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藥材

    獨活

    中醫(yī)世家 2023-05-01 22:52:15

    《中國藥典》:獨活

    拼音注音 : Dú Huó

    別名 : 香獨活

    、肉獨活、川獨活
    、資丘獨活

    英文名 : RADIX ANGELICAE PUBESCENTIS

    來源 :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dāng)歸Angelica pubescens Maxim. f. 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春初苗剛發(fā)芽或秋末莖葉枯萎時采挖

    ,除去須根及泥沙,烘至半干
    ,堆置2~3天
    ,發(fā)軟后再烘至全干。

    性狀 : 本品根略呈圓柱形

    ,下部2~3分枝或更多,長10~30cm
    。根頭部膨大,圓錐狀
    ,多橫皺紋
    ,直徑1
    。5~3cm
    ,頂端有莖
    、葉的殘基或凹陷,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
    ,具縱皺紋
    ,有隆起的橫長皮孔及稍突起的細根痕
    。質(zhì)較硬
    ,受潮則變軟,斷面皮部灰白色
    ,有多數(shù)散在的棕色油室,木部灰黃色至黃棕色
    ,形成層環(huán)棕色
    。有特異香氣
    ,味苦辛
    、微麻舌

    貯藏 : 置干燥處

    ,防霉,防蛀

    炮制 : 除去雜質(zhì)

    ,洗凈
    ,潤透
    ,切薄片
    ,曬干或低溫干燥。

    鑒別 : (1) 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數(shù)列

    。皮層窄
    ,有少數(shù)油室。韌皮部寬廣
    ,約占根的 1/2
    ;油室較多,排成數(shù)輪
    ,切向約至153μm
    ,周圍分泌細胞6~10 個
    。形成層成環(huán)
    。木質(zhì)部射線寬1~2列細胞
    ;導(dǎo)管稀少,直徑約至84μm
    ,常單個徑向排列。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2)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10ml
    ,浸漬過夜
    ,濾過,濾液蒸干
    ,殘渣加氯仿2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獨活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
    ,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
    ,以正己烷-苯-醋酸乙酯(2:1:1) 為展開劑,展開
    ,取出
    ,晾干
    ,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
    ,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歸經(jīng) : 歸腎

    、膀胱經(jīng)

    性味 : 辛、苦

    ,微溫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除濕,通痹止痛

    。用于風(fēng)寒濕痹,腰膝疼痛
    ,少陰伏風(fēng)頭痛

    用法用量 : 3~9g

    備注 : (1)祛風(fēng)勝濕

    ,通痹止痛,凡風(fēng)寒濕痹
    ,關(guān)節(jié)疼痛,無論新久
    ,均可應(yīng)用
    ,尤以下部之痹痛
    、腰膝酸痛
    、兩足痿痹、屈伸不利等癥為適宜
    ,常與桑寄生、秦艽
    、牛膝等同用
    。用于風(fēng)寒表證
    ,兼有濕邪者
    ,常與羌活同用。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獨活

    拼音注音 : Dú Huó

    別名 : 獨搖草(《別錄》),獨滑(《本草蒙筌》)

    ,長生草(《綱目》)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dāng)歸

    、毛當(dāng)歸
    、興安白芷、紫莖獨活
    、牛尾獨活
    、軟毛獨活以及五加科植物食用楤木等的根及根莖
    。4~10月挖取根部,除去地上莖及泥土
    ,曬干

    原形態(tài) : ①重齒毛當(dāng)歸多年生草本。莖直立

    ,帶紫色
    ,有縱溝紋。根生葉和莖下部葉的葉柄細長
    ,基部成寬廣的鞘
    ,邊緣膜質(zhì)。葉片卵圓形
    ,2回3出羽狀復(fù)葉,小葉片3裂
    ,最終裂片長圓形
    ,長4~8厘米
    ,寬約2~3厘米
    ,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
    ,邊緣有不整齊重鋸齒,兩面均被短柔毛
    ,莖上部的葉簡化成膨大的葉鞘
    。復(fù)傘形花序頂生或側(cè)生,總苞片缺乏
    ;傘輻10~25
    ,極少達45,不等長
    ,密被黃色短柔毛
    ;小傘形花序具花15~30朵
    ;小總苞片5~8枚
    ,披針形;花白色
    ;萼齒短三角形;花瓣5,等大
    ,廣卵形
    ,先端尖
    ,向內(nèi)折
    ;雄蕊5,花絲內(nèi)彎
    ;子房下位。雙懸果背部扁平
    ,長圓形
    ,基部凹入,背棱和中棱線形隆起
    ,側(cè)棱翅狀
    ,分果棱槽間1~4油管,合生面有油管4~5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9月,果期9~10月
    。分布湖北
    、四川及江西等地。②毛當(dāng)歸多年生草本
    ,高1~3米。莖帶紫色
    ,無毛
    。根生葉和莖下部葉2回3出羽狀復(fù)葉
    ,小葉片卵圓形
    ,長4~14厘米,寬2.5~8厘米
    ,邊緣有鈍鋸齒
    ,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
    ,葉脈上疏生短柔毛,莖上部的葉片逐漸簡化而成膨大的葉鞘。復(fù)傘形花序傘輻10~20
    ,總苞無或有1~2枚鞘狀的苞片;小傘形花序具花16~30朵
    ;小總苞數(shù)枚
    ,花白色;萼齒短三角形
    ;花瓣5;雄蕊5
    ;子房下位
    。雙懸果扁橢圓形
    ,背棱線形隆起,側(cè)棱翅狀,每個棱槽中有油管1個
    ,合生面有油管2個
    。花期6~8月
    。果期8~9月
    。生于山谷
    、水溝
    、草叢中或灌木叢中。分布安徽
    、浙江、江西
    、廣西
    、新疆等地
    。③興安白芷
    ,形態(tài)詳"白芷"條。④紫莖獨活多年生草本
    ,高1~2米
    。莖深紫色
    ,有縱溝紋
    ,上部有少數(shù)分枝,密生短硬毛。葉互生
    ,下部及中部葉2~3回羽狀深裂,最終裂片狹卵形
    、狹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長2~5厘米
    ,寬6~12毫米
    ,兩面脈上有細毛
    ,邊緣有缺刻狀尖齒
    ;葉柄基部膨大成鞘。上部葉簡化成紫黑色囊狀葉鞘
    ,外面密被絨毛。復(fù)傘形花序頂生
    ,傘梗有毛
    ;無總苞;傘輻20~30
    ,密被柔毛
    ;小總苞片鉆形,有緣毛
    ;花紫色
    ,少為白色。雙懸果寬橢圓形
    ,長0.6~1厘米
    ;寬5~7毫米
    ;懸果扁平
    ,有寬翅,背棱細線形
    。多生于山坡草叢。分布東北
    、河北
    、山西等地
    。⑤牛尾獨活多年生草本
    ,高0.5~1.5米
    。根長圓錐形
    ,有時有細長的支根數(shù)條
    。莖單一,表面有縱直溝紋,疏生短柔毛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和莖下部的葉柄長8~17厘米,基部擴大成寬闊的葉鞘
    ,邊緣膜質(zhì);1~2回羽狀分裂
    ,有3~5裂片
    ,裂片廣卵形或卵形
    ,長5~13厘米
    ,寬4~20厘米,3淺裂
    ,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兩面疏生短柔毛
    ,莖上部葉較小
    ,3淺裂至3灤裂
    。復(fù)傘形花序頂生
    ,密生紉柔毛
    ;傘輻16~18
    ,長3.5~9厘米;總苞少數(shù)
    ,長披針形,有時邊緣羽狀淺裂
    ,小總苞片5~8
    ,線狀披針形
    ,有柔毛
    ,小傘形花序有花約20朵
    ,花白色
    ;萼齒不明顯
    ;花瓣5,頂端凹入
    ,大小不等;雄蕊5
    ;子房下位
    ,密生細柔毛
    ,花柱基部圓錐形
    。雙懸果扁圓形,長6~7毫米
    ,寬5毫米,背棱不顯著
    ,有油管4個
    ,合生面有油管2個
    ,側(cè)棱發(fā)展成翅
    。花期5~7月
    。果期8~9月。生于山坡
    、灌叢林下
    。分布四川
    、云南
    、湖北等地。⑥軟毛獨活多年生草本
    ,高1~2米,全體被有柔毛
    。根圓錐形
    ,黃白色
    。莖綠色
    ,表面有縱直溝紋及白色短毛
    。葉互生
    ,下部葉具長柄
    ,葉柄基部膨大呈鞘狀,上部葉柄短
    ,或僅有寬大的葉鞘;1回羽狀分裂
    ,裂片3
    ,廣卵形或菱形,不規(guī)則的3~5裂
    ,長約10~20厘米
    ,寬14厘米
    ,深裂或淺裂,先端鈍或漸尖
    ,基部心形,邊緣有粗鋸齒
    ,兩面有白色短毛
    。復(fù)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
    ,傘輻12~30枚
    ,長2~12厘米;被有柔毛
    ;總苞少數(shù),線形
    ,小總苞片5~10
    。披針形,常較花梗為長
    ;花小,白色
    ;花瓣5
    ,大小不等
    ,邊緣的花瓣較大
    ,先端凹陷
    ;雄蕊5
    ,子房下位
    。雙懸果倒卵狀長圓形,先端凹陷
    ,扁平,長約8毫米
    ,側(cè)棱發(fā)展成翅
    ,背棱及中棱線形
    ,油管4條
    ,顯著,合生面有油管2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8月
    。果期8~9月
    。生于坡地、草叢中
    。分布于我國北部及中部。⑦食用楤木
    ,形態(tài)詳"土當(dāng)歸"條

    性狀 : ①資丘獨活又名:巴東獨活、肉獨活

    。為植物重齒毛當(dāng)歸的干燥根莖及根。根莖部粗短
    ,圓錐形
    ,長1.5~4.5厘米,直徑1.5~2.5厘米
    ;表面棕色至灰棕色,具密集環(huán)狀葉痕
    ,有數(shù)條縱槽
    ,并多不規(guī)則縱皺紋
    ;頂部有凹陷的莖痕
    。根數(shù)個稀為單一
    ,呈圓柱形
    ,彎曲
    ,長短不一,約至30厘米
    ,直徑0.5~1.5厘米;表面較粗糙
    ,具深皺紋及橫裂紋
    ,有多數(shù)橫長隆起的皮孔
    ,長2~3毫米
    。質(zhì)軟韌,折斷面帶裂片性
    。切斷面皮部淡灰棕色,有彎曲裂隙
    ,射線暗棕色,油點細密
    ,擠壓時滲出黃色油滴,近形成層呈暗棕色環(huán)帶
    ;木質(zhì)部帶黃色
    。氣香郁
    ,味苦微甜
    ,后辛。以根條粗肥
    ,香氣濃郁者為佳
    。主產(chǎn)湖北思施、資丘
    、巴東及四川巫山
    、巫溪等地,江西亦產(chǎn)
    。②香獨活又名:浙獨活
    、績獨活。為植物毛當(dāng)歸的干燥根莖及根
    。根莖部膨大
    ,呈圓錐狀,表面灰棕色
    ,具多數(shù)不規(guī)則縱皺紋
    。頂端殘留莖基及葉鞘的痕跡
    。根數(shù)條呈類圓柱形
    ,略彎曲,長約5~12厘米
    ,直徑約1.5~3厘米,多分歧
    。質(zhì)輕而脆
    ,易折斷
    。切斷面韌皮部和皮部灰白色
    ,有裂隙,棕黃色油點散在
    ;形成層棕色;木質(zhì)部暗棕色
    ,約占直徑的1/2
    。氣芳香
    ,味微甜而辛辣
    。以根粗壯、質(zhì)軟
    、氣香者為佳。主產(chǎn)浙江
    、安徽
    。③香大活為植物興安白芷的干燥根莖及根
    。呈長紡錘形
    ,常分歧。根莖部表面密生橫紋
    ,頂端有莖痕或莖葉殘基。根長短不等,表面灰棕色或暗棕色
    ,有明顯縱皺紋及橫長皮孔
    。質(zhì)堅脆
    ,易折斷
    ,斷面皮部棕色,木質(zhì)部黃色
    。氣特異而強烈,味辛苦
    。產(chǎn)吉林
    、遼寧
    、黑龍江等地
    。④紫莖獨活為植物紫莖獨活的干燥根莖及根。根莖短相
    ,圓錐形,長約5厘米
    ,直徑達3.2厘米
    ,表面棕黃色
    ,有多數(shù)不規(guī)則縱皺
    ,頂端殘留莖基及葉鞘的痕跡,具環(huán)狀橫紋
    。根多條呈類圓柱形
    ,稍彎曲
    ,長5~14厘米,直徑0.5~2厘米
    ,具縱皺及須根痕。質(zhì)脆易折斷
    。斷面平坦
    ,韌皮部及皮部棕黃色
    ,木質(zhì)部黃白色
    。氣芳香,味微甜而辛。以根粗
    、香濃者為佳
    。產(chǎn)河北。⑤牛尾獨活為植物牛尾獨活的干燥根莖及根
    。根莖部略膨大
    ,長2.5~5厘米
    ,有密集的環(huán)狀葉痕及環(huán)紋
    ,較粗者并有縱溝紋;頂端常殘留莖基和黃色葉鞘
    。根單一,少有分枝
    ,長16~25厘米
    ,直徑約至1.3厘米;表面略租糙
    ,有不規(guī)則皺縮溝紋;皮孔細小
    、稀疏
    ,橫長排列
    。質(zhì)較堅硬
    ,折斷面不平坦,具粉性
    。根的切斷面皮部類白色,多裂隙
    ,有眾多橙黃色油點
    ;近形成層現(xiàn)棕色環(huán)
    ;木質(zhì)部淡黃白色
    ,偏心性。氣微香
    ,味微甜。以粗壯
    、分枝少
    、氣濃者為佳。主產(chǎn)四川
    。⑥山獨活為植物軟毛獨活的干燥根莖和根
    。根莖部近圓錐形,長1~3厘米
    ,直徑0.7~2厘米;表面灰黃色至灰棕色
    ,有密集環(huán)紋及環(huán)狀葉痕
    ,較粗者具少數(shù)縱溝紋;頂端殘留莖基及具光澤的棕黃色葉鞘
    。根多分枝,稍彎曲
    ,長8~18厘米
    ,直徑至1.5厘米;表面淡灰棕色至黑棕色
    ,略粗糙,具不規(guī)則皺縮溝紋
    ;皮孔細小
    ,稀疏
    ,橫長排列
    。質(zhì)較堅韌,折斷面不平坦
    ,具粉性
    。根的切斷面類白色,多裂隙
    ,可見橙黃色油點
    ;近形成層現(xiàn)淡棕色環(huán)
    ;木質(zhì)部淡黃色。氣微香
    ,味微苦。以粗壯、氣香者為佳
    。主產(chǎn)四川、陜西等地
    。安徽
    、浙江也產(chǎn)。⑦九眼獨活為植物食用楤木的干燥根莖和根
    。根莖粗大,呈彎曲扭轉(zhuǎn)不整齊的圓柱體
    ,長約10~30厘米
    ,直徑3~5厘米
    ,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
    ,具有約6~9個比較大的圓形凹穴(莖痕),所以有九眼獨活之名
    ,凹穴徑寬1.5~2.5厘米,深約1厘米
    ,每一凹穴構(gòu)成一結(jié)節(jié)
    ,內(nèi)有殘留的莖基部
    。根莖的底部散生多數(shù)圓柱形的根
    ,大小粗細不一,長約2~15厘米
    ,粗0.4~1厘米,表面有顯著的縱直皺紋
    。橫切面灰黃色或棕黃色
    ,組織疏松,有很多的裂隙和分泌腔
    ,形成層不顯著。質(zhì)輕
    ,堅脆
    。氣微香
    ,味淡
    。以獨根
    、粗壯、有油性者為佳
    。主產(chǎn)四川。此外
    ,云南
    、貴州
    、湖北
    、陜西等地亦產(chǎn)。

    化學(xué)成分 : 毛當(dāng)歸根含當(dāng)歸醇

    、當(dāng)歸素、佛手柑內(nèi)酯
    、歐芹酚甲醚
    、傘形花內(nèi)酯、東莨菪素
    、當(dāng)歸酸
    、巴豆酸、棕桐酸
    、硬脂酸、油酸
    、亞麻酸
    、植物甾醇、葡萄糖和少量揮發(fā)油
    。軟毛獨活根含白芷素
    、虎耳草素、佛手柑內(nèi)酯
    、花椒毒素
    、牛防風(fēng)素、異虎耳草素
    、異佛手柑內(nèi)酯等多種呋喃香豆精類
    。葉除含上述成分外
    ,還含補骨脂素等
    ,其中主要的呋喃香豆精類為牛防風(fēng)素。還含揮發(fā)袖0.26~0.57%

    藥理作用 : ①鎮(zhèn)靜

    、催眠、鎮(zhèn)痛
    、抗炎作用獨活煎劑或流浸膏(品種未經(jīng)鑒定)給大鼠或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
    ,均可產(chǎn)生鎮(zhèn)靜乃至催眠作用
    ,甚至可防止士的寧對蛙的驚厥作用
    ,但不能使其免于死亡。用小鼠熱板法證明
    ,它有鎮(zhèn)痛作用。獨活寄生湯同樣有鎮(zhèn)靜
    、催眠及鎮(zhèn)痛作用
    ,對大鼠甲醛性"關(guān)節(jié)炎"有抗炎作用
    。②對心
    、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獨活粗制劑(品種未鑒定)予麻醉犬或貓靜脈注射,有降壓作用
    ,但不持久。酊劑作用大于煎劑
    。切斷迷走神經(jīng)不影響其降壓
    ,注射阿托品后
    ,降壓作用受到部分或全部的抑制
    。對離體蛙心有抑制作用。煎劑在蛙腿灌注時
    ,有收縮血管的作用。③其他作用獨活能使離體蛙腹直肌發(fā)生收縮
    。煎劑(品種未鑒定)在試管內(nèi)(1:100)對人型結(jié)核桿菌有某些抗菌作用
    。軟毛獨活對人能引起日光性皮炎,是由于其中所含之補骨脂素衍化物
    ,如佛手柑內(nèi)酯、花椒毒素
    、歐芹屬素乙等
    。而花椒毒酚、異虎耳草素
    、Angesin等則無"光敏"作用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

    ,分開大小個,洗凈
    ,潤透后切片,干燥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独坠谥苏摗罚?采得獨活后細銼,拌淫羊藿裛二日后
    ,曝干,去淫羊藿用
    ,免煩人心
    。"

    歸經(jīng) : 入腎

    、膀胱經(jīng)
    。①《珍珠囊》:"足少陰腎,手少陰心經(jīng)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腎二經(jīng)
    。"③《本草通玄》:"手
    、足太陽,足少陰
    、厥陰。"④《藥品化義》:"入心
    、肝
    、腎、膀胱四經(jīng)
    。"

    性味 : 辛苦,溫

    。①《本經(jīng)》:"苦
    ,平。"②《別錄》:"甘
    ,微溫
    ,無毒。"③《藥性論》:"味苦辛。"④《本草正》:"味苦
    ,性微涼
    。"

    注意 : 陰虛血燥者慎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蠡實為之使
    。"②《本經(jīng)逢原》:"氣血虛而遍身痛及陰虛下體瘙弱者禁用。一切虛風(fēng)類中
    ,咸非獨活所宜
    。"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

    ,勝濕,散寒
    ,止痛。治風(fēng)寒濕痹
    ,腰膝酸痛
    ,手腳攣痛,慢性氣管炎
    ,頭痛,齒痛
    。①《本經(jīng)》:"主風(fēng)寒所擊
    ,金瘡止痛
    ,奔豚
    ,癇痓,女子疝瘕
    。"②《別錄》:"治諸風(fēng),百節(jié)痛風(fēng)無久新者
    。"③《藥性論》:"治中諸風(fēng)濕冷
    ,奔喘逆氣
    ,皮肌苦癢
    ,手足攣痛,勞損
    ,主風(fēng)毒齒痛。"④《醫(yī)學(xué)啟源》:"主治秘要云:能燥濕
    ,苦頭眩目運
    ,非此不能除
    。"⑤張元素:"散癰疽敗血
    。"⑥李杲:"治風(fēng)寒濕痹
    ,酸痛不仁,諸風(fēng)掉眩
    ,頭項難伸。"⑦王好古:"去腎間風(fēng)邪
    ,搜肝風(fēng)
    ,瀉肝氣
    ,治項強腰脊痛
    。"⑧《滇南本草》:"表汗,治兩脅
    、面寒疼痛。"⑨《本草通玄》:"治失音不語
    ,手足不隨
    ,口眼歪斜,目赤膚癢
    。"⑩《本草正》:"理下焦風(fēng)濕,兩足痛痹
    ,濕癢拘攣
    。"⑾《現(xiàn)代實用中藥》:"發(fā)汗
    ,利尿
    ,消浮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1~3錢;浸酒或入丸
    、散
    。外用:煎水洗。

    復(fù)方 : ①治風(fēng)痹:獨活

    、石南各四兩,防風(fēng)三兩,附子
    、烏頭
    、天雄
    、茵芋各二兩
    。以酒二斗,漬七日
    ,服半合,日三
    ,以知力度
    。(《干金方》獨活酒)②治風(fēng)傷腎經(jīng),腰痛如掣
    ,久不治
    ,流入腳膝
    ,為偏枯冷痹緩弱之患,及新產(chǎn)后腰腳攣痛
    ,除風(fēng)活血:獨活二兩半,桑寄生
    、杜仲(切
    ,炒斷絲)
    、北細辛
    、白芍藥、桂心
    、芎藭、防風(fēng)(去蘆)
    、甘草
    、人參
    、熟地黃(洗)
    、大當(dāng)歸各二兩。上銼散
    ,每四錢,水二盞煎,空心服
    。(《世醫(yī)得效方》獨活寄生湯)③治少陰寒濕腰痛:獨活
    、蒼術(shù)、防風(fēng)
    、細辛、川芎
    、甘草
    。水煎服
    。(《癥因脈治》獨活蒼術(shù)湯)④治歷節(jié)風(fēng)四肢頭面腫:黃芪十二分
    ,獨活八分,生地(切)三升(暴干)
    ,豆豉一升(熬),鼠粘子三升(暴干)
    ,上五味搗篩為散
    ,一服方寸匕,飲汁下
    ,日二服,加至二
    、三匕
    ,忌蕪荑、蒜
    、面
    、豬肉。(《延年方》)⑤治驚癱
    、鶴膝
    ,及中風(fēng)濕日久致腰背手足疼痛,晝輕夜重
    ,及四肢痿痹不仁:川獨活半兩
    ,當(dāng)歸(酒洗)
    、白術(shù)
    、黃芪(蜜水涂炙)、薄桂(去粗皮)
    、川牛膝(酒洗)各二錢半
    ,甘草(炙)三錢。上件細切
    ,每取二錢,水一盞
    ,姜二片
    ,薤白一根,煎七分
    ,空心熱服,或無時
    。(《活幼心書》獨活湯)⑥治產(chǎn)后百日中風(fēng)
    ,痙,口噤不開
    ,并治血氣痛,勞傷
    ,補腎
    ;獨活一斤
    ,大豆五升
    ,酒一斗三升
    。上三味
    ,先以酒漬獨活再宿
    ,若急須
    ,微火煮之,令減三升
    ,去滓,別熬大豆極焦
    ,使煙出
    ,以獨活酒沃之,去豆服一升
    ,日三夜一。(《千金方》獨活紫湯)⑦治產(chǎn)后中風(fēng)
    ,虛人不可服他藥者:獨活三兩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分服
    。耐酒者亦可以酒水等煮之。(《小品方》一物獨活湯)⑧治風(fēng)著人面
    ,引口偏著耳,牙車急
    ,舌不得轉(zhuǎn):獨活三兩
    ,生地黃汁一升
    ,竹瀝一升
    。上三味,合煎取一升
    ,頓服之。(《千金方》)⑨治頭痛屬少陰者:獨活
    、細辛
    、川芎、秦艽
    、生地、羌活
    、防風(fēng)
    、甘草,水煎服
    。(《癥因脈治》獨活細辛湯)⑩治齒根動痛:生地黃、獨活各三兩
    。上二味細切
    ,以酒一升漬一宿
    ,含之
    。(《千金方》)⑾浣洗一切癰疽:獨活、黃芩
    、莽草、當(dāng)歸
    、川芎
    、大黃
    、赤芍藥各-兩。上為散
    ,分作兩次
    ,先用豬蹄以水二升煮,令蹄熟
    ,去蹄入藥
    ,再煎十余沸去滓
    ,乘熱洗瘡
    。(《普濟方》獨活散)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慢性氣管炎:取獨活3錢,紅糖5錢

    ,加水煎成100毫升,分3~4次服
    ,療程1周
    。治療422例,顯效29例(6.9%)
    ,有效282例(66.8%)。有效病例均顯示一定的鎮(zhèn)咳
    、平喘作用
    。副作用有頭昏、頭痛
    、舌發(fā)麻
    、惡心
    、嘔吐
    、胃部不適等
    ,一般不必停藥

    各家論述 : ①《湯液本草》:"獨活

    ,治足少陰伏風(fēng)
    ,而不治太陽,故兩足寒濕
    ,渾不能動止,非此不能治
    。"②《本草經(jīng)疏》:"獨活
    ,其主風(fēng)寒所擊金瘡止痛者
    ,金瘡為風(fēng)寒之所襲擊,則血氣壅而不行
    ,故其痛愈甚
    ,獨活之苦甘辛溫,能辟風(fēng)寒
    ,邪散則肌表安和,氣血流通
    ,故其痛自止也
    。奔豚者,腎之積
    ,腎經(jīng)為風(fēng)寒乘虛客之,則成奔豚
    ,此藥本入足少陰
    ,故治奔豚。癇與痊皆風(fēng)邪之所成也
    ,風(fēng)去則癇痓自愈矣。女子疝瘕者
    ,寒濕乘虛中腎家所致也
    ,苦能燥濕,溫能辟寒
    ,辛能發(fā)散,寒濕去而腎臟安
    ,故主女子疝瘕
    ,及療諸賊風(fēng)、百節(jié)痛風(fēng)無久新也
    。"③《本草匯言》:"獨活,善行血分
    ,祛風(fēng)行濕散寒之藥也
    。凡病風(fēng)之證,如頭項不能俯仰
    ,腰膝不能屈伸
    ,或痹痛難行,麻木不用
    ,皆風(fēng)與寒之所致
    ,暑與濕之所傷也;必用獨活之苦辛而溫
    ,活動氣血
    ,祛散寒邪,故《本草》言能散腳氣
    ,化奔豚
    ,療疝瘕,消癰腫
    ,治賊風(fēng)百節(jié)攻痛
    ,定少陰寒郁頭疼,意在此矣
    。"④《藥品化義》:"獨活,能宣通氣道
    ,自頂至膝
    ,以散腎經(jīng)伏風(fēng),凡頸項難舒
    ,臀腿疼痛,兩足痿痹
    ,不能動移
    ,非此莫能效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苤物L(fēng),風(fēng)則勝濕
    ,專疏濕氣
    ,若腰背酸重,四肢攣痿
    ,肌黃作塊
    ,稱為良劑。又佐血藥
    ,活血舒筋,殊為神妙
    。"⑤《本草求真》:"獨活
    ,辛苦微溫
    ,比之羌活,其性稍緩
    ,凡因風(fēng)干足少陰腎經(jīng),伏而不出
    ,發(fā)為頭痛
    ,則能善搜而治矣,以故兩足濕痹
    ,不能動履
    ,非此莫痊
    ,風(fēng)毒齒痛
    ,頭眩目暈,非此莫攻……因其所勝而為制也
    。且有風(fēng)自必有濕
    ,故羌則療水濕游風(fēng)
    ,而獨則療水濕伏風(fēng)也
    。羌之氣清,行氣而發(fā)散營衛(wèi)之邪
    ,獨之氣濁,行血而溫養(yǎng)營衛(wèi)之氣
    。羌有發(fā)表之功
    ,獨有助表之力。羌行上焦而上理
    ,則游風(fēng)頭痛,風(fēng)濕骨節(jié)疼痛可治
    ,獨行下焦而下理
    ,則伏風(fēng)頭痛,兩足濕痹可治
    。二活雖屬治風(fēng),而用各有別
    ,不可不細審耳
    。"⑥《本草正義》:"獨活為祛風(fēng)通絡(luò)之主藥,《本經(jīng)》主風(fēng)寒所擊,祛風(fēng)之正治也
    。主金瘡止痛,蓋指風(fēng)邪外襲之破傷風(fēng)
    ,則能法風(fēng)而止其痛
    ,非能止脫血發(fā)熱之瘡?fù)匆病1茧啾緦倌I水之邪上涌
    ,溫辛下達,故亦治之
    。癇痓亦因風(fēng)動而發(fā)
    ,然寒風(fēng)則宜于獨活,而痰火生風(fēng)
    ,非其治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秳e錄》療賊風(fēng)及百節(jié)痛風(fēng)
    ,無問久新
    ,則芳香走竄
    ,固無微不至,亦防風(fēng)之流亞也
    。獨活氣味雄烈
    ,芳香四溢,故能宣通百脈
    ,調(diào)和經(jīng)絡(luò),通筋骨而利機關(guān)
    ,凡寒濕邪之痹于肌肉
    ,著于關(guān)節(jié)者,非利用此氣雄味烈之味
    ,不能直達于經(jīng)脈骨節(jié)之間,故為風(fēng)痹痿軟諸大證必不可少之藥
    。惟古時羌活獨活
    ,未嘗分別
    ,故古書以獨活通治內(nèi)外上下諸證
    ,凡頭面肢體,無一不在獨活范圍之內(nèi),自宋以來
    ,則羌活別為一條
    ,而芳香之氣
    ,尤為濃郁,則徹上旁行
    ,合讓羌活占其優(yōu)勝,而獨活之味較厚
    ,則以專治腰膝足脛等證
    。雖古人尚未明言,而海藏已謂羌活氣雄
    ,獨活氣細,石頑亦稱其升中有降
    ,皆隱然有上下之別
    ,頤業(yè)師朱氏家法,恒以獨活治下
    ,凡自腰及少腹以下,通用獨活
    ,不僅風(fēng)寒濕氣痿痹酸痛
    ,可以立已,即瘍證之發(fā)于陰分者
    ,未潰易消,已潰易斂
    ,功績顯然
    ,確乎可信,此古人未嘗明言之奧旨也
    。……然如著痹痿躄諸侯
    ,又多氣血虛寒
    ,不得流利
    ,茍非羌獨辛散
    ,亦難速效,則病本雖屬血虛,又宜于養(yǎng)血滋液之中
    ,參入宣絡(luò)溫運,徐圖奏績
    。"

    備注 : 此外

    ,尚有短莖獨活(產(chǎn)新疆)、白根獨活(產(chǎn)四川
    、陜西,又稱大活)
    、永寧獨活(產(chǎn)陜西
    、四川,又名毛獨活)
    、白亮獨活(產(chǎn)四川、云南
    、西藏
    ,又名白獨活)以及濃紫龍眼獨活(產(chǎn)西藏)、小葉龍眼獨活(產(chǎn)四川、貴州
    、云南,又名九眼獨活)等的根
    ,在少數(shù)地區(qū)亦作獨活使用。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獨活

    拼音注音 : Dú Huó

    別名 : 胡王使者

    、獨搖草
    、獨滑、長生草
    、川獨活、肉獨活
    、資歷邱獨活
    、巴東獨活、香獨活
    、績獨活
    、大活、山大活
    、玉活

    英文名 : Root of Doubleteeth Pubescent Angelica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1.陶弘景:羌活形細而多節(jié)軟潤,氣息極猛烈
    。出益州北部西川為獨活
    ,色微白
    ,形虛大
    ,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其一莖直上
    ,不為風(fēng)搖
    ,故名獨活
    ,至易蛀,宜密器藏之
    。2.《本草圖經(jīng)》:獨活
    、羌活
    ,今蜀漢出者佳
    。春生苗葉如青麻,六月開花作叢
    ,或黃或紫
    ,結(jié)實時葉黃者
    ,是夾石上生
    ,葉青者是土脈中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云二物同一類
    ,今人以紫色而節(jié)密者為羌活,黃色而作塊者為獨活
    。一說按陶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重齒當(dāng)歸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gelica biserrata (Shan et Yuan) Yuan et Shan [A.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A.pubescens auct. Non Maxim.]采收和儲藏:育苗移栽的在當(dāng)年10-11月,直播的在生長2年后收獲
    ,挖出根部
    ,去除枯萎莖、葉
    、抖去泥土
    ,攤晾干水氣后
    ,堆放炕樓上
    ,用柴火熏炕
    ,炕干至五成干時,將每枝順直捍攏
    ,扎成小捆,炕至全干即成
    。一般1mh2產(chǎn)量為33750-50650kg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陰濕山坡、林下草叢中或稀疏灌叢間

    。資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
    、江西
    、湖北、四川等地
    。四川、湖北及陜西等地的高山地區(qū)已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高大草本

    。根類圓柱形,棕褐色
    ,長至15cm
    ,直徑1-2.5cm,有特殊香氣
    。莖高1-2m,粗至1.5cm
    ,中空
    ,常帶紫色,光滑或稍有淺縱溝紋
    ,上部有短糙毛。葉二回三出式羽狀全裂
    ,寬卵形
    ,長20-30(-40)cm,寬15-25cm
    ;莖生葉葉柄長達30-50cm
    ,基部膨大成長管狀
    、半抱莖的厚膜質(zhì)葉鞘
    。開展
    ,背面無毛或稍被短柔毛;末回裂片膜質(zhì)
    ,卵圓形至長橢圓形,長5.5-18cm
    ,寬3-3.6cm
    ,先端漸尖,基部楔形
    ,邊緣有不整齊的尖鋸齒或重鋸齒,齒端有內(nèi)曲的短尖頭
    ,頂生的末回裂片多3深裂
    ,基部常沿葉軸下延成翅狀,側(cè)生的具短柄或無柄
    ,兩面沿葉脈及邊緣有短柔毛;痛托葉簡化成囊狀膨大的葉鞘
    ,無毛,偶被疏短毛
    。復(fù)傘形花序頂生和側(cè)生
    ,花序梗長5-16(-20)cm
    ,密被短糙毛
    ;總苞片1,長鉆形
    ,有緣毛
    ,早落
    ;傘輻10-25
    ,長1.5-5cm,密被短糙毛
    ;傘形花序有花17-28(-36)朵
    ;小總苞片5-10cm,闊披針形
    ,比花柄短
    ,先端有長尖,背面及邊緣被短毛
    ;花白色
    ;無萼齒
    ;花瓣倒卵形,先端內(nèi)凹
    ;花柱基扁圓盤狀
    。果實橢圓形,長6-8mm
    ,寬3-5mm,側(cè)翅與果體等寬或略狹
    ,背棱線形
    ,隆起,棱槽間有油管1(-)2-3
    ,合生面有油管2-4(-6)?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9月
    ,果期9-10月。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陰涼潮濕氣候

    ,耐寒,宜生長在海拔1200-2000m的高寒山區(qū)
    。以土層深厚
    ,富含腐殖質(zhì)的黑色灰泡土、黃沙土栽培
    ,不宜在土層淺
    、積水地和粘性土壤上種植。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
    ,育苗移栽或直播
    。10-11月采收果育,曬干脫粒
    ,貯藏備用
    。育苗移栽:撒播,開1.3m寬的高畦
    ,每1hm2用種子60-75kg
    ,與火灰。人畜糞水拌成種子灰撒播畦面
    ,薄蓋火灰或腐殖質(zhì)土
    ,后覆草,保持土壤濕潤
    。待苗出齊后,揭去覆草
    ,于冬季倒苗后或第2年3-4月解凍后進行移栽
    ,按行穴距各33cm挖穴,每穴栽1-2株
    ,壓緊泥土。冬季栽種
    ,蓋土宜厚
    ,每1hm2需種苗9000-150 000株。直播
    ,冬播在10-11月采收種子后立即進行
    ,春播在3月
    ,按穴距33cm挖穴
    ,每1hm2用種子約15kg,與火灰
    、人畜糞水拌成種子灰,勻撒穴內(nèi)
    ,蓋細土約2cm
    。亦可用根芽繁殖。田間管理 移栽苗在5
    、6、7月各中耕除草1次
    ,追肥2次,在出苗時和夏季植析封畦前畦前進行
    ,施人畜糞水為主
    ,適當(dāng)施尿素和餅肥。直播在苗高7-10cm時
    ,勻苗、補苗
    ,中耕除草
    ,春、夏季施人畜糞水或尿素
    ,冬季施餅肥
    ,每1hm29000-11250kg
    ,過磷酸鈣6750-11250kg
    ,堆肥(堆漚之后)225000-337500kg
    。病蟲害防治 根腐病,高溫多雨季節(jié)易發(fā)生
    ,用5%石灰水或50%多菌靈1000倍液灌病區(qū)
    。褐斑病
    ,發(fā)病前與初期
    ,噴1:1:150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1000倍液。胡蘿卜微管蚜
    ,5-7月發(fā)生
    ,在越冬卵完全孵化或幼葉尚未卷曲時進行防治

    性狀 : 性狀鑒別 根頭及主根粗短,略呈圓柱形

    ,長
    ,長1.5-4cm,直徑1.5-3.5cm
    ,下部有數(shù)條彎曲的支根,長12-30cm
    ,直徑0.5-1.5cm
    。表面粗糙,灰棕色
    ,具不規(guī)則縱皺紋及橫裂紋,并有多數(shù)橫長皮孔及細根痕
    ;根頭部有環(huán)紋
    ,具多殖環(huán)狀葉柄痕,中內(nèi)為凹陷的莖痕
    。質(zhì)堅硬,斷面灰黃白色
    ,形成層環(huán)棕色
    ,皮部有棕色油點(油管),木部黃棕色;根頭橫斷面有大形賄部
    ,亦有油點。香氣特異
    ,味苦辛
    ,微麻舌,以條粗壯
    、油潤、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細胞壁微木化
    。皮層窄,有少數(shù)油室
    ,徑向32-72μm,切向至120μm
    。韌皮部較寬
    ,約占根半徑的1/2,油室3-8列
    ,圓形或長圓形
    ,直徑24-80μm,外緣油室切向約至160μm
    ,近形成層油室甚小
    ;韌皮射線寬3-6列細胞
    。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導(dǎo)管稀少
    ,單個或2-3個徑向排列。薄壁細胞含演粉粒
    。粉末特征:淡黃色或淡棕色,①淀粉粒單粒類圓形
    ,臍點
    、層紋不明顯;復(fù)粒由10數(shù)個分粒組成
    。②油室多破碎,橫斷面周圍分泌細胞類長圓形,直徑9-22μm
    ,胞腔內(nèi)大多含黃綠以或淡黃棕以分泌物及油滴
    。㈢網(wǎng)紋
    、螺紋導(dǎo)管直徑14-81μm
    。此外,有木栓細胞及類圓形或類長方形薄壁細胞

    毒性 : 大鼠肌肉注射花椒毒素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160mg/kg

    ,香鉗內(nèi)酯半數(shù)致死量為945mg/kg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ń范舅?00mg/kg可使豚鼠死亡,腎上腺出血
    ;200-300mg/kg可引起肝臟濁腫
    、脂肪性變及急性出血性壞死,腎臟嚴重充血
    、血尿;1-2mg/kg連續(xù)給于幼鼠5月可使肝臟壞死
    。小鼠腹腔注射歐芹酚甲醚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16mg/kg
    。另有2例獨活根中毒的報告。

    化學(xué)成分 : 根中有苦士香豆精類化合物

    ,二氫山芹醇(columbianetin)及其已酸酯(columbianetin acetate)
    ,歐芹酚甲醚(osthol),異歐前胡內(nèi)酯(isoimperatorin)
    ,香柑內(nèi)酯(bergapten)
    ,花椒毒素(xanthotoxin)[1,2]
    ,二氫山芹醇當(dāng)歸酸酯(columbia-nadin)
    ,二氫山芹醇葡萄糖甙(columbianetin-β-D-glcopy-ra-noside)[1]
    ,毛當(dāng)歸醇(anpubesol)
    ,當(dāng)歸醇(angelol)D、G
    、[2]
    、B[3]
    。還含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4]及揮發(fā)油
    ,揮發(fā)同中有五十多種分,其中含量較多的有佛術(shù)烯(eremophilene),百里香酚(thymol)
    ,α-柏木烯(α-cedrene),律草烯(humulene)
    ,對-甲基苯酚(p-cresol)
    ,β-柏木烯(β-cedrene),律草烯(humulene)
    ,對-甲基苯酚(p-cresol),β-柏木烯(α-cedrene)
    ,氧雜環(huán)十六烷-2-酮(oxocy-clohexandecan-2-one)
    ,8-亞甲基-4,11
    ,11-三甲基雙環(huán)[7
    ,2
    ,0]-4-十一碳烯[bicycol[7
    ,2,0]undec-4,11,11-gtimethyl-8-methylene]
    ,十二烷基異丙基醚(dodecylisopropylether),4
    ,4-甲撐雙(2
    ,3,5
    ,6-四甲基)-苯酚[4
    ,4-methylenebis(2
    ,3
    ,5,6-te-tramethyl)phenol]
    ,α-長蒎烯(α-longipinene)
    ,樅油烯(sylvestrene)
    ,α-蒎烯(α-longipinene)
    ,橙花叔醇(nerolidol),對-聚傘花素(p-cymene)及α-水芹烯(α-phel-ladrene)[5,6)等

    藥理作用 : 1.對血小板聚集及實驗性血栓形成的影響:獨活醇提物(H6F4)(1g浸膏相當(dāng)19.6g生藥)能抑制ADP體外誘導(dǎo)的大鼠血小板聚集,聚集抑制率隨藥物濃度的提高而增加

    。0.4g/kgH6F4腹腔注射對大鼠頸動脈旁路中形成的血栓有抑制作用
    。1.0g/kg 時
    ,其抑制率可達51.1%
    。H6F4亦可抑制Chandler法形成的體外血栓,不但后延雪暴發(fā)生時間
    、CTFT和TFT
    ,而且使?jié)裱ㄩL度縮短,濕重減輕
    。同時對小鼠尾出血時間有明顯地延長作用。獨活中的有關(guān)成分二氫歐山芹醇
    、二氫歐山芹醇乙酸酯
    、二氫歐山芹素、甲氧基歐芹素
    、二氫歐山芹醇葡萄糖甙等對ADP體外誘導(dǎo)的大鼠血小板聚集亦有明顯抑制活性,在終濃度為1mg/ml條件下
    ,抑制率分別為42.2±11.3%
    、46.6±2.2%、24.5±11.3%
    、50.4±49.5%和32.7±9.O%
    。甲氧基歐芹素(Osthol)對 ADP
    、花生四烯酸
    、PAF、膠原離子載體A23187和凝血酶誘導(dǎo)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
    。2.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獨活的二氯甲烷提取部分
    ,主要含甲氧基歐芹素等香豆素化合物
    ,具有拮抗鈣通道阻滯劑受體的活性
    ,此活性與血壓、心律有關(guān)
    。在20和10mg/kg劑量時
    ,對貓的動脈壓分別降低50%和30%
    ,持續(xù)時間各為2小時和1小時
    ,但大鼠用1-2mg/kg劑量時
    ,使動脈壓和心縮力增加,刺激呼吸
    。另報道獨活粗制劑0.1-0.5ml/kg 靜脈注射,對麻醉犬和貓有降壓作用
    。獨活還作用于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受體
    。3.解痙作用:香柑內(nèi)酯、花椒毒素
    、異歐前胡素等對兔回腸具有明顯的解痙作用
    。4.鎮(zhèn)痛
    、鎮(zhèn)靜和抗炎作用:獨活煎劑2g/kg 腹腔注射
    ,能明顯延長小鼠熱板法造成的動物疼痛反應(yīng)時間,表明獨活有明顯鎮(zhèn)痛作用
    。獨活流浸膏
    、獨活煎劑給小鼠或大鼠灌胃或皮下注射給藥
    ,動物外觀均表現(xiàn)鎮(zhèn)靜催眠狀態(tài)
    。獨活浸劑皮下注射給于青蛙,還可防止士的寧所致的驚厥
    ,但青蛙最終死亡
    。5.抗菌作用:歐芹酚甲醚和花椒毒素在體外對11種菌株試驗表明有廣泛的抗菌譜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nèi)酯對布魯氏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MIC為1:2500
    。6.光敏感作用:香柑內(nèi)酯
    、花椒毒素和異歐前胡素等呋喃香豆素類化合物為光活性物質(zhì)當(dāng)它們進入機體后
    ,一旦受到日光或紫外線照射
    ,則可使受照處皮膚發(fā)生日光性皮炎,于受照射部位發(fā)生紅腫
    、色素增加
    、甚至表皮增厚等
    。7.其他作用:香柑內(nèi)酯對實驗性胃潰瘍有中等強度的保護作用
    。花椒毒素和香柑內(nèi)酯對艾氏腹水癌細胞有殺滅作用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

    ,分開大小個,洗凈
    ,潤透后切片
    ,干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独坠谥苏摗罚翰傻锚毣詈蠹氫S,拌淫羊藿二日后
    ,曝干,去淫羊藿用
    ,免煩人心

    鑒別 :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3g,加已醚30ml

    ,加熱回流1h
    ,濾過。濾液蒸去已醚
    ,殘?zhí)都邮兔眩?0-60℃)3ml
    ,振搖,濾過
    。濾潭加已醇3ml溶解
    ,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紫藍色熒光
    。(檢查香豆素)(2)取上述已醇溶液2ml,加新配制的7%鹽酸羥胺甲醇溶液與10%氫氧化鉀甲醇溶液3滴
    ,在水不浴上微熱
    ,冷后加1%三氯化鐵鹽酸溶液2滴,搖勻
    ,顯橙黃色。(檢查午豆素)

    歸經(jīng) : 歸腎

    ;膀胱經(jīng)

    性味 : 味苦

    ;辛;性微濕

    注意 : 陰虛血燥者慎服

    。1.《本草經(jīng)集注》:蠡實為之使
    。2.《本經(jīng)逢原》:氣血虛而遍身痛及陰虛下體痿弱者禁用
    。一切虛風(fēng)類中
    ,咸非獨活所宜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勝濕;散寒止痛

    。主風(fēng)寒濕痹;腰膝疼痛
    ;頭痛齒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3-10g;或浸酒
    ;或入丸
    、散。外用:適量
    ,煎湯洗

    復(fù)方 : ①治風(fēng)痹:獨活

    、石南各四兩
    ,防風(fēng)三兩,附子
    、烏頭
    、天雄
    、茵芋各二兩
    。以酒二斗,漬七日
    ,服半合
    ,日三,以知為度
    。(《千金方》獨活酒)②治風(fēng)傷腎經(jīng)
    ,腰痛如掣
    ,久不治
    ,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之患
    ,及新產(chǎn)后腰腳攣痛
    ,除風(fēng)活血:獨活二兩半
    ,桑寄生
    、杜仲(切,炒斷絲)
    、北細辛
    、白芍藥
    、桂心
    、芎窮
    、防風(fēng)(去蘆)、甘草
    、人參
    、熟地黃(洗)、大當(dāng)歸各二兩
    。上銼散,每四錢
    ,水二盞煎,空心服
    。(《世醫(yī)得救方》獨活寄生湯)③治少陰寒濕腰痛:獨活
    、蒼術(shù)
    、防風(fēng)
    、細辛、川芎
    、甘草
    。水煎服
    。(《癥因脈治》獨活蒼術(shù)湯)④治歷節(jié)風(fēng)四肢頭面腫:黃芪十二分
    ,獨活八分,生地(切)三升(暴干)
    ,豆豉一升(熬)
    ,鼠粘子三升(暴干)
    ,上五味搗篩為散
    ,一服方寸匕,飲汁下
    ,日二服
    ,加至二、三匕
    ,忌蕪荑、蒜
    、面
    、豬肉
    。(《延年方》)⑤治驚癱
    、鶴膝
    ,及中風(fēng)濕日久致腰背手足疼痛,晝輕夜重
    ,及四肢痿痹不仁:川獨活半兩
    ,當(dāng)歸(酒洗)、白術(shù)
    、黃芪(蜜水涂炙)、薄桂(去粗皮)
    、川牛膝(酒洗)各二錢半
    ,甘草(炙)三錢。上件細切
    ,每取二錢,水一盞
    ,姜二片
    ,薤白一根,煎七分
    ,空心熱服
    ,或無時
    。(《活幼心書》獨活湯)⑥治產(chǎn)后百日中風(fēng)
    ,痙,口噤不開
    ,并治血氣痛
    ,勞傷,補腎:獨活一斤
    ,大豆五升,酒一斗三升
    。上三味
    ,先以酒漬獨活再宿,若急須
    ,微火煮之,令減三升,去滓
    ,別熬大豆極焦
    ,使煙出,以獨活酒沃之
    ,去豆服一升
    ,日三夜一
    。(《千金方》獨活紫湯)⑦治產(chǎn)后中風(fēng)
    ,虛人不可服他藥者:獨活三兩。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服
    。耐酒者亦可以酒水等煮之
    。(《小品方》一物獨活湯)⑧治風(fēng)著人面,引口偏著耳
    ,牙車急
    ,舌不得轉(zhuǎn):獨活三兩,生地黃汁一升,竹瀝一升
    。上三味
    ,合煎取一升,頓服之
    。(《千金方》)⑨治頭痛屬少陰者:獨活
    、細辛
    、川芎
    、秦艽、生地
    、羌活
    、防風(fēng)、甘草
    ,水煎服。(《癥因脈治》獨活細辛湯)⑩治齒根動痛:生地黃
    、獨活各三兩
    。上二味細切,以酒一升漬一宿,含之
    。 (《千金方》)11.浣洗一切癰疽:獨活、黃芩
    、莽草
    、當(dāng)歸、川芎
    、大黃
    、赤芍藥各一兩。上為散
    ,分作兩次,先用豬蹄以水二升煮
    ,令蹄熟
    ,去蹄入藥,再煎十余沸去滓
    ,乘熱洗瘡
    。(《普濟方》獨活散)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獨活3錢
    ,紅糖5錢,加水煎成100ml
    ,分3-4次服
    ,療程 l周
    。治療422例
    ,顯效29例(6.9%),有效282例(66.8%)
    。有效病例均顯示一定的鎮(zhèn)咳
    、平喘作用。副作用有頭昏
    、頭痛、舌發(fā)麻
    、惡心
    、嘔吐
    、胃部不適等,一般不必停藥

    各家論述 : 1.《湯液本草》:獨活,治足少陰伏風(fēng)

    ,而不治太陽
    ,故兩足寒濕,渾不能動止
    ,非此不能治。2.《本草經(jīng)疏》:獨活
    ,其主風(fēng)寒所擊金瘡止痛者
    ,金瘡為風(fēng)寒之所襲擊,則血氣壅而不行
    ,故其痛愈甚
    ,獨活之苦甘辛溫
    ,能辟風(fēng)寒
    ,邪散則肌表安和,氣血流通
    ,故其痛自止也
    。奔豚者
    ,腎之積
    ,腎經(jīng)為風(fēng)寒乘虛客之,則成奔豚
    ,此藥本入足少陰,故治奔豚
    。癎與庢皆風(fēng)邪之所成也,風(fēng)去則癎庢自愈矣
    。女子疝瘕者
    ,寒濕乘虛中腎家所致也,苦能燥濕
    ,溫能辟寒
    ,辛能發(fā)散
    ,寒濕去而腎臟安
    ,故主女子疝瘕,及療諸賊風(fēng)、百節(jié)痛風(fēng)無久新也
    。3.《本草匯言》:獨活
    ,善行血分
    ,祛風(fēng)行濕散寒之藥也
    。凡病風(fēng)之證,如頭項不能俯仰,腰膝不能屈伸
    ,或痹痛難行
    ,麻木不用,皆風(fēng)與寒之所致
    ,暑與濕之所傷也;必用獨活之苦辛而溫
    ,活動氣血
    ,祛散寒邪,故《本草》言能散腳氣
    ,化奔豚
    ,療疝瘕,消癰腫
    ,治賊風(fēng)百節(jié)攻痛
    ,定少陰寒郁頭疼,意在此矣
    。4.《藥品化義》:獨活,能宣通氣道
    ,自頂至膝
    ,以散腎經(jīng)伏風(fēng),凡頸項難舒
    ,臀腿疼痛,兩足痿痹
    ,不能動移
    ,非此莫能效也。能治風(fēng)
    ,風(fēng)則勝濕
    ,專疏濕氣
    ,若腰背酸重
    ,四肢攣痿
    ,肌黃作塊,稱為良劑
    。又佐血藥
    ,活血舒筋
    ,殊為神妙
    。5.《本草求真》:獨活,辛苦微溫
    ,比之羌活
    ,其性稍緩,凡因風(fēng)干足少陰腎經(jīng)
    ,伏而不出
    ,發(fā)為頭痛,則能善搜而治矣
    ,以故兩足濕痹,不能動履
    ,非此莫痊
    ,風(fēng)毒齒痛,頭眩目暈
    ,非此莫攻因其所勝而為制也
    。且有風(fēng)自必有濕,故羌則療水濕游風(fēng)
    ,而獨則療水濕伏風(fēng)也
    。羌之氣清,行氣而發(fā)散營衛(wèi)之邪
    ,獨之氣濁
    ,行血而溫養(yǎng)營衛(wèi)之氣。羌有發(fā)表之功
    ,獨有助表之力。羌行上焦而上理
    ,則游風(fēng)頭痛,風(fēng)濕骨節(jié)疼痛可治
    ,獨行下焦面下理
    ,則伏風(fēng)頭痛
    ,兩足濕痹可治。二活雖屬治風(fēng)
    ,而用各有別,不可不細審耳
    。6.《本草正義》:獨活為祛風(fēng)通絡(luò)之主藥
    ,《本經(jīng)》主風(fēng)寒所擊,祛風(fēng)之正治也
    。主金瘡止痛
    ,蓋指風(fēng)邪外襲之破傷風(fēng),則能祛風(fēng)而止其痛
    ,非能止脫血發(fā)熱之瘡?fù)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奔豚本屬腎水之邪上涌,溫辛下達
    ,故亦治之
    。癎庢亦因風(fēng)動而發(fā),然寒風(fēng)則宜于獨活
    ,而痰火生風(fēng)
    ,非其治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秳e錄》療賊風(fēng)及百節(jié)痛風(fēng)
    ,無問久新,則芳香定竄
    ,固無微不至,亦防風(fēng)之流亞也
    。獨活氣味雄烈
    ,芳香四溢,故能宣通百脈
    ,調(diào)和經(jīng)絡(luò)
    ,通筋骨而利機關(guān)
    ,凡寒濕邪之痹于肌肉
    ,著于關(guān)節(jié)者,非利用此氣雄味烈之陳
    ,不能直達于經(jīng)脈骨節(jié)之間
    ,故為風(fēng)痹痿軟諸大證必不可少之藥。惟古時羌活獨活
    ,未嘗分別
    ,故古書以獨活通治內(nèi)外上下諸證
    ,凡頭面肢體
    ,無一不在獨活范圍之內(nèi)
    ,自宋以來,則羌活別為一條
    ,而芳香之氣
    ,尤為濃郁,則徹上旁行
    ,合讓羌活占其優(yōu)勝,而獨活之味較厚
    ,則以專治腰膝足脛等證
    。雖古人尚未明言,而海藏已謂羌活氣雄
    ,獨活氣細,石頑亦稱其升中有降
    ,皆隱然有上下之別
    ,頤業(yè)師朱氏家法,恒以獨活治下
    ,凡自腰及少腹以下
    ,通用獨活
    ,不僅風(fēng)寒濕氣痿痹酸痛
    ,可以立巳,即瘍證之發(fā)于陰分者
    ,未潰易消
    ,已潰易斂,功績顯然
    ,確乎可信,此古人未嘗明言之奧旨也
    。然如著痹痿BI諸侯
    ,又多氣血虛寒,不得流利
    ,茍非羌獨辛散
    ,亦難速效,則病本雖屬血虛
    ,又宜于養(yǎng)血滋液之中,參入宣絡(luò)溫運
    ,徐圖奏績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36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石長生
    拼音注音 : Shí Chánɡ Shēnɡ別名 : 丹草、長生草
    大青木
    竹葉心
    來源 : 慈竹屬植物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尚未能展開呈筒卷形的嫩葉。性味 : 甘
    、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