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大黃附子湯方歌,功效與作用

      道醫(yī) 2023-06-24 19:12:40

      大黃附子湯

      出自《金匱要略》

      【組成】大黃三兩(9g) 附子炮

      ,三枚(12g) 細辛二兩(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若強人煮取二升半
      ,分溫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
      ,進一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里散寒

      ,通便止痛

      【主治】寒積里實證。腹痛便秘

      ,脅下偏痛
      ,發(fā)熱,手足厥冷
      ,舌苔白膩
      ,脈弦緊。

      方歌:

      大黃附子細辛湯

      ,脅下寒凝偏痛方
      ,冷積內(nèi)停成實證,溫下寒實可復(fù)康

      【方解】本方證因寒邪與積滯互結(jié)于腸道所致

      。寒為陰邪
      ,其性收引,寒入于內(nèi)
      ,陽氣失于溫通
      ,氣血被阻,故見腹痛
      。寒邪阻于腸道
      ,傳導(dǎo)失職,故大便不通
      。寒邪凝聚于厥陰部位
      ,則脅下偏痛。陰邪壅滯
      ,陽氣被郁
      ,故發(fā)熱。陽氣不能布達四肢
      ,則手足厥逆
      。舌苔白膩,脈弦緊為寒實之征
      。治當(dāng)溫散寒凝以開閉結(jié)
      ,通下大便以除積滯,立溫陽通便之法
      。本方意在溫下
      ,故重用辛熱之附子,溫里散寒
      ,止腹脅疼痛;以苦寒瀉下之大黃
      ,瀉下通便,蕩滌積滯
      ,共為君藥
      。細辛辛溫宣通,散寒止痛
      ,助附子溫里散寒
      ,是為臣藥。大黃性味雖屬苦寒
      ,但配伍附子
      、細辛之辛散大熱之品,則寒性被制而瀉下之功猶存
      ,為去性取用之法
      。三味協(xié)力,而成溫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劑
      ,合成溫下之功

      附子與細辛相配是仲景方中治療寒邪伏于陰分的常用方法,如麻黃細辛附子湯中是與麻黃同用

      ,意在助陽解表;本方是與苦寒瀉下之大黃同用
      ,重在制約大黃寒性,以溫下寒積
      ,意在溫陽通便
      。一藥之異,即變助陽解表而為溫下之法
      ,且方中附子用至三枚
      ,遠比麻黃細辛附子湯為大,此中輕重
      ,大有深意
      ,臨證用藥當(dāng)細心體會。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溫下法的代表方

      ,又是治療冷積便秘實證的常用方
      。臨床應(yīng)用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溫
      ,苔白膩
      ,脈弦緊為辨證要點。使用時注意大黃用量一般不超過附子

      2.加減法:腹痛甚

      ,喜溫,加桂枝
      、白芍以和營止痛;腹脹滿
      ,可加厚樸、木香以行氣導(dǎo)滯;體虛或積滯較輕
      ,可用制大黃,以減緩瀉下之功;如體虛較甚
      ,加黨參
      、當(dāng)歸以益氣養(yǎng)血。

      3.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急性闌尾炎

      、急性腸梗阻
      、睪丸腫痛、膽絞痛
      、膽囊術(shù)后綜合征
      、慢性痢疾、尿毒癥等屬寒積里實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脅下偏痛

      ,發(fā)熱
      ,其脈弦緊,此寒也
      ,以溫藥下之
      ,宜大黃附子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2.方論選錄

      周揚俊《金匱玉函二注》卷10:“此寒邪之在中

      、下二焦也。脅下屬厥陰之部分
      ,于此偏痛
      ,必有所積,積而至于發(fā)熱
      ,其為實可知也
      。及視其脈不滑數(shù)而緊弦,洵為陰脈
      ,果是陰邪結(jié)于陰位矣
      。且緊屬痛,固因寒而痛
      ,弦為實
      ,亦因寒而實,故非下則實不去
      ,非溫則寒不開
      。然肝腎同一治也,厥陰之實
      ,系少陰之寒而實
      ,茍不大用附子之熱,可獨用大黃之寒乎?入細辛者
      ,通少陰之經(jīng)氣也
      ,以寒實于內(nèi)而逼陽于外也,或里有寒表有熱
      ,但未可定也
      。”

      吳謙

      ,等《醫(y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卷20:“腹?jié)M而痛
      ,脾實邪也;脅下滿痛,肝實邪也
      。發(fā)熱若脈數(shù)大
      ,胃熱實邪也
      。今脈緊弦,脾寒實邪也
      ,當(dāng)以溫藥下之
      ,故以大黃附子湯下其寒實。方中佐細辛者
      ,以散其肝邪
      ,此下肝脾寒實之法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臨床報道】

      大黃附子湯隨證加減治療46例慢性腎功能不全證屬腎陽虧虛

      ,氣化不行,水濕郁結(jié)
      ,彌漫三焦者
      。結(jié)果:顯效16例,有效22例
      ,無效8例
      ,總有效率82.6%。[徐俊業(yè).大黃附子湯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46例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xué)學(xué)報 1999;22(2):24]

      【實驗研究】

      本方有較好的抗缺氧作用

      ,可明顯延長多種原因所致缺氧動物存活時間。如對常壓下致小鼠整體缺氧和結(jié)扎頸部動脈致小鼠腦缺血缺氧;對氰化鉀和亞硝酸鈉中毒致細胞缺氧
      ,均能延長小鼠存活時間
      。還能對抗由異丙腎上腺素所致的小鼠缺氧,其作用較心得安0.2ml/10g好
      。實驗結(jié)果表明
      ,本方的這一作用,可能是通過降低腎上腺素能系統(tǒng)的功能
      ,減少動物整體耗氧量
      ,增加心肌組織細胞耐缺氧能力,提高腦組織對缺血的耐受力
      ,降低腦組織的耗氧量等多方面作用來實現(xiàn)的
      。[李在邠.大黃附子湯抗缺氧作用的實驗研究。遼寧中醫(yī)雜志 1998 ;12(11):33]

      配伍研究發(fā)現(xiàn)

      ,該方能顯著促進寒積便秘型小鼠排便
      ,增其排便量。經(jīng)拆方分析
      ,單用大黃對模型無瀉下作用,與附子
      、細辛合用作用明顯增強
      ,且附子
      、細辛能對抗小鼠體表溫度下降和改善腸道運動。[金若敏
      ,等.大黃附子湯溫陽通便作用的研究
      。中藥藥理與臨床 1992;8(6):3]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47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白附子1分(炮裂)
      ,密陀僧1分
      ,露蜂房1分,槐枝灰半兩
      。制法 : 上為末
      ,別入生地黃汁1合,拌令勻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fēng)9g
      ,炒白術(shù)9g,桂枝9g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fēng)
      、桂心、天麻
      、萆薢
      、石斛、虎骨(酥炙)
      、白芍藥
      、當(dāng)歸、云母粉
      、白術(shù)
      、茵芋葉、木香
      、仙靈脾
      、甘草、川續(xù)斷
      ,各一兩
      。炮制 : 上挫,生絹袋盛
      ,好酒一升浸之
      。春五日、夏三日
      、秋七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京棗5個(每個分5塊)
      ,半夏25個
      ,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功能主治 : 瘧發(fā)作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