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4iwoc"><pre id="4iwoc"></pre></ul>
    <blockquote id="4iwoc"><tfoot id="4iwoc"></tfoot></blockquote>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干燥綜合征的臨床表現(xiàn)和癥狀,干燥綜合征的中醫(yī)辯證論治

      道醫(yī) 2023-06-25 20:42:36

      摘要:王志剛教授認為干燥綜合征的根本病機為腎陽不足

      ,腎陽為諸陽之本
      ,腎陽虛衰
      ,蒸化無權(quán)
      ,則津液不得輸布于肌膚
      、孔竅
      ,人就會出現(xiàn)口干
      、鼻干
      、眼干等一系列干燥癥狀
      。溫補腎陽實為治療本病的求本之法,津液得陽則蒸化輸布
      ,諸燥自愈

      關(guān)鍵詞:干燥綜合征;溫補腎陽

      ;王志剛
      ;經(jīng)驗

      干燥綜合征的臨床表現(xiàn)

      干燥綜合征是一種主要累及外分泌腺體的慢性炎癥性自身免疫病。臨床除有唾液腺和淚腺受損

      、功能下降而出現(xiàn)口干
      、眼干外,尚可出現(xiàn)乏力
      、低熱等全身癥狀
      ,并常伴有皮膚、肌肉
      、腎
      、肺
      、消化系統(tǒng)等多系統(tǒng)損害的癥狀[1]。中醫(yī)目前尚無與之相應(yīng)的準確病名
      ,多認為本病因津枯陰虛
      ,燥熱成毒所致,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將其歸于中醫(yī)“燥證”
      、“ 燥痹”等范疇
      。中醫(yī)多認為此病與氣陰兩虛有關(guān)[2],治療多以滋陰潤燥為大法

      王志剛為天津中醫(yī)藥大學教授

      ,筆者常侍診學習,受益匪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將王師從溫補腎陽論治干燥綜合征經(jīng)驗卑以整理
      、探討。

      1 病因病機

      1.1腎陽為本

      ,陽虛津虧王師認為腎陽不足
      ,則陽衰不能蒸化津液,津液不得輸布于肌膚
      、孔竅
      ,人就會出現(xiàn)口干、鼻干
      、眼干等一系列干燥癥狀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
      ,《素問·逆調(diào)論》曰:“腎者水臟
      ,主津液”,可見腎在體內(nèi)水液代謝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端貑枴り庩枒?yīng)象大論》中首次提出“燥勝則干”,而津液的代謝輸布主要依靠陽氣的推動
      ,《質(zhì)疑錄》亦曰:“陰不可無陽”
      ,可見干燥癥狀的出現(xiàn)不單是津液不足,還與津液的運輸與利用不平衡所致
      。所以干燥綜合征雖表現(xiàn)為一派干燥之象
      ,但引起干燥的原因不唯陰虛一端,陽虛乃其本

      1.2久病傷腎

      ,燥癥諸起干燥綜合征病程纏綿,患者常有腎臟損害[3]
      ,損傷的部位以遠端腎小管多見
      ,即所謂“久病及腎”
      ;腎主骨,齒為骨之余
      ,骨
      、齒的正常生理狀態(tài)皆有賴于腎的充養(yǎng),腎陽不足則齒骨不健
      ,所以干燥綜合征臨床特征還包括猖獗性齲齒
      ,關(guān)節(jié)疼痛等表現(xiàn);腎陽虧虛
      ,虛火浮越
      ,則出現(xiàn)低熱、疲乏等全身癥狀
      ;干燥綜合征患者還常伴脾陽不足的癥狀,如納差
      、消化不良
      、脘痞疼痛、便溏等癥狀
      ,因腎為先天
      ,脾為后天,先后天相互滋生
      ,腎陽不足則影響脾陽
      ,脾不運化,水液不行
      ,干燥則生
      ,正如張景岳曰:“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
      ,水化于氣”
      。可見干燥綜合征的諸多兼夾證皆與腎陽虧虛有關(guān)

      2 辨證論治

      干燥綜合征多見于女性

      ,且發(fā)病年齡多在40~50歲之間。隨著年齡的增長
      ,人體陽氣漸衰
      ,腎陽為諸陽之本,腎陽虛衰
      ,則不能蒸化津液
      。清末名醫(yī)陸淵雷認為“津傷而陽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
      。陽亡而津不傷者
      ,其津亦無后繼
      。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傷而患陽之亡”
      。干燥綜合征患者若獨投滋陰生津之品
      ,陰無陽則無以生化宣行。王師認為本病證屬腎陽不足
      ,溫補腎陽是治療本病的求本之法
      ,再根據(jù)患者的兼加癥狀,辨證論治
      ,組方給藥
      。本病應(yīng)慎用甘寒滋膩之品,以免損傷脾腎
      ,加重病情

      3 驗案舉隅

      案1:患者,女

      ,50歲
      ,初診日期2015年10月。主訴:口干
      、眼干10年
      。患者1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口干
      、眼干
      、鼻干等癥狀,在當?shù)啬橙揍t(yī)院風濕免疫科診斷為干燥綜合征
      ,曾于他處尋求中醫(yī)治療
      ,方藥以滋陰潤燥為大法,未見明顯好轉(zhuǎn)
      ,為求進一步系統(tǒng)治療
      ,遂來本院門診。現(xiàn)癥口干
      、眼干
      、鼻干,畏寒
      ,易疲勞
      ,四肢逆冷,口渴欲飲
      ,舌紅苔薄白
      ,脈沉細,尺部尤甚

      按:患者為干燥綜合征

      ,其他醫(yī)師貫以滋陰潤燥之法
      ,實乃被此病的西醫(yī)病名誘導,只知“治火可用苦寒
      ,治燥必用甘寒”
      。患者病程日久
      ,一派寒象
      ,可見已波及下焦腎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摗吩唬骸吧訇幹疄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脈微細,但欲寐”
      、“少陰病
      ,脈沉者,急溫之
      ,宜四逆湯”
      ,可見患者證屬少陰陽虛,急當溫陽
      ,方用四逆湯加減:炮附子10 g,干姜20 g
      ,桂枝20 g
      ,炙甘草30 g。方中附子辛溫大熱
      ,補命門火衰
      ;桂枝辛溫,溫陽化氣
      ;干姜溫中散寒
      ;炙甘草溫補調(diào)中,既解附子之毒
      ,又緩和姜附辛烈之性[4]
      。患者藥后癥狀好轉(zhuǎn)
      ,念其家貧
      ,遂囑其在原方基礎(chǔ)上加黨參20 g,五味子10 g
      ,麥冬15 g
      ,煉蜜為丸,日久常服

      案2:患者

      ,女
      ,46歲,初診日期2015年5月
      。主訴:脘痞疼痛
      、口干3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颊呗晕s性胃炎病史
      ,為求中醫(yī)治療,遂來本院門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癥胃脘痞滿疼痛
      ,納差,便溏
      ,口干
      ,眼干,舌紅苔薄白
      ,脈緩
      。王師投以小建中湯加減:桂枝20 g,白芍40 g
      ,甘草20 g
      ,厚樸20 g,生姜30 g
      ,大棗12枚
      。藥后胃脘痞滿疼痛好轉(zhuǎn),口干
      、眼干益甚
      。因干燥綜合征常兼慢性萎縮性胃炎病史,王師遂建議其去做相關(guān)病理檢查
      ,結(jié)果:下唇腺淋巴細胞灶≥1
      ,抗SSA(+)、SSB(+)
      ,遂確診其為干燥綜合征
      ,投以附子湯合小建中湯加減:炮附子20 g,茯苓30 g
      ,黨參20 g
      ,白術(shù)40 g,桂枝20 g
      ,芍藥30 g
      ,甘草20 g,厚樸10 g,生姜30 g
      ,大棗12枚
      ,藥后諸癥大減。

      按:《傷寒論》曰:“少陰病

      ,欲吐不吐
      ,心煩,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
      ,屬少陰也”、“太陰之為病
      ,腹?jié)M而吐
      ,食不下,自利益甚
      ,時腹自痛”
      ,可見患者證屬太少合病。腎主水
      ,脾主運化
      ,脾腎陽虛,津液不得運化輸布
      。附子湯合小建中湯
      ,溫補脾腎,使津液運化輸布正常
      ,燥象則無
      。且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附子
      、黨參、白芍
      、茯苓等藥有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
      ,對于自身免疫病有一定的臨床療效[5-7]。

      4 結(jié)語

      《素問·離合真邪論篇》曰:“天有宿度

      ,地有經(jīng)水
      ,人有經(jīng)脈,天地溫和
      ,則經(jīng)水安靜
      ;天寒地凍,則經(jīng)水凝泣……”
      。腎主水
      ,人體水液代謝總歸于腎陽的氣化作用。若腎陽虧虛,水液得不到陽氣蒸騰氣化
      ,則見干燥
      ,徐靈胎有云:“蓋因命門火衰,不能蒸腐水谷……如釜底無薪
      ,鍋蓋干燥
      ,故渴”。干燥綜合征應(yīng)以溫補腎陽為治本之法
      ,津液得以蒸化輸布
      ,則諸燥自愈。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5:40.

      [2]陳慕芝

      ,呂安坤,孫紅艷.126例干燥綜合征患者臨床特點分析[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5
      ,31(4):778-780.

      [3]黃夢璇,盧嵐

      ,許力.干燥綜合征腎臟損害患者遠期預后及影響因素分析[J].海南醫(yī)學
      ,2016,27(19):3152-3154.

      [4]熊曼琪.傷寒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出版社

      ,2007:240.

      [5]高曉琴.《金匱要略》中的附子配伍與現(xiàn)代藥理研究[J].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5,19(27):3805-3806.

      [6]吳君

      ,黃萍
      ,成金樂,等.黨參破壁粉粒增強免疫功能及抗疲勞作用的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1
      ,17(4):179-181.

      [7]岳美穎.茯苓主要藥理作用及臨床應(yīng)用[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6

      ,12(7):68-69.

      相關(guān)文章:

      小柴胡加菊花湯治療干燥綜合癥案干燥綜合征的中醫(yī)治療醫(yī)案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79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
      ,干葛1錢
      ,山楂1錢,澤瀉1錢
      ,陳皮8分,甘草3分
      ,生姜
      、大棗。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肢節(jié)酸疼,有似陽微者
      ;口渴欲飲
      ,舌上微苔,有似陰弱者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蒼術(shù)1斤
      ,神曲1斤
      ,麥芽1斤,山楂1斤
      ,甘草半斤
      固衛(wèi)御風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9g
      ,炒白術(shù)9g,桂枝9g
      ,赤芍9g
      ,白芍9g,生姜3片
      ,大棗7枚
      。功能主治 : 調(diào)營固衛(wèi),以御風寒
      。主冷激性蕁麻疹
      。用法用量 : 日久發(fā)作不休者,加烏梅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shù)(洗
      ,銼
      ,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功能主治 : 治四時傷寒
      ,不問陰陽二證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防風
      、桂心
      、天麻、萆薢
      、石斛
      、虎骨(酥炙)、白芍藥
      、當歸
      、云母粉、白術(shù)
      、茵芋葉
      、木香、仙靈脾
      、甘草
      、川續(xù)斷,各一兩
      。炮制 : 上挫
      ,生絹袋盛,好酒一升浸之
      。春五日
      、夏三日、秋七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京棗5個(每個分5塊)
      ,半夏25個
      ,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功能主治 : 瘧發(fā)作重者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