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歌方解,臨床應(yīng)用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4 18:20:46

      導讀:本文提供了柴胡桂枝干姜湯方歌方解

      ,柴胡桂枝干姜湯癥狀解析
      、用藥解析
      、病機解析,柴胡桂枝干姜湯臨床運用醫(yī)案等知識

      【原方組成】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干姜二兩 瓜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現(xiàn)代用量】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栝樓根12克 黃芩9克 牡蠣6克(熬) 甘草6克(炙)

      【方歌】柴胡桂姜痛脅背,大便不實尿欠利

      。陽邪向陰氣化衰
      ,柴芩姜桂草粉蠣。

      本文目錄

      1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解2 柴胡桂枝干姜湯醫(yī)案3 柴胡桂枝干姜湯癥狀解析4  柴胡桂枝干姜湯用藥解析5 柴胡桂枝干姜湯病機解析6 柴胡桂枝干姜湯臨床應(yīng)用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解此少陽太陰并病治方

      ,臨床使用以寒熱往來
      ,寒多熱少, 胸脅滿結(jié)
      ,心煩口渴
      ,腹脹便溏為目標。

      本方系遵小柴胡湯增減法而成

      ,因口渴不嘔
      ,加天花粉去半夏;因胸脅滿結(jié)
      ,去大棗加牡蠣
      ;因發(fā)熱,去人參加桂枝
      ;因下后里寒
      ,加干姜以溫里。是方柴胡黃芩和解樞機
      ,桂枝干姜溫陽化氣
      ,天花粉止渴潤燥,牡蠣軟少陽之結(jié)
      ,甘草和調(diào)諸藥
      ,為少陽太陰相兼、寒熱互見之治方

      本方適用于少陽有熱

      ,中州呈寒,肝脾不和
      ,運化無力者
      。少陽證表現(xiàn)有寒熱往來,熱多寒少,頭汗出
      ,或上半身出汗
      ,胸脅滿痛,眩暈
      ,心悸
      ,噯逆,嘆息
      ,心煩
      ,目赤,咽痛
      ,口苦
      ,口臭,口渴
      ,口唇干燥等癥狀
      ;脾家虛寒可見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
      ,神疲乏力
      ,飲食不思,臍腹隱痛
      ,腹脹
      ,子夜尤甚,大便溏瀉
      ,得冷益甚
      ,小便不利
      ,下肢水腫
      ,后背疼痛,手指不溫
      ,舌淡潤
      ,苔白滑,脈象弦細
      ,或沉緩無力
      。似此肝郁脾虛之狀,正乃慢性胃腸炎
      、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
      、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病之臨床表現(xiàn)
      。仲圣《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luò)先后病脈癥》第一篇云:“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當先實脾?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甭愿窝?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肝硬化之腹脹滿,大便溏
      ,為肝病傳脾
      ,脾虛中寒之象。此時之治
      ,舍溫陽健脾別無他法
      ,用柴胡桂枝干姜湯最為恰當。若囿于肝炎之炎
      ,為火上之火
      ,予以苦寒清利,必致病情惡化
      。是方桂枝干姜辛溫散寒
      ,可溫益脾胃之陽,一如釜底加薪
      ,薪高則火自旺
      ,火旺則土自厚,土厚則萬物生
      。臨床證明
      ,服本方三至五劑,陰寒諸癥多能減輕
      ,脾胃運化漸可復(fù)常

      柴胡桂枝干姜湯之腹癥:腹肌無力,腹壁柔軟

      ,胸脅苦滿
      ,或可觸及肝脾,臍上動氣應(yīng)手
      。臍腹部溫度較低
      ,或有腹水癥者。

      條文謂初服微煩

      ,再服汗出便愈
      。因本證之心煩,為火郁于內(nèi)
      ,桂姜辛溫助火
      ,故初服心益煩,再服則郁火發(fā)
      、汗出而愈
      。藥后汗出非解表使然,乃少陽樞機通利、陽郁得宣
      ,病愈之兆也

      柴胡桂枝干姜湯醫(yī)案1. 肝炎

      吳某,女

      ,43歲
      ,干部,2003年3月13日初診
      。云1982年體檢
      ,發(fā)現(xiàn)乙肝大三陽,以肝功能正常
      ,未認真以治
      。1998年春,因家遭不造
      ,長期操勞任重
      ,出現(xiàn)飲食不思,體倦無力
      ,脅痛腹脹
      。住省醫(yī)院檢査,轉(zhuǎn)氨酶360U
      ,膽紅素27umol/L
      ,白蛋白31g/L,球蛋白34g/L
      ,經(jīng)抗病毒
      、保肝、對癥治療
      ,癥狀減輕
      ,肝功能好轉(zhuǎn)而出院。五年中治療未停
      ,癥狀時輕時重
      。望其面色微黯,顴頰晦斑甚顯
      ,精神萎靡,形體消瘦
      ,舌質(zhì)淡
      ,苔白膩。詢知納谷無味
      ,食雖少而午后
      、子夜脘腹脹甚。口干口苦
      ,胸脅苦滿
      ,大便日一二行,或溏或秘
      ,食水果則泄瀉
      。小便短黃,時尿急灼痛
      。旦暮寒熱
      ,腰背疼痛畏寒,失眠多夢
      ,不耐繁勞
      。經(jīng)行先期,量多
      ,延期十余日
      ,帶下淋漓。診其脈
      ,弦細無力
      。觸其腹,腹壁軟
      ,右脅下壓
      ,脾不大,當臍悸動
      。上月肝功能檢驗:轉(zhuǎn)氨酶126U
      ,膽紅素19umol/L,白蛋白33g/L
      ,球蛋白32g/L
      。索閱所服方藥,西藥有多種維他命
      、水飛薊素
      ,中藥方多有板藍根、大青葉
      、龍膽草
      、黃柏等苦寒品。

      脈證觀之

      ,此肝郁脾虛
      ,上熱下寒證也。據(jù)說我國有一億多乙肝病毒攜帶者
      ,其中約10%發(fā)展為慢性肝炎
      。肝炎除陽黃外
      ,單純濕熱者少若晨星。板藍根抗病毒
      ,僅抗?jié)駸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寒濕病毒,非所宜也
      。不辨寒熱
      ,皆投苦寒,顯屬謬誤
      。本案所呈
      ,太陰虛寒為主,及肝郁氣逆
      、氣血兩虛之證
      。故宜健脾疏肝,匡扶中氣為治
      。擬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味:

      柴胡15g 桂枝10g 干姜10g 黃芩10g 牡蠣15g 天花粉15g 炙甘草6g 黨參15g 白術(shù)15g 茯苓15g 五劑

      二診:腹脹減

      、胃納增,諸癥見輕
      。然實脾之治
      ,絕非旦暮之期。

      守方續(xù)服

      之后

      ,脅痛加川芎、郁金
      ,經(jīng)期或減桂枝
      ,或加三七,治療半年余
      ,服藥百余劑
      ,臨床癥狀消失。2004年11月23日作肝功能檢驗
      ,結(jié)果顯示各項指標正常
      ,乙肝五項呈小三陽,DNA呈10^3

      2. 脘脹

      張某

      ,女,45歲
      ,河拱村人
      。中年喪偶,失伴孤鴻
      。人生旅途之不幸
      ,養(yǎng)老撫幼之艱辛,招致胸脘脹悶
      ,納化呆滯
      ,遇事驚悸,夜間不寐等諸多病癥附身
      。某醫(yī)院診斷為神經(jīng)衰弱
      ,輕度胃下垂(鋇餐),經(jīng)治不效

      患者胸脅苦滿

      ,咽中梗塞,如有炙臠
      ,肩背發(fā)冷
      ,口干苦,不思飲
      ,不思冷
      ,冷則腸鳴,腹內(nèi)不適
      ,大便二三日一次
      ,便前腹痛,便后即止
      。舌淡紅
      ,苔薄白,脈弦細
      。腹診
      ,心下痞滿,腹皮薄弱
      ,無抵抗

      觀其脈癥,知為肝氣郁結(jié)

      ,犯胃克土
      ,加之體勞心瘁,心脾兩虛
      。肝郁則胸脅苦滿
      ,脈象見弦;心虛則心悸少寐
      ,體倦乏力
      ;脾虛則運化維艱,納谷呆滯
      。治宜先調(diào)肝胃
      ,后補心脾
      ,擬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12g 桂枝6g 干姜6g 黃芩6g 牡蠣30g 天花粉15g 甘草3g 二劑

      二診:脘脹減輕,納谷增加

      ,大便日一次
      ,睡眠較前好轉(zhuǎn),肩冷亦輕
      。效不更方
      ,原方續(xù)服三劑。

      三診:脘脹已止

      ,諸癥均輕
      。睡眠仍差,舌淡紅
      、少苔
      ,脈弦細弱。觀其脈癥
      ,木土已化敵為友
      ,肝脾亦各司其職,補益心脾
      ,時機已熟
      。擬歸脾丸1斤,早晚各服1丸(10g)
      ,囑其調(diào)節(jié)情緒
      ,豁達寬容。

      3.顫抖

      段某

      ,32歲
      ,石家莊村人。絕育手術(shù)時
      ,膽怯恐懼
      ,如刃在頸,肢體顫抖不已
      ,術(shù)后一年余
      ,時仍顫抖。若耳聞巨響
      ,目睹異物則抖動尤甚
      ,強行按壓可得暫止。素日心煩易怒
      ,胸脅苦滿
      ,喜太息。生氣則四末厥冷
      。納便尚可
      ,食冷則泄瀉
      。口干口苦
      ,舌淡紅潤
      。脈象沉弦
      。腹診:心下沖逆悸動

      沉主里,弦應(yīng)肝

      ,從脈證分析
      ,胸脅苦滿者,郁也
      ;心煩口苦者
      ,火也;食冷泄瀉者
      ,寒也
      。結(jié)合病史,乃驚氣所傷也
      。驚則氣亂
      ,郁則氣結(jié),一亂一結(jié)
      ,故有上述怫郁逆亂
      、寒熱錯雜之癥。治當舒肝解郁
      ,鎮(zhèn)驚安神。擬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12g 桂枝6g 干姜6g 黃芩6g 牡蠣30g 天花粉15g 甘草6g三劑

      二診:三劑未盡,顫抖已止

      ,胸膈松快
      。為鞏固其效,囑再服三劑

      按:驚恐

      、惱怒引起之諸癥,臨床上凡脈上魚際
      ,及胸滿煩驚者
      ,余多用柴胡加龍牡湯治療。本案軀體荏弱
      ,且有得冷即瀉之寒證
      ,故不宜大黃攻下。柴胡桂枝干姜湯舒肝鎮(zhèn)驚
      ,調(diào)理熱寒
      ,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而體虛脈弱者
      ,用之最宜。

      柴胡桂枝干姜湯癥狀解析1.1 已發(fā)汗而復(fù)下之

      傷寒五六日

      ,醫(yī)用汗下病情不解
      。從《傷寒論》59條“大下之后,復(fù)發(fā)汗
      ,小便不利者
      ,亡津液故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60條“下之后,復(fù)發(fā)汗
      ,……以內(nèi)外俱虛故也”
      。可知邪在表汗之為正治
      ,但汗之不解
      ,徒傷津液,復(fù)用下法
      ,更傷陽氣
      ,終至“內(nèi)外俱虛”。發(fā)汗則表虛
      ,誤下則里虛
      。邪氣內(nèi)傳,邪犯少陽
      ,已成變證

      1.2 往來寒熱、心煩

      “往來寒熱”的癥狀是邪犯少陽半表半里

      ,致樞機不利
      ,氣機內(nèi)郁,陽氣樞轉(zhuǎn)與升降出入失常的表現(xiàn)
      。正邪相爭
      ,陰陽轉(zhuǎn)化出現(xiàn)往來寒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靶臒痹凇秱摗妨?jīng)各論均有出現(xiàn)
      ,但當其與往來寒熱的少陽特征性癥狀一起出現(xiàn)時則是邪陷少陽,郁而化火
      ,上熱擾心的表現(xiàn)

      1.3 胸脅滿微結(jié)

      “胸脅滿微結(jié)”指患者自覺脅肋下氣塞滿悶。脅下為少陽所轄,邪結(jié)此處

      ,少陽氣機不暢故見胸脅滿悶[1]
      。“微”為稍微
      ,邪結(jié)而不甚的意思
      。“結(jié)”不僅有胸脅部位緊張的體征含義
      ,同時也指邪氣結(jié)聚病理特點

      1.4 小便不利,渴而不嘔

      少陽病出現(xiàn)小便不利

      ,原因大致可以分為:水飲內(nèi)停和傷津損陽所致[2]
      。如《傷寒論》96條有“傷寒五六日,中風
      、往來寒熱……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此即為太陽汗下后邪陷水停所致的小便不利
      。但是汗下所致的小便不利更多的是傷津損陽所致。如《傷寒論》60條“以內(nèi)外俱虛故也”
      。邪在表汗法當為正治
      ,但汗之不解,徒傷津液
      ,服用下法
      ,更傷陽氣終至陰陽兩傷。59條“……小便不利者
      ,亡津液故也
      。”明確指出亡津小便不利
      。從本條的已發(fā)汗復(fù)下之的病理過程可知此為小便不利的病機為津液不足
      。再者從“渴而不嘔”分析,水氣內(nèi)停隨其所蓄部位可以產(chǎn)生諸如咳
      、悸
      、嘔、渴
      、小便不利等癥
      。上文中96條飲停少陽出現(xiàn)“心下悸、小便不利”
      ,即為水飲上凌心神
      ,下蓄膀胱所致。若其內(nèi)聚中焦,輕則嘔而不渴
      ,如《金匱要略》中“嘔家本渴
      ,渴者為欲解,今凡不渴
      ,心下有支飲故也
      。”《傷寒論》73條“傷寒
      ,汗出而渴者
      ,五苓散主之;不渴者
      ,茯苓甘草湯主之”
      。不渴的病機為水飲內(nèi)停不甚,并未影響津液氣化
      ,但飲水則會助邪致嘔[3]
      。如果飲停嚴重的話,影響到水液代謝則會出現(xiàn)渴欲飲水
      、飲水即嘔等癥
      ,往往渴嘔并見。如上文73條中治療水逆證的五苓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饏T要略》中“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
      ,此屬飲家”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茯苓澤瀉湯主之”即為飲邪較重渴嘔并見證治
      。此條名言“渴而不嘔”即是與水飲內(nèi)停重癥的渴嘔并見相鑒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翱识粐I”提示了本證病機在于津液不足兼有少陽無形氣結(jié)所致
      ,而非水飲內(nèi)結(jié)。

      1.5 但頭汗出

      “但頭汗出”一癥見于濕熱發(fā)黃之茵陳蒿湯證

      、水熱互結(jié)之大陷胸湯證
      、陽微結(jié)證、陽明下后余熱未盡之梔子豉湯證等[1]
      。各證的病因病機不同
      ,但“但頭汗出”的機理均為熱郁或者熱結(jié)不得外泄,此證之頭汗出也不例外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暗^汗出”和“心煩”都是邪熱內(nèi)郁
      、郁而上浮,內(nèi)陷之邪欲從上
      、從外解的表現(xiàn)

       柴胡桂枝干姜湯用藥解析2.1 柴胡、黃芩

      柴胡苦

      、辛
      、微寒,少陽主藥
      ,驅(qū)邪氣
      ,散郁火,《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言其“推陳出新”的作用
      ,有助少陽氣機外透
      。黃芩苦,寒能清解少陽郁熱
      ,共同作用以樞轉(zhuǎn)少陽
      ,解半表半里之邪。

      2.2 桂枝

      、干姜
      、甘草

      仲景運用干姜多用于溫中,僅在苓甘五味姜辛湯和小青龍湯中配伍以助溫化肺寒停飲之證[2]

      ,而三瀉心湯中寒熱錯雜的痞證均用干姜,唯有治療水氣偏盛的生姜瀉心湯卻減干姜用生姜
      ,足見仲景用生姜偏于散水
      ,用干姜偏于溫中。至于桂枝的作用
      ,與干姜配伍時則溫振脾陽結(jié)合黃芩交通寒熱
      ,以復(fù)升降。其作用和黃連湯中胃熱脾寒
      ,寒熱上下格拒配伍作用一樣
      。甘草與干姜配伍甘草干姜湯用于脾胃陽虛之手足不溫,口不渴
      ,煩躁吐逆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等證同樣佐證了干姜溫運中陽的作用
      。三藥辛甘合用
      ,溫中扶陽。溫因“復(fù)下之”導致的中焦脾胃陽虛
      ,兼扶少陽相火
      。以桂枝、干姜之辛溫升散,合黃芩之苦寒降泄
      ,寒溫并用
      ,辛開苦降,是中焦氣機條暢
      ,升降有序
      ,溫運中陽兼條暢氣機。

      2.3 天花粉

      、牡蠣

      瓜蔞根苦寒清滋清熱

      ,治消渴,除心煩胸滿
      ,有清滋和去微結(jié)的作用
      ,牡蠣有咸寒軟堅散結(jié)的功效。在《傷寒論》96條方后注:“若脅下痞硬
      ,去大棗
      ,加牡蠣四兩”,其治療胸脅痞硬的癥狀不僅有因精神和緊張等因素導致胸脅部位硬滿緊張或者局部跳動或搏動感
      。也用于治療由于肝
      、脾病變導致的胸脅部位硬塊,甚至包括甲狀腺腫大
      、腋下
      、腹部和腹股溝等處的淋巴結(jié)腫大[4]。牡蠣還具有清熱止渴除煩除的作用
      ,與茯苓
      、白術(shù)所主因脾虛不化,水飲內(nèi)停所致小便不利口渴不同
      。經(jīng)方對于火熱津傷飲滯夾雜之侯的熱郁傷陰或者下焦?jié)駸峒嬗嘘巶叨嘤媚迪犈湮楣鲜V根
      ,如瓜蔞牡蠣散、瓜蔞瞿麥丸
      、牡蠣澤瀉散等

      柴胡桂枝干姜湯病機解析綜合上述癥狀和用藥的解析,本方證的病機正如《傷寒論》下之后

      ,復(fù)發(fā)汗則“亡津液故也”
      。;“以內(nèi)外俱虛故也”
      ;“脈沉微干姜附子湯主之”
      。邪在表法當汗之,但汗之不解
      ,徒傷津液
      ,復(fù)用下法
      ,更傷里陽終至陰陽兩傷。本方證太陽病汗下誤治
      ,邪陷少陽
      ,樞機不利,故往來寒熱
      ;邪熱結(jié)于胸脅部位
      ,表現(xiàn)為胸脅滿微結(jié),少陽熱郁故心煩
      ,郁熱欲外解
      ,故從頭汗而出;由于津傷陽損
      ,兼有氣化不利
      ,故而小便不利,渴而不嘔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偟膩碇v就是太陽汗下誤治,邪陷少陽兼有陰陽兩虛
      、頭汗
      、小便不利的少陽壞證。

      柴胡桂枝干姜湯臨床應(yīng)用關(guān)于本方的臨床應(yīng)用

      ,劉渡舟教授在《傷寒論十四講》中寫道

      “余在臨床上用本方治療慢性肝炎,證見脅痛

      、腹脹
      、便溏、泄瀉
      、口干者,往往有效
      。若糖尿病見有少陽病證者
      ,本方也極合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臨床運用該方

      ,應(yīng)當理解方義,靈活調(diào)整藥物的用量
      。該方之義
      ,主要以柴胡、黃芩清利肝膽
      ,以干姜
      、炙甘草溫補脾陽
      ,而桂枝則有升達肝木的作用。臨床應(yīng)用之時
      ,便溏重者
      ,重用干姜,而可減輕黃芩用量
      ;口苦重者
      ,則加重黃芩用量,而減少干姜用量
      。若不能掌握藥量調(diào)整之法
      ,則徒用無益而反受其害,不可不慎

      病案舉例1

      金某

      ,女,63歲
      。2010年2月26日初診
      。患者覺口苦口干數(shù)月余
      ,曾服用清熱類中藥十余劑效果不顯
      ,半月前因過食油膩,更覺口苦口渴
      ,兼見四肢乏力
      ,雙足踝冷,不欲納食
      ,稍多食就覺腹脹難消化
      ,大便偏干,小便正常
      。舌淡
      、尖紅、苔白膩
      ,脈弦細
      。證屬膽熱肝郁,脾虛濕盛
      。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柴胡
      、生白芍、丹皮
      、天花粉
      、牡蠣、茯苓各12g
      ,黃芩
      、桂枝各8g
      ,生米仁15g,法半夏9g
      ,山楂30g
      ,干姜、生甘草各5g
      。3劑后
      ,口已不渴不苦,大便正常
      ,唯稍有腹脹
      ,故予柴胡、桂枝
      、干姜各8g
      ,黃芩、生白芍各4g
      ,生甘草5g
      ,茯苓12g,生米仁15g
      ,法半夏9g
      ,山楂30g。又進3劑后
      ,諸癥均除

      按:本例患者虛火上炎之證明顯,但平素脾虛

      ,故只服清熱之品
      ,則久治不愈。筆者抓住口苦腹脹為主證
      ,辨其為膽熱脾寒
      ,投以柴胡桂枝干姜湯,藥證合拍
      ,故取速效
      。虛火可以速降,然而脾虛不可能驟愈
      ,故予數(shù)劑調(diào)養(yǎng)脾胃而愈。

      病案舉例2——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女性痤瘡臨床觀察

      近年來痤瘡患者日益增多

      。臨床上皮膚科門診就診的痤瘡患者多為青少年
      ,其中女性占大多數(shù)。目前臨床常常使用以枇杷清肺飲加減治療
      ,或以大量清熱解毒藥物
      ,療效不盡如人意
      。2009年起采用基本方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痤瘡患者110例,療效較前滿意
      ,試分析如下

      150例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10例

      ,年齡17~36歲
      ,平均22.6±3.93歲;病程1周~14年
      ,平均3.5±3.16年
      ;1度57例,2度40例
      ,3度9例
      ,4度4例。對照組40例
      ,年齡17~37歲
      ,平均21.8±3.91歲;病程1周~13年
      ,平均3.8±3.37年
      ;1度22例,2度14例
      ,3度3例
      ,4度1例。兩組病例各項指標均有可比性(P>0.05)

      診斷標準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訂:①多見于青春期

      ,好發(fā)于顏面、上胸部
      、背部等皮脂分泌較多處
      ,對稱分布。②皮疹表現(xiàn)可見多種損害
      ,有粉刺
      、毛囊性丘疹、膿疙
      、囊腫或膿腫
      、結(jié)節(jié),可呈慢性經(jīng)過

      治療及觀察方法:治療組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味

      。基本方:柴胡12g
      ,桂枝10g
      ,干姜6g
      ,黃芩10g,生甘草6g
      ,天花粉15g
      ,生牡蠣15g。加減:①色鮮紅
      、腫硬
      、有膿頭,屬于陽瘡加清熱解毒藥的藥量如金銀花
      、連翹
      、黃連;②色暗不紅
      ,屬于陰瘡加用溫陽散寒的藥
      ,如麻黃、附子
      、細辛
      、吳茱萸等;③體虛可加生黃芪
      、黨參等益氣托毒等藥物
      。日1劑,水煎20分鐘2次
      ,取藥汁
      ,400ml分兩次早晚服。對照組異維A酸膠囊口服
      ,10mg/次
      ,3次/日,飯后服
      。4周1個療程
      ,治療期間禁用其他治療同類病癥的藥物及方法。

      療效判斷標準:①臨床痊愈:皮損全部消退

      ,僅留有色素沉著
      ,無新疹發(fā)生;②顯效:皮損消退70%以上
      ,新起皮疹少于5個
      ;③有效:皮損消退30%~69%以上,新起皮疹少于10個
      ;④無效:皮損消退29%以下或無明顯變化及加重者

      結(jié)果

      治療組臨床痊愈率57.3%,總有效率91.8%;對照組臨床痊愈率22.5%

      ,總有效率75%;經(jīng)X2檢驗差異有顯著性(P

      討論

      痤瘡的病機是火郁于內(nèi)

      ,發(fā)散不出來
      ,痤瘡就是郁火通過皮膚欲向外發(fā)散而形成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鸬膩碓矗孩偾啻喊l(fā)育期內(nèi)分泌的變化
      ,表現(xiàn)為肝火旺;②過食肥甘厚味
      ;③情志不舒
      ,郁而化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鹗侨绾斡糇〉模孩儇潧觯罕热缟頍岷钩龊笙礇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吹空調(diào)、吃冷飲
      ;②壓力大
      ,情志不舒。得痤瘡的主要是兩種人
      ,一種是青少年
      ,一種是中年婦女。前者占比例最大
      。兩者病機相同
      ,但病因不同,后者往往是肝郁化火
      。治法:火郁發(fā)之
      。方解:藥用柴胡、桂枝發(fā)散郁熱
      ,黃芩清肺熱
      、生甘草清熱解毒消腫,天花粉消腫排膿
      ,生牡蠣軟堅散結(jié)兼平肝
      ,干姜溫脾胃既可助發(fā)散又可反佐苦寒藥。

      開始服藥的時候

      ,臉上原有的痤瘡很快就見好了
      ,但有些患者還會有許多新的痤瘡冒出來,原因是患者皮膚下原來就有一些沒有長出來的痤瘡
      ,服了發(fā)散的中藥以后
      ,這些痤瘡就被發(fā)了出來,這是一種好現(xiàn)象,這就是所謂的排病反應(yīng)
      。這種痤瘡發(fā)出來的快
      ,好的也快。有可能出現(xiàn)這種“越治越厲害”的現(xiàn)象
      ,要事先告訴患者
      ,否則患者會認為你治療不當而放棄治療。

      治療的預(yù)后:用上法治好以后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應(yīng)注意時刻調(diào)整自己
      ,如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保持輕松的心情
      ,調(diào)整飲食結(jié)構(gòu)
      ,避免高熱量、高脂肪
      、高蛋白食物以及合理使用化妝品等
      。只要患者注意避免上述致病的原因,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高療效
      ,減少痤瘡的復(fù)發(fā)率

      痤瘡治療中最常見的用藥就是過用苦寒藥物。一般認為痤瘡就是有熱

      、就是上火
      ,所以治療就大量采用清熱解毒、泄熱通下
      、涼血養(yǎng)血的藥
      ,導致火更被寒涼所郁。雖然服藥時
      ,癥狀有所減輕
      ,但一停藥就馬上復(fù)發(fā)。是因為服了苦寒藥
      ,只是把癥狀抑制住了
      ,病并沒有治好。后遺癥就是因為服用大量的苦寒藥
      ,損傷了脾胃
      ,反而使痤瘡更加厲害。

      相關(guān)文章如下:

      柴胡桂枝干姜湯的歌訣

      ,柴胡桂枝干姜湯臨床運用醫(yī)案

      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治療4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療效分析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歌方解

      ,原文解讀,方證要點

      柴胡桂枝干姜湯的出處

      劉渡舟教授(1917-2001)

      ,為我國已故著名中醫(yī)學家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終身教授
      ,首批中醫(yī)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醫(yī)教學
      、臨床和科研工作
      ,臨床擅用經(jīng)方治療疑難雜病,對經(jīng)方頗有獨到的見解

      柴胡桂枝干姜湯見于《傷寒論》第147條
      ,原文為“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fù)下之
      ,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
      ,渴而不嘔
      ,但頭汗出,往來寒熱
      ,心煩者
      ,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摲綒v代均被認為是治療少陽兼水飲的方劑,但臨床應(yīng)用者寥寥無幾
      ,其效果也不能令人滿意
      。對此,劉渡舟教授探索多年
      ,方闡明其奧妙
      ,并應(yīng)用于臨床實踐,取得了神奇療效
      ,形成獨到的經(jīng)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就劉渡舟教授對柴胡桂枝干姜湯的理解與臨床應(yīng)用探討如下,以饗同道

      《傷寒論》113方口訣是什么?

      柴胡湯類:

      、小柴胡湯:小柴胡湯解少陽
      ,胸滿脅痛嘔吐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诳嘌矢赡垦J?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柴芩參草棗半姜。

      、大柴胡湯:大柴胡湯大黃枳
      ,柴芩姜夏芍棗宜
      。少明合病氣火郁,嘔吐口苦心下急

      、柴胡加芒硝湯:小柴加硝兩解方,芒硝后煎入藥良
      。日晡潮熱胸脅滿
      ,協(xié)調(diào)胃膽利少陽。

      、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雙邊合
      ,善治太少兩經(jīng)疴。心下支結(jié)關(guān)節(jié)痛
      ,前期肝硬亦能和

      五、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桂姜痛脅背

      ,大便不實尿欠利
      。陽邪向陰氣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蠣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加龍牡桂丹鉛,大黃茯苓記要諳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鄢什葶U要裹,胸滿煩驚小便難

      《傷寒論》貢獻

      《傷寒論》突出成就之一是確立了六經(jīng)辨證體系

      。運用四診八綱,對傷寒各階段的辨脈
      、審證
      、論治、立方
      、用藥規(guī)律等
      ,以條文的形式作了較全面的闡述。

      對傷寒六經(jīng)病各立主證治法

      ,如“太陽傷寒”用麻黃湯
      ;“太陽中風”用桂枝湯;陽明經(jīng)證用白虎湯
      ;陽明腑證用承氣湯
      ;少陽病用小柴胡湯……歸納總結(jié)了不同的病程階段和癥候類型的證治經(jīng)驗,論析主次分明
      ,條理清晰
      ,能有機地將理
      、法、方
      、藥加以融會
      ,示人以證治要領(lǐng)。

      《傷寒論》另一突出成就是對中醫(yī)方劑學的重大貢獻

      。本書記載了397法
      ,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組方原則
      ,介紹了傷寒用汗
      、吐、下等治法
      ,并將八法具體運用到方劑之中

      《傷寒論》筆記68| 癆癥第一方—柴胡桂枝干姜湯

      一六二、傷寒五六月

      ,已發(fā)汗而復(fù)下之。胸脅滿
      ,微結(jié)
      ,小便不利,渴而不嘔
      ,但頭汗出
      ,往來寒熱,心煩者
      ,此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此方為經(jīng)方里治癆癥的第一方
      。癆癥的人吃什么藥都沒用
      ,吃什么食物都不會胖。

      癆癥的原因是什么
      ?以中醫(yī)的觀念
      ,平常人的濕在中焦,就是內(nèi)濕
      ,如果濕在關(guān)節(jié)就是風濕
      ,如果濕在胃里就是胃家的寒濕,如果濕跑到腎臟把腎包住
      ,腎功能就會不好
      ,如果濕在血脈中就是癆。

      如何知道濕在血脈中
      ?人很瘦
      ,血管卻比常人大一倍
      ,里面一半是血一半是濕,摸脈很洪大
      ,但脈是中空的
      。等于帶了兩個血脈系統(tǒng),所以人很容易疲勞倦怠
      ,動一動要休息很久才能恢復(fù)


      傷寒,喝了麻黃湯“ 已發(fā)汗 ”
      ,也攻下了
      ,大便也清干凈了,結(jié)果還沒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靶孛{滿,微結(jié)”
      ,還有未發(fā)出去的汗結(jié)在胸膈
      ,胃里微脹。發(fā)汗攻下使腸胃津液失
      ,故“小便不利”
      ,“渴而不嘔”,看似有陽明證“渴”
      ,又無少陽證“嘔”
      ,胃里有宿食時會嘔,不嘔代表沒有宿食
      。陰陽要平衡
      ,陰是津,陽是胃火
      ,胃能蠕動靠胃的熱能
      ,熱能因為有津液而貯存在胃里,好比電池里有一點點液體才能貯存電力?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胃里津液沒了
      ,熱就往上沖,熱性為輕
      ,沖到頭上
      ,故“但頭汗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巴鶃砗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心煩者”代表有太陽證兼少陽證。

      臨床上
      ,只要病人口渴
      、全身肌肉無力
      ,小便不好,胃里不舒服
      ,無惡心
      ,吃東西沒胃口,就可以開“柴胡桂枝干姜湯”了
      ,里面的病可能是肝癌
      、肝硬化、胃癌
      、胰腺癌
      ,都不用管病名。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干姜二兩,黃芩三兩
      ,括蔞根四兩
      ,牡蠣二兩,甘草二兩炙


      只要有往來寒熱
      , 柴胡 必用,只要肌肉酸軟有汗
      ,用 桂枝 。

      干姜跟生姜的區(qū)別:都能止嘔
      , 干姜 溫中
      ,用于胃寒;生姜散水
      ,有積水用生姜
      。這里胃里沒東西了,故用干姜來溫中


      黃芩 去熱
      。 黃芩黃連和石膏的區(qū)別: 芩連味苦,去胃家虛熱
      ,石膏辛甘發(fā)散
      ,去胃家實熱(大渴)。這里有渴但不是大渴
      ,用黃芩
      。石膏用于純熱證,這里有往來寒熱故不對證


      口渴用 括蔞根 (市面上用天花粉代替
      ,嚴格來說有區(qū)別)
      ,專治血管里水不夠。糖尿病人就是血管里水不夠
      ,身體自救會口渴多喝水
      ,但這個水成小便排掉,只有食物里的水才會進血脈


      心肺在胸
      ,胸是諸陽之會,血在這里交換
      ,肺里面是氣
      ,來自大腸水的氣化,如天上的云霧
      ,非常純凈
      ,這個氣化的水進入血脈。括萎根補肺里的水
      ,色白入肺


      【神農(nóng)本草】括蔞根味苦,性寒
      ,無毒
      ,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
      ,補虛安中
      ,為潤肺降氣要藥。

      牡蠣 專門降浮陽
      ,“但頭汗出”用牡蠣
      ,干姜只溫中,還要把陽收斂回來
      。陽在外時均用牡蠣
      ,若心陽、腎陽在外時還要加龍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饒隼锍鰜淼娜司褪切年柲I陽均外出,逃命時會擠壓腎臟釋放腎陽跑飛快
      ,故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這里只有胃熱上沖故只用牡蠣。

      甘草炙過后津液更多
      ,性熱些
      ,用干姜時多搭配炙甘草,炙甘草重用還能強心,這里是胃里津液不夠
      ,故用炙甘草


      用量及煎煮法:

      柴胡5-6錢,桂枝3錢
      ,干姜2錢
      ,黃芩3錢,括萎根4錢
      ,牡蠣2錢
      ,炙甘草2錢。十二碗煮六碗
      ,去滓再煮成三碗
      ,溫服一碗,日三服
      ,初服微煩
      ,復(fù)服汗出,便愈


      喝完后出的汗是血脈里的濕
      ,汗是粘答簽的。有濕為什么不用白術(shù)
      ?白術(shù)去關(guān)節(jié)
      、肌肉、臟腑
      、腸胃里的濕
      ,無法去血脈里的濕。

      這是有癆癥的人才有的病
      ,沒有癆癥的人不會得此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45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用枳實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jié)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
      ,根據(jù)《金匱要略》一書中張仲景對胸痹的論述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白附子1分(炮裂)
      ,密陀僧1分
      ,露蜂房1分,槐枝灰半兩
      加味地黃丸
      加味地黃丸《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加味地黃丸處方 : 熟地黃(煮爛
      ,搗)120克 山茱萸肉 山藥各60克 澤瀉30克 牡丹皮 白茯苓各15克 鹿茸(酥炙)牛膝各6克制法 : 上藥為末,面糊丸
      ,如黍米大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干葛1錢
      ,山楂1錢
      ,澤瀉1錢,陳皮8分
      ,甘草3分
      ,生姜、大棗
      。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惡寒淅瀝
      ,肢節(jié)酸疼
      ,有似陽微者;口渴欲飲
      ,舌上微苔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厚樸1斤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shù)(洗
      ,銼,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
      。功能主治 : 治四時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