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Hái Zǎo Shí
別名 : 小海浮石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珊瑚藻科植物太平洋石枝藻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潮間帶2-3m或更深處的礁石上或牡蠣殼等基質(zhì)上 原形態(tài) : 1.太平洋石枝藻 藻體紫紅色或暗紅色,皮殼狀,徑4-8cm,厚1-2mm,重度鈣化,表面有許多分枝狀瘤狀突起,高2-6mm,徑2-4mm,基部均已融合在一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呈珊瑚樣不規(guī)則塊狀,大小不一,灰白色或灰黃色。表面較光滑,但可見藻體突枝,呈瘤狀,有的附著基質(zhì)。體較重,質(zhì)硬脆,斷面較疏松。氣微腥,味微咸。 功能主治 : 清肺止咳;化痰軟堅(jiān);利水通淋。主肺熱咳喘;痰稠;吐血;瘰疬癭瘤;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 復(fù)方 : 義取海中藻體鈣化而成的石狀物。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69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