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大辭典》:膽星
拼音注音 : Dǎn Xīnɡ
別名 : 膽南星(《本草選旨》)
出處 : 《綱目》
來源 : 為天南星用牛膽汁拌制而成的加工品。
性狀 : 本品為塊狀或圓球形,表面黑色或棕黑色
,斷面色較淺
。質(zhì)韌或硬
,微有香氣
,味苦微辛。以色黑
、油潤
、嗅之不腥
、味不麻辣者為佳
。
歸經(jīng) : ①《藥品化義》:"入肝、膽。"②《本草再新》:"入心、肝 、肺三經(jīng)。"
性味 : ①《本草正》:"味苦 ,性涼。"②《藥品化義》:"味微辛而苦
,性涼。"
功能主治 : 清火化痰 ,鎮(zhèn)驚定痼。治中風(fēng)痰迷
,驚風(fēng)癲癇,痰火喘嗽
,頭風(fēng)眩暈
。①《本草正》:"治小兒急驚,實(shí)痰實(shí)火壅閉上焦
,氣喘煩躁
,焦渴脹滿。"②《本草匯言》:"治小兒驚風(fēng)驚痰
,四肢抽搐,大人氣虛內(nèi)熱
,熱郁生痰
。"③《藥品化義》:"主治一切中風(fēng)
、風(fēng)癇、驚風(fēng)
,頭風(fēng)
、眩暈
,老年神呆
,小兒發(fā)搐
,產(chǎn)后怔忡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2錢;或入丸劑。
復(fù)方 : ①治小兒風(fēng)熱壅毒,關(guān)膈滯塞,涼心壓驚:膽星一兩,入金、銀箔小者各十片,丹砂一錢半 ,龍腦,麝香各一字
。同研極細(xì),煉蜜和丸如雞頭實(shí)大
。每服一丸
,竹葉水化下
。(《圣濟(jì)總錄》袍龍丸)②治小兒痰迷不醒
,口流涎沫,手足拘攣:陳膽星一兩五錢
,犀角、羚羊角各一兩
,生龍齒七錢,白芥子五錢
,辰砂一錢
。陳米湯丸
,金箔衣。臨用以一丸擦胸背并敷臍
。(《理瀹駢文》膽星丸)③治痰涎喘急:膽星、天竺黃各三錢
,雄黃五分,朱砂五分
,牛黃、麝香各四分
。共為末,甘草水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
,淡姜湯稍冷服。(《痧證匯要》牛黃丸)
各家論述 : ①《本草正》:"膽星,七制九制者方佳。較之南星味苦性涼,故善解風(fēng)痰熱滯。"②《本草匯言》:"天南星
,前人以牛膽制之,名曰膽星
。牛膽苦寒而潤,有益肝鎮(zhèn)驚之功
,制星之燥而使不毒
。"③《藥品化義》:"膽星,意不重南星而重膽汁
,借星以收取汁用
,非如他藥監(jiān)制也,故必須九制則純
。是汁色染為黃
,味變?yōu)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性化為涼
,專入肝膽。假膽以清膽氣
,星以豁結(jié)氣
,大能益肝鎮(zhèn)驚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侗静荨费云涔θ缗|S者,即膽汁之精華耳
。"④張壽頤:"天南星,非制過不可用
,其生者僅可為止血定痛消腫外敷藥料中之輔佐品
。后世盛行牛膽制法
,今已久為通用之品
,則取用其開宣化痰之長,而去其峻烈傷陰之弊
。古稱南星大毒,然如此用之
,已可謂之無毒,法至善也
。但市肆中之所謂陳膽星者
,形色亦頗不一,惟以黑色潤如膏者為佳
,其枯硬干燥者
,亦不堪用
。"
制法 : 將生天南星放在清水內(nèi)反復(fù)漂至無麻辣感后,磨成細(xì)粉
。另以濾去雜汁、并入銅鍋熬過的等量牛膽汁
,與天南星粉末拌勻。待膽汁完全吸收
,曬至半干后,入臼內(nèi)打和
,切成小塊,日曬夜露至無腥味為度
。一法取天南星粉1斤
,加入牛膽汁1斤
,拌勻,日曬夜霹
,使干,經(jīng)蒸制后
,切成小塊。次年再加牛膽汁1斤
,拌勻
,露
、曬使干。第三年再加牛膽汁半斤拌勻
,露
、曬使干
。這樣色漸轉(zhuǎn)黑
,腥味亦漸消失。①《綱目》:"造膽星法:以南星生研末
,臘月取黃枯牛膽汁
,和劑納入膽中
,系懸風(fēng)處干之,年久者彌佳
。"②《增訂偽藥條辨》:"制造膽星法:臘月黃牛膽汁,拌漂凈生南星細(xì)末如稀糊
,仍入膽皮內(nèi),懸掛有風(fēng)無日處陰干
,至次年將皮剝?nèi)ピ傺屑?xì)
,用新臘牛膽同前制法
,曾手制至三年,其色猶黃白
,至九年才褐色耳,此沈萍如法
。其他如《本草明辨》制法
,臘月
,以漂天南星
、川貝母各半
,研極細(xì)末
,以黃牛膽一具上開-孔
,不令汁出
,將二味和入子膽中
,懸掛檐前風(fēng)日之中
,候干,去膽皮另換一膽
,如是者九次,茍能一年一次
,九岸成功者最佳。"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膽星
拼音注音 : Dǎn Xīnɡ
別名 : 膽南星
英文名 : Arisaema with Bile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制天南星細(xì)粉與牛、羊或豬膽汁拌制或生天南星細(xì)粉與牛 、羊或豬膽汁經(jīng)發(fā)酵而制成的加工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2.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3.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Arumerubescens Wall.;A.consanguineum Schott]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 生于山谷 、河岸
、草地
、草叢及竹林下。2.生于灌叢
、草地及林下
。3.生于荒地
、草坡
、灌叢及林下。4.生于海拔50-1200m的林下和溝旁
。資源分布:1.分布于華北
、華東
。中南
、西南及陜西等地
。2.分布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西北和西藏以外)。3.分布于除東北
、內(nèi)蒙古和新疆以外的大部分省區(qū)
。4.分布于東北
、華北及陜西
、寧夏
、山東
、江蘇、河南等地
。
原形態(tài) : 1.虎掌, 多年生草本。1-2年生塊莖近圓球形,三年以上塊莖由于側(cè)生2-5個乳頭狀小塊莖而呈扁柿形,直徑達(dá)6cm。葉自芽眼抽出,2-6叢生;葉片鳥足狀分裂,裂片5-13,卵狀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中裂片比例裂片長大,長15-18cm,寬約3cm。花序便2-4,亦自芽眼抽出,長15-30cm ;佛焰苞為匙狀披針形,問下漸變細(xì),色質(zhì)如葉
,宿存響穗花序雌花序軸部分與佛焰苞貼生,長1-3cm
,外側(cè)著花;雄花序軸部分游離
,長5-7mm;小花密集
,黃色;附屬器形如鼠尾
,長達(dá)15cm。漿果卵形
,熟時綠白色,易脫落布地
,當(dāng)年發(fā)芽長出新株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7月,果期6-10月。2.大南星,多年生草本。塊莖近圓球形,直徑2-5cm。葉常單一;葉柄卜部鞘狀,下部具膜質(zhì)鱗葉2-3;葉片鳥足狀分裂,裂片11-19
,線狀長圓形或倒被外形,中裂片比兩側(cè)短小
。花序柄從葉柄中部分出
;佛焰苞管部長3-6cm,綠白色
,喉部截形,外線反卷
,檐部卵狀披針形
,有時下彎呈盔狀
,淡綠色全淡黃色;向穗花序袖與佛焰苞完全分離
;肉穗花序兩性或雄花序單性
;兩性花序下部雌花序長約2cm
,花密,上都雄花序長約3cm
,花疏;單性雄花序長3-5cm
,粗3-5mm
;附屬器基部直徑0.5-1cm
,長達(dá)20cm
,伸出佛焰苞喉部后呈“之”字形上升
。果序近圓錐形
,漿果熟時紅色,佛焰苞枯萎而效果序裸露
。種子黃紅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5月,果期6-9月
。3.一把傘南星,多年生草本
。塊莖近圓球形
,直徑達(dá)6cm
。鱗葉紫紅色或綠白色,間有褐色斑塊
。葉單一;柄長達(dá)70cm
,中部以下具葉鞘;葉片放射狀分裂
,裂片7-20
,披計(jì)形或長圓形
,長7-24cm ,寬1-4cm
,長漸尖或延長為線尾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ㄐ虮匀~輛中部分出
,短于葉柄
;佛焰苞顏色多樣,綠色問有白色條紋或淡紫色至深紫色中夾雜著綠色
、白色條紋;喉部擴(kuò)展,邊緣外卷
,檐部寬大
,三角狀卵形至長圓卵形
,光瑞延伸為長達(dá)15cm的線尾
;肉穗花序
;雌花序輪在下部,中性花序軸位于中段
,緊接雄花序軸,其上為長約5cm的棒狀附屬器
。果序成熟時裸露
,漿果紅色
。種子1-2,球形
,淡褐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6月
,果期8-9月
。4.東北天南星
,與天南星及一把傘南星的區(qū)別為:本葉
;葉柄長17-30cm
,下部1/3具鞘
,紫色
;葉片鳥足狀分裂
,裂片5
,倒卵狀被針形或橢圓形,先端短漸尖或銳尖
,基部楔形
,中裂片具長約2cm的柄,長7-12cm
,寬4-7cm,例裂片具長約1cm
。共同的柄
,全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ㄐ虮逃谌~柄,佛焰苞綠色或紫色具白色條紋
;肉穗花序單件
;雄花序年約2cm
,花疏
;雌花序長約1cm
;各附屬器具短柄,棒狀
。漿果紅色;種子4顆
,紅色
。肉穗花序軸常于果期增大
,果落后紫紅色
。
性狀 : 性狀鑒別,本品呈方塊狀或圓柱狀,棕黃色、灰棕色或棕黑色。質(zhì)硬。氣微腥,味苦。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粉末淡黃棕色
。①薄壁細(xì)胞類圓形
,充滿糊化淀粉粒
。②草酸鈣針晶束長20-90μm
。③螺紋及環(huán)紋導(dǎo)管直徑8-60μm
。
炮制 : 將生天南星放在清水內(nèi)反復(fù)漂至無麻辣感后,磨成細(xì)粉 。另以濾去雜汁、并入銅鍋熬過的等量牛膽汁
,與天南星粉末拌勻。待膽汁完全吸收
,曬至半干后,入臼內(nèi)打和
,切成小塊,日曬夜露至無腥味為度
。一法取天南星粉1斤,加入牛膽汁1斤
,拌勻,日曬夜露
,使干
,經(jīng)蒸制后
,切成小塊
。次年再加牛膽汁1斤
,拌勻
,露
、曬使干
。第三年再加牛膽汁半斤拌勻
,露
、曬使干。這樣色漸轉(zhuǎn)黑
,腥味亦漸消失。1.《綱目》:造膽星法:以南星生研末
,臘月取黃牯牛膽汁,和劑納入膽中
,系懸風(fēng)處干之,年久者彌佳
。2.《增訂偽藥條辨》:制造膽星法:臘月黃牛膽汁,拌漂凈生南星細(xì)末如稀糊
,仍入膽皮內(nèi)
,懸掛有風(fēng)無日處陰干
,至次年將皮剝?nèi)ピ傺屑?xì),用新臘牛膽同前制法
,曾手制至三年,其色猶黃白
,至九年才褐色耳,此沈萍如法
。其他如《本草明辨》制法
,臘月,以漂天南星
、川貝母各半,研極細(xì)末,以黃牛膽一具上開一孔
,不令汁出,將二味和入于膽中
,懸掛檐前風(fēng)日之中
,候干
,去膽皮另換一膽
,如是者九次
,茍能一年一次
,九年成功者最佳。
鑒別 : 理化鑒別,取本品粉末0.2g
,加水5ml
,振搖,濾過
。取濾液2ml置試管中,加新制的糖醛溶液(1-100)0
。5ml,沿管壁加硫酸2ml
,兩液接界處即顯棕紅色環(huán)
。
歸經(jīng) : 肝;膽
;肺經(jīng)
性味 : 味苦;微辛;性涼
功能主治 : 清火化痰;熄風(fēng)定驚。主中風(fēng);驚風(fēng);癲癇;頭痛;眩暈;喘嗽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復(fù)方 : ①治小兒風(fēng)熱壅毒,關(guān)隔滯塞,涼心壓諒:膽星一兩
,入金
、銀箔小者各十片
,丹砂一錢半
,龍腦、麝香各一字
。同研極細(xì),煉蜜和丸如雞頭實(shí)大
。每服一丸
,竹葉水化下
。(《圣濟(jì)總錄》抱龍丸)②治小兒痰迷不醒,口流涎沫
,手足拘攣:陳膽星一兩五錢,犀角
、羚羊角各一兩
,生龍齒七錢
,白芥子五錢
,辰砂一錢
。陳米湯丸,金箔衣
。臨用以一丸擦胸背并敷臍
。(《理瀹駢文》膽星丸)③治痰涎喘急:膽星
、天竺黃各三錢,雄黃五分
,朱砂五分
,牛黃、麝香各四分
。共為末
,甘草水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
,淡姜湯稍冷服。(《痧證匯要》牛黃丸)
各家論述 : 1.《本草正》:膽星,七制九制者方佳。較之南星味苦性涼
,故善解風(fēng)痰熱滯。2.《本草匯言》:天南星
,前人以牛膽制之,名曰膽星
。牛膽苦寒而潤
,有益肝鎮(zhèn)驚之功
,制星之燥而使不毒
。3.《藥品化義》: 膽星
,意不重南星而重膽汁,借星以收取汁用
,非如他藥監(jiān)制也
,故必須九制則純。是汁色染為黃
,味變?yōu)榭啵曰癁闆觯瑢H敫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假膽以清膽氣,星以豁結(jié)氣
,大能益肝鎮(zhèn)驚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侗静荨费云涔θ缗|S者
,即膽汁之精華耳
。4.張壽頤:天南星,非制過不可用
,其生者僅可為止血定痛消腫外敷藥料中之輔佐品
。后世盛行牛膽制法,今巳久為通用之品
,則取用其開宣化痰之長,而去其峻烈傷陰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