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秋石丸
中醫(yī)世家
2023-05-21 10:54:33
鹿角秋石丸
處方 : 鹿角8兩(燒灰)
,秋石1兩(煅灰)
。
制法 : 上為末
,煉蜜為丸
。

功能主治 : 溺血久不止
,脈細(xì)數(shù)者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
,烏梅湯送下
。
各家論述 : 鹿角溫散
,燒灰善豉陽氣以攝血液
;秋石咸平,煅黑善全陰氣以凈溺紅
;白蜜之甘以緩之
;烏梅之酸以收之。使陰氣得全
,則陽氣秘密
,而血自歸經(jīng),溺血無不止矣
。此交濟(jì)陰陽之劑
,為陰虛陽不秘密溺血之專方。
摘錄 : 《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五
馬鹿角的藥用價值?
鹿角又叫斑龍角,鹿角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已骨化的老角
,鹿角的功效是行血
、消腫、益腎
,鹿角的作用是治瘡瘍腫毒
、瘀血作痛、虛勞內(nèi)傷
、腰脊疼痛
,鹿角用藥忌宜有陰虛陽亢者忌服鹿角,無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鹿角
,陽盛陰虛者忌鹿角
,胃火齒痛亦不宜服鹿角。
別名:斑龍角
。
功效分類:補(bǔ)陽藥
性味:味咸
,微溫,無毒
。
歸經(jīng):入肝
、腎經(jīng)。
功效:行血
,消腫
,益腎。
主治:治瘡瘍腫毒
,瘀血作痛
,虛勞內(nèi)傷,腰脊疼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
,1.5~3錢;或入丸
、散。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調(diào)敷
。
二
、鹿角的作用
鹿角味甘、咸
,性溫。能補(bǔ)腎陽
,活血散瘀
。用于腎虛陽痿,腰脊疼痛;陽虛帶下;瘡腫久不消
。
1
、鹿角治奶發(fā),諸癰疽發(fā)背:燒鹿角
,搗末
,以苦酒和涂之。(《補(bǔ)缺肘后方》)
2
、鹿角治溺血久不止
,脈細(xì)數(shù)者:鹿角400克(燒灰),秋石100克(煅灰)
。共為末
,蜜丸,烏梅湯下15克
。(《醫(yī)略六書》鹿角秋石丸)
3
、鹿角治下注腳瘡:鹿角,燒存性
,入輕粉同研
,油調(diào)涂之。(《醫(yī)林集要》)
4
、鹿角治消中
,日夜尿七八升:鹿角,炙令焦
,末
,以酒服2.5克,日二
,漸加至方寸匕
。(《千金方》)
5、鹿角治妊娠忽下血,腰痛不可忍:鹿角(銼)100克
,當(dāng)歸(銼)50克
。上二味作一服,以水二盞
,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食前
。(《洪氏集驗方》)
6、鹿角治婦人白濁
,滑數(shù)虛冷者:鹿角屑
,炒黃,為末
,酒服10克
。(《婦人良方》)
7、鹿角治產(chǎn)后下血不盡
,煩悶腹痛:鹿角
,燒成炭,搗篩
,煮豉汁
,服方寸匕,日三夜再
,稍加至二匕
。不能用豉清,煮水作湯用之
。(《千金方》)
8
、鹿角治骨虛極,面腫垢黑
,脊痛不能久立
,氣衰發(fā)落齒槁,腰脊痛
,甚則喜唾:鹿角100克
,川牛膝(去蘆,酒浸
,焙)75克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
,空心鹽湯送下。(《濟(jì)生方》鹿角丸)
9
、鹿角治胞衣不下:鹿角屑1.5克
。為末,姜湯調(diào)下
。(《產(chǎn)乳集驗方》)
10
、鹿角治筋骨疼痛:鹿角,燒存性
,為末
,酒服5克,日二
。(《綱目》)
11
、鹿角治腰痛:鹿角屑,熬令黃赤
,研,酒服方寸匕
,日五
、六服。(《產(chǎn)乳集驗方》)
使用禁忌
陰虛火旺者禁服
。無瘀血停留者不得服
,陽盛陰虛者忌之,胃火齒痛者不宜服
。
鹿角的缺點(diǎn)是什么
是藥三分毒
,需要對癥使用。
鹿角的作用與功效:
行血
,消腫
,益腎。治瘡瘍瘡毒
,淤血隱隱作痛
,虛損影響,腰脊疼痛
。
眼科《本經(jīng)》:主惡瘡癰瘡
,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
。
眼袋《別錄》:除小肚子血急痛
,腰脊痛,折傷惡血
,養(yǎng)血
。
石榴《千金·食治》:屑服方寸匕,日三,養(yǎng)血力
,強(qiáng)骨髓
,補(bǔ)絕傷。
種植孟詵:婦女夢交者
,鹿角末三指撮
,和水酒服;女子胞中余血不絕欲逝者,以水酒和鹿角灰服方寸匕
,日三夜一
。
組織《日華子本草》:療患瘡癰瘡熱毒等,醋摩敷;脫精小便帶血
,水摩服;小孩重舌鵝口瘡
,炙熨之。
附方:
眼科治奶發(fā)
,諸癰疽發(fā)背:燒鹿角
,搗末,以苦酒和涂之
。(《補(bǔ)缺肘后方》)
眼袋強(qiáng)盛時期詮釋瘡:鹿角
,燒存性,入輕粉同研
,油調(diào)涂之
。(《醫(yī)林集要》)
石榴治懷孕忽下血,腰痛不可忍:鹿角(銼)一兩
,川芎(銼)一兩
。上二味作一服,以水二盞
,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食前
。(《洪氏集驗方》)
種植治產(chǎn)之后血不絕,心煩腹痛:鹿角
,燒制炭
,搗篩,煮豉汁
,服方寸匕
,日三夜再,稍稍至二匕
。不能用豉清
,熬水作湯用之
。(《千金方》)
組織治胞衣下不來:鹿角屑三分。為末
,姜糖水調(diào)下
。(《產(chǎn)乳集驗方》)
腸鏡治腰痛:鹿角屑,熬令黃赤
,研
,酒服方寸匕,日五
、六服
。(《產(chǎn)乳集驗方》)
腫瘤治骨筋疼痛:鹿角,燒存性
,為末
,酒服一錢,日二
。(《綱目》)
胃鏡治骨虛極
,面腫垢黑,脊痛不可以久立
,氣衰發(fā)落齒槁
,腰脊痛,甚則喜唾:鹿角二兩
,川牛膝(去蘆
,酒浸
,焙)一兩截
。上為粉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中空鹽湯送食
。(《濟(jì)生方》鹿角丸)
脫毛治婦女白濁
,滑數(shù)虛冷者:鹿角屑,炒黃
,為末
,酒服二錢。(《婦人良方》)
腰部治消中
,晝夜尿七八升:鹿角
,炙令焦,末
,以酒服五分匕
,日二
,漸加至方寸匕。(《千金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现文缪貌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脈細(xì)數(shù)者:鹿角八兩(燒灰),秋石一兩(煅灰)
。共為末
,蜜丸,烏梅湯下三錢
。(《醫(yī)略六書》鹿角秋石丸)
根據(jù)以上詳細(xì)介紹
,對鹿角的作用與功效也是擁有一些掌握,因而能夠依據(jù)鹿角的作用與功效開展疾病治療
,依據(jù)本身身患的病癥
,適度的病癥挑選,那樣的中藥材也是不可以長期性應(yīng)用
,不然對身體健康傷害非常大
,造成疾病治療全過程中,出現(xiàn)別的安全事故
。
中草藥:秋石的功效與作用
秋石
(《品匯精要》)
【異名】秋丹石(《本草蒙筌》)
。
【來源】為人中白和食鹽的加工品。古代亦有用人尿
、秋露水和石膏等加工制成
。
【制法】有淡秋石和咸秋石二種。淡秋石:取漂凈曬干的人中白
,研成粉末
,加白及漿水作輔料,拌和后
,用模型印成小方塊
,曬干。咸秋石:取食鹽加潔凈泉水煎煮
,過濾
,將濾液加熱蒸發(fā),干燥成粉霜
,稱為"秋石霜"
。再將秋石霜放在有蓋的瓷碗內(nèi),置爐火上煅二小時
,冷卻后即凝成塊狀固體
。
①葉夢得《水云錄》:"世之煉秋石者,但得火煉之法
,此藥須兼陰陽二煉
,方為至藥
。陽煉法,用人尿十余石
,各用木桶盛
,每石入皂莢汁一碗,竹杖急攪百千下
,候澄
,去清留垽,并作一桶
,如前攪澄
,取濃汁一、二斗
,濾凈
,入鍋熬干,刮下?lián)v細(xì)
,再以清湯煮化
,筲箕鋪紙淋過再熬,如此數(shù)次
,直待色白如雪方止
,用沙盒固濟(jì),火煅成質(zhì)
,傾出
,如藥未成,更煅一
、二次
,候色如瑩玉,細(xì)研
,入沙盒內(nèi)固濟(jì)
,頂火養(yǎng)七晝夜
,取出攤土上
,去火毒,為末
。陰煉法
,用人尿四、五石
,以大缸盛
,入新水一半,攪千回
,澄定
,去清留垽
,又入新水?dāng)嚦危焙驘o臭氣
,澄下如膩粉
,方以曝干,刮下再研
,以男兒乳和如膏
,烈日硒干,如此九度
,為末
。"
②《本草蒙筌》:"秋時聚童溺,每溺一缸
,投石膏末七錢
,桑條攪混二次,過半刻許
,其精英漸沉于底
,清液白浮于上,候其澄定
,將液傾流
,再以別溺滿攙如前,投末混攪
,傾上留底
,俱勿差違。待溺攙完
,清液頓盡
,方入秋露水一桶于內(nèi),亦以桑條攪之
,水靜
,再傾,如此數(shù)度
,滓穢洗滌
;污味咸除,制畢
,重紙封面
,灰參待干成有堅凝,囫圇取出
。其英華之輕清者自浮結(jié)面上
,質(zhì)白。原石膏末并余滓之重濁者
,并沉聚底下
,質(zhì)緇而黯
,面者留用,底者刮遺
。若復(fù)入罐固封
,文火煅煉半刻,色雖白甚
,性卻變溫
,終不及曬者優(yōu)也。"
③《本經(jīng)逢原》:"陰收秋石法
,將鉛球大小數(shù)十枚
,俱兩片合成,多鉆孔眼
,入尿桶中浸
,每日傾去宿尿,換溺浸之
。經(jīng)秋收取
,置鉛罐藏之。陽煉秋石
,將草鞋數(shù)百雙
,舊者尤佳,長流水漂曬七日
,去黃色
,浸尿桶中,日曬夜浸
,一月許
,曝干,烈日中燒灰
,須頻挑撥令燒盡
,滾湯淋汁澄數(shù)日,鍋內(nèi)燒干
,重加雨水煮溶
,篾箉紙數(shù)重,濾凈再澄
,半月余
,銀缶器內(nèi)煮干
,色白如霜
。鉛罐收之。又陽煉法
,以童子小便
,入鍋熬干
,其鍋先燒通紅,香油熬過洗凈
,則不粘滯傷鍋
,初如油腳,入陽城罐或小鐵釜中
。煅通紅
,用熱水溶化,置有嘴壺中
,將草掩塞壺口
,徐徐傾出,下以竹箉襯紙濾清
,再以文火收干
,鉛罐收之,則不溶化
。"
【藥材】①淡秋石(《本經(jīng)逢原》)
多為灰白色或淡紅色小方塊
,表面不甚光滑,無光澤
。質(zhì)硬而脆
。味淡。以塊整
、干燥
、無咸臭味者為佳。
主產(chǎn)華東
。
②咸秋石
,又名:盆秋石
為盆狀或饅頭狀結(jié)晶塊,潔白或淡黃色
,有光澤
。質(zhì)硬。味咸
。以色白
、整塊者為佳。
主產(chǎn)安徽
。
【化學(xué)成分】淡秋石主為尿酸鈣與磷酸鈣
。咸秋石含氯59.82%,硫酸鹽0.70%
,鈉38.79%
,鉀0.49彩,鈣0.29%,稀鹽酸不溶物0.02%等
;此外
,尚含微量的鎂與硝酸鹽。北京市售秋石
,其組成與上記咸秋石相似
;另謂主要成分為氯化鈉及硫酸鈉,而安徽省桐城制造秋石
,也用食鹽為主要原料
。總之
,咸秋石的主要成分為食鹽
。
【性味】咸,寒
,
①《醫(yī)學(xué)入門》:"味咸
,無毒。"
②《本草從新》:"咸平
。"
③《本草便讀》:"咸寒
。"
【歸經(jīng)】入肺、腎經(jīng)
。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
、腎二經(jīng)。"
②《得配本草》:"入足少陰經(jīng)
。"
【功用主治】滋陰降火
。治骨蒸勞熱,咳嗽
,咳血
,咽喉腫痛,噎食反胃
,遺精
,白濁,膏淋
,婦女赤白帶下
。
①《本草蒙筌》:"滋腎水,養(yǎng)丹田
,安和五臟
,潤澤三焦,消咳逆稠痰
,退骨蒸邪熱
,積塊軟堅
,明日清心。"
②《醫(yī)學(xué)入門》:"治羸弱久嗽
,眼昏頭眩
,腹脹喘滿
,腰膝酸疼
,遺精白濁。"
③《綱目》:"治虛勞冷疾
,小便遺數(shù)
。"
④《本草備要》:"滋陰降火。"
⑤《本經(jīng)逢原)):"能滋陰降火而不傷胃
,補(bǔ)益下元真火
,散瘀血,助 ***
,降邪火
,歸真陽,止虛熱嗽血
,骨蒸勞瘵
。"
⑥《現(xiàn)代實用中藥》:"內(nèi)服多用淡秋石,應(yīng)用于口腔及喉頭慢性諸炎癥
。咸秋石多作口腔咽喉瘡之外用藥
。"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入丸、散
,1.5~3錢
。外用:研末撒。
【宜忌】脾
、胃虛寒者忌服
。
【選方】①治男子婦人虛勞瘦:秋石一兩,干山藥一兩
。研末
,別以酒調(diào)山藥為糊,丸如梧桐子大
,又以干山藥為衣
。每服二十丸,溫酒米飲任下
。(《洪氏集偏方》)
②補(bǔ)腎水
,治虛勞:真秋石十兩,白茯苓四兩
,蓮肉四兩
,山藥四兩
,小茴香二兩。酒丸
,空心米飲下
。女子加生地二兩,熟地四兩
,川芎三兩
。紅棗肉為丸。(《何氏濟(jì)生論》秋石丹)
③治思慮 *** 過度
,損傷心氣
,遺精、小便數(shù):秋石
、白茯苓各四兩
,蓮肉、芡實各二兩
。為末
,蒸棗肉和丸、梧子大
。每空心鹽湯下三十丸
。(《永類鈐方》秋石四精丸)
④治白濁遺精:秋石一兩,白茯苓五錢
,菟絲子(炒)五錢
。為末,用百沸湯一盞
,井華水一盞
,煮糊丸梧于大。每服一百丸
,鹽湯下
。(《鄭氏家傳方》秋石交感丹)
⑤治濁氣干清,精散而成膏淋
,黃白赤黯
,如肥膏蜜油之狀:秋石、鹿角膠(炒)
、桑螵蛸(炙)各半兩
,白茯苓一兩。為末
,糕糊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人參湯下
。(《仁齋直指方》秋石丸)
⑥治赤白帶下:真秋石研末
,蒸棗肉搗丸梧子大
。每服六十丸,空心醋湯下
。(《摘元方》)
⑦治噎食反胃:秋石
,每用一錢,白湯下
。(《醫(yī)方摘要》)
【名家論述】①《摘元方》:"腫脹忌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