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大辭典》:橄欖
拼音注音 : Gǎn Lǎn
別名 : 橄欖子(《南州異物志》),橄棪(孟詵),忠果(《記事珠》),青果(《宛陵集》),青子(《東坡詩集》)
,諫果(《齊東野語》),青橄欖(《海槎余錄》)
,白欖(《廣東新語》),黃欖
、甘欖(《陸川本草》)
。
出處 : 《日華子本草》
來源 : 為橄欖科植物橄欖的果實。果實成熟后采摘
,曬干或陰干,或用鹽水浸漬后曬干
。
生境分布 : 分布廣東、廣西、福建
、四川
、云南
、臺灣等地。產(chǎn)廣東
、廣西、福建
、四川等地
。
原形態(tài) : 常綠喬木,高10米以上
。樹皮淡灰色,平滑
;幼芽
、新生枝、葉柄及葉軸均被極短的柔毛
,有皮孔。單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
,長15~30厘米
;小葉11~15片,對生
,矩圓狀披針形,長6~15厘米
,寬2.5~5厘米
,先端漸尖
,基部偏斜
,全緣,禿凈
,網(wǎng)脈兩面均明顯
,下面網(wǎng)脈上有小窩點
,略粗糙
。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
,與葉等長或略短;萼杯狀
,通常3裂,很少5裂
;花瓣3~5枚
,白色
,芳香
,長約為萼之2倍;雄蕊6枚
;雌蕊1枚,子房上位
。核果卵形
,長約3厘米,初時黃綠色
,后變黃白色
,有皺紋。硬核內有種子1~3顆
。花期5~7月
。果期8~10月
。
性狀 : 鮮橄欖:呈梭形 ,兩端鈍圓
,或漸尖,長可達3~4厘米
,粗約1.5~2厘米。外表碧綠或黃綠色
,時日較久者呈烏黃色
,平滑
,微帶光澤
。頂端有細小黑色的突起,基部有果柄痕跡
。果肉頗厚實,內面黃白而多汁液
。果核呈梭形
,棕褐色
,具6條棱線
;質堅硬不易碎。核的橫切面可見3個孔洞
,其中各有一粒細長梭形的種子;種皮紅棕色
,種仁白色
,油潤,有香氣
,無臭
,味澀微酸,嚼之有回甜
。以個大、肉厚
、色青綠者為佳
。干橄欖:外形同上
,外表棕褐色或紫棕色
,皺縮,有多數(shù)凹凸不平的皺紋
。果肉較薄,棕褐色或灰棕色
,質堅韌
,可與果核分離
,內核性狀與鮮者無異
。味甜,酸澀味較差
。以個大、肉厚
;色灰綠
、無烏黑斑者為佳
。
化學成分 : 果實含蛋白質1.2%,脂肪1.09% ,碳水化物12%
,鈣0.204%
,磷0.046%
,鐵0.0014%,抗壞血酸0.02%
。種子含揮發(fā)油7~8%,以及香樹脂醇等
。
歸經(jīng) : 入肺、胃經(jīng)。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胃二經(jīng)。"②《本草匯言》:"入手太陰、足陽明經(jīng)。"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jīng)。"
性味 : 甘澀酸,平。①《本草衍義》:"味澀,久食則甘。"②《滇南本草》:"味甘酸,性平。"③《本草再新》:"味甘澀,性寒。"
功能主治 : 清肺,利咽,生津,解毒。治咽喉腫痛,煩渴,咳嗽吐血,菌痢
,癲癇,解河豚毒及酒毒
。①孟詵:"主河豚毒,汁服之。"②《日華子本草》:"開胃,下氣
,止瀉。"③《開寶本草》:"主消酒
。"④《本草衍義》:"嚼汁咽治魚鯁。"⑤《滇南本草》:"治一切喉火上炎
,大頭瘟癥
。能解濕熱
、春溫
,生津止渴,利痰
,解魚毒、酒
、積滯
。"⑥《綱目》:"治咽喉痛,咀嚼咽汁
,能解一切魚鱉毒。"⑦《本草通玄》:"固精
。"⑧《本經(jīng)逢原》:"令痘起發(fā)
。"⑨《本草再新》:"平肝開胃
,潤肺滋陰
,消痰理氣,止咳嗽
,治吐血。"⑩《隨息居飲食譜》:"涼膽息驚
。"⑾《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神經(jīng)病癲癇
,配合明礬煮成流膏用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5~3錢;燒存性研末
、搗汁或熬膏
,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
。
復方 : ①治時行風火喉痛,喉間紅腫:鮮青果、鮮萊菔
,水煎服。(《王氏醫(yī)案》青龍白虎湯)②治酒傷昏悶:橄欖肉十個
,煎湯飲。(《本草匯言》)③治心痛
、胃脘痛:鹽腌咸(橄)欖去核
,以鮮明人中黃人滿,用紙及泥包好煅透
,滾水調下。(《本草求原》)④治腸風下血:橄欖燒灰(存性)研末
,每服二錢
,米飲調下
。(《本草求真》)⑤治河豚魚鱉諸毒
,諸魚骨哽:橄欖搗汁或煎濃湯飲。無橄欖以核研末或磨汁服
。(《隨息居飲食譜》)⑥治唇裂生瘡:橄欖炒研,豬脂和涂之
。(《綱目》)⑦治牙齒風疳:用橄欖燒研
,入麝香少許貼之
。(《圣惠方》)⑧治下部疳瘡:橄欖
,燒存性研末,油調敷之
,或加兒茶等分。(《乾坤生意》)
臨床應用 : ①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取鮮橄欖連核100克,加水200毫升
,放入砂鍋內用文火煎2~3小時。使成100毫升
,過濾。成人日服3~4次
,每次2S~30毫升
,連續(xù)服至大便性狀恢復正常,大便次數(shù)每日1~2次后停藥
。一般療程為5天
。如大便性狀未見改善,培養(yǎng)陽性者
,則取煎液50毫升,加水50毫升行保留灌腸
,每日1~2次
,連續(xù)3天
。臨床治療急性菌痢49例
,服藥后平均12小時退熱,大便次數(shù)恢復正常為2.8天
,大便性狀改善為3.8天,大便培養(yǎng)陰性時間為4.1天
。②治療皮膚病用橄欖煎液濕敷治療急性炎癥性皮膚病
,有收斂
、消炎及減少滲出的作用
。據(jù)觀察,陰囊潰瘍
、女陰潰瘍及重型多型滲出性紅斑,用藥后潰瘍面即迅速停止?jié)B液
,黃色分泌物減少
,傷口疼痛減輕,肉芽生長
,傷口很快愈合;對濕疹皮炎亦有停止?jié)B液的作用
,制劑及用法:取生橄欖2斤搗爛
,加水1000毫升
,用文火煎成藥液1000毫升
,靜置半小時,去渣
。用紗布浸蕩液濕敷,每日3次
。對潰瘍早期以冷敷較好
,至炎癥穩(wěn)定后可以改用熱敷(溶液溫度約40~50℃);濕敷后創(chuàng)面蓋以凡士林紗布
。對濕疹皮炎,同時配合抗過敏藥
、維生素C及外用鋅氧油等
。
各家論述 : 《本草經(jīng)疏》:"橄欖,《本經(jīng)》味酸甘
,今嘗之先澀而后甘,肺胃家果也
。能生津液,酒后嚼之不渴
,故主消酒
,甘能解毒,故療鯸鮐毒
。鯸鮐即河豚也。"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橄欖
拼音注音 : Gǎn Lǎn
別名 : 橄欖子、余甘子、橄棪、忠果、青果、青子 、諫果、青橄欖
、白欖
、黃欖
、甘欖
。
英文名 : Chinese White Olive, fruit of White canarium
出處 : 出自《日華子本草》;1.《嶺表錄異》:橄欖樹 ,有野生者,子繁樹竣.不可梯緣,但刻其根下方寸許
,納鹽于其中
,一夕,子皆自落
。樹枝節(jié)上,生脂膏如桃膠
,油人采之
,和其皮葉煎之,調如黑餳
,謂之橄欖糖
。用泥船損,干后堅于膠漆
,著水益干耳。2.《開寶本草》:橄欖
,其樹似木梭子樹而高
,端直
,其形似生訶子無棱瓣
。生嶺南,八月
、九月采。又有-種名波斯橄欖
,色類亦相似
,其形核作二瓣,可以蜜債食之
,生邑州。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橄欖科植物橄欖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narium album (Lour.)Raeusch.[Pimela alba Lour.]采收和儲藏:培育6-7年結果,8-9月待果實外皮呈綠色帶微黃時采摘,洗凈,鮮用或用微火烘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海拔的雜木林中,有栽培。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 、廣東
、海南
、廣西、四川
、貴州
、云南等地
。
原形態(tài) : 橄欖 常綠喬木,高10-20m。有膠粘性芳香的樹脂。樹皮淡灰色,平滑;幼枝、葉柄及葉輪均被極短的柔毛,有皮孔。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長15-30cm;小葉11-15,長圓狀披針形,長6-15cm,寬2.5-5cm,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全緣,禿凈,網(wǎng)脈兩面均明顯,下面網(wǎng)脈上有小窩點,略粗糙。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與葉等長或略短;萼杯狀,3淺裂
,稀5裂
;花瓣3-5白色,芳香
,長約為萼之2倍;雄蕊6
,插生于環(huán)狀花盤外側
;雌蕊1,子房上位
。核果卵形,長約3cm
,初時黃綠色
,后變黃白色
,兩端銳尖
。花期5-7月
,果期8-10月
。
栽培 : 生物學特性 喜高溫多濕氣候,平均溫度20-22℃生長最為適宜。不耐寒,霜凍較嚴重地區(qū)易受凍害。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上為好。幼樹期可與豆類作物套作。栽培技術 用種子、嫁接繁殖。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秋后來收成熟果實,用開水浸泡3-5min,使果肉與果核分離
,取出果核
,用溫沙層積處理始能發(fā)芽
。2-3月播種
,按行距30cm開溝,株距12-15cm播種1顆
,覆土,蓋草
,澆水
。1顆種子可出苗3-4株。出苗后揭去蓋草
,除弱留壯
,勤除雜草
,春、夏
、秋季追施人畜糞肥。培育2年移栽或作嫁接的砧木用
。嫁接繁殖
,切接法:4-5月實生苗作砧木,再從優(yōu)良品種的母株上選取2年生枝條作接穗
,進行嫁接。芽接在定植后2-3年進行
。嫁接苗成活后培育1年
,春季移栽,按行株距10m×8m開穴
,穴底先施土雜肥,幼苗栽種時要剪去部分葉片
,削平大根傷口
,并用火將傷口燒焦,以免流膠腐爛
。每穴栽1株
,填土壓實,土稍高于地面
,澆水。田間管理 幼苗期要勤除草松土
、施肥
。結果后追肥2次,可在萌芽時和采果后進行
,追施人畜糞肥、廄肥
、河泥等
。株高2m左右,需整枝修剪
,僅留3-4個主枝及3-4個側枝,側技過多時
,要從基部剪除
,測枝過強
,則要摘心
。經(jīng)常要培土,保護根部
。寒冷地區(qū)
,冬季包草防凍
。病蟲害防治 有星天牛幼蟲
、小金龜子等為害。
性狀 : 性狀鑒別 果實紡錘形,兩端鈍尖,長2.5-4cm
,直徑1-1.5cm
。表面棕黃色或黑褐色,有不規(guī)則深皺紋
。果肉厚,灰棕色或棕褐色
。果核(內果皮)梭形
,暗紅棕色
,表面具縱棱3條
,其間各有2條弧形彎曲的溝
;質堅硬,破開后其內多分3室
,各有種子1顆。外種皮黃色
,常緊貼于內果皮上
,內種皮紅棕色,膜質
,胚乳極薄,子葉2片
。氣無
,果肉味澀,久嚼微甜
。以個大、堅實
、肉厚、味先澀后甜者為佳
。顯微鑒別 果皮橫切面:外果皮表皮細胞1列,細胞呈類長方形
,切向排列
,內含黃棕色物,外被角質層
。中果皮為數(shù)10列薄壁細胞,有維管束和色素物分布
,亦有橫向導管散在
。草酸鈣簇晶甚多,直徑4-45μm
,草酸鈣方晶邊長2.5-7.5μm。頹廢細胞數(shù)列
,徑向或切向排列
。內果皮堅硬,由石細胞組成
。
化學成分 : 果實含蛋白質1.2%,脂肪1.09 %,碳水化合物12%,鈣0.204%,磷0.046% ,鐵0.0014%
,抗壞血酸0.02%。種子含揮發(fā)油及香樹脂醇等
,種子油中含多種脂肪酸:已酸(hexanoic acid),辛酸(octanoic acid)
,癸酸(decanoic acid)
,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寇酸(myris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亞麻酸(linolenic acid)等。莖葉中含短葉老鸛草素(brevifolin)
,金絲桃甙(hyperin),并沒食子酸(ellagic acid)
,a-香樹脂醇(a-amyrin)
,β-香樹脂醇(β-amyrin)
,3-表-a-香樹脂醇(3-epi-a-amyrin)
,3-表-β-香樹脂醇(3-ePi-β-amyrin),烏蘇-12-烯-3a
,16β-二醇(urs-12-ene-3a,16β-diol)
,烏蘇-12-烯-3β
,16β-二醇(urs-12-ene-3β,16β-diol),齊墩果-12-烯-3a
,16β二醇(olean-12-ene-3a,16β-diol)等成分
。
藥理作用 : 保肝作用:熊果-12-烯-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