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上篇簡述了經方理論及其學術觀點,扼要地介紹了六經分證
、八綱辨證和經方脈診的內容
。下篇詳細介紹了二十七類方證的257個湯方
。各湯方均按照組成
、用法
、方解
、仲景論述解析
、臨證思考
、辯證要點及驗案進行論述
。本書的特點是每個方證皆參考張仲景的論述及臨床經驗、具體病例
,理論聯系實際
,學以致用。適于中醫(yī)師
、中醫(yī)院校師生及中醫(yī)愛好者學習參考
。
本文目錄

0.1 媒體推薦0.2 作者簡介1 目錄
媒體推薦
書評
仔細閱讀本書,可使你輕松解讀漢代名醫(yī)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精髓
,是學習中醫(yī)的捷徑
。《傷寒雜病論》是中醫(yī)獨特的經方理論體系
,張仲景是經方的杰出傳人
,這是一部指導你解雇《傷寒雜病論》的醫(yī)書,這是一部指導你學用經方的醫(yī)書
,這是一部自學和教學案頭必備的醫(yī)書
。
作者簡介
馮世倫
,男,1938年出生于河北晉州
,1965年畢業(yè)于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先后任職于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日友好醫(yī)院
,任主任醫(yī)師
、教授。一直從事中醫(yī)臨床
、教學
、科研工作,尤其重視中醫(yī)的繼承和發(fā)揚工作
,先后師承莉建華
、趙紹琴、胡希恕等著名老中醫(yī)
,專注于經方研究
,事理總結了經方大師胡希恕先后對經方研究的成果,并考證了經方理論體系的形成
,率先提出了《傷寒論》屬中醫(yī)獨特的經方理論體系
,發(fā)表了“《傷寒雜病論》溯源”、“《傷寒雜病論》與《漢墓馬王堆醫(yī)書》和《內經》”等論文
,出版了《經方傳真》
、《經方傳燈》、《傷寒雜病論傳真》等醫(yī)書
。
目錄
上篇 經方的理論概述
第一章張仲景是經方的杰出傳人
一
、經方的源流
二、經方的特點
第二章 經方的辯證論治體系
一
、辯證論治
二
、《傷寒論》辯證論治的形成
三、六經與八綱
四
、治則簡介
五
、方證
六、辯證論治的實質
第三章 經方的脈診
一
、平脈與病脈
二
、診脈法
三、辨脈法
第四章 怎樣掌握經方
一
、學好仲景原文
二
、注重臨床體驗
三、正確對待中西醫(yī)結合
下篇 方證各論
第一章 桂枝湯類方
一、桂枝湯方
二
、桂枝加桂湯方
三
、桂枝加芍藥湯方
四、桂枝加大黃湯方
五
、桂枝加葛根湯方
六
、橋樓桂枝湯方
七
、桂枝加黃耆湯方
八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九、桂枝加附子湯方
十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十一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十二、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
十三
、小建中湯方
十四
、當歸建中湯方
十五、黃耆建中湯方
十六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十七
、桂枝去芍藥湯方
十八、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十九
、桂枝附子湯方
……
第二章 麻黃湯類方
第三章 承氣湯類方
第四章 白虎湯類方
第五章 下瘀血湯類方
第六章 陷胸湯類方
第七章 瀉心湯類方
第八章 瓜蒂散類方
第九章 甘草干姜湯類方
第十章 干姜附子湯類方
第十一章 附了湯類方
第十二章 赤石脂禹余糧湯類方
第十三章 大黃附子湯類方
第十四章 柴胡湯類方
第十五章 半夏湯類方
第十六章 橘皮湯類方
第十七章 黃芩黃連湯類方
第十八章 梔子豉湯類方
第十九章甘草湯類方
第二十章 枳術湯類方
第二十一章 橋樓薤白湯類方
第二十二章芎歸膠艾湯類方
第二十三章 麥門冬湯類方
第二十四章木防己湯類方
第二十五章 薏苡附子散類方
第二十六章 豬苓湯類方
第二十七章 其他類方
參考文獻
大醫(yī)張仲景名方,一副治療頸椎的關鍵方!請體會
分享一個治療頸椎的中成藥。
從古至今
,頸椎病一直是骨科的常見臨床病癥
,那古往今來,治療頸椎病最多的方子是什么
?就是張仲景的葛根湯
。
關于關于葛根湯
,《傷寒論》原文是這么說的:項背強幾幾
,無汗,惡風者
,葛根湯主之
。
就是說什么意思呢
?如果說你的肩部僵硬總會出現晨僵扭動脖子疼痛的情況,或者說扭脖子就好像有根筋拉著了一樣
,這就是機體運行不暢的表現
,肩膀處經脈不通氣血不活絡。
馮先生,年紀差不多50歲左右
,自訴自己頭暈
,而且頸椎不舒服,拍片顯示4.5椎唇形增生
,近半年來經常出現脖子扭動不舒服的感覺
,就好像什么東西扯住了一樣,而且經常就是早上起來脖子轉動困難
,就是俗稱的晨僵
。
辯證之后開這樣一幅方子:葛根湯:葛根、麻黃
、桂枝
、芍藥、炙甘草
、生姜
、大棗(切開)
這就是開頭說的葛根湯的方組,它的功效不用多說大家 應該都知道
,葛根是頸椎病的專藥
,只要是頸椎的方子,不說十個有十個
,起碼十個里面九個都有葛根
,能夠升陽氣,祛除肩膀處的濕氣風寒邪氣
,還能夠通經絡
,解肌,就是把你肩膀處的肌肉給放松放松
,此患者感覺肩部好像有拉扯的感覺就是肌肉太緊
,長時間處于一種狀態(tài),血液就不流通了
。桂枝則是起到溫陽的作用
,陽氣飽滿,經筋就能柔軟
。白芍和大棗就是典型的補氣血和健脾護腎的作用了
。
話說歸說,頸椎病都是由于日常上的一些小細節(jié)引起的
,比如長期吹空調
,不動,和冷飲
,吃寒涼食物
,日積月累
,身體機體運轉速度就變慢了,很容易產生頸椎方面的問題
,所以大家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自己的生活和飲食習慣
!
總結仲景的50個基礎方,看完你就是半個老中醫(yī)
導讀: 學好經方的最佳思路與方法是研究探索經方的基礎方
,學好用活經方的基本準則必須深入研究代表方,充實與擴展經方的最佳方法是深入研究衍生方
。
學用經方的思路與方法
學好經方的最佳思路與方法是研究探索經方的基礎方
。基礎方是指辨治病證主要針對臟腑病變屬性具有普遍性的方劑
。研究用活經方的第一要領是務必學習用活基礎方
,基礎方既具有固定性、穩(wěn)定性和特定性
,又具有規(guī)律性、普遍性和可行性
。只有重視深入研究基礎方
,才能為應用經方奠定扎實的辨治用方思維;只有從基礎方深入學習與理解
,才能把握與應用基礎方
。辨治疾病選用基礎方的最大優(yōu)點是針對病變屬性而非局限于病變部位,尤其是辨治疾病的病變部位具有廣泛性和不確定性時
。
常用的基礎方我進行了總結
,可以這樣說,在臨床實際中
,如四逆散作為一個理氣解郁基礎方
,所有的氣郁病人都可以首先考慮使用四逆散。
桂枝茯苓丸
,作為活血化瘀基礎方
,換一句話說所有瘀血我們在治病的過程中,都可以把桂枝茯苓丸作為首選方
。
赤丸
,有四味藥,包括烏頭
、半夏
、茯苓、細辛
,就是溫化寒痰
。在臨床中辨證就兩個痰,一個痰是寒痰,一個痰是熱痰
。熱痰用小陷胸湯
,是清熱化痰基礎方,寒痰就是赤丸
。
一個人有濕熱
,選一個方治療濕熱,叫作梔子柏皮湯
,梔子柏皮湯有梔子
、黃柏、甘草
,在臨床實際中
,只要見到一個人是濕熱,首先選用梔子柏皮湯
。一個病人來看病
,下焦?jié)駸幔€有瘀血
,我們選兩個基礎方就是梔子柏皮湯和桂枝茯苓丸合在一起
。
治療寒濕的基礎方是甘姜苓術湯,這個方有四味藥:甘草
、干姜
、茯苓、白術
。舉一個例子
,我在門診上班,遇到一個女同志
,她說帶下量多色白
,從我們中醫(yī)來說應該是寒濕,接著她又說她的病證與情緒有很大的關系
,一不順心
,盆腔炎就復發(fā)了,心情一好
,病證沒有好
,但是相對來說輕一些,在這種情況下
,應該開兩個方
,一個是甘姜苓術湯,一個是四逆散
。在門診還遇到這樣一個病人
,慢性盆腔炎
,帶下色白,經常感到小腹疼痛像針刺一樣
,開甘姜苓術湯與桂枝茯苓丸
,這是我們學習基礎方的重要性。
益氣補血基礎方
,張仲景有一個方叫芍藥甘草湯
,芍藥是補血的,甘草是補氣的
。所謂基礎方就是說在臨床中有很多病
,只要它出現了,既有血虛又有氣虛
,都可以加上芍藥甘草湯
。
補血溫陽基礎方是當歸四逆湯。溫陽壯陽基礎方是四逆湯
。最近遇到一個病人
,她的舌頭前半天右側涼,后半天左側涼
,到了夜里左右都涼
,她說涼得比吃雪糕還涼,冰得她的牙不舒服
,上頜不舒服,特別難受
。各種檢查都沒有問題
。西醫(yī)說是更年期,吃什么藥都不行
。當時
,我一看她的舌質偏淡,舌苔偏白
,我給她開四逆湯
。四逆湯有三味藥,附子
、炙甘草
、干姜,四逆湯用的附子是生的
。我給她開方:生附子5g
,干姜5g,炙甘草6g
,就開三味藥
,并且告訴她大火燒開
,然后計算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
,當她把藥取好了
,藥房的人說這個藥最少要煎煮1個小時以上,我給她說10分鐘左右
。她又來找我
,她說你給我說煎煮10分鐘左右,藥房說煎煮的時間應該長
,她問我應該煎煮多長時間
,我說這個方是古人的方,用的藥發(fā)揮治療作用要重視煎煮
。這個病人用藥一周
,第二周她來看病的時候,她說舌頭不再發(fā)涼了
,當時門診有幾個實習的研究生
,就問她喝藥什么感覺,她說喝藥什么感覺也沒有
,由于舌頭比較涼
,也沒有感覺到苦,也沒有感覺到什么
,到口腔就下去了
。其中一個研究生問她,吃藥之后有什么感覺
,她說沒有感覺
,就是感覺舌頭發(fā)涼減輕了,減輕到不再涼了
,還想再鞏固治療
。
滋陰涼血的基礎方是百合地黃湯。
清熱瀉火基礎方是白虎湯
。
瀉熱通下基礎方是大承氣湯
。我經常開大承氣湯治療痤瘡,用大承氣湯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但是這里必須是熱結
。
溫陽通下基礎方是大黃附子湯。
清利水氣基礎方是牡蠣澤瀉散
。
溫化水氣基礎方是真武湯
。
要想學好用活張仲景的方,張仲景的基礎方一定要牢牢記住
。比說桂枝茯苓丸
,我們把它作為活血化瘀的基礎方
,只要病變屬性屬于瘀血就可以選用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從張仲景的論述主要就是治療婦科病
,而我們今天在應用的時候并不局限在婦科病
。
有一個女同志,身上有比較多的脂防瘤
,脂肪瘤大的比核桃大
,小的像綠豆大小。根據病證表現我給她開桂枝茯苓丸
,病人用藥之后
,感覺大的在縮小,小的在消失
。
今年有一個進修生
,她說她愛人身上長的小肉瘤,像小麥粒那樣
,身上最起碼50個
,也不痛也不癢,就是她愛人心理上覺得不應該有
。我給他開桂枝茯苓丸
,加了兩味藥,其中一個藥叫王不留行
,一個藥是皂刺
,王不留行是活血的,皂刺是軟堅透散的
,大概就是在兩周左右
,身上大概有三分之一的肉瘤沒有了,她說要再治療一段時間
。我們學習桂枝茯苓丸不能局限在婦科,只要是瘀血都可以用
,桂枝茯苓丸是比較中性的
,說它熱就熱,因為有桂枝
,說它涼它就涼
,因為有丹皮,說它不熱不涼就是不熱不涼
。
四逆散
,不管哪里的氣郁都可以用。
另一大類是代表方
。所謂代表方就是指辨治病證在諸多方中挑選針對臟腑病變部位具有特有性的方劑
。學好用活經方的基本準則
,必須深入研究代表方,代表方既具有集約性
、典型性和特有性
,又具有選擇性、針對性和可靠性
。學習只有深入研究代表方才能為應用經方提供最佳思路
,也就是說辨治疾病,只有從代表方深入研究與探索
,才能把握與運用代表方治病的切入點
,辨治疾病選用代表方的最大優(yōu)點是既針對病變部位又針對病變屬性,也就是說
,辨治疾病病變部位具有固定性與確定性
。
肺寒證首選的代表方是小青龍湯。假如說
,我們遇到一個病人是肺寒證
,同時,寒比較重
,可以加上赤丸
;如果一個肺寒證,加上情緒比較激動
,可以加上四逆散
。這就是我們學習經方,一個方面要重視基礎方
,另一個方面要重視代表方
。
基礎方,針對的是病變屬性而不是病變的部位
;代表方既針對病變屬性又針對病變的部位
。
肺寒證代表方是小青龍湯。
肺熱證代表方是澤漆湯
。
肺氣陰兩虛證代表方是麥門冬湯
。
脾胃氣郁證代表方是橘枳姜湯。
脾胃虛寒證代表方是理中丸
。舉一個例子
,我在門診上班,遇到一個病人
,問他哪里不舒服
,他說慢性胃炎。接著說多少年來都沒有吃過涼東西
,應該是虛寒
,我們一看舌質偏紅
,舌苔黃厚膩,有熱
,開理中丸合小陷胸湯
,最后達到預期治療效果。
脾胃寒熱夾雜證代表方是半夏瀉心湯
。
脾胃氣血虛證代表方是黃芪建中湯
。
肝瘀血證代表方是大黃蟄蟲丸。
肝濕熱證代表方是茵陳蒿湯
。
肝熱生風證代表方是風引湯
。
肝膽郁熱氣虛證代表方是小柴胡湯。
腎虛不固證代表方是天雄散
。
腎陰虛水氣證代表方是豬苓湯
。
腎陰陽俱虛證代表方是腎氣丸。
心氣郁證代表方是枳實薤白桂枝湯
心陽虛證代表方是桂枝加附子湯
。
心陰陽俱虛證代表方是炙甘草湯
。
心肝陰血虛證代表方是酸棗仁湯。
心腎陽氣虛證代表方是茯苓四逆湯
。
心脾風痰證代表方是侯氏黑散
。
瘀熱證代表方是桃核承氣湯。
寒瘀證代表方是溫經湯
。
陽虛出血證代表方是黃土湯
。
血虛出血證代表方是膠艾湯。
風寒濕痹證代表方是烏頭湯
。
陽虛郁熱痹證代表方是桂枝芍藥知母湯
。
氣血兩虛夾濕證代表方是當歸芍藥散。
臨床中盡管疾病有很多
,疾病的證型有很多
,基本上都是基礎方加代表方治療。
舉一個例子
,比如說
,心陰陽俱虛證代表方是炙甘草湯,炙甘草湯能不能和真武湯合在一起
?炙甘草湯證心陰陽俱虛會出現水腫,水腫要辨兩個方面
,如果是寒就用真武湯
;如果是濕熱就用茯苓澤瀉散。
一個心臟病會出現大便干結
,大便干結應該辨寒熱
,熱了加什么
,寒了選什么;如果陰虛為主要方面選什么
,如果陽虛為主要方面選什么
?如果這個人陰虛我們可以選百合地黃湯,任何一個代表方都可以與基礎方合在一起
,這樣我們可以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比如說小青龍湯辨治肺寒證
,盡管治療肺寒證有很多方
,相對而言小青龍湯是最佳的選用方,也可以說除了小青龍湯之外其他都不能代替
。
下面就是衍生方
,所謂衍生方就是我們在學習古人方的基礎之上應該借鑒古人用方不斷地變化,衍生方是指治病用方在動態(tài)中因病證演變而又產生的方劑
,充實與擴展經方的最佳方法是深入研究衍生方
,衍生方既具有秉承性、關聯性和可變性
,又具有隨機性
、特異性和操作性,學習只有深入研究衍生方
,才能優(yōu)化用方最佳思維
,亦即辨治疾病只有從衍生方深入思考與探索,才能把握與運用經方衍生方治病的切入點
,衍生方是我們治病最為常用的方
。
所謂衍生方就是我們用桂枝湯,在桂枝湯的基礎之上加葛根
;加黃芪叫桂枝加黃芪湯
;可以加附子。為何要加黃芪
,因為病人有氣虛
;為何要加附子,因為病人有陽虛
;如果病人咳嗽
、喘了加厚樸、杏仁
。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重點突出有幾個衍生方
,一個是桂枝湯,我統(tǒng)計了一下,桂枝湯的衍生方有二十多個
。另外還有麻黃湯的衍生方
、小青龍湯的衍生方、百合知母湯的衍生方
、梔子豉湯的衍生方等
,小柴胡湯的衍生方有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可以演變?yōu)榘胂臑a心湯
、生姜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及烏梅丸等,另外還有大承氣湯衍生方
、干姜附子湯衍生方
、苓桂術甘湯衍生方、瓜蔞薤白白酒湯衍生方
、麻杏石甘湯衍生方等
。
張仲景二陳湯的配方是什么?
二陳湯的組成是半夏15g、橘紅15g、白茯苓9g
、炙甘草4.5g
、生姜7片、烏梅1枚
。
二陳湯是出自中醫(yī)經典古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濕痰證基礎方
,重在治脾以消痰,燥化之中有行運之法
,臨床應用廣泛
。
方藥:制半夏、橘紅各9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用法:加生姜3克
,烏梅1枚
,水煎服。
功效:燥濕健脾
、化痰止咳
、理氣和中
。
加減化裁
治濕痰,可加蒼術
、厚樸以增燥濕化痰之力;治熱痰
,可加膽星
、瓜蔞以清熱化痰;治寒痰
,可加干姜
、細辛以溫化寒痰;治風痰眩暈
,可加天麻
、僵蠶以化痰熄風;治食痰
,可加萊菔子
、麥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
,可加香附
、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
;治痰流經絡之瘰疬
、痰核,可加海藻
、昆布
、牡蠣以軟堅化痰。
以上內容參考:-二陳湯
“痞滿燥實”,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收錄的這個良方,或能緩解
是不是經常感覺腹部腫脹
,像是有堅硬的結塊,一按就痛
,甚至出現大便不通常
,難以排出,又或者是下利清水
,其氣臭穢
,如果你也有這些癥狀,要小心了
,這極有可能是腸道出了大問題
。
這類病癥其實就是中醫(yī)里的陽明腑實證
,很多人可能第一次聽說這個病癥,所謂的陽明腑實證
,簡單來說就是外在的寒邪順著我們的陽明經進入體內
,然后在胃中化生內熱,并且跟腸道中的燥屎結滯
,導致體內的腑氣不通暢所誘發(fā)的一種病證
。
患者體內里熱結實,出現大便不通
,但是頻轉矢氣
,也就是俗稱的放屁、出虛恭
,并且感覺腹中像是有結塊
,疼痛拒按,舌苔也大多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
。這種病癥前人將其歸納成為四個字“痞
、滿、燥
、實”
。
“痞”就是胸腹部像是有東西壓住一樣,感覺悶塞壓重感
,“滿”就是胸腹脹滿
,“燥”主要是指腸中有燥屎,干結不下
,“實”腹部疼痛拒按
,或者下利清水,但是腹痛仍然沒有緩解
,同時一些患者還會出現神昏譫語
,臉面潮熱,這些都是“實”的體現
。
這些病癥均是由于邪熱積滯
,阻于腸腑所導致的,那么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峻下熱結
,也就是通過清瀉里熱的方式
,起到緩急止痛、散結止瀉的目的
。
那么說起這種治法最有名的藥方
,就不得不說張仲景在《傷寒論》里收錄的——大承氣湯了。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陽明腑實證的代表方
,也是峻下熱結法的基礎方
。主要針對中醫(yī)里面的這三個病癥
。
1.陽明腑實證:腹部疼痛難以按壓,大便不通暢
,頻轉矢氣
,甚至神昏譫語,臉面潮熱
,手足汗出
,舌苔干燥以黃色或黑色為主。
2.熱結旁流證:所謂的“熱結旁流”就是之體內熱邪熾盛
,燥屎不出,導致體內的津液從旁而下
,患者大多下利清水
,其氣臭穢,口干舌燥等
。
3.里實熱證:經常見于熱邪過盛
,引發(fā)的熱厥或發(fā)狂病癥。
既然大承氣湯有這樣多的功效
,那么究竟是哪些藥物組成的呢
?本方劑的組成很簡單,只用到了4味中藥
,分別是大黃
、厚樸、芒硝
、枳實
,用的幾乎都是瀉熱行氣的藥物。
本方劑中的大黃苦寒瀉熱
,攻積通便
,可以清瀉腸道中的邪熱,是這個藥方最主要的藥物
,芒硝咸苦而寒
,瀉熱通便,潤燥軟堅
,兩者共同配伍
,可以增強大黃峻下熱結的效力,同時兩者一同使用
,既可以苦寒瀉下
,又可以軟堅潤燥,瀉熱的能力極強
。
大便積滯內阻
,導致腑氣不通
,則會導致內熱實邪積聚體內,難以速下
,所以該方劑用到了大量的厚樸
,行氣消脹除滿。所以在柯琴的《傷寒來蘇集》中提到
,由于氣機不順
,用攻積的藥物行氣,“厚樸倍大黃
,是氣藥之君
,名大承氣”。
枳實下氣開痞散結
,幫助厚樸行氣除滿
。厚樸與枳實,大黃和芒硝
,這四種藥物共同使用
,“塞者通,閉者暢
。熱者泄
,陰得存”,陽明腑實證得到緩解治愈
,以順應胃氣下行的特點
,稱為“承氣”。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
,醫(yī)圣張仲景秘傳的大承氣湯
,雖然僅僅4味中藥,但是峻下熱結的力量十分強大
,所以
,后世很多醫(yī)家對于大承氣湯還是有些“膽小”的,時至今日
,也依然有很多醫(yī)生不敢用
。但是,只要弄懂張仲景的學術精髓
,自然是敢用的
,而且效如桴鼓。
【本文由“金蘭中醫(y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
,圖片來源于網絡
。作者周淺,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復制】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7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