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氣散加減治療暴起吐瀉,腹痛腸鳴,下利清稀
道醫(yī)
2023-06-24 18:18:47
寒濕穢濁滯中焦
,暴起吐瀉腹痛鳴。
下利清稀不腥臭,四肢清冷胸膈痞

芳香化濁散寒濕
,藿香正氣加減宜
。
藿蘇樸半茯苓芷
,桔梗蒼術(shù)草陳皮
。
方藥:
藿香正氣散加減:
藿香10g 紫蘇葉10g 白芷10g 茯苓10g 法半夏10g 陳皮10g 桔梗9g 厚樸9g 甘草5g 蒼術(shù)10g
注:
寒濕穢濁之邪侵入人體
,滯阻中焦
,致使清氣不得升舉
,濁氣不能降和,故暴起吐瀉
,腹痛腸鳴
。寒濕偏盛,故下利清稀
,不甚腥臭
。寒濕滯阻,陽為所遏
,故四肢清冷
,胸膈痞悶。
藿香
、法半夏芳化濁濕
,和中止嘔;紫蘇葉
、白芷
、桔梗散寒利膈,偏散表邪
,宣寒濕而外出
;厚樸,陳皮
,蒼術(shù)燥濕理氣
、化濁降逆;茯苓
,甘草和中化濁
,健脾利濕。
泄瀉分那些類型?如何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diǎn)
(1)辨急緩
①急性泄瀉(暴瀉):起病突然
,泄瀉如傾
,瀉下多水,次頻量多
,可伴腸鳴腹痛等癥
,病程少于2個(gè)月。
②慢性泄瀉(久瀉):起病緩慢
,泄瀉間歇發(fā)作
,大便不成形,可伴納差腹脹
,神疲乏力等癥
,反復(fù)發(fā)作,每因情志
、飲食
、勞倦而復(fù)發(fā),病程超過2個(gè)月
。
(2)辨性質(zhì):瀉下腹痛
,痛勢急迫拒按,瀉后痛減
,病程較短者
,多為實(shí)證;瀉下腹痛
,痛勢較緩
,喜暖喜按,病程較長者
,多為虛證
;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樣,完谷不化
,腹痛畏寒
,喜溫熨者,多為寒證
;大便清稀
,黃褐而穢臭,瀉下急迫
,肛門灼熱,小便短赤
,渴喜冷飲者
,多為熱證。
(3)辨瀉下物:大便清稀
,甚至如水樣
,腥穢者
,多為寒濕;大便溏薄
,黃褐而穢臭
,肛門灼熱者,多為濕熱
;大便溏垢
,夾不消化食物殘?jiān)羧鐢÷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多為食滯?/p>
(4)辨證候特點(diǎn):外感泄瀉
,多兼有惡寒、發(fā)熱等表證
。其中
,瀉如騖溏,苔白膩
,脈濡緩者
,為寒濕。瀉如醬黃色
,苔黃膩
,脈濡數(shù)者,為濕熱
;傷食泄瀉
,表現(xiàn)腹痛腸鳴,糞便臭如敗卵
;肝氣乘脾者
,泄瀉而胸脅脹滿,噯氣食少
,病情隨情緒變化而波動(dòng)
;脾胃虛弱者,大便溏瀉
,完谷不化
,稍進(jìn)油膩則便次增多,納差
,腹脹
,神疲肢倦;腎陽虛衰者
,黎明前腹痛腸鳴泄瀉
,瀉后則安,形寒肢冷,腰背酸冷
,脘腹冷痛
。
2.治療原則以健脾祛濕為基本原則。
3.應(yīng)急措施
(1)對(duì)津傷氣脫患者
,可用生脈注射液靜脈點(diǎn)滴
;也可同時(shí)灸天突、氣海
、關(guān)元
、神厥等穴。
(2)明顯脫水及電解質(zhì)紊亂者
,用5%葡萄糖鹽水1 000ml加入15%氯化鉀10ml靜脈滴注
,每日不少于3 000ml。
(3)亡陽厥脫者
,先靜脈注射參附注射液和生脈注射液
,待血壓回升穩(wěn)定后,改為靜脈滴注
。
4.分證論治
(1)寒濕困脾
主證:大便清稀或如水樣
,腸鳴腹痛,脘悶納差
,畏寒
,或兼惡寒、發(fā)熱
、頭痛等表證
;苔白膩,脈濡緩
。
治法:散寒化濕
,和中止瀉。
方藥:外感表證明顯者
,藿香正氣散為主方
。藿香12g,紫蘇12g
,白芷6g
,制半夏9g,炒白術(shù)9g
,茯苓15g
,陳皮9g,厚樸15g
,大腹皮15g
,桔梗6g
,生甘草6g;水瀉并無明顯表證者
,用胃苓湯加減,蒼術(shù)12g
,厚樸15g
,陳皮12g,茯苓15g
,豬苓12g
,澤瀉15g,桂枝6g
,木香9g
,干姜
4.5g。
(2)腸道濕熱
主證:腹痛即瀉
,瀉下急迫
,糞便黃褐而穢臭,肛門灼熱
,瀉下不爽
,伴發(fā)熱口渴,小便短赤
,苔黃膩
,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清熱(暑)化濕
。
方藥:葛根芩連湯化裁
。葛根12g,黃芩9g
,黃連6g
,炒金銀花9g,茯苓15g
,木通6g
,車前子15g(包煎),馬齒莧30g
,生甘草6g
。
(3)食滯腸胃
主證:脘腹脹滿疼痛,腸鳴泄瀉
,瀉下糞便夾不消化食物
,臭如敗卵,瀉后痛減
,噯腐吞酸
,納呆,苔垢膩,脈滑
。
治法:消食導(dǎo)滯
。
方藥:保和丸加味。焦山楂15g
,神曲12g
,麥芽12g,萊菔子15g
,雞內(nèi)金9g
,制半夏9g,茯苓15g
,陳皮9g
,連翹12g,枳實(shí)6g
。也可用枳實(shí)導(dǎo)滯丸加減治療
。
(4)肝氣郁滯
主證:每因情志不遂而發(fā)腹痛,腸鳴
,泄瀉
,瀉后痛減,伴胸脅脹滿
,噯氣
,善太息,飲食減少
,婦女可見乳房脹痛
,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紅苔薄白
,脈弦
。
治法:抑肝扶脾(抑木扶土)。
方藥:痛瀉要方加味
。白芍15g
,白術(shù)9g,陳皮9g
,防風(fēng)9g
,柴胡9g,制香附9g
,茯苓15g
,木瓜9g,烏梅9g
,石榴皮9g
,炙甘草6g
。
(5)脾氣虧虛
主證:大便時(shí)溏時(shí)瀉,夾不消化食物
,稍進(jìn)油膩則便次增多
,遷延日久,反復(fù)發(fā)作
,納食減少
,脘腹脹滿,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脈細(xì)
。
治法:健脾益氣
。
方藥: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黨參15g
,茯苓15g
,白術(shù)12g,山藥15g
,薏苡仁12g
,蓮子肉15g,砂仁6g(后下)
,扁豆12g
,陳皮9g,桔梗3g
,甘草6g
。
(6)腎陽虧虛
主證:晨間腹痛,腸鳴即瀉
,夾不消化食物
,瀉后痛減,肢冷畏寒
,臍腹冷痛
;舌質(zhì)淡胖,舌邊有齒痕
,苔白
,脈沉細(xì)。
治法:溫腎健脾
,澀腸止瀉
。
方藥:四神丸加味。補(bǔ)骨脂12g
,肉豆蔻12g
,五味子6g
,吳茱萸3g,黨參12g
,白術(shù)9g
,茯苓15g,附子6g(先煎)
,炮姜6g
,炙甘草6g。久泄滑脫不禁者
,可用真人養(yǎng)臟湯與桃花湯合方化裁
。
5.針灸療法
①主穴:取天樞、足三里
、中脘
。寒濕者,加神厥穴
,配合艾灸
;濕熱者,加內(nèi)庭
、曲池穴
;傷食者,加瀉胃俞
、大腸俞穴
,補(bǔ)脾俞穴;肝郁者
,加瀉肝俞
、陽陵泉;脾虛者
,加補(bǔ)脾俞穴
;腎虛者,加補(bǔ)關(guān)元
、腎俞穴
。
②特效穴:以艾條灸兩側(cè)外踝高點(diǎn)下赤白肉際處,各15~20min
,1~2/d
。
6.推拿療法可根據(jù)辨證,酌取脾俞
、肝俞
、腎俞、氣海
、關(guān)元
、足三里
、天樞、神厥
、中脘等穴
,施以推、按
、揉
、擦、攘等法
。
7.外治法
(1)大蒜
、胡椒、艾葉各適量
,搗碎
,加燒酒適量,敷臍
,每日1貼,治療寒濕瀉
。
(2)五倍子30g
,焙焦,研末備用
。取適量
,以醋調(diào)敷臍部,2~3/d
,治療久瀉不止者
。
【預(yù)防】注意飲食衛(wèi)生,不食生冷
、變質(zhì)食物
;避免飲食偏嗜,少吃肥甘厚味
、辛辣炙煿食物
;不可貪涼露宿,嚴(yán)防腹部受涼
;注意情志變化
,防止精神刺激。
慢性結(jié)腸炎怎樣治療 ?
【概述】慢性結(jié)腸炎是一種慢性、反復(fù)性
、多發(fā)性以結(jié)腸
、乙狀結(jié)腸和直腸為發(fā)病部位
。癥狀為左下腹疼、腹瀉
、里急后重
、時(shí)便下沾液、便秘或泄瀉交替性發(fā)生
、時(shí)好時(shí)壞
,纏綿下斷、反復(fù)發(fā)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代醫(yī)學(xué)認(rèn)為慢性結(jié)腸炎是由感染
,自身免疫性因素遺傳,神經(jīng)精神等因素造成的結(jié)腸炎性改變
。
本病多屬中醫(yī)的“泄瀉”
、“久痢”范疇。臨床表現(xiàn)一般有大便溏薄
,夾有粘液
,甚則腹痛,便下膿血等癥
。其主要病變?cè)谄⑽负痛竽c
,亦有肝腎所引起,而脾虛是導(dǎo)致本病的主要因素
。本病屬本虛標(biāo)實(shí)
,虛者以脾腎兩虛為多,實(shí)者有氣滯
、寒濕
、水飲、濕熱等
,虛實(shí)夾雜亦不少見
,其治療選方應(yīng)隨證選用。脾虛者宜健脾益氣
,腎虛者宜溫腎固澀
,肝旺乘脾者抑肝扶脾。攻邪不可過用伐品
,補(bǔ)虛不可純用甘溫
;有邪慎澀,虛重慎利
。此外
,在治療的同時(shí),適當(dāng)注意飲食調(diào)護(hù)
,避免生冷油膩等食物
,才能有助于提高療效
。
【治療】1.寒濕泄瀉證【主癥】泄瀉清稀,甚至如水樣
,腹痛腸鳴
,脘悶食少,惡寒
,發(fā)熱
,頭痛,肢體酸痛
,苔白膩
,脈濡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痉揭弧哭较阏龤馍ⅰ緛碓础俊短交菝窈蛣┚址健贰窘M成】藿香10克
,紫蘇10克,白芷6克
,厚樸10克
,大腹皮10克,半夏12克
,陳皮10克
,茯苓12克,白術(shù)12克
。
【功效】散寒化濕。
【用法】上為細(xì)末
,每服二錢(6克
,),水一盞
,姜三片
,棗一枚,同煎于七分
,熱服
。
【方解】方中藿香用量偏重,既取其辛溫而解在表之風(fēng)寒
,又以其芳香而化在里之濕濁
,且可辟穢和中,升清降濁
,故本方以其為君藥
。配以紫蘇、白芷辛香發(fā)散
,助藿香外散風(fēng)寒
,兼可芳化濕濁
;半夏曲、陳皮燥濕和胃
,降逆止嘔
;白術(shù)、茯苓健脾運(yùn)濕
,和中止瀉
;厚樸、腹皮行氣化濕
,暢中除滿
;桔梗宣肺利膈,既益于解表
,又助其化濕
;生姜、大棗
、甘草諧營衛(wèi)而調(diào)藥和中
。綜合全方,具有表里雙解
,化濕辟穢
,升清降濁,理氣和中之功
,能使風(fēng)寒外散
,濕濁內(nèi)化,氣機(jī)通暢
,脾胃調(diào)和
,則寒熱吐瀉自愈。若感觸山嵐瘴氣
,以及水土不服者
,亦可以此化濁辟穢,快氣和中而一并治之
。
【按語】本證治療要點(diǎn)重在芳香化濕
,濕邪得除,泄瀉自止
。且勿妄投收澀
、補(bǔ)益之品;除服藥外
,尚宜服熱米粥以助藥力
,并注意腹部保暖;如病情較重,泄瀉次數(shù)較頻
,可每隔4~6小時(shí)服藥1次
。若外感風(fēng)寒,內(nèi)有濕濁者
,可選用荊防敗毒散
;若濕困于脾,脘悶納呆
,加砂仁
、神曲;寒濕內(nèi)阻加干姜
、蒼術(shù)
。
2.濕熱傷中證【主癥】泄瀉腹痛,瀉下急迫如水
,瀉而不爽
,糞色黃褐,氣味臭穢
,肛門灼熱
,身熱煩渴,小便短赤
,舌質(zhì)紅
,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痉揭弧扛鸶诉B湯【來源】《傷寒論》【組成】葛根15克,黃芩12克
,黃連8克
,炙甘草6克。
【功效】清熱利濕
。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
,先煮葛根
,減二升,納諸藥
,煮取二升
,去滓,分溫再服
。
【方解】方中重用葛根甘辛而平
,既能解表退熱,又能升發(fā)脾胃清陽之氣而止下利,為君藥
。臣以黃芩
、黃連清熱燥濕,厚腸止利
。使以甘草甘緩和中
,協(xié)調(diào)諸藥。四藥合用
,共成解表清里之劑
。原方先煮葛根,后納諸藥
,則解肌之力優(yōu)而清里之力銳
,使表解里和,身熱下利自愈
。
【按語】葛根芩連湯意在清熱
、利濕、解毒
,有具有堅(jiān)陰厚腸胃的作用
。故苦寒燥濕而無傷脾之慮。但苦寒之品用量不宜過大或過久
。葛根升清止瀉
、清熱解肌、透邪外出
,可重用至20~30克
,黃芩、黃連常用5~10克
,苦參6~9克
,為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痉蕉肯氵B丸【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黃連10克
,木香10克。
【功效】清熱利濕
。
【用法】黃連
、吳茱萸二味同炒,去吳茱萸
,加木香
,為丸。亦可作湯劑
。
【方解】黃連清熱燥濕
,木香理氣止痛
。
【按語】有風(fēng)熱表證者,加金銀花
、連翹
、薄荷;濕邪偏盛者
,加藿香
、厚樸、茯苓
、豬苓
、澤瀉、燈心草
、六一散
;盛夏之季腹瀉較重者,加香薷
、佩蘭
、荷葉、扁豆
,或新加香薷飲合六一散
。后方最好溫湯調(diào)服,每次10克
,每日3次
。夾食滯者,加神曲
、麥芽
、山楂。
3.食滯腸胃證【主癥】腹痛腸鳴
,脘腹脹滿
,瀉下糞便,臭如敗卵
,瀉后痛減
,噯腐吞酸,瀉下伴有不消化食物
,不思飲食
,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痉揭弧勘:屯琛緛碓础俊兜は姆ā贰窘M成】神曲15克
,山楂15克
,茯苓15克,制半夏10克,陳皮10克
,萊菔子10克
,連翹12克。
【功效】消食導(dǎo)滯
。
【用法】水煎服
,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山楂消肉食油膩之積
,神曲化酒食陳腐之積
;萊菔子消谷面痰氣之積;法夏
、陳皮行氣化滯止嘔
;云苓健脾滲濕止瀉;連翹清熱散結(jié)
。
【按語】食積較重
,脘腹脹滿用枳實(shí)導(dǎo)滯丸;食積化熱加黃連
;兼脾虛加白術(shù)
、扁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痉蕉胯讓?shí)導(dǎo)滯丸【來源】《脾胃論》【組成】大黃9克
,枳實(shí)9克,神曲10克
,云苓8克
,黃芩6克,川連6克
,白術(shù)8克
,澤瀉6克。
【功效】消食導(dǎo)滯
。
【用法】水煎服
,每日一劑。
【方解】病人濕熱食滯
,內(nèi)阻腸胃
,引致積滯內(nèi)停、氣機(jī)壅塞
,故脘腹脹滿疼痛
;食積不消,濕熱下注
,故有泄瀉或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另外,熱壅氣阻
,故出現(xiàn)大便秘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