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1 【清暑益氣湯組成】2 【清暑益氣湯方歌】3 【清暑益氣湯方解】4 【清暑益氣湯主治】5 【清暑益氣湯醫(yī)案】6 【醫(yī)案分析】7 《鄧中甲方劑學講稿》中關于清暑益氣湯的論述7.1 主證分析7.2 功用7.3 方解7.4 運用7.4.1 辨證要點7.4.2 隨證加減7.4.3 使用注意
案分析,功效與作用.png)
【清暑益氣湯組成】西洋參5g 石斛15g 麥冬9g 黃連3g 竹葉6g 荷梗6g 知母6g 生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 30g
【清暑益氣湯方歌】王氏清暑益氣湯
,善治中暑氣陰傷,洋參冬斛荷瓜翠,連竹知母甘粳襄
。
【清暑益氣湯方解】本方治證乃暑熱內侵
,耗傷氣津所致
。暑為陽邪
,暑熱傷人則身熱;暑熱擾心則心煩;暑性升散
,致使腠理開泄
,而見汗多;熱傷津液故口渴
,尿少而黃;暑熱耗氣,故見體倦少氣
,精神不振
,脈虛。治宜清暑熱
,益氣生津
。正如王孟英所言:“暑傷氣陰,以清暑熱而益元氣
,無不應手取效”
。方中西瓜翠衣清熱解暑,西洋參益氣生津
,養(yǎng)陰清熱
,共為君藥。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熱解暑;石斛
、麥冬助西洋參養(yǎng)陰生津
,共為臣藥。黃連苦寒瀉火
,以助清熱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質潤
,瀉火滋陰;竹葉甘淡,清熱除煩
,均為佐藥
。甘草、粳米益胃和中
,為使藥
。諸藥合用,具有清暑益氣
,養(yǎng)陰生津之功
。使暑熱得清,氣津得復
,諸證自除
。
【清暑益氣湯主治】暑熱氣津兩傷證
。身熱汗多,口渴心煩
,小便短赤
,體倦少氣,精神不振
,脈虛數(shù)
。
【清暑益氣湯醫(yī)案】李某,男
,5歲
,2003年7月22日初診。發(fā)熱1周余
,體溫37.6~38.9C
,腹脹納差,嘔惡煩躁
,曾靜脈輸液未效
。刻下口干渴飲
,煩躁眠差
,面白少汗,體溫38.1°C
,大便3日未行
,小便黃赤,納食減少
,嗜睡乏力
,間有抽搐,舌苔薄黃而干
,舌質紅
,脈弦細數(shù)。辨證為暑熱內侵
,氣津兩傷
,治宜清熱解暑,益氣生津
,兼消食積。處方:太子參9g
,石斛10g
,麥冬12g,知母5g
,黃連2g
,黃芩8g,竹葉6g,荷梗8g
,梔子6g
,地骨皮9g,青蒿9g
,萊菔子3g
,麥芽8g,雞內金5g
,西瓜翠衣15g
。服3劑熱退(體溫37.2°C),大便已行
。再進3劑
,體溫36.8°C,飲食能進
,煩躁消失
,口渴減輕。上方去萊菔子
、梔子
、麥芽,再進5劑
,諸癥消失
。囑其家長給予飲食清淡和易消化食物。觀察月余
,未見復發(fā)
。 (摘自《中國中醫(yī)藥報》)
【醫(yī)案分析】病初“發(fā)熱....腹脹納差,嘔惡”
,極似濕熱中阻
,惜不知舌脈。現(xiàn)“口干渴飲
,煩躁眠差...體溫38.1°C
,大便3日未行,小便黃....舌苔薄黃而干
,舌質紅
,脈弦細數(shù)”,是實熱傷津較重表現(xiàn)
。若脈確屬細數(shù)
,就不是津傷了,而是液虧了(即傷陰)
。實熱卻“面白”
,體虛
,可能是氣血不足。體溫不高(38.1°C)
,“少汗”也很正常
。“納食減少
,嗜睡乏力”
,氣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伴g有抽搐”
,可能是熱病氣陰兩傷、筋脈失養(yǎng)?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有癥狀中似未見明確的濕邪
,但病初似應有濕,現(xiàn)仍可能余濕未盡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紤]它,主要是怕它的黏滯之性妨礙清熱效果(這種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
,所以葉天士治濕熱提到要使?jié)袢ザ鵁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熱不浸淫濕中才易消滅它)。綜合分析
,應是熱病氣陰兩傷
。可用竹葉石膏湯或清暑益氣湯加減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紤]是夏季發(fā)病,用清暑益氣湯加減更合適
,可適當加利濕熱藥
、柔痙定搐藥和消食藥。
作者用清暑益氣湯
,因是小兒
,改西洋參為太子參(西洋參也過于昂貴)。去甘草
、粳米
,加清熱的梔子、地骨皮
,清化暑濕的青蒿
,消食除脹的麥芽、雞內金
、萊菔子
。全方清熱、燥濕
、化濕
、益氣
、養(yǎng)陰、消食
。未加止痙治標的藥,可能是考慮抽搐僅為偶發(fā)
,氣陰一復會自止
。兩診6劑而病大減,遂稍減消食
、清熱藥
,又5劑鞏固療效而愈。作者叮囑“予飲食清淡和易消化食物”
,與脾胃有關的疾病剛愈
,猶須防食復也,大家以后也要記得叮囑
,治病并不等于開處方
。
——本文摘自《方劑學案例分析》
《鄧中甲方劑學講稿》中關于清暑益氣湯的論述清暑益氣湯?II 類?《溫熱經(jīng)緯》
主證分析
上次課講到祛暑劑,祛暑劑的清暑益氣湯
。歷史上應該說有幾個清暑益氣湯
,主要的有兩個。我們這里《溫熱經(jīng)緯》的清暑益氣湯
,過去也叫王氏清暑益氣湯
,有的教材寫王氏清暑益氣湯,以區(qū)別于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
。這兩個方
,王氏清暑益氣湯本源是從薛生白《濕熱病篇》的方來的,《濕熱病篇》應該說是治濕熱
,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
,燥濕力量比較強,所以他突出在暑濕
。王氏清暑益氣湯根據(jù)薛生白《濕熱病篇》的方
,薛生白用來治濕熱,是濕熱的后期
,后期濕不重了
,也就化燥傷氣傷陰了,氣陰兩傷比較突出
。所以這兩個方有不一樣的
。王孟英《溫熱經(jīng)緯》用來治療暑熱傷氣傷陰
,主治和李東垣的有差別。
暑熱氣陰兩傷暑熱:身熱
,心煩脈數(shù)
脈虛傷氣:體倦少氣
,精神不振傷津:汗多,口渴
,小便短赤這個方的側重點是暑熱
,以暑熱氣陰兩傷為主。這個暑熱可以有發(fā)熱
,暑熱擾心
,暑氣通于心,可以心煩
、脈數(shù)
。這反映暑熱本身的表現(xiàn)。傷氣
、傷津反映出一組基礎氣虛表現(xiàn)
。由于汗多,津傷引起氣傷
,體倦少氣
,精神不振,精神萎靡
,津傷可以口渴
,小便短赤,暑熱汗多
,所以體現(xiàn)的脈像偏虛脈
,脈虛數(shù)。
清暑益氣湯的構成
,就分三部分
,臨床表現(xiàn)構成這個證候。所以這個方定為二類方
,主要體現(xiàn)一些暑病用藥的特點
,和它的基本治法。針對證候構成的這三個方面
。
功用
清暑益氣
,養(yǎng)陰生津
方解
君西瓜翠衣清解暑熱西洋參益氣養(yǎng)陰臣麥冬養(yǎng)陰清熱石斛養(yǎng)陰清熱荷梗清解暑熱,行氣佐黃連清解暑熱知母清解暑熱
,滋陰竹葉清心利水粳米益氣養(yǎng)胃
,補充津液使甘草益氣養(yǎng)胃西瓜,我們說它是天生白虎湯。西瓜翠衣
,西瓜皮
,外面綠的那一層,擅長清解暑熱
。西洋參益氣養(yǎng)陰
,聯(lián)合起來,照顧到暑熱引起的氣陰不足
。作為君藥。
臣藥有兩組
。臣藥主要是考慮傷陰
。暑熱傷陰是證候表現(xiàn)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傷氣
,往往跟傷陰,陰液損耗有關
。麥冬
、石斛是用來養(yǎng)陰為主的。荷梗既能清解暑熱
,也有一定行氣作用
,說它中空通氣。
黃連知母是清解暑熱
,也是常用藥
。黃連配合竹葉能夠清心。知母有一定的滋陰作用
。竹葉清心利水
,甘草粳米聯(lián)合起來益氣養(yǎng)胃。和藥
,安中
。粳米還能補充津液。
整個方來講
,治法
、配伍比較清楚,圍繞著暑病傷氣
、傷陰
,清暑益氣湯構成有點像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湯在包括溫熱病
,溫病
,也包括暑病,到后期
,這個氣陰兩傷階段用的
,這兩個方有什么區(qū)別
?竹葉石膏湯在清解暑熱方面,沒有清暑益氣湯的力量強
,因為清暑益氣湯黃連
、知母都配在里面,和西瓜翠衣結合
。養(yǎng)陰清暑力量要比竹葉石膏湯強
。但竹葉石膏湯,它照顧到胃氣上逆
。它考慮用半夏針對這種胃氣上逆
,所以結合和胃降逆,從病機上作為兼證
,還有胃氣上逆的特點
,而且這兩個方,竹葉石膏湯用的季節(jié)
,各類的溫病傷氣傷陰
,溫熱后期都可以使用,這個方是暑病的一個專用方
,因為過去來講
,西瓜翠衣暑天才有。不像現(xiàn)在一年四季都買得到西瓜
。從清暑益氣湯也體現(xiàn)出這個君藥
,它不一定是價值很高的君藥。西瓜翠衣和西洋參
,兩個都姓西
,一個是非常貴的,一個非常便宜
。到現(xiàn)在
,西洋參以家種為主的。價格大概降低了
。但是從兩個藥的價值來說
,還是比較懸殊。但只要能夠針對病機
,都可以作君藥
。中醫(yī)用藥,他并不是單以貴賤
。所以從清暑益氣湯也反應出很多特點
。所以暑病傷及氣陰,一般用王氏的清暑益氣湯為好。要挾濕重的
,當然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
,有它這個特色。所以在祛暑劑里面
,我們主要討論這兩個方了
。王氏的清暑益氣湯,
運用
辨證要點體倦少氣
,口渴汗多
,脈虛數(shù)。
隨證加減暑熱較重(發(fā)熱較高)
,加石膏
。(增加清透力量)暑熱輕者,去黃連
。(黃連太苦寒)小兒夏季熱:宜清透虛熱,去黃連
、知母
,加白薇、地骨皮(清透藥物)
。
使用注意暑病挾濕不宜使用
。(因為比較干潤)
臨床使用時以氣陰兩傷,暑天這個季節(jié)氣陰兩傷
,為它辨證的要點
。
相關文章:
清暑益氣湯方歌方解,功用主治
王氏清暑益氣湯治療氣虛傷暑醫(yī)案
中醫(yī)清熱劑及“白虎湯”(附原文)
中醫(yī)清熱劑及“白虎湯”
清熱劑
凡以清熱藥為主組成
,具有清熱
、瀉火、涼血
、解毒
、滋陰透熱等作用,用以治療里熱證的方劑
,稱為清熱劑
。屬八法中的清法。溫
、火
、熱三者,同屬陽邪
,一般有溫甚為熱
、熱極似火的區(qū)別,實際是程度不同,其屬性則一
,故此三者統(tǒng)屬里熱證
。清熱劑主治里熱證,但里熱證有在氣分
、血分之異
,實熱、虛熱之分及臟腑偏盛之殊
,故清熱劑分為六類
。清氣分熱劑,適用于熱在氣分證
,以白虎湯為代表方
;清營涼血劑,適用于熱邪深入營分
、血分之證
,以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為代表方
;清熱解毒劑
,適用于溫毒、熱毒
、丹毒
、療毒等證,以五味消毒飲為代表方
;清熱解暑劑
,適用于暑熱證,以清暑益氣湯為代表方
;清臟腑熱劑
,適用于熱邪偏盛于某一臟腑,以龍膽瀉肝湯為代表方
;養(yǎng)陰清熱劑
,適用于熱病后期,邪熱耗陰
,邪不得解之證
,以青蒿鑒甲湯為代表方。
使用清熱劑的原則
,是在表證已解
,熱已入里,但尚未結實的情況下使用
;若邪熱仍在表
,應解表
;里熱已成腑實,則宜攻下
。使用時需注意寒涼藥物容易傷胃
,必要時配伍護胃之品。
白虎湯《傷寒論》
[組成]石膏(碎)30g知母12g炙甘草3g粳米9g
[用法]以水將米煮熟
,去米
,加入其余三味同煎,分二次服
。
[功用]清熱生津
。
[主治]陽明氣分熱盛證。壯熱面赤
,煩渴飲冷
,汗出惡熱,尿黃便結
,舌紅苔黃
,脈洪大或滑數(shù)。
[方解]本方主治陽明熱盛及溫病邪在氣分之證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
,清熱瀉火除煩,為清瀉氣分實熱之要藥
,故為君藥
。知母苦寒質潤
,清熱生津為臣藥
。甘草、粳米和胃護津
,以防寒涼傷中
,為佐使藥。四藥合用
,辛寒清氣分熱為主
,輔以生津益胃,使熱去津復
。對石膏用量皆主張偏重
,方能生效。
使用本方應該注意以下幾種情況均不可妄投:①表證未解的無汗發(fā)熱
,口不渴
;②脈見浮細或沉者;③血虛發(fā)熱
,脈洪不勝重按
;④真寒假熱的陰盛格陽證等
。
本方適應證一般以“四大”(身大熱、口大渴
、大汗出
、脈洪大)典型癥狀為依據(jù)。
【現(xiàn)代研究】本方有解熱
、抗感染作用
。臨床常用于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
、大葉性肺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
、牙齦炎等屬氣分熱盛者
。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辛寒清熱津能生
,熱渴汗出脈洪數(shù)
,氣分大熱此方清。
第九版方劑學方歌(全) 第九版方劑學方歌
第一章:解表劑
第一節(jié):辛溫解表劑
1. 麻黃湯:麻黃湯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fā)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
。
2. 大青龍湯:大青龍湯桂麻黃
,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
,散寒清熱此方良
。
3. 桂枝湯:桂枝湯治太陽風,桂芍甘草姜棗同
,解肌發(fā)表調營衛(wèi)
,汗出惡風此方功。
4. 九味羌活湯:九味羌活用防風
,細辛蒼芷與川芎
,黃芩生地同甘草,三陽解表宜變通
。
5. 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治水氣
,喘咳嘔噦渴利慰,姜桂麻黃芍藥甘
,細辛半夏兼五味
。
6. 止嗽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荊陳研
,宣肺疏風止咳喘
,姜湯調服不必煎
。
第二節(jié) 辛涼解表劑
7. 銀翹散:銀翹散主上焦疴,竹葉荊蒡豉薄荷
,甘桔蘆根涼解法
,風溫初感此方宜?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燃有?br>
9.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仲景麻杏甘石湯
,辛涼宣肺清熱良,邪熱壅肺咳喘急
,有汗無汗均可嘗
。
8. 桑菊飲:桑菊飲中桔梗翹,杏仁甘草薄荷饒
,蘆根為引輕清劑
,熱盛陽明入母膏。
10. 柴葛解肌湯:陶氏柴葛解肌湯
,邪在三陽熱勢張
,芩芍桔草姜栆芷,羌膏解表清熱良
。
第三節(jié):扶正解表劑
12. 敗毒散:人參敗毒茯苓草
,枳桔柴前羌獨芎,薄荷少許姜三片
,時行感冒有奇功
。
13. 參蘇飲:參蘇飲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齊
,干葛木香甘桔茯
,內傷外感此方宜。
13. 再造散:再造散用參芪甘
,桂附羌防芎芍參
,細辛加棗煨姜煎
,陽虛無汗法當諳
。
14. 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細辛附子湯,發(fā)表溫經(jīng)倆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
,少陰反熱曷能康。
15. 加減葳蕤湯:加減葳蕤用苜白薇
,豆豉生蔥桔梗隨
,草棗薄荷共八味,滋陰發(fā)汗此方魁
。
第二章:瀉下劑
第一節(jié):寒下劑
18. 大承氣湯:大承氣湯用芒硝
,大黃枳實厚樸饒
。去硝名曰小承氣,調胃承氣硝黃草
。
19. 大陷胸湯:大陷胸湯用硝黃
,甘遂一克效力強,擅療熱實結胸證
,瀉熱邁水效專長
。
20. 大黃牡丹湯:金匱大黃牡丹湯,桃仁瓜子芒硝襄
, 腸癰初起腹按痛
,苔黃脈數(shù)服之康。
第二節(jié):溫下劑
21. 大黃附子湯:大黃附子金匱方
,散寒通便止痛良
,細辛三味同煎服,功去溫下妙非常
。
22. 溫脾湯:溫脾參附與干姜
,甘草當歸硝大黃,寒熱并用治寒積
,臍腹絞結痛非常
。
第三節(jié):潤下劑
24. 麻子仁丸(脾約丸):麻子仁丸小承氣,杏芍麻仁治便秘
,胃熱津虧解便難
,潤腸通便脾約濟。
25. 濟川煎:濟川歸膝肉蓯蓉
,澤瀉升麻枳殼從
,腎虛津虧腸中燥,寓通于補法堪宗
。
第四節(jié):逐水劑
27. 十棗湯:十棗逐水效堪夸
,大戟甘遂于芫花,懸飲內停胸脅痛
,大腹腫滿用無差
。
第五節(jié) 攻補兼施劑
28. 黃龍湯:黃龍湯枳樸硝黃,參歸甘桔棗生姜
,陽明腑實氣血弱
,攻補兼施效力強。
第三章 和解劑
第一節(jié) 和解少陽劑
31. 小柴胡湯:小柴胡湯和解供
,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百病此為宗
。
32. 蒿芩清膽湯:俞氏蒿芩清膽湯
,陳皮半夏竹茹襄
,赤苓枳殼兼碧玉,濕熱輕宣此法良
。
33. 截瘧七寶飲:截瘧七寶草果仁
,常山檳樸草青陳,瘧收發(fā)頻頻邪氣盛
,劫痰燥濕此方珍
。
第二節(jié) 調和肝脾劑
34. 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須
,此是陽郁成厥逆
,疏肝理脾奏效奇。
35. 逍遙散:逍遙散用歸芍柴
,苓術甘草姜薄偕
,疏肝養(yǎng)血兼理脾,丹梔加入熱能排
。
37. 痛瀉要方:痛瀉要方用陳皮
,術芍防風共成劑,腸鳴泄瀉又腹痛
,治在抑肝與扶脾
。
第三節(jié) 調和寒熱劑
36. 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黃連芩,干姜甘草與人參
,大棗和之治虛痞
,法在降陽而和陰。
第四章 清熱劑
第一節(jié) 清氣分熱劑
38. 白虎湯:白虎湯用石膏偎
,知母甘草粳米陪
,亦有加入人參者,躁煩熱渴舌生苔
。
39. 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湯人參
,麥冬半夏甘草臨,再加粳米同煎服
,暑煩熱渴脈虛尋
。
第二節(jié) 清營涼血劑
40. 清營湯:清營湯治熱傳營,脈數(shù)舌絳辨分明
,犀地銀翹玄連竹
,丹麥清熱更護陰
。
41. 犀角地黃湯:犀角地黃芍藥丹
,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陽毒皆堪治
,或益柴芩總伐肝
。
第四節(jié) 清熱解毒劑
42. 黃連解毒湯:黃連解毒湯四味
,黃柏黃芩梔子備,躁狂大熱嘔不眠
,吐衄斑黃皆可為
。
43. 涼膈散:涼膈硝黃枙子翹,黃芩甘草薄菏饒
,竹葉蜜煎療膈上
,中焦燥實服之消。
45. 普濟消毒飲:普濟消毒芩連鼠
,玄參甘桔藍根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