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痹解凝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18 20:07:34
蠲痹解凝湯
處方 : 黃芪20克,葛根20克,山萸肉10克
,伸筋草10克
,桂枝10克,姜黃10克
,田三七5克,當歸12克,防風12克
,秦切15克,甘草6克
。
功能主治 : 補腎養(yǎng)肝
,益氣活血,祛風勝濕
。主肝腎虧虛
,外邪內侵,氣虛血瘀
。

用法用量 : 水煎加黃酒少許溫服
。每日1劑,日服3次
。
摘錄 : 王西周方
因為著涼引起的肩周炎,怎么樣食療
治療方案
1.肩周炎有其自然病程
,一般在1年左右能自愈
。但若不配合治療和功能鍛煉,即使自愈也將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2.早期給予理療
、針灸
、適度的推拿按摩,可改善癥狀
。
3.痛點局限時
,可局部注射醋酸強地松龍、能明顯緩解疼痛
。
4.疼痛持續(xù)
、夜間難以入睡時,可短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
,并加以適量口服肌松弛劑
。
5.無論病程長、短
,癥狀輕
、重,均應每日進行肩關節(jié)的主動活動
,活動時以不引起劇痛為限
。
疾病預防
避免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因素
。
保健貼士
1
、注意肩關節(jié)局部保暖,隨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
,避免受寒受風及久居潮濕之地
。
2、避免過度勞累
,避免提重物
,注意局部保暖。
3
、要加強身體各關節(jié)的活動和戶外鍛煉
,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損傷
。
4
、老年人要加強營養(yǎng),補充鈣質
,如吃牛奶,雞蛋
,豆制品
,骨頭湯,黑木耳等
,或口服鈣劑
。
5
、急性期不宜做肩關節(jié)的主動活動,可采用熱敷
、拔火罐
、輕手法推拿、按摩等方法綜合治療
,注意熱敷時不要燙傷
。
針灸療法
肩關節(jié)周圍炎是肩并節(jié)囊和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的一種退行性、炎性病變
。其臨床表現(xiàn)為:多見于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早期以疼痛為主,日輕夜重
;晚期則以功能障礙來主
,外展、外旋及后伸等動作受限最明顯
。
中醫(yī)學中
,本病稱“漏肩風”、“肩凝”等
,屬痹癥范疇
。多因年老體虛,風寒濕邪乘虛而入
,致經脈痹阻
;或跌仆損傷,瘀血留內
,氣血不行
,經筋作用失常而道致本病。
針灸治療肩痛在《針灸甲乙經》
、《備急千全要方》
、《針灸資生經》及《針灸大成》等著作中,均有記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代明確提到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針灸治療首見于1954年
。六十年代報道頗多,但以傳統(tǒng)的針刺法為主
。近二十年來
,幾乎各種穴位刺激療法被用于本病的治療,諸如刺血
、針刺
、艾灸、拔罐、穴位激光照射
、熱針
、穴位微波法、電針以及穴位注射等
,為提高療效
,還往往將二或三種方法結合運用。目前
,針灸及各種穴位刺激法的療效大致類似
,有效率在95%以上。
【治療】
體針
(一)取穴
主穴:肩髃透極泉
,天宗透秉風
、肩貞、條口透承山
。
配穴:曲池
、尺澤、肩陵
、肩井
、合谷、陽陵泉
。
肩陵穴位置:陰陵泉下8~9分
。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
。囑病人垂曲肘
。宜以28號針,長3~4寸
,行深刺透刺
,使局部有較強的酸麻脹感。條口透承山及肩陵穴
、陽陵泉均宜針對側穴
,為提高療效,可先針此類穴
,待明顯得氣后
,令患者活動肩部,內外旋轉
、前伸后屈等
;然后再針局部穴。每日或隔日1次
,10次為一療程
。療程間隔5天
。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48例,結果痊愈226例
,顯效100例,有效111例
,無效11例
,其總有效率為97.5%[1~5]。
電針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肩髃
、天宗
、曲池、肩井
。
配穴:條口透承山
、臂(骨需)、阿是穴
。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
。配穴,病程<30天者
,加條口透承山
;>30天者,選余穴
。先取肩髃
,快速刺入1寸,得氣后
,再向極泉方向刺入3~4寸
,行針2~3分鐘,余主穴用常規(guī)刺法
,然后接通電針儀
,用密波或疏密波,留針30分鐘
。電流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
。如病程<30天,先取患側條口透承山
,針深2.5寸
,得氣后通電針儀之正極;手握負電極
,電針法同上
。>30天者,針其余配穴
,方法同上
。選2穴行穴位注射
,藥物用丁公藤注射液或5%當歸注射液,每穴1毫升
。電針每日或隔日1次
,穴注每周2次。電針
、穴注不同日進行
。
(三)療效評價
共治226例,結果痊愈或基本痊愈135例
,顯效45例
,有效41例,無效5例
,總有效率為97.6%[6
,7]。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肩內陵
、曲池
、阿是穴。
配穴:肩貞
、肩髃
、天宗、臂(骨需)
。
肩內陵穴位置:垂肩
,腋前紋端與肩髃連線中點。
(二)治法
主穴均取
,配穴酌加1~2穴
。用低功率氦氖激光儀照射,輸出功率為7毫瓦
,波長6328埃
,光斑直徑4毫米,治療面積12.26平方毫米
,照射距離50厘米左右
。每穴照射5分鐘,痛點可8~10分鐘
,每日1次
,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歇3~5日
。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57例
,結果,痊愈95例
,顯效50例
,有效100例
,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95.3%[8~10]
。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
阿是穴位置:肩部壓痛點(下同)。
(二)治法
首先在患肩上進行按壓
,找到壓痛點
,在最明顯的一處用三棱針或鈹針迅速刺入,深1~2分左右
,即出針。如此上
、下
、左、右
,進行點刺
,共5針,呈梅花狀
,范圍以稍大于罐具口徑為宜
,點刺處則應血出如珠。如痛點較分散
,每次刺絡2~3個痛點
。用閃火法或真空拔罐器拔罐10~15分鐘,拔出1~3毫升血為度
。去罐后
,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并行被動活動5~10分鐘
,每隔2~4日一次
,連續(xù)3次為一療程。 患者平時加強功能鍛煉
。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28例
,結果痊愈120例,顯效54例
,有效39例
,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93.5%[11~13]
。
刺血
(一)取穴
主穴:尺澤
、曲池、曲澤
。
配穴:肩貞
、肩髎
、肩內陵、阿是穴
。
(二)治法
主穴每次僅取一穴
,配穴據(jù)癥酌取,均為患側
。先在穴位及其周圍仔細尋找有瘀血現(xiàn)象之靜脈
,然后用消毒三棱針刺破血管,出血10~20毫升
,血止后拔罐5分鐘
。每10~20天治療1次,3次為一療程
。
(三)療效評價
共治30例
,經1~3次治療,痊愈28例
,顯效2例
,總愈顯率達100%[14]。
耳針
(一)取穴
主穴:肩
、鎖骨
、神門、肩關節(jié)
。
配穴:肝
、脾、皮質下
。
肩關節(jié)穴位置:在肩穴與鎖骨穴之間
。
(二)治法
主穴取2~3穴,酌加配穴
。探得敏感點或陽性反應物后
,用5分普通毫針快速刺入,得氣后
,行捻轉手法
,中強度刺激,約持續(xù)半至1分鐘
。在運用手法的過程中
,令病人適量活動患肩。疼痛較劇烈者
,肩或肩關節(jié)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數(shù)滴
。毫針刺每日1次,刺血隔2~3日1次
。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78例
,結果臨床痊愈37例
,顯效28例,有效6例
,無效4例
,其總有效率為94.4%[15,16]
。
割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
(二)治法
以左手食指、中指繃緊阿是穴
,右手持鋒鉤針迅剌入皮下組織
,病人有酸、麻
、脹感時停止進針
,然后上下提動針柄,鉤割數(shù)下
,出針。加拔火罐
,10~15分鐘
。每周2次,4次為一療程
,療程間隔1周
。
(三)療效評價
共以上法治60例,痊愈56例
,顯效4例
,有效率為100%[17]。
按摩療法
一部分肩關節(jié)周圍炎患者有自愈趨勢
,僅遺留輕度功能障礙
。大部分患者須經有效的治療方能痊愈。手部按摩配合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療效顯著
。手部按摩可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環(huán)
,加速滲出物的吸收,起到通絡止痛的作用
;功能鍛煉可以松解粘連
,滑利關節(jié),以促進肩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
,兩者相得益彰
。
按摩選穴
經穴:經渠、少府
、內關
、合谷
、后溪、中清等
。
反射區(qū):肩關節(jié)
、頸肩區(qū)、斜方肌
、腎
、輸尿管、膀胱
、肺
、頸項、頸椎
、胸椎
、肝、脾等
。
反應點:肩點
、痙攣刺激點、后頭點
、頸項點等
。
全息穴:頸肩穴、上肢穴
。
按摩方法
推按上述反射區(qū)
,每穴1oo-200次;點按各反應點2o0-3o0次
;掐按各全息穴30o次
。上述經穴分為兩組,合谷
、經渠
、少府為一組,內關
、后溪
、中渚為另一組,每次按摩一組
,兩組輪換使用
。每穴按揉30-50次。每天按摩1次
,30次為1個療程
。可持續(xù)3-4個療程,直至痊愈
。
配合適當?shù)墓δ苠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如爬墻活動,即雙腳并攏
,面對墻壁
,用雙手或單手沿墻壁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臂盡量高舉
,然后緩緩下回原處
,反復數(shù)次;體后拉手
,即雙手向后
,用健側手拉住患側腕部,漸漸向上拉動
,反復進行
;另有甩手等肩關節(jié)的各向活動等。每天早晚各1次
,每次10-2o分鐘
。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
,幅度要由小漸大
。
治療期間,避免提重物
,注意局部保暖。局部可配合熱敷
,每天1次
,每次10分鐘。水溫不要過高
,以免燙傷
。
(一)
【辨證】久傷入絡
,筋肉失養(yǎng)
。
【治法】活血養(yǎng)血,舒筋通絡
。
【方名】舒筋養(yǎng)血湯
。
【組成】當歸12克,生地12克
,熟地12克
,雞血藤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
,炙甘草10克
,威靈仙10克,桂枝6克
,蜈蚣6克
,橘絡6克,黃芪15克
,細辛1克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日服2次
。
【出處】余錫明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ǘ?
【辨證】寒邪祛瘀
,痹阻經絡。
【治法】溫經散寒
,化痰祛瘀
。
【方名】陽和活絡湯加減。
【組成】麻黃5克
,白芥子10克
,熟地15克,桂枝10克
,甘草3克
,炮附子10克,姜黃6克
,淫羊藿15克
,當歸10克,川芎6克
,制乳沒各6克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
【出處】鄭國珍方
。
(三)
【辨證】肝腎兩虛
,痹阻關節(jié)
。
【治法】滋補肝腎,溫經通絡
。
【方名】三痹湯加減
。
【組成】羌活12克,黨參12克,秦艽10克
,防風10克
,當歸10克,茯苓10克
,狗脊10克
,熟地15克,黃芪15克
,白芍10克
,細辛2克,蜈蚣2條
,川芎6克
,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
,日服2次。
【出處】余錫明方
。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ㄋ模?
【辨證】寒凝血滯,兼有氣虛
。
【治法】溫經散寒
,益氣活血。
【方名】肩凝湯加味
。
【組成】黃芪30克
,川草烏各9克,當歸30克
,丹參30克
,桂枝15克,透骨草30克
,羌活18克,生地30克
,香附15克
,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
,日服2次。
【出處】婁多峰方
。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ㄎ澹?
【辨證】筋骨勞損,營衛(wèi)俱虛,氣血瘀滯
,經脈受阻
。
【治法】調營衛(wèi),行氣血
,舒筋絡
,止疼痛。
【方名】蠲痹湯加味
。
【組成】炙黃芪15克
,當歸15克,姜黃10克
,羌活10克
,赤芍10克,防風10克
,甘草3克
,生姜10克,大棗3枚
,川芎10克
,紅花10克,丹參15克
,雞血藤15克
,沒藥10克,續(xù)斷15克
。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日服3次
。
【出處】邱峰方
。
(六)
【辨證】肝腎虧損
,風濕痹阻
,經絡凝滯。
【治法】補肝益腎
,活血通絡
。
【方名】補肝益腎通絡湯。
【組成】當歸9克
,杜仲9克
,黃芪12克,黨參9克
,川斷9克
,菟絲子9克
,羌活9克,鹿角霜9克
,枸杞9克
,伸筋草6克,何首烏9克
,城草3克
,山楂9克,谷芽9克
。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日服2次
。
【出處】李明智方
。
(七)
【辨證】肝之精氣虛衰
,筋失溫煦
,復感風寒之邪,痹阻于肩
。
【治法】溫補肝腎
,祛散風寒。
【方名】補肝益氣湯
。
【組成】昆黃芪30克
,黨參20克,山萸肉20克
,桑枝10克
,桂枝10克,杜仲10克
,當歸10克
,川芎10克,白芍10克
,生姜10克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日服2次
。
【出處】程遠文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ò耍?
【辨證】肝腎虧虛,外邪內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