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臨床治驗(yàn)舉隅

      道醫(yī) 2023-06-25 10:25:57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是《傷寒論》中治療水氣病的一張名方。筆者以本方為主

      ,臨證加減
      ,運(yùn)用于內(nèi)科諸病
      ,取得滿意療效
      ,現(xiàn)擇醫(yī)案4例介紹如下

      1 眩暈

      唐某

      ,女
      ,32歲
      。2000年9月11日初診
      。眩暈,嘔吐
      ,耳鳴
      ,如立車船,不能睜眼
      ,不敢移動
      ,自覺心下有氣上沖于胸。近幾年來
      ,每年必發(fā)作1次
      ,經(jīng)中西藥治療效果不顯,甚是痛苦
      。診見:頭暈?zāi)垦?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嘔吐,耳鳴
      ,出汗
      ,納差
      ,行走不穩(wěn),動則眩暈加重
      ,閉目平臥則稍舒
      ,偶感胸悶,短氣
      。檢查:兩眼球有水平樣震顫
      ,聽力正常。心率72次/分鐘
      ,血壓105/70mmHg
      。舌質(zhì)淡、苔白水滑
      ,脈沉弦
      。辨證為陽虛水飲內(nèi)阻。治宜溫陽健脾
      ,利水降飲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加味。處方:茯苓30g
      ,桂枝
      、白術(shù)各15g,澤瀉18g
      ,制半夏12g
      ,甘草、生姜各6g
      。連服10余劑而愈
      ,隨訪1年未復(fù)發(fā)。

      2 帶下

      陳某

      ,女
      ,28歲。2001年2月18日初診
      。訴近半年來出現(xiàn)白帶量多
      ,綿綿不斷,色白如涕
      ,納差
      ,時有腰酸,小腹冷感
      。診見:面色萎黃
      ,神疲納少,四肢欠溫,大便溏
      。舌質(zhì)淡
      、邊有齒痕、苔薄白而潤
      ,脈沉弱
      。辨證為脾虛,濕濁下注
      ,帶脈失約
      。治宜溫陽健脾化濕。方用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加味
      。處方:茯苓20g
      ,懷山藥、杜仲
      、桂枝各15g
      ,炒白術(shù)30g,甘草
      、黑附片各6g,菟絲子10g
      ,蒼術(shù)12g
      。服5劑后帶下量大減,腰酸
      、小腹冷感亦除
      。原方去黑附片,續(xù)服5劑后帶下已止
      。后以香砂六君子丸善后調(diào)理2月
      ,隨訪1年未復(fù)發(fā)。

       3 痹證

      唐某

      ,女
      ,54歲。2006年11月23日初診
      。反復(fù)雙膝關(guān)節(jié)疼痛1年余
      ,加重10余天。陰雨天及受涼后均加重
      ,雙下肢重著不欲移動
      ,困乏無力,納少
      ,大便溏
      。診見:面色萎黃,神疲納少
      ,雙膝關(guān)節(jié)腫而不紅
      ,重著酸痛
      ,肌膚麻木不仁。舌質(zhì)淡黯
      、苔白潤
      ,脈濡緩。查:雙膝關(guān)節(jié)觸診有摩擦感
      ,壓之酸痛
      。雙膝X線正側(cè)位片未見異常;血沉31mm/h
      。辨證為脾虛濕阻經(jīng)絡(luò)
      。治宜健脾祛濕,通絡(luò)散寒止痛
      。處方:炒薏苡仁
      、茯苓各30g,蒼術(shù)12g
      ,桂枝
      、土鱉蟲、牛膝各10g
      ,木瓜
      、雞血藤、白術(shù)各15g
      ,制川烏
      、制草烏、甘草各6g
      。5劑后諸證好轉(zhuǎn)
      ,續(xù)服10劑痛止腫消,血沉20mm/h
      ,隨訪至今未復(fù)發(fā)

      4 胃痛

      葉某,男

      ,14歲
      。1996年4月26日初診。上腹部疼痛1月余
      ,伴納差
      ,嘔吐清水。曾在人民醫(yī)院行胃鏡檢查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并住院治療
      ,效果不顯。診見:消瘦,神疲納呆
      ,上腹部疼痛
      ,壓痛,痞悶
      ,有振水音
      ,嘔吐清水,水入即吐
      ,氣短
      ,目眩,口渴不欲飲
      ,手足不溫
      ,大便溏。舌質(zhì)淡
      、苔白水滑
      ,脈細(xì)滑。辨證為脾虛濕阻中焦
      。治宜溫中健脾化飲
      。處方:茯苓、炒白術(shù)
      、制半夏
      、黨參各30g,桂枝15g
      ,白芍20g,炙甘草
      、生姜各10g
      。5劑后疼痛減輕,稍能飲食
      ,續(xù)服15劑后痛止
      ,嘔吐清水已除,其余諸證明顯好轉(zhuǎn)
      。囑服香砂六君子丸調(diào)理1月
      ,忌生冷刺激性食品。隨訪1年未見復(fù)發(fā)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有健脾滲濕

      、溫陽化飲之功。方中茯苓淡滲利水
      ;桂枝溫陽降沖
      ,助氣化以行水;白術(shù)、甘草補(bǔ)脾和中以制水
      。張仲景原用其治療太陽病誤用吐下所致脾胃陽虛
      、水停心下之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
      ,氣上沖胸
      ,起則頭眩,脈沉緊
      ,發(fā)汗則動經(jīng)
      ,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及“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
      ,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
      ,“夫短氣有微飲
      ,當(dāng)從小便去之”。

      《素問·經(jīng)脈別論》曰:“飲入于胃

      ,游溢精氣
      ,上輸于脾。脾氣散精
      ,上歸于肺
      ,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
      ,五經(jīng)并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贝苏f明人體水液正常流行的情況
      。如脾胃運(yùn)化失常,谷入于胃不能散其精則聚濕生痰
      ,水入于胃不能輸化其氣
      ,則凝水為飲以致健運(yùn)失司,導(dǎo)致疾病發(fā)生
      ,然苓桂術(shù)甘湯具有溫陽化飲
      、健脾滲濕之功效。所舉幾個案例中均辨證為脾虛濕聚
      ,因藥證相符
      ,故收效甚佳
      ,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觀點(diǎn)

      本文來源:浙江中醫(yī)雜志 ?作者:劉福生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71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yùn)用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jié)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
      ,根據(jù)《金匱要略》一書中張仲景對胸痹的論述,通過對導(dǎo)師李敬孝教授臨床治療胸痹的病例的分析總結(jié)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
      ,白附子1分(炮裂),密陀僧1分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
      ,干葛1錢,山楂1錢
      ,澤瀉1錢
      ,陳皮8分,甘草3分
      ,生姜
      、大棗。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肢節(jié)酸疼
      ,有似陽微者
      ;口渴欲飲,舌上微苔
      ,有似陰弱者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厚樸1斤
      ,蒼術(shù)1斤
      ,神曲1斤,麥芽1斤
      ,山楂1斤
      ,甘草半斤,黑豆半斤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fēng)9g
      ,炒白術(shù)9g,桂枝9g
      ,赤芍9g
      ,白芍9g,生姜3片
      ,大棗7枚
      。功能主治 : 調(diào)營固衛(wèi)
      ,以御風(fēng)寒。主冷激性蕁麻疹
      。用法用量 : 日久發(fā)作不休者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shù)(洗
      ,銼
      ,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功能主治 : 治四時傷寒
      ,不問陰陽二證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防風(fēng)
      、桂心
      、天麻、萆薢
      、石斛
      、虎骨(酥炙)、白芍藥
      、當(dāng)歸
      、云母粉、白術(shù)
      、茵芋葉
      、木香、仙靈脾
      、甘草
      、川續(xù)斷,各一兩
      。炮制 : 上挫
      ,生絹袋盛,好酒一升浸之
      。春五日、夏三日
      、秋七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京棗5個(每個分5塊)
      ,半夏25個
      ,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功能主治 : 瘧發(fā)作重者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