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偏方秘方

    加味二妙丸加減治療癱瘓?jiān)缙谛郝楸园Y

    道醫(yī) 2023-06-24 23:47:12

    濕熱留著經(jīng)絡(luò)阻

    ,下肢麻痹不對(duì)稱。肢體痿弱軟無力
    ,發(fā)熱雖退癱瘓成
    。通經(jīng)活絡(luò)清濕熱
    ,加減加味二妙丸
    。蒼柏牛萆生苡仁,蠶沙瓜絡(luò)桑防己

    方藥:

    加味二妙丸加減:

    蒼術(shù)10g 黃柏10g 萆薢10g 原蠶沙6g 生苡仁10g 鮮桑枝10g 絲瓜絡(luò)6g 漢防己6g 牛膝10g

    注:此期時(shí)間約為發(fā)病三個(gè)月以內(nèi)

    。雖然外邪已解但濕熱已深入經(jīng)絡(luò)
    。經(jīng)絡(luò)不通,故肢體痿弱
    ,癱瘓形成
    。治以退濕熱
    ,通經(jīng)絡(luò)為主。

    蒼術(shù),黃柏清熱燥濕

    ;萆薢
    ,苡仁,蠶砂
    ,防己清熱利濕
    ;牛膝、鮮桑枝
    ,絲瓜絡(luò)通脈活絡(luò)。

    小兒麻痹癥中醫(yī)怎么治療

    邪侵肺胃 癥狀體現(xiàn): 發(fā)熱出汗

    ,咳嗽流涕,咽紅咽痛
    ,全身不適
    ,或有頭痛、嘔吐
    、腹痛
    、腹瀉
    、便秘
    ,伴有精神不振
    、嗜睡或煩躁不安
    。舌紅
    ,苔薄白
    ,脈濡數(shù)。

    功能主治: 解表清熱

    ,疏風(fēng)利溼。

    治療方法:

    1

    、方劑:

    (1)主方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

    處方:葛根15克

    ,黃芩10克
    ,黃連6克
    ,藿香10克
    ,薏苡仁15克
    ,法半夏10克
    ,竹茹10克,滑石15克(包煎)
    。水煎服,每日l劑

    煩躁不安者,加燈心草3扎、地龍10克

    。嗜睡者,加石菖蒲
    、遠(yuǎn)志各10克
    。大便秘結(jié)者,加全瓜蔞、決明子各10克

    (2)單方驗(yàn)方加味葛草芩連湯:

    處方:威靈仙10克

    ,葛根10克
    ,黃連3克,黃芩6克
    ,羌活6克,獨(dú)活6克
    ,金銀花15克
    ,綿茵陳10克
    ,扁豆10克,九連環(huán)6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2

    、中成藥:

    葛根芩連片,口服

    ,每次2—4片,每日3次

    邪注經(jīng)絡(luò) 癥狀體現(xiàn): 肺胃癥狀消失后3—4日,發(fā)熱又起

    ,肢體疼痛,轉(zhuǎn)側(cè)不利
    ,哭鬧不安,拒絕撫抱
    ,繼而出現(xiàn)癱瘓
    。以下肢為多
    ,可發(fā)生于一側(cè)
    ,亦可兩側(cè)并見;面部癱瘓見口眼歪斜
    ;亦可兼見腹肌癱瘓,小便失禁
    。舌紅
    ,苔黃膩
    ,脈滑數(shù)

    功能主治: 清熱化溼,舒通經(jīng)絡(luò)

    治療方法:

    1、方劑:

    (1)主方三妙丸加減:

    處方:黃柏10克

    ,蒼術(shù)10克
    ,牛膝10克
    ,生薏苡仁15克
    ,忍冬藤15克,防己10克
    ,秦艽10克
    ,木瓜10克
    。水煎服,每日1劑

    上肢癱瘓者

    ,加羌活10克
    。下肢癱瘓者,加獨(dú)活10克
    。面癱者,加白附子6克、僵蠶10克

    (2)單方驗(yàn)方宣痹湯:

    處方:防己

    、薏苡仁
    、梔子、赤小豆各9克
    ,連翹、杏仁
    、法半夏各6克
    ,蠶砂8克
    ,滑石10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上肢麻痹者,加秦艽

    、桑枝各9克,姜黃3克
    。下肢麻痹者,加黃柏
    、蒼術(shù)各6克。

    2

    、中成藥:

    四妙丸

    ,口服
    ,每次3~6克
    ,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氣虛血滯 癥狀體現(xiàn): 熱退后肢體麻痹,痿軟無力

    ,出現(xiàn)癱瘓
    ,面色萎黃,易出汗

    功能主治: 益氣活血

    ,祛邪通絡(luò)。

    治療方法:

    1

    、方劑:

    (1)主方補(bǔ)陽還五湯加減:

    處方:黃芪15克,當(dāng)歸10克

    ,赤芍10克,川芎6克
    ,地龍10克,桃仁6克
    ,紅花6克,黨參10克
    。水煎服
    ,每日l劑

    上肢癱軟者,加桑枝15克

    。下肢無力者,加桑寄生20克
    。易出汗者
    ,加龍骨30克(先煎)
    、五味子6克

    (2)單方驗(yàn)方加味大造丹:

    處方:三七、血竭

    、麝香
    、生大黃
    、骨碎補(bǔ)
    、鱉甲
    、蜈蚣、地龍各等分
    ,黃芪量加倍,共研成極細(xì)末
    ,裝入瓷瓶?jī)?nèi)密封備用,勿令漏氣
    。l~3歲服0.3克
    ,4~5歲服0.4克
    ,每日2次,早晚分服

    2、中成藥:

    (1)養(yǎng)血榮筋丸

    ,口服
    ,每次半丸
    ,每日2次
    ,溫開水送服。

    (2)復(fù)方當(dāng)歸注射液

    ,穴位或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
    ,每日或隔日1次

    肝腎虧損

    癥狀體現(xiàn): 肌肉痿縮

    ,肢體畸形
    ,皮膚欠溫。舌淡
    ,苔薄白,脈弱

    功能主治: 補(bǔ)益肝腎

    ,強(qiáng)筋壯骨

    治療方法:

    方劑:

    1

    、主方七寶美髯丹加減:

    處方:何首烏10克

    ,茯苓10克
    ,當(dāng)歸10克,牛膝10克
    ,菟絲子10克,補(bǔ)骨脂10克
    ,枸杞子10克,杜仲10克
    ,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1劑。

    肢冷脈細(xì)者

    ,加黃芪15克
    、桂枝6克
    。肢體畸形者
    ,加沒藥10克、骨碎補(bǔ)6克

    2、單方驗(yàn)方治痿湯(張夢(mèng)依驗(yàn)方):

    處方:制何首烏6克

    ,桑枝6克,菟絲子3克
    ,威靈仙3克
    ,鹿角片3克
    ,制龜板3克
    ,雞血藤3克,沙苑子3克
    ,牛膝3克,制狗脊3克
    ,霜蒼術(shù)2克
    ,黃柏炭2克
    ,貫眾2克
    ,五加皮6克
    。水煎,飯前溫服
    ,每日2劑。

    3

    、中成藥:

    (1)健步虎潛丸

    ,口服
    ,每次3—6克
    ,每日2次

    (2)六味地黃丸

    ,口服,每次3克
    ,每日3次
    ,連服2個(gè)月。

    (3)金剛丸

    ,口服
    ,每次3—6克
    ,每日2次
    ,飯前服用

    (4)七寶美髯丹,口服

    ,每次1/2丸,每日2次
    ,淡鹽水或溫開水送服

    其他療法 1

    、外敷外蒸法:

    (1)桑枝15克,川芎

    、當(dāng)歸、桑寄生
    、土牛膝各10克,煎湯
    ,加黃酒1盅
    。每日用清潔紗布蘸藥液在癱瘓部位搽擦2—3次
    ,以利筋脈流通

    (2)醋蒸氣療法:將鵝卵石燒紅

    ,淬醋產(chǎn)生蒸氣
    ,熏蒸局部
    ,能舒展肌腱
    ,通經(jīng)軟堅(jiān)
    ,改善攣縮以達(dá)到糾正硬癱的畸形,適用于小兒麻痹后遺癥之肌腱攣縮
    、關(guān)節(jié)強(qiáng)直等癥狀

    具體方法:備鐵桶一只

    ,將已燒紅之鵝卵石放置桶中
    ,再淬普通米醋于卵石上,即產(chǎn)生蒸氣
    。患者攣縮部位放在鐵桶上
    ,外以棉被覆蓋
    ,反復(fù)卵石淬醋
    ,經(jīng)0.5~1小時(shí)后
    ,乘熱進(jìn)行機(jī)械糾正或人工 *** 及壓砂袋進(jìn)行糾正。每日1次
    ,直至畸形基本糾正。

    2

    、針灸療法:

    (1)上肢癱瘓者,取肩髃

    、肩貞、臑上
    、曲池、外關(guān)
    、合谷等穴。

    (2)下肢癱瘓者

    ,取環(huán)跳
    、風(fēng)市
    、足三里、陽陵泉
    、陰陵泉、絕骨
    、昆侖
    、太溪等穴
    。面神經(jīng)癱瘓者
    ,取頰車
    、地倉(cāng)
    、合谷。膈肌癱瘓者
    ,取膈俞、期門
    、鳩尾
    。腹肌癱瘓者
    ,取中脘、梁門
    、氣海
    。膀胱肌癱瘓者
    ,取腎俞、膀胱俞
    、中極、關(guān)元
    、百會(huì)。

    (3)電針治療后遺癥

    ,每次通電半分鐘
    ,重復(fù)通電3~4組配對(duì)穴位:環(huán)跳一秩邊,后陽陵泉一足三里
    ,外陰廉一廉下,委中一落地

    (4)用三棱針取穴點(diǎn)刺和患肢點(diǎn)刺相結(jié)合:足內(nèi)翻

    ,由昆侖透太溪
    ,懸鐘透三陰交;足外翻,由太溪透昆侖
    ,三陰交透懸鐘

    相關(guān)文章

    [小兒麻痹癥怎么治療好]

    [小兒麻痹癥吃什么食物比較好]

    治療小兒麻痹癥
    。。

    你好:小兒麻痹癥是由脊髓灰質(zhì)炎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急性傳染病

    。這種疾病可分為三種類型;四肢麻痹
    、偏癱
    、半截癱
    。它的細(xì)菌是一種比傷風(fēng)菌還小的過濾性病毒,對(duì)于消毒藥以及寒熱的抵抗力很大
    。小兒麻痹癥主要是由發(fā)燒所引起


    【癥狀】

    先有發(fā)熱
    、咳嗽等上呼吸道癥狀,繼而出現(xiàn)頭痛
    、感覺過敏等神經(jīng)癥狀
    ,最后發(fā)生癱瘓


    【宜與忌】

    1.本病在流行季節(jié)勿帶兒童到公共場(chǎng)所
    ,并按期口服預(yù)防小兒麻痹癥的減毒活疫苗糖丸。

    2.患肢只能作輕度活動(dòng)
    ,而肌力較差者,可幫助患者作伸屈
    、外展、內(nèi)收等被動(dòng)動(dòng)作


    3.出現(xiàn)早期癱瘓的患兒,應(yīng)絕對(duì)臥床休息
    ,疼痛消失后,才可作按摩與針灸治療。

    4.這種疾病多發(fā)生在1~5歲以下兒童身上
    ,夏秋季節(jié)易發(fā)病


    5.若疑為本病
    ,盡早送醫(yī)院診治。

    【名家妙方】

    1.燈盞細(xì)辛3~6克
    ,雞蛋2個(gè)
    。前藥切細(xì)調(diào)雞蛋蒸服,每日1劑。祛風(fēng)散寒
    ,活絡(luò)通經(jīng)


    2.銀花藤
    、野菊花
    、絡(luò)石藤
    、海風(fēng)藤各30克
    ,煎服1次。

    3.鵝不食草30克
    ,當(dāng)歸9克,肉桂9克
    。內(nèi)服每日1劑,水煎2次服
    。外用1劑加75%酒精500毫升
    ,浸泡24小時(shí)后擦洗患部
    ,每日早晚各1次
    ,一療程7天,可連用1~3療程
    。養(yǎng)血溫陽,祛風(fēng)散寒


    4.透骨草6克
    ,三角楓5克
    ,水煎服,每日1劑
    ,分3次服。內(nèi)服上藥
    ,可用適量藥液外擦雙下肢。10天為1療程
    ,連用4療程癥狀緩解


    5.銀花15克
    ,連翹、黃柏各6克
    ,貫眾3克,板藍(lán)根9克
    ,用水一碗半煎成半碗。分早晚2次服
    。連服1星期。

    6.紫萍適量
    ,蜜適量
    。前藥研末
    ,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
    ,每日2次
    ,砂糖
    、米酒送服
    ,連服50天
    。清熱解毒
    ,祛風(fēng)發(fā)表


    7.桑枝、絲瓜絡(luò)各15克
    ,水煎服。

    8.小金牛草9~15克(鮮用30~60克)
    ,豬蹄1個(gè)
    。水1000毫升煎取400毫升
    ,每日1劑
    。補(bǔ)氣養(yǎng)血
    ,舒筋活絡(luò)。

    9.烏頭5分
    ,人參2錢,白芍2錢
    ,甘草1錢,砂仁1錢
    ,水煎服,飯前半小時(shí)服


    10.晚蠶沙30克
    。水煎服
    ,日1劑
    。祛風(fēng)除濕,舒筋活絡(luò)


    11.蘆根1兩
    ,忍冬藤葉5錢,連翹3錢
    ,淡竹葉4錢
    ,水煎服。

    12.當(dāng)歸8克
    ,鵝不食草20克
    ,老鸛草20克
    ,伸筋草30克。將藥物研細(xì)末熬成膏劑
    。外貼四肢、胸背穴位


    13.馬鞭草20克
    ,絨麻草12克
    ,野茶花12克
    ,萬年青10克。水煎服


    14.牛蒡子根20克,蘆根12克
    ,板藍(lán)根12克,竹根12克
    。水煎服。1日數(shù)次


    15.蒼耳草20克,艾葉12克
    ,蘇葉12克,金銀花10克
    。水煎服。1日數(shù)次


    16.葛根6克,山楂12克
    ,檳榔6克,金銀花6克
    。水煎服
    ,數(shù)次


    17.地龍糞120克,紅花9克
    ,炭灰120克
    。將上藥炒熱
    ,適量醋或酒(盤緊攣用醋
    ,筋松馳用酒)
    ,分2份,交替使用
    。同時(shí)以布包裹,趁熱熨患處
    ,連續(xù)熨6次。

    18.鮮海通草60克
    。冬蜜、開水燉服


    【中藥治療】

    1.低熱
    、咳嗽
    、四肢無力
    ,手足心熱,許后顴紅
    ,飲食減少,便秘
    ,舌質(zhì)紅嫩少苔
    ,脈細(xì)數(sh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捎萌艤剃幥鍩幔ń?jīng)絡(luò)


    2.四肢癱瘓
    ,食欲不振
    ,胸悶腹脹,大便溏薄
    ,舌質(zhì)淡或有齒痕,苔薄白
    ,脈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捎盟木訙?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健脾益胃,舒筋活絡(luò)


    3.面白少華,氣短乏力
    ,多汗,肢體癱瘓
    ,肌肉萎縮
    ,皮膚有瘀斑
    ,關(guān)節(jié)強(qiáng)直,皮膚冷
    ,舌質(zhì)暗淡,苔薄白
    ,脈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捎醚a(bǔ)陽還五湯,被氣活血
    ,溫通經(jīng)絡(luò)。

    4.頭暈?zāi)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五心煩熱
    ,盜汗或形寒肢冷
    ,遺尿或尿頻
    ,患肢癱瘓
    。腰肌麻痹
    ,骨胳短細(xì)
    ,關(guān)節(jié)畸形,舌質(zhì)淡
    ,苔薄白或舌紅無苔,脈滑數(shù)或細(xì)數(shù)
    。可用虎潛丸,補(bǔ)腎養(yǎng)肝,強(qiáng)壯筋骨


    【西藥治療】

    1.靜脈注射50%葡萄糖及維生素C
    ,對(duì)減輕神經(jīng)細(xì)胞水腫有一定癱瘓


    2.病情進(jìn)展迅速者
    ,肌注丙種球蛋白


    3.可用強(qiáng)的松或地塞米松等作激素治療。

    4.薌如地巴唑或加蘭他敏或肌注
    ,從小劑量開始,30日為一療程


    5.谷氨酸鈉治療


    【穴位按摩】

    1.高熱
    ,體溫超過39℃以上者
    ,加推脊三百次
    ,推涌泉三百次。

    2.伴惡心
    、嘔吐或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者
    ,按摩中脘五分鐘
    ,按無樞二十次
    ,揉臍五分鐘
    ,按揉脾、胃俞各十次
    ,按揉足三里十次


    3.伴有咳嗽
    、流涕、咽痛等呼吸道癥狀者
    ,加揉肺俞三十次,分推肩胛骨一百次
    ,按揉風(fēng)池十次,拿肩井五次


    4.癱瘓后,用推法或揉法
    ,向攢竹向瞳子髎
    、頰車
    、地倉(cāng)穴往返五至六次
    ,約十分鐘左右
    。用推法由天柱至大椎等處往返三分鐘
    ;俯臥位,按腎俞
    、腰陽關(guān)
    ,拿委中
    。仰臥位
    ,按伏兔
    、足三里
    、陽陵泉、絕骨
    、解溪等穴。

    【食療】

    1.瓜蔞根粉15克,粳米50克
    ,共煮成粥。適于肺熱津傷者


    2.鮮百合
    、粳米各50克
    ,白糖適量。米煮粥至半熟加入百合同煮至熟
    ,調(diào)入白糖即成。適于肺熱傷津者


    3.山藥、薏苡米各60克
    ,柿霜餅24克,山藥
    、薏米煮熬至熟,再將柿霜餅顧碎入粥中
    ,熬至熟爛即成
    。適于肺熱傷津者


    4.赤小豆50克,粳米200克煮成粥,放入適量食鹽
    、少許味精即成
    。適于濕熱浸淫者


    5.冬瓜200克
    ,去皮煮湯
    。適于濕熱浸淫者


    6.薏米500克
    ,煮粥加適量白糖即可
    。適于濕熱浸淫者


    7.白粳米150克,武火煮沸
    ,文火燜熟
    ,用于日常正餐
    。適于脾胃虛熱者。

    8.山藥200克
    ,陳皮3克,紅棗500克
    ,鮮扁豆50克
    。將紅棗肉
    、鮮扁豆切碎
    ,山藥切薄片,陳皮切絲
    ,共同合勻,做成糕
    ,上籠,用武火蒸20分鐘即可
    。適于脾胃虛熱者。

    9.紅棗10個(gè)
    ,粳米100克共煮粥
    ,熟后加冰糖汁少許即成
    。適于脾胃虛熱者


    10.桑椹蛋糕:桑椹30克
    ,女貞子20克
    ,旱蓮草30克,共煎汁
    ,將汁同500克雞蛋、300克糖
    、200克面粉和成面團(tuán)
    ,加入發(fā)面
    ,待面發(fā)起后
    ,加堿
    ,試好酸堿度
    ,做成糕上籠蒸熟即可。適用于肝腎虧虛者


    11.枸杞子30克,粳米100克
    ,共煮成粥即可。適用于肝腎虧虛者


    12.豬腎22上洗凈切成顆爛狀,和粳米30克
    ,加入適量蔥白
    、五香粉
    、生姜、食鹽共煮成粥
    。食用后對(duì)小兒麻痹后遺癥有顯效。適用于肝能虧虛者

    小兒麻痹癥簡(jiǎn)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疾病科屬4疾病概述5診斷要點(diǎn)6辨證分析7辨證分型 7.1小兒麻痹癥·邪郁肺胃證7.2小兒麻痹癥·邪注經(jīng)絡(luò)證7.3小兒麻痹癥·氣虛血瘀證7.4小兒麻痹癥·肝腎兩虛證 8辨證論治 8.1邪犯肺胃 8.1.1證見8.1.2治法8.1.3方藥 8.2邪注經(jīng)絡(luò) 8.2.1證見8.2.2治法8.2.3方藥 8.3氣虛血滯 8.3.1證見8.3.2治法8.3.3方藥 8.4肝腎虧損 8.4.1證見8.4.2治法8.4.3方藥 8.5其他療法 8.5.11、外治法8.5.22

    、針灸療法8.5.33、推拿療法8.5.44
    、飲食療法9參考資料附:1治療小兒麻痹癥的穴位2治療小兒麻痹癥的方劑3治療小兒麻痹癥的中成藥4小兒麻痹癥相關(guān)藥物5古籍中的小兒麻痹癥 1拼音 xiǎo ér má bì zhèng

    2英文參考 infantile paralysis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huì).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10)]

    poliomyelitis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huì).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10)]

    3疾病科屬 兒科

    4疾病概述 小兒麻痹癥(infantile paralysis[1]

    、poliomyelitis[1])是指感受風(fēng)熱暑濕疫毒之邪
    ,以初期呈雙峰熱
    ,肢體疼痛,伴咳嗽
    ,咽痛,后期出現(xiàn)肢體癱瘓
    ,骨骼畸形為主要表現(xiàn)的兒科時(shí)行病[1]。

    小兒麻痹癥是兒童時(shí)期較為常見的一種傳染病

    。多見于1~5歲小兒,常發(fā)生在夏秋季
    。臨床以發(fā)熱
    ,伴有咳嗽
    、咽痛、多汗或有嘔吐
    、泄瀉、腹痛、全身肌肉疼痛
    ,繼而出現(xiàn)肢體痿軟,肌肉弛緩和痿縮為其特征
    。早期屬溫病范疇
    ,后期則屬于輕腳瘟
    、痿癥
    、痿躄
    、小兒中風(fēng)等病證
    。西醫(yī)稱之為脊髓灰質(zhì)炎

    5診斷要點(diǎn) 1、有流行病史及接觸史

    。初起時(shí)有發(fā)熱汗出
    ,咳嗽流涕,煩躁
    ,腹痛腹瀉等呼吸道及輕度消化道癥狀
    。經(jīng)過1~4天后
    ,癥狀消退,但數(shù)天后
    ,身熱復(fù)起,全身不適
    ,感覺過敏
    ,肌肉疼痛
    ,不愿人抱,或有嗜睡
    ,繼則逐漸出現(xiàn)肢體癱瘓
    。癱瘓呈弛緩性
    、不對(duì)稱分布,下肢多于上肢
    ,其他肌群亦可受累
    。如長(zhǎng)期不見恢復(fù)
    ,除病側(cè)肌肉痿縮外
    ,骨骼亦可出現(xiàn)畸形。

    2

    、本病初起時(shí)與傷風(fēng)感冒相類似,故不易相鑒別
    。應(yīng)結(jié)合流行病史
    、預(yù)防接種史
    、發(fā)病季節(jié)
    ,詳細(xì)詢問,如見雙峰熱
    、汗多、嗜睡
    、頭痛
    、惡心
    、嘔吐、咽痛等
    ,應(yīng)疑為本病
    。本病尚應(yīng)與痹證作鑒別
    ,痹證多發(fā)生在冬春季,雖有發(fā)熱
    ,關(guān)節(jié)腫痛
    ,活動(dòng)障礙
    ,但無癱瘓。

    3

    、實(shí)驗(yàn)室檢查:腦脊液細(xì)胞數(shù)大多增加(亦可正常)
    ;進(jìn)行病毒分離及血清學(xué)檢查,均具有診斷意義。

    6辨證分析 1

    、風(fēng)熱暑濕疫毒之邪
    ,由口鼻而入
    ,犯肺胃
    ,肺失清肅
    ,故見發(fā)熱、身痛
    、咽紅
    、咳嗽等肺衛(wèi)癥狀
    ;胃失和降
    ,則見嘔吐、腹脹
    、便秘等胃腸癥狀
    。邪毒旋即流注經(jīng)絡(luò)
    ,深及四肢百骸,發(fā)生肢體疼痛
    ,漸而麻痹,后期筋
    、骨、脈均失所養(yǎng)
    ,而出現(xiàn)痿軟、癱瘓、肌肉痿縮及骨骼畸形等后遺癥
    。如邪毒內(nèi)竄心肝,可見昏迷
    、抽搐。若痹阻肺俞
    ,則產(chǎn)生呼吸不整,喉間痰鳴
    ,吞咽困難等癥。

    2

    、本病的辨證要首先分別病變的部位和虛實(shí)
    。本病與一般溫邪襲肺
    、暑濕壅阻腸胃的病證不同
    ,而是肺胃癥狀在先
    ,然后又可出現(xiàn)肝
    、腎經(jīng)的病癥
    ,同時(shí)又是肌肉
    、血脈、筋骨叁者受損的疾病
    。病的性質(zhì),初起屬實(shí)
    ,癱瘓期虛中有實(shí)
    ,后期則多是氣血虧損
    ,肝腎兩虛的病證。

    3

    、本病的總治療原則:在急性期以清熱解毒、利濕
    、疏風(fēng)活絡(luò)為主
    ,后期以疏通經(jīng)絡(luò)、益氣活血
    、強(qiáng)筋壯骨等方法為主要治則。

    7辨證分型

    7.1小兒麻痹癥·邪郁肺胃證

    小兒麻痹癥·邪郁肺胃證(infantile paralysis with syndrome of pathogen stagnated in lung and stomach[1])是指感染疫毒
    ,邪郁肺胃,以發(fā)熱
    ,肢體疼痛,咳嗽
    ,咽痛,頭痛
    ,嘔吐
    ,腹瀉
    ,伴神倦
    ,嗜睡
    ,舌紅
    ,苔薄白或白膩為常見癥的小兒麻痹癥證候[2]。

    7.2小兒麻痹癥·邪注經(jīng)絡(luò)證

    小兒麻痹癥·邪注經(jīng)絡(luò)證(infantile paralysis with syndrome of pathogen diffusing into channelcollaterals[1])是指濕熱毒邪流注經(jīng)絡(luò)
    ,氣血痹阻
    ,以再次發(fā)熱,嗜睡
    ,一側(cè)或兩側(cè)肢體疼痛
    ,或伴頸項(xiàng)背部疼痛
    ,轉(zhuǎn)側(cè)不利,煩躁哭鬧
    ,拒絕撫抱
    ,甚則氣喘痰鳴,神昏抽搐
    ,面色青灰
    ,舌紅
    ,苔黃膩為常見癥的小兒麻痹癥證候[2]

    7.3小兒麻痹癥·氣虛血瘀證

    小兒麻痹癥·氣虛血瘀證(infantile paralysis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1])是指時(shí)邪耗傷正氣
    ,運(yùn)血無力
    ,肢體失養(yǎng),以一側(cè)或兩側(cè)肢體萎軟
    ,難以站立,或行走不正
    ,握物不牢,神倦乏力
    ,面色無華,舌紫暗
    ,苔薄白或苔少為常見癥的小兒麻痹癥證候[2]

    7.4小兒麻痹癥·肝腎兩虛證

    小兒麻痹癥·肝腎兩虛證(infantile paralysis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liver and kidney[1])是指邪毒已去
    ,肝腎陰虛,以患肢肌肉明顯萎縮
    ,短小而細(xì),患肢骨骼及脊柱呈歪斜凸出
    ,苔薄白
    ,脈沉細(xì)為常見癥的小兒麻痹癥證候[2]

    8辨證論治

    8.1邪犯肺胃

    8.1.1證見 發(fā)熱汗出,咳嗽流涕
    ,咽紅咽痛
    ,全身不適
    ,或有頭痛、嘔吐
    、腹痛、腹瀉
    、便秘,伴有精神不振
    、嗜睡或煩躁不安。舌紅
    ,苔薄白,脈濡數(shù)

    8.1.2治法 解表清熱,疏風(fēng)利濕

    8.1.3方藥 1、主方:葛根黃芩黃連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處方:葛根15克

    ,黃芩10克
    ,黃連6克
    ,藿香10克,薏苡仁15克
    ,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
    ,滑石15克(包煎)
    。水煎服,每日1劑
    。煩躁不安者
    ,加朱燈芯草3札
    、地龍10克
    。嗜睡者,加石菖蒲
    、遠(yuǎn)志各10克
    。大便秘結(jié)者
    ,加全瓜蔞
    、決明子各10克

    2、中成藥葛根芩連片

    ,口服,每次2~4片
    ,每日3次。

    3

    、單方驗(yàn)方:加味葛草芩連湯(李成業(yè)等《百病實(shí)用秘驗(yàn)方》)處方:威靈仙10克,葛根10克
    ,黃連3克
    ,黃芩6克
    ,羌活6克
    ,獨(dú)活6克
    ,金銀花15克,綿茵陳10克
    ,扁豆10克
    ,九連環(huán)6克
    。水煎服,每日1劑

    8.2邪注經(jīng)絡(luò)

    8.2.1證見 肺胃癥狀消失后3~4天
    ,發(fā)熱又起,肢體疼痛
    ,轉(zhuǎn)側(cè)不利
    ,哭鬧不安
    ,拒絕撫抱,繼而出現(xiàn)癱瘓
    。以下肢為多,可發(fā)生于一側(cè)
    ,亦可兩側(cè)并見;面部癱瘓見口眼歪斜
    ;亦可兼見腹肌癱瘓,小便失禁
    。舌紅
    ,苔黃膩,脈滑數(shù)

    8.2.2治法 清熱化濕

    ,疏通經(jīng)絡(luò)

    8.2.3方藥 1、主方:叁妙丸(虞摶《醫(yī)學(xué)正傳》)加減處方:黃柏10克

    ,蒼術(shù)10克,牛膝10克
    ,生薏苡仁15克,金銀花藤15克
    ,防己10克,秦艽10克
    ,木瓜10克。水煎服
    ,每日1劑。上肢癱瘓者
    ,加羌活10克
    。下肢癱瘓者
    ,加獨(dú)活10克。面癱者
    ,加白附子6克、僵蠶10克

    2

    、中成藥四妙丸
    ,口服,每次3~6克
    ,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

    、單方驗(yàn)方:宣痹湯(吳鞠通《溫病條辨》)處方:防己
    、薏苡仁、山梔
    、赤小豆各9克,連翹
    、杏仁、法半夏各6克
    ,蠶砂8克,滑石10克
    。水煎服,每日1劑。上肢麻痹者
    ,加秦艽、桑枝各9克
    ,姜黃3克。下肢麻痹者
    ,加黃柏、蒼術(shù)各6克

    8.3氣虛血滯

    8.3.1證見 熱退后肢體麻痹,痿軟無力
    ,出現(xiàn)癱瘓,面色萎黃
    ,易出汗。

    8.3.2治法 益氣活血

    ,祛邪通絡(luò)。

    8.3.3方藥 1

    、主方:補(bǔ)陽還五湯(王清任《醫(yī)林改錯(cuò)》)加減處方:黃芪15克,當(dāng)歸10克
    ,赤芍10克,川芎6克
    ,地龍10克,桃仁6克
    ,紅花6克
    ,黨參10克
    。水煎服
    ,每日1劑。上肢癱軟者
    ,加桑枝15克
    。下肢無力者,加桑寄生20克
    。易出汗者,加龍骨30克(先煎)
    、五味子6克

    2

    、中成藥

    (1)養(yǎng)血榮筋丸,口服

    ,每次半丸,每日2次
    ,溫開水送服。

    (2)復(fù)方當(dāng)歸注射液

    ,穴位或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
    ,每日或隔日1次。

    3

    、單方驗(yàn)方:加味大造丹(夏煥德等《新編兒科秘方大全》)處方:叁七、血竭
    、麝香、生大黃
    、骨碎補(bǔ)、鱉甲
    、蜈蚣
    、地龍各等分,黃芪量加倍
    ,共研成極細(xì)末,裝入瓷瓶?jī)?nèi)密封備用
    ,勿令漏氣。1~3歲服0.3克
    ,4~5歲服0.4克,每日2次
    ,早晚分服。

    8.4肝腎虧損

    8.4.1證見 肌肉痿縮
    ,肢體畸形
    ,皮膚欠溫。舌淡
    ,苔薄白
    ,脈弱

    8.4.2治法 補(bǔ)益肝腎

    ,強(qiáng)筋壯骨

    8.4.3方藥 1

    、主方:七寶美髯丹(汪昂《醫(yī)方集解》)加減處方:何首烏10克,茯苓10克
    ,當(dāng)歸10克,牛膝10克
    ,菟絲子10克
    ,補(bǔ)骨脂10克
    ,枸杞子10克,杜仲1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劑
    。肢冷脈細(xì)者
    ,加黃芪15克
    、桂枝6克。肢體畸形者
    ,加沒藥10克、骨碎補(bǔ)6克

    2

    、中成藥

    (1)健步虎潛丸,口服

    ,每次3~6克
    ,每日2次

    (2)六味地黃丸,口服

    ,每次3克,每日3次
    ,連服2個(gè)月。

    (3)金剛丸

    ,口服,每次3~6克
    ,每日2次,飯前服用

    (4)七寶美髯丹

    ,口服
    ,每次1/2丸
    ,每日2次,淡鹽水或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yàn)方:治痿湯(張夢(mèng)儂驗(yàn)方)處方:制首烏6克

    ,桑枝6克
    ,菟絲子3克
    ,威靈仙3克,鹿角片3克
    ,制龜板3克,雞血藤3砍
    ,潼蒺藜3克,川牛膝3克
    ,制狗脊3克,霜蒼術(shù)2克
    ,黃柏炭2克,貫眾2克
    ,五加皮6克
    。水煎
    ,飯前溫服,每日2劑

    8.5其他療法

    8.5.11、外治法 (1)桑枝15克
    ,川芎、當(dāng)歸
    、桑寄生、土牛膝各10克
    ,煎湯
    ,加黃酒一盅
    。每日用清潔紗布蘸藥液在癱瘓部位搽擦2~3次
    ,以利筋脈流通。

    (2)醋蒸氣療法:將鵝卵石燒紅

    ,淬醋產(chǎn)生蒸氣,熏蒸局部
    ,能舒展肌腱,通經(jīng)軟堅(jiān)
    ,改善攣縮以達(dá)到糾正硬癱的畸形,適用于小兒麻痹后遺癥之肌腱攣縮
    、關(guān)節(jié)強(qiáng)直等癥狀。具體方法:備鐵桶一只
    ,將已燒紅之鵝卵石放置桶中,再淬普通米醋于卵石上
    ,即產(chǎn)生蒸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颊邤伩s部位放在鐵桶上
    ,外以棉被覆蓋,反復(fù)卵石淬醋
    ,經(jīng)半至1小時(shí)后
    ,乘熱進(jìn)行機(jī)械糾正或人工 *** 及壓砂袋進(jìn)行糾正
    。每日一次,直至畸形基本糾正

    8.5.22、針灸療法 (1)上肢癱瘓者

    ,取肩髃
    、肩貞、臑上
    、曲池、外關(guān)
    、合谷等穴。下肢癱瘓者
    ,取環(huán)跳
    、風(fēng)市
    、足叁里
    、陽陵泉
    、陰陵泉、絕骨
    、昆侖
    、太溪等穴
    。面神經(jīng)癱瘓者,取頰車
    、地倉(cāng)、合谷
    。隔肌癱瘓者
    ,取膈俞
    、期門、鳩尾
    。腹肌癱瘓者
    ,取中脘、梁門
    、氣海。膀胱肌癱瘓者
    ,取腎俞
    、膀胱俞
    、中極
    、關(guān)元
    、百會(huì)。

    (2)電針治療后遺癥

    ,每次通電半分鐘
    ,重復(fù)通電3~4組配對(duì)穴位:環(huán)跳秩邊
    ,后陽陵泉足叁里
    ,外陰廉廉下
    ,委中落地

    (3)用叁棱針取穴點(diǎn)刺和患肢點(diǎn)刺相結(jié)合:足內(nèi)翻

    ,由昆侖透太溪,懸鐘透叁陰交
    ;足外翻
    ,由太溪透昆侖
    ,叁陰交透懸鐘。

    8.5.33

    、推拿療法 (1)上肢癱瘓:扌袞法,自大椎
    、肩井、肩髃
    、曲池、陽邊
    ,往返5分鐘
    ;拿法
    ,施于上肢內(nèi)側(cè);擦脊柱(頸椎至第五胸椎)5~10分鐘

    (2)下肢癱瘓:扌袞法,自腰部以下扌袞到下肢前后側(cè)

    ;拿法,自患肢向外側(cè)
    ,直拿到跟腱

    8.5.44

    、飲食療法 豬脊髓黃豆湯:取豬脊髓(牛脊髓亦可)50克,加黃豆適量煮食
    。適用于恢復(fù)期或后遺癥期

    9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57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yùn)用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jié)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
    ,白附子1分(炮裂)
    ,密陀僧1分
    ,露蜂房1分,槐枝灰半兩
    。制法 : 上為末
    ,別入生地黃汁1合,拌令勻
    加味地黃丸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干葛1錢
    ,山楂1錢,澤瀉1錢,陳皮8分
    ,甘草3分
    ,生姜
    、大棗。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
    ,肢節(jié)酸疼
    ,有似陽微者;口渴欲飲,舌上微苔
    健脾增力丹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fēng)9g,炒白術(shù)9g
    ,桂枝9g,赤芍9g
    ,白芍9g,生姜3片
    ,大棗7枚
    。功能主治 : 調(diào)營(yíng)固衛(wèi)
    ,以御風(fēng)寒
    。主冷激性蕁麻疹。用法用量 : 日久發(fā)作不休者
    ,加烏梅
    黃蓍酒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