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處方 : 茯苓25克 桂枝12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棗15枚
功能主治 : 治傷寒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
,欲作奔豚者
。

用法用量 : 上四味,以甘瀾水1升
,先煎茯苓減至800毫升
,納諸藥,煮取300毫升
,去滓
,溫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
摘錄 : 《傷寒論》
桂林古本《傷寒論》——五臟結(jié)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1)
問曰:病有臟結(jié)
,有結(jié)胸,其狀何如
?師曰:寸脈浮,關(guān)脈小細沉緊者
,名曰臟結(jié)也。按之痛
,寸脈浮
,關(guān)脈沉,名曰結(jié)胸也
。
何謂臟結(jié)?師曰:臟結(jié)者
,五臟各具
,寒熱攸分
,宜求血分
,雖有氣結(jié),皆血為之
。
假令肝臟結(jié)
,則兩脅痛而嘔,脈沉弦而結(jié)者
,宜吳茱萸湯。若發(fā)熱不嘔者
,此為實
,脈當(dāng)沉弦而急,桂枝當(dāng)歸牡丹皮桃仁枳實湯主之
。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擘)
右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去滓
,溫服七合
,日三服。
桂枝當(dāng)歸牡丹皮桃仁枳實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當(dāng)歸二兩 牡丹皮三兩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枳實二兩
右五味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服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2)
心臟結(jié),則心中痛
,或在心下郁郁不樂
,脈大而澀,連翹阿膠半夏赤小豆湯主之
。若心中熱痛而煩,脈大而弦急者
,此為實也
,黃連阿膠半夏桃仁茯苓湯主之。
連翹阿膠半夏赤小豆湯方
連翹二兩 阿膠一兩半 半夏半升(洗)赤小豆三兩
右四味
,以水四升
,先煮三物,取二升
,去滓
,納膠烊消,溫服七合
,日三服。
黃連阿膠半夏桃仁茯苓湯
黃連三兩 阿膠二兩 半夏半升(洗)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茯苓三兩
右五味
,以水五升,先煮四味
,取二升
,去滓,納膠烊消
,溫服一升,日再服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3)
肺臟結(jié)
,胸中閉塞,喘
,咳
,善悲,脈短而澀
,百合貝母茯苓桔梗湯主之
。若咳而唾血,胸中痛
,此為實
,葶藶括萎桔梗牡丹湯主之
。
百合貝母茯苓桔梗湯方
百合七枚(洗去沫) 貝母三兩 茯苓三兩 桔梗二兩
右四味,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葶藶括萎桔梗牡丹湯方
葶藶三兩(熬) 括萎實大者一枚(搗) 桔梗三兩 牡丹皮二兩
右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日三服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4)
脾臟結(jié)
,腹中滿痛,按之如覆杯
,甚則腹大而堅
,脈沉而緊,白術(shù)枳實桃仁干姜湯主之
。若腹中脹痛
,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鞕
,轉(zhuǎn)矢氣者,此為實
,大黃厚樸枳實半夏甘草湯主之。
白術(shù)枳實桃仁干姜湯方
白術(shù)二兩 枳實二兩 桃仁二十七枚(去皮尖) 干姜一兩
右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去滓
,分溫再服
。
大黃厚樸枳實半夏甘草湯方
大黃三兩 厚樸三兩 枳實三兩 半夏一升 甘草一兩(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服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5)
腎臟結(jié),少腹鞕
,隱隱痛
,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濁
,脈沉細而結(jié)
,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若小腹急痛
,小便赤數(shù)者,
此為實
,宜桂枝茯苓枳實芍藥甘草湯
。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
,先煮茯苓減二升
,納諸藥,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日三服
。
桂枝茯苓枳實芍藥甘草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茯苓二兩 枳實二兩 芍藥三兩 甘草一兩(炙)
右五味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日三服
。
臟結(jié)
,無陽證
,不往來寒熱
,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
,不可攻也
;飲食如故,時時下利
,舌上白苔滑者
,為難治。
中草藥:桂枝的功效與作用
桂枝
(《唐本草》)
【異名】柳桂(《本草別說》)
。
【來源】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
。植物形態(tài)詳"肉桂"條。
【采集】8~7月間剪取嫩枝
,截成長約15或30~100厘米的小段
,曬干。
【藥材】干燥的嫩枝
,呈圓柱形
,長15~100厘米,直徑0.8~1厘米
,外表棕紅色或紫褐色
。表面有枝痕
、葉痕
、芽痕,并有縱棱線、縱紋及橫紋
。質(zhì)硬而脆
,易折斷,斷面不平坦
。外有棕紅色邊,中心色較深
。粗枝斷面呈黃白色
。氣清香,味甜微辛
。以幼嫩
、棕紅色、氣香者為佳
。
主產(chǎn)廣東
、廣西等地。
【藥理作用】①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物在體外能抑制大腸桿菌
、枯草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
,有效濃度為25毫克/毫升或以下
;對白色葡萄球菌
、志賀氏痢疾桿菌
、傷寒和副傷寒甲桿菌、肺炎球菌
、產(chǎn)氣桿菌
、變形桿菌、炭疽桿菌
、腸炎沙門氏菌
、霍亂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平板挖洞法)。
②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yǎng)
,桂枝煎劑(1:20)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兒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
,在雞胚上,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以70%醇浸劑作用較好
。
③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克/公斤給麻醉犬靜脈注射,可使犬尿量明顯增加
,單用桂枝靜注(0.029克/公斤)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藥單用顯著
,故認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
,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
【炮制】桂枝:用水稍浸泡
,撈起,悶潤至透
,切片
,晾干,篩去屑。桂枝木:取去皮桂枝
,稍浸泡
,潤透,切片
,晾干
。桂枝尖:取桂枝的細枝梢,稍浸
,悶潤至透
,切片,晾干
。炒桂枝:取桂枝片入鍋內(nèi)
,以文火炒至深黃色略有焦斑為度。
【性味】辛甘
,溫。
①《醫(yī)學(xué)啟源》:"氣熱
,味辛甘
。"
②《本經(jīng)逢原》:"辛,甘
,微溫
,無毒。"
【歸經(jīng)】入膀胱
、心
、肺經(jīng)。
①《湯液本草》:"入足太陽經(jīng)
。"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經(jīng)
。"
③《藥品化義》:"入肝
、腎、膀胱三經(jīng)
。"
④《本草求真》:"入肌表,兼入心
、肝
。"
【功用主治】發(fā)汗解肌,溫經(jīng)通脈
。治風(fēng)寒表證,肩背肢節(jié)酸疼
,胸痹痰飲
,經(jīng)閉癥瘕。
①成無己:"泄奔豚
,和肌表
,散下焦蓄血。""利肺氣
。"
②《醫(yī)學(xué)啟源》:"《主治秘訣》:去傷風(fēng)頭痛
,開腠理
,解表
,去皮風(fēng)濕(末二字據(jù)《本草發(fā)揮》補)。"
③《本草經(jīng)疏》:"實表祛邪
。主利肝肺氣
,頭痛,風(fēng)痹骨節(jié)攣痛
。"
④《藥品化義》:"專行上部肩臂
,能領(lǐng)藥至痛處
,以除肢節(jié)間痰凝血滯
。"
⑤《本草備要》:"溫經(jīng)通脈
,發(fā)汗解肌。"
⑥《本草再新》:"溫中行血
,健脾燥胃
,消腫利濕
。治手足發(fā)冷作麻、筋抽疼痛
,并外感寒涼等癥
。"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2錢
;或入丸
、散。
【宜忌】溫?zé)岵〖瓣幪撽柺⒅C
、血證
、孕婦忌服
。
①《本草從新》:"陰虛之人,一切血證
,不可誤投。"
②《得配本草》:"陰虛血乏
,素有血證
,外無寒邪
,陽氣內(nèi)盛
,四者禁用
。"
【選方】①治太陽中風(fēng),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
,熱自發(fā)
,陰弱者
,汗自出,嗇嗇惡寒
,漸漸惡風(fēng),翕翕發(fā)熱
,鼻鳴干嘔者: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細切三味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適寒溫
,服一升;服巳須臾
,吸熱稀粥一升余
,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傷寒論》桂枝湯)
②治傷寒八九日
,風(fēng)濕相搏,身體疼煩
,不能自轉(zhuǎn)側(cè)
,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四兩(去皮)
,附子三枚(炮
,去皮
,破)
,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去滓
,分溫三服
。(《傷寒論》桂枝附子湯)
③治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尪羸
,腳腫如脫
,頭眩短氣
,溫溫欲吐:桂枝四兩,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姜五兩,白術(shù)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fēng)四兩,附子一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
④治心中痞
,諸逆
,心懸痛:桂枝、生姜各三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金匱要略》桂枝生姜枳實湯)
⑤治傷寒發(fā)汗后
,其人臍下悸者
,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上四味
,以甘瀾水一斗
,先煮茯苓
,減二升
;納諸藥,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傷寒論》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⑥治血痹陰陽俱微
,寸口關(guān)上微
,尺中小緊
,外證身體不仁
,如風(fēng)痹狀:黃芪三兩,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七合,日三服
。(黃芪桂枝五物湯)
⑦治失精家少腹弦急
,陰頭寒
,目眩,發(fā)落
,脈極虛
、芤遲
,為清谷亡血失精
,脈得諸芤動微緊:桂枝
、芍藥、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牡蠣各三兩
。上七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桂枝龍骨牡蠣湯)
⑧治虛勞里急悸衄
,腹中痛
,夢失精
,四肢酸疼,手足煩熱
,咽干口燥: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膠飴一升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內(nèi)膠飴
,更上微火消解
,溫服一升,日三服
。(小建中湯)
⑨治婦人宿有癥病
,經(jīng)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
,為癥痼害
,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jīng)水利時
,胎也
。下血者,后斷三月
,杯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
,當(dāng)下其癥:桂枝
、茯苓、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
、尖,熬)
、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
,煉蜜和丸如兔屎大
。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
,加至三丸
。(桂枝茯苓丸,⑥方以下出《金匱要略》)
【名家論述】①《用藥心法》:"桂枝氣味俱輕,故能上行發(fā)散于表
。"
②王好古:"或問《本草》言桂能止煩出汗
,而張仲景治傷寒有當(dāng)發(fā)汗,凡數(shù)處
,皆用桂枝湯
;又云,無汗不得服桂枝
,汗家不得重發(fā)汗
,若用桂枝是重發(fā)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湯
,此又用桂枝閉汗也
。一藥二用,與《本草》之義相通否乎?曰
,《本草》言桂辛甘大熱
,能宣導(dǎo)百藥
,通血脈
,止煩出汗,是調(diào)其血而汗自出也
。仲景云
,太陽中風(fēng),陰弱者汗自出
,衛(wèi)實營虛故發(fā)熱汗出
。又云,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
,此為營弱衛(wèi)強
。陰虛陽必湊之,故皆用桂枝發(fā)其汗
。此乃調(diào)其營氣
,則衛(wèi)氣自和,風(fēng)邪無所容
,遂自汗而解
,非桂枝能開腠理,發(fā)出其汗也
。汗多用桂枝者
,以之調(diào)和營衛(wèi),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
,非桂枝能閉汗孔也
。昧者不知出汗、閉汗之意,遇傷寒無汗者亦用桂枝
,誤之甚矣
。桂枝湯下發(fā)汗字,當(dāng)認作出字
,汗自然發(fā)出
,非若麻黃能開腠理發(fā)出其汗也。其治虛汗
,亦當(dāng)逆察其意可也
。"
③《本草衍義補遺》:"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虛以桂補之
;衛(wèi)有風(fēng)邪
,故病自汗,以桂枝發(fā)其邪
,衛(wèi)和則表密汗自止
,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④《綱目》:"麻黃遍徹皮毛
,故專于發(fā)汗而寒邪散
,肺主皮毛,辛走肺也
。桂枝進達營衛(wèi)
,故能解肌而風(fēng)邪去,脾主營
,肺主衛(wèi)
,甘走脾,辛走肺也
。"
⑤《本草匯言》:"桂枝
,散風(fēng)寒,逐表邪
,發(fā)邪汗
,止咳嗽,去肢節(jié)間風(fēng)痛之藥也
,氣味雖不離乎辛熱
,但體屬枝條,僅可發(fā)散皮毛肌腠之間
,游行臂膝肢節(jié)之處
。"
⑥《本草述》:"桂枝與薄桂,雖皆屬細枝條
,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
,故和營之力似不及枝也
。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屬腎氣
,腎氣出之膀胱
,桂枝入足太陽故也。""世醫(yī)不悟桂枝實表之精義
,似以此味能補衛(wèi)而密腠理
。若然,何以不用參
、芪耶?蓋四時之風(fēng)
,因于四時之氣,冬月寒風(fēng)傷衛(wèi)
,衛(wèi)為寒風(fēng)所并
,則不為營氣之并而與之和,故汗出也
。唯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風(fēng)
,又通血脈,故合于白芍
,由衛(wèi)之固以達營
,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
⑦《本經(jīng)逢原》:"麻黃外發(fā)而祛寒
,遍徹皮毛
,故專于發(fā)汗;桂枝上行而散表
,透達營衛(wèi),故能解肌
。世俗以傷寒無汗不得用桂枝者
,非也。桂枝辛甘發(fā)散為陽
,寒傷營血
,亦不可少之藥。麻黃湯
、葛根湯未嘗缺此
。但不可用桂枝湯,以中有芍藥酸寒
,收斂表腠為禁耳
。"
⑧《長沙藥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
,走經(jīng)絡(luò)而達榮郁
。善解風(fēng)邪
,最調(diào)木氣。升清陽之脫陷
,降濁陰之沖逆
,舒筋脈之急攣,利關(guān)節(jié)之壅阻
。入肝膽而散遏抑
,極止痛楚,通經(jīng)絡(luò)而開痹澀
,甚去濕寒
。能止奔豚,更安驚悸
。"
⑨《本經(jīng)疏證》:"凡藥須究其體用
,桂枝能利關(guān)節(jié),溫經(jīng)通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