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甘桂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4-30 15:15:33
半夏甘桂湯
處方 : 桂枝
、半夏
、茯苓
、桔梗、米仁
、骨脂、干姜、澤瀉。
功能主治 : 少陰傷寒,咽痛
,下痢,脈沉細(xì),舌白不渴。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喉科家訓(xùn)》卷二
半夏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有哪些
半夏是我們國內(nèi)常用的一味中藥
,所以了解它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還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下半夏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
半夏的功效和作用1
、中藥半夏既燥濕以化痰,又善和胃降逆止嘔
,對多種嘔吐均可應(yīng)用
。用治痰濕犯胃或胃寒嘔吐者,常與散寒止嘔的生姜同用
,如小半夏湯;若胃虛不納
,反胃嘔吐者,可配伍補(bǔ)氣和中的人參
、白蜜等同用
,如大半夏湯;若與清熱降逆之品同用,亦可治胃熱嘔吐
,如配黃連
、竹茹、橘皮同用
,謂之黃連橘皮竹茹半夏湯
。還可用于妊娠嘔吐,可配伍人參
、干姜同用
,如干姜人參半夏丸;亦可配伍蘇梗、砂仁等理氣安胎
,和胃止嘔之品同用
。
2、中藥半夏具辛散溫燥之性
,能燥濕化痰
,為治療濕痰、寒痰咳嗽的要藥
。常用于濕痰犯肺而見咳嗽痰多
、胸膈滿悶
、嘔惡不適、苔膩脈滑
,常與橘皮
、茯苓、甘草同用
,如二陳湯;若寒飲犯肺
,咳嗽氣喘,痰液清稀者
,可配細(xì)辛
、桂枝、麻黃等同用
,如小青龍湯;若痰熱內(nèi)結(jié)
,咳嗽痰黃者,則須配伍黃芩
、瓜蔞
、膽南星等清化熱痰之品同用,如清氣化痰丸
。
3
、中藥半夏主歸脾經(jīng)而能燥脾濕以除生痰之源,配伍熄風(fēng)之品
,可治脾濕生痰
、肝風(fēng)內(nèi)動所致的風(fēng)痰頭痛、眩暈
,兼見胸膈脹悶
,苔膩脈滑之癥,常與天麻
、白術(shù)等同用
,如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4
、中藥半夏具有辛散消痞
、化痰散結(jié)之效,故可用治胸脘痞悶之證
。如為寒熱互結(jié)而見脘痞嘔惡者
,可與黃芩、干姜
、人參等配伍
,以寒熱互用,如半夏瀉心湯;如為痰熱互結(jié)
,痞悶嘔吐者
,可配伍黃連
、瓜蔞等同用,即小陷腸湯
。若痰氣互結(jié)
,梗于咽中,如有異物
,吞之不下
,吐之不出者,稱為梅核氣
,可配伍厚樸
、茯苓、蘇葉等同用
,如半夏厚樸湯
。
5
、中藥半夏內(nèi)服外用均有消腫散結(jié)之功
。如治癭瘤、瘰疬痰核之癥
,可與昆布
、海藻、貝母等化痰軟堅(jiān)散結(jié)之品同用
。用治癰疽發(fā)背及乳瘡等癥
,可用生半夏為末,以雞蛋白調(diào)涂患處
,亦可用鮮品搗爛外敷
。
半夏的宜忌不宜于烏頭類藥材同用。其性溫燥
,陰虛燥咳
,血證,熱痰
,燥痰應(yīng)慎用
。
半夏由來的傳說
2022-4-30劑而愈的療效——經(jīng)方治療反復(fù)頭暈案,簡談苓桂術(shù)甘湯
黃某
,女性,48歲
就診時(shí)間:2017.05.27
頭暈12天
,患者12天前出現(xiàn)頭暈
,頭暈眼花,無惡心嘔吐
,無天旋地轉(zhuǎn)
,無肢體偏癱
,坐在床上,在當(dāng)?shù)夭轭^顱MRI未見異常
,輸液八天治療后癥狀未見好轉(zhuǎn)
,依頭暈。
刻診:頭暈
,頭重
,無惡寒發(fā)熱,無口干口苦
,無胸脅脹滿
,無心煩,二便正常
,飲食尚可
,面色黑,有水斑
,舌淡苔白膩
,脈沉細(xì)。
茯苓30g
,桂枝15g
,蒼術(shù)30g,甘草6g
,半夏12g
,厚樸12g,生姜10g
,草果10g
,佩蘭10g,藿香10g
,天麻25g
,防風(fēng)10g
四劑,日一劑
,水煎服
。
此患者可辯的陽性癥狀不多,但患者的面色
,舌脈來看不難看出
,水飲為患,臉上為水斑
,為苓桂術(shù)甘湯適應(yīng)癥
,水濕滯于中焦,開中焦水濕,加佩蘭
,藿香
,草果祛中焦之濕。
四劑服用后癥狀明顯好轉(zhuǎn)
,繼續(xù)服用腎氣丸調(diào)理而愈
。
今天一頭暈患者進(jìn)來。
主訴:頭暈15天
現(xiàn)病史:15天前出現(xiàn)頭暈
,無天旋地轉(zhuǎn)
,無惡心嘔吐,在當(dāng)?shù)刂委熿o滴天麻針
、口服中藥后癥狀未見好轉(zhuǎn)
。
刻下:頭暈,暈沉感
,無惡寒怕冷
,無鼻塞流涕,無咳嗽
,有痰
,耳鳴,胸悶
,無胸脅脹痛
,納可
,夜寐可
,大便偏爛,脈沉細(xì)
。
我:師弟
,你這個(gè)病人六經(jīng)辨證你是如何考慮的?
師弟:患者頭暈
,耳鳴
,有少陽證,大便爛
,胸悶
,舌胖大,脈沉細(xì)
,為太陰病里虛寒
,所以考慮少陽太陰合病。
我:你在考慮看看
?少陽的辨別是否明確
?
師弟:頭暈,耳鳴不是少陽病嗎?
我:六經(jīng)辨證居于整體的辨證
,耳鳴
,頭暈不能就兩個(gè)癥狀診斷為少陽病。
1
、主提綱
263
、少陽之為病,口苦
,咽
,干目眩也。
熱郁于半表半里
,既不得出表
,又不得入里,勢必上迫頭腦
,則口苦
、咽干、目眩
,乃是自然反應(yīng)
,故凡病見有口苦、咽干
、目眩者
,即可判定為少陽病,也即半表半里陽證
。
少陽外連于表
,內(nèi)連于里,主持樞機(jī)
,其氣游走于上中下三焦
,發(fā)病后可波及表里,內(nèi)外
。
2.輔助提綱
264
、少陽中風(fēng),兩耳無所聞
,目赤胸中滿而煩者
,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
265
、傷寒脈弦細(xì),頭痛發(fā)熱者
,屬少陽
。
97、血弱氣盡,腠理開
,邪氣因入
,與正氣相摶,結(jié)于脅下
。正邪分爭
,往來寒熱,休作有時(shí)
,嘿mò嘿不欲飲食
,藏府相連,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
,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
我:六經(jīng)辨證分析:患者頭暈
,胸悶,耳鳴
,脈沉細(xì)
,為在里的虛寒證,排除了表癥
,半表半里證
,考慮太陰病,水飲上逆清竅
,凊陽不升
,濁陰不降。
病位:在里
病性:虛證
病勢:緩
六經(jīng)辨證:太陰病
病機(jī):里虛寒水飲不化
,水飲蒙蔽清竅
,清陽不升
,濁陰不降
,而頭暈耳鳴,飲停中焦
,胸陽不展而胸悶
,水濕下而大便爛。
擬方:
茯苓 30g,桂枝 20g,生白術(shù) 15g,甘草 6g,澤瀉 24g,天麻 30g
中藥5付,每天一劑,水煎,口服
。
《金匱要略》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
。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夫短氣,有微飲,當(dāng)從小便去之
,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
,腎氣丸亦主之。
《傷寒論》傷寒
,若吐
、若下后,心下逆滿
,氣上沖胸
,起則頭眩,脈沉緊
,發(fā)汗則動經(jīng)
,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
。
苓桂術(shù)甘湯為治療太陽太陰合病常用方劑
,能夠快速緩解患者的癥狀。
仲景云:“病痰飲者
,當(dāng)以溫藥和之
。”(《金匱要略》)故治當(dāng)溫陽化飲
,健脾利水
。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為君,健脾利水
,滲濕化飲
,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之上逆
。
桂枝為臣
,功能溫陽化氣,平?jīng)_降逆
。苓
、桂相合為溫陽化氣,利水平?jīng)_之常用組合黃某
,女性
,48歲
就診時(shí)間:2017.05.27
頭暈12天,患者12天前出現(xiàn)頭暈
,頭暈眼花
,無惡心嘔吐,無天旋地轉(zhuǎn)
,無肢體偏癱
,坐在床上
,在當(dāng)?shù)夭轭^顱MRI未見異常,輸液八天治療后癥狀未見好轉(zhuǎn)
,依頭暈
。
刻診:頭暈,頭重
,無惡寒發(fā)熱
,無口干口苦,無胸脅脹滿
,無心煩
,二便正常,飲食尚可
,面色黑
,有水斑,舌淡苔白膩
,脈沉細(xì)
。
茯苓30g,桂枝15g
,蒼術(shù)30g
,甘草6g,半夏12g
,厚樸12g
,生姜10g,草果10g
,佩蘭10g
,藿香10g,天麻25g
,防風(fēng)10g
四劑
,日一劑,水煎服
。
此患者可辯的陽性癥狀不多
,但患者的面色,舌脈來看不難看出
,水飲為患
,臉上為水斑,為苓桂術(shù)甘湯適應(yīng)癥
,水濕滯于中焦,開中焦水濕
,加佩蘭
,藿香
,草果祛中焦之濕。
四劑服用后癥狀明顯好轉(zhuǎn)
,繼續(xù)服用腎氣丸調(diào)理而愈
。
今天一頭暈患者進(jìn)來。
主訴:頭暈15天
現(xiàn)病史:15天前出現(xiàn)頭暈
,無天旋地轉(zhuǎn)
,無惡心嘔吐,在當(dāng)?shù)刂委熿o滴天麻針
、口服中藥后癥狀未見好轉(zhuǎn)
。
刻下:頭暈,暈沉感
,無惡寒怕冷
,無鼻塞流涕,無咳嗽
,有痰
,耳鳴,胸悶
,無胸脅脹痛
,納可,夜寐可
,大便偏爛
,脈沉細(xì)。
我:師弟
,你這個(gè)病人六經(jīng)辨證你是如何考慮的
?
師弟:患者頭暈,耳鳴
,有少陽證
,大便爛,胸悶
,舌胖大
,脈沉細(xì),為太陰病里虛寒
,所以考慮少陽太陰合病
。
我:你在考慮看看?少陽的辨別是否明確
?
師弟:頭暈
,耳鳴不是少陽病嗎?
我:六經(jīng)辨證居于整體的辨證
,耳鳴
,頭暈不能就兩個(gè)癥狀診斷為少陽病
。
1、主提綱
263
、少陽之為病
,口苦,咽
,干目眩也
。
熱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
,又不得入里
,勢必上迫頭腦,則口苦
、咽干
、目眩,乃是自然反應(yīng)
,故凡病見有口苦
、咽干、目眩者
,即可判定為少陽病
,也即半表半里陽證。
少陽外連于表
,內(nèi)連于里
,主持樞機(jī),其氣游走于上中下三焦
,發(fā)病后可波及表里
,內(nèi)外。
2.輔助提綱
264
、少陽中風(fēng)
,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
,不可吐下
,吐下則悸而驚。
265
、傷寒脈弦細(xì)
,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
。
97
、血弱氣盡,腠理開
,邪氣因入
,與正氣相摶
,結(jié)于脅下
。正邪分爭
,往來寒熱,休作有時(shí)
,嘿mò嘿不欲飲食
,藏府相連,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
,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
我:六經(jīng)辨證分析:患者頭暈
,胸悶,耳鳴
,脈沉細(xì)
,為在里的虛寒證,排除了表癥
,半表半里證
,考慮太陰病,水飲上逆清竅
,凊陽不升
,濁陰不降。
病位:在里
病性:虛證
病勢:緩
六經(jīng)辨證:太陰病
病機(jī):里虛寒水飲不化
,水飲蒙蔽清竅
,清陽不升,濁陰不降
,而頭暈耳鳴
,飲停中焦,胸陽不展而胸悶
,水濕下而大便爛
。
擬方:
茯苓 30g,桂枝 20g,生白術(shù) 15g,甘草 6g,澤瀉 24g,天麻 30g
中藥5付,每天一劑,水煎,口服。
《金匱要略》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
,目眩,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
。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夫短氣
,有微飲,當(dāng)從小便去之
,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
,腎氣丸亦主之
。
《傷寒論》傷寒,若吐
、若下后
,心下逆滿,氣上沖胸
,起則頭眩
,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
,身為振振搖者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
苓桂術(shù)甘湯為治療太陽太陰合病常用方劑
,能夠快速緩解患者的癥狀
。
仲景云:“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金匱要略》)故治當(dāng)溫陽化飲,健脾利水
。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為君
,健脾利水,滲濕化飲
,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飲
,又善平飲邪之上逆。
桂枝為臣
,功能溫陽化氣
,平?jīng)_降逆。
苓
、桂相合為溫陽化氣
,利水平?jīng)_之常用組合。
白術(shù)為佐
,功能健脾燥濕
,苓、術(shù)相須
,為健脾祛濕的常用組合
,在此體現(xiàn)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
、術(shù)同用
,也是溫陽健脾的常用組合。
炙甘草用于本方,其用有三:
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陽
,以襄助溫補(bǔ)中陽之力
;
二可合白術(shù)益氣健脾,崇土以利制水
;
三可調(diào)和諸藥
,功兼佐使之用。
配伍特點(diǎn)
四藥合用
,溫陽健脾以助化飲
,淡滲利濕以平?jīng)_逆
,全方溫而不燥
,利而不峻,標(biāo)本兼顧
,配伍嚴(yán)謹(jǐn)
,為治療痰飲病之和劑。
我在臨床中運(yùn)用苓桂術(shù)甘湯機(jī)會比較多
,療效甚好
,只要有水濕代謝障礙,濕滯內(nèi)停
,中為阻滯中焦
,上而蒙蔽清竅,清陽不展
,清陽不升
,抓住舌胖大,或有齒痕
,苔白或膩
,都可以使用。
苓桂術(shù)甘湯起到拔陰見陽
,太陽一出
,陰霾自散。
《金匱要略》澤瀉湯:治心下有支飲
,其人苦冒眩:澤瀉五兩
,白術(shù)二兩。上二味
,以水二升
,煮取一升,分溫服
。
在《本經(jīng)》:澤瀉主風(fēng)寒濕痹
,乳難,消水,養(yǎng)五臟
,益氣力
,肥健。在也是重用澤瀉
。
治療眩暈
,考慮痰濁引起的,我喜歡用這首方子加減
,很少沒有效果的
。
其中,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澤瀉
,澤瀉這個(gè)藥我比較喜歡用
,在五苓散中我也常重用。
沒有頭暈了
,還要綜合調(diào)理一下身體
,看了舌脈為脾虛水濕,還是從脾胃入手
。
一
,健脾化濕可以用茯苓,淮山
,芡實(shí)
,炒薏米,白扁豆
,等這些食療之品
,性不偏,能起到健脾化濕作用
。
二
,要動起來,就是發(fā)揮陽動的作用
,陽主升主化
,陽化氣,陽能化水濕
,今天畫了津液在體內(nèi)代謝圖
,津液代謝跟五臟密切相關(guān),如無陽
,津液停滯
,水濕不能運(yùn)化,影響五臟六俯功能
。
所以動能升陽
,調(diào)整體內(nèi)津液的代謝
,津液代謝無非就是汗,尿液
,大便
,而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已經(jīng)喪失了出汗的能力,反正每天都在冬天里
,開車空調(diào)
,辦公室空調(diào),回家空調(diào)
,整個(gè)夏天可能也出不了多少汗
。
所以,汗
,很重要
,無論你用什么方式,站樁也罷
,靜坐也罷
,快走也罷,健身也罷
,都需要給水濕一個(gè)排泄的通道。
零基礎(chǔ)經(jīng)方學(xué)習(xí)社群:
我也來分享最近的一個(gè)醫(yī)案:患者女
,40歲
,咳嗽咳痰鼻塞一月余。
一個(gè)多月前開始出現(xiàn)咳嗽咳痰
,痰不多
,色白,鼻塞流鼻涕
,曾服用小青龍湯加減效果不明顯
,遷延不愈近一月余。
刻診:鼻塞
,流鼻涕
,怕風(fēng)怕冷明顯,無汗
,比別人要多穿厚衣服
,偶頭暈,咳痰色偏黃
,痰多
,咽癢口干明顯,無口苦
,偶感兩側(cè)胸脅部不適
,頸項(xiàng)部稍有拘緊感,胃納尚可,小便偏黃大便正常
,舌淡紅苔白微黃
,脈浮數(shù)。
辯證為太陽陽明合病
,俗稱寒包火
。處以:大青龍湯加排膿散 加葛根 前胡 柴胡 黃芩 3劑。
患者服藥1劑后訴全身微汗出
,鼻子通氣了
,頭腦比之前任何時(shí)候都清醒,而且感覺腰圍比之前廋了一圈
,痰容易咳出
。
3劑后,患者自訴胸脅部不適沒有了
,脖子也舒服
,鼻子通氣了,咳嗽咳痰也基本好轉(zhuǎn)
。
患者自訴經(jīng)方太神奇了
,感冒好了,自己好像也瘦了一圈
。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94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