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Gěnɡ Tōnɡ Cǎo
別名 : 白梗通(《本草正義》),野通草、氣通草 出處 : 《飲片新參》 來源 : 為豆科植物田皂角莖的木質(zhì)部 生境分布 : 主產(chǎn)江蘇 原形態(tài) : 植物形態(tài)詳"合萌"條 性狀 : 干燥莖的木質(zhì)部分 炮制 : 去凈灰塵及殘根,搶水洗凈 性味 : ①《本草正義》:"味淡 注意 : 《飲片新參》:"溲多者忌用。" 功能主治 : 清熱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2錢 各家論述 : 《本草正義》:"白梗通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Gěnɡ Tōnɡ Cǎo 別名 : 白梗通 英文名 : leaf of Common Aeschynomene 出處 : 出自《飲片新參》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田皂角莖的木質(zhì)部。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eschynomene indica L.采收和儲(chǔ)藏:9-10月拔起全株,除去根、枝葉及莖頂端部分,剝?nèi)デo皮,取木質(zhì)部,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潮濕地或水邊。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田皂角 一年生亞灌木狀草本,高30-100cm,無毛;多分枝。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托葉膜質(zhì),披針形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呈圓柱狀,上端較細(xì),長達(dá)40cm,直徑1-3cm。表面乳白色,平滑,具細(xì)密的縱紋,并有皮孔樣凹點(diǎn)及枝痕,質(zhì)輕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不平坦,隱約可見同心性環(huán)紋,中央有小孔。氣微,味淡 化學(xué)成分 : 梗通草種子中含脂肪酸,液體石蠟(nujols),油醇(oleyl alcohol)和甾醇(sterols):△5,7-甾醇(△5,7-sterol),二氫-β-谷甾醇(dihydro-β-sitosterol)等。 炮制 : 去凈灰塵及殘根,搶水洗凈,潤4-5小時(shí),切成斜片,曬干。 歸經(jīng) : 肝;膀胱經(jīng) 性味 : 淡、微苦;涼;平 注意 : 《飲片新參》:溲多者忌用。 功能主治 : 清熱,利尿,通乳,明目。主熱淋,小便不利,水腫,乳汁不通,夜盲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 各家論述 : 1.《飲片新參》:清化濕熱,利水通淋。2.《安徽藥材》:清濕熱,消水腫,下乳,催生。治淋病,小便不利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54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下一篇:
橄欖
《中華本草》:梗通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