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防五苓飲
中醫(yī)世家
2023-05-18 17:48:49
荊防五苓飲
處方 : 荊芥7分,防風1錢,澤瀉1錢
,柴胡8分
,木通3分,甘草3分
,赤茯苓1錢5分
,豬苓1錢5分。
功能主治 : 夏日疫病
。

用法用量 : 加生姜3片
,空心服。虛者
,加人參3分
。
摘錄 : 《窮鄉(xiāng)便方》
尋:中國中醫(yī)藥版《中醫(yī)內(nèi)科學》的方劑歌訣
1、感 冒
感冒四時風邪襲,咳嗽頭疼流鼻涕,惡寒發(fā)熱身不適,解達法由表實立,荊防銀翹香薷飲,風寒風熱暑濕岐,尚有氣虛參蘇施,加減葳蕤滋陰虛
。
2
、咳 嗽
咳為肺病氣上逆,外感內(nèi)傷兩大綱
,風寒三拗止嗽用
,熱菊燥杏俱有桑,二陳三子法中土
,內(nèi)傷痰熱清金方
,肝火瀉白黛蛤合,肺虧沙參麥冬嘗
。
3
、肺 痿
肺痿病屬慢虛疴,主癥咳吐濁涎沫
,痿如草木萎不榮
,日熾霜殺葉萎弱
,肺中津氣失濡養(yǎng),虛冷較少虛火多
,滋陰潤肺麥門施
,草姜姜草虛寒卓。
4
、肺 癰
肺葉生瘡成膿瘍
,風熱痰火瘀毒傷,咯吐腥臭膿血痰
,邪盛正實辨證綱
。初期清解銀翹良,成癰如金葦莖湯
,潰膿加味桔梗施
,恢復沙參桔梗匡
。
5
、哮 證
哮證發(fā)作痰鳴喘,宿根新邪肺不宣, 邪實正虛辨標本,寒哮寒痰射麻專, 定喘湯方主熱哮,緩解固本最相關(guān), 肺脾腎虛有主次,玉屏六君腎氣丸.
6、喘 證
喘分虛實肺腎關(guān)
,張口抬肩鼻翼煽
,風寒痰郁里熱型,麻黃桑白麻石甘
,痰濁二陳三子合
,肺氣郁閉五磨專,生脈補肺肺金虛
,腎虛腎氣參蛤散
。
7、肺 脹
肺氣脹滿多老年
,喘咳上氣病纏綿
,蘇子三子六君子,痰濁壅肺應精選
。越婢桑白適痰熱
,痰蒙滌痰安宮丸,平喘補肺金水虛
,水泛真武五苓散
。
8、肺 癆
肺癆正虛瘵蟲罹
,性屬傳染慢虛疾
,咳嗽咯血形羸弱,潮熱盜汗特征具
,月華丸治肺陰虛
,百合秦艽火旺亟, 保真湯主氣陰耗
,陰陽補天大造需。
9
、痰 飲
痰飲總括
痰飲確緣水內(nèi)停
,醫(yī)圣金匱論最精,痰懸溢支宜溫化,陰盛陽虛標本明
。
痰 飲
飲留胃腸名痰飲
,苓桂術(shù)甘半夏斟,甘遂半夏或己椒
,虛實主次應細分
。
懸 飲
邪犯胸肺柴枳長,若停胸脅十棗良
,絡(luò)氣不和香附使
,陰虛內(nèi)熱沙麥嘗.
溢 飲
淫溢肢體溢飲名,發(fā)表化飲癥能平
,小青龍湯加減用
,肺脾水氣定可清。
支 飲
支飲觸發(fā)為邪實
,寒邪伏肺青龍施,苓桂術(shù)甘或腎氣
,緩解脾腎陽虛時
。
10、自汗 盜汗
古云盜汗多陰虛
,自汗陽羸衛(wèi)外疏, 肺衛(wèi)不固玉屏風
,營衛(wèi)不和桂枝主,陰陽失調(diào)液外泄
,互根當究五車書
。陰虛火旺歸六黃,邪熱郁蒸龍膽處
。
11
、血 證
血證病機歸熱虛,上溢下泄?jié)B肌膚
,辨清部位明臟腑
,三大治則火血氣。
鼻 衄
鼻衄熱迫肺胃肝
,桑菊玉女龍膽煎
,歸脾湯補氣血虧,局部用藥效更添
。
齒 衄
齒衄胃火循經(jīng)沖
,清胃瀉心合方攻
,肝腎陰虧相火浮,滋水清肝茜根終
。
吐 血
吐血由胃嘔吐出
,瀉心十灰胃熱著,肝火犯胃龍肝瀉
,氣虛血溢歸脾主
。
咳 血
咳血總由肺中來,燥熱桑杏湯化裁
,肝火瀉白黛蛤合
,陰虛百合固金篩。
便 血
便血腸道濕熱致
,地榆散或槐角施
,若由脾胃虛寒生,黃土湯方溫而止
。
尿 血
尿血實熱小薊飲
,虛熱知柏地黃斟,脾虛歸脾湯堪用
,腎虛山藥功中肯
。
紫 斑
紫斑血熱妄行傷,犀角地黃湯最良
,虛火茜根散增損
,氣不攝血歸脾湯。
12
、心 悸
心虛膽怯安神志
,心血不足歸脾施,陰虛火旺補心丹
,陽虛不振用桂枝
,苓桂術(shù)甘水凌心,桃仁紅花瘀阻治
,驚悸怔忡當細辨
,斟酌病情分虛實?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肮鹬Α奔垂鹬Ω什蔟埞悄迪牅?br> 13
、胸 痹
陰寒痰濁并血瘀,本屬陰陽氣血虛
,標實宜通虛溫補
,血府逐瘀活法立,栝蔞半夏或白酒
,痰壅寒凝證有異
,左歸生脈合養(yǎng)營
,參附右歸從本議。
14
、不 寐
不寐虛實道理深
,肝郁化火龍膽斟,痰熱內(nèi)擾胃不和
,溫膽為法崇經(jīng)云
,心脾兩虛歸脾施,陰虛長沙妙絕倫
,心膽氣虛安神志
,是疾尚虛醫(yī)精神。
附1.多寐
濕困脾弱多貪眠
,陰盛陽虛氣不前
,平胃六君隨證用,陽虛理中補中研
。
附2:健忘
健忘證關(guān)心脾腎
,歸脾湯方思慮斟,六味地黃腎精耗
,勞心過度枕中神
。
15、厥 證
厥證昏仆氣逆亂
,搐鼻參附針為先
,醒辨氣血與痰食,虛實氣厥不一般, 虛證四味實五磨
,血厥獨參通瘀煎, 痰厥導痰湯為主,食厥神術(shù)保和丸
。
16
、郁 證
情志不舒郁證生,六郁總由氣郁成
,肝氣郁結(jié)郁化火
,柴胡丹梔證不同,半夏厚樸主梅核
,甘麥憂郁傷神靈, 心脾兩虛歸脾施
,陰虛火旺滋水清。
17
、癲 狂
癲狂總括
癲狂多發(fā)青壯年
,精神失常證易辨,肝膽心脾關(guān)系緊
,氣郁痰火陰陽偏
。癲疾沉默神癡呆
,語無倫次多喜歡,狂證喧擾躁妄罵
,多怒不識六親眷
。
癲,
癲證憂愁久致郁,氣滯津聚傷心脾
,痰氣郁結(jié)順氣導
,心脾兩虛養(yǎng)心宜。
狂,
狂證惱怒不得宣
,化火挾痰神逆亂
,肝膽胃經(jīng)審病機,生鐵落飲二陰煎
。
18
、癇 證
癇證形成多先天,驚恐腦傷氣逆亂
,昏仆抽風吐涎沫
、聲類畜叫總由痰。定癇丸主風痰阻
,火盛滌痰并龍膽
,大補元煎合六君,心腎虧虛滋是全
。
19
、胃 痛
胃痛良附散寒凝,柴胡主疏氣滯型
,肝胃郁熱化肝煎
,保和丸消食積停,失笑丹參活瘀血
,一貫芍甘陰虛更
,黃芪建中溫脾胃,通則不痛含義精
。
附1:吐 酸
泛吐酸水有兩端
,香砂六君左金丸,寒熱加減靈便用
,病機指示屬于肝
。
附2:嘈 雜
脘中饑嘈時作止,胃熱溫膽加連梔
,四君增味治胃虛
,歸脾湯主血虛時。氣虛陽微實難治,補氣右歸延生機
。
20
、噎 膈
噎即噎塞隔為拒,酒食所傷憂思郁
,標本虛實當首察
,啟膈潤燥利痰氣。五汁津虧得良劑
,通幽瘀血最相宜
,氣虛陽微實難治,補氣右歸延生機
。
附:反胃
食入反出胃家寒
,丁香透膈治弗難,更有下焦乏火化,附子理中益火源
。
21
、嘔 吐
胃失和降氣上逆,虛實詳辨定緩急
,食傷外邪犯胃腑
,保和丸施香正氣。痰飲半夏合苓桂
,疏肝夏樸左金一
,理中脾胃虛寒型,麥門堪為胃陰虛
。
22
、呃 逆
胃氣上逆呃呃呃,食乖正虧志不和
,實證胃寒或火逆
,丁香竹葉柿蒂多。若屬氣機郁滯型
,五磨順氣勿蹉跎
,更有陽虛理中施,陰虛益胃功效卓
。
23、泄 瀉
泄瀉便稀更衣煩
,濕勝脾虛最關(guān)鍵
,藿香正氣除寒濕,濕熱葛根湯芩連
。痛瀉要方肝乘脾
,保和食滯腸胃間,參苓白術(shù)脾胃弱
,四神瀉在黎明前
。
24
、痢 疾
痢下赤白并腹痛,里急后重夏秋生
,濕熱疫毒內(nèi)傷食
,損傷脾胃腸澼成,疫毒清涼白頭翁
,濕熱芍藥定權(quán)衡
,寒濕胃苓重溫化,陰虛駐車養(yǎng)陰清
,真人善治虛寒痢
,連理休息痢收功。
25
、霍 亂
吐瀉交作霍亂名
,揮霍撩亂勢堪驚,時傷穢濁食弗潔
,三類寒熱干霍生
,寒霍重證急回陽,藿香純陽適證輕
,蠶矢燃照主熱霍
,絞腸為干玉樞平。
26
、腹 痛
腹痛臟腑氣血分
,寒熱虛實審病因,寒則良附熱承氣
,虛則溫補建中飲
,實痛疏肝氣不運,日久少腹除瘀根
,另有食積保和丸
,通字義廣法度深。
27
、便 秘
便秘脾腎關(guān)系密
,胃腸傳導論病機,不通艱澀便時長
,治分熱冷與氣虛
。熱結(jié)麻丸冷濟川,氣結(jié)六磨能解急
,黃芪湯擅氣不運
,尊生潤腸治血虛.
28、蟲 證
蟲證總括
蟲證寄生腸道間,蛔絳鉤蟯及姜片
,傷脾擾腑耗氣血
,面黃異嗜腹痛現(xiàn)。
蛔蟲病
蛔蟲痛劇烏梅丸
,痛減驅(qū)蛔化蟲專, 病久香砂六君子
,尚有簡易方法便
蛔 厥 蛔厥痛引右背肩,彎要曲膝躁不安
,安蛔定痛烏梅施
,緩解膽道驅(qū)蛔餐。
絳蟲病
絳蟲特征白節(jié)片
,治療南瓜子雷丸
,檳榔石榴仙鶴草,驅(qū)蟲務盡勿留患
。
鉤蟲病
鉤蟲病為多南方
,脾虛黃病絳礬良,氣血兩虛八珍施
,驅(qū)蟲榧子雷丸榔
。
蟯蟲病
蟯蟲兒童患病多,肛癢夜甚小蟲著
,內(nèi)服追蟲外百部
,注意衛(wèi)生功效卓。
姜片蟲
姜片蟲病囊蚴染
,菱角荸薺因生餐
,驅(qū)蟲為主佐健脾,檳榔香砂六君專
。
29
、脅 痛
脅痛病源主肝膽,實多虛少氣血辨
,滯瘀濕熱肝陰虛
,以通為主虛滋肝。氣郁當疏柴胡散
,瘀血旋覆湯復元
,肝膽濕熱龍膽妙,養(yǎng)陰柔肝一貫煎.
30、黃 疸
黃疸病由濕邪生
,色分暗滯與鮮明
,陽黃熱重茵陳施,濕多甘露配五苓
。急黃毒盛犀角解,陰黃術(shù)附寒濕凝,尚有木瘀郁血積
,逍遙鱉甲隨證定
。
附:萎黃
萎黃肌膚淡黃色,倦怠干萎無光澤
,黃芪建中溫脾胃
,調(diào)理脾胃為要則。
31
、積 聚
腹內(nèi)結(jié)塊脹或痛
,積聚病形各不同,聚證肝郁逍遙主
,六磨食滯痰阻通
。積初金鈴失笑和,日久酌補膈下攻
,正虛八珍化積施
,重證切記圖緩攻。
32
、鼓 脹
鼓脹氣血水交凝
,肝脾腎臟常俱病,氣滯柴胡胃苓選
,寒濕實脾溫而行
,濕熱中滿合茵陳,肝脾血瘀需調(diào)營
,六味膈下主陰虛
,脾腎陽虛附五苓。
33
、眩 暈
諸風掉眩肝風蕩
,髓虧血乏痰火傷,暈眩嘔惡汗自泄
,急標緩本辨證昌
,肝陽上亢天麻潛,氣血虧虛歸脾湯
,痰濁中阻夏白術(shù)
,腎虧左歸右歸方。
34
、中 風
中風總括
中風卒起證多端
,氣血虛火及風痰, 肝腎陰虛為根本,真中類中外邪辨。
中經(jīng)絡(luò)
絡(luò)脈空虛風邪襲
,大秦艽湯祛風亟
,肝腎陰虛風陽擾
,鎮(zhèn)肝息風滋潛需。
中臟腑
中臟閉脫必須分
,突然昏到不知人
,口噤手握二便頻,脫則手撒汗如淋
。陽閉羚羊角湯治
,至寶安宮急灌進,陰閉滌痰蘇合香
,脫證參麥復陽陰
。
后遺證
中風后遺治頗難,針灸推拿并鍛煉
,偏癱補陽還五施
,鎮(zhèn)肝息風病機轉(zhuǎn)。語蹇腎虧地黃飲
,風痰阻絡(luò)解語丹
,陽亢天麻須加味,口眼歪斜牽正散
。
35
、水 腫
水腫原因水濕起,越婢加術(shù)風水襲,五味消毒麻連豆,濕毒浸淫用之宜,胃苓五皮水濕證,濕熱雍盛疏鑿立,脾陽虛衰實脾飲,濟生真武腎虛。
36
、淋 證
淋證澀痛小便頻
,濕熱蘊結(jié)膀胱腎,熱淋通利八正散
,石淋石韋增三金
。氣淋虛證補中氣,實證利氣取香沉
。血淋小薊導赤散
,知柏地黃虛實分。膏淋湯治虛膏淋
,實證萆薤分清飲
。勞淋無比山藥丸,六淋轉(zhuǎn)化要詳珍
。
附:尿 濁
濁由濕熱萆薤佳
,氣陷精下補中法,水缺知柏地黃主
,火衰右歸溫腎家
。
37、癃 閉
癃閉似淋閉不通
,上焦不外肺熱壅
,中清不升濁弗降
,下屬濕熱腎不充。清肺補中上中施
,八正濟生下辨明
,更有沉香疏肝氣,尿阻代抵擋堪攻
。
38、腰 痛
腰痛悠悠酸無力
,腎著沉沉不轉(zhuǎn)移
,若還濕熱伴熱感,痛如錐刺屬血瘀
。左右歸丸腎虛主
,甘姜苓術(shù)金匱立,四妙身痛逐瘀施
,綜合治療勿勞欲
。
39、消 渴
消渴三多體羸常
,病在水金燥土傷
,食乖情志勞欲過,陰虛為本燥標彰
。上消肺熱消渴方
,中消玉女胃火煬,下消地黃腎陰虧
,兩虛腎氣鹿茸良
。
40、遺 精
遺精夢遺滑精探
,心腎失調(diào)最相關(guān)
,君相火動黃連施,補心三才封髓丹
。濕熱下注分清飲
,勞傷心脾妙香散,腎虛滑脫精不固
,地黃左歸右歸丸
。
附:陽痿
陽痿贊育命火衰,歸脾氣血心脾責
,大補元煎恐傷腎
,濕熱下注用知柏。
41
、耳鳴耳聾
耳竅閉塞起鳴聾
,鳴聾有別機理通
。肝火痰火風熱火,龍膽溫膽銀翹宗
,腎精虧虛左慈滋
,脾虛益氣聰明崇,新久虛實標本辨
,肝膽脾腎分補攻
。
42、痹 證
痹證風寒濕熱乘
,閉而為痛痹斯名
,風盛走游防風取,寒則痛劇烏頭通
。重著麻木薏苡仁
,紅腫白虎加桂精,虛久獨活寄生施
,內(nèi)舍五臟法道更, 肝腎虧虛守虎潛
,針灸推拿佐功成。
43
、內(nèi) 傷 發(fā) 熱
內(nèi)傷發(fā)熱病纏綿
,氣血精虧臟腑偏,情志飲食勞倦因
,孟浪發(fā)散或苦寒
,陰虛內(nèi)熱清骨散,補中歸脾氣血研
,血府逐瘀神方妙
,丹梔逍遙熱郁肝。
44
、虛 勞
虛勞總括
五臟虛候立為目,氣血陰陽大綱辨
。虛勞病勢多纏綿,內(nèi)因外因先后天
,
氣虛
氣虛主在肺脾臟
,補肺加味四君良.血虛
血虛須辨心與肝,養(yǎng)心四物湯效驗
。
陰虛
陰虛在肺沙麥擅
,心虧天王補心丹,脾胃陰虛湯益胃
,肝腎補肝左歸丸
。
陽虛
陽虛里寒為征象,心用拯陽理勞湯
,附子理中溫脾土
,右歸丸方復腎陽
。
11、里熱表寒:里熱表寒素有熱
,煩躁便秘渴咽干
。復感寒邪身軀痛,繼而發(fā)熱惡風寒
。
12
、真熱假寒:真熱假寒陽不伸,面色蒼白手足冰
。惡熱煩渴喜冷飲
,舌絳苔黃神不清。
13
、真寒假熱:身寒假熱陽氣虛,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熱口渴脈虛大
,甘溫除熱好時機。
14
、虛證:虛證形瘦無精神
,心悸氣短汗淋淋。陰虛可見五心熱
,陽虛面白肢不溫
。舌光無苔脈細弱,大便溏瀉小便頻
。
15
、實證:實證氣郁精神狂,脅脘腹脹痰濁黃
。便難里急尿澀痛
,舌紅苔厚脈弦長。
16
、上實下虛:上實喘嗽痰壅盛
,胸脘腹脹臥則難。下虛浮腫吸氣少
,形寒肢冷腰膝酸
。
17、上虛下實:上虛心肺不足證
,下實大腸濕熱凝
。心悸怔忡氣息短,里急后重膿血行
。
18
、里虛表實:里虛表實食欲減
,便溏食后腹脹滿。惡寒發(fā)熱頭身痛
,素體陽虛又外感
。
19、真實假虛:內(nèi)有真實外假虛
,體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癥瘕,大實贏狀補益疾
。
20
、真虛假實:真虛假實腹脹滿,痛喜揉按而和緩
。舌質(zhì)胖嫩虛弦脈
,反瀉含冤重危險。
21
、陰陽
陰證面白四肢冷
,神疲乏力語聲低。尿清便溏口不渴
,舌淡苔白脈沉遲
。
陽證神旺語聲粗,面目紅赤呼吸粗
。高熱尿黃大便秘
,舌紅苔黃脈洪浮。
陰虛內(nèi)熱顴唇紅
,盜汗少寐夢遺精
。五心煩熱脈細數(shù),舌紅無苔臥不寧
。
陽虛外寒面唇白
,自汗欲寐虛弱脈,身倦畏寒尿頻數(shù)
,陽痿帶稀體無澤
。
失血脫水成亡陰,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紅干燥脈虛數(shù)
,面色潮紅畏熱煩。
亡陽病變陽虛脫
,手足厥冷汗出多
。脈微欲絕舌淡潤,渴喜熱飲息微弱。
22
、氣虛:氣虛五臟功能弱
,呼吸氣促語低微。身疲肢倦食納少
,心悸筋緩目發(fā)黑
。頭暈眼花腰酸痛,自汗脫肛內(nèi)臟重
。
23
、氣滯證:氣滯主證脹悶痛,脹疼發(fā)作時重輕
,竄痛噯氣矢氣減
,兼證五臟各有型。脘悶納呆脅脹滿
,咳喘胸憋腰脊痛
。
24、氣逆:氣逆病本肺胃肝
,咳嗽喘息肺逆先
。嘔惡噯氣呃逆胃,肝逆昏厥頭暈眩
。
25、血虛證:面唇舌甲無光華
,心悸失眠手足麻
,經(jīng)少衍期脈虛細,頭眩乏力眼昏花
。
26
、血熱證:身熱夜甚煩不眠,目紅鼻衄發(fā)疹斑
。舌質(zhì)紅絳脈細數(shù)
,月經(jīng)先期崩漏連。
27
、血瘀:腫脹刺痛有定點
,日輕夜重面色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诖缴噘|(zhì)青紫暗
,舌邊尖部瘀點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诟伤运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肢體麻木或痙攣。脈沉細澀為要點,部位不同隨癥見
。
28
、氣滯血瘀:氣滯血瘀肝郁成,太息易怒脅脹痛
。月經(jīng)不調(diào)脅痞塊
,舌紫脈虛診可憑。
29
、氣血兩虛:氣血兩虛頭暈眩
,少氣乏力懶語言。面白色淡脈細弱
,自汗心悸兼失眠
。
30、氣虛失血:氣虛失血屬內(nèi)傷
,倦怠少氣面萎黃
。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脈弱歸脾湯
。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
,盡力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_^
鮑艷舉最常用的四十個方子
四十個方子也太多了
,上述醫(yī)案
,一診是四逆散合縮泉丸加味,不效
。后來加上了小柴胡湯治愈
我在考慮除了頭面部五官是孔竅病
,大小便也應該是孔竅吧,加了小柴胡湯后遺尿就好了
。
古人有七竅流血的說法
,按理說大小便問題也應當是孔竅病
【醫(yī)案學習分享】
幾條經(jīng)合病,要分清主次
,可能某條經(jīng)只需加幾味藥即可
,不必成方,陽明濕熱和太陰里虛寒同時出現(xiàn)的情況要注意
舌暗就可以考慮有瘀血的存在
,用桂枝茯苓丸
。
對于太陰虛寒癥,如果沒有下利
,鮑艷舉一般用小建中湯加炮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