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Fó Jiǎ Cǎo
別名 : 火燒草 出處 : 《本草圖經(jīng)》 來源 : 為景天科植物佛甲草的全草 生境分布 : 生于山野水濕地及巖石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全體無毛。莖纖細傾臥,長10~15厘米,著地部分節(jié)節(jié)生根。葉3~4片輪生,近無柄,線形至倒披針形,長2~2.5厘米,先端近短尖,基部有短矩。聚傘花序頂生,花黃色,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性味 : 甘,寒。①《本草圖經(jīng)》:"味甘,寒,微毒。"②《貴陽民間藥草》:"甘淡,寒,無毒。"③《浙江民間草藥》:"味酸,性涼,微毒。" 功能主治 : 清熱,消腫,解毒。治咽喉腫痛,癰腫,疔瘡,丹毒,燙傷,蛇咬傷,黃疸,痢疾。①《本草圖經(jīng)》:"爛研如膏,以貼湯火瘡毒。"②《綱目拾遺》:"治癰疔,便毒,黃疸,喉癬。"③《嶺南采藥錄》:"治紅、白痢疾,水煎服;搗爛敷瘡散毒。"④《廣州植物志》:"搗汁服能退熱,止渴,止赤 用法用量 : 外用:搗敷或搗汁含漱、滴眼。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0.5~1兩);或搗汁。 復(fù)方 : ①治喉火:狗牙瓣五錢,搗爛,加蛋清沖開水服。(《貴陽民間藥草》)②治咽喉腫痛:鮮佛甲草二兩。搗絞汁,加米醋少許,開水一大杯沖漱喉,日數(shù)次。(《閩東本草》)③治喉癬:狗牙半支搗汁,加陳京墨磨汁,和勻漱喉,日咽四、五次。(《救生苦?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Fó Jiǎ Cǎo 別名 : 火燒草、火焰草、佛指甲 英文名 : Linear Stonecrop Herb, Herb of Linear Stonecrop 出處 : 出自《本草圖經(jīng)》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景天科植物佛甲草的莖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山陰濕處或山坡 原形態(tài) : 佛甲草 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高10-20cm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陰涼、濕潤環(huán)境,怕嚴(yán)寒。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夾沙土較好,過粘或積水的地不宜栽培。栽培技術(shù) 用扦插繁殖,4、5月在選好的土地上作畦,按行株距25cm×25cm栽種。栽時,剪取莖技,長10-15cm,每穴栽3-4根,栽深3-5cm,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由于佛甲草喜陰涼環(huán)境,若成畦栽種,畦邊可套種1行玉米。 性狀 : 性狀鑒別 根細小。莖彎曲,長7-12cm,直徑約1mm;表面淡褐色至棕褐色,有明顯的節(jié),偶有殘留的不定根。葉輪生,無柄;葉片皺縮卷曲,多脫落,展平后呈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1-2cm,寬約lmm。聚傘花序頂生;花小,淺棕色。果為蓇葖果。氣微,味淡。以葉多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金圣草素(chrysoeriol),紅車軸草素(pratensein),香豌顯甙(orobo-side),香碗豆甙-3'-甲醚(orobo-side-3'-methylether),三十三烷(tritriacontane)及δ-谷甾醇(δ-sitosterol)。 歸經(jīng) : 心;肺;肝;脾經(jīng) 性味 : 甘;淡;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利濕;止血。主咽喉腫痛;目赤腫毒;熱毒癰腫;疔瘡;丹毒;纏腰火丹;燙火傷;毒蛇咬傷;黃疸;濕熱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槐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崩漏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 各家論述 : 1.《本草圖經(jīng)》:爛研如膏,以貼湯火瘡毒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42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中華本草》:佛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