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香煎
處方 : 安息香、蘇合香
、檀香
、藿香
、甘草
、膽南星各等分。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姜汁調(diào)作小餅
。

功能主治 : 小兒物忤逆觸
。
用法用量 : 每用磨化
,涂奶上及焚煙
。
摘錄 : 《醫(yī)統(tǒng)》卷八十八
玳瑁是一種怎樣的動物
玳瑁 別名: 十三鱗
、 瑁
、文甲、瑇玳 拉丁學(xué)名: Eretmochelys imbricata英文名:Hawksbill Turtle
。 玳瑁:龜鱉目海龜科的1種。又稱十三鱗
。古名瑇瑁
,文甲
。分布于大西洋
、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國北起山東
、南迄廣西沿海均有分布。頭部有前額鱗2對
;吻側(cè)扁,上腭鉤曲如鷹嘴
。背甲呈心形
,盾片如覆瓦狀排列,老年個體趨于鑲嵌排列
。椎盾5片
;肋盾每側(cè)4片
;緣盾每側(cè)11片
,在體后部呈鋸齒狀;臀盾2片
,中間有1縫隙,不相切
。四肢槳狀,前肢較長大
,各具2爪
;后肢較短小
,各具1爪
。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背甲紅棕色,有淡黃色云狀斑
,具光澤
;腹甲黃色
。 生活于海洋
,以魚、軟體動物和海藻為食
。每年7~9月在熱帶、亞熱帶海的沙灘上掘坑產(chǎn)卵
。卵白色
,圓形
,革質(zhì)軟殼
,孵化期約3個月
。背甲盾片入藥
,具清熱解毒
、滋陰潛陽等功效
,亦可作工藝裝飾品
。類屬: [編輯本段] 屬于龜鱉目Testudinata ,潛頸龜亞目Cryptodira, 海龜科Cheloniidae,玳瑁屬Eretmochelys 主要成分 [編輯本段] 含角蛋白及膠質(zhì)等 外形特征 [編輯本段] 已知其最大的龜殼長近1米, 重27公斤.通常所見的殼長僅60厘米左右,重9-14公斤
。背甲共有13塊
,作覆瓦狀排列,所以得名“十三鱗”
。成體甲殼為鮮艷的黃褐色,平滑有光澤
。尾短,前后肢各具2爪
。頭
、尾和四肢均可縮入殼內(nèi)
。背甲和頭頂鱗片為紅棕色和黑色相間
。頸及四肢背面為灰黑色
,腹面幾為白色。背及腹部均有堅硬的鱗甲
。頭部具前顴鱗甲2對
。鼻孔近于吻端
。上須鉤曲
,嘴形似鸚鵡
,頜緣鋸齒狀
。背面鱗甲,早期呈覆瓦狀排列
,隨年齡增長而變成平置排列,表面光澤
,有褐色與淺黃色相間而成的花紋
。中央為脊鱗甲5枚
,兩側(cè)有肋鱗甲4對
;緣鱗甲25枚,邊緣呈鋸齒狀
。腹面由13枚鱗甲組成
,呈黃黑色
。四肢均呈扁平葉狀
。前肢較大,具2爪
,后肢只有1爪。尾短小
,通常不露出甲外
。 繁殖習(xí)性 [編輯本段] 產(chǎn)卵期3-4月,產(chǎn)卵時,白天爬上沙灘扒穴產(chǎn)卵,坑穴直徑約20厘米,深約30厘米,產(chǎn)卵雌龜甲長為60-80厘米。一個產(chǎn)卵期內(nèi)分三次產(chǎn)卵,每次產(chǎn)卵130-200個
。卵球形,殼軟,有彈性。卵徑約3.5毫米.孵化時間長,約需2個月
。初孵出的幼龜背甲未完全堅硬, 但已有覆瓦狀排列,龜甲長約40-46毫米
。幼龜頸部可自由伸縮,但不能前后左右轉(zhuǎn)動
。性兇猛, 屬掠食性龜類,捕食魚
、蝦、蟹貝等,還兼食海藻
。玳瑁強(qiáng)有力的上下頜能粉碎蟹殼,甚至雙殼類軟體動物的貝殼。幼貝則以海藻為食
。 分布范圍 [編輯本段] 分布于印度洋
、太平洋
、大西洋的熱帶
、亞熱帶水域
。中國產(chǎn)于西沙群島
、海南島、廣東
、臺灣、福建、浙江
、江蘇
、山東省沿海地區(qū)
。 保護(hù)級別 [編輯本段] 屬于國家二級保護(hù)動物
。廣東省已建立以保護(hù)玳瑁、綠海龜?shù)群}敒橹鞯臇|港自然保護(hù)區(qū)
。而今玳瑁屬珍稀保護(hù)動物,禁止捕獵
。工藝價值 [編輯本段] 玳瑁作飾品的原料取自其背部的鱗甲,系有機(jī)物
。成年玳瑁的甲殼是鮮艷的黃褐色
。此類飾品易蛀,清代晚期以前制作的玳瑁器至今已很難見到
。 漢代的著名詩篇《孔雀東南飛》中就有“足下躡絲履
,頭上玳瑁光”的詩句。真假玳瑁鑒別在寶石分類中,玳瑁被列入有機(jī)寶石類
。其用途廣泛,長期以來為人們所喜愛
。如何鑒別真?zhèn)危?.強(qiáng)光照射法:將玳瑁在強(qiáng)光或電筒光下投射,真品可見通透的美麗花紋
,透明的血絲狀深入甲片內(nèi)
,其色斑 呈無數(shù)圓點狀
,如糜子小點聚集一起,形成邊界參差不齊的不規(guī)則狀
。仿制品的血絲在表面成片狀,斑紋呆板或呈團(tuán)塊狀
。2.拋光法:玳瑁片經(jīng)拋光后呈現(xiàn)一種獨特光彩和神韻
。仿制品則不具備這一特征
。3.燃燒法:刮削末點燃或以熱針觸之
,真品火燒會有燒焦頭發(fā)的味道。仿制品則為異味,電木發(fā)石酸氣味
;賽璐珞呈樟腦氣味
;安全賽璐珞和酪素塑膠則呈醋味
。4.手掂法:玳瑁密度為1.29g/cm3
。塑料仿制品為1.05-1.10g/cm3,手感易分出
。5.切片觀察法:將玳瑁用溫水浸泡軟化后,切片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
,可見紅褐色球狀顆粒,色斑呈圓形色素小點
,具備清晰的斑紋結(jié)構(gòu)
。塑料制品具條狀
,可見界限明顯的色帶
。6.天然玳瑁與壓制玳瑁的區(qū)別在于:仿制玳瑁因受熱后顏色變深,且有空氣泡
,呈拉長狀。天然玳瑁則相反
。7.拼合玳瑁是為了看去很厚
,但從側(cè)面觀察,就可見不同片間有色澤區(qū)別
;用放大鏡觀之
,有粘膠痕跡及氣泡殘存
。8.市面上經(jīng)常有用牛角來冒充玳瑁欺騙消費者,而牛角的色澤遠(yuǎn)不如玳瑁光亮,而且也沒有玳瑁斑(也就是紅黑透明黃夾雜的花斑) ,真正的玳瑁斑光澤好,花紋通透美麗;牛角在使用過程中容易開裂
,裂成一層一層的9.玳瑁從水中撈出瞬間
,水會向四周散開
,所以玳瑁能避霧水、風(fēng)邪
。 藥用價值 [編輯本段] 藥材:本品為近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
,長10~20厘米,厚1.5~3毫米。邊緣較薄
,中央稍厚
。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體
。并有暗褐色與乳黃色的花紋
,平滑而有光澤;內(nèi)面密布白色的條紋或斑點
,并有縱橫交錯的溝紋。質(zhì)堅韌
,不易折斷
,斷面角質(zhì)。氣無
。以片厚
、花紋明顯
、半透明者為佳
。 氣味: (甲)甘
、寒
、無毒。 主治: 1
、預(yù)解痘毒。用生玳瑁
、生犀角各磨汁一合
,和勻
,取半合溫服
。一天服三次。在痘瘡流行時服此
,病未發(fā)則內(nèi)消,病已發(fā)則減輕
。2
、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所致)
。用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俁
,加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
,和勻溫服。3
、鋟風(fēng)目淚(乃心腎虛熱所致)用生青玳瑁
、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
,共研為末
,每服一錢,薄荷湯送下
。一天服一次
。 來源:龜科動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背部的甲片。全年均可捕捉
。將玳瑁倒懸,用沸醋潑之
,其甲片即能逐片剝下
,去掉殘肉,洗凈即得
。 用法用量: 1~3錢。多入丸
、散劑用。 選方:①治急風(fēng)及中惡
,不識人
,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兩(搗羅為末)
,安息香五兩(用酒煮似糊,用絹濾去滓)
,朱砂二兩(細(xì)研,水飛過)
,雄黃半兩(細(xì)研)
,琥珀一兩(細(xì)研),麝香一兩(細(xì)研)
,龍腦一錢(細(xì)研)
。上藥都研令勻,以安息香糊和丸
,如雞頭實大。用童子小便三合
,生姜自然汁半合,相合暖過
,不計時候
,研下三丸。(《圣惠方》玳瑁丸) ②治中風(fēng)不語
,精神冒悶及中惡不語:瑇瑁(鎊)
、丹砂(研)
、雄黃(研)
、白芥子各半兩,麝香(研)一分
。上五味
,搗羅為末
,再同研勻
,別以銀石器酒煎安息香一兩為膏,和丸如綠豆大
。每服十丸,溫童子小便下
,不拘時候服
。(《圣濟(jì)總錄》玳瑁丸) ③治痘瘡黑陷
,乃心熱血凝也:生玳瑁
、生犀角同磨汁一合
。入豬心血少許
,紫草湯五匙
,和勻溫服
。(《痘疹論》) ④預(yù)解痘毒,遇行時服此
,未發(fā)內(nèi)消,已發(fā)稀少:生玳瑁
、生犀角各磨汁一合
。和勻;溫服半臺
,日三服。(《靈苑方》) ⑤治迎風(fēng)目淚
,乃心腎虛熱也:生碡瑁
、羚羊角各一兩
,石燕子一雙
。為末。每服一錢
,薄荷湯下,日一服
。(《飛鴻集》)
看看玳瑁的藥用附
我們?nèi)粘I钪锌梢砸姷降乃幉氖欠浅6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但是有些藥材可能我們大家都沒有聽說過
,比如玳瑁這種藥材就是人們都比較陌生的
,其實玳瑁的藥用價值也是非常高的
,適當(dāng)?shù)姆苗殍R彩强梢灾委熀芏嗟募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玳瑁的藥用附方?br>1、治急風(fēng)及中惡
,不識人,面青
,四肢逆冷
,生玳瑁五兩(搗羅為末)
,安息香五兩(用酒煮似糊
,用絹濾去滓)
,朱砂二兩(細(xì)研
,水飛過)
,雄黃半兩(細(xì)研)
,琥珀一兩(細(xì)研)
,麝香一兩(細(xì)研),龍腦一錢(細(xì)研)
。上藥都研令勻,以安息香糊和丸
,如雞頭實大
。用童子小便三合
,生姜自然汁半合
,相合暖過,不計時候
,研下三丸。所以如果我們大家在生活中不幸出現(xiàn)了風(fēng)及中惡
,不識人,面青
,四肢逆冷等等這些癥狀了
,那么我們大家就是可以服用本方來進(jìn)行治療的,治療的效果是非常不錯的
。
2、另外
,玳瑁還可以有效的緩解中風(fēng)不語,精神冒悶及中惡中語等等這些病癥的
,那么如果服用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灾委熯@些疾病?其實我們大家可以將玳瑁(鎊)、丹砂(研)
、雄黃(研)、白芥子各半兩
,麝香(研)一分
。上五味,搗羅為末
,再同研旬
,別以銀石器酒煎安息香一兩為膏
,和丸如綠豆大
。每服十丸
,溫童子小便下,不拘時候服
。(《圣濟(jì)總錄》玳瑁丸)
。
上面我們了解了許多的關(guān)于玳瑁的藥用附方了
,我們大家可以將玳瑁的這些藥用附方記住的
,以后在生活中如果出現(xiàn)了上面介紹的一些病癥了,那么我們大家也不需要太過著急
,只要適當(dāng)?shù)姆靡恍╃殍>褪强梢杂行У木徑獠∏榈摹?/p>
煩死了,古代草藥鬼督郵是指赤箭還是徐長卿或銀線草
【別名】鬼督郵、石下長卿
,別仙蹤
,料刁竹,釣魚竿
、逍遙竹、一枝箭
,英雄草
、料吊
,土細(xì)辛
、九頭獅子草
,竹葉細(xì)辛
,鈴柴胡,生竹
,一枝香
、牙蛀消、線香草
,小對葉草、對月草
,天竹
、溪柳、蛇草
,瑤山竹,黑薇
、蜈蚣草
、銅鑼草
,山刁竹
、蛇利草、藥王
,對葉蓮,上天梯
、老君須、香搖邊
、搖竹消
、搖邊竹、三百根
,寮刁竹、千云竹.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蘿藦科植物徐長卿的根及根莖或帶根全草
。
【性味歸經(jīng)】辛
,溫
。入肝
,胃二經(jīng)
。
【功效】祛風(fēng)止痛
,祛風(fēng)止癢,活血解毒。
【功用主治】鎮(zhèn)痛
,止咳,利水消腫
,活血解毒
。治胃痛,牙痛
,風(fēng)濕疼痛
,經(jīng)期腹痛
,慢性氣管炎
,腹水,水腫
,痢疾,腸炎
,跌打損傷,濕疹
,蕁麻疹,毒蛇咬傷
。
1
、用于風(fēng)濕痹痛
、腰痛
、跌打損傷疼痛、脘腹痛
、牙痛等各種痛癥。徐長卿有較好的祛風(fēng)止痛作用
,廣泛地用于風(fēng)濕
、寒凝
、氣滯
、血瘀所致的各種痛癥。近年來也用于手術(shù)后疼痛及癌腫疼痛
,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可單味應(yīng)用
,或隨證配伍有關(guān)的藥物。
2
、用濕疹
、風(fēng)疹塊、頑癬等皮膚病
。本品有祛風(fēng)止癢作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蓡斡脙?nèi)服或煎湯外洗
,亦可配伍苦參
、地膚子
、白鮮皮等清利濕熱的藥物。此外
,本品還能解蛇毒,治毒蛇咬傷
。可與半邊蓮?fù)脙?nèi)服或外用
。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
,1~3錢;入丸劑或浸酒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宜忌】體弱者慎服
。
【選方】
①治惡莊心痛
,悶絕欲死:鬼督郵一兩(末),安息香一兩(酒浸
,細(xì)研,去滓
,慢火煎成膏)
。上藥
,以安息香煎和丸如梧桐子大
。不計時候
,以醋湯下十丸
。(《圣惠方》)
②治腰痛
,胃寒氣痛,肝硬化腹水:徐長卿二至四錢
。水煎服。(《中草藥土方土法戰(zhàn)備專輯》)
③治腹脹:徐長卿三錢
。酌加水煎成半碗,溫服
。(《吉林中草藥》)
④治牙痛:徐長卿根(干)五錢
。洗凈,加水1500毫升
,煎至500毫升;也可將其根制成粉劑
。痛時服水劑90毫升
,服時先用藥液漱口1~2分鐘再咽下;如服粉劑
,每次五分至一錢,均每天二次
。(《全晨選編·口腔疾病》)
⑤治風(fēng)濕痛:徐長卿根八錢至一兩,豬精肉四兩
,老酒二兩。酌加水煎成半碗
,飯前服
,日二次
。(《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經(jīng)期腹痛:對葉蓮根三錢
,月月紅二錢,川芎一錢
。切細(xì),泡酒四兩
,內(nèi)服
。(《貴陽民間藥草》)
⑦治痢疾,腸炎:痢止草一至二錢
。水煎服
,每天一劑
。(《全展選編·傳染病》)
⑧治精神分裂癥(啼
?徐長卿作用與功效 ,有什么副作用?
【出處】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唐本草》:徐長卿
,葉似柳
,兩葉相當(dāng)
,有光潤
,所在川澤有之。根如綱辛
,微粗長而高服氣。今俗用代鬼督郵
,非也
。
2.《綱目》:《名醫(yī)別錄》于有名未用復(fù)出石下長卿條
,云一名徐長卿
。陶弘景注云,此是誤爾
,方家無用,亦不復(fù)識
。今考二條功療相似
。按《吳普本草》云
,徐長卿一名石下長卿
,其為一物甚明,但石間生者為良
,前人欠審,故爾差舛
。 鬼督郵
、及己之亂杜衡,其功不同
,苗亦不同也
。徐
【拼音名】Xu Zhǎnɡ Qīnɡ
【英文名】Paniculate Swallowwort Root
【別名】
鬼督郵 、石下長卿
、別仙蹤、料刁竹
、釣魚竿、逍遙竹
、一枝箭
、英雄草
、料吊
、土細(xì)辛、九頭獅子草
、竹葉細(xì)辛、鈴柴胡
、生竹
、一枝香、牙蛀消
、線香草
、小對葉草
、對月草
、天竹、溪柳
、蛇草
、瑤山竹
、黑薇、蜈蚣草
、銅鑼草、 山刁竹
、蛇利草
、藥王、對葉蓮
、上天梯
、老君須、香搖邊
、搖竹消、搖邊竹
、三百根
、刁竹
、千云竹
、痢止草
【來源】
藥材基源:
為雙子葉植物藥蘿藦科植物徐長卿的根及根莖或帶根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nanchum paniculatum (Bge.) Kita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
,根莖及根,洗凈曬干
;全草曬至半干
,扎把陰干
。
【原形態(tài)】多年生直立草本
,高達(dá)1cm根細(xì)呈須狀,多至50余條
,形如馬尾,具特殊香氣
。莖細(xì)而剛直
,不分枝
,無毛或被微毛
。葉對生,無柄
;葉片披針形至線形,cm
,寬3-15mm
,先端漸尖
,基部漸窄
,兩面無毛或上面具疏柔毛
,葉緣稍反卷
,有睫毛
,上面深綠色,下淡綠色
;主脈突起。圓錐聚傘花序
,生近頂端葉腋
,長達(dá)7cm
,有花10余朵
;花萼5深裂,卵狀披針形
;花冠黃綠色
,5深裂,廣卵形
,平展或向外反卷;副花冠5
,黃色
,肉質(zhì),腎形
,基部與雄蕊合生;雄蕊5
,相連簡狀
,花藥2室
,花粉塊每室1個
,下垂臂短、平伸
;雌蕊1,子房上位
,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
、花柱2,柱頭五角形
,先端略為突起。蓇葖果呈角狀
,單生長約6cm
,表面淡褐色
。種子多數(shù)
,卵形而扁,暗褐色
,先端有一簇白色細(xì)長毛?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7月
,果期9-12月
。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陽坡草叢中
。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并、華東
、中南
、西南及內(nèi)蒙古
、河北
、陜西、甘肅
。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徐長卿對氣候的適應(yīng)性較強(qiáng),南北各地均可栽培
。土壤以肥沃
、疏松的砂質(zhì)壤土較好
。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和分株繁殖
。種子繁殖:春季4月中旬播種,條播行距30-3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