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中草藥匯編》:松香
拼音注音 : Sōnɡ Xiānɡ
來源 : 本品為松科植物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或同屬數(shù)種植物的樹脂除去揮發(fā)油后 ,所留存的固體樹脂
。
性味 : 苦、甘 、溫
。有小毒。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燥濕 ,生肌止痛
,適用于癰癤瘡瘍,濕疹
,外傷出血,燒燙傷
。
用法用量 : 1~3錢,入丸散或浸酒服。外用適量
,入膏藥或研末敷患處
。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松香
拼音注音 : Sōnɡ Xiānɡ
別名 : 松脂、松膏、松肪(《本經(jīng)》),松膠香(《劉涓子鬼遺方》),瀝青(《衛(wèi)生寶鑒》),白松香(《滇南本草》),松膠(《綱目》),黃香(《本草原始》),松脂香(《草木便方》)。
出處 : 《滇南本草》
來源 : 為松科植物馬尾松或其同屬植物樹干中取得的油樹脂,經(jīng)蒸餾除去揮發(fā)油后的遺留物。多在夏季采收,在松樹干上用刀挖成V字形或螺旋紋槽,使邊材部的油樹脂自傷口流出,收集后,加水蒸餾,使松節(jié)油餾出,剩下的殘渣,冷卻凝固后 ,即為松香
。置陰涼干燥處,防火
、防熱
。
生境分布 : 產(chǎn)廣東、廣西 、福建
、湖南、江西
、浙江
、安徽等地。
性狀 : 松香為不規(guī)則半透明的塊狀 ,大小不等
。表面黃色,常有一層黃白色的霜粉
。常溫時質(zhì)堅而脆
,易碎,斷面光亮
,似玻璃狀。有松節(jié)油臭氣
,味苦
。加熱則軟化,然后溶化
,燃燒時產(chǎn)生棕色濃煙
。以塊整齊、半透明
、油性大
、氣味濃厚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 油松和馬尾松的松香含松香酸酐及松香酸約80%,樹脂烴約5~6%,揮發(fā)油約0.5%及微量苦味物質(zhì)。
炮制 : 松香:置銅鍋中,用微火加熱熔化,撈去雜質(zhì),傾入水中,候涼后取出,干燥。制松香:取蔥煎湯,加入松香粉,煮至松香完全熔化,乘熱倒入冷水中,取出,陰干。(每松香100斤,用蔥10斤)①陶弘景:"松脂,以桑灰汁或酒煮軟,按內(nèi)寒水中數(shù)十過,白滑則可用。"②《本草圖經(jīng)》:"松脂皆先煉治,其法用大釜加水
,置甑,用白茅藉甑底
,又加黃砂于茅上
,厚寸許可矣。然后布松脂于上
,炊以桑薪
,湯減即添熱水
,常令滿,候松脂盡入釜中
,乃出之投于冷水
。既凝又蒸,如此三過
,其白如玉
,然后入藥。"
歸經(jīng) : 入肝、脾經(jīng)。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肺二經(jīng)。"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經(jīng)。"③《本草求真》:"入肝、脾。"
性味 : 苦甘,溫。①《本經(jīng)》:"味苦,溫。"②《別錄》:"甘,無毒。"③《藥性論》:"味甘,平。"④《本草正》:"味苦辛;溫。"
注意 : ①《醫(yī)學(xué)入門》:"不可單服,塞實腸胃。"②《本草經(jīng)疏》:"病人血虛有火
,及病不關(guān)風(fēng)寒濕所傷而成者
,咸不宜服
。"③《本草求真》:"火實有熱者勿服。"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燥濕
,排膿,拔毒
,生肌
,止痛。治癰疽
,疔毒
,痔瘺,惡瘡
。疥癬
,白禿,金瘡
,扭傷
,風(fēng)濕痹痛,癘風(fēng)瘙癢
。①《本經(jīng)》:"主癰疽惡瘡
,頭瘍白禿,疥瘙風(fēng)氣
,安五臟
,除熱。"②《別錄》:"主胃中伏熱
,咽干消渴
,及風(fēng)痹死肌,煉之令白
;其赤者主惡痹
。"③《藥性論》:"殺蟲,用之主耳聾
;牙有蛀孔
,少許咬之不落;能貼諸瘡膿血
,煎膏生肌止痛
,祛風(fēng)。"④《日華子本草》:"潤心肺
,下氣除邪
;煎膏主瘺爛,排膿
。"⑤《滇南本草》:"療赤白癜風(fēng),厲風(fēng)
。"⑥《醫(yī)學(xué)入門》:"治歷節(jié)酸痛
,生津止渴,固齒
,聰耳明目
;入滋補藥和服,壯陽
,實陰莖
,令人有子。"⑦《綱目》:"強筋骨
,利耳目。治崩帶
。"⑧《本草備要》:"祛風(fēng)去濕
,化毒殺蟲。"
用法用量 : 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內(nèi)服:入丸
、散或浸酒
。
復(fù)方 : ①治一切腫毒:松香八兩,銅青二錢,蓖麻仁五錢
,同搗作膏,攤貼甚妙
。(《怪證奇方》)②治癤腫
,癰疽
,疔瘡:松香粉二兩
,酒精二百毫升,加熱溶解
,瓶口密封備用
,以干棉球蘸取藥液搽患處,每天一至二次
。(《江蘇省中草藥新醫(yī)療法展覽資料選編》)③治癰疽腫毒潰破:膿水淋漓
,膿頭不出:煉過松脂一兩,滴明乳香
、真沒藥(俱放瓦上
,焙出油)各五錢,樟腦一錢
,共為細末
,摻入毒內(nèi),拔膿散毒
。(《外科全書》)④治一切瘺:煉成松脂末
,填瘡孔令滿
,日三
、四度。(《圣惠方》)⑤治淋巴結(jié)核潰爛:黃香一兩
,研為細粉
。有膿水者,干撒
,干者用豬油調(diào)敷
。(《青海省中醫(yī)驗方匯編》)⑥治疥癬濕瘡:松膠香研細,約酌少入輕粉
,袞令勻
,凡疥癬上,先用油涂了,擦末
。(《劉涓子鬼遺方》)⑦治瘙癢瘡疥:用煉過松脂五錢
,大黃、蓽撥各一兩
;樟腦
、檳榔各五錢。共為極細末
,用豬油一兩
,和研為丸
,加水銀八錢再研
,以水銀散,不見點為度
。每遇瘙癢疥癬
,以藥丸瘡上磨之。(《劉涓子鬼遺方》)⑧治神經(jīng)性皮炎:松香
、豬油各適量
,煮成糊狀,涂患處
,日數(shù)次
。(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⑨治陰囊濕癢欲潰者:板兒松香為末,紙卷作筒
,每根入花椒三粒
,浸燈盞內(nèi)三宿,取出點燒
,淋下油搽之
;先以米泔洗過。(《簡便單方》)⑩治軟癤頻發(fā):通明瀝青八兩
,銅綠二兩,麻油三錢
,雄豬膽汁三個
。先溶瀝青,乃下油膽
,傾入水中扯撥
,器盛。每用緋帛攤貼
,不須再換
。(《綱目》翠玉膏)⑾治小兒白禿瘡:煉過松脂
、黃丹各五錢,輕粉三錢
。共為細末,菜油調(diào)搽
;先用米泔湯洗凈搽藥
,一日一次。(《簡集方》)⑿治頭癬:明礬一斤半
,煅枯研細
,嫩松香三兩,鮮豬油半斤
。將松香包入油內(nèi)
,用松明柴點燃豬油,使松香油熔化滴下
,冷卻后加入枯礬
,調(diào)勻,涂患處
,使之結(jié)痂
;隔天去痂再涂,不用水洗
。(《全展選編·皮膚科》)⒀治一切風(fēng)熱瘡
,小兒頭瘡:瀝青、黃蠟
、芝麻油各十兩
,巴豆十四個。上先將瀝青
、麻油
、黃蠟熬成汁;次入巴豆
,不住手攪
,候巴豆焦黑
,去巴豆不用
;次入膩粉二錢,再攪極勻
,放冷
,敷瘡上。(《衛(wèi)生寶鑒》軟青膏)⒁治歷節(jié)諸風(fēng)
,百節(jié)酸痛不可忍:松脂三十斤煉五十遍
,酒煮十遍,二十遍亦可;煉酥三升
,溫
,和松脂三升熟攪,令極調(diào)勻
,旦空腹以酒服方寸匕
,日三。(《千金方》)⒂治歷節(jié)風(fēng):松膏一升
,酒三升
,浸七日,服一合
,日再
,數(shù)劑愈。(《千金方》)⒃治肝虛目淚:煉成松脂一斤
,釀米二斗,水七斗
,曲二斗
,造酒頻飲之。(《綱目》)⒄治小兒緊唇:炙松脂貼之
。(《圣惠方》)⒅治風(fēng)蟲牙痛:刮松上脂
,滾水泡化,漱口
。(《瀕湖集簡方》)⒆治蟲蛀牙痛:煉過松脂一兩
,菜油三錢,火上熬化
,將冷凝
,加入真蟾酥五分,用筋攪勻
,取米粒大
,內(nèi)入牙痛隙處。(《梅師集驗方》)⒇治耳久聾:松脂三兩(煉)
,巴豆一兩
,相和熟搗,可丸
,以薄棉裹入耳孔中塞之
,日一度易。(《梅師集驗方》)(21)治婦人白帶:松香五兩
,酒二升
,煮干,木臼杵細
,酒糊丸
,如梧子大。每服百丸
,溫酒下
。(《摘元方》)(22)治癘風(fēng),皮膚瘙癢
,須眉脫落,身面俱起紫泡:白松香不拘多少
,于砂鍋內(nèi)煎九次
,每煎一次,露一宿
,九次煎如沙者良
,方可服,若服此藥
,終生不可吃鹽
,若犯必發(fā)。(《滇南本草》)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慢性氣管炎:取松香粉與等量甘草粉混合調(diào)勻成散劑,日服3次,每次5分,10天為一療程。治療256例,一療程后近期控制38例,顯效53例,好轉(zhuǎn)117例,無效48例;有效率為81.2%。其中單純型療效高于喘息型;大部分病例服藥3~8天出現(xiàn)療效,以5天見效者最多
;堅持服藥對提高療效有重要意義。服藥期間有5例引起浮腫
,少數(shù)病人出現(xiàn)咽干
,一般無需另行處理,可自行消退
,不必停藥
各家論述 : ①《本草經(jīng)琉》:"松脂,味苦而兼甘
,性燥,燥則除濕散風(fēng)寒
;苦而燥,則能殺蟲
;甘能除熱
,胃中伏熱散,則咽干消渴自止
。痹者
,風(fēng)寒濕合而為病也。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此死肌之所由來也
。濕熱之邪散,則血不瘀敗
,榮氣通調(diào)而無壅滯
,故主疽惡瘡;榮和熱散
,則頭瘍
、白禿、疥瘙
、風(fēng)氣俱愈矣
。熱消則榮血和,風(fēng)濕去則衛(wèi)氣安
,脾胃健五臟無病
,可知
。"②《本草匯言》:"松脂
,如入瘍科敷貼料中,可去膿拔毒
,腐穢初作或初潰者可用
,如久潰瘍膿血已盡,氣虛血寒
,肉泛而不斂者
,用此不惟不能生新肌,反增潰爛
,延流及肉
,損人筋脈,不可勝言
,用者當(dāng)細審之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松香
拼音注音 : Sōnɡ Xiānɡ
別名 : 松脂、松膏、松肪
、松膠香
、瀝青、白松香
、松膠、黃香
、松脂香
出處 : 出自《滇南本草》。1.《本草綱目》:孫思邈云,松脂以衡山者為良
,衡山東五百里
,滿谷所出者,與天下不同
。蘇軾云,鎮(zhèn)定松脂亦良
。2.《抱樸子》云
,凡老松皮內(nèi)自然取脂為第一,勝于鑿取及煮成者
,其根下有傷處不見日月者為陰脂尤佳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松科松屬若干植物中滲出的油樹脂,經(jīng)蒸餾或提取除去揮發(fā)油后所作余固體樹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inus massoniana Lamb.2.Pinus tabulaeformis Carr.3.Pinus densiflora Sieb.et Zucc4.Pinus thunbergii Parl采收和儲藏:采集樹脂有上升式(即V形法)
、下降式(即Y形法)采脂法及化學(xué)藥劑處理法。我國現(xiàn)以采用下降式采脂法為主
。先直徑20-50cm的松樹
。在距地面2m高的樹干處開割口。在開割割口前先要刮去粗皮
,但不要損傷木質(zhì)部
,刮面長度50-60cm
,寬25-40cm
;在刮面中央開割長35-50cm,寬1-1.3cm
,深入木質(zhì)部1-1.2cm 的中溝
,中溝基部裝一受脂器,再自中溝開割另一對側(cè)溝
,可將油樹脂不斷收集起來
。以在30-35℃采收為宜
,即長江以南在5-10月,華北及東北在6-9月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1500m以下山地。2.生于海拔100-2600m的山地。3.生于溫帶沿海山地和平原
。4.生于東部沿海山地
。資源分布:1.分布于陜西、江蘇
、安徽
、浙江、江西
、福建
、臺灣、河南
、湖北
、湖南、廣東
、廣西
、四川、貴州
、云南等地
。2.分布于東北、華北
、西北及河南、山東
、江蘇等地
。3.分布于黑龍江、吉林
、遼寧
、山東、江蘇
。南京一帶有栽培
。4.分布于遼寧
、山東
、江蘇等地
;武漢、南京
、上海
、杭州等地多有栽培
。
原形態(tài) : 1.喬木,高達45m ,胸圍1.5m
。樹皮紅褐色,下部灰褐色
,成不規(guī)則長塊狀裂
。小枝常輪生
,淡黃褐色
,無白粉,無毛
;冬芽卵狀圓柱形
,褐色,先端尖
,芽鱗邊緣絲狀
,先端尖或有長尖頭。葉針形
,2針一束
,稀3針一束,長12-30cm
,細長而柔軟,葉緣有細鋸齒
,樹脂道約4-8個
,在背面邊生,或腹面也有2個邊生
;葉鞘初呈褐色
,后漸變成灰黑色,宿存
。雄球花淡紅褐色
,圓柱形,彎垂
,長1-1.5cm,聚生于新枝下部苞腋
,穗狀
;雌球花單生或2-4個聚生于新枝頂端,淡紫紅色
。球果卵圓形或圓錐狀卵形
,長4-7cm
,徑2.5-4m,有短梗
,下垂
,熟時粟褐色;中部種鱗近長圓狀倒卵形
,長約3cm
;鱗盾菱形,微隆起或平
,鱗臍微凹
,無刺。種子長卵圓形
,長4-6mm
,連翅長2-2.7cm?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5月
,果熟期翌年10-12月。2.喬木
,高達25m
,胸圍可達1m以上。樹皮灰褐色
,呈不規(guī)則鱗甲狀裂
,裂隙紅褐色。枝輪生
,小枝粗壯
,淡橙黃色或灰黃色;冬芽寬橢圓形
,先端尖
,紅褐色
。葉針形
,2針一束,深綠色
,粗硬
,長10-15cm,徑約1.5mm
,邊緣有細齒
,兩面有氣孔線;葉鞘初時淡褐色,漸變成暗灰色
。雄球花圓柱形
,長1.2-1.8cm,在新枝上聚生成穗狀
;雌球花序闊卵形
,長7mm,紫色
,著生于當(dāng)年新枝上
。球果卵形或圓卵形,長4-9cm