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牡丹湯治療急性膽囊炎
道醫(yī)
2023-06-25 04:06:02
主治:急性膽囊炎。
處方:大黃(后下)、牡丹皮、桃仁
、玄明粉(分2次沖)各10克
,冬瓜子18克
。

用法:每劑煎煮2次
,取藥液共400毫升
,每8小時服1次
,每次200毫升
,7天為1療程,一般1~3療程
。若發(fā)熱甚者加蒲公英30克
,銀花20克,連翹15克
,柴胡10克
,以增清熱解毒之力;右肋痛劇加延胡索15克
,川楝子
、枳殼、赤芍各10克
,活血化瘀
,行氣止痛;惡心嘔吐甚者加黃連
、竹茹
、半夏各10克,清熱降逆
;有黃疸者加茵陳30克
,郁金15克,利濕退黃
;伴有膽石者加金錢草30克
,海金砂18克,以利膽排石
。如絞痛難以忍受者酌情用西藥止痛藥
,若嘔吐較劇有脫水癥狀的予以補液、糾酸
。
療效:治療急性膽囊炎88例
,臨床治愈57例(體溫正常、癥狀體征消失
,B超復(fù)查膽囊基本恢復(fù)正常
,隨訪半年以上無復(fù)發(fā)者)
;顯效22例(體溫正常、癥狀體征消失
,B超復(fù)查膽囊恢復(fù)正常大小范圍,膽囊壁粗糙
,半年內(nèi)有復(fù)發(fā)者)
;無效9例(經(jīng)治35小時病情無好轉(zhuǎn)或加重轉(zhuǎn)手術(shù)治療)。
按語:大黃牡丹湯原為治療急性闌尾炎(腸癰)的有效方劑
,筆者用來治療急性膽囊炎
,取其異病同治之意。祖國醫(yī)學(xué)認(rèn)為
,膽和大腸均屬腑
,其生理特點為瀉而不藏,滿而不實
,動而不靜
,降而不升。急性膽囊炎和急性闌尾炎的發(fā)病部位雖然不同
,但其病因則大致相同
。多由情志不遂,寒溫不適
,飲食不節(jié)
,蛔蟲竄擾等引起氣滯血瘀、濕熱蘊結(jié)
,腑道不通之里證
、實證、熱證
。六腑以通為順
,不通則痛。因此
,以通為用為其共同的治療原則
,故用大黃牡丹湯治療急性膽囊炎有較好的效果。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
(2) 利膽作用
。麻醉犬十二指腸給大黃煎劑
,可使膽汁分泌增加,降低奧狄括約肌張力
。麻醉大鼠十二指腸給大黃煎劑或水醇浸提制 劑
,30分鐘內(nèi)膽汁、胰液分泌量均增加
,而胰淀粉酶活性則降低
,大黃不僅促進(jìn)膽汁分泌
,并使膽紅素和膽汁酸含量增加。人服用大黃 煎劑15g
,膽囊明顯增大 (B超測量)
。與動物實驗結(jié)果相符。
(3) 保肝作用
。大黃對實驗性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hù)作用
。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損傷,SGPT升高達(dá)616.0U/100ml
,正常對照組為289U /100ml
,經(jīng)大黃治療后,可使SGPT降至325.3U/100ml
,肝細(xì)胞壞死程度
、變性也比對照組輕。進(jìn)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
,大黃能顯著逆轉(zhuǎn)四氯 化碳引起的肝組織脂肪浸潤及纖維化
,微粒體腫脹,嵴明顯下降
,粗面內(nèi)質(zhì)網(wǎng)破壞核糖體脫落
。此外,還可恢復(fù)四氯化碳引起的單胺氧 化酶及琥珀酸脫氫酶活性減弱
。表明大黃對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確有預(yù)防和治療作用
。體外實驗證明,大黃煎劑對乙肝抗原 (HBsAg) 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除去鞣質(zhì)后作用減弱或消失
,同時也證明大黃中意醌類和大黃素對HBsAg并無抑制作用。
(4) 抗胃和十二指腸潰瘍
。采用大鼠應(yīng)激性及幽門結(jié)扎法兩種實驗性胃潰瘍模型觀察到
,給予生大黃、酒燉大黃和大黃炭等藥物均能 預(yù)防和治療應(yīng)激性胃潰瘍出血
。明顯縮小出血面積和減少出血灶數(shù)量
,作用類同西咪替丁,對幽門結(jié)扎胃潰瘍大鼠灌服生大黃粉懸液
, 可使?jié)兠娣e縮小
,并能降低胃液量,胃液游離酸及胃蛋白酶活性
,但酒燉大黃無此作用
。采用乙醇造成的胃粘膜損傷模型實驗表明, 大黃煎劑1g/kg
、0.5g/kg和0.25g/kg都有明顯保護(hù)胃粘膜的作用
,還有提高胃壁前列腺素E2 (PGE2) 的含量
,防止乙醇對胃粘膜的損 傷作用。
(5) 對腸管平滑肌的作用
。電生理研究表明:大黃對結(jié)腸的電活動有明顯的興奮作用
,特點為群集性放電,峰電頻率明顯增快
,幅度明 顯增高
,收縮活動增強,阿托品可阻斷大黃對結(jié)腸的興奮作用
。阻止結(jié)腸內(nèi)水分吸收,加快結(jié)腸內(nèi)溶物的排出而發(fā)揮其瀉下作用
。提示 大黃瀉下作用是通過腸管中M受體而發(fā)揮效應(yīng)
。
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1) 抗菌
。大黃的抗菌譜廣
,敏感細(xì)菌有葡萄球菌 (白色、檸檬色
、金黃色)
、溶血性鏈球菌 (甲、乙)
、草 分枝桿菌
、枯草桿菌、痢疾桿菌
、肺炎鏈球菌
、大腸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
、人型結(jié)核桿菌
、淋病雙球菌、包皮垢球菌
、炭疽桿菌
, 尤以葡萄球菌、淋病雙球菌最敏感
。抑菌有效成分中以大黃酸
、大黃素和蘆薈大黃素抗菌作用最強。大黃對腸內(nèi)厭氧菌脆弱擬桿菌有抑 制作用
,該菌可將復(fù)合型膽汁酸分解為游離型膽汁酸
,增強了對粘膜的刺激性而導(dǎo)致膽囊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咕饔脵C制主要是對細(xì)菌細(xì)胞核酸和蛋 白質(zhì)合成以及糖代謝的抑制作用
。
(2) 抗真菌
。大黃煎劑及水、醇
、醚提取物在體外對一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對許蘭黃癬菌及蒙古變種、同心性毛癬菌
、紅色表皮癬 菌
、堇色毛癬菌、鐵銹色小孢子癬菌
、大小孢子癬菌
、絮狀表皮癬菌、趾間毛癬菌等均有較高的敏感性
。稀醇浸出液作用較水或醚浸出 液強
。
(3) 抗病毒。大黃煎劑對流感病毒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通過雞胚半體內(nèi)篩選法測定最小有效量為每胚5mg
。此外對溶組織阿米巴原蟲、 人毛滴蟲
、陰道滴蟲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抗腫瘤作用。
腹腔注射大黃酸
、大黃素對小鼠黑色素瘤有較強抑制作用
,大黃酸對艾氏腹水癌也有抑制作用,對肉瘤S180和艾氏癌 皮下型無明顯作用
,大黃素對乳腺癌也有抑制作用
,其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癌細(xì)胞的氧化和脫氫。大黃酸對癌細(xì)胞的酵解也有抑制作用
。
抗炎作用。
大黃對多種動物實驗性炎癥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給小鼠灌胃大黃煎劑能顯著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郭急性滲出性炎癥
。同 時對大鼠甲醛性
、蛋清性足蹠腫脹、小鼠和大鼠的棉球肉芽腫增生
,均有抑制作用
。但酒燉大黃和大黃炭的作用較弱,可能是由於酒燉 使有效成分流失而大黃炭使有效成分破壞之故
。大黃抗炎作用可能是使花生四烯酸代謝途徑內(nèi)環(huán)氧化酶通道受阻
,增加羥基花生四烯酸 的生成,而活躍脂化酶通路,達(dá)到抗炎作用
。實驗研究表明
,大黃抗炎作用不是通過垂體—腎上腺素系統(tǒng),因為切除腎上腺并不影響其 抗炎作用
,相反抗炎的同時
,并不降低腎上腺中抗壞血酸的含量,而且大黃煎劑不能延長切除腎上腺的未成年大鼠的生存時間和對抗切 除一側(cè)腎上腺后致對側(cè)腎上腺代償性肥大
。故大黃無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
。
對微循環(huán)的影響。
給小鼠灌胃大黃醇提取物后
,耳郭微循環(huán) (動脈和靜脈管徑) 無明顯影響
,但可使血流速度變慢,有顆粒狀紅細(xì) 胞聚積體出現(xiàn)
,以微靜脈內(nèi)最明顯
;局部滴注不能改變腎上腺素引起的腸系膜微血管的收縮,對胃壁微動脈和微靜脈亦無明顯擴(kuò)張作 用
,出現(xiàn)較明顯的粒絮流
,尤以微靜脈為甚
。大黃對微循環(huán)的影響主要是血流速度變慢
,紅細(xì)胞聚集,局部血液粘滯性升高而局部血管 不擴(kuò)張
,因而局部止血過程加強
。
止血作用。
大黃用於止血
,已有悠久的歷史
,尤其近年來發(fā)現(xiàn)應(yīng)用大黃治療消化道出血療效確切。各種動物實驗均證明大黃可明顯縮 短出血和凝血時間
,其止血有效成分是大黃酚
、大黃素甲醚、α-兒茶精和沒食子酸等
。它們降低血管的通透性
,改善脆性,興奮胃腸道 的局部血管
,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
,顯著增加纖維蛋白原活性,降低抗凝血因子Ⅲ的活性
,升高α2巨球蛋白含量
,競爭性地抑制纖溶酶 和纖溶酶原活化素哎活力。沒食子酸尚可降低纖溶活性。此外
,還可增杖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能力
,使出血和凝血時間明顯縮短。
降脂作用。
對於實驗性高膽固醇血癥
,大黃醇或水提取物可明顯降低血清總膽固醇,石油醚提取物則無效
。
利尿作用 。
家兔灌服大黃素、大黃酸30mg/kg
,2—4小時后
,尿量、排鈉和排鉀量達(dá)最高峰
,比對照經(jīng)明顯增多
。蘆薈大黃素和大 黃酚的作用較弱。大貴素
、大黃酸和蘆薈大黃素對免腎髓質(zhì)Na+
、K+-ATP酶有較強的競爭性抑制作用。
對尿素氮的影響 。
大鼠喂食含0.75%腺哼Ⅲ飼料造成慢性腎功能不全模型
,腹腔注射雅黃水提取物的生理鹽水溶液可明顯降低血尿 素氮和肌酐量,說明大黃對氮質(zhì)血癥有良好效果
。其作用機制一方面大黃可使腸道吸收的氨基氮減少
,另一方面大黃可抑制體蛋白的分 解,從而使血中尿素氮和肌酐的含量降低
。用二氯化汞皮下注射造成豚鼠急性中毒性腎炎模型
,灌服大黃水浸劑可使尿素氮降低。
大黃的藥用價值
積滯便秘
。本品有較強的瀉下作用
,能蕩滌腸胃,推陳致新
,為治療積滯便秘之要藥
。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熱
,故實熱便秘尤為適宜
。常與芒硝、厚樸
、枳實配伍
,以增強瀉下攻積之力
,為急下之劑,用治陽明腑實證
,如大承氣湯(《傷寒論》)
;若大黃用量較輕,與麻仁
、杏仁
、蜂蜜等潤腸藥同用,則瀉下力緩和
,方如麻子仁丸(《傷寒論》)
。若里實熱結(jié)而正氣虛者,當(dāng)與補虛藥配伍
,以攻補兼施
,標(biāo)本并顧。如熱結(jié)而氣血不足者
,配人參
、當(dāng)歸等藥,方如黃龍湯(《傷寒六書》)
;如熱結(jié)津傷者
,配麥冬、生地
、玄參等
,方如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若脾陽不足
,冷積便秘
,須與附子
、干姜等配伍
,如溫脾湯(《千金方》)。
血熱吐衄
,目赤咽腫
。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
,又具清熱瀉火
,涼血止血之功。常與黃連
、黃芩同用
,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
、咯血
,如瀉心湯(《金匱要略》)。現(xiàn)代臨床單用大黃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有較好療效
。若與黃芩
、梔子等藥同用,還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
、咽喉腫痛
、牙齦腫痛等證,如涼膈散(《和劑局方》)
。
熱毒瘡瘍
,燒燙傷。本品內(nèi)服外用均可
。內(nèi)服能清熱解毒
,并借其瀉下通便作用,使熱毒下泄
。治熱毒癰腫疔瘡
,常與金銀花、蒲公英
、連翹等同用
;治療腸癰腹痛,可與牡丹皮
、桃仁
、芒硝等同用,如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
。本品外用能瀉火解毒
,涼血消腫,治熱毒癰腫疔癤
,如用治乳癰
,可與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黃散(《婦人大全良方》)
;用治口瘡糜爛
,多與枯礬等份為末擦患處(《圣惠方》)。治燒燙傷
,可單用粉
,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調(diào)敷患處
。
瘀血證
。本品有較好的活血逐瘀通經(jīng)作用,其既可下瘀血
,又清瘀熱
,為治療瘀血證的常用藥物
。治婦女產(chǎn)后瘀阻腹痛、惡露不盡者
,常與桃仁
、土鱉蟲等同用,如下瘀血湯(《金匱要略》)
;治婦女瘀血經(jīng)閉
,可與桃核、桂枝等配伍
,如桃核承氣湯(《傷寒論》)
;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常與當(dāng)歸
、紅花、穿山甲等同用
,如復(fù)元活血湯(《醫(yī)學(xué)發(fā)明》)
。
濕熱痢疾、黃疸
、淋證
。本品具有瀉下通便,導(dǎo)濕熱外出之功
,故可用治濕熱蘊結(jié)之證
。如治腸道濕熱積滯的痢疾,單用一味大黃即可見效(《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或與黃連
、黃芩、白芍等同用
;治濕熱黃疸
,常配茵陳、梔子
,如茵陳蒿湯(《傷寒論》)
;治濕熱淋證者
,常配木通
、車前子、梔子等
,如八正散(《和劑局方》)
。
此外,大黃可“破痰實”
,通臟腑
,降濕濁
,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臥
,大便秘結(jié)者
,如礞石滾痰丸(《養(yǎng)生主論》)。
(一) 配伍應(yīng)用
配芒硝
,芒硝咸寒
,軟堅潤燥,而瀉下通便
。二者相須為用
,攻下之力增強。如《本草崇原》“與芒硝同用
,所以承在上之火熱
,而調(diào)其腸胃,使之下泄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配枳實,一苦寒
,一辛寒
,二藥相伍,瀉下行氣并舉
,相得益彰
。瀉下輔助行氣,行氣輔助瀉下
,如《醫(yī)方集解》載:“去實熱用大黃
,無枳實不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配厚樸
,厚樸辛苦溫,辛能行氣
,苦能泄實滿
,溫能化濕,合用可行氣寬中
,疏導(dǎo)腸胃
,使中焦得舒,胃腸得暢
,瀉實除滿
。
配附子,取附子辛熱溫里扶陽
,二藥相伍
,大黃走泄
,附子取其散寒,可溫下寒實積滯
。
配肉桂
,肉桂辛熱,益火消陰
,散寒止痛
,溫補腎陽,兩藥合用
,寒熱相濟(jì)
,性歸和平,扶陽通便
。如《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曰:“平肝之藥以桂為最要
,肝屬木,木得桂則枯也
,而單用之則失之熱
,降胃止血之藥,以大黃為要
,胃氣不上逆血既不逆行也
。而單用之又失之于寒,二藥并用
,寒熱相濟(jì)
,性歸和平,降胃平肝兼故無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配廑蟲,廑蟲成寒
,破堅逐瘀
,療傷止痛,破死血
,二藥相伍
,取“通以去閉,蟲以動其瘀”之效
。大黃廑蟲伍用
,出自《金匱要略》大黃廑蟲丸。
配生地
,生地甘寒
,主清主潤,涼血生津
,二藥相伍為用
,可治于心胃火熾,氣火升騰
,挾血上逆之吐衄
。可收火降血寧之效
,有增水行舟之功
。
配甘草,甘草甘平
,和補中焦
,調(diào)和藥性,二藥合用
,可壯其功而杜其弊
。《王氏醫(yī)存》:“大黃與甘草同用能利小便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配丹皮,丹皮辛苦微寒
,入血分
,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之功
。相使配對
,辛以行之,苦以降之
,相輔相成
,有通降下行,瀉火散瘀之效
。
配桃仁
,桃仁苦甘而平,性柔潤
,本血分之品
,最善破血行瘀,又可潤燥滑腸
。二藥配伍
,剛?cè)嵯嘁耍簏S專入血分
,破血積
,下瘀熱,桃仁得大黃
,專長氣分
,潤腸燥
,通積滯。用治產(chǎn)后腰痛
,太陽
、陽明蓄血證,痛閉經(jīng)經(jīng)等
。
配赤芍
,赤芍色赤,能入營分
,通利血脈
,祛瘀之功頗佳。二者相使
,大黃得赤芍直入血分
,而破血中之滯,赤芍得大黃則祛瘀力宏
,共奏瀉熱逐瘀
,和營止痛之功。如《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即取二藥
,主治“久病,腹內(nèi)積聚
,大小便不通
,氣上抱心,腹中脹滿
,逆害飲食”之證
。
(二)方劑制劑
大承氣湯(《傷寒論》):本品、厚樸
、枳實
、芒硝。主治
,陰明熱結(jié)
,痞滿燥實之重證。
小承氣湯(《傷寒論》) :本品
、厚樸
、枳實。主治陽明熱結(jié)輕證
。痞滿實而不燥者
。
調(diào)胃承氣湯(《傷寒論》) 主治陽明熱結(jié),燥實在下,而無痞滿之證
。
大黃丸(《圣濟(jì)總錄》) :本品
、黃芩、黃連
、當(dāng)歸
、赤茯苓
、黃芪
、干地黃、赤芍藥
、柴胡
、梔子。治虛勞骨蒸
,心神煩躁
,大小便難,四肢疼痛
。
大黃甘遂湯(《金匱要略》) :本品
、甘遂、阿膠
。主治婦人產(chǎn)后
,水與血結(jié)于血室,少腹?jié)M如敦狀
,小便微難面不渴
。
大黃當(dāng)歸散(《張氏醫(yī)通》) :本品、黃芩
、紅花
、蘇木、當(dāng)歸
、梔子
、木賊。主治眼胞壅腫
,瘀血凝滯不散而漸生翳者
。
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 :本品、牡丹皮
、桃仁
、瓜子、芒硝
,主治腸癰膿未成
,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
,小便自調(diào)
,時時發(fā)熱,自汗出
,復(fù)惡寒
,脈遲緊者。
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 :本品
、附子
、細(xì)辛。主治
,寒積里實
。腹痛便秘,脅下偏痛
,手足厥逆等
。
大陷胸湯(《傷寒論》) 大黃、芒硝
、甘遂
。主治結(jié)胸證。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
,大便秘結(jié)
,日哺少有潮熱,短氣燥煩等
。
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 :本品
、黃連。治邪熱壅滯
,心下痞
,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
。及心火亢盛
,吐血衄血。
大黃廑蟲丸(《金匱要略》) :本品、黃芩、甘草
、桃仁、蛇蟲
、蠐螬,芍藥
、干地黃
、干漆
、水蛭、廑蟲
。主治:五勞虛極
,贏瘦腹?jié)M,不能飲食
,內(nèi)有干血
,肌膚甲錯,兩目黯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