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豐等應用中藥金龍蛇口服液及參麥注射液治療中晚期胃癌患者35 例
,結果應用中藥治療的患者,體力指數(shù)及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明顯升高
,2 組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C(CEA)及胃腸癌抗原(CA199)與治療前比較也有一定程度下降。
抗早孕作用
半夏蛋白被認為是半夏中抗早孕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之一
。給懷孕7 天的小鼠皮下注射半夏蛋白250μg
,50%小鼠流產,無小鼠死亡
。半夏蛋白30mg/kg 對小鼠具有明顯的抗早孕作用
,抗早孕率高達100%
,給藥24小時,就可見血漿孕酮水平下降
,子宮內膜變薄
,胚胎停止發(fā)育。
半夏蛋白直接注入子宮角能產生明顯抗兔胚泡著床作用
,注射500μg
,抗著床率達100%。用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半夏蛋白的定位
,表明該蛋白結合在子宮內膜腺管的上皮細胞膜上
。半夏蛋白能與甘露聚糖結合,它的抗著床作用可能是由于該蛋白結合了母體和(或)子體細胞膜上的某些糖結構
,改變了細胞膜的生物學行為所致
。
鎮(zhèn)靜催眠作用
清半夏75%乙醇提取物給小鼠灌胃,能顯著延長小鼠對熱痛刺激甩尾反應的潛伏期
,減少由乙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次數(shù)
。在對小鼠自主活動的影響和異戊巴比妥鈉對生半夏催眠作用的影響實驗中,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
。
對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
半夏胰蛋白酶抑制劑只抑制胰蛋白酶對酰胺
、酯、血紅蛋白和酪蛋白的水解
,不能抑制胰凝乳蛋白酶
、舒緩激肽釋放酶、枯草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對各自底物的水解
。抑制劑對豬胰蛋白酶水解酰胺
、酯、血紅蛋白和酪蛋白的質量抑制比值分別為1:0.71
、1:0.88
、1:0.71 和1:0.71。從化學分子大小的范圍看
,半夏胰蛋白酶抑制劑應屬大分子抑制劑
。
抑制腺體分泌的作用
半夏制劑腹腔注射,對毛果蕓香堿引起的唾液分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亦有報道煎劑口服時
,唾液分泌先增加后減少。
毒副作用
現(xiàn)代中藥藥理研究表明:在一般臨床劑量范圍內
,半夏配伍川烏
、草烏或附子不會出現(xiàn)毒性增強或療效降低,但臨床應用時還需慎重,以免發(fā)生不良反應
。半夏具有神經毒性
,其水溶性成分加入乙酸鉛后沉淀的物質中,含有引起蛙及小鼠骨骼肌痙攣和使蛙瞳孔散大的物質;濾液中則含有使蛙產生中樞性及箭毒樣骨骼肌松弛的物質
。生半夏誤服微量即可中毒
,所以生半夏按毒性中藥管理,臨床需炮制后使用
。此外
,半夏還有對局部黏膜強烈刺激性、腎毒性
、妊娠胚胎毒性
、致畸作用。
其他作用
1
、促細胞分裂作用:半夏蛋白的促細胞分裂作用亦有動物種屬專一性
,它促使兔外周血淋巴細胞轉化,但不促使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分裂
。
2
、降壓作用:半夏浸膏對離體蛙心和兔心呈抑制作用。對犬
、貓和兔有短暫降壓作用
,具有快速耐受性。煎劑靜注時小鼠腎上腺皮質功能有輕度刺激作用
。若持續(xù)給藥
,能引起功能抑制。
半夏入藥配方
半夏配天南星,燥濕化痰
半夏與天南星均可辛溫燥濕化痰
。半夏專入脾胃,主治濕痰
,且能降逆止嘔;天南星兼走經絡
,善治風痰,又能祛風定驚
。兩藥相伍
,半夏燥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天南星開泄化痰
,以搜經絡中之風痰;合可散周身痰結
,尤以祛風痰為著。臨床用于頑痰咳喘
,風痰眩暈
,中風仆倒
,口眼歪斜,舌強語蹇以及癲癇驚風等癥
。例如,《活幼心書》中如意膏以二藥治風痰停飲
,咳嗽喘促
。《圣濟總錄》中玉液湯以此二藥去痰涎
,利胸膈
。
半夏配旋覆花,止咳止嘔
半夏消痰散結
,降逆和胃;旋覆花開結消痰
,下氣行水,降氣止噫
。然半夏偏于燥濕化痰
,旋覆花則側于宣肺,下氣行水
。兩藥相伍
,一燥一宣,互為其用
,祛痰止咳
,可增強和胃止嘔之效。臨床常用于治療痰飲壅肺之咳喘及寒濕犯胃所致的嘔吐噫氣或支飲
,胸悶短氣
,咳逆倚息不得臥,面浮肢腫
,心下痞堅等
。
半夏配茯苓,健脾燥濕半夏辛溫
,功擅燥濕化痰
,和胃降逆,消痞散結
。脾喜燥而惡濕
,濕去則脾運,痰涎無以為生;茯苓味甘淡
,長于補脾
,利水濕,且補而不膩
,利而不猛
,既能扶正
,又可祛邪。兩藥相伍
,一為溫燥化濕
,一為淡滲利濕;一為降逆止嘔治其標,一為健脾和中治其本
,共奏健脾利水
、燥濕化痰、利水寧心之功
。臨床用于治療脾虛濕停
、胃氣不降之脘痞腹脹、呃逆嘔吐
、大便溏瀉或咳嗽痰多等癥
。
《傷寒大白》中的半夏茯苓湯以二藥治頭汗,中焦閉塞
,則周身不能敷布
,但頭有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对漆用}訣》中的半夏湯以二藥治嘔逆
,寒在上焦,脈緩者
。
半夏配陳皮 ,理氣化痰
半夏辛溫燥烈,功擅燥濕化痰
,降逆止嘔
。陳皮辛苦而溫,長于理氣健脾
,燥濕化痰
。兩藥合用,半夏得陳皮之助
,則氣順而痰自消
,化痰濕之力尤勝;陳皮得半夏之輔,則痰除而氣自下
,理氣和胃之功更著
。兩者相使相助
,共奏燥濕化痰
、健脾和胃、理氣止嘔之功
。臨床常用于痰濕上犯之胸膈脹滿
、咳嗽痰多;脾胃失和
、濕濁內困而致脘腹脹滿
、惡心嘔吐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短交菝窈蛣┚址健分械拈倨ぐ胂臏匆远幹翁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食積、寒痰停積
,惡心嘔吐
、目眩昏悶及瘴瘧
。
半夏配藿香,兩調脾胃半夏性燥烈
,偏于燥濕和胃
,降逆止嘔;藿香與半夏皆歸脾胃經,藿香氣芳香
,長于化濕悅脾
,寬中快氣,和胃止嘔
。二者合用
,一以芳化,一以溫燥
,有兩調脾胃之功
,并有較強的止嘔之力。臨床用于寒濕困中
、脾胃不和之頭目昏沉
、胸脘痞悶、嘔惡腹瀉之癥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短交菝窈蛣┚址健分械霓较惆胂臏赞较恪胂穆?lián)袂
,燥濕與化濕合用
,治濕濁困脾較甚、胃中停飲嘔逆之證
。
半夏配生姜
,相使相畏半夏、生姜性味相同
,均辛溫燥散
,具降逆、止嘔
、和胃
、化痰之功
。兩藥配伍,協(xié)同為用
。半夏降逆止嘔為主
,生姜化水止嘔為輔,且又具溫中化飲之功
,相互協(xié)同而增強和胃止嘔之效
。另外,半夏為有毒之品
,生姜可制半夏之毒
,屬相畏配對,制其所短
,展其所長
,可更好地發(fā)揮和胃降逆作用。臨床用于水飲停胃而見嘔吐清水痰涎
,苔白膩等癥
。《金匱要略》中以二藥組成的生姜半夏湯和小半夏湯可治痰飲內停
、嘔吐
、反胃等。
半夏配天竺黃
,祛痰定驚半夏辛開苦降溫燥
,偏于燥濕健脾,和胃降逆
,脾健土燥
,痰涎無以生;天竺黃甘寒,長于清熱化痰
,清心定驚
。兩藥共用,祛痰之力佳
,并有一定的祛風定驚作用
。臨床用于痰濕內停之咳嗽痰多,胸悶脹滿;痰涎壅盛之中風不語或痰熱驚搐
、癲癇等
。
半夏配貝母,潤燥相濟
半夏辛溫而燥
,為燥濕化痰
、溫化寒痰之要藥;貝母甘涼,潤肺止咳效佳
。二藥一潤一燥
,相反相成
,治各種痰濕咳嗽。臨床見濕痰咳嗽
、偏寒偏熱均可酌情配合使用
。《魏氏家藏方》中的半貝丸以二藥等分姜汁為丸治風痰暑濕瘧疾
,咳嗽痰多
,飲食無味,癇眩
。
半夏配瓜蔞,化痰消痞
半夏辛溫燥烈,化痰降逆
,消痞散結
。《藥性本草》言其“消痰下氣
,開胃健脾,止嘔吐
,去胸中痰滿”;瓜蔞清熱化痰
,寬胸散結。兩藥配對
,相輔為用
,化痰散結,寬胸消痞之功顯著
。臨床用于痰熱互結
、氣郁不通之胸脘痞滿,或痰濁膠結所致的胸痹疼痛;痰熱壅肺之胸膈塞滿
、氣逆咳嗽
、吐痰黃稠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稘健分械陌胂耐枰远幚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主治肺臟蘊熱,痰嗽
,胸膈塞滿。《普濟方》中的半夏湯以二藥治胸痹,心下堅痞
,急痛徹背,短氣煩悶
,自汗出
。
半夏配天麻,化痰息風
半夏辛溫,為治濕痰要藥
,長于燥濕化痰;天麻甘平
,為治內風圣藥,善于息風止暈
。前人有“無痰不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敝f。用半夏燥濕化痰治其本
,天麻息風平肝治其標
。兩藥配對,標本兼顧
,化痰息風
,治眩暈、頭痛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镀⑽刚摗吩疲骸白闾幪地暑^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
,虛風內作
,非天麻不能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迸R床用于風痰上擾
,癥見眩暈頭痛,胸悶嘔惡
,舌苔白膩
,脈弦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夺t(yī)學心悟》中的半夏白術天麻湯和《圣濟總錄》中的天麻丸以二藥為主治偏頭痛
,眼目昏花?熏或頭目眩暈,起坐不能者
。
半夏配黃連
,辛開苦降半夏辛散苦燥溫通,性質沉降
,長于燥脾濕化痰濁
,降胃氣止嘔吐,又能辛散消痞結;黃連苦寒降泄
,清泄胃熱而燥濕
,以開中焦氣分之熱結。兩藥配對,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
,辛開苦降以調其升降
。且清熱無礙祛濕,燥濕又無妨清熱
,有相輔相成之妙用
,共奏清熱化痰,散結止嘔之功
。臨床用于濕熱痰濁
,郁結不解,胸脘滿悶
,痰多黃稠
,苔黃膩,脈弦滑;寒熱互結
、氣機失暢所致的心下痞悶
,按之作痛;胃熱嘔吐,或干嘔痰少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秱摗分械男∠菪販渣S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