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痹癥的中醫(yī)辨證治療,陰虛濕熱成痹的治療方法

      道醫(yī) 2023-06-26 00:15:28

      宋某,48歲

      ,寧夏銀川干部
      。初診:1980年9月14日。雙下肢紅腫疼痛兩年多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颊哂?977年初冬長途出差后,右下肢小腿疼痛
      ,繼而雙踝關節(jié)以下及腳掌紅
      、腫、灼痛
      ,逐漸向上發(fā)展
      。行動困難,腿腳無力
      ,下肢時感麻脹
      ,皮膚觸覺遲鈍,嚴重時會突然跌倒
      ,下半身不能活動
      ,二便失禁,但神志清楚
      。經(jīng)當?shù)丶氨本┠翅t(yī)院多次檢查
      ,均疑為脊椎四、五腰椎間盤病變
      ,神經(jīng)壓迫粘連
      ,椎體陳舊性病變和神經(jīng)根炎。住院治療無明顯好轉(zhuǎ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雙腳
      、踝、膝部紅腫
      ,皮膚紫暗
      ,疼痛時掣引大腿內(nèi)側(cè)至臀部和胯內(nèi)麻脹,少腹拘急引痛
      ,腰脊酸脹
      ,小腿肌肉明顯萎縮,夜晚痛甚
      ,自覺下肢骨內(nèi)蒸熱而無汗
      ,腳欲伸出被外,白天腳掌發(fā)涼
      、趾發(fā)麻
      ,觸地疼痛
      ,步履艱難,需要攙扶
      ,神萎
      ,食少,口干苦
      ,時干嘔
      ,小便不暢,大便干燥
      ,4~5日一次
      ,苔白厚膩、質(zhì)淡邊紫
      、有齒痕
      ,脈沉細而數(shù)、兩尺無力
      。此乃陰虛濕熱之痹證
      ,病由肝腎不足,精血內(nèi)虛
      ,兼夾濕熱下注所致
      ,以清熱滲濕為主,佐以養(yǎng)血和陰
      ,從當歸拈痛湯義化裁

      葛根10g 升麻10g 蒼術6g 生白術10g 當歸10g 豬苓10g 澤瀉10g 茵陳12g 苦參10g 黃芩10g 梔子10g 防己10g 火麻仁15g

      二診:服4劑后,雙腳麻脹及踝膝紅腫得減

      ,腳掌觸地疼痛大為好轉(zhuǎn)
      ,髀關掣引作痛和少腹拘急均減輕,但小腿疼痛仍劇
      ,踝關節(jié)以下夜則發(fā)燒
      、晝則發(fā)冷不減,腰脊酸脹
      ,步履無力
      ,入夜口干苦,大便燥結(jié)
      ,小便短赤
      ,舌苔厚膩,脈沉細澀
      。今濕熱壅阻之象已見疏利
      ,宜補益肝腎為主,佐以清利
      ,改用虎潛丸加減

      炙龜板(先煎)18g 當歸10g 生地黃18g 鎖陽10g 肉蓯蓉10g 枸杞子18g 白芍10g 知母6g 黃柏6g 石斛10g 柏子仁10g 懷牛膝10g 五加皮6g 雞內(nèi)金10g

      三診:服上方8劑后

      ,明顯好轉(zhuǎn),已能緩步前來就診
      ,但起步仍無力
      ,夜尿多
      ,腳掌發(fā)麻
      、感覺遲鈍,口干唇燥
      ,大便干結(jié)
      ,一日2~3次。夜汗
      ,心煩
      ,氣短,乏力
      ,舌白質(zhì)淡
      、苔已少,脈沉數(shù)
      、重按無力
      。乃病久津血枯燥,不能潤養(yǎng)
      。當補益脾肺
      、益胃生津,合以通絡疏筋
      ,擬東垣清燥湯加減

      紅參6g 潞黨參30g 黃芪24g 焦白術10g 丹參24g 茯苓10g 當歸10g 麥門冬10g 五味子10g 乳香10g 玉竹10g 石斛10g 木瓜10g 懷牛膝10g

      四診:11月14日。服上方后

      ,諸癥更減
      ,守服20余劑后,雙下肢疼痛基本消除
      ,燒灼掣引感未再發(fā)生
      ,睡眠好轉(zhuǎn),行步較前有力
      ,能騎自行車來看病
      ,口中和,二便調(diào)
      。惟右下肢腳掌心觸地時仍有梗刺樣疼痛
      ,腳掌有增厚如穿襪之感,局部皮膚發(fā)紅
      ,腳趾發(fā)麻
      ,天氣變化或多步時
      ,右下肢小腿內(nèi)偶感牽掣脹痛和發(fā)麻,陰囊潮濕
      。再擬養(yǎng)肝腎
      、益精血,配合通絡除濕
      ,長期服用

      炙龜板(先煎)18g 當歸10g 白芍10g 川芎6g 黃芪15g 知母10g 黃柏10g 乳香10g 沒藥10g 紅花10g 懷牛膝10g 木瓜10g 木通10g 豆卷30g 甘草3g

      其間

      ,適當交替服用當歸拈痛湯數(shù)劑,諸恙解除,步履恢復正常
      ,身體亦漸康復

      按:本例辨證為陰虛濕熱成痹

      ,始終以養(yǎng)血和陰
      、滋補肝腎、清利濕熱為治
      ,最后從痿證治法
      ,兼以東垣清燥湯加味,善后得愈
      。痹與痿之辨
      ,一般以痛與不痛區(qū)分。但臨床辨治常有關聯(lián)
      。特別是濕熱久痹
      ,浸漬肌膚,留滯關節(jié)
      ,瘀塞經(jīng)絡
      ,久則化火傷陰,肝腎虧損
      ,脾虛肺燥
      ,以致經(jīng)脈失養(yǎng),宗筋不潤
      ,肌膚不營
      ,均可發(fā)生痿證。本例除下肢關節(jié)紅腫
      、灼痛和肌膚發(fā)麻
      、感覺異常外,兼腰膝酸軟
      、小腿肌肉萎縮
      ,起步無力,已漸趨痿廢。故第二步治療側(cè)重補益肝腎
      、滋陰清熱
      ,先以當歸拈痛湯養(yǎng)血、清熱
      、祛濕
      ,滌除關節(jié)、經(jīng)絡間壅滯之濕熱
      ,再用虎潛丸化裁
      ,滋補肝腎、育陰清熱
      ,使灼熱疼痛得以消減
      。然肝腎之精血有賴于脾胃之生化
      ,肺胃津氣不足則津液精血化源減少
      ,宗筋失養(yǎng),筋骨肌膚失營
      ,故遠端肢節(jié)麻木萎軟
      ,纏綿難愈。經(jīng)云:“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也
      ,主潤宗筋
      ,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崩顤|垣指出:“燥金受濕熱之邪
      ,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
      ,痿厥之病大作
      ,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惫式K乃仿“治痿獨取陽明”之義
      ,投益胃生津、清金潤肺之法
      ,以滋化源
      ,用東垣清燥湯加減,大劑益氣養(yǎng)血
      、充津潤燥之品
      ,佐以通絡活血、疏利經(jīng)絡
      ,令氣血流通
      ,臟腑功能旺盛而病自愈。但痿痹日久
      ,難收速效
      ,培補正氣
      ,治宜緩調(diào),醫(yī)者病者均當注意

      ——本文摘自《宋鷺冰60年疑難雜癥治驗錄》一書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81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川升麻揩齒散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厚樸1斤
      ,蒼術1斤
      ,神曲1斤,麥芽1斤
      ,山楂1斤
      ,甘草半斤,黑豆半斤
      。制法 : 上為細末
      固衛(wèi)御風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9g
      ,炒白術9g,桂枝9g
      ,赤芍9g
      ,白芍9g,生姜3片,大棗7枚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防風
      、桂心
      、天麻、萆薢
      、石斛
      、虎骨(酥炙)、白芍藥
      、當歸
      、云母粉、白術
      、茵芋葉
      、木香、仙靈脾
      、甘草
      、川續(xù)斷,各一兩
      。炮制 : 上挫
      ,生絹袋盛,好酒一升浸之
      。春五日
      、夏三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
      ,京棗5個(每個分5塊),半夏25個
      ,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