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黃連解毒湯組成,方歌方解,臨床醫(yī)案,功效與作用

    道醫(yī) 2023-06-26 19:39:50

    【組成】黃連三兩(9g)黃芩 黃柏各二兩(各6g)桅子十四枚

    ,擘(9g)

    【方歌】清熱解毒湯四味

    ,黃芩黃柏梔子備
    ,躁狂大熱嘔不眠,吐衄發(fā)斑均可為

    【用法】上四味切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二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瀉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證

    。大熱煩躁
    ,口燥咽干,錯語不眠
    ;或熱病吐血
    、衄血;或熱甚發(fā)斑
    ,或身熱下利
    ,或濕熱黃疸;或外科癰瘍疔毒
    ,小便黃赤
    ,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方解】本方證乃火毒充斥三焦所致

    。火毒熾盛
    ,內(nèi)外皆熱
    ,上擾神明,故煩熱錯語
    ;血為熱迫
    ,隨火上逆,則為吐衄
    ;熱傷絡(luò)脈
    ,血溢肌膚
    ,則為發(fā)斑
    ;熱盛則津傷,故口燥咽干
    ;熱壅肌肉
    ,則為癰腫疔毒;舌紅苔黃
    ,脈數(shù)有力
    ,皆為火毒熾盛之證。

    方中黃連大苦大寒

    ,善清瀉心火
    ,兼瀉中焦之火,故為君藥
    。臣以黃芩清上焦之火
    。佐以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清瀉三焦之火
    ,導(dǎo)熱下行
    ,引邪熱從小便而出
    。四藥合用,苦寒直折
    ,三焦之火邪去而熱毒解
    ,諸癥可愈。

    【黃連解毒湯臨床運用】1.用方要點 本方為苦寒直折

    ,清熱解毒之劑
    。臨床應(yīng)用以大熱煩躁,口燥咽干
    ,舌紅苔黃
    ,脈數(shù)有力為用方要點。

    2.臨床加減 本方常用于敗血癥

    、膿毒血癥
    、痢疾、肺炎
    、泌尿系感染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以及感染性炎癥等屬三焦火毒證者

    痢疾便膿血見高熱者加白頭翁

    、地榆炭、秦皮
    、檳榔清熱燥濕
    、涼血止痢。敗血癥見吐血
    、衄血
    、發(fā)斑者,加玄參
    、生地
    、丹皮以清熱涼血。疔瘡腫毒者
    ,加蒲公英
    、銀花、連翹
    ,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3.典型醫(yī)案

    王某,女

    ,42歲
    。因腹痛連右下腹疼痛、發(fā)熱而入院
    。檢查:麥氏點壓痛(+)
    ,無反跳痛
    、無肌緊張,血常規(guī):WBC19.0x10°L
    。診斷:急性闌尾炎
    。以靜脈滴注甲硝唑與青霉素治療數(shù)日未見明顯好轉(zhuǎn)。方藥:由黃芩
    、黃柏
    、黃連、淡豆豉
    、梔子
    、麻黃、石膏
    、牡丹皮
    、大黃、厚樸
    ,4劑水煎服
    。同時配合上藥靜滴,服藥后諸癥好轉(zhuǎn)
    ,腹痛及右下腹壓痛基本消失
    。[王志輝,郝云
    ,王曉民.黃連解毒湯加味治驗四則.吉林中醫(yī)藥
    ,2003(12):45.]

    【使用注意】本方為大苦大寒之劑,久服或過量易傷脾胃

    ,非火盛者不宜使用
    。其中黃柏一味,《中國藥典》2015年版載有黃柏和關(guān)黃柏
    。前者為蕓香科黃檗屬植物黃皮樹干燥樹皮
    ,習(xí)稱“川黃柏”
    。后者為蕓香科黃檗屬植物黃檗的干燥樹皮
    。古代本草所記載的“檗木”“黃檗”及“黃柏”均指現(xiàn)今的川黃柏。二者功能主治雖一致
    ,但臨床應(yīng)用仍以川黃柏為優(yōu)
    。炮制品有鹽黃柏和黃柏炭,其中鹽黃柏滋陰降火力強
    ,黃柏炭偏于止血

    【附方】瀉心湯(《金匱要略》)大黃二兩(10g)黃連一兩(5g)黃芩一兩(5g)上三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功用:瀉火解毒,燥濕泄熱
    。主治:邪火內(nèi)熾
    ,迫血妄行,以致吐血
    、衄血
    、便秘、溲赤等
    ;或濕熱內(nèi)蘊而為黃疸
    ,見胸痞煩熱、舌苔黃膩
    ;或積熱上沖而致目赤且腫
    、口舌生瘡;或外科瘡瘍
    ,見有心胸?z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大便干結(jié)等。

    本方與黃連解毒湯同為瀉火解毒之方

    ,但本方配入大黃以瀉熱通腑
    ,即所謂“以瀉代清”;黃連解毒湯為苦寒直折火毒之劑
    ,可導(dǎo)瀉三焦火熱下行

    相關(guān)文章:

    黃連解毒湯加減治療高血壓病42例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加味治療口腔潰瘍

    中藥方劑--清熱劑黃連解毒湯

    〖方源〗《外臺秘要》引崔氏方:“前軍督護劉車者,得時疾三日已汗解

    ,因飲酒復(fù)劇
    ,苦煩干嘔,口燥呻吟
    ,錯語不得臥
    ,余思作此黃連解毒湯?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組成〗 黃蓮 三兩[9g] 黃芩
    、黃柏 各二兩[各6g] 梔子 十四枚,擘[9g]

    〖用法〗上四味切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分二服


    〖方歌〗黃連解毒湯四味
    ,黃芩黃柏梔子備。躁狂大熱嘔不眠,吐衄斑黃均可為


    〖主治〗三焦火毒熱盛證
    。大熱煩躁,口燥咽干
    ,錯語不眠
    ;或熱病吐血,衄血
    ;或熱甚發(fā)斑
    ,身熱下利,濕熱黃疸
    ;外科癰瘍疔毒
    ,小便黃赤,舌紅苔黃
    ,脈數(shù)有力


    〖功用〗瀉火解毒。

    〖病機〗
     火毒熱盛
    ,充斥三焦 ───────→ 大熱煩躁
     火毒內(nèi)盛
    ,表里皆熱,神明被擾 ──→ 錯語
    ,不眠
     血為熱迫
    ,隨火上逆 ───────→ 吐血、衄血
    、發(fā)斑
     瘀熱蒸薰外越 ──────────→ 黃疸
     熱壅肌肉 ────────────→ 癰腫疔毒

    三十,黃柏及白頭翁類方

    黃柏類方

    東子:黃柏性寒

    。黃芩黃連黃柏所治
    ,古稱血分。

    黃柏之長:治小便出血
    ,大便帶血


    黃柏之短:黃柏性寒。易致胃寒虛冷證


    統(tǒng)計《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中
    ,以黃柏入湯劑的有四首方,分別是梔子柏皮湯
    、大黃硝石湯
    、白頭翁湯和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前兩方主治黃疸
    ,后兩方主治痢疾,用量在二兩至四兩之間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苦
    ,寒
    。主治五臟腸胃中結(jié)氣熱,黃疸
    ,腸痔
    ,止泄痢、女子漏下
    ,赤白
    ,陰陽蝕瘡。

    《名醫(yī)別錄》:無毒
    。主治驚氣在皮間
    ,肌膚熱赤起,目熱赤痛
    ,口瘡
    。久服通神。?

    黃煌:黃柏主治身黃
    、發(fā)熱而小便不利且赤者
    。兼治熱利。身黃首先是指皮膚
    、黏膜
    、鞏膜黃染之類。發(fā)黃有陰陽兩類
    ,陰黃者黃色晦黯如煙熏
    ,并有惡寒身冷,舌淡苔白膩
    ;陽黃者黃色鮮明如桔色
    ,并有身熱汗出、舌紅苔黃膩
    ,黃柏所主者
    ,顯是后者。臨床也有無身體發(fā)黃而汗出衫黃者
    ,或小便不利而黃者
    ,或婦人帶下淋漓色黃者,或下肢皮膚潰爛或腳癬而流黃水者
    ,或下肢浮腫
    ,舌苔黃膩者,也可視作黃柏主治
    。發(fā)熱者
    ,主要指身體惡熱,汗多,或皮膚紅腫熱痛
    。小便不利
    ,指小便量少黃短,甚至如紅茶色
    ,常有尿頻尿急尿痛
    ,或尿道分泌物色黃等表現(xiàn);小便不利常伴口渴
    、浮腫等證
    。后世凡身體下部之病,如陽痿
    、遺精
    、淋濁、帶下
    、經(jīng)漏
    、痿痹、便血
    、瀉痢
    、痔瘺、丹毒流火
    、濕疹等病見上述諸證者
    ,使用黃柏很多。

    ......

    梔子柏皮湯

    原文:傷寒身黃發(fā)熱
    ,梔子柏皮湯主之
    。《傷寒論》(261)

    原方:肥梔子十五個
    ,擘? 甘草一兩
    ,炙? 黃柏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半
    ,去滓,分溫再服


    ......

    大黃硝石湯

    原文:黃疸腹?jié)M
    ,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
    ,此為表和里實
    ,當(dāng)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饏T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原方:大黃 黃柏 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右四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去滓
    ,內(nèi)硝
    ,更煮取一升
    ,頓服。

    ......

    《外臺秘要》黃連解毒湯
    ,又名四味黃連除熱湯
    ,成藥為四季三黃丸

    原文原方:《外臺秘要》:“前軍督護車者,得時疾三日已汗解
    ,因飲酒復(fù)劇
    ,苦煩悶干嘔,口燥呻吟
    ,錯語不得臥
    ,余思作此黃連解毒湯方。黃連三兩
    ,黃芩
    、黃柏各二兩,梔子十四枚
    ,擘
    。右四味,切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分二服
    ,一服目明
    ,再服進粥,于此漸瘥
    。余以療凡大熱甚
    ,煩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皆佳
    ,傳語諸人
    ,用之亦效。此方解熱毒
    ,除酷熱
    ,不必飲酒劇者。此湯療五日中神效”


    《外臺秘要》:“胃中有燥糞
    ,令人錯語
    ,正熱盛亦令人錯語。若秘而錯語者
    ,宜服承氣湯
    ;通利而錯語者,宜服下四味黃連除熱湯”

    注:黃煌:感染性疾病
    ,很多分泌物是黃色的
    ,那就用黃色的水來治,黃連
    、黃芩
    、黃柏、梔子煎出來的水是黃色的
    ,那就用黃色的水治療黃色的病
    ,如皮膚感染流黃水,陰道感染流黃帶
    ,感冒流黃涕
    ,眼屎發(fā)黃,都可以用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湯的體質(zhì):1
    、體格較強健,面色潮紅或紅黑
    ,有油光
    ,目睛充血或多眵,口唇暗紅或紫紅
    ;2
    、舌質(zhì)紅暗紅,質(zhì)堅斂蒼老
    ,舌體轉(zhuǎn)動不靈活或僵硬
    ,表現(xiàn)為口齒不清或失語等。其舌苔多見黃或黃膩
    ,脈象多滑利或數(shù)疾
    ;3、腹部肌肉較緊張
    ,按之有力或有不適
    。4、易煩躁
    、焦慮
    、好動,焦慮或抑郁
    ,易失眠多夢
    ,易頭昏頭痛
    ,易于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平時喜涼惡熱
    ,喜涼飲,皮膚常有癤瘡
    ,或易于腹瀉
    ,口干口苦,常有口舌潰瘍
    ,咽痛
    ,小便黃短
    ,多有足癬
    ,女性多有黃帶;5
    、體檢可見血壓偏高
    ,心率偏快,紅細胞計數(shù)及血紅蛋白偏高


    醫(yī)案:

    宋志驤:林某
    ,男,33歲
    。住上陡門
    。2015年4月30日一診。形體:形高壯實
    ,膚暗唇紅
    ,頭發(fā)粗黑直。主訴:肛周腫塊
    ,疼痛一周
    。病史:一周前無故出現(xiàn)肛周腫塊,五角硬幣大小
    ,按壓疼痛
    ,用麝香痔瘡膏外抹治療無效,大便通暢
    ,余癥無殊
    ,舌紅苔薄黃脈有力。六年前肛周曾出現(xiàn)一樣腫塊
    ,初始抹麝香痔瘡膏有效
    ,反復(fù)幾次后,疼痛腫大明顯
    ,西醫(yī)以肛周膿腫手術(shù)切開排膿治療痊愈。這次患者來測血壓時
    ,順便說起后,給予嘗試性治療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颊吒哐獕菏罚y以控制
    。黃連解毒湯三帖
    ,黃連5 黃芩12 黃柏8 生梔子12。一月后來測血壓
    ,說三帖藥后肛周腫塊疼痛立即消除
    ,今天再來測血壓,肛周均正常
    。當(dāng)時為什么選用黃連解毒湯
    ?因為正在讀桑木崇秀《漢方診療便攜》,書上講到炎癥性疾病
    ,根據(jù)體質(zhì)實虛而不同處方
    ,實證若見胸脅苦滿用大柴胡湯,無胸脅苦滿
    ,大便秘結(jié)用三黃瀉心湯
    ,若大便通暢用黃連解毒湯。再觀察患者體質(zhì)壯實
    ,頭發(fā)粗黑沖冠狀
    ,唇紅起皮,脈有力
    ,明顯實火體質(zhì)
    ,所以用了黃連解毒湯。但臨床療效卻使我意外


    黃煌:春節(jié)前
    ,我接到X女士的病情反饋。她說口腔粘膜疼痛特別嚴重
    ,不僅無法進食
    ,而且連說話也感到困難。晚上睡不著
    ,自己觀察口腔頰粘膜通紅
    。她是我跟蹤觀察的口腔扁平苔蘚的重點病例。她體型中等
    ,皮膚細膩
    ,眼睛有神。其病損部位在左側(cè)磨牙齒齦
    ,經(jīng)常充血糜爛
    。她服用的基本方是甘草瀉心湯
    ,一年多來病情控制尚滿意,但在月經(jīng)期
    、緊張勞累后還會小發(fā)
    。不過如此大發(fā)作尚不多見。我改方:黃連5克
    、黃芩15克
    、梔子10克、黃柏10克
    、制大黃5克
    、生甘草20克。半月后反饋:藥后疼痛迅速緩解
    ,現(xiàn)進食已經(jīng)沒有不適感
    。口腔扁平苔蘚是口腔粘膜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好發(fā)于中年女性
    ,病因不明
    ,疲勞
    、焦慮、精神緊張可以誘發(fā)
    ,也有人認為與機體免疫功能紊亂有關(guān)
    。口腔扁平苔蘚的病損常呈對稱性
    ,主要表現(xiàn)為白色條紋
    、丘疹、斑塊
    ,甚至充血糜爛
    ,患者進食和說話時會感到疼痛。現(xiàn)代醫(yī)學(xué)對扁平苔蘚缺乏有效療法
    ,根據(jù)我以往的經(jīng)驗
    ,經(jīng)方甘草瀉心湯、小柴胡湯對此病有效
    ,可以控制發(fā)展
    。此次X女士案例又提示黃連解毒湯合大黃甘草方對此病也有效。黃連解毒湯是瀉火要方
    ,原主治苦煩悶干嘔
    ,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的熱病患者
    ,但后世應(yīng)用不拘于熱病
    ,凡是煩躁易怒
    、口干口苦、心悸
    、失眠
    、舌紅堅老、脈滑數(shù)等為特征的體質(zhì)的各種疾病都可以使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颊弑緦倩痼w,再因口腔疼痛導(dǎo)致失眠
    ,且口腔粘膜通紅
    ,當(dāng)屬黃連解毒湯證無疑。用大黃
    ,是除痞瀉熱
    ,配黃連、黃芩
    ,便是經(jīng)方瀉心湯
    。用大量甘草,是取甘草修復(fù)粘膜的功效
    。說來也怪
    ,如此苦寒重劑,X女士服用后居然不覺得苦
    ,說湯液甜絲絲
    ,有甘草味。為何不用甘草瀉心湯
    ?是沒有心下痞
    、腹瀉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而且先前也服用此方效果欠佳
    ;為何不用小柴胡湯
    ?是沒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
    ,形色也不憔悴
    。特別是發(fā)作后口腔粘膜通紅如火,則上述兩方中的參夏姜棗似乎吃不下
    ,因為她稍吃辛辣就疼
    。發(fā)作已經(jīng)控制,能否完全治愈
    ?我囑咐她繼續(xù)服用原方觀察
    ,如藥味太苦,則減少服用量。我期待為她尋覓到一張能治愈頑疾的對證良方
    。黃連黃芩過量使用會導(dǎo)致食欲下降
    ,但是藥證相應(yīng)后一般不會出現(xiàn)這個反應(yīng)。藥證相應(yīng)的主要依據(jù)之一是口感:患者不覺得藥味太苦
    ,入口也不困難


    日月:29歲的小魏昨天(2012年1月14日)復(fù)診了,和7天前相比
    ,已是判若兩人


    7天前,一位“壯漢”
    ,在兩位愁容滿面的老人陪同下
    ,走進我的診室,老年女性說:“大夫
    ,俺這孩子得了個【神病】
    ,看過好多醫(yī)院了,就是好不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煅是忆粶I下
    !追問病史,原來是一位“強迫癥”患者
    ,每天強迫自己洗手
    ,50次以上!手每碰一個地方之后
    ,必須要洗手,且洗很長時間
    ,若不
    ,則覺手上有臟東西,甚至覺得臟不可耐
    ,故強迫自己反復(fù)洗手
    ,自己也深以為苦,但難以控制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貞浧鹨颍窃谝淮尉S修化糞池之后
    ,便漸漸出現(xiàn)
    。看這位“壯漢”,1.8米以上的個頭
    ,人叫一個“壯實”
    !面色暗紅,長圓臉
    ,細長眼睛
    ,眼神不柔和,這讓我想起了面如重棗的“關(guān)公”


    患者自覺頭部昏沉
    ,不清爽,心煩胸悶
    ;咽部猶如物撐
    ,被迫輕昂著臉,眼睛向上看著
    ;胸腔內(nèi)好像有“火苗子”竄來竄去
    ;眠差;便干
    ;口舌干燥
    ,喜涼飲。望其舌:質(zhì)暗紅
    ,苔白罩黃
    。診其脈:滑數(shù)。按其腹:充實有力


    處方:黃連解毒湯合半夏厚樸湯合溫膽湯加大黃(黃連6黃芩15黃柏10梔子15半夏15厚樸15蘇梗15茯苓15陳皮15甘草6枳殼15竹茹10大黃6)
    。7劑。昨天復(fù)診
    ,眼神柔和了
    ,面色暗紅大減,頭較前清爽
    ,胸咽部舒適
    ,胸中“火苗子”息去大半,睡眠改善
    。最關(guān)鍵的是
    ,洗手已不超過10次每天!臟不可耐的念頭偶爾閃現(xiàn)
    。上方繼服
    ,7劑。

    分析:1
    ,本案緊緊抓住“自覺手上有臟東西
    ,甚時覺得臟不可耐”這一主證,即黃師所說“(半夏厚樸湯)適用于以咽喉異物感乃至軀體感覺異常、腹脹
    、惡心為特征的疾病”
    ,選用半夏厚樸湯。

    2
    ,該患體型壯實
    ,面紅頭昏,心煩胸悶
    ,便干眠差
    ,渴喜涼飲,皆是黃連解毒湯證


    3
    ,溫膽湯有緩沖精神緊張,調(diào)整應(yīng)激閾值
    ,提高應(yīng)激能力的作用
    ,以應(yīng)對“自覺臟不可耐”。

    4
    ,本患的高療效
    ,有賴于“方——病——人”相應(yīng)。

    5
    ,該患隨訪至昨天(2012年2月12日)
    ,病情穩(wěn)定。

    ......

    白頭翁類方

    《臨床應(yīng)用漢方處方解說》:“藥效:消炎
    ,收斂
    ,止血。用途:熱性下利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

    白頭翁湯

    原文:1.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秱摗罚?71)《金匱要略·嘔吐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2.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
    ,白頭翁湯主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摗罚?73)

    原方:

    傷寒論:白頭翁二兩? 黃柏三兩? 黃連三兩? 秦皮三兩? 上四味
    ,以水七升,煮取 二升
    ,去滓
    ,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金匱要略:白頭翁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秦皮三兩

    右四味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
    ,去滓
    ,溫服一升。不愈
    ,更服


    醫(yī)案:

    夜雨寄北:彭某,男
    ,80歲
    ,體型中等,農(nóng)民
    。主訴:大便秘結(jié)
    ,頻頻要去上廁所,但是又上不出來
    ,只能解出一點點大便
    ,不干不稀,里急后重感
    ,解大便肛門灼熱感
    ,小便頻急。一般喝涼水
    ,不喝熱水
    ,睡眠一般,飲食一般
    ,體力正常
    。舌紅苔黃膩,脈滑有力
    ,指診前列腺部按之如石一樣硬
    ,推不動(當(dāng)時擔(dān)心摸錯了,又叫了一個同事指診了一下
    ,感覺相同)家屬要求辦理住院


    2016-5-5腹部彩超:前列腺輪廓欠清晰,形態(tài)規(guī)則
    ,大小約42*74*63mm

    2016-5-7總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測定TPSA 49.580ng/ml(正常范圍0-4.0)
    ,游離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測定10.460ng/ml(正常范圍0-0.93),未做前列腺穿刺
    ,病情未告知病人
    ,與家屬交代
    ,考慮前列腺癌,建議去上級醫(yī)院檢查確診
    。家屬不愿意
    ,仍繼續(xù)在本院治療。

    2016年5月10日處方
    ,白頭翁湯合當(dāng)歸貝母苦參丸加味
    ,白頭翁8黃連12黃柏12秦皮8當(dāng)歸12浙貝母12苦參12全瓜蔞12白花蛇舌草12半枝蓮12半邊蓮12,三劑
    。服后患者感覺舒服
    ,無不適,諸癥狀稍微減輕
    。原方不變
    ,每日一劑

    2016-5-22復(fù)查總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測定TPSA 17.250ng/ml,游離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測定3.720ng/ml

    2016年6月11日
    ,一共服藥30付
    ,患者本人訴:癥狀全部沒有了,大小便都很好
    。一個月期間西藥只間斷輸了頭孢和克林
    ,服用普樂安片,未用其他藥物
    。指診前列腺硬塊消失


    繼續(xù)鞏固,再服30付


    2016-6-14復(fù)查
    ,TPSA 3.250,F(xiàn)PSA 0.510
    ,均在正常范圍
    。繼續(xù)服用原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颊咴V喝藥喝得想吐了
    。囑吃三天,停一天


    2016-7-1復(fù)查彩超:前列腺輪廓清晰
    ,形態(tài)規(guī)則,大小約23*33*22mm,實質(zhì)光點均勻
    ,內(nèi)未見明顯異常


    2016-7-2出院帶藥,原方
    ,囑咐三天吃一副藥
    ,吃半個月后,改為一周吃一幅藥


    淡菊清水:女
    ,36。陰癢再發(fā)
    。坐臥不寧
    ,略有痛感,無它不適
    。前曾用白頭翁湯速愈
    !繼用前之經(jīng)驗,以濕熱走前陰對治
    。方:白頭翁20黃柏30黃連30秦皮30
    ,另加苦參20車前子20大黃5薏苡仁1把.一劑二日服。此方
    ,與前次比:一是劑量加倍
    ,煎煮一次,二日服用
    ,略去煎煮之煩
    ;二是家中無赤小豆,略去
    ;三是加車前子
    ,考慮清濕熱;四是加微量大黃大黃
    ,思路來自胡老用豬苓湯治療泌尿系疾病
    ,常用大黃。效:晚服一次
    ,早晨無感覺
    ,并無腹瀉。祥問:喝了8小口
    ,估計太少
    。晨再服。午曰:好多了
    。為防止少喝
    ,親自倒小半碗,監(jiān)督服下
    。下午癢止
    ,愈。

    ......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原文:產(chǎn)后
    ,下利虛極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

    原方:白頭翁二兩? 秦皮三兩? 黃連三兩? 柏皮三兩? 阿膠二兩? 甘草二兩?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內(nèi)膠
    ,令消盡
    ,分溫三服。

    注:虛極
    ,即虛脫
    。阿膠止血,顧護津液
    。甘草保水
    ,防脫水。

    醫(yī)案:

    潤土:胡某
    ,女
    ,51歲。多年前患有腳癬
    ,三年前白帶增多
    ,如豆腐渣樣色黃,有異味
    。自購藥物外洗或栓劑外用
    。病情時好時壞,今年又增周身竄癢
    、刺痛
    、皮疹。西醫(yī)診斷:皮膚真菌感染
    ,霉菌性陰道炎
    。經(jīng)西醫(yī)口服、輸液
    、外用等治療月余效果不佳
    ,又用民間驗方治療多日仍不理想。某日求診于我
    ,體型瘦弱
    ,面色萎黃,精神稍差
    。兩脈濡數(shù)
    ,舌質(zhì)光紅無苔,舌體瘦小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诳嘌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喜飲。綜合分析當(dāng)為邪熱傷陰血
    ,血虛生風(fēng)
    。該用何方?此時忽然想起在井岡山姚梅齡教授對白頭翁湯精彩演講
    。于是便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加味來治療。處方:白頭翁20克
    ,黃連10克
    ,黃柏10克,秦皮10克
    ,甘草10克
    ,阿膠10克,當(dāng)歸15克
    ,白芍15克
    ,生地15克。五劑
    。病人走后一直未復(fù)診
    ,三個月后病人終于又來了,說:五劑藥吃完病幾乎好了
    ,沒有什么不適
    。自以為好了,既過食辛辣
    、酸臭等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又有病發(fā)的跡象。通過四診情況仍用上方加減


    ......

    和中湯簡介

    目錄1拼音2《家庭治病新書》:和中湯 2.1處方2.2功能主治2.3和中湯的用法用量2.4摘錄 3《準繩·幼科》卷五:和中湯 3.1和中湯的別名3.2處方3.3功能主治3.4和中湯的用法用量3.5摘錄 4《治痘全書》卷十三:和中湯 4.1處方4.2功能主治4.3摘錄 5《杏苑》卷六:和中湯 5.1處方5.2功能主治5.3和中湯的用法用量5.4摘錄 6《回春》卷四:和中湯 6.1處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和中湯的用法用量6.5摘錄 7《胎產(chǎn)心法》卷下:和中湯 7.1處方7.2功能主治7.3和中湯的用法用量7.4摘錄 8《圣濟總錄》卷一七五:和中湯 8.1處方8.2制法8.3功能主治8.4和中湯的用法用量8.5摘錄 9《揣摩有得集》 9.1方名9.2組成9.3主治9.4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10《準繩·幼科》卷五 10.1方名10.2和中湯的別名10.3組成10.4主治10.5和中湯的用法用量10.6附注 11《幼科證治大全》 11.1方名11.2組成11.3主治11.4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12《活幼心法》卷七 12.1方名12.2組成12.3功效12.4主治12.5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13《片玉痘疹》卷十二 13.1方名13.2組成13.3主治13.4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14《嵩崖尊生》卷九 14.1方名14.2組成14.3主治 15《雞峰》卷二十五 15.1方名15.2組成15.3功效15.4主治15.5和中湯的用法用量15.6制備方法 16《醫(yī)統(tǒng)》卷二十四 16.1方名16.2組成16.3主治16.4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附:1古籍中的和中湯 1拼音 hé zhōng tāng

    2《家庭治病新書》:和中湯

    2.1處方

    白芍1錢5分
    ,厚樸1錢5分,枳殼1錢5分
    ,藿香1錢5分
    ,青皮1錢,砂仁8分
    ,廣木香8分
    ,生甘草6分,干姜6分
    ,黃連6分

    2.2功能主治

    痢疾,不甚實甚虛
    ,不偏寒偏熱
    ,不問赤白

    2.3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4摘錄

    《家庭治病新書》

    3《準繩·幼科》卷五:和中湯

    3.1和中湯的別名

    和中散

    3.2處方

    人參5分
    ,茯苓5分
    ,甘草5分,白術(shù)8分
    ,半夏8分
    ,陳皮1錢,藿香1錢
    ,砂仁1錢

    3.3功能主治

    小兒痘疹,虛吐不止

    3.4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和中散(《瘍醫(yī)大全》卷三十三)

    3.5摘錄

    《準繩·幼科》卷五

    4《治痘全書》卷十三:和中湯

    4.1處方

    理中湯加茯苓、陳皮
    、半夏
    、蔻香、砂仁

    4.2功能主治

    痘瘡
    ,飲水而腹痛,虛嘔不止

    4.3摘錄

    《治痘全書》卷十三

    5《杏苑》卷六:和中湯

    5.1處方

    橘紅1錢5分
    ,半夏1錢,茯苓1錢
    ,神曲1錢
    ,香附1錢,甘草5分
    ,青皮5分
    ,縮砂仁7枚,草豆蔻5分

    5.2功能主治

    因氣感飲食
    ,時作胃腹疼痛;或胃脘當(dāng)心痛
    ,按之不得
    ,屬實者。

    5.3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
    。用生姜3片
    ,水煎熟,食前溫服。

    5.4摘錄

    《杏苑》卷六

    6《回春》卷四:和中湯

    6.1處方

    當(dāng)歸身(酒洗)
    、白芍(酒炒)
    、白術(shù)(去蘆)、茯苓(去皮)
    、陳皮
    、黃連(有紅多者加)、黃芩(炒)
    、甘草
    、木香少許。

    6.2制法

    上銼1劑

    6.3功能主治

    虛勞
    ,赤白痢疾,或腹痛
    ,里急后重。

    6.4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
    ,食前溫服
    。如久不止,更兼服實腸散

    紅痢

    ,加阿膠(炒);白痢
    ,加干姜(炒黑)

    6.5摘錄

    《回春》卷四

    7《胎產(chǎn)心法》卷下:和中湯

    7.1處方

    人參1錢,當(dāng)歸1錢
    ,茯苓1錢
    ,白術(shù)1錢5分(土炒),扁豆2錢
    ,丁香3分
    ,藿香3分,陳皮3分
    ,炙甘草4分

    7.2功能主治

    產(chǎn)后7日內(nèi),曾服生化湯34帖
    ,血塊不痛
    ,嘔不納谷。

    7.3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
    ,水煎服

    嘔吐止,去丁香;受寒

    ,加吳萸1分

    7.4摘錄

    《胎產(chǎn)心法》卷下

    8《圣濟總錄》卷一七五:和中湯

    8.1處方

    人參1兩半,白術(shù)1兩
    ,白茯苓(去黑皮)1兩
    ,甘草(炙,銼)3分
    ,厚樸(去粗皮
    ,生姜汁炙)3分。

    8.2制法

    上為粗末

    8.3功能主治

    小兒脾胃虛冷
    ,吐利,不思飲食

    8.4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3
    、4歲兒每服1錢匕,水半盞
    ,同煎至3分
    ,去滓,帶熱服
    ,至夜可3服

    8.5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9《揣摩有得集》

    9.1方名

    和中湯

    9.2組成

    扁豆1錢半(炒),云苓1錢
    ,白芍1錢(炒)
    ,青皮5分(炒),蔻米5分(炒)
    ,谷芽1錢(炒)
    ,神曲1錢(炒),滑石3分
    ,白術(shù)1錢(炒)
    ,生草5分。

    9.3主治

    小兒脾胃受傷
    ,內(nèi)有積滯
    ,小便不利,身體發(fā)燒
    ,肚腹按硬而兼瀉者

    9.4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0《準繩·幼科》卷五

    10.1方名

    和中湯

    10.2和中湯的別名

    和中散

    10.3組成

    人參5分
    ,茯苓5分
    ,甘草5分
    ,白術(shù)8分,半夏8分
    ,陳皮1錢
    ,藿香1錢,砂仁1錢

    10.4主治

    小兒痘疹
    ,虛吐不止。

    10.5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用生姜
    ,水煎服

    10.6附注

    和中散(《瘍醫(yī)大全》卷三十三)。

    11《幼科證治大全》

    11.1方名

    和中湯

    11.2組成

    青皮
    、厚樸
    、枳殼、芍藥
    、藿香
    、白術(shù)、蒼術(shù)
    、砂仁

    11.3主治

    小兒傷于飲食濕面之物,患泄痢
    ,稍后重,赤白相交
    ,一身無熱者

    11.4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2《活幼心法》卷七

    12.1方名

    和中湯

    12.2組成

    白術(shù)(米泔水浸
    ,炒)8分
    ,白芍(酒炒)6分,當(dāng)歸身7分
    ,陳皮5分
    ,甘草6分,熟半夏6分
    ,柴胡6分
    ,防風(fēng)6分,白茯苓7分
    ,干葛8分
    ,牡丹皮5分,桔梗7分

    12.3功效

    微表
    ,和中安胃。

    12.4主治

    痧痘,大吐大瀉而后見者

    12.5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
    ,紅棗2個,水2鐘
    ,煎服

    13《片玉痘疹》卷十二

    13.1方名

    和中湯

    13.2組成

    人參、當(dāng)歸
    、枳殼
    、甘草、木通

    13.3主治

    痘后患痢
    ,用黃連解毒湯后,膿血盡者

    13.4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4《嵩崖尊生》卷九

    14.1方名

    和中湯

    14.2組成

    白術(shù)2錢,厚樸2錢
    ,陳皮1錢半
    ,半夏1錢半,枳殼5分
    ,炙草4分
    ,砂仁4分,木香2分

    14.3主治

    惡食
    ,胸實痞,有積者

    15《雞峰》卷二十五

    15.1方名

    和中湯

    15.2組成

    白術(shù)4兩
    ,橘皮(黃者),厚樸2兩半
    ,人參
    、茯苓,甘草1兩半

    15.3功效

    調(diào)適陰陽
    ,通流榮衛(wèi),養(yǎng)脾胃
    ,進飲食

    15.4主治

    脅肋脹滿,嘔逆惡心

    15.5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
    ,水1盞
    ,入生姜煎至7分,空心溫服

    15.6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16《醫(yī)統(tǒng)》卷二十四

    16.1方名

    和中湯

    16.2組成

    人參1錢,白術(shù)1錢
    ,陳皮1錢
    ,半夏1錢,茯苓1錢
    ,甘草5分
    ,黃連1錢半(姜炒),大棗2枚

    16.3主治

    虛火嘈雜

    16.4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加粳米1撮,以水1盞半
    ,煎至8分
    ,溫服。

    古籍中的和中湯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九章·傷寒夾證]第九節(jié)·夾脹傷寒

    。氣色枯白
    。語言低怯。脈細微無力者
    。虛脹也
    。每用和中湯。取其補而不滯
    。隨癥佐丸散以緩消之
    。氣喘、沖下...

    《醫(yī)宗金鑒》:[卷五疳證門]疳瀉 澤瀉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疳久泄瀉名疳瀉,清熱和中功甚捷
    ,白術(shù)陳厚赤苓連
    ,柛榖史君草澤瀉。(參苓白...

    《幼科心法要訣》:[卷三疳證門]疳瀉 瀉引用燈心

    ,水煎服
    。【方歌】疳久泄瀉名疳瀉
    ,清熱和中功甚捷
    ,白術(shù)陳濃赤苓連,神谷使君草澤瀉
    。參苓白術(shù)...

    《痧疹輯要》:[卷二]論治(上) 與作惡心干嘔者不同

    ,用藥微表和平安胃為主
    ,宜服和中湯。和中湯歸身(七分)陳皮(五分)甘草(五分)白...

    《麻科活人全書》:[卷之三]泄瀉第六十三

    中醫(yī)方-黃連解毒湯-出自《外臺秘要》(附出處原文)

    ?

    中醫(yī)方-黃連解毒湯-出自《外臺秘要》(附出處原文)

    原文

    [組成]黃連

    、黃芩
    、黃柏、梔子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瀉火解毒


    [主治]實熱火毒,三焦熱毒證
    。大熱煩躁
    ,口燥咽干,錯語不眠
    ;或熱病吐血
    、衄血;或熱甚發(fā)斑
    、身熱下利
    、濕熱黃疸;外科癰瘍療毒
    ,小便黃赤
    ,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方解]本方證乃實熱火毒
    ,充斥三焦所致。燥熱錯語
    ,是火毒內(nèi)盛
    ,表里皆熱,神明被擾而致
    ;吐衄(這個字不認識
    ,看圖)、發(fā)斑
    ,是血為熱迫
    ,隨火上逆,或熱傷絡(luò)脈
    ,外逸肌膚
    ;黃疸為瘀熱熏蒸外越;癰腫療毒
    ,為熱毒壅至肌肉而致


    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黃連清瀉心火為君,兼瀉中焦之火
    。臣以黃芩清上焦之火
    。佐以黃柏瀉下焦之火
    ;梔子清瀉三焦之火,導(dǎo)熱下行
    ,引邪熱從小便而出
    。四藥合用,苦寒直折
    ,三焦之火邪去而熱毒解
    ,諸癥可愈。

    [現(xiàn)代研究]本方有解熱
    、抗菌抗感染作用
    。臨床常用于敗血癥、膿毒血癥
    、痢疾
    、肺炎、泌尿系感染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乙型腦炎以及感染性炎癥等屬熱毒為患者。

    [方歌]黃連解毒用四味
    ,黃芩黃連梔子備
    ,煩躁大熱嘔不眠,吐衄斑黃皆可為


    不全手打
    ,如有錯別字還請見諒!

    重在分享和記錄
    ,清噴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85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用枳實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jié)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
    ,根據(jù)《金匱要略》一書中張仲景對胸痹的論述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白附子1分(炮裂)
    ,密陀僧1分
    ,露蜂房1分,槐枝灰半兩
    。制法 : 上為末
    ,別入生地黃汁1合,拌令勻
    加味地黃丸
    加味地黃丸《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加味地黃丸處方 : 熟地黃(煮爛
    ,搗)120克 山茱萸肉 山藥各60克 澤瀉30克 牡丹皮 白茯苓各15克 鹿茸(酥炙)牛膝各6克制法 : 上藥為末,面糊丸
    ,如黍米大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干葛1錢
    ,山楂1錢
    ,澤瀉1錢,陳皮8分
    ,甘草3分
    ,生姜、大棗
    。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惡寒淅瀝
    ,肢節(jié)酸疼
    ,有似陽微者;口渴欲飲
    ,舌上微苔
    ,有似陰弱者。用法用量 : 方中生姜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厚樸1斤
    ,蒼術(shù)1斤
    ,神曲1斤,麥芽1斤
    ,山楂1斤
    ,甘草半斤,黑豆半斤
    。制法 : 上為細末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fēng)9g
    ,炒白術(shù)9g,桂枝9g
    ,赤芍9g
    ,白芍9g,生姜3片
    ,大棗7枚
    。功能主治 : 調(diào)營固衛(wèi),以御風(fēng)寒
    。主冷激性蕁麻疹
    。用法用量 : 日久發(fā)作不休者,加烏梅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shù)(洗
    ,銼,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
    。功能主治 : 治四時傷寒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防風(fēng)
    、桂心、天麻
    、萆薢
    、石斛、虎骨(酥炙)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
    ,京棗5個(每個分5塊)
    ,半夏25個,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
    。功能主治 : 瘧發(fā)作重者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