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09 17:01:30
茯苓桂枝湯
處方 : 赤茯苓(去黑皮)1兩
,桂(去粗皮)1兩,半夏(湯洗7遍
,炒干)1兩
,甘草(炙
,銼)半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傷寒發(fā)汗后
,引飲過多
,心下悸動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
,水1盞,加生姜半分(拍碎)
,同煎至7分
,去滓溫服。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二十五
《傷寒論》五: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原文]
太陽之為病
,脈浮
,頭項強(jiàng)痛而惡(wù)寒。
太陽病
,發(fā)熱
,汗出,惡風
,脈緩者
,名為中(zhòng)風。
太陽病
,或已發(fā)熱
,或未發(fā)熱,必惡寒
,體痛
,嘔逆,脈陰陽俱緊者
,名曰傷寒
。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
,脈若靜者為不傳(chuán)
;頗欲吐,若躁煩
,脈數(shù)(shuò)急者
,為傳也。
傷寒二三日
,陽明少(shào)陽證不見者
,為不傳也。
太陽病
,發(fā)熱而渴
,不惡寒者,為溫病
。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
,名曰風溫
。風溫為病
,脈陰陽俱浮,自汗出
,身重
,多眠睡,鼻息必鼾
,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
,直視
,失溲(sōu);若被火者
,微發(fā)黃色
,劇則如驚癇(xián),時?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hì)疭(zòng)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
,再逆促命期
。
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
;無熱惡寒者
,發(fā)于陰也。發(fā)于陽者七日愈
,發(fā)于陰者六日愈
,以陽數(shù)七,陰數(shù)六故也
。
太陽病
,頭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經(jīng)盡故也
。若欲作再經(jīng)者
,針足陽明,使經(jīng)不傳(chuán)則愈
。
太陽病欲解時
,從巳(sì)至未上。
風家
,表解而不了了者
,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熱
,反欲得近衣者
,熱在皮膚
,寒在骨髓也;身大寒
,反不欲近衣者
,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
太陽中(zhòng)風
,陽浮而陰弱。陽浮者
,熱自發(fā)
;陰弱者,汗自出
。嗇嗇(sè)惡寒
,淅淅(xī)惡風,翕翕(xī)發(fā)熱
,鼻鳴干嘔者
,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zhì>), 生姜三兩(切)
, 大棗十二枚(擘<bò>)
。上五味,?(fǔ)咀(jǔ)三味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去滓(zǐ)
,適寒溫
,服一升。服已須臾
,啜(chuò)熱稀粥一升余
,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
,遍身漐漐(zhí)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chài)
,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
,更服
,依前法;又不汗
,后服小促其間(jiàn),半日許
,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
,周時觀之
。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
,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
。禁生冷
、粘滑、肉面
、五辛
、酒酪(lào)、臭惡等物
。
太陽病
,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
,桂枝湯主之
。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qiáng ji ji)
,反汗出惡風者
,桂枝加葛(gé)根湯主之。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芍藥二兩
,生姜三兩(切),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上六味
,以水一斗
,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
,內(nèi)(nà)諸藥
,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
,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
太陽病,下之后
,其氣上沖者
,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
。若不上沖者
,不可與之。
太陽病三日
,已發(fā)汗
,若吐
,若下
,若溫針
,仍不解者,此為壞病
,桂枝不中與之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
,隨證治之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
,發(fā)熱汗不出者
,不可與之也。常須識(zhì)此
,勿令誤也
。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
,得湯則嘔
,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湯
,加厚樸(pò)杏子佳
。
凡服桂枝湯吐者
,其后必吐膿血也。
太陽病
,發(fā)汗
,遂漏不止,其人惡風
,小便難
,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páo>,去皮
,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一升
。本云:桂枝湯
,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
太陽病
,下之后,脈促胸滿者
,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
? ? ? ? 若微惡寒者
,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
,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一升
。本云:桂枝湯
,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
? ? ? ? ? 太陽病
,得之八九日,如瘧(nuè)狀
,發(fā)熱惡寒
,熱多寒少,其人不嘔
,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
,為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
,不可更發(fā)汗
、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熱色者
,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
,身必癢
,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zhū)(去皮),芍藥
、生姜(切)
、甘草(炙)、麻黃(去節(jié))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
,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兩沸
,去上沫
,內(nèi)諸藥,煮取一升八合(gě)
,去滓
,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
,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
,頓服
,將息如上法。
太陽病
,初服桂枝湯
,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
、風府
,卻與桂枝湯則愈。
服桂枝湯
,大汗出
,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如瘧
,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
,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jié))
,生姜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三銖(炙)
,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
,先煮麻黃一二沸
,去上沫,內(nèi)諸藥
,煮取二升
,去滓,溫服一升
,日再服
。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
,合為二升
,分再服,今合為一方
,將息如前法
。
服桂枝湯,大汗出后
,大煩
,渴不解,脈洪大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
,綿裹)
,甘草二兩(炙),粳(jīng)米六合(gě)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
,煮米熟湯成
,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服
。
太陽病,發(fā)熱惡寒
,熱多寒少
,脈微弱者
,此無陽也,不可更汗
,宜桂枝二越婢(bì)一湯
。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芍藥
、麻黃
、甘草各十八銖炙,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
,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
,去上沫
,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
,去滓
。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
、桂枝湯合之
,飲一升。今合為一方
,桂枝湯二分
,越婢湯一分
。
? ? ? ? ? 服桂枝湯
,或下之,仍頭項強痛
,翕翕發(fā)熱
,無汗,心下滿
,微痛
,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
,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方: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
,生姜(切)白術(shù)茯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一升
,小便利則愈
。本云,桂枝湯
,今去桂枝加茯苓白術(shù)
。
傷寒脈浮,自汗出
,小便數(shù)(shuò)
,心煩,微惡寒
,腳攣(luán)急
,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
,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yān)中干
,煩燥
,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
,以復其陽
。若厥愈、足溫者
,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
,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
,譫(zhān)語者
,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重(zhòng)發(fā)汗
,復加燒針者
,四逆湯主之。
甘草干姜湯方
甘草四兩(炙)
, 干姜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
,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方
白芍藥甘草各四兩(炙)
。上二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
,分溫再服。
調(diào)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去皮
,清酒洗)
,甘草二兩(炙),芒硝半升
。上三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去滓
,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煮
,令沸
,少少溫服之。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
,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分溫再服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兩
。
問曰:證象陽旦
,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
,咽中干
,兩脛(jìng)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
,兩腳當伸
,后如師言
。何以知此?
? ? ? ? 答曰:寸口脈浮而大
,浮則為風
,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
,虛則兩脛攣
。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
,增桂令汗出
,附子溫經(jīng),亡陽故也
。厥逆咽中干
,煩燥,陽明內(nèi)結(jié)
,譫語
,煩亂,更飲甘草干姜湯
。夜半陽氣還(huán)
,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
,重(chóng)與芍藥甘草湯
,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táng)
,則止其譫語
,故知病可愈。
[譯文]
太陽病的基本癥候特征
,是脈象浮
、頭痛、項部拘急不舒
、畏寒
。
? ? ? ? 太陽病,發(fā)熱
,汗出
,畏風,頭痛
,項部拘急不舒
,脈象浮緩的,就叫做中風。
太陽病
,已經(jīng)發(fā)熱
,或者還未發(fā)熱,畏冷
,頭痛
,項部拘急不舒,身體疼痛
,嘔逆
,無汗,寸關(guān)尺三部脈象均浮緊的
,就叫做傷寒
。
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陽
,如果脈證靜止在太陽未變的
,這是疾病未發(fā)生傳變。如果病人總想嘔吐
、煩躁不安
、脈象數(shù)而急疾,為邪氣傳里之象
,表示病已傳變
。
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傳陽明
、少陽之期
,如果不見陽明、少陽病見證
,而只見太陽病癥候的
,表示病未傳變。
太陽病
,出現(xiàn)發(fā)熱
、口渴、不怕冷的
,就叫做溫病
。溫病為感受溫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溫發(fā)汗
、禁用攻下
、禁用火攻。如果誤用辛溫發(fā)汗
,就會使熱勢更甚
,出現(xiàn)身體灼熱、尺部寸部脈象均浮盛
、自汗出
、身體沉重、時時嗜睡
、呼吸時鼻有鼾聲
、說話困難,這就叫風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