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濕熱腹瀉的中醫(yī)治療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6 01:43:36
曾× 男 11個月
[主證]身熱1月
,夜重晝輕
,時作泄瀉,日2~3行
,多者10余行
,所下黃稀而粘兼雜綠色
,味顯酸臭,小短黃
,病后胃納不佳
,自汗盜汗常作
,時有呃逆,吐出奶瓣
,面色薄黃,精神萎頓
,煩躁不安,唇淡腹脹
,舌苔黃褐而膩,中有芒刺
,指紋色紫在風關上
,靜時按脈沉細滑數(shù),重取無力
。
治療醫(yī)案.png)
[辨證]此證身熱月余不退,夜重晝輕
,吐逆
、泄瀉、腹脹
,苔黃而膩是屬濕熱蘊于脾胃,升降失常
。因其所吐奶瓣
,所下酸臭
,其有滯可知;以其煩急躁動
,自汗盜汗
,脈細無力而數(shù),陰分亦有所傷
。此系溫熱蘊土
,脾胃為病
,邪實正虛之候
。
[治則]先以清化濕熱
,調理脾胃為主
,繼則再議育陰
。
[方藥]粉葛根6克 川黃連1.5克 條黃芩2.4克 姜半夏3克 姜厚樸3克 生薏米12克 白通草3克 淡竹葉6克
按:本方為《傷寒論》葛根黃芩黃連湯合《溫病條辨》三仁湯加減化裁而成。方中葛根升發(fā)胃氣而生陰液
,黃連、黃芩苦寒瀉熱燥濕,輔以姜半夏降逆止嘔
。用姜厚樸使中焦滯氣下行
,薏米、通草
、竹葉化濕清熱。故此方有清化濕熱
,調理脾胃
,兼有育陰之功能
。
藥后2日
,早晨熱退,自盜汗減
,大便日行4次
,溲量增多,腹脹亦瘥
,此濕熱尚未盡除
,仍按上方去姜半夏
、白通草、加半夏曲3克
,廣砂仁0.3克。
藥后仍有身熱
,面色薄黃
,大便一行
,下黃粘滯奶瓣
,此濕熱未解
,陰分又感不足,脾運尚未全復
,內有積滯
,治宜清化濕熱為主,佐以育陰導滯之品
。
方二:川黃連1.2克 條黃芩1.5克 生阿膠(烊化)2.4克 大杭芍3克 廣砂仁0.6克 生薏米9克 白通草4.5克 炒谷麥芽各3克 一捻金(沖化)0.6克
服藥2日復診,身熱已退
,大便一行黃稠
,稍煩則汗
,舌淡紅
,苔黑略黃,指紋顯紅
,在風關上,脈沉細弱
。此邪熱已退
,虛熱未除
,正氣尚弱之故
,擬清虛熱
,扶正氣,醒脾胃
,進飲食之品
。
方三:生梔子0.9克 生麥芽6克 淡豆豉2.4克 廣砂仁0.6克 陳皮絲0.9克 懷山藥9克
藥服2日再診
,身熱未作,納食較佳
,煩減寐安
,昨便一次黃稠
,酸臭已無
,指紋降至風關,唯靜時脈尚弱
。此脾胃已調,濕熱亦退
,見其吮乳香甜可征
,唯病后體衰
,證情復雜
,雖經(jīng)調治已獲良效,但正氣有待緩補
,屬服上方扶其正氣
,清其虛熱以杜后患
,又服數(shù)劑
,8日后,諸證均退,正氣已復
,小兒面帶笑容,病愈出院
。
——本文摘自《臨證治驗錄》
?小兒秋季腹瀉論治
秋季腹瀉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性腸炎
。以嘔吐
、腹瀉伴有發(fā)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為特征
。多見于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
。主要發(fā)生在秋末冬初。起病急
,傳染性強,是影響小兒身體健康的多發(fā)病
。目前尚無特異性療法
。秋季腹瀉作為一種傳染性疾病
,其病因病機及治療方藥在古今文獻中尚乏專論。筆者總結出秋季腹瀉的3個特點:1流行多在立冬至小雪之間
;2發(fā)病多是6~18個月的小兒
;3發(fā)病初期有發(fā)熱
、咳嗽等肺系癥狀,吐瀉并作
,傷陰明顯
。提出「小兒秋季腹瀉因燥起」的學術觀點,運用運氣學說對其病因病機
、臨床特點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創(chuàng)擬了運用升清降濁法治療秋季腹瀉的有效方藥
。
病發(fā)秋冬,燥邪當令 秋季腹瀉的發(fā)病雖在秋分即已開始,而流行多集中在立冬至小雪之間
。根據(jù)運氣學說
,一年主氣之中「陽明燥金為五之氣
,主秋分至小雪」(《中國醫(yī)學診法大全》第40頁)。吳瑭在《溫病條辨·方中行先生或問六氣論》中說:「蓋天之行令
,每微于令之中,而盛于令之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沽⒍列⊙┱秊殛柮髟锝疠^盛之時
,秋季腹瀉集中在此時發(fā)病,首當責之于燥邪為患
。
燥金克木,專病小兒 秋季腹瀉的患兒月齡大多在6~18個月之間
。吳瑭謂:「小兒
,春令也,東方也
,木德也」(《溫病條辨·解兒難·兒科用藥論》)。陸子賢在《六因條辨·秋燥辨論》中說:「蓋犯是癥(指秋燥)者
,必由稟賦陰虧,亢陽偏盛
,或形瘦身長
,或色蒼少澤
,稟乎木火之質者,比比皆然
。」小兒陽常有余
,陰常不足,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
,恰為燥邪易感之體,故多罹患本病
。這也與「小嬰兒輪狀病毒抗體低
,同一集體流行時
,小嬰兒罹病多」(《褚福棠實用兒科學》)相一致
。
燥極而澤,病發(fā)泄瀉 《素問·至真要大論》曾3次提及燥邪致瀉
,「陽明司天
,燥淫所勝
,民病……腹中鳴
,注瀉鶩溏……」
;「陽明之勝,清發(fā)于中,左胠脅痛溏泄……」
;「陽明之復……腹脹而泄……」。是該篇闡述六淫致瀉中提及次數(shù)最多的一淫
。
燥邪何以致瀉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曰:「清氣在下
,則生饗泄
;濁氣在上
,則生月真脹」。脾喜燥乃平和之燥
,若燥氣太過
,則脾為焦土,又安能為胃行其津液
?胃喜潤惡燥,燥氣傷胃后
,脾又不能為其輸布津液,胃又安能受納
?這樣一來,脾胃俱傷
,脾失健運,胃不受納
,升降失常,水反為濕,谷反為滯
,清濁不分
,合污而下,泄瀉乃作
。脾為太陰,為濕土
,喜燥惡濕
;而胃為陽明,為燥土
,喜潤惡燥
,故濕邪致瀉
,其病在脾;燥邪致瀉
,其病在胃,所以秋季腹瀉為燥邪傷胃
,胃失和降
,故病初多嘔吐?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貑枴ち⒅即笳摗氛f:「陽明之上
,燥氣治之,中見太陰
。」張介賓注:「陽明之本燥
,故燥氣在上,與太陰為表里,故見太陰
,是以燥金而兼濕土之化也」(《素問注釋匯粹》)
。所以《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有「燥極而澤」之論,意即燥至極點反見濕象
。與「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同理
,也可以把這一現(xiàn)象稱之為「重燥則濕」,故燥邪傷及胃腸即可引起泄瀉,這就是秋季腹瀉的病機特點
。
燥邪為病,表里俱傷 秋季腹瀉發(fā)病初期伴有發(fā)熱、咳嗽等肺系癥狀
,繼之吐瀉并作
。秋季腹瀉患兒常以流涕
、噴嚏
、發(fā)熱
、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而起病,這正是燥邪傷肺的臨床表現(xiàn)
,與雷少逸在《時病論·秋燥》中的論述:「燥氣襲表
,病在乎肺
,入里則在腸胃」相一致
。燥邪入里
,傷及胃腸,隨之嘔吐腹瀉
。大多數(shù)患兒可見病情發(fā)展迅速
,嘔吐頻繁
,上吐下瀉
,似霍亂之作,大便臭穢
,肛周紅赤,煩躁不安
,口渴引飲,舌紅苔黃
,指紋紫滯等熱擾三焦之證
。重癥病例可見皮膚
、口唇干燥,目窠凹陷
,涕哭少淚,尿少等陰液暴傷之證
,這正與燥為陽邪易傷陰液相符
。所以吳瑭在《溫病條辨·補秋燥勝氣論》中稱「金為殺厲之氣」,并引歐陽氏曰:「商者傷也
,主義主收
,主刑主殺
。其傷人也,最速而暴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以上可以看出秋季腹瀉患兒以發(fā)熱
、嘔吐
、腹瀉為主證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嘔吐酸
,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骨锛靖篂a病發(fā)于秋末冬初深涼已寒之時
,不但沒有寒象反而呈現(xiàn)一派熱證
,是何原因?《素問·六微旨大論》說:「金位之下
,火氣承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箙氰┰凇稖夭l辨·補秋燥勝氣論》中說:「蓋燥屬金而克木,木之子少陽相火也
,火氣來復,故現(xiàn)燥熱干燥之證
。……前人謂燥氣化火
,經(jīng)謂燥金之下
,火氣承之,皆謂是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乖镄爸聻a的證候特點就在于此
。
升清降濁,清燥止瀉
秋季腹瀉為燥邪侵襲所致,因患兒體質不同、地域有別及不同年份的氣候差異
,秋季腹瀉也有溫燥、涼燥之分
。
溫燥泄瀉 初見噴嚏
、流涕、咳嗽
、發(fā)熱等燥邪襲表傷肺之癥
;約1~2天
,隨之發(fā)熱加重
,食入即吐
,約半天~1天,或相伴而至泄瀉大作
,吐物酸腐,瀉下臭穢如蛋花樣水便
,小便黃赤而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純荷頍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上吐下瀉
,口渴引飲,痛苦異常
。舌紅苔黃,指紋紫滯
。糞輪狀病毒檢測陽性
。治宜升清降濁,清燥止瀉
。方藥:清燥止瀉湯1號:炒僵蠶3~6克
,蟬蛻1~3 克
,片姜黃1~3克
,蘇葉1~3克,大黃1~2克
,黃連1~3克
,烏梅3~6克,甘草3~6克
。日1劑
,水煎
,頻服
。
清燥止瀉湯1號由升降散(《傷寒瘟疫條辨》)合蘇葉黃連湯(《濕熱病篇》)
,加烏梅
、甘草而成
。升降散系清代溫病學家楊栗山先生之名方
,在其論述小兒溫病時明確指出:「但知不思乳食,心胸臌脹
,疑其內傷乳食
,不知其為溫病熱邪在胃也
。但知嘔吐惡心,口干下利
,以小兒吐利為常事
,不知其為協(xié)熱下利也……凡雜氣流行
,大人小兒所受之邪則一
,且治法藥餌相仿
,加味太極丸主之,升降散亦妙」(《傷寒瘟疫條辨》)
。故取升降散升清降濁,合蘇葉黃連湯清熱和胃止嘔
,加烏梅、甘草酸甘化陰
。方中蘇葉伍蟬蛻、僵蠶
,宣肺化痰止咳以清上焦之熱;蘇葉伍黃連
,清熱和胃止嘔以安中焦;黃連配烏梅
、甘草
,清熱止瀉斂陰以固下焦
;大黃配甘草為大黃甘草湯清熱和胃止嘔
,諸藥配伍,共奏升清降濁
,清燥止瀉之效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嘔停者
,去蘇葉;陰傷明顯
、舌紅少苔無津者,去蘇葉
、黃連
,加葛根
、白芍
;瀉下無臭穢,舌苔不黃者,去姜黃
、大黃
,加白術
、扁豆、山藥等以健脾止瀉
。
典型病案:張某
,男
,1歲3個月,2009年11月16日初診。主訴:發(fā)熱
、咳嗽
、嘔吐、腹瀉2天
。患兒昨天發(fā)熱
、咳嗽
,社區(qū)診為感冒
,給予小兒感冒顆粒。當晚即嘔吐
、腹瀉
,社區(qū)又給頭孢克肟顆粒及止吐藥
,病情反重
。視患兒煩躁不安
,發(fā)熱
,體溫38.1℃
,時而嘔吐
,腹瀉蛋花樣水便
,10小時內已瀉8次
,臭穢難聞,舌紅苔薄微黃
,脈滑數(shù)
,指紋紫。糞輪狀病毒檢測陽性
。濕熱體質。診斷:秋季腹瀉
。辨證:燥邪侵襲
,升降失常
。治法:升清降濁
,清燥止瀉
。方投清燥止瀉湯1號:蘇葉2克,蟬蛻3克
,炒僵蠶5克,姜黃2克
,大黃1克,黃連2克
,烏梅3克,甘草3克。1劑
,水煎
,頻頻與之。
二診(2009年11月17日):嘔吐已止
,發(fā)熱退,腹瀉次數(shù)減少
,舌質紅苔白
。上方去蘇葉、大黃
,加陳皮3克
,2劑,日1劑
。瀉止納增而愈。
按:本例患兒之母系一位大學教師
,看過處方后返問:「孩子腹瀉怎么還用大黃
?」答曰:「大黃不僅瀉下
,還能止瀉,孩子患的是秋季腹瀉
,是燥熱瀉,非大黃清熱不止
。」次日復診
,果應余言
,頻頻致謝?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純簢I止
、熱退、瀉減
,方去蘇葉、大黃
,加陳皮和胃,2劑告愈
。
涼燥泄瀉 初起鼻流清涕,噴嚏
,輕咳,不發(fā)熱
,繼之納呆嘔吐
,泄瀉日3~5次
,多為蛋花樣便,氣不甚臭,小便清
,口不渴,精神可
,舌淡苔白有津,指紋淡紅
。糞輪狀病毒檢測陽性
。治宜升清降濁
,溫胃止瀉
。方藥:清燥止瀉湯2號:蘇葉1~3克,姜半夏1~3克
,干姜1~3克
,炒僵蠶1~3克
,蟬蛻1~3克
,茯苓3~6克,煨烏梅1~3克
,炙甘草1~3克
。日1劑
,水煎
,頻服
。方中蘇葉
、半夏
、干姜
,宣肺止咳,溫胃止嘔
;蟬蛻
、炒僵蠶配姜半夏升清降濁
;茯苓健脾止瀉
;煨烏梅、甘草酸甘化陰
,澀腸止瀉
。表解者去蘇葉
,嘔止者去半夏
,脾虛明顯者加白術
,泄瀉逾五日者加公丁香
。
典型病案:
宋某
,男,1歲
,2009年11月8日初診
。主訴:流涕
、咳嗽
、嘔吐、腹瀉3天
。經(jīng)社區(qū)用藥咳停而吐瀉不止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純簢I吐日2~3次,大便日5~7次
,多為水樣便,無膿血
,舌淡苔白滑
,指紋紅
。糞輪狀病毒檢測陽性。氣虛體質
。診斷:秋季腹瀉。辨證:燥邪侵襲
,升降失常
。治法:升清降濁,溫胃止瀉
。方投清燥止瀉湯2號:蘇葉2克,姜半夏3克
,干姜2克,蟬蛻3克
,炒僵蠶3克,茯苓6克
,煨烏梅3克
,炙甘草3克。1劑
,水煎
,頻服
。
二診(2009年11月9日):患兒嘔吐止,腹瀉次數(shù)明顯減少
。上方去蘇葉
、半夏
,加白術3克
,砂仁1克
。再進2劑而愈。
按:該患兒治愈后學生問曰:「老師
,清燥止瀉湯2號不用姜黃
、大黃如何降濁?」答曰:「濁有寒熱之分
,1號治溫燥
,2號治涼燥,所以不用大黃
、姜黃而用半夏辛開而降,配干姜與僵蠶
、蟬蛻共奏升清降濁而止瀉之功
。且秋季腹瀉病程短轉歸快
,方藥當隨病機而變化
,以防實實虛虛之弊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幼兒止腹瀉 蘋果山藥粥健脾化濕
秋季是嬰幼兒腹瀉的好發(fā)季節(jié),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
,小兒發(fā)病與否與其脾胃功能有密切相關
。在居家飲食方面
,中醫(yī)師建議
,吃蘋果止瀉,或是用山藥
、蓮子等藥膳煮粥
,能幫助寶寶腸胃消化吸收,達到「健脾化濕」目標
,平日也可多 *** 肚臍「神關穴」,緩解腹瀉疼痛夢魘
。
中醫(yī)認為
,蘋果性味甘涼
,具有生津
、潤肺,以及止瀉效果
。
中醫(yī)師陳玫妃指出
,腹瀉就是俗稱的「拉肚子」,中醫(yī)稱腹瀉為「泄瀉」,癥狀較緩而輕微者為「泄」
,癥狀較急而嚴重者為「瀉」。中醫(yī)臨床上
,感受外邪
、飲食失調
,往往會造成脾虛濕盛
,而引發(fā)泄瀉。癥狀是大便次數(shù)增加
,糞便不成形
,甚至稀松如水液狀
。
腹瀉一般分為急性與慢性2大類:
腹瀉有2種 中醫(yī)有一套
急性腹瀉: 多為外感風寒或濕熱引起
,癥狀有惡寒發(fā)熱
、頭痛
、腹痛腸鳴
,下痢清稀,腹瀉急迫
,瀉而不爽等
。臨床上
,常用藿香正氣散
、葛根芩連湯來治療
。
慢性腹瀉: 當腹瀉延續(xù)超過2周
,甚至經(jīng)年累月不愈
,即為慢性腹瀉
。臨床上
,常用六君子湯
、七味白術散加減來治療
。除了藥物以外
,也可以使用針灸治療,針刺法的主穴為足三里穴及天樞穴
,嘔吐加內關穴,腹脹加公孫穴
,發(fā)熱加曲池穴
。
濕熱拉肚子
日常生活中,常聽人說:“這幾天有濕熱
,該喝些涼茶調節(jié)調節(jié)
。看中醫(yī)時
,也常會聽醫(yī)生說“濕熱”
。那么
,什么是濕熱,濕熱有哪些表現(xiàn),應注意什么問題?
要明白濕熱
,先應了解什么叫濕,什么叫熱。
所謂濕
,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qū)分
。外濕是由于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濕
,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