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附子丸
處方 : 附子1枚(炮)
。制法 : 上為末
,以蠟和之為丸功能主治 : 齲齒
用法用量 : 附子丸(《圣濟總錄》卷一七二)。
摘錄 : 《外臺》卷二十二引《刪繁方》
研究表明
「釋名」其母名曰烏頭
。「氣味」辛、溫
、有大毒。「主治」
1、少陰傷寒(初得二、三日
,脈微細,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黃(去節(jié))二兩、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藥,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發(fā)微汗。引方名“麻黃附子甘草湯”。
2
、少陰發(fā)熱(少陰病初得,反發(fā)熱而脈沉)。用麻黃(去節(jié))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細辛二兩,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藥,煮汁成三成,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發(fā)微汗3
4
、陰病惡寒(傷寒已發(fā)汗,不解,反惡寒,是體虛的現(xiàn)象)。芍藥三兩5、陰盛格陽(病人躁熱面飲水
6、中風(fēng)痰厥(昏不積壓人
7、風(fēng)病癱緩(手足軟垂
,口眼歪斜,語音蹇澀8
9
10
11
12
13
14、耳鳴不止
15、牙痛
。用附子一兩(燒灰)、枯礬一分,共研為末,擦牙。又方:川烏頭、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子,如小豆在。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納牙孔中16
17、寒熱瘧疾
18
、水泄久痢。用川烏頭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黃連湯送下。19
、陽虛吐血。用生地黃一斤,搗成汁,加酒少許。另以熟附子一兩半,去皮臍,切成片,放入地黃汁內(nèi),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干,同山藥三兩研為末,再以膏調(diào)末成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20
、白濁21
、月經(jīng)不調(diào)。用熟附子(去皮)當歸等分。每服三錢,水煎服。22、癰疽腫毒辣
。用川烏頭(炒)、黃蘗(炒)各一兩,研末唾液調(diào)涂患處。留頭。藥干則以淘米水潤濕。23
、疔瘡腫痛。用醋和附子末涂患處。藥干再涂。24
、疥癬,用川烏頭生切,煎水洗,甚驗。25
、手足凍裂。用附子去皮,研為末,以水、面調(diào)涂,有效。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351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