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11 00:09:3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
別名 : 白術(shù)茯苓湯
、茯苓白術(shù)湯
、桂枝去桂加苓術(shù)湯
處方 : 芍藥3兩,甘草2兩(炙)
,生姜(切)3兩,白術(shù)3兩
,茯苓3兩
,大棗12枚(擘)
。
湯.png)
功能主治 : 利水通陽
。主太陽病服桂枝湯
,或下之
,仍頭項強痛
,翕翕發(fā)熱
,無汗
,心下滿微痛
,小便不利者
。
臨床應(yīng)用 : ①流行性感冒《新醫(yī)學(xué)》(1975
;3:159):患者年歲頗高,偶感風(fēng)寒
,初起鼻塞頭脹,喉癢咳嗽
,咯痰清稀不多,服西藥發(fā)汗后癥狀仍不解
。筆者以桂枝湯為底,重用桂枝
、生姜、甘草
,加蘇葉、細辛
,1劑而愈。其后不久,正值流感流行
,患者又染上流感,癥狀與前類似
,但痰多而伴有胸悶
、胃脹欲嘔
。病者自以上方治之
,但無效
。邀筆者再診
,投以下方:桂枝2錢
,赤芍3錢
,甘草2錢,大棗4錢
,生姜4錢,川樸花4錢
,法夏3錢,茯苓4錢
,白術(shù)4錢。服藥2劑
,病愈
。②低熱《傷寒論詮解》:陳慎吾先生曾治一數(shù)年低熱患者
,而有翕翕發(fā)熱
,小便不利等證
。陳用本方原方
,僅2-3劑
,便熱退病愈
。
用法用量 : 白術(shù)茯苓湯(《雞峰》卷十八)
、茯苓白術(shù)湯(《普濟方》卷一四七引《十便良方》)
、桂枝去桂加苓術(shù)湯(《內(nèi)臺方議》卷一)
。
各家論述 : ①《尚論篇》:在表之風(fēng)寒未除,而在里之水飲上逆
,故變五苓兩解表里之法
,而用茯苓
、白術(shù)為主治
。去桂者
,以已誤不可復(fù)用也
。然桂枝雖不可用
,其部下諸屬
,皆所必需
。倘并不用芍藥以收陰,甘草
、姜、棗以益虛而和脾胃
,其何以定誤汗、誤下之變耶
?故更一主將,而一軍用命甚矣
,仲景立方之神也
。②《傷寒貫珠集》:表邪挾飲者
,不可攻表
,必治其飲而后表可解
。桂枝湯去桂加茯苓
、白術(shù)
,則不欲散邪于表,而但逐飲于里
,飲去則不特滿痛除,而表邪無附,亦自解矣
。③《古方選注》:苓、術(shù)
、芍、甘
,治太陽里水法也
。解肌或下
,水邪不去
,而反變癥
,是非解肌者矣
,當(dāng)去桂枝
,而以苓
、術(shù)、生姜代桂枝行陽
,存芍藥以收陰;不取辛甘發(fā)散于表
,取苓、芍約陰利水
,甘、棗培土制水
,即太陽入里用五苓表里兩解之義也
。④《傷寒論類方》:凡方中有加減法
,皆佐使之藥
,若去其君藥
,則另立方名
。今去桂枝為名
,所不可解
。殆以此方雖去桂枝,而意仍不離乎桂枝也
。
摘錄 : 《傷寒論》
傷寒論方筆記
1.桂枝湯:
? 桂枝 3兩,芍藥3兩
,生姜3兩
,甘草2兩
,大棗12個
。
? 解:桂枝使心臟力量加強
,動脈血盛
。芍藥放松平滑肌
,使靜脈血盛
。從而造成人體血氣旺盛的局面
。
? ? ? ? ?生姜再使氣血外沖
,從而驅(qū)寒外出
。大棗
,甘草養(yǎng)胃氣
。
2.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證
,但后背不適
,加葛根4兩
。
后背強幾幾
,常因后背水氣不足
。 葛根沿太陽經(jīng)升水氣于后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蛘哒f
,葛根放松頸項的肌肉
。
3.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枝湯證
,但喘咳
。加厚樸2兩,杏仁50個
厚樸使通道徑向放大
,杏仁下氣,潤肺
。
4. 桂枝加附子湯:
?陽虛之人的桂枝證
。
5. 桂枝去芍藥湯及加附子湯
。
? ? ? ?桂枝湯去芍藥
。胸陽不振的胸悶
,脈促(應(yīng)該是虛性代償反映)
。陽氣損傷更重時,加附子
。
6. 新加湯
桂枝 3兩,芍藥4兩
,生姜4兩,甘草2兩
,大棗12個,人參4兩
?營血不足之人的桂枝證
。
?芍藥加1兩
,人參加3兩
,補營氣
,津液
。加重生姜使全方作用達于體表
。
7. 麻黃湯
?麻黃3兩,桂枝2兩
,杏仁70個,甘草2兩
?麻黃開汗孔
,桂枝強心驅(qū)血外行
,杏仁降氣平喘,甘草定中
。
8. 葛根湯
?葛根4兩,麻黃3兩
,桂枝2兩
,芍藥2兩
,甘草2兩
,生姜3兩
,大棗12個
。
?葛根解肌
,清陽明之熱
。 麻黃開太陽之閉
。 剩下的是桂枝湯
。
?無汗而背強幾幾者用之
。 太陽陽明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娤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正氣抗邪于外
,內(nèi)虛而見下利)用之。
太陽病初入陽明經(jīng)之方
。無汗而不見惡寒等麻黃證情況,兒童多見
。
葛根證+嘔。 葛根湯加半夏
。
9. 大青龍湯
?麻黃6兩,桂枝2兩
,甘草2兩
,杏仁40個,生姜3兩
,大棗10個
,石膏如雞子大
?表被寒束,內(nèi)有郁熱
。無汗,煩燥
。或身重有濕氣
,脈浮者
。
麻黃湯發(fā)汗
,石膏清熱
,生姜大棗安中
。
10. 桂枝二越婢一湯
? ? ? ?桂枝
,芍藥
,麻黃
,甘草各18銖
,大棗4個
,生姜1兩二銖
,石膏24銖。
? ? ? ?外寒內(nèi)熱輕證(類大青龍)
11.小青龍湯
?麻黃3兩
,芍藥3兩,干姜3兩
,五味子(半升)
,甘草3兩
,桂枝3兩
,半夏半升
,細辛3兩
。
?治肺濕咳喘
。有熱象加石膏
。干性咳喘
,用麻杏甘石湯(熱性)不錯。小青龍湯
,半夏多時,較為理想
,尿解。 芍藥把水抓到血管中
,通過桂枝排出去。
細辛也是有止咳作用的藥
。半夏化痰
。五味子能補氣
,斂肺
,止咳
,有點把痰掃到一起再處理掉的意思
。
12.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一日二三度發(fā)寒熱
。不嘔
,不在少陽
;清便自可
,不在陽明
。故輕發(fā)汗而解
。
13. 梔子豉湯
、梔子甘草湯
,梔子生姜豉湯
? ? ? ?胸上虛煩
。反復(fù)顛倒
。少氣者加甘草
,嘔者加生姜。
梔子降心火
,豆豉升腎水
。
14 梔子厚樸湯
? 梔子14個
,厚樸4兩
,枳實4個
? 心煩腹?jié)M
,臥起不安
。
15.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4兩
,杏仁50個
,甘草2兩
,石膏8兩
熱壅于肺的喘咳
。無大熱者
,相對于白虎而言吧。
16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8兩
,黃芩3兩,黃連3兩
,甘草2兩
? 邪氣入里化熱而下利。 葛根升津液
,輕解表證
,二黃清熱厚腸
。
17.黃芩湯及加半夏生姜湯
? 黃芩3兩
,芍藥2兩
,甘草2兩
,大棗12個
。
? 芍藥吸水入血
,黃芩清熱
。甘草大棗養(yǎng)胃
。用于熱利證,可能還有腹痛
。與上方相比
,無表證
。
? 嘔者加半夏生姜
。
18 桂枝甘草湯
? ? ? ?桂枝4兩
,甘草2兩
。頓服
。
? ? 發(fā)汗多造成的心悸
,喜按
。 心陽虛的反應(yīng)
。
19.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1兩
,甘草2兩
,龍骨2兩
,牡蠣2兩
? ? 心陽不足
,心神浮越
,煩躁
。溫補安神法。 龍骨
,牡蠣安神。
20.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 ?桂枝3兩
,甘草2兩
,生姜3兩
,大棗12個
,牡蠣5兩
,蜀漆3兩
,龍骨4兩
。
? ? 桂枝去芍藥救心陽
,蜀漆去痰,龍骨
,牡蠣安神
。與上方比
,有痰
。
21. 桂枝加桂湯
? ? 桂枝5兩
,芍藥3兩
,生姜3兩
,甘草2兩
,大棗12個
。
? ? 心陽虛
,下焦氣上沖者
。 加桂壓制上沖之氣
。
22.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8兩
,桂枝4兩
,甘草2兩
,大棗15個。
?心陽虛
,臍下悸,欲作奔豚
。
?火虛于上
,水蓄于下
。桂枝壓上升之氣
,甘草大棗培土制水
,茯苓滲水
。
23.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
茯苓4兩
,桂枝3兩
,白術(shù)2兩,甘草2兩
治中陽不足
,胃中停水
。證見,頭眩
,脈沉緊,心下滿
。
24.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122)存疑
。
25.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樸8兩
,生姜8兩
,半夏半升
,甘草2兩
,人參1兩
。
發(fā)汗后
,腹脹滿者
。(可去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26 小建中湯
? ? 桂枝 3兩
,芍藥6兩
,生姜3兩
,甘草2兩
,大棗12個
,膠飴1升
。
? ? 氣血不足之證
;用于脾胃虛寒
,腹痛
,血氣不足
。
27. 桂枝人參湯
? ? 桂枝4兩,甘草4兩
,白術(shù)3兩
,人參3兩
,干姜3兩
? ? 脾陽內(nèi)虛
,外證不解時的表里皆寒證
。利下不止
,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
28. 干姜附子湯
? ? 干姜1兩,附子1枚
。 頓服。
? ? 陽氣大傷
,寒盛于內(nèi),格陽于外
。證見晝噪夜靜
,不嘔不渴
,無表證
,脈沉微
,身無大熱
。
29. 茯苓四逆湯
? ? 茯苓4兩
,人參1兩
,附子1個
,甘草2兩,干姜1.5兩
。
? ? 發(fā)汗,若下之
,病仍不解
,煩躁者
。
? ? ? ?陽亡陰傷
,虛陽外擾;故四逆中
,加人參以生津,茯苓以寧心
。
30. 甘草干姜湯
、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
? ? ? ?甘草4兩
,干姜2兩
。
? ? ? ?傷寒誤汗
,陰陽兩傷
。甘草干姜回其陽
;芍藥甘草回其陰
。寒者
,加附子
。
31. 炙甘草湯
? ? ? ?甘草4兩
,生姜3兩,人參2兩
,生地16兩,桂枝3兩
,阿膠2兩,麥冬8兩
,麻仁半升,大棗30個
。
? ? ? ?脈結(jié)代
,心動悸
。心陰陽俱虛之候
。
32. 五苓散(169)
? ? ? ?豬苓18銖
,澤瀉1兩6銖
,白術(shù)18銖
,茯苓18銖,桂枝0.5兩
。
? ? ? ?膀胱蓄水。
33.茯苓甘草湯
? ? ? ?茯苓2兩
,桂枝2兩,甘草1兩
,生姜3兩
? ? ? ?胃陽不足,心下停水
, 可能表現(xiàn)為心下悸
,小便不利
。
34?桃核承氣湯
? ? ? ?桃仁50個
,大黃4兩
,桂枝2兩
,甘草2兩
,芒硝2兩
? ? ? ?血熱結(jié)膀胱
,其人如狂
,少腹急結(jié)
,小便自利
。
35. 抵當(dāng)湯(丸)
? ? ? ?水蛭
,虻蟲各30個
,桃仁20個
,大黃3兩—湯
? ? ? ?水蛭,虻蟲各20個
,桃仁25個,大黃3兩-丸
血熱結(jié)膀胱
,其人發(fā)狂
36. 大陷胸湯(丸)
? ? ? ?湯:大黃6兩
,芒硝1升
,甘遂1錢匕
? ? ? ?丸:大黃8兩,葶藶子半升
,芒硝半升,桃仁半升
結(jié)胸?zé)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按之石?br>37. 小陷胸湯
? ? ? ?黃連1兩
,半夏半升
,栝蔞實大者一個
。
? ? ? ?小陷胸病正在心下
,按之則痛
。
38. 三物白散
? ? ? ?桔梗3份
,巴豆1份
,貝母3份
? ? ? ?寒實結(jié)胸
,無熱證者
。
39. 大黃黃連瀉心湯
? ? ? ?大黃2兩
,黃連1兩
,黃芩1兩
? ? ? ?心下痞
,按之濡,有熱象
40.附子瀉心湯
? ? ? ?大黃2兩
,黃連1兩
,黃芩1兩
,附子1兩
? ? ? ?上證而惡寒者(有汗出的情況)
41. 半夏瀉心湯
? ? ? ?半夏半升
,黃芩
,干姜
,人參,甘草各3兩
,黃連1兩
,大棗12個
? ? ? ?傷寒誤下
,心下滿而硬痛者
,為結(jié)胸
,宜大陷胸湯
;心下滿而不痛
,為痞
,與半夏瀉心湯.
? ? ? ?上焦有熱
,中焦而下而寒
。
42. 生姜瀉心湯
生姜4兩
,半夏半升
,黃芩
,干姜
,人參,甘草各3兩
,黃連1兩
,大棗12個
心下痞,胃中不和
,腹中雷鳴
,干噫食臭
,下利者
。應(yīng)為胃虛食滯
,心下水停
。
43. 甘草瀉心湯
生姜4兩
,半夏半升
,黃芩,干姜
,人參,甘草各4兩,黃連1兩
,大棗12個
本證脾胃虛痞,痞利俱甚
,干嘔心煩為主
。半夏瀉心湯加重甘草調(diào)中補虛
。
44. 赤石脂禹余糧湯
赤石脂16兩,禹余糧16兩
下利
,與理中湯不效,利在下焦
,與赤石脂禹余糧湯
45. 旋覆代赭湯
? ? ? ?旋覆花3兩,人參2兩
,生姜5兩,代赭石1兩
,甘草3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