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香飲子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冷香飲子
處方 : 草果仁(五錢) 附子(一錢) 橘紅(一錢) 炙甘草(一錢)
功能主治 : 治老人虛人
,伏暑煩躁,引飲無度,惡心疲倦
,服涼藥不得者
。

用法用量 : 上作一服
,水二鐘
,生姜七片
,煎至一鐘
,去滓
,沉冷旋旋服,不拘時候
。
摘錄 :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楊氏家藏方》卷三:冷香飲子
處方 : 草果子仁60克 甘草30克(炙)陳橘皮 (去白)15克 附子(炮
,去皮、臍)7.5克
制法 : 上藥哎咀
。
功能主治 : 治伏暑煩躁
,引飲無度,嘔吐下利
。
用法用量 : 每用15克
,水750毫升,煎至500毫升
,去滓
,沉冷,旋旋服之
,不拘時候
。
摘錄 : 《楊氏家藏方》卷三
中醫(yī)上內火特旺 ,怎么辦
?
看中醫(yī),說是體濕血熱
。內火特旺
。刮痧,可以說慘不忍睹
,血紅的背
,痧特重。咋辦呀
?平時飲食等各方面影怎樣注意
?
問題補充:應該算胃火吧。有十來年的胃病了
,是慢性胃炎
。是看胃病的時候,中醫(yī)說體濕血熱的
。比較怕冷
,基本上不出汗,就算夏天也不怎么出汗
。
女性
。嘴唇顏色,深紅
。身體怕冷
。飲水情況,渴喜冷飲
,有時候嘴干才想起喝東西
。不過上班喝茶,每天六杯左右
,250毫升
。大便秘結,每兩天一次就不錯了
。
刮痧不是甚么病都治的
,主要治淤血
金銀花、菊花
、黃芩
、黃連、黃柏都有清熱或者燥濕作用
,生地黃
、玄參
、牡丹皮、赤芍藥還有涼血的作用
,你可以金銀花
、菊花、玄參泡水喝試試
我想知道你的火到甚么程度了
,在甚么臟腑
,能說說其他的癥狀麼
忌辣.油膩。喝湯藥
。
吃六位地黃丸
(一)濕熱證始惡寒
,后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舌白
,口渴不引飲
。
自注,此條乃濕熱證之提綱也
,濕熱病屬陽明太陰者居多
,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
,病在二經之表者
,多兼少陽三焦,病在二經之 者
,每兼厥陰風木,以少陽厥陰
,同司相火
,陽明太陰,濕熱內郁
,郁甚則少火皆成壯火
,而表 上下,充斥肆逆
,故是證最易耳聾乾嘔
,發(fā)痙發(fā)厥,而提綱中不言及者
,因以上諸證
,皆濕熱病兼見之變局,而非濕熱病必見 正局也
,始惡寒者
,陽為濕遏而惡寒,終非若寒傷於表之惡寒
,后但熱不寒
,則郁而成熱
,反惡熱矣,濕蔽清陽則胸痞
,濕邪內甚舌白
,濕熱交蒸則舌黃,熱則液不升而口渴濕則飲內留而不引飲
,然所云表者
,乃太陰陽明之表,而非太陽之表
,太陰之表
,四肢也,陽明也
,陽明之表
,肌肉也,胸中也
,故胸痞為濕熱必有之證
,四肢倦怠肌肉煩疼,亦必并見
,其所以不干太陽者
,以太陽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
,風寒必自表入
,故屬太陽,濕熱之邪從表傷者
,十之一二
,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陽明為水谷之海
,太陰為濕土之臟,故多陽明太陰受病
,膜原者外通肌肉
,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門戶
,實一身之半表半 也
,邪由上受,直趨中道
,故病多歸膜原
,要之濕熱之病,不獨與傷寒不同
,且與溫病大異
,溫病乃少陰太陽同病
,濕熱乃陽明太陰同病也,而提綱中言不及脈者
,以濕熱之證
,脈無定體,或洪或緩
,或伏或細各隨證見
,不拘一格,故以一之脈
,拘定后人眼目也
。濕熱之證,陽明必兼太陰者
,徒知臟腑相連
,濕土同氣,而不知當與溫病之必兼少陰比例
,少陰不藏
,木火內燔,風邪外襲
,表 相應
,故為溫病,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
,內外相引
,故病濕熱,此皆先有內傷
,再感客邪
,非由腑及之謂,若濕熱之證
,不挾內傷,中氣實者
,其病必微
,或有先因於濕,再因饑勞而病者
,亦屬內傷挾濕
,標本同病,然勞倦傷脾為不足
,濕飲停聚為有馀
,所以內傷外感孰多孰少,孰實孰虛又在臨證時權衡矣
。
(二)濕熱證惡寒無汗
,身重頭痛
,濕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蒼求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頭不痛者去羌活
。
自注,身重惡寒
,濕遏衛(wèi)陽之表證
,頭痛必挾風邪,故加羌活
,不獨勝濕
,且以祛風,此條乃陰濕傷表之候
。
(三)濕熱證惡寒發(fā)熱
,身重關節(jié)疼痛,汪在肌肉
,不為汗解
,宜滑石大豆黃卷茯苓皮蒼術皮藿香葉鮮荷葉鮮荷葉白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惡寒者去蒼術皮
。
此條外候與上條同
,惟汗山獨異,更加關節(jié)疼痛
,乃濕邪初犯陽明之表
,而即清胃 之熱者,不欲濕邪之郁熱上蒸
,而欲濕邪之淡滲下走耳
,此乃陽濕傷表之候。
(四)濕熱證三四日即口噤
,四肢牽引拘急
,甚則角弓反張,此濕熱侵入經絡脈隧中
,宜鮮地龍秦艽威靈仙滑石蒼耳子絲瓜藤海風藤酒炒黃連等味
。
此條乃濕邪挾風者,風為木之氣
,風動則木張
,乘入陽明之絡,則口噤
,走竄太陰之經
,則拘攣,故藥不獨勝濕
,重用息風
,一則風藥能勝濕
,一則風藥能疏肝也,選用地龍諸藤者
,欲其宣過脈絡耳
。或問仲景治痙
,原有桂枝加栝婁根及葛根湯兩
,方豈宜於古而不宜於今耶,今之痙者
,與厥相連
,仲景不信及厥,豈金匱有遺文耶
,予曰
,非也,藥因病用
,病源既
,異,治法自殊
,傷寒之痙自外來
,治以散外邪為主,濕熱之痙自內出
,波及太陽
,治以息內風為主,蓋三焦與肝膽同司相火
,中焦?jié)駸岵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則熱盛於 ,而少火悉成壯火
,火動則風生
,而筋攣脈急,風煽則火熾
,而識亂神迷
,身中之氣,隨風火上炎
,而有升無降
,常度盡失
,由是而形若尸厥
,正內經所謂血之與氣,并走於上
,則為暴厥者是也
,外竄經脈
,則成痙,內侵 中
,則為厥
,痙 并見,正氣猶存一線
,則氣復反而生
,胃津不克支持,則厥不回而矣
,所以痙之與厥
,往往相連,傷寒之痙自外來者
,安有是哉
,暑月痙證,與霍亂同出一源
,風自火出
,出火隨風轉,乘入陽明則嘔
,賊及太陰則瀉
,是名霍亂,竄入筋中者攣急
,流入脈絡則反張
,是名痙,但痙證多厥
,霍亂少厥
,蓋痙證風火閉郁,郁則邪勢愈甚
,不免 亂神明
,故多厥,霍亂風火外泄
,泄則邪勢外解
,不至循經而走,故少厥
,此痙與霍亂之分別也
,然痙證邪滯三焦,三焦乃火化
,風得火而愈煽
,則 入 中而暴厥,霍亂邪走脾胃,脾胃乃濕化
,邪由濕而停留
,則淫及諸經而拘攣,火郁則厥
,火竄則攣
,又痙與厥之遺禍也,痙之攣急
,乃濕熱生風
,霍目之轉筋,乃風來勝濕
,痙則由經及臟而厥
,霍亂則由臟及經而攣,總由濕熱與風
,淆亂清濁
,升降失常之故,夫濕多熱少
,則風入土中而霍亂
,熱多濕少,則風乘三焦而痙厥
,厥而不返者死
,胃液乾枯,火邪盤踞也
,轉筋入腹者死
,胃液內涸,風邪獨勁也
,然則胃中之津液
,所關顧不巨哉,厥證用辛開
,泄胸中無形之邪也
,乾霍亂用探吐,泄胃中有形之滯也
,然泄邪而胃液不上升者
,熱邪益熾,探吐而胃液不四布者
,風邪更張
,終成死候,不可不知
。
(五)濕熱證壯熱口渴
,舌黃或焦紅
,發(fā)痙神昏,譫語或笑
,邪灼心包,榮血已乾
,官犀黃羚羊角連翹生地元叁鉤藤銀花露鮮菖蒲至寶丹等味
。
上條言痙,此條言厥
,溫暑之邪
,本傷陽氣,及至熱極
, 入營陰
,則津液耗而陰亦病,心包受灼
,神識昏亂
,用藥以清熱救陰,泄邪平肝為務
。
(六)濕熱證發(fā)痙神昏笑妄
,脈洪數(shù)有力,開泄不效者
,濕熱蘊結胸膈
,宜仿涼膈散,若大便數(shù)日不通者
,熱邪閉結腸胃
,宜仿承氣微下之例。
此條乃陽明實熱
,或上結
,或下結,清熱泄邪
,止能散絡中流走之熱
,而不能除膈中蘊結之邪,故陽明之邪
,仍假陽明為山路也
。
(七)濕熱證壯熱煩渴,舌焦紅或縮
,斑疹胸痞
,自利神昏,痙厥
,熱邪充斥表 三焦
,宜大劑犀角羚羊角生地元叁銀花露紫草方諸水金汁鮮菖蒲等味
。
此條乃痙厥中之最重者,上為胸悶
,下挾熱利
,斑疹痙厥,陰陽告困
,獨清陽明之熱
,陽明之液為急務者,恐胃液不存
,其人自焚而死
。
(八)濕熱證寒熱如瘧,濕熱阻遏膜原
,宜柴胡厚樸檳榔草果藿香蒼術半夏乾菖蒲六一散等味
。
瘧由暑熱內伏,秋涼外束而成
,若月腠理大開
,毛竅疏通,安得成瘧
,而寒熱有定期
,如瘧證發(fā)作者,以膜原為陽明之半表半
,濕熱阻遏
,則營衛(wèi)氣爭,證雖如瘧
,不得與瘧同治
,故仿又可達原飲之例,蓋一由外涼束
,一由內濕阻也
。
(九)濕熱證數(shù)日后, 中濕悶
,知饑不食
,濕邪蒙繞三焦,宜藿香葉薄荷葉鮮荷葉枇杷葉佩蘭葉蘆尖冬瓜仁等味
。
此濕熱已解
,馀邪蒙蔽清陽,胃氣不舒
,宜用極輕清之品
,以宣上焦陽氣,若投味重之劑
,則與病情不相涉矣
。
此條須與第三十一條叁看
,彼初起之實邪,故宜涌泄
,投此輕劑
,不相合矣,又須與后條叁看
,治法有上中之分臨證審之
。
(十)濕熬證初起發(fā)熱汗出,胸痞口渴舌白
,濕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殼桔梗郁金蒼術厚樸草果半夏乾菖蒲佩蘭葉六一散等味
。
濁邪上干則胸悶
,胃液不升則口渴,病在中焦氣分
,故多開中焦氣分之藥
,此條多有挾食者,其舌根見黃色
,宜加瓜婁查肉萊菔子
。
(十一)濕熱證數(shù)日后自利溺赤,口渴
,濕流下焦
,宜滑石豬苓澤瀉 通草等味。
下焦屬陰
,太陰所司
,陰道虛故自利,化源滯則溺赤
,脾不轉津則口渴
,總由太陰濕勝故也,濕滯下焦
,故獨以分利為治
,然兼證口渴胸痞,須佐入桔梗杏仁大豆黃卷
。開泄中上
,源清則流自潔,不可不知
,以上三條
,俱濕重於熱之候。
濕熱之邪
,不自表而入
,故無表 可分
,而未嘗無三焦可辨,猶之河間治消渴以分三焦者是也
,夫熱為天之氣
,濕為地之氣,熱得濕而愈熾
,濕得熱而愈橫
,濕熱兩分,其病輕而緩
,濕熱兩合
,其病重而速
,濕多熱少,則蒙上流下,當三焦分治
,濕熱俱多
,則上閉下壅
,而三焦俱困矣
,猶之傷寒門二陽合病,三陽合病也
,蓋太陰濕化
,三焦火化,有濕無熱
,止能蒙蔽清陽
,或阻於上,或阻於中
,或阻於下
,若濕熱一合則身中少火悉化為壯火,而三焦相火
,有不皆起而為虐者哉
,所以上下充斥,內外煎熬
,最為酷烈
,兼之木火同氣,表 分同
,再引肝風
,痙厥立至,胃中津液幾何
,其能供此交征乎
,至其所以必屬陽明者,以陽明為水谷之海
,鼻食氣
,口食味
,悉歸陽明,邪從口鼻而入
,則陽明必由之路
,其始也邪入陽明,早己傷殘其胃液
,其繼也邪盛三焦
,更欲取資於胃液,司命者可不為陽明顧慮哉
,或問木火同氣
,熱盛生風以致痙厥,理固然矣
,然有濕熱之證
,表 極熱,不痙不厥者何也
,余曰
,風木為火熱引動者
,原因木氣素旺
,肝陰先虧,內外相引
,兩陽相煽
,因而動張,若肝腎素優(yōu)
,并無 熱者
,火熱安能招引肝風也,試觀產婦及小兒
,一經壯熱
,便成 者,以失血之后
,與純陽之體
,陰氣未充,故肝風易動也
,或問曰
,亦有陰氣素虧之人,病患濕熱
,甚至斑疹外現(xiàn)
,入暮? y昏迷,而不痙不厥者何也
,答曰
,病邪自甚於陽明之營分
,故由上 而薰胸中,則入暮? k
,邪不在三焦氣分
,則金不受囚,木有所畏
,未敢起而用事
,至於斑屬陽明,疹屬太陰
,亦二經營分熱極
,不與三焦相干,即不與風木相引也
,此而痙厥
,必胃中津液盡涸,耗及心營
,則肝風亦起
,而其人已早無生理矣。
(十二)濕熱證舌遍體白
,口渴
,濕滯陽明,宜用辛開
,如厚樸草果半夏乾菖蒲等味
。
此濕邪極盛之候,口渴乃液不上升
,非有熱也
,辛泄太過,即可變
,而為熱
,而此時濕邪尚未蘊熱,故重用辛開
,使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也。
(十三)濕熱證舌根白
,舌尖紅
,濕漸化熱,馀濕猶滯
,宜辛泄佐清熱
,如蔻仁半夏乾菖蒲大豆黃卷連翹綠豆衣六一散等味。
此濕熱叁半之證,而燥濕之中
,即佐清熱者
,亦所以存陽明之液也,上二條憑驗舌以投劑
,為臨證時要訣
,蓋舌為心之外候,濁邪上薰心肺
,舌苔因而轉移
。
(十四)濕熱證初起,即胸悶不知人
,瞀亂大叫痛
,濕熱阻閉中上二焦,宜草果檳榔鮮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用
,或加皂角
,地漿水煎。
此條乃濕熱俱盛之候
,而去濕藥多
,清熱藥少者,以病邪初起即閉
,不得不以辛通開閉為急務
,不欲以寒涼凝滯氣機也。
(十五)濕熱證四五日
,口大渴胸悶欲絕
,乾嘔不止
,脈細數(shù)
,舌光如鏡,胃液受劫
,膽火上沖
,宜西瓜汁金汁鮮生地汁甘蔗汁磨服郁金木香香附烏藥等味。
此營陰素虧
,木火素旺者
,木乘陽明,耗其津液
,幸無飲邪
,故一清陽明之熱,一散少陽之邪
,不用煎者
,取其氣全耳。
(十六)濕熱證嘔吐清水
,或痰多
,濕熱內留
,木火上逆,宜溫膽湯加栝婁碧玉散等味
。
此素有痰飲
,而陽明少陽同病,故一以滌飲
,一以降逆
,與上條嘔同而治異,正當合叁
。
(十七)濕熱證嘔惡不止
,晝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
,胃熱移肺
,肺不受邪也,宜用川連三四分
,蘇葉二三分
,兩味煎湯呷下即止。
肺胃不和最易致嘔
,蓋胃熱移肺
,肺不受邪,還歸於胃
,必用川連以清濕熱
,蘇葉以通肺胃,投之立愈者
,以肺胃之氣非蘇葉不能通也
,分數(shù)輕者,以輕劑恰治上焦之病耳
。
(十八)濕熱證 嗽
,晝夜不安,甚至喘不得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