摘錄 : 《普濟方》卷三五一
《普濟方》卷二一二:茯苓散
處方 : 茯苓
、干姜
、黃連各等分
。
制法 : 上為細(xì)散,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下痢三十年者。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
,據(jù)劑型
,當(dāng)作“茯苓丸”。若痢劇者
,加龍骨
、附子(炮),還令等分
。
摘錄 : 《普濟方》卷二一二
《直指小兒》卷四:茯苓散
處方 : 京三棱半兩
,蓬莪術(shù)(煨)半兩,縮砂仁半兩
,赤茯苓半兩
,青皮2錢半,陳皮2錢半
,滑石2錢半
,甘草(微炙)2錢半。
制法 : 上為末
。
功能主治 : 小兒尿如白米泔狀
,由乳哺失節(jié),有傷于脾
,致使清濁不分而色白也
,久則成疳,亦心膈伏熱兼而得之
。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
,麥門冬、燈心煎湯調(diào)下
。
摘錄 : 《直指小兒》卷四
《圣惠》卷二十六:茯苓散
處方 : 白茯苓1兩
,人參1兩(去蘆頭),白芍藥1兩半
,甘草1兩(炙微赤
,銼),羚羊角屑1兩
,防風(fēng)1兩(去蘆頭)
,黃耆1兩(銼),桂心半兩
,芎藭1兩
,麥門冬1兩(去心),地骨皮3分
,磁石1兩半(搗碎
,水淘,去赤汁)
,當(dāng)歸1兩
,牛膝1兩(去苗),五味子1兩
。
制法 : 上為散
。
功能主治 : 腎勞。虛損羸乏
,咳逆短氣
,四肢煩疼,耳鳴
,骨間熱
,小便赤色,腰脊疼痛無力
。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
,以水1中盞,煎至6分
,去滓
,空腹及晚食前溫服。
摘錄 : 《圣惠》卷二十六
《普濟方》卷三十三:茯苓散
別名 : 鎖陽丹
處方 : 茯苓
、豬苓
、木饅頭(去皮子)各等分(一方不用豬苓)。
制法 : 上為末
。
功能主治 : 泄精
,膀胱疾。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
,用米飲調(diào)下
。
摘錄 : 《普濟方》卷三十三
《圣惠》卷四十五:茯苓散
處方 : 赤茯苓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
,去瓤)
,木香半兩,木通3分(銼)
,大黃2兩(銼碎
,微炒),訶黎勒皮1兩
,檳榔1兩
,桔梗3分(去蘆頭)
,莖葉1兩,鱉甲2兩(涂醋
,炙令微黃
,去裙襕),桂心半兩
。
制法 : 上為散
。
功能主治 : 腳氣。心腹脹滿
,兩脅妨悶
,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
,以水1中盞
,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四十五
《普濟方》卷三五三:茯苓散
處方 : 茯苓
、遠(yuǎn)志
、人參、麥門冬
、桂心
、生地黃、當(dāng)歸
、龍齒
、白芍藥、羚羊角各等分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臟虛,心中驚悸
,志意不定
,言語錯亂,不自覺知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
,水1盞,加生姜3片
,大棗1個
,煎至6分,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
摘錄 : 《普濟方》卷三五三
《圣惠》卷十一:茯苓散
別名 : 赤茯苓湯
處方 : 赤茯苓1兩
,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陳橘皮1兩(湯浸
,去白瓤
,焙),芎藭半兩
,白術(shù)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
。
制法 : 上為粗散
。
功能主治 : 傷寒后嘔噦,心下痞滿
,胸膈間宿有停水
,頭眩心悸。
用法用量 : 赤茯苓湯(《活人書》卷十八)
。
摘錄 : 《圣惠》卷十一
《圣惠》卷二十六:茯苓散
處方 : 白茯苓2兩
,黃耆2兩(銼),牛膝1兩(去苗)
,附子2兩(炮裂
,去皮臍),人參1兩(去蘆頭)
,白芍藥1兩
,白術(shù)1兩,石斛1兩(去根)
,當(dāng)歸1兩
,沉香1兩,桂心1兩
,芎藭1兩
。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肉極
。坐臥不安
,寒氣所加,體重怠墮
,四肢不舉
,關(guān)節(jié)疼痛,飲食無味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
,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
,煎至6分
,去滓
,食前溫服。
摘錄 : 《圣惠》卷二十六
方出《圣惠》卷二十七,名見《普濟方》卷二三三:茯苓散
處方 : 酸棗仁(微炒)3兩
,白茯苓3兩,麥門冬(去心
,焙)3兩
,白芍藥3兩,紫蘇莖葉3兩
,黃耆(銼)3兩
,人參(去蘆頭)3分,陳橘皮(湯浸
,去白瓤
,焙)3分,甘草(炙微赤
,銼)3分
。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虛勞煩熱
,四肢疼痛
,不得睡臥。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
,以水1中盞
,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 : 方出《圣惠》卷二十七
,名見《普濟方》卷二三三
《圣惠》卷二十九:茯苓散
處方 : 赤茯苓1兩
,麥門冬1兩(去心),生干地黃1兩
,人參1兩(去蘆頭)
,前胡2兩(去蘆頭),枳實1兩(麩炒微黃)
,赤芍藥1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射干1兩
。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虛勞,每唾稠粘
,咽喉不利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
,煎至6分
,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
摘錄 : 《圣惠》卷二十九
《圣惠》卷四十五:茯苓散
處方 : 赤茯苓1兩
,半夏3分(洗7遍去滑),枳殼3分(麩炒微黃
,去瓤)
,前胡1兩(去蘆頭),羚羊角屑3分
,人參3分(去蘆頭),檳榔1兩
,木香半兩
,桂心半兩。
制法 : 上為散
。
功能主治 : 腳氣
。心胸痰壅,嘔逆
,不欲飲食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
,加生姜半分
,煎至6分,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
摘錄 : 《圣惠》卷四十五
《圣濟總錄》卷一五一:茯苓散
處方 : 白茯苓(去黑皮)1兩,木香1兩
,杜仲(切
,炒)1兩,菖蒲1兩
,熟干地黃(焙)1兩
,柏子仁(研)1兩,秦艽(去苗土)1兩
,菟絲子(酒浸
,別搗,焙干)1兩,青橘皮(湯浸
,去白
,焙)1兩,訶黎勒皮(炮)1兩
,赤石脂1兩
,當(dāng)歸(切,焙)1兩
,五加皮(銼)1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