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偏方秘方

      藿香正氣散加減治療暴起吐瀉,腹痛腸鳴,下利清稀

      道醫(yī) 2023-06-24 18:18:47

      寒濕穢濁滯中焦

      ,暴起吐瀉腹痛鳴。

      下利清稀不腥臭,四肢清冷胸膈痞

      芳香化濁散寒濕

      ,藿香正氣加減宜

      藿蘇樸半茯苓芷

      ,桔梗蒼術(shù)草陳皮

      方藥:

      藿香正氣散加減:

      藿香10g 紫蘇葉10g 白芷10g 茯苓10g 法半夏10g 陳皮10g 桔梗9g 厚樸9g 甘草5g 蒼術(shù)10g

      注:

      寒濕穢濁之邪侵入人體

      ,滯阻中焦
      ,致使清氣不得升舉
      ,濁氣不能降和,故暴起吐瀉
      ,腹痛腸鳴
      。寒濕偏盛,故下利清稀
      ,不甚腥臭
      。寒濕滯阻,陽為所遏
      ,故四肢清冷
      ,胸膈痞悶。

      藿香

      、法半夏芳化濁濕
      ,和中止嘔;紫蘇葉
      、白芷
      、桔梗散寒利膈,偏散表邪
      ,宣寒濕而外出
      ;厚樸,陳皮
      ,蒼術(shù)燥濕理氣
      、化濁降逆;茯苓
      ,甘草和中化濁
      ,健脾利濕。

      泄瀉分那些類型?如何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diǎn)

      (1)辨急緩

      ①急性泄瀉(暴瀉):起病突然

      ,泄瀉如傾
      ,瀉下多水,次頻量多
      ,可伴腸鳴腹痛等癥
      ,病程少于2個(gè)月。

      ②慢性泄瀉(久瀉):起病緩慢

      ,泄瀉間歇發(fā)作
      ,大便不成形,可伴納差腹脹
      ,神疲乏力等癥
      ,反復(fù)發(fā)作,每因情志
      、飲食
      、勞倦而復(fù)發(fā),病程超過2個(gè)月

      (2)辨性質(zhì):瀉下腹痛

      ,痛勢急迫拒按,瀉后痛減
      ,病程較短者
      ,多為實(shí)證;瀉下腹痛
      ,痛勢較緩
      ,喜暖喜按,病程較長者
      ,多為虛證
      ;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樣,完谷不化
      ,腹痛畏寒
      ,喜溫熨者,多為寒證
      ;大便清稀
      ,黃褐而穢臭,瀉下急迫
      ,肛門灼熱,小便短赤
      ,渴喜冷飲者
      ,多為熱證。

      (3)辨瀉下物:大便清稀

      ,甚至如水樣
      ,腥穢者
      ,多為寒濕;大便溏薄
      ,黃褐而穢臭
      ,肛門灼熱者,多為濕熱
      ;大便溏垢
      ,夾不消化食物殘?jiān)羧鐢÷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多為食滯?/p>

      (4)辨證候特點(diǎn):外感泄瀉

      ,多兼有惡寒、發(fā)熱等表證
      。其中
      ,瀉如騖溏,苔白膩
      ,脈濡緩者
      ,為寒濕。瀉如醬黃色
      ,苔黃膩
      ,脈濡數(shù)者,為濕熱
      ;傷食泄瀉
      ,表現(xiàn)腹痛腸鳴,糞便臭如敗卵
      ;肝氣乘脾者
      ,泄瀉而胸脅脹滿,噯氣食少
      ,病情隨情緒變化而波動(dòng)
      ;脾胃虛弱者,大便溏瀉
      ,完谷不化
      ,稍進(jìn)油膩則便次增多,納差
      ,腹脹
      ,神疲肢倦;腎陽虛衰者
      ,黎明前腹痛腸鳴泄瀉
      ,瀉后則安,形寒肢冷,腰背酸冷
      ,脘腹冷痛

      2.治療原則以健脾祛濕為基本原則。

      3.應(yīng)急措施

      (1)對(duì)津傷氣脫患者

      ,可用生脈注射液靜脈點(diǎn)滴
      ;也可同時(shí)灸天突、氣海
      、關(guān)元
      、神厥等穴。

      (2)明顯脫水及電解質(zhì)紊亂者

      ,用5%葡萄糖鹽水1 000ml加入15%氯化鉀10ml靜脈滴注
      ,每日不少于3 000ml。

      (3)亡陽厥脫者

      ,先靜脈注射參附注射液和生脈注射液
      ,待血壓回升穩(wěn)定后,改為靜脈滴注

      4.分證論治

      (1)寒濕困脾

      主證:大便清稀或如水樣

      ,腸鳴腹痛,脘悶納差
      ,畏寒
      ,或兼惡寒、發(fā)熱
      、頭痛等表證
      ;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散寒化濕

      ,和中止瀉。

      方藥:外感表證明顯者

      ,藿香正氣散為主方
      。藿香12g,紫蘇12g
      ,白芷6g
      ,制半夏9g,炒白術(shù)9g
      ,茯苓15g
      ,陳皮9g,厚樸15g
      ,大腹皮15g
      ,桔梗6g
      ,生甘草6g;水瀉并無明顯表證者
      ,用胃苓湯加減,蒼術(shù)12g
      ,厚樸15g
      ,陳皮12g,茯苓15g
      ,豬苓12g
      ,澤瀉15g,桂枝6g
      ,木香9g
      ,干姜

      4.5g。

      (2)腸道濕熱

      主證:腹痛即瀉

      ,瀉下急迫
      ,糞便黃褐而穢臭,肛門灼熱
      ,瀉下不爽
      ,伴發(fā)熱口渴,小便短赤
      ,苔黃膩
      ,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清熱(暑)化濕

      方藥:葛根芩連湯化裁

      。葛根12g,黃芩9g
      ,黃連6g
      ,炒金銀花9g,茯苓15g
      ,木通6g
      ,車前子15g(包煎),馬齒莧30g
      ,生甘草6g

      (3)食滯腸胃

      主證:脘腹脹滿疼痛,腸鳴泄瀉

      ,瀉下糞便夾不消化食物
      ,臭如敗卵,瀉后痛減
      ,噯腐吞酸
      ,納呆,苔垢膩,脈滑

      治法:消食導(dǎo)滯

      方藥:保和丸加味。焦山楂15g

      ,神曲12g
      ,麥芽12g,萊菔子15g
      ,雞內(nèi)金9g
      ,制半夏9g,茯苓15g
      ,陳皮9g
      ,連翹12g,枳實(shí)6g
      。也可用枳實(shí)導(dǎo)滯丸加減治療

      (4)肝氣郁滯

      主證:每因情志不遂而發(fā)腹痛,腸鳴

      ,泄瀉
      ,瀉后痛減,伴胸脅脹滿
      ,噯氣
      ,善太息,飲食減少
      ,婦女可見乳房脹痛
      ,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紅苔薄白
      ,脈弦

      治法:抑肝扶脾(抑木扶土)。

      方藥:痛瀉要方加味

      。白芍15g
      ,白術(shù)9g,陳皮9g
      ,防風(fēng)9g
      ,柴胡9g,制香附9g
      ,茯苓15g
      ,木瓜9g,烏梅9g
      ,石榴皮9g
      ,炙甘草6g

      (5)脾氣虧虛

      主證:大便時(shí)溏時(shí)瀉,夾不消化食物

      ,稍進(jìn)油膩則便次增多
      ,遷延日久,反復(fù)發(fā)作
      ,納食減少
      ,脘腹脹滿,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脈細(xì)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黨參15g

      ,茯苓15g
      ,白術(shù)12g,山藥15g
      ,薏苡仁12g
      ,蓮子肉15g,砂仁6g(后下)
      ,扁豆12g
      ,陳皮9g,桔梗3g
      ,甘草6g

      (6)腎陽虧虛

      主證:晨間腹痛,腸鳴即瀉

      ,夾不消化食物
      ,瀉后痛減,肢冷畏寒
      ,臍腹冷痛
      ;舌質(zhì)淡胖,舌邊有齒痕
      ,苔白
      ,脈沉細(xì)。

      治法:溫腎健脾

      ,澀腸止瀉

      方藥:四神丸加味。補(bǔ)骨脂12g

      ,肉豆蔻12g
      ,五味子6g
      ,吳茱萸3g,黨參12g
      ,白術(shù)9g
      ,茯苓15g,附子6g(先煎)
      ,炮姜6g
      ,炙甘草6g。久泄滑脫不禁者
      ,可用真人養(yǎng)臟湯與桃花湯合方化裁

      5.針灸療法

      ①主穴:取天樞、足三里

      、中脘
      。寒濕者,加神厥穴
      ,配合艾灸
      ;濕熱者,加內(nèi)庭
      、曲池穴
      ;傷食者,加瀉胃俞
      、大腸俞穴
      ,補(bǔ)脾俞穴;肝郁者
      ,加瀉肝俞
      、陽陵泉;脾虛者
      ,加補(bǔ)脾俞穴
      ;腎虛者,加補(bǔ)關(guān)元
      、腎俞穴

      ②特效穴:以艾條灸兩側(cè)外踝高點(diǎn)下赤白肉際處,各15~20min

      ,1~2/d

      6.推拿療法可根據(jù)辨證,酌取脾俞

      、肝俞
      、腎俞、氣海
      、關(guān)元
      、足三里
      、天樞、神厥
      、中脘等穴
      ,施以推、按
      、揉
      、擦、攘等法

      7.外治法

      (1)大蒜

      、胡椒、艾葉各適量
      ,搗碎
      ,加燒酒適量,敷臍
      ,每日1貼,治療寒濕瀉

      (2)五倍子30g

      ,焙焦,研末備用
      。取適量
      ,以醋調(diào)敷臍部,2~3/d
      ,治療久瀉不止者

      【預(yù)防】注意飲食衛(wèi)生,不食生冷

      、變質(zhì)食物
      ;避免飲食偏嗜,少吃肥甘厚味
      、辛辣炙煿食物
      ;不可貪涼露宿,嚴(yán)防腹部受涼
      ;注意情志變化
      ,防止精神刺激。

      慢性結(jié)腸炎怎樣治療

      【概述】慢性結(jié)腸炎是一種慢性、反復(fù)性

      、多發(fā)性以結(jié)腸
      、乙狀結(jié)腸和直腸為發(fā)病部位
      。癥狀為左下腹疼、腹瀉
      、里急后重
      、時(shí)便下沾液、便秘或泄瀉交替性發(fā)生
      、時(shí)好時(shí)壞
      ,纏綿下斷、反復(fù)發(fā)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代醫(yī)學(xué)認(rèn)為慢性結(jié)腸炎是由感染
      ,自身免疫性因素遺傳,神經(jīng)精神等因素造成的結(jié)腸炎性改變

      本病多屬中醫(yī)的“泄瀉”
      、“久痢”范疇。臨床表現(xiàn)一般有大便溏薄
      ,夾有粘液
      ,甚則腹痛,便下膿血等癥
      。其主要病變?cè)谄⑽负痛竽c
      ,亦有肝腎所引起,而脾虛是導(dǎo)致本病的主要因素
      。本病屬本虛標(biāo)實(shí)
      ,虛者以脾腎兩虛為多,實(shí)者有氣滯
      、寒濕
      、水飲、濕熱等
      ,虛實(shí)夾雜亦不少見
      ,其治療選方應(yīng)隨證選用。脾虛者宜健脾益氣
      ,腎虛者宜溫腎固澀
      ,肝旺乘脾者抑肝扶脾。攻邪不可過用伐品
      ,補(bǔ)虛不可純用甘溫
      ;有邪慎澀,虛重慎利
      。此外
      ,在治療的同時(shí),適當(dāng)注意飲食調(diào)護(hù)
      ,避免生冷油膩等食物
      ,才能有助于提高療效

      【治療】1.寒濕泄瀉證【主癥】泄瀉清稀,甚至如水樣
      ,腹痛腸鳴
      ,脘悶食少,惡寒
      ,發(fā)熱
      ,頭痛,肢體酸痛
      ,苔白膩
      ,脈濡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痉揭弧哭较阏龤馍ⅰ緛碓础俊短交菝窈蛣┚址健贰窘M成】藿香10克
      ,紫蘇10克,白芷6克
      ,厚樸10克
      ,大腹皮10克,半夏12克
      ,陳皮10克
      ,茯苓12克,白術(shù)12克

      【功效】散寒化濕。
      【用法】上為細(xì)末
      ,每服二錢(6克
      ,),水一盞
      ,姜三片
      ,棗一枚,同煎于七分
      ,熱服

      【方解】方中藿香用量偏重,既取其辛溫而解在表之風(fēng)寒
      ,又以其芳香而化在里之濕濁
      ,且可辟穢和中,升清降濁
      ,故本方以其為君藥
      。配以紫蘇、白芷辛香發(fā)散
      ,助藿香外散風(fēng)寒
      ,兼可芳化濕濁
      ;半夏曲、陳皮燥濕和胃
      ,降逆止嘔
      ;白術(shù)、茯苓健脾運(yùn)濕
      ,和中止瀉
      ;厚樸、腹皮行氣化濕
      ,暢中除滿
      ;桔梗宣肺利膈,既益于解表
      ,又助其化濕
      ;生姜、大棗
      、甘草諧營衛(wèi)而調(diào)藥和中
      。綜合全方,具有表里雙解
      ,化濕辟穢
      ,升清降濁,理氣和中之功
      ,能使風(fēng)寒外散
      ,濕濁內(nèi)化,氣機(jī)通暢
      ,脾胃調(diào)和
      ,則寒熱吐瀉自愈。若感觸山嵐瘴氣
      ,以及水土不服者
      ,亦可以此化濁辟穢,快氣和中而一并治之

      【按語】本證治療要點(diǎn)重在芳香化濕
      ,濕邪得除,泄瀉自止
      。且勿妄投收澀
      、補(bǔ)益之品;除服藥外
      ,尚宜服熱米粥以助藥力
      ,并注意腹部保暖;如病情較重,泄瀉次數(shù)較頻
      ,可每隔4~6小時(shí)服藥1次
      。若外感風(fēng)寒,內(nèi)有濕濁者
      ,可選用荊防敗毒散
      ;若濕困于脾,脘悶納呆
      ,加砂仁
      、神曲;寒濕內(nèi)阻加干姜
      、蒼術(shù)

      2.濕熱傷中證【主癥】泄瀉腹痛,瀉下急迫如水
      ,瀉而不爽
      ,糞色黃褐,氣味臭穢
      ,肛門灼熱
      ,身熱煩渴,小便短赤
      ,舌質(zhì)紅
      ,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痉揭弧扛鸶诉B湯【來源】《傷寒論》【組成】葛根15克,黃芩12克
      ,黃連8克
      ,炙甘草6克。
      【功效】清熱利濕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
      ,先煮葛根
      ,減二升,納諸藥
      ,煮取二升
      ,去滓,分溫再服

      【方解】方中重用葛根甘辛而平
      ,既能解表退熱,又能升發(fā)脾胃清陽之氣而止下利,為君藥
      。臣以黃芩
      、黃連清熱燥濕,厚腸止利
      。使以甘草甘緩和中
      ,協(xié)調(diào)諸藥。四藥合用
      ,共成解表清里之劑
      。原方先煮葛根,后納諸藥
      ,則解肌之力優(yōu)而清里之力銳
      ,使表解里和,身熱下利自愈

      【按語】葛根芩連湯意在清熱
      、利濕、解毒
      ,有具有堅(jiān)陰厚腸胃的作用
      。故苦寒燥濕而無傷脾之慮。但苦寒之品用量不宜過大或過久
      。葛根升清止瀉
      、清熱解肌、透邪外出
      ,可重用至20~30克
      ,黃芩、黃連常用5~10克
      ,苦參6~9克
      ,為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痉蕉肯氵B丸【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黃連10克
      ,木香10克。
      【功效】清熱利濕

      【用法】黃連
      、吳茱萸二味同炒,去吳茱萸
      ,加木香
      ,為丸。亦可作湯劑

      【方解】黃連清熱燥濕
      ,木香理氣止痛

      【按語】有風(fēng)熱表證者,加金銀花
      、連翹
      、薄荷;濕邪偏盛者
      ,加藿香
      、厚樸、茯苓
      、豬苓
      、澤瀉、燈心草
      、六一散
      ;盛夏之季腹瀉較重者,加香薷
      、佩蘭
      、荷葉、扁豆
      ,或新加香薷飲合六一散
      。后方最好溫湯調(diào)服,每次10克
      ,每日3次
      。夾食滯者,加神曲
      、麥芽
      、山楂。
      3.食滯腸胃證【主癥】腹痛腸鳴
      ,脘腹脹滿
      ,瀉下糞便,臭如敗卵
      ,瀉后痛減
      ,噯腐吞酸,瀉下伴有不消化食物
      ,不思飲食
      ,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痉揭弧勘:屯琛緛碓础俊兜は姆ā贰窘M成】神曲15克
      ,山楂15克
      ,茯苓15克,制半夏10克,陳皮10克
      ,萊菔子10克
      ,連翹12克。
      【功效】消食導(dǎo)滯

      【用法】水煎服
      ,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山楂消肉食油膩之積
      ,神曲化酒食陳腐之積
      ;萊菔子消谷面痰氣之積;法夏
      、陳皮行氣化滯止嘔
      ;云苓健脾滲濕止瀉;連翹清熱散結(jié)

      【按語】食積較重
      ,脘腹脹滿用枳實(shí)導(dǎo)滯丸;食積化熱加黃連
      ;兼脾虛加白術(shù)
      、扁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痉蕉胯讓?shí)導(dǎo)滯丸【來源】《脾胃論》【組成】大黃9克
      ,枳實(shí)9克,神曲10克
      ,云苓8克
      ,黃芩6克,川連6克
      ,白術(shù)8克
      ,澤瀉6克。
      【功效】消食導(dǎo)滯

      【用法】水煎服
      ,每日一劑。
      【方解】病人濕熱食滯
      ,內(nèi)阻腸胃
      ,引致積滯內(nèi)停、氣機(jī)壅塞
      ,故脘腹脹滿疼痛
      ;食積不消,濕熱下注
      ,故有泄瀉或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另外,熱壅氣阻
      ,故出現(xiàn)大便秘結(jié)
      。方中大黃攻積瀉熱;枳實(shí)行氣消積除脹
      ;神曲消食化濕
      ;黃芩、川連清熱燥濕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云苓、澤瀉利水滲濕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白術(shù)健脾止瀉。
      【按語】食積較重
      ,脘腹脹滿
      ,可用枳實(shí)導(dǎo)滯丸以蕩滌積滯;食積化熱
      ,加黃連
      ;兼脾虛,加白術(shù)
      、扁豆

      4.脾胃虛弱證【主癥】便時(shí)溏時(shí)瀉,完谷不化
      ,遷延反復(fù)
      ,食少,食后脘悶不適
      ,稍進(jìn)油物
      ,則便次明顯增多,面色萎黃
      ,神疲倦怠
      ,舌質(zhì)淡,苔薄白
      ,脈細(xì)弱
      。【方一】參苓白術(shù)散【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黨參15克
      ,白術(shù)15克
      ,山藥15克,扁豆15克
      ,蓮子肉15克
      ,茯苓15克
      ,薏苡仁20克,砂仁3克
      ,桔梗3克。
      【功效】健脾益氣
      ,化濕止瀉

      【用法】上為細(xì)末,每服6克
      ,大棗湯調(diào)下

      【方解】本方中人參、淮山
      、蓮子益氣健脾
      ,和胃止瀉;白術(shù)
      、云苓
      、薏苡仁
      、白扁豆健脾滲濕
      ,止瀉
      ;砂仁
      、陳皮理氣寬胸
      ;桔梗為藥引
      ,引藥上行
      ;炙甘草益氣和中

      【按語】腹脹便溏者
      ,加厚樸
      ,陳皮,廣木香以理氣消脹
      ;腹中畏寒者
      ,加肉桂、干姜等以溫中散寒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痉蕉肯闵傲訙緛碓础俊豆沤衩t(yī)方論》【組成】人參3克,白術(shù)10克
      ,甘草6克
      ,陳皮15克,半夏6克
      ,砂仁6克
      ,木香6克。
      【功效】健脾益氣
      ,化濕止瀉

      【用法】水煎服
      ,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六君子湯健脾化痰止嘔
      ;加木香行氣止痛
      、溫中和胃;調(diào)中理氣
      ,開胃消食
      ,健胃止吐。
      【按語】若脾陽虛衰
      ,陰寒內(nèi)盛者
      ,宜用附子理中湯加吳茱萸、附子
      、肉桂
      ,以溫中散寒;若久瀉不止
      ,中氣下陷者
      ,可用補(bǔ)中益氣湯。
      5.腎陽虛衰證【主癥】黎明之前
      ,臍腹作痛
      ,腸鳴即瀉完谷不化,瀉后則安
      ,腹部喜溫
      ,形寒肢冷,腰膝酸軟
      ,舌淡苔白
      ,脈沉細(xì)?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痉揭弧克纳裢琛緛碓础俊蹲C治準(zhǔn)繩》【組成】補(bǔ)骨脂15克
      ,肉豆蔻15克,吳茱萸10克
      ,五味子10克

      【功效】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用法】上為末
      ,生姜12克,紅棗五十枚
      ,用水一碗
      。煮姜、棗,水干
      ,取棗肉
      ,丸桐子大,每服6~9克
      ,空心食前服

      【方解】本方證為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能溫暖脾土
      ,以至脾腎虛寒
      ,運(yùn)化無力,固攝無權(quán)所致
      。方中補(bǔ)骨脂辛苦性熱而補(bǔ)命門,為壯火益土之要藥
      ,故為君藥
      ;肉豆蔻溫脾腎而澀腸止瀉;吳茱萸暖脾胃而散寒除濕
      ,二藥合用
      ,既助主藥溫暖脾腎治本,又可治標(biāo)
      ,并為臣藥
      ;五味子收澀固腸,助肉豆蔻澀腸止瀉
      ,生姜溫中散寒
      ,助吳茱萸溫暖脾胃;大棗滋養(yǎng)脾胃
      ,并為佐使藥
      。如此配合,則腎溫脾暖
      ,大腸固而運(yùn)化復(fù)
      ,自然泄瀉止,諸癥皆愈

      【按語】可選用附子理中湯:用于臍腹冷痛
      ,真人養(yǎng)臟湯:用于瀉下滑脫不禁,或虛坐努責(zé)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痉蕉坑覛w丸【來源】《景岳全書》【組成】熟地15克,山茱萸12克
      ,山藥12克
      ,當(dāng)歸10克,肉桂10克
      ,枸杞10克
      ,鹿角膠10克
      ,菟絲子10克,附子3克
      ,杜仲12克

      【功效】溫補(bǔ)腎陽,固澀止瀉

      【用法】水煎服
      ,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附子
      、肉桂
      、菟絲子、山茱萸
      、熟地等溫補(bǔ)腎陽
      ,鹿角膠、枸杞
      、當(dāng)歸益精養(yǎng)血
      。可加川芎
      、牛膝以助當(dāng)歸
      、肉桂溫陽活血通絡(luò)。
      【按語】若臍腹冷痛
      ,可選用附子理中湯
      ;若年老體衰,久瀉不止
      ,脫肛
      ,加黃芪、黨參
      、升麻
      、白術(shù);若瀉下滑脫不禁
      ,或虛坐努責(zé)
      ,可選用真人養(yǎng)臟湯脾虛腎寒不著,反見心煩嘈雜
      ,大便夾有粘凍
      ,可用烏梅丸。
      6.肝氣郁滯證【主癥】素有胸脅脹悶
      ,噯氣食少
      ,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時(shí)發(fā)生腹痛泄瀉,腹中雷鳴,攻竄作痛
      ,矢氣頻作
      ,舌淡紅,脈弦

      【方一】痛瀉要方【來源】《景岳全書》【組成】白術(shù)10克
      ,防風(fēng)10克,白芍10克
      ,陳皮12克

      【功效】抑肝扶脾。
      【用法】水煎服
      ,每日一劑

      【方解】痛瀉之證由土虛木乘,肝脾不和
      ,脾運(yùn)失常所致
      。方中白術(shù)苦甘而溫,補(bǔ)脾燥濕以治土虛
      ,為君藥
      。白芍酸寒
      ,柔肝緩急止痛
      ,與白術(shù)相配,于土中瀉木
      ,為臣藥
      。陳皮辛苦而溫,理氣燥濕
      ,醒脾和胃
      ,為佐藥。配伍少量防風(fēng)
      ,具升散之性
      ,與術(shù)、芍相伍
      ,辛能散肝郁
      ,香能舒脾氣,且有燥濕以助止瀉之功
      ,又為脾經(jīng)引經(jīng)之藥
      ,故兼具佐使之用。四藥相合
      ,可以補(bǔ)脾勝濕而止瀉
      ,柔肝理氣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瀉自止

      【按語】烏梅敗醬方治療潰瘍性結(jié)腸炎(路志正):烏梅12~15克
      ,敗醬草12克,黃連4.5~6克
      ,木香(后下)9克
      ,當(dāng)歸10克,炒白芍12~15克
      ,炒枳實(shí)10克
      ,太子參12克,炒白術(shù)10克
      ,茯苓15克
      ,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
      ,日1劑。功用:清熱化濕
      ,調(diào)氣行血
      ,健脾抑肝。適用于慢性非特異性結(jié)腸炎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痉蕉磕鞠沩槡馍ⅰ緛碓础俊度f病回春》卷二。
      【組成】木香10克
      ,青皮10克
      ,桔皮10克,甘草6克
      ,枳殼10克
      ,川樸10克,烏藥10克
      ,香附10克
      ,砂仁6克,柴胡10克

      【功效】疏肝理氣
      、開胸解郁。
      【用法】水煎服
      ,每日一劑

      【方解】木香、青皮
      、桔皮疏肝理氣
      、消積化滯
      ;烏藥、香附理氣解郁
      ,止痛
      ;枳殼破氣,行痰
      ,消積
      ;砂仁調(diào)中理氣,開胃消食
      ,健胃止吐
      ;柴胡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按語】久瀉不止
      ,加烏梅、石榴
      、訶子肉
      、山楂、甘草
      ;胸脅脘腹脹滿疼痛
      ,噯氣,加柴胡
      、木香
      、郁金、香附
      ;神疲乏力
      ,納呆
      ,黨參
      、茯苓、扁豆
      、雞內(nèi)金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45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川升麻揩齒散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蒼術(shù)1斤
      ,神曲1斤
      ,麥芽1斤,山楂1斤
      ,甘草半斤
      ,黑豆半斤。制法 : 上為細(xì)末
      ,煉蜜為丸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
      處方 : 炙黃耆9g,防風(fēng)9g
      ,炒白術(shù)9g
      ,桂枝9g,赤芍9g
      ,白芍9g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防風(fēng)
      、桂心
      、天麻、萆薢
      、石斛
      、虎骨(酥炙)、白芍藥
      、當(dāng)歸
      、云母粉、白術(shù)
      、茵芋葉
      、木香、仙靈脾
      、甘草
      、川續(xù)斷,各一兩
      。炮制 : 上挫
      ,生絹袋盛,好酒一升浸之
      。春五日
      、夏三日、秋七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gè)(每個(gè)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京棗5個(gè)(每個(gè)分5塊)
      ,半夏25個(gè)
      ,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功能主治 : 瘧發(fā)作重者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