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紅花
拼音注音 : Hónɡ Huā
別名 : 草紅花
英文名 : FLOS CARTHAMI
來源 : 本品為菊科植物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夏季花由黃變紅時采摘取管狀花,注意勿傷基部的子房,除去雜質(zhì),陰干或微火烘干,此時質(zhì)較軟
,色深紅最佳
。(采收花朵時,應(yīng)趁早晨露水未干
、苞葉銳刺較軟時進(jìn)行
,但也不宜過早
。)
性狀 : 本品為不帶子房的管狀花,長1~2cm。表面紅黃色或紅色。花冠筒細(xì)長,先端5裂,裂片呈狹條形,長5~8mm。雄蕊5,花藥聚合成筒狀,黃白色;柱頭長圓柱形,頂端微分叉。質(zhì)柔軟。氣微香
,味微苦。
貯藏 : 置陰涼干燥處,防潮,防蛀。
鑒別 : (1) 本品粉末橙黃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ü凇⒒ńz、柱頭碎片多見,有長管道狀分泌細(xì)胞,常位于導(dǎo)管旁,直徑約至 66μm,含黃棕色至紅棕色分泌物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ü诹哑敹吮砥ぜ?xì)胞外壁突起呈短絨毛狀。柱頭及花柱上部表皮細(xì)胞分化成圓錐形單細(xì)胞毛,先端尖或稍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ǚ哿n悎A形、橢圓形或橄欖形,直徑約至 60μm,具3 個萌發(fā)孔,外壁有齒狀突起。草酸鈣方晶存在于薄壁細(xì)胞中,直徑2~6μm。(2) 取本品粉末0.5g,加80%丙酮溶液 5ml,密塞,振搖15分鐘,靜置,吸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紅花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
,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H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水-甲醇(7:2:3:0.4) 為展開劑
,展開
,取出,晾干
。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
歸經(jīng) : 歸心、肝經(jīng)。
性味 : 辛,溫
。
注意 : 孕婦慎用。
功能主治 : 活血通經(jīng),散瘀止痛
。用于經(jīng)閉,痛經(jīng)
,惡露不行
,癥瘕痞塊,跌撲損傷
,瘡瘍腫痛
。
用法用量 : 3~9g。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紅花
拼音注音 : Hónɡ Huā
別名 : 紅藍(lán)花(《金匱要略》),刺紅花(《四州中藥志》),草紅花(《陜西中藥志》)。
出處 : 《本草圖經(jīng)》
來源 : 為菊科植物紅花的花。5~6月當(dāng)花瓣由黃變紅時采摘管狀花,曬干、陰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 全國各地多有栽培。主產(chǎn)河南、浙江、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 紅花,又名:黃藍(lán)(《博物志》),紅藍(lán)(崔豹《古今注》)
,紅花草(《履巉巖本草》)
,紅花菜(《救荒本草》)。一年生草本
,高30~90厘米
,全體光滑無毛。莖直立
,基部木質(zhì)化
,上部多分枝。葉互生
,質(zhì)硬
,近于無柄而抱莖;卵形或卵狀披針形
,長3.5
、9厘米,寬1~3.5厘米
,基部漸狹
,先端尖銳,邊緣具刺齒
;上部葉逐漸變小
,成苞片狀,圍繞頭狀花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ㄐ虼螅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總苞片多列
,外面2~3列呈葉狀,披針形
,邊緣有針刺
;內(nèi)列呈卵形,邊緣無刺而呈白色膜質(zhì);花托扁平
;管狀花多數(shù)
,通常兩性,橘紅色
,先端5裂
,裂片線形;雄蕊5
,花藥聚合
;雌蕊1,花柱細(xì)長
,伸出花藥管外面
,柱頭2裂,裂片短
,舌狀。瘦果橢圓形或倒卵形
,長約5毫米
,基部稍歪斜,白色
,具4肋
。花期6~7月
。果期8~9月
。
性狀 : 干燥的管狀花,長約1.5厘米,橙紅色
,花管狹細(xì),先端5裂
,裂片狹線形
,長5~7毫米,雄蕊5枚
,花藥黃色
,聯(lián)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
,其中央有柱頭露出
。具特異香氣,味微苦
。以花片長
、色鮮紅、質(zhì)柔軟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 紅花含紅花黃色素及紅花甙 。紅花甙經(jīng)鹽酸水解
,得葡萄糖和紅花素。還含15α
,20β-二羥基-Δ4-娠烯-3-酮
。另尚含脂肪油稱紅花油,是棕櫚酸
、硬脂酸
、花生酸、油酸
、亞油酸
、亞麻酸等的甘油酯類。葉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藥理作用 : ①對子宮的作用煎劑對小鼠 、豚鼠
、兔、犬
、貓之離體
、在位子宮及家兔子宮瘺均有興奮作用,但弱于番紅花煎劑
。早年報告之紅花的藥理研究品種未經(jīng)鑒定
,結(jié)果亦頗多未定之處。②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作用煎劑與番紅花煎劑性質(zhì)相似
,對麻醉動物有降壓
、抑制心臟等作用,但較弱
。在離體兔耳標(biāo)本上
,有收縮血管的作用。冠心2號方(丹參:紅花:赤芍:川芎:降香=2:1:1:1:1)水溶部分對犬在體冠狀動脈(電磁流量計測定)及股動脈有擴(kuò)張作用
;其水
、煎劑給大鼠連續(xù)4天,對垂體后葉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則無作用
。此外
,紅花水提取液10毫克/公斤靜脈注射,對麻醉狗的冠脈流量(冠狀竇插管法)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水提取液對血壓無明顯影響
,而乙醇提取液(100~300毫克/公斤)則能使血壓下降。對小鼠能增強其耐缺氧(置鼠于250毫升密閉廣口瓶中
,觀察死亡時間)能力
。③其他作用對高膽甾醇血癥的家兔
,口服紅花油1克/公斤/日,可降低血清中總膽甾醇
、總脂
、三硝酸甘油酯吸非酯化脂肪酸的水平,口服冠心2號方浸膏(10毫升/只/天)可使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之家兔的血清膽甾醇
、中性脂肪和β-脂蛋白顯著降低
,主動脈壁的總膽甾醇和總脂量也較低,主動脈壁內(nèi)膜斑塊的面積及厚度以及冠狀動脈前降枝和心肌內(nèi)小動脈的病變均減輕
,斑塊的脂質(zhì)染色比對照組較不均勻和脂質(zhì)向中層移動
,說明斑塊有消退的傾向,但組織生化與形態(tài)觀察指標(biāo)按統(tǒng)計方法處理并無顯著性
。紅花油也能興奮某些平滑肌器官如小腸
、支氣管等。冠心2號方對離體大鼠回腸有抑制作用
,并能拮抗乙酰膽堿所引起的腸管痙攣
。紅花毒性遠(yuǎn)較番紅花為小:飼料中混入6%的紅花藥粉飼養(yǎng)小鼠1個月以上
,未見體重下降
,如增至8~10%時,體重下降
,高達(dá)15%時才引起死亡
;而番紅花混入2%即可使小鼠在1個月以后出現(xiàn)體重減輕
,再增加即出現(xiàn)死亡
。
炮制 : 揀凈雜質(zhì),除去莖葉 、蒂頭
,曬干。
歸經(jīng) : 入心 、肝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肝二經(jīng)
。"②《本草經(jīng)解》:"入足厥陰肝經(jīng)
,手太陰肺經(jīng)。"③《本草再新》:"入肝
、腎二經(jīng)
。"
性味 : 辛,溫。①《開寶本草》:"辛,溫,無毒。"②《湯液本草》:"辛而甘溫苦。"
注意 : 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 活血通經(jīng),去瘀止痛。治經(jīng)閉,癥瘕,難產(chǎn),死胎,產(chǎn)后惡露不行、瘀血作痛,癰腫,跌撲損傷。①《唐本草》:"治口噤不語,血結(jié),產(chǎn)后諸疾。"②《開寶本草》:"主產(chǎn)后血運口噤,腹內(nèi)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蠱毒下血。"③《本草蒙筌》:"喉痹噎塞不通,搗汁咽。"④《綱目》:"活血,潤燥,止痛,散腫,通經(jīng)。"⑤《本草正》:"達(dá)痘瘡血熱難出
,散斑疹血滯不消。"⑥《本草再新》:"利水消腫
,安生胎
,墮死胎。"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2錢
;入散劑或浸酒,鮮者搗汁
。外用:研末撒
。
復(fù)方 : ①治女子經(jīng)脈不通,如血膈者:好紅花(細(xì)擘)、蘇枋木(捶碎)、當(dāng)歸等分。細(xì)切,每用一兩,以水一升半,先煎花、木:然后入酒一盞,并當(dāng)歸再煎,空心食前溫服。(《朱氏集驗醫(yī)方》)②治熱病胎死:紅花酒煮汁,飲二、三盞。(《婦人良方補遺》)③治胎衣不下:紅花酒煮汁,飲二、三盞。(《產(chǎn)乳集驗方》)④治婦人六十二種風(fēng)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lán)花一兩。以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未止再服。(《金匱要略》紅藍(lán)花酒)⑤治一切腫:紅藍(lán)花,熟揉搗取汁服之。(《外臺秘要方》)⑥治喉痹壅塞不通者:紅藍(lán)花搗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差為度
。如冬月無濕花
,可浸干者濃絞取汁
,如前服之
。(《海上集驗方》)⑦治聤耳,累年膿水不絕
,臭穢:紅花一分
,白礬一兩(燒灰)。上件藥
,細(xì)研為末
,每用少許,納耳中
。(《圣惠方》)⑧治跌打及墻壁壓傷:川麻一分
,木香二分
,紅花三分,甘草四分
。均生用
,研末,黃酒送下
。(《急救便方》)⑨治褥瘡:紅花適量
,泡酒外搽。(《云南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 ①治療急慢性肌肉勞損用紅花制成5%的注射液,在痛點或循經(jīng)取穴注射
。針頭刺入后先行提插,待患者有酸麻脹感后再注入藥液
,每穴0.5~1毫升
,每天或隔天1次,療程視病情而定
。觀察132例
,經(jīng)治3~15次后,痊愈51例(37.8%)
,顯效49例(37.1%)
,好轉(zhuǎn)21例(15.9%),無效11例(8.3%)
,有效率達(dá)90.8%
。有的注射5~6次即愈,1年多未見復(fù)發(fā)
。治程中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yīng)
;有的首次注射后有酸痛加重現(xiàn)象,以后多能逐漸減輕
,一般仍繼續(xù)治療
,不需使用輔助藥物。②治療砸傷
、扭傷所致的皮下充血
、腫脹等取干紅花按1%的比例浸入40%的酒精中一周,待紅花呈黃白色沉于瓶底后
,用紗布過濾
。臨用時加1倍蒸餾水稀釋,以脫脂棉浸濕外敷
,用繃帶包扎
,如果加熱則效果更為顯著。換藥次數(shù)視傷處的輕重而增減
。治砸傷
、扭傷775例
,痊愈347例,好轉(zhuǎn)399例
,無效29例
。較輕病例2~3天即可恢復(fù),較重者敷藥后3~5天亦即充血消失
,腫脹漸消
。另治腱鞘炎59例,痊愈18例
,好轉(zhuǎn)39例
,無效2例。此外
,本品對癤腫初期亦有效
,但已化膿者無效。③治療褥瘡用紅花500克加水7000毫升
,約煎2小時紅花呈白色后過濾取液
,再用文火煎約3~4小時,使呈膠狀
。用時涂于紗布上貼患部
,覆以消毒紗布,固定
。隔日換藥1次
。據(jù)20例24處褥瘡治療觀察,5次以內(nèi)治愈者8處
,10次以內(nèi)治愈者11處
,10次以上者5處(其中有20~25次治愈的2例,病程達(dá)1~2年)④治療冠心病用紅花5錢
、郁金6錢
、丹參6錢、瓜蔞1兩為一劑
,經(jīng)煎熬成流浸膏再烘干研碎后壓成片劑30片
。每次10片,日服3次
,以4周為一療程
。觀察44例
,經(jīng)2~4療程后
,90%以上心絞痛患者的癥狀獲得不同程度的緩解(其中顯效48.8%,改善41.5%)
;對心電圖的總有效率為63.5%(顯效40.9%
,好轉(zhuǎn)22.6%)
。初步證明:對輕度、中度慢性冠心病
、心絞痛效果良好
,并具有如下特點:㈠療效出現(xiàn)較快(第1療程癥狀改善者達(dá)75.6%);㈡服藥期間療效較穩(wěn)定(硝酸甘油類藥物停減率100%)
;㈢對合并有第一期和第二期高血壓的患者同樣有效
。服藥后幾無副作用,除1例僅有短時上腹不適
、輕度腹瀉外
,并無影響食欲和腸胃功能及其它不良反應(yīng)。⑤治療胼胝取紅花和地骨皮各40克研成細(xì)末
,加甘油適量(約100克)攪勻備用
。用藥前以溫肥皂水洗腳,擦干
,涂油于足底
,用消毒敷料包扎,每日2次
,換藥周余即可獲愈
。如胼胝有膿液內(nèi)積,可以無菌梅花針輕刺引流膿液后
,再行涂藥
,經(jīng)數(shù)日后亦可痊愈。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紅花
拼音注音 : Hónɡ Huā
別名 : 紅藍(lán)花 、刺紅花
、草紅花
英文名 : Safflower
出處 : 1.出自《本草圖經(jīng)》:紅藍(lán)花,即紅花也 。今處處有之
。人家場圃所種,冬而布子于熟地
,至春生苗
,夏乃有花,下作梂匯
,多刺
,花蕊出梂上,圃人承露采之
,采已復(fù)出
,至盡而罷。梂中結(jié)實,白顆
,如小豆大
。其花暴干以染真紅,及作燕脂
。主產(chǎn)后血病為勝
。其實亦同。葉頗似藍(lán)
,故有藍(lán)名
。2.《本草述鉤元》:紅藍(lán)花,養(yǎng)血水煎
,破血酒煮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紅花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rthamus tinctorius L.采收和儲藏:5月下旬開花,5月底至6月中、下旬盛花期,分批采摘。選晴天,每日早晨6-8時,待管狀花充分展開呈金黃色時采摘,過遲則管狀花發(fā)蔫并呈紅黑色,收獲困難,質(zhì)量差,產(chǎn)量低。采回后陰干或用40-60℃低溫烘干。
生境分布 : 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浙江、貴州、四川、西藏等地廣泛栽培。
原形態(tài) : 紅花 越年生草本,高50-100cm。莖直立,上部分枝,白色或淡白色,光滑無毛。葉互生;無柄;中下部莖生葉披針形、卵狀披針形或條橢圓形 ,長7-15cm
,寬2.5-6cm
,邊緣具大鋸齒
、重鋸齒、小鋸齒或全緣
,稀羽狀深裂
,齒頂有針刺,刺長1-1.5mm
,向上的葉漸小
,披針形,邊緣有鋸齒
,齒頂針刺較長
,可達(dá)3mm;全部葉質(zhì)堅硬
,革質(zhì)
,兩面無毛,無腺點
,有光澤
。頭狀花序多數(shù),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花序
,為苞葉所圍繞
;苞片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連先端針刺長2.5-3cm
,邊緣有或無針刺
;總苞片形,直徑2.5cm
;總苞片4層
,外層豎琴狀,中部或下部有收縊
,收縊以上葉質(zhì)綠色
,邊緣無針刺或有篦齒狀針刺,收縊以下黃白色
;中內(nèi)層硬膜質(zhì)
,倒披針狀橢圓形至長倒披針形,長達(dá)2.2cm
,先端漸尖
;全部苞片無毛,無腺點;小花紅色
、桔紅色
,全部為兩性,花冠長2.8cm
,細(xì)管部長2cm
,花冠裂片幾達(dá)檐部基部。瘦果倒卵形
,長5.5mm
,寬5mm,乳白色
,有4棱
,無冠毛?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ü?-8月
。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干燥氣候,耐寒、耐旱
、耐鹽堿、耐脊薄
。發(fā)芽最適溫度25℃
,幼苗能耐-5℃。南方秋播生育期200-250d
,北方春播生育期120d
。以選向陽、地?zé)岣咴?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土層深厚
、中等肥力、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
。忌連作
,花期忌澇。前作以豆科
、禾本科作物為好
,可與蔬菜間作。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
。選種可用音株混合選擇法
,選取生長健壯,高度適中
,分枝低而多
,花序多
,管狀花桔紅色,無病蟲害的植株作留種植株
。北方以栽無刺紅花為主
,南方以栽有刺紅花為主。近年生來新疆和西北地區(qū)引進(jìn)油紅花栽培
。播種前般用52-54℃溫水浸種10min
,轉(zhuǎn)入冷水中冷卻后,取出晾干后播種
。赤有用30%菲酯拌種進(jìn)行種子消素或用退菌特或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量的0.3%拌種后
,施塑粒袋內(nèi)悶1-2d
,再行播種
。播種期南方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初,北方春季3-4月
,宜早不宜遲
。穴播或條播。穴播按行析距40cm×25cm開穴
,穴深6cm
,每穴播種5-6顆。每1hm2用種量22.5-30kg
。條播按行距40cm開條溝
,溝深5-6cm,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nèi)
,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