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葵子茯苓散
處方 : 冬葵子90克 茯苓 滑石各30克 芒消15克 甘草(生)肉桂各7.5克
制法 : 上杵為散
。

功能主治 : 利水通淋
。治石淋
,水道澀痛
。
用法用量 : 每次9克
,溫開水送下,一日三次
。小便利則愈
。
摘錄 : 《張氏醫(yī)通》卷十四
云茯苓的專家論述
【本草語錄】 1、《本經(jīng)》:“主胸脅逆氣
,憂恚驚邪恐悸
,心下結(jié)痛,寒熱煩滿
,咳逆
,口焦舌干,利小便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 ?、《別錄》:“止消渴
,好睡
,大腹,淋瀝
,膈中痰水
,水腫淋結(jié)。開胸腑
,調(diào)臟氣
,伐腎邪,長陰
,益氣力
,保神守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 ?
、《藥性論》:“開胃,止嘔逆
,善安心神
。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癇
,心腹脹滿
,婦人熱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 ?
、《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
,安胎,暖腰膝
,開心益智
,止健忘?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 ?
、《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 ?
、《醫(yī)學(xué)啟源》:“除濕,利腰臍間血
,和中益氣為主
。治溺黃或赤而不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髦蚊卦E》云
,止瀉,除虛熱
,開腠理
,生津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 ?
、王好古:“瀉膀胱,益脾胃
。治腎積奔豚
。” 8
、《藥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
,旁治頭眩煩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 ?
、陶弘景:“茯苓,白色者補
,赤色者利
。” 10
、《本草衍義》:“茯苓
、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 ?1、《用藥心法》:“茯苓
,淡能利竅
,甘以助陽,除濕之圣藥也
。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
,生津?q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2
、《湯液本草》:“茯苓
,伐腎邪,小便多能止之
,小便澀能利之
,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而不走氣
。酒浸與光明朱砂同用
,能秘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 ?3
、《本草衍義補遺》:“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
,此治暴新病之要藥也
,若陰虛者,恐未為宜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 ?4、《綱目》:“茯苓
,《本草》又言利小便
,伐腎邪,至東垣
、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
,澀者能通,同朱砂能秘真元
。而朱丹溪又言陰虛者不宜用
,義似相反,何哉?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
,生津液
,開胺理,滋水源而下降
,利小便
,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
,言其性也
;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
,言其功也
。《素問》云
,飲食入胃
,游溢精氣,上輸于肺
,通調(diào)水道
,下輸膀胱。觀此
,則知淡滲之藥
,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
。小便多
,其源亦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貑枴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肺氣盛則便數(shù)而欠,虛則欠咳小便遺數(shù)
,心虛則少氣遺溺
,下焦虛則遺溺,胞移熱于膀胱則遺溺
,膀胱不利為癃
,不約為遺,厥陰病則遺溺閉癃
。所謂肺氣盛者
,實熱也,其人必氣壯脈強
,宜用茯苓甘淡以滲其熱
,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肺虛
、心虛
、胞熱、厥陰病者
,皆虛熱也
,其人必上熱下寒,脈虛而弱
,法當(dāng)用升陽之藥
,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約
,下焦虛者
,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
,脫陽之癥,其人必肢冷脈遲
,法當(dāng)用溫?zé)嶂?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峻補其下,交濟(jì)坎離
,二證皆非茯苓輩淡滲之藥所可治
,故曰陰虛者不宜用也。陶弘景始言茯苓赤瀉
、白補
,李杲復(fù)分赤入丙丁,白入壬癸
,此其發(fā)前入之秘者
;時珍則謂茯苓、茯神
,只當(dāng)云赤入血分
,白入氣分,各從其類
,如牡丹
、芍藥之義,不當(dāng)以丙丁
、壬癸分也
,若以丙丁,壬癸分
,則白茯神不能治心病
,赤茯苓不能入膀胱矣。張元素不分赤白之說,于理欠通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 ?5、《本草經(jīng)疏》:“茯苓
,其味甘平
,性則無毒,入手足少陰
,手大陽
,足太陰、陽明經(jīng)
,陽中之陰也
。胸脅逆氣,邪在手少陰也
;憂恚驚邪
,皆心氣不足也;恐悸者
,腎志不足也
;心下結(jié)痛,寒熱煩滿
,咳逆
,口焦舌干,亦手少陰受邪也
。甘能補中
,淡而利竅,補中則心脾實
,利竅則邪熱解
,心脾實則憂恚驚邪自止,邪熱解則心下結(jié)痛
、寒熱煩滿
,咳逆、口焦舌干自除
,中焦受濕熱
,則口發(fā)渴,濕在脾
,脾氣弱則好睡
,大腹者,脾土虛不能利水
,故腹脹大也
。淋瀝者
,脾受濕邪,則水道不利也
。膈中痰水水腫
,皆緣脾虛所致,中焦者
,脾土之所治也
,中焦不治,故見斯病
,利水實脾
,則其證自退矣。開胸腑
,調(diào)臟氣
,伐腎邪者,何莫非利水除濕
,解熱散結(jié)之功也
。白者入氣分,赤者入血分
,補心益脾
,白優(yōu)于赤,通利小腸
,專除濕熱
,赤亦勝白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 ?6、《本草正》:“茯苓
,能利竅去濕
,利竅則開心益智,導(dǎo)濁生津
;去濕則逐水燥脾
,補中健胃;祛驚癇
,厚腸藏
,治痰之本,助藥之降
。以其味有微甘
,故曰補陽。但補少利多
,故多服最能損目
,久弱極不相宜
。若以人乳拌曬,乳粉既多
,補陰亦妙
。” 17
、《藥品化義》:“白茯苓
,味獨甘淡,甘則能補
,淡則能滲
,甘淡屬土,用補脾陰
,土旺生金
,兼益肺氣。主治脾胃不和
,泄瀉腹脹
,胸脅逆氣,憂思煩滿
,胎氣少安
,魂魄驚跳,膈間痰氣
。蓋甘補則脾臟受益
,中氣既和,則津液自生
,口焦舌于煩渴亦解
。又治下部濕熱,淋瀝水腫
。便溺黃赤
,腰臍不利,停蓄邪水
。蓋淡滲則膀胱得養(yǎng)
,腎氣既旺,則腰臍間血自利
,津道流行
,益肺于上源,補脾于中部
,令脾肺之氣從上順下
,通調(diào)水道,以輸膀胱
,故小便多而能止
,澀而能利
。” 18
、《本草求真》:“茯苓入四君
,則佐參術(shù)以滲脾家之濕,入六味
,則使?jié)蔀a以行腎邪之余
,最為利水除濕要藥。書曰健脾
,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謂也
。……且水既去
,則小便自開
,安有癃閉之慮乎,水去則內(nèi)濕已消
,安有小便多見之謂乎
。故水去則胸膈自寬而結(jié)痛煩滿不作,水去則津液自生而口苦舌干悉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 ?9、《本經(jīng)疏證》:“夫氣以潤而行
,水以氣而運
,水停即氣阻,氣阻則水淤
。茯苓者
,純以氣為用,故其治咸以水為事
,觀于仲景書
,其顯然可識者
,如隨氣之阻而宣水(茯苓甘草湯)
;隨水之淤而化氣(五苓散);氣以水而逆
,則冠以導(dǎo)水而下氣隨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水以氣而涌
,則首以下氣而導(dǎo)水為佐(桂枝五味甘草及諸加減湯)
;水與氣并壅于上,則從旁泄而慮傷無過(茯苓杏仁甘草湯
、茯苓戎鹽湯
、茯苓澤瀉湯)
;氣與水偕溢于外,則從內(nèi)挽而防脫其陽(防己茯苓湯)
;氣外耗則水內(nèi)迫
,故為君于啟陽之劑(茯苓四逆湯);氣下阻則水中停
,故見功于妊娠之疴(桂枝茯苓丸
、葵子茯苓散)。凡此皆起陰以從陽
,布陽以化陰
,使請者條鬯,濁者自然退聽
,或從下行
,或從外達(dá),是用茯苓之旨
,在補不在泄
,茯苓之用,在泄不在補矣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1] 20、《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友人竹芷熙曰:“嵊縣地固多山,有葛溪口
,嵊?xùn)|山名也
。本層巒迭嶂,峰回水繞之所
,吳氏聚族而居
,約四五十家,以種苓為業(yè)
,其種苓之法
,秘而不宣,雖親戚不告焉
。新嵊藥肆間
,茯苓皆出于是。春間吳氏之媳病
,蓋產(chǎn)后月余
,壯熱口渴不引飲,汗出不止
,心悸不寐
,延余往治,病人面現(xiàn)紅色
,脈有滑象
,急用甘草
、麥冬、竹葉
、柏子仁
、浮小麥、大棗煎飲不效
;繼用酸棗仁湯
,減川芎加浮小麥大棗,亦不效
;又用歸脾湯加龍骨
、牡蠣、萸肉則仍然如故
。當(dāng)此之時
,余束手無策,忽一人進(jìn)而言曰:‘何不用補藥以緩之’
,余思此無稽之談
,所云補藥者,心無見識也
,姑漫應(yīng)之.時已屆晚寢之時
,至次日早起,其翁奔告曰:‘予媳之病昨夜用補藥醫(yī)痊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鄬⑿艑⒁桑蛔R補藥究系何物
,乃翁持渣來見
,缽中有茯苓四五兩.噫,茯苓焉
,胡為云補藥哉
?余半晌不能言.危坐思之,凡病有一線生機,皆可醫(yī)治.茯苓固治心悸之要藥
,亦治汗出之主藥
。仲景治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
,當(dāng)服茯苓甘草湯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芍募抡吆钩鲞^多,心液內(nèi)涸
,腎水上救入心則悸
,余藥不能治水
,故用茯苓以鎮(zhèn)之。是證心悸不寐
,其不寐由心悸而來
,即心悸亦從汗出而來,其壯熱口渴不引飲
,脈滑
,皆有水氣之象,今幸遇種苓家
,否則汗出不止
,終當(dāng)亡陽,水氣凌心
,必當(dāng)滅火
,是誰之過歟?余引咎而退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 踞t(yī)家名錄】 1、凡用茯苓
,其目的在于補不在于泄
,茯苓之作用,在于泄不在于補
。蓋氣之所至
,水亦無所不至,氣之所止
,水亦無所不止
,利其水所以行其氣也。茯苓能寧心益脾補腎
,以其行有形之水
,布無形之氣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
、利水行氣,起陰以從陽
,布陽以化陰
,俾清生濁降,外達(dá)下行
,而心脾腎三臟得以補益也
。 3、茯苓淡而能滲
,甘而能補
,能瀉能補,兩得其宜之藥也
。利水濕以治水腫小便不利
,化痰飲以治咳咳嗽、痰濕入絡(luò)之癥
,健脾胃而能止瀉止帶
,寧心神治驚悸失眠。藥性平和
,無傷正氣之弊
,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
,故脾虛濕盛
,正虛邪實之癥尤為適宜?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
、世補齋醫(yī)書有云:“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藥。痰之本
,水也
,茯苓可以利水;痰之動
,濕也
,茯苓有可行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币詾槠浠抵嵟c利水滲濕攸關(guān)
,不無道理。然則利水滲濕之品
,并非均能化痰
,則茯苓之用,亦有所特殊者
。
葵子散簡介
目錄1拼音2《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十六:葵子散 2.1處方2.2制法2.3功能主治2.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2.5摘錄 3《圣惠》卷七十九:葵子散 3.1處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3.5摘錄 4方出《圣惠》卷七十四
,名見《普濟(jì)方》卷三三八:葵子散 4.1葵子散的別名4.2處方4.3制法4.4功能主治4.5葵子散的用法用量4.6摘錄 5《外臺》卷二十七引《范汪方》:葵子散 5.1處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5.5摘錄 6《圣惠》卷七十二:葵子散 6.1處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6.5摘錄 7《外臺》卷三十二引《古今錄驗》:葵子散 7.1葵子散的別名7.2處方7.3制法7.4功能主治7.5葵子散的用法用量7.6摘錄 8《準(zhǔn)繩·女科》卷四:葵子散 8.1處方8.2功能主治8.3葵子散的用法用量8.4摘錄 9《圣惠》卷三十二:葵子散 9.1處方9.2制法9.3功能主治9.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9.5注意9.6摘錄 10《圣惠》卷二十九:葵子散 10.1處方10.2制法10.3功能主治10.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0.5摘錄 11《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六:葵子散 11.1處方11.2制法11.3功能主治11.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1.5摘錄 12《圣惠》卷七十七:葵子散 12.1處方12.2制法12.3功能主治12.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2.5摘錄 13《一見知醫(yī)》卷一:葵子散 13.1處方13.2制法13.3功能主治13.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3.5摘錄 14《醫(yī)統(tǒng)》卷八十三 14.1方名14.2組成14.3主治14.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4.5制備方法 15《圣惠》卷六十二 15.1方名15.2組成15.3主治15.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5.5制備方法 16《圣惠》卷三十八 16.1方名16.2葵子散的別名16.3組成16.4主治16.5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6.6制備方法16.7附注 17《醫(yī)方類聚》卷一三三引《經(jīng)驗良方》 17.1方名17.2組成17.3主治17.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7.5制備方法 18《準(zhǔn)繩·女科》卷四 18.1方名18.2組成18.3功效18.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19《圣惠》卷五十八 19.1方名19.2組成19.3主治19.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9.5制備方法 20《直指小兒》卷四 20.1方名20.2組成20.3主治20.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20.5制備方法 21《圣惠》卷七十五 21.1方名21.2組成21.3主治21.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21.5制備方法 22《圣惠》卷九十二 22.1方名22.2組成22.3主治22.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22.5制備方法 附:1古籍中的葵子散 1拼音 kuí zǐ sǎn
2《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十六:葵子散
2.1處方
冬葵子30克 石南葉 榆白皮(去木,銼)石韋(去毛)木通(銼)各30克
2.2制法
上藥共為細(xì)末
。
2.3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
。治小兒沙石淋,痛不可忍
。
2.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次1.5克
,用蔥白湯調(diào)下
。
2.5摘錄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十六
3《圣惠》卷七十九:葵子散
3.1處方
葵子1兩,滑石3分
,黃芩2分
,瞿麥3分
,燈心1分
,白石英粉1兩,防葵半兩
,甘草1分(炙微赤
,銼)。
3.2制法
上為散
。
3.3功能主治
產(chǎn)后小腸風(fēng)氣隔閉
,淋澀不通。
3.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
,以水1中盞
,煎至6分,去滓溫服
,1日34次
。
3.5摘錄
《圣惠》卷七十九
4方出《圣惠》卷七十四,名見《普濟(jì)方》卷三三八:葵子散
4.1葵子散的別名
葵子湯
4.2處方
冬葵子1兩
,滑石1兩
,木通(銼)1兩。
4.3制法
上為散
。
4.4功能主治
妊娠患子淋
,小便澀痛。
4.5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葵子湯(《產(chǎn)科心法》上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镀諠?jì)方》有榆白皮。
4.6摘錄
方出《圣惠》卷七十四
,名見《普濟(jì)方》卷三三八
5《外臺》卷二十七引《范汪方》:葵子散
5.1處方
葵子半斤
,滑石2兩,石南葉1兩
,地榆3兩
,石韋1兩(去毛),通草1兩
。
5.2制法
上為散
。
5.3功能主治
利小便。主淋證
。
5.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
,飲調(diào)下,1日3次。
5.5摘錄
《外臺》卷二十七引《范汪方》
6《圣惠》卷七十二:葵子散
6.1處方
葵子1兩
,石韋(去毛)1兩
,王不留行1兩,滑石1兩
,當(dāng)歸(銼
,微炒)1兩,瞿麥1兩
,赤芍藥1兩
,琥珀1兩,甘草(炙微赤
,銼)1兩
。
6.2制法
上為細(xì)散。
6.3功能主治
婦人五淋
,小便澀
,腹痛氣悶。
6.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
,食前以大麥粥飲調(diào)下
。
6.5摘錄
《圣惠》卷七十二
7《外臺》卷三十二引《古今錄驗》:葵子散
7.1葵子散的別名
冬葵子散
7.2處方
冬葵子、柏子
、茯苓各等分
。
7.3制法
上為散。
7.4功能主治
令面光白
。主面皰氣甚如麻豆
,瘡?fù)矗χS汁出
,及面黑色黯(黑曾)
。
7.5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冬葵子散(《圣濟(jì)總錄》卷一○一)。
7.6摘錄
《外臺》卷三十二引《古今錄驗》
8《準(zhǔn)繩·女科》卷四:葵子散
8.1處方
甘草2兩
,葵子1兩
。
8.2功能主治
令妊娠滑胎易生。主
8.3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
8.4摘錄
《準(zhǔn)繩·女科》卷四
9《圣惠》卷三十二:葵子散
9.1處方
葵子1兩
,豉(微炒)1兩,犀角屑1兩
,地榆(銼)1兩
,川升麻1兩,露蜂房(微炒)1兩
,甘草3分(炙微赤
,銼)
。
9.2制法
上為粗散。
9.3功能主治
眼丹石毒
,先面赤口干
,目黃赤睛疼痛,恐變生翳障
。
9.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錢
,以水1中盞,煎至6分
,去滓
,食后溫服
。
9.5注意
忌炙煿熱面
。
9.6摘錄
《圣惠》卷三十二
10《圣惠》卷二十九:葵子散
10.1處方
木通1兩(銼),冬葵子1合
,滑石2兩
,石韋1兩(去毛),當(dāng)歸1兩
,生干地黃2兩
。
10.2制法
上為粗散。
10.3功能主治
虛勞
,小腸不利
,出血。
10.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錢
,以水1中盞
,煎至6分,去滓
,食前溫服
。
10.5摘錄
《圣惠》卷二十九
11《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六:葵子散
11.1處方
冬葵子不以多少。
11.2制法
上為散
。
11.3功能主治
血痢
,及婦人產(chǎn)后血痢。
11.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
,入臘茶末1錢
,以沸湯7分1盞調(diào)服,并23服愈
。
11.5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六
12《圣惠》卷七十七:葵子散
12.1處方
冬葵子1合
,滑石1兩,瞿麥半兩
,丹參半兩
。
12.2制法
上為粗散
。
12.3功能主治
妊娠十一月不產(chǎn),自由體性
。
12.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
,以水1中盞,入酥1茶匙
,煎至6分
,去滓溫服。
12.5摘錄
《圣惠》卷七十七
13《一見知醫(yī)》卷一:葵子散
13.1處方
葵子
、滑石
、山梔、蔥汁
、螺肉
。
13.2制法
上為細(xì)末。
13.3功能主治
孕婦轉(zhuǎn)胞
。
13.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貼臍內(nèi)
。
13.5摘錄
《一見知醫(yī)》卷一
14《醫(yī)統(tǒng)》卷八十三
14.1方名
葵子散
14.2組成
葵子、車前子
、亂發(fā)(燒灰)各等分
。
14.3主治
孕婦轉(zhuǎn)脬,小便數(shù)日不通
。
14.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
,茶湯調(diào)下。
14.5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
。
15《圣惠》卷六十二
15.1方名
葵子散
15.2組成
葵子1兩
,川芒消2兩,當(dāng)歸1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