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十灰散醫(yī)案分析

      道醫(yī) 2023-06-26 14:09:29

      【組成】大薊 小薊 側(cè)柏葉 荷葉 白茅根 茜草 棕櫚皮 梔子 丹皮 大黃各9g

      【主治】血熱妄行之上部出血

      。癥見吐血、咯血
      、咳血、衄血,血色鮮紅
      ,舌紅
      ,脈數(shù)

      【病案】岳某,女

      ,77歲
      ,1999年12月17日就診
      。因咳嗽
      ,咯血帶泡沫樣3天來就診。素有咯血反復(fù)發(fā)作12年
      。3天前因外感風寒而發(fā)熱
      ,咳嗽,咯痰色白
      ,咯血色紅
      ,呈泡沫狀,每天量約30~50ml
      ,逐日加重
      ,伴咽喉作癢起燥,口有血腥味
      。血液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11×10?/L
      ,中性粒細胞:0.73,淋巴細胞:0.27
      。X線示:兩肺紋理增強
      ,左肺門可見少量斑點狀鈣化點。今面色蒼白
      ,倦怠乏力
      。舌質(zhì)紅,苦黃膩
      ,脈弦數(shù)而滑
      。證屬素體肺虛,表衛(wèi)不固
      ,復(fù)感外邪
      ,邪熱壅肺,損傷脈絡(luò)而致出血
      ,所以治當清熱養(yǎng)陰止血固衛(wèi)
      。處方:沙參10g,桔梗6g
      ,丹皮6g
      ,炒芩6g,川貝10g
      ,生地10g
      ,百合10g
      ,芍藥10g,仙鶴草10g
      ,焦山楂10g
      ,白茅根10g,十灰丸10g(吞服)
      。用以上藥3劑
      ,加用氨芐青霉素6g(已皮試)加5%葡萄糖,鹽水500ml
      ,靜滴3天
      ,病人咯血止,咳嗽減輕
      ,復(fù)診后去十灰丸
      ,仙鶴草,加玉竹10g
      ,石斛10g
      ,玄參6g,繼用4付
      ,咳嗽漸止
      ,血未再咯,血檢恢復(fù)正常
      。 (摘自《時珍國醫(yī)國藥》)

      【分析】發(fā)病三天前

      ,患者有“外感風寒而發(fā)熱,咳嗽
      ,咯痰色白”等外感風寒
      ,痰濕阻肺證。但就診時
      ,表寒已化里熱
      。察其癥狀,可見“咯血色紅”
      ,“舌質(zhì)紅
      ,苔黃膩”,“脈弦數(shù)而滑”等一派痰熱之象
      ,故本病辨證當屬血熱妄行
      、痰熱壅肺證。其“面色蒼白
      ,倦怠乏力”為出血致其血虛
      ,同時氣隨血脫,而呈氣血兩虛之象,且可看出咯血量對此患者而言已非小
      。結(jié)合現(xiàn)代醫(yī)學檢查
      ,提示患者有肺部感染征象。

      治療當選涼血止血之十灰散(或用丸劑)

      ,同時考慮患者尚有痰熱壅肺證
      ,故加用“桔梗,炒黃芩
      ,川貝”
      ,清瀉肺熱,化痰止咳
      ;以“沙參
      ,生地
      ,丹皮
      ,百合,芍藥
      ,仙鶴草
      ,焦山楂,白茅根”等藥物滋養(yǎng)肺陰
      ,涼血止血
      ;同時加用西藥“氨芐青霉素”以抗肺部感染。由于藥證相合
      ,標本兼治
      ,療效較快,三天后“咯血止
      ,咳嗽減輕”
      。止血劑均為“急則其治標”之品,既然血已止
      ,當停用止血劑
      ,改為治本為主,故停用十灰散及收斂止血藥“仙鶴草”
      ,加用“玉竹
      ,石斛,玄參”等滋養(yǎng)肺陰以扶正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止血藥太過出現(xiàn)“血止瘀留”
      。或問
      ,該不是西藥抗生素的功效吧
      ?后已停青霉素,只服中藥
      ,療效繼續(xù)穩(wěn)步改善
      ,直至痊愈
      ,可見取效以中藥為主。

      ——本文摘自《方劑學案例分析》

      中醫(yī)從根論治黃褐斑 活血化瘀、疏肝理氣
      、補腎疏肝祛斑醫(yī)案三則

      黃褐斑是發(fā)生在面部的黃褐色.或灰黑色斑片

      ,無痛無癢,起病緩慢
      ,常見于女性患者的前額
      、眉頰、唇周
      、鼻背等顏面部
      。黃褐斑屬中醫(yī)“肝斑”之范疇,與女性妊娠
      、內(nèi)分泌功能紊亂
      、生殖系統(tǒng)疾患
      、長期服用避孕藥
      、使用化妝品、紫外線照射等因素密切相關(guān)
      。近些年來
      ,由于生活節(jié)奏加快和生活環(huán)境改變
      ,黃褐斑患者日見增多,在辨證癥型上多采用活血化瘀
      、疏肝理氣
      、補腎疏肝法辨證治療,可以較為快速的祛除黃褐斑


      活血化瘀法

      【醫(yī)案分享】患者劉某
      ,女性,40歲
      ,2006年8月16日初診
      ,3年前顏面頰部開始出現(xiàn)黃褐色斑點,后逐漸擴大成片
      。其間伴有斷斷續(xù)續(xù)的胸脅脹痛
      ,腰膝酸軟,此次因苦于腰痛及月經(jīng)不調(diào)而求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淘\:滿臉褐斑,以唇周左右兩側(cè)為主,兩目暗黑
      ,舌邊瘀點
      ,脈象遲澀。辨為氣機不展
      、瘀血阻絡(luò)
      。方用血府逐瘀湯加味,活血化瘀
      ,理經(jīng)消斑


      【開方組成】內(nèi)服處方:桃仁,紅花
      ,當歸
      ,生地,川芎
      ,赤芍
      ,牛膝,桔梗
      ,柴胡
      ,枳殼
      ,炙草
      ,蔥白三節(jié)(節(jié)長寸許),水煎服
      ,每日一劑
      ,連服7日為一個療程,月經(jīng)期間停服


      外涂方:取鮮土貝母鱗莖
      ,鮮何首烏塊根,將上藥洗凈
      ,放入木桶或竹桶中
      ,將水徐徐加入,用木棒杵爛為泥
      ,然后過濾取汁
      ,置冰箱內(nèi)低溫貯存,每晚臨睡前搖勻
      ,用毛筆蘸涂色斑處
      ,至第二天晨起時洗去。兩個月后面部灰黑色斑片及滿臉散在點滴狀褐斑消失70%以上
      。原方繼續(xù)堅持治療一個月
      ,皮損全部消退,顏面膚色正常。

      【辨證思路】瘀積體內(nèi)日久
      ,影響氣機伸展
      ,出現(xiàn)上述諸癥,故用活血化瘀之法
      ,方用四逆散和血疏肝
      ,桔梗載藥上行,枳殼寬胸
      ,牛膝通利血脈
      、引血下行,加入蔥白取其通竅作用
      。鮮土貝母塊莖中含有大量的麥芽糖
      ,具有散結(jié)毒、消腫之功效
      。鮮何首烏具有解毒
      、消癰、養(yǎng)血的功效
      ,塊根中含有大量的卵磷脂
      ,卵磷脂為構(gòu)成神經(jīng)組織的主要成分,同時為紅細胞及其他細胞膜的主要原料
      ,并能促進紅細胞的新生及發(fā)育
      。患者內(nèi)服外涂治療三個月
      ,便使皮科頑疾告愈


      疏肝理氣法

      【醫(yī)案分享】患者李某,女
      ,46歲
      ,2006年9月16日初診,一年前因工作失意
      ,在家閑坐
      ,逐漸出現(xiàn)神疲乏力、食欲減退
      、失眠煩躁
      ,面部逐漸出現(xiàn)灰黑色斑片,尤以鼻背兩側(cè)左右眼眶下為著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颊咦允觯膫€月來每次月經(jīng)均提前8天以上
      ,并伴有經(jīng)前明顯的乳房脹痛及腹痛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淘\:左右眼眶下錢幣狀對稱性灰黑色斑片,滿臉散在點滴狀褐斑
      ,以唇周左右兩側(cè)為著
      ,目窠微腫微青,六脈虛弦


      辨為肝郁血虛
      、脾失健運。治以疏肝健脾和營
      ,方用丹梔逍遙散加味


      【開方組成】內(nèi)服處方:熟地,柴胡
      ,當歸
      ,白芍,茯苓
      ,白術(shù)
      ,甘草,薄荷
      ,生姜
      ,丹皮,山梔
      。每日一劑
      ,水煎分二次服,服五天
      ,停一天
      ,連服二月。外涂方仍用前方
      。兩個月后面部灰黑色斑片及滿臉散在點滴狀褐斑消失30%以上。原方內(nèi)服外敷三個月
      ,皮損全部消退


      【辨證思路】該患者肝郁日久,化火生熱
      ,煎灼營血
      ,故出現(xiàn)上述諸癥,此時用逍遙散已顯力薄勢單
      ,故選用丹梔逍遙散合黑逍遙散
      ,既解肝郁血虛,又瀉三焦之火
      ,服用近半年
      ,配合外涂方
      ,使患者告愈。

      補腎疏肝法

      【醫(yī)案分享】患者王某
      ,女
      ,46歲,2005年7月7日初診
      ,五年前面部出現(xiàn)黃褐色斑點
      ,后逐漸擴展成片?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诜畎呶魉幘S生素C
      、維生素E,并外用3%氫釀霜后
      ,有一定效果
      ,但日曬后色斑更加明顯。四診所見:眩暈少寐
      ,怠倦無力
      ,伴腰膝酸軟,身體羸瘦
      。舌紅少苔
      ,脈弦細。辨為肝腎陰虛
      ,腎水不能上潤肌膚


      【開方組成】治以滋陰補腎疏肝,方用滋水清肝飲
      ,處方:熟地
      ,山藥,山茱萸
      ,茯苓
      ,丹皮,澤瀉
      ,佛手
      ,山梔,龜板
      ,知母
      ,共10劑,每日一劑
      ,水煎分二次服
      。外涂方如前不變。二診時腰膝酸軟大減
      ,黃褐斑消失50%以上
      。前方略加變通內(nèi)服
      、外涂二月有余,顏面膚色正常
      ,隨訪一年未見復(fù)發(fā)


      【辨證思路】中醫(yī)認為黑色素乃腎虛所致,肝腎陰虛
      ,肝失疏泄
      ,腎水不能上潤肌膚,而生黑斑
      。我們用滋陰補腎之法治其根本
      ,佐疏肝之品,共奏補腎疏肝之功
      。氣血和
      ,經(jīng)絡(luò)通,則患者肌膚能榮
      ,色斑能除


      #祛斑# #色斑# #皮膚#

      古今醫(yī)案按的內(nèi)容介紹

      孟子言梓匠輪輿.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與人巧.巧者何.變通之謂也.巧固不能使人.其實不出規(guī)矩.人可即規(guī)矩以求巧.而巧自無方.是亦不啻使之矣.醫(yī)之道將毋同.自古迄今醫(yī)書多不勝紀.一病必立一門.一門必立數(shù)法.究之法有盡.病無盡.一病之變已無盡.或萃數(shù)病于一人之身.其更改無盡.醫(yī)之法于是乎幾窮.蓋以法也者.不過梓匠輪輿之規(guī)矩病不根據(jù)規(guī)矩以為患.醫(yī)第循規(guī)矩以為治.常者生焉.變者死焉.轉(zhuǎn)恨醫(yī)之法未備也.不知法豈能備.要在乎用法者之巧耳.聞之名醫(yī)能審一病之變.與數(shù)病之變.而曲折以赴之.操縱于規(guī)矩之中.神明于規(guī)矩之外.靡不隨手而應(yīng).始信法有盡.而用法者之巧無盡也.成案甚伙.醫(yī)之法在是.法之巧亦在是.盡可揣摩.惜向來刊行醫(yī)案.醇疵互收.一為去取而巧者愈見.此予所以復(fù)有古今醫(yī)案之選也.惟是彼之所謂巧者.自今視之.猶規(guī)矩也.倘執(zhí)巧以為巧.而不更加變通.則巧反成拙.故予于每條下.妄據(jù)鄙見以按之.辨其真?zhèn)危畡e其是非.晰其同中之異.表其青出于藍.或綜數(shù)事為數(shù)語.以 括其大略.或纂述舊說新說補諸案之未逮.隨選隨錄.隨錄隨按.不憚煩詞.竊附舉隅之意.第恐載籍極博.見聞有限譬諸審曲面勢者.能免斫而小之之譏乎.然欲求巧于規(guī)矩.敢不擇材以削HT .爰自甲午冬月.為捉筆之始.至戊戌春月.乃得蕆事.時年已七十.閱歷既多.或片詞之可取.爰付剞劂.質(zhì)之海內(nèi)諸同志.
      乾隆四十三年歲在著雍奄茂之 月既望惺齋俞震書于酌古堂 一是編匯選名醫(yī)成案.所選必擇精當.如江氏類案入選頗多.亦不過十之三四.其余僅選十之一二而已.此外見諸史傳及說部雜書.或有新意.或立奇法者.間采一二條.俾廣見一所選皆有議論有發(fā)明之案.庸淺及怪誕不經(jīng)者概刪去.其有病同而治同.雖出兩人.
      止錄一家.同之中必取前輩.或后輩之闡發(fā)勝于前輩.則取后舍前.亦無拘也.
      一治病所憑在脈.故敘證而兼敘脈者始選之.若不載脈象.但侈治驗.入選奚益.蓋治病之難.難于識?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R病之難.難于識脈也.然集中間收不載脈者.必辨證詳明.或治法新奇.或立論高超.不得以不載脈象而棄之.略備數(shù)條.以擴識見.
      一前人案中.或涉鄙俚矜夸之語概削去.只存其脈證方論.以為后人認病之法.偶有文繁及詞晦者.僭為修飾之.不敢竄改其意.亦僅條達其辭以便觀覽而已.知我者諒不我罪.
      一近日名醫(yī)有年長于我者.有年少于我者.其治奇病著奇驗必錄之.今并附入.此皆生平目擊.并非得之傳聞.若得之傳聞?wù)撸脼殛I疑.不敢以誤傳誤.
      一成案以年代先后為編次.間有顛倒者.因病情相似.連類以便覽.年代所不計也.至于稱謂前人.或名或字或別號及鄉(xiāng)里.就人所易曉者稱之.不拘一律.
      一是編列為十卷.各分門類.以便查閱.至門類十三科實未能全.只就昔人有成案者選之.每門多寡不拘.會心者聞一知十.可推展得其旨矣.
      一各案引用之方.不能備錄.間有附于案中及案后者.恐卷帙繁冗.錄亦不詳.嗣有古今經(jīng)驗方按續(xù)出問世.
      一諸案所載有妙義者.議論精詳方藥切當者.以及敘脈病因證候緊要關(guān)鍵處均加密點若震自為按斷之語.概不敢置密點.以俟高賢之教正.中風
      唐書載許允宗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后感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允宗曰口不下藥.宜以湯氣蒸之.令藥入腠理.周時可瘥.遂造黃 防風湯.煮數(shù)十斛.置床下氣如煙霧.熏蒸之而得語.遂超拜義興太守.
      震按書稱允宗醫(yī)術(shù)若神.曾曰醫(yī)者意也.在人思慮.即此條思慮巧矣.然僅可治真中風內(nèi)經(jīng)所謂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也.邪從汗解故得語.若概試諸不能言者決無效.又按羅謙甫治史太尉.冬月坐火爐左側(cè).覺面熱.左頰微汗.旋出外.因左頰疏緩.被風寒客之.右頰急.口 于右.脈浮緊.按之洪緩.羅用升麻湯加桂枝
      、白芷、艽
      、防.兼灸地倉頰車穴.此治風中陽明經(jīng)之表證也.趙僧判半身不遂.語言不出.神昏面紅.耳聾鼻塞.六脈弦數(shù).羅謂中藏者多滯九竅.中府者多著四肢.今臟腑俱受邪.先用三化湯行之.通其壅滯使清氣上升.充實四肢.次與至寶丹.安心養(yǎng)神.通利九竅.五日.音聲出.語言稍利.惟行步艱難.又刺十二經(jīng)之井穴以接經(jīng)絡(luò).隨四時脈癥加減用藥.百日方愈.此治中腑兼中臟之里證也.皆風邪實證也.張安撫半身不遂.語言謇澀.自汗惡風.痰嗽不寐.羅謂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經(jīng)云.形樂志苦.病生于脈.神先病也.邪風加之.動無常處.治病必求其本.邪氣乃服.用加減沖和湯.汗加黃 .嗽加五味.其晝夜不睡.因心事煩冗.心火上乘陽分.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用朱砂安神丸.遂得寐.諸證漸減.惟右肩臂痛.經(jīng)云.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云.下陷者灸之.為陽氣下陷入陰中.故肩膊痛不能動.宜以火導(dǎo)之補之.乃于右肩臂上肩井穴.先針后灸.隔一月.再灸肩井.次于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遂能運動.仲夏用清肺飲子.秋分用益氣調(diào)營湯.全愈.此治中經(jīng)兼中腑.本虛標實之癥也.許允宗所治亦系本虛標實者.但病起于暴.故用蒸法.亦如通關(guān)散之取嚏.稀涎散之探痰也.
      丹溪治浦江鄭君.年近六旬.奉養(yǎng)膏粱.仲夏久患滯下.又犯房勞.一夕如廁.忽然昏仆.撒手.遺尿.目上視.汗大出.喉如拽鋸.呼吸甚微.其脈大而無倫次部位.可畏之甚此陰虛而陽暴絕也.急令煎人參膏.且與灸氣海穴.艾壯如小指.至十八壯.右手能動.又三壯.唇微動.參膏成.與一盞.至半夜后.盡三盞.眼能動.盡二斤.方能言而索粥.盡五斤而利止.十數(shù)斤全安.
      震按此種?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癯S兄t(yī)所用參不過一二錢.至一二兩而止.亦并不知有灸法.無效則諉之天命.豈能于數(shù)日間用參膏至十余斤者乎.然參膏至十余斤.辦之亦難矣.惟能辦者不可不知有此法.
      趙以德云.余嘗治陳學士敬初.因醮事跪拜間.就倒仆.汗如雨.診之脈大而空虛.年當五十.新娶少婦.今又從跪拜之勞役.故陽氣暴散.正若丹溪治鄭義士之病同.急煎獨參濃湯.連飲半日.汗止.神氣稍定.手足俱縱.喑而無聲.遂于獨參湯中加竹瀝.開上涌之痰.次早悲哭.一日不已.以言慰之.遂笑.復(fù)笑五七日.無已時.此哭笑者.為陰虛而勞火動其精神魂魄之藏.氣相并故耳.正內(nèi)經(jīng)所謂五精相并者.心火并于肺則喜.肺火并于肝則悲是也.加連柏之屬瀉其火.更增荊瀝開其閉.八日笑止手動.一月能步矣.
      震按此條與前條大同小異.而所以治其小異處.立言用藥.綽有精義.可見古人善能模仿成法又不蹈襲成法也.
      以上所選實癥虛癥.分途異治.誤用則死.李士材所謂治中風者.必須分別閉與脫.二癥明白.此下手第一要著.
      丹溪治一婦人.年六十余.手足左癱.不言而健.有痰.以麻黃.羌活
      、荊
      、防、南星全蝎
      、乳香
      、沒藥、木通
      、茯苓
      、桔、樸
      、甘草、紅花為末.酒下.未效.時春.脈伏而微.又以淡鹽湯入韭汁.每早一碗吐之.至五日.仍以茯苓
      、白術(shù)
      、陳皮、甘草
      、濃樸
      、菖蒲.日進二服.又以川芎
      、豆豉、山梔
      、瓜蒂
      、韭汁、鹽湯.吐甚快.后以四君子湯服之.
      另以川歸
      、酒芩
      、紅花、木通
      、濃樸
      、粘子、蒼術(shù)
      、南星
      、牛膝、茯苓為末.酒糊丸服.十日后.微汗.手足微動而言.
      震按前條脫癥.脈大無倫.此條閉癥.脈伏而微.非有確見.敢用此兩路重藥乎.須知癥與脈宜合參.如此條左癱不言矣.而健又有痰.其得間在此.與浦江洪宅婦病瘧無脈條相似.
      又按丹溪治肥人中風.口 .手足麻廢.左右俱作痰治.以蔞
      、貝
      、南星、橘
      、夏
      、二術(shù)、芩
      、連
      、柏、荊
      、防
      、羌活、桂枝
      、威靈仙
      、甘草、花粉等.好吃面.加附子煎.入竹瀝
      、姜汁.更加少酒行經(jīng).此大法也.故治中風二十六案.用此加減者甚多.其余以四君
      、六君.或合四物.或再加連、柏
      、防、天麻
      、僵蠶
      、竹瀝等.或合風藥.更有加全蝎、地龍者.又有用小續(xù)命湯
      、搜風湯
      、羌活愈風湯
      、烏藥順氣散、蘇合香丸者.皆不載脈象若何.何以效法.故不并錄.
      虞恒德治一婦年五十七.身肥白.春初得中風.暴仆不知人事.身僵直.口噤不語.喉如拽鋸.水飲不能入.六脈浮大弦滑.右甚于左.以藜蘆末一錢.加麝香少許.灌入鼻竅.吐痰升許.始知人事.身體略能舉動.急煎小續(xù)命湯倍麻黃.連進二服.覆以衣被.得汗?jié)u蘇醒.能轉(zhuǎn)側(cè).但右手足不遂.語言謇澀.復(fù)以二陳湯加芎
      、歸
      、芍藥、羌
      、防等.合竹瀝姜汁.日進二三服.若三四日大便不利.則不能言語.即以東垣導(dǎo)滯丸.或潤腸丸微利之則言語復(fù)正.如此調(diào)理.至六十余.得他病而卒.
      震按此條與上丹溪案.俱以實邪治而效.可見辨證宜真.不得專守景岳非風之論.先有成見在胸也.如薛立齋善于用補.而治艾郭武牙關(guān)緊.不能言.左體癱.口眼牽動.神昏欲絕.六脈沉細而澀.謂此中寒濕.非中風也.亦用吐痰藥及至寶丹.繼以五積散加木香
      、南星、附子而人蘇.后大便洞利痰積而全愈.臨斯證者.治虛寒.治風痰.固宜對勘.
      薛立齋治一人.年六十余.素善飲酒.兩臂作痛.服祛風治痿之藥.更加麻木發(fā)熱.體軟痰涌.腿膝拘痛.口噤語澀.頭目暈重.口角流涎.身如蟲行.癢起白屑.立齋曰.臂麻體軟.脾無用也.痰涎自出.脾不能攝也.口斜語澀.脾氣傷也.頭目暈重.脾氣不能升也癢起白屑.脾氣不能榮也.遂用補中益氣湯加神曲
      、半夏
      、茯苓.三十余劑.諸癥悉退.又用參術(shù)膏而愈.
      一婦人懷抱郁結(jié).筋攣骨痛.喉間似有一核.服烏藥順氣散等藥.口眼 斜.臂難伸舉痰涎愈甚.內(nèi)熱晡熱.食少體倦.立齋云.郁火傷脾.血燥生風所致.用加味歸脾湯.二十余劑.形體漸健.飲食漸加.又服加味逍遙散十余劑.痰熱少退.喉核少利.更用升陽益胃湯數(shù)劑.諸證漸愈.但臂不能伸.此肝經(jīng)血少.用地黃丸而愈.
      秀才劉允功.形體魁偉.不慎酒色.因勞怒頭暈仆地.痰涎上涌.手足麻痹.口干引飲六脈洪數(shù)而虛.薛以為腎經(jīng)虧損.不能納氣歸源而頭暈.不能攝水歸源而為痰.陽氣虛熱而麻痹.虛火上炎而作渴.用補中益氣合六味丸.治之而愈.其后或勞役.或入房.其病即作.用前藥隨愈.
      憲幕顧斐齋左半身并手不遂.汗出神昏.痰涎上涌.王竹西用參 大補之劑.汗止而神思漸清.頗能步履.后不守禁.左腿自膝至足腫脹甚大.重墜如石.痛不能忍.其痰甚多.
      肝脾腎脈洪大而數(shù).重按則軟澀.立齋朝用補中益氣湯加黃柏
      、知母
      、麥冬、五味.煎送地黃丸.晚用地黃丸料加知
      、柏.數(shù)劑諸證悉退.但自弛禁.不能全愈耳.
      震按此四案.理精法密.學人所當熟玩.
      車駕王用之.卒中昏憒.口眼 斜.痰氣上涌.咽喉有聲.六脈沉伏.此真氣虛而風邪所乘.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即蘇.立齋曰.若遺尿撒手.口開鼾睡為不治.
      用前藥亦有得生者.夫前飲乃行經(jīng)絡(luò)治寒痰之藥.有斬關(guān)奪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參兩許.駕馭其邪而補助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足以取敗矣.
      震按此治中寒寒痰壅塞氣道之藥.肥人脈沉伏.無火象者.可用之.若脈微細者.必加人參.實非中風藥也.折肱漫錄云.三生飲施于中風之寒癥.妙矣.或有虛火沖逆.熱痰壅塞.以致昏憒顛仆者.狀類中風.恐烏附非所宜服.立齋治王進士失于調(diào)養(yǎng).忽然昏憒.謂是元氣虛.火妄發(fā).挾痰而作.急灌童便.神思漸爽.更用參
      、 各五錢.芎、歸各三錢.元參
      、柴胡
      、山梔、炙草各一錢.服之少定.察其形倦甚.又以十全大補湯加麥冬
      、五味治之而安.予從弟履中.年方強壯.以勞心憂郁而得斯證.痰升遺溺.眼斜視.超時不醒.竟類中風.亦灌以童便而蘇.此等證候.皆火挾痰而作.斷非三生飲所可治者.并姜湯亦不相宜也.同一卒然昏憒.而所因不同.須細審之.
      類中
      傷風
      中寒
      傷寒 溫熱病
      瘟疫
      大頭瘟


      消渴

      霍亂
      泄瀉
      傷食
      不食 瘧

      瘧痢
      呃逆



      氣沖
      眩暈 虛損
      癆瘵
      惡寒
      發(fā)熱
      血證
      衄血
      下血
      溺血
      汗 七情

      詐病

      痞滿
      吞酸吐酸
      嘈雜
      嘔吐
      噎膈

      咳嗽

      喘脹
      腫脹 不寐
      怔忡

      癲狂
      鬼疰
      邪祟
      遺精
      便濁
      五淋
      溺閉
      遺尿
      小便澀數(shù)
      二便不通
      大便秘結(jié)
      交腸
      百合病
      人漸縮小
      、人暴長大
      諸蟲
      中毒
      骨哽
      誤吞金鐵
      誤吞蟲 頭痛
      心脾痛
      腹痛
      腰痛
      背痛
      脅痛
      膝痛
      鶴膝風
      香港腳
      腳上諸證
      面病


      發(fā)脫眉落

      咽喉



      牙齒 黃膽
      身癢
      麻木



      積塊
      前陰病
      陽痿
      陰吹
      脫肛

      瘴氣 經(jīng)水
      師尼寡婦異治
      崩漏
      帶下
      妊娠睹病
      腫喘
      惡阻
      轉(zhuǎn)胞
      墮胎
      難產(chǎn)
      胎肖胎忌
      胞衣不下
      血暈
      腹痛
      腰痛
      頭痛
      中風

      螈搐
      厥冷
      發(fā)熱、譫語
      、昏瞀
      寒熱

      潮熱
      、吐衄血
      泄瀉
      浮腫
      氣喘
      損破尿胞、脫下子宮
      玉關(guān)不閉 疥瘡
      痱痤
      瘤贅

      霉瘡
      下疳瘡
      肺癰
      胃癰
      腸癰
      腹癰
      乳瘍 胎毒
      胎暈
      熱證


      吐瀉
      嗜臥
      驚搐


      黃膽
      癖積
      疳積
      曲背
      異證

      多汗癥怎么治療手多汗患者疏經(jīng)通絡(luò)止汗療法

      一)專病專方 1.止汗飲 適用于局限性多汗證

      。藥用煅龍骨
      、煅牡蠣、大棗各30g
      ,黃芪25g
      ,黨參、白芍各20g
      ,桂枝
      、五味子、生姜各lOg
      ,炙甘草5g
      。治療25例,臨床治愈(癥狀消失
      ,1年內(nèi)未復(fù)發(fā)者)21例
      ,顯效(癥狀消失,1年內(nèi)又復(fù)發(fā)者)3例
      ,有效(癥狀明顯減輕者)l例
      。(李志文,張會蕓.止汗飲治療局限性多汗癥25例
      。湖北中醫(yī)雜志
      ,1996<3>:44) 2.桂枝加龍牡湯 治療陰陽兩虛,陰損及陽
      ,營衛(wèi)失和所致汗出
      。以桂枝湯和陰陽,調(diào)營衛(wèi)
      ;龍骨人心
      ,牡蠣入腎,使心腎交通
      ,陽固陰守
      。并以為處方中桂枝與白芍的比例以1:2為最佳,若比例相同或桂枝劑量超過白芍
      ,則止汗效果差
      。(施鴻瑞.桂枝加龍牡湯治汗出癥.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2<9>:21) 胡義保認為小兒睡眠多汗為陰陽
      ,營衛(wèi)失調(diào)
      ,衛(wèi)不固表,營衛(wèi)失和所致
      ,故選用桂枝加龍牡湯調(diào)和營衛(wèi)
      ,調(diào)和陰陽,治療56例
      ,其中15例選用常規(guī)治療(谷維素
      、vitB1、vitB2
      、谷氨酸等)
      ,無效后再改用桂枝加龍牡湯。常規(guī)組治療好轉(zhuǎn)2例
      ,無效13例
      ,而桂枝加龍牡湯組痊愈38例,好轉(zhuǎn)ll例
      ,無效5例
      ,兩組療效有顯著性差異。(胡義保.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小兒睡眠多汗癥.河南中醫(yī),1991<5>:26) 3.補陽還五湯 益氣活血
      ,用于治療氣虛血瘀之汗證
      。方中黃芪用至30g,必要時可加至60~80g
      ,配桃仁
      、紅花、川芎
      、柴胡
      、龍骨、牡蠣
      ,對于久治不愈之汗證頑疾有效
      。治療7例,均獲滿意療效
      。(趙梅.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汗證.江蘇中醫(yī)
      ,1993(12):38) 4.新加龍萸止汗湯 俞豪民擬本方用于治療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
      、心肌炎
      、心律不齊引起的全身性大汗癥。方選生龍牡各30~60g
      ,山萸肉30~60g
      ,何首烏30g,酸棗仁20g
      ,黃芪20g
      ,金櫻子20g,烏梅15g
      。治療后顯效
      ,一般服2~3劑即可見效。(俞豪民.新加龍萸止汗湯治療心臟病大汗癥.中醫(yī)雜志
      ,1988<2>:58) 5.豬蹄甲湯 用于治療衛(wèi)氣不固
      ,陰不內(nèi)守之自汗證,不論輕重癥均有療效
      。方中黃芪
      、黨參、浮小麥
      、牡蠣
      、五味子、熟地黃
      、山茱萸
      、豬蹄甲。治療25例,痊愈20例
      ,另5例自汗明顯減少
      ,常在服藥后2~3劑顯效,治愈率達80%
      。(陸曦
      ,黃炳軍.豬蹄甲湯治療25例療效觀察.福建中醫(yī)藥,1989(6):24) 6.九味湯 本方散脾胃積熱
      ,清心肝之火,用于治療小兒汗證
      ,表現(xiàn)為寐則汗出
      ,醒后汗止,出汗部位為枕
      、胸
      、頸、背部
      ,前胸至乳線
      ,背后至肩胛骨,汗出淋漓
      ,面黃
      ,頭發(fā)稀直,眼瞼發(fā)灰
      ,面部三角區(qū)發(fā)黃
      ,口唇周發(fā)灰,手足心熱
      ,睡臥露睛
      ,苔薄白或薄黃,口渴喜冷飲
      ,便干者
      。藥用:桑葉、玄參
      、麥冬
      、白芍、當歸各10g
      ,烏梅6g
      ,五味子3g,天花粉10g
      ,甘草6g共治療50例
      ,結(jié)果顯效32例,有效17例,無效1例
      。(張小平.九味湯治療小兒汗證50例.遼寧中醫(yī)雜志
      ,1992<9>:31) (二)單昧中藥 1.仙鶴草 丁福保用仙鶴草治療盜汗療效確切,用量隨證增減
      ,一般每劑需用30~50g
      ,大棗5~15枚;重癥者仙鶴草用至90g
      ,大棗用至30枚
      ,方能取效。(龐國明
      ,閻國杰
      ,范思行.仙鶴草的臨床新用研究概況.中醫(yī)藥信息,1991<5>:22) 李圣平等以仙鶴草為主
      ,采取配伍治療各種頑固性汗證:仙鶴草配炙白術(shù)療自汗
      ,配柴丹參醫(yī)盜汗,配藿膽治頭汗
      ,配北黃芪止半身汗
      。(李圣平,余韻星.仙鶴草專題筆談.中醫(yī)雜志
      ,1992<9>:5) 2.附子 鐘新山認為陰盛于內(nèi)
      ,陽浮于外,迫津外泄之盜汗
      ,可用附片引火歸原
      ,治療肺結(jié)核盜汗,以鹽附片12g
      ,肉桂
      、五味子各5g,山萸肉10g
      ,生黃芪20g
      ,服藥1劑,盜汗即止
      。(鐘新山.附子可治盜汗.中醫(yī)雜志
      ,1992<11>:6) 3.桑葉 呂振卿認為盜汗為虛火內(nèi)熾、迫津外泄
      、傷陰化燥導(dǎo)致虛陽偏亢
      ,而桑葉益陰可配陽,調(diào)以米飲甘平和中
      ,助桑葉益陰潤燥之力
      ,且焙干為末
      ,以焦香益胃,使風熄而火靜
      ,虛陽內(nèi)潛
      ,汗孔自合。(呂振卿
      ,盧視平.桑葉止虛汗逶邪汗辨析.中醫(yī)雜志
      ,1988<8>:639) 4.麻黃根 以麻黃根與椒目等分為末,每服3g
      ,日服2次
      。(陳貴廷,楊思澍.實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斷治療學.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1991.820) 5.干葛 以白礬
      、干葛等分,每次用60g煎湯洗手腳
      ,治療手汗和足汗。(陳貴廷
      ,楊思澍.實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斷治療學.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1991.820) 【自發(fā)性多汗癥的辨證論治研究】 張聿青將自汗分為3型: 濕熱蘊郁、迫津外泄型:藥用滑石
      、茯苓
      、澤瀉、豬苓
      、薏苡仁
      、萆薢、通草
      、黃芩
      、陳皮、半夏
      、沉香
      、小麥、枇杷葉
      、地骨皮
      、桂枝,使?jié)駸岢棺灾梗?膽腑痰熱型:以溫膽湯加減
      ; 氣虛濕蒸型:藥用參須
      、白術(shù)、茯苓
      、豬苓
      、澤瀉
      、枳實、陳皮
      、藿香
      、豆蔻健脾除濕。(楊雨禾.張聿青治汗案探析.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
      ,1993(2):5) 柴可群等從濕
      、瘀、痰三方面進行論治: 濕邪不化
      、汗出于眠者
      ,如濕邪在表,方用三仁湯加減以宣暢氣機
      ,祛濕清熱
      ;濕邪在里,治宜健脾利濕
      ,方選五苓散
      、苓桂術(shù)甘湯之類加減;濕邪化熱
      ,濕熱蘊蒸
      ,則以清熱化濕之茵陳五苓湯、導(dǎo)赤散之類加減
      。 血瘀脈阻
      、津液外溢者,或氣虛血瘀者
      ,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
      ,以益氣活血,化瘀通絡(luò)
      ;陽虛瘀阻
      ,治宜溫陽行滯,化瘀通絡(luò)
      ,方擬參附湯合血府逐瘀湯
      ;陰虛血瘀則以一貫煎合血府逐瘀湯加減,可滋陰活血化瘀
      。 水運留滯
      ,津液走泄,對于氣郁化火
      ,煉液成痰者
      ,以溫膽湯化痰清熱;而痰濕內(nèi)聚
      ,脾失健痰涎者
      ,則治以燥濕化痰
      ,理氣和中,方用二陳湯加減
      。 柴可群
      ,王德玉.濕、瘀
      、痰與汗證.中醫(yī)雜志
      ,1995(11>:667) 張振輝通過對23例半身汗出患者的分析,將之分為5型: 陽明熱盛型:治宜清瀉陽明邪熱
      ,經(jīng)證以白虎湯加減
      ,腑證以承氣湯加減,經(jīng)腑合病證宜白虎承氣湯加減
      ; 肝經(jīng)郁熱型:治以滋陰清熱
      ,養(yǎng)血舒肝,方選丹梔逍遙散加減
      ; 陰虛內(nèi)熱型:以六味地黃丸加減
      ,滋陰清熱; 氣血兩虛型:擬益氣養(yǎng)營
      ,助陽固衛(wèi)法
      ,以八珍、十全大補湯加減
      ; 陽氣虧虛型:方選桂附理中湯加昧以溫陽益氣。其中治愈21例
      ,有效2例
      。(張振輝.半身汗出的辨證治療.中醫(yī)雜志,1993<2>:740) 【自發(fā)性多汗癥的病因病機研究】 中醫(yī)學認為自汗多屬氣虛不固
      ,盜汗則屬陰虛內(nèi)熱
      ,但后世醫(yī)家不拘于此說法。 徐善元以為自汗非皆陽虛
      ,亦有陰虛者
      ,陰虛自汗可由肺腎兩虛或肝陰不足而肝陽偏亢所致。(徐善元.陰虛自汗
      、陽虛盜汗辨.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
      ,1983(6):8) 馬居里等結(jié)合臨床實踐,認為盜汗并非皆陰虛
      ,氣虛失攝
      、陽虛失固、濕熱熏蒸
      、血分熱盛
      、濕邪內(nèi)阻
      、熱邪郁蒸及脾腎虧虛、氣陰兩虛等均可致盜汗
      。(馬居里
      ,嚴慧芳.盜汗并非皆陰虛.陜西中醫(yī)函授,1994(1):1) 現(xiàn)代醫(yī)家多認為本病的病機應(yīng)責之于濕
      、痰
      、瘀方面。 柴可群結(jié)合汗的生理
      ,認為汗證由濕邪侵襲
      ,致氣機郁滯,失于宣泄而成
      ,濕邪若在表
      ,則衛(wèi)陽被困,氣化失利
      ,營衛(wèi)失調(diào)
      ,營在里,三焦被濕所困
      ,營衛(wèi)受阻
      ,而濕邪日久化熱,均可見汗出增多
      ;血瘀也可致汗
      ,血瘀致氣血運行失調(diào),津液散布失常
      ,拒衛(wèi)于外
      ,開合失司則見多汗,肺
      、腎
      、脾三臟氣化功能障礙,影響津液正常敷布與排泄而成痰
      ,痰濁又可影響營衛(wèi)之氣正常運行
      ,衛(wèi)外失固,津液外泄則為汗證
      。(柴可群
      ,王德玉.濕、瘀
      、痰與汗證.中醫(yī)雜志
      ,1995(11):667) 李輔仁老中醫(yī)認為瘀血痰阻經(jīng)絡(luò),氣血運行不暢可致多汗
      。(劉毅.李輔仁救治醫(yī)案.中醫(yī)雜志
      ,1993<5>:275) 胡明燦將本病的病位責之于脾
      、肺,認為脾為生痰之源
      ,肺為貯痰之器
      ,脾病及肺,開合不利
      ,則衛(wèi)表失固而汗多如漬
      。(胡明燦.變法治驗舉隅.中醫(yī)雜志,1992(6):38) 李鴻祥老中醫(yī)認為自汗病位在腎
      ,由于腎氣虧虛
      ,津液輸布失常而汗出不止。(張曉春.李鴻祥益腎利水法治自汗.北京中醫(yī)
      ,1993<6>:10) 胡臻認為盜汗病位在腎
      ,心火獨亢,心腎不交
      ,可迫津外溢致盜汗
      ,腎氣虛而陽火衰,水火不和則盜汗不止
      ;腎虛不化
      ,氣化不利,開合失司亦可使津液外溢而成盜汗
      。(胡臻.盜汗治腎心得.浙江中醫(yī)雜志
      ,1989<12>:542) 【自發(fā)性多汗癥的病因病理】 一、西醫(yī)病因病理 人體全身體表除了黏膜以外
      ,均有汗腺的分布
      ,汗腺主要受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后纖維支配。面部發(fā)汗受交感神經(jīng)頸上神經(jīng)節(jié)所支配
      ,而上、下肢及軀干的發(fā)汗受頸下神經(jīng)節(jié)
      、胸節(jié)及腰節(jié)的支配
      ,而發(fā)汗的高級中樞在大腦皮質(zhì)、丘腦下部
      、延腦及脊髓
      。自發(fā)性多汗癥為非生理狀態(tài)下的出汗異常增多,病因多數(shù)不明
      。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某些器質(zhì)性疾病
      ,如丘腦、內(nèi)囊
      、紋狀體
      ,腦干等部位出現(xiàn)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83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用枳實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和中解托湯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蒼術(shù)1斤
      ,神曲1斤
      ,麥芽1斤,山楂1斤
      ,甘草半斤
      ,黑豆半斤。制法 :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shù)(洗
      ,銼
      ,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功能主治 : 治四時傷寒
      ,不問陰陽二證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防風
      、桂心
      、天麻、萆薢
      、石斛
      、虎骨(酥炙)、白芍藥
      、當歸
      、云母粉、白術(shù)
      、茵芋葉
      、木香、仙靈脾
      、甘草
      、川續(xù)斷,各一兩
      。炮制 : 上挫
      ,生絹袋盛,好酒一升浸之
      。春五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
      ,京棗5個(每個分5塊),半夏25個
      ,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