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吳茱萸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療效分析

    道醫(yī) 2023-06-25 15:22:27

    摘要 目的:探討吳茱萸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收治慢性胃炎患者122例

    ,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1例
    ,對照組采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20mg
    ,1次/日口服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以吳茱萸湯為主加減治療
    ,基本方:砂仁8g
    ,草豆蔻8g
    ,厚樸8g
    ,甘松6g
    ,玫瑰花6g,延胡索15g
    ,大棗10g
    ,佛手10g,生姜10g
    ,吳茱萸5g
    ,黨參30g。加減:口苦加川連3g
    ,煅瓦楞子30g
    ,泛酸加海螵蛸20g,噯氣加降香8g
    ,丁香5g
    ;頭暈去草豆蔻
    ,加澤瀉20g,草果8g
    。水煎服
    ,日1劑,早晚分服
    ,以上兩組均30天1療程
    。結(jié)果:對照組治愈36例,治愈率590%
    ,好轉(zhuǎn)11例
    ,好轉(zhuǎn)率180%,無效14例
    ,總有效率770%
    ;觀察組治愈44例,治愈率721%
    ,好轉(zhuǎn)9例
    ,好轉(zhuǎn)率148%,無效9例
    ,總有效率852%
    ,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jié)論:吳茱萸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的療效顯著
    ,經(jīng)濟(jì)

    關(guān)鍵詞 吳茱萸湯加減 慢性胃炎 奧美拉唑腸溶膠囊

    慢性胃炎臨床比較常見,是消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1]

    ,其致病機理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
    。結(jié)合工作實際,采用茱萸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1年2月~2012年4月收治慢性胃炎患者122例,男72例(590%)

    ,女50例(410%)
    ,男女之比144:1;年齡12~75歲
    ,平均586歲
    ;病程1~10年,平均52年
    。主要表現(xiàn):胃脘部疼痛
    、喜溫喜按、泛酸
    、噯氣
    、舌淡苔白潤或膩
    、脈沉細(xì)弦。胃鏡檢查:黏膜充血
    ,或花斑樣改變
    ,部分患者黏膜出現(xiàn)小片狀或點狀糜爛等。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1例
    ,兩組在年齡
    、性別,臨床癥狀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治療方法:對照組對照組采用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20mg

    ,1次/日口服。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以吳茱萸湯為主加減治療[2]
    ,基本方:砂仁8g
    ,草豆蔻8g,厚樸8g
    ,甘松6g
    ,玫瑰花6g,延胡索15g
    ,大棗10g
    ,佛手10g,生姜10g
    ,吳茱萸5g
    ,黨參30g。加減:口苦加川連3g
    ,煅瓦楞子30g
    ;泛酸加海螵蛸20g,噯氣加降香8g
    ,丁香5g
    ;頭暈去草豆蔻
    ,加澤瀉20g
    ,草果8g。水煎服
    ,日1劑
    ,早晚分服,以上兩組均30天1個療程

     結(jié)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治愈36例

    ,治愈率590%,好轉(zhuǎn)11例
    ,好轉(zhuǎn)率180%
    ,無效14例
    ,總有效率770%;觀察組治愈44例
    ,治愈率721%
    ,好轉(zhuǎn)9例,好轉(zhuǎn)率148%
    ,無效9例
    ,總有效率852%,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見表1

    例1:患者,女

    ,47歲
    ,2012年1月22日初診。主訴2007年以來胃脘部疼痛時作
    ,痛與日俱增
    ,發(fā)作頻繁,曾服用麥滋淋S顆粒
    、雷尼替丁膠囊
    、胃得安片等效果不顯。1周來胃痛加劇伴巔頂部冷痛
    ,口淡納差
    ,干嘔、吐涎沫
    ,苔白潤滑
    ,舌質(zhì)淡、遇寒益甚
    ,噯氣頻作
    ,得熱稍減,大便溏薄
    ,脈沉細(xì)
    。證屬肝經(jīng)有寒,寒邪挾濁陰之氣橫逆犯胃所致
    ,治擬溫肝散寒
    ,和胃降逆。方用吳茱萸湯加味:降香8g
    ,砂仁(后下)8g
    ,草豆蔻8g,厚樸8g,甘松6g
    ,延胡索15g
    ,川連3g,佛手10g
    ,大棗10g
    ,生姜10g,玫瑰花5g
    ,丁香5g
    ,吳茱萸5g,黨參30g
    。水煎服
    ,日1劑,早晚分服
    ,奧美拉唑腸溶膠囊20mg口服
    ,1次/日。2月1日復(fù)診:偶有微痛或不適感
    ,胃脘部疼痛基本消失
    ,余癥均有改善。原方續(xù)服3劑
    ,而諸癥消失
    。為鞏固療效,原方去丁香
    、玫瑰花
    ,加茯苓,再服10劑
    。隨訪至今
    ,病未再發(fā)。

    討論

    淺表性胃炎的基本病變是上皮細(xì)胞變性

    ,小凹上皮增生與固有膜內(nèi)炎性細(xì)胞浸潤
    ,有時可見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腸上皮化生,不伴固有腺體的減少
    。病變部位常以胃竇明顯
    ,多為彌漫性,胃鏡檢查為胃黏膜充血
    、水腫及點狀出血與糜爛或伴有黃白色黏液性滲出物

    淺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見的一種

    ,屬中醫(yī)胃脘痛范疇
    ,分為寒熱夾雜、脾胃虛寒、肝寒犯胃
    、肝胃不和及胃陰虛等五型
    。肝寒犯胃型胃炎除胃脘部痛外,以干嘔
    、吐涎沫或伴有巔頂部冷痛為主[3]
    。因肝的經(jīng)脈上至巔頂,肝寒上沖則巔頂部冷或痛
    ,濁陰上逆則干嘔
    、吐涎沫,故辨之為肝寒犯胃型
    ,方選吳茱萸湯加味
    。該型胃炎與脾胃虛寒型胃炎頗相類似,臨床運用應(yīng)仔細(xì)區(qū)別
    。脾胃虛寒型除出現(xiàn)胃痛隱隱
    ,喜溫喜按,泛吐清水等主癥外
    ,以呈饑餓性
    、節(jié)律性疼痛為鑒別要點。此外凡出現(xiàn)干嘔
    、吐涎沫或頭痛者
    ,均為吳茱萸湯證。吳茱萸湯為《金匱要略》名方
    ,專為“干嘔
    ,吐涎沫[4],頭痛者”或“嘔而腹?jié)M者”而設(shè)
    。方中吳茱萸入肝經(jīng)
    ,溫經(jīng)散寒而降逆;人參補中益氣
    ;大棗緩脾和胃
    ;生姜發(fā)胃氣,降逆止嘔
    。功能溫肝暖胃
    ,降逆止嘔。肝寒得散
    ,胃氣得順
    ,其痛自止。若在該方基礎(chǔ)上加溫中健脾藥
    ,則功效更彰

    本組資料結(jié)果顯示

    ,對照組治愈36例,治愈率590%
    ,好轉(zhuǎn)11例
    ,好轉(zhuǎn)率180%,無效14例
    ,總有效率770%
    ;觀察組治愈44例,治愈率721%
    ,好轉(zhuǎn)9例
    ,好轉(zhuǎn)率148%,無效9例
    ,總有效率852%
    ,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因此吳茱萸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的療效顯著
    ,經(jīng)濟(jì)
    ,值得推廣。

    文章來源: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xué)專業(yè)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76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蒼術(shù)1斤
    ,神曲1斤
    ,麥芽1斤,山楂1斤
    ,甘草半斤
    ,黑豆半斤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fēng)9g,炒白術(shù)9g
    ,桂枝9g
    ,赤芍9g,白芍9g
    ,生姜3片
    ,大棗7枚。功能主治 : 調(diào)營固衛(wèi)
    ,以御風(fēng)寒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fēng)、桂心
    、天麻
    、萆薢、石斛
    、虎骨(酥炙)
    、白芍藥、當(dāng)歸
    、云母粉
    、白術(shù)
    、茵芋葉、木香
    、仙靈脾
    、甘草、川續(xù)斷
    ,各一兩
    。炮制 : 上挫,生絹袋盛
    ,好酒一升浸之
    。春五日
    、夏三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
    ,京棗5個(每個分5塊),半夏25個
    ,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